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宗性法师:《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 |
 
宗性法师:《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
永箐、小布丁记录 上次讲了“如理实见分第五”,那么这前面五分都非常重要,今天开始讲“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以前讲课的过程当中啊,有人就给我提出,好象这“正信希有分第六”跟前面的经文啊关系不是很密切,后来我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我慢慢地发现,其实这一品啊,是对前面几品内容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讲的几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那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呢,我们知道就是接着前面须菩提提出的问题,那么佛陀就告诉所有的修菩萨道的众生,我们要想修菩萨道,要想怎样来修,那就是要在利益一切大众中修行菩萨道,圆满菩萨道,并且呢,在这里面还要忘我,要把自己跟大众融为一体。那么这主要是“大乘正宗分”讲的,而接下来的“妙行无住分”里面我们已讲过,就是怎样去度脱众生。前面这个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怎样修菩萨行,怎样降伏其心,怎样去安抚我们这颗心,那就是在度脱众生当中用菩提心来安住!所以说明白一点,“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住在哪里?住在菩提心上。那么菩提心的体现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大众。利益一切大众,怎样来利益一切大众呢?那就是这个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里面给我们讲的。怎样利益大众呢?那就是我们当时说的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要彻底的破除执着。我们上次不是讲了“三论体空”吗?“妙行无住分”里面就是特别强调这个“无住”布施。无住行六度,没有执着。那么,在这里更进一步的讲,“如理实见分”,那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得到在利益大众当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如什么理?实见什么?就是如佛法、般若正见之理。实见,见什么?就是智慧、空性,也就是那天晚上我讲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重在事相。也就是说,第五品是解决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到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修六度四摄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就是用般若正见,能够在事相上看透、透视。所以我们曾经不是提到过吗?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这是通俗的话,说得更严谨一点,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参透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那么接下来,这个第六分啊,我们根据前面来看,其实跟前面几品关系非常密切。大家要用心来体会。为什么关系密切?你想呢?我们看,这个须菩提提的两个问题:“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下面,在“大乘正宗分”里面,佛陀告诉他要度脱一切众生,利益大众,就是要发菩提心,那么,菩提心发起来了,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的质量?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生起来后,能够为圆成佛道提供资粮?提供智慧资粮,提供福德资粮?那就是要“妙行无住”。也就是要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能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做到这步是非常难的,我们过去讲过,因为我们往往啊,普通的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啊,很难透过这一关。不要说这一关很难,越往下,第五“如理实见分”那就更难了。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如理实见”,就是能够理事圆融。如理,就是“理”嘛(注:理事圆融里面的那个理),实见,实见什么?在事相上能够实见空性,就是理事圆融。可是,这个非常的难的。那么,我们把这几品综合起来分析一下,你发菩提心,艰不艰难啊?艰难啊,而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非常的不容易。 我们过去不是老听一个大德讲一个公案吗?就是师徒两个人一起出去云游的时候,这个师父啊,修行非常好,已经证了罗汉果位,那个徒弟呢刚学佛法不久,于是呢师父就给他讲,说:“你要好好地发大乘心,发菩提心。”,那么他听进去了。师徒二人出去云游的时候啊,过去徒弟是要给师父背行李的。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就看见有个农夫在耕地,耕地的时候啊,就把土翻出来,土里面有很多虫子,天空中飞的麻雀就去捉那些虫子,徒弟一看啊,就感到这个世间非常痛苦,众生之间相互残杀,心里面就发了菩提心了,就说,我要好好修行、用功,将来度化这些众生。你看,这个愿望多大,这就是发菩提心。那个师父啊,是证了罗汉果的,有神通,知道了徒弟发的愿,就说,“把包拿过来我背。”这个徒弟也搞不懂,就把包拿给师父背了。过了一会,又走了一段,走到前面了,那个徒弟突然又看到世间的快乐的景象,他又想“这个世间上还是有好的东西。”师父就说,“把包拿去你背!”这次徒弟忍不住了,就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要我背包,一会儿又要你背,现在又要我背?”他师父就讲了:“开始,让你给我背包,因为你是徒弟你该给我背;后来我拿过包来背,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是大乘菩萨,比我高,所以我该给你背包;可是后来你又退失了发菩提心,所以呢,那个包还是你背,你不如我!”所以啊,从这个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发菩提心,真正的不退,那是不容易的。 现实这个世间里啊,各人根基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根基来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更不容易,所以,你说你这个菩提心发起来容易吗?发菩提心不容易。同样,“妙行无住”,就是你行六度万行的时候,没有执着,只管耕耘,不图回报,不要问收获,只管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奉献,这个更难啦。那么,再往下,“如理实见”,要能在事相上实见空性,能够理事圆融,这个就更难啊。所以,这个“正信希有”,就是你内心里面对这些道理,你信得过还是信不过?你发菩提心,信得过吗?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要妙行无住,你信得过吗?对于这些道理,你能够理解吗?能够不退转吗?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啊,都要扪心自问,都要扪~心~自~问~啊。发菩提心,发起来了没有?你真正的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按照出离心、出世的要求,能够做到不图回报,不问收获,没有执着,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做到不偏理事,也不执事抵理,能够理事圆融?你做到了吗?你信得过吗?所以,下面这个“正信希有”啊,其实就是更进一步,更深入,来坚定我们的信念,坚定我们的信心! 所以,这一品就继续告诉我们怎样对前面佛陀讲的“无住”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发菩提心”的道理,能够不怀疑,不退转。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就是说,你听了上面的“如理实见分”、“妙行无住分”、“大乘正宗分”,这些道理以后,“如是言說章句”,就是那些道理,“生實信不?”,你是不是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你能不能够做到不退转?菩提心不退,无住不退,理事圆融不退。所以,这个“实信”两个字啊,讲到这个地方啊,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学佛的人,你问他,“有信仰吗?”“有”。但是,诸位想一想,你的那个“信”真的是不是实信!乃至下面要讲的净信?要生实信要生净信。而往往我们检讨一下,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在整个信仰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办到了吗,生实信生净信?因为我发现啊,很多人在这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这个信仰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漂浮不定的信仰,甚至有急功近利的信仰,甚至还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那么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讲,这些信仰都是靠不住的!为什么这么讲?比如,我们有的信佛的人,一到庙里来,买几捆大香,在外面烧一烧,然后进到庙里给佛、菩萨磕几个头,希望佛呀,菩萨呀保佑我,什么保佑我不生病,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做生意能赚钱,还要保佑我甚至炒股票都要赢。那么这个是不是信仰呢?可以说也是信仰,但是这种信仰,要进一步提升。那么,我们怎样去弘扬佛法?至少到庙里来,就是我们弘扬佛法的一种*定。但是呢,这种信仰要进一步的提升。再往下,我还说,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比如,我们一些学佛有一定常识的,对佛教的因果、轮回这些东西比较深信不疑,那么他就知道修善、持戒、布施等等。可是呢,他不能以出离心,以菩提心持道,往往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带有一些情绪化,也就是执着。所以我们把这种就叫做“人天福报的信仰”。因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修持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大的福德,但是这种福德是有漏的,最多能在三善道里面享受福报,而不能成就无漏之因。金刚经赞里面不是有一句话吗?“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断疑生信”,诸位啊,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的信仰断疑没有,还有没有迷惑?如果我们心中还有迷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地方讲,“生實信不?”就是对我们刚才所讲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妙行无住的道理、大乘正宗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在内心里面,在思想上还摇摆不定,还漂泊不定?我们可以自己检讨、检查一下,要把我们这里的信仰怎样与菩提道与菩萨道保持一致?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就提出,要把我们内心的那个信啊,与八识里面的胜解联系(*这句话听得不清楚),要用信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能够生起胜解。什么意思?就是啊要生起决定的见解,不退转!所以,我个人曾经提出过一句话:“修行以具足信根为基础”,你那个信要扎根!信仰在你内心里面扎下根来了,这就是实信。这种信仰用我们现在话,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什么?我把它解释为:“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就是让血液里流淌着信仰,让信仰流淌在血液中,让信仰与血液融为一体!血液是我们身体滋长的养分,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血液了,这个人还能活吗?不能够活。所以,血液啊,是我们的这个色身成为活泼机体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这里我要告诉你,信仰与血液同等的重要!为什么?血液可以滋长我们的色身,而信仰可以滋长我们的法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信仰和血液融为一体,那么最好不过。一方面,血液滋长我们的色身,一方面,信仰滋长我们的法身,那我们的色身、法身同时都能够得到滋长,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色身滋长好了,你精神饱满,精神十足地去修行,另一方面,我们的信仰滋长了我们的法身,我们才可能有法喜充满。所以,我们要以智慧作为信仰的航向,如果说,你这个信仰没有智慧作为航向,那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以智慧作为指导,那个信仰才能够为菩提道服务。所以,这个地方啊,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来,就说您老人家讲了这么多道理,讲了这么多跟以前讲得不同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不容易办到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些人听了以后,在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接受?用现在的话讲,能不能够接受?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就是佛陀对须菩提讲,你不要这样讲,不要觉得有人会不相信,不要觉得有人要怀疑。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这句话,我看了很多注解,对这句话的解说有不同的意见,“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两个解释,有的注解认为,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的五百年,而有的解说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佛法住世的最后五百年。那么对这两种说法呢,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就是说佛陀灭度后,不是有正法五百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就是末法的那最后五百年。就是到最后,“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说只要有严持净戒修行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以上我们讲的道理,能够生起信心,并且能够作为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目标。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是说你要知道,这个人的善根是非常的深厚。这个善根是无量劫所累积,修学佛道积累的。我们诸位,听到这句话后,有何感想?我想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如果说,我们自己对《金刚经》前面所讲的道理,我们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生起信心?是不是能够以智慧为航向来指导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中,智慧的成分能有多少?我们的信仰与我们的血液是不是融为一体了?我们的信仰在内心里面是不是扎根了?如果说,我们的信仰真正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扎了根,真正能够信得过,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不退,妙行无住不退,如理实见不退,那我们要记住这里的话“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那么,我们应该感到庆幸。通过这样的道理,如果说,要生起这样坚定不退的信心来的话,要知道,我们今世今生能学佛,是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已经跟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听闻佛法!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们自己在人生里面好象这里也不如意,那里也不如意,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好象老是没有长进,老是有坎坷,有障碍。这不要紧。有坎坷,有障碍,这是对我们的磨练!我们要知道我们跟佛的这个缘是生生世世的,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并且才能够对这样的道理生起信心来。所以呢,我们在修行里面,修学佛法的时候,碰到任何问题,碰到任何障碍,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退失!为什么?因为我们多生累劫跟佛结了缘了,我们今生遇到佛法要庆幸,不退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过去我们经典里面讲得人身不容易,有一句话:“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说,茫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啊,能够得到人身的,就只有象我们那个指甲缝里面的那么一点尘土,你说那个机会有多小啊;“失人身如大地土”,而失去人身的机会,就象大地上散落的尘土那样多。那么我们庆幸什么?尽管得人身的机会那么少,而我们得人身了,所以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种的善根,让我们今天得到了人身,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所以这里讲“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这句话可不可靠啊?什么不可靠?我们今天能够得人身,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吗?得人生的机会非常得小的,我们已经得了,就已经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如果无量劫以来没有种这个善根,能得人身吗?得了人身,我们今生能听闻佛法,那这说明善根深厚啊,所以不论有任何障碍,有任何困难,都不要退缩,不要退失菩提心,不要退失我们前面佛陀开示给我们的,怎样去利益众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不执着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如理实见的心态去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保持这个信念!如果你能保持,让这个信念在你的内心里扎根,那我想我可以给你道喜了。为什么?因为要生起这样的心态不容易的,只有生起自信才是我们修行成功的基础。所以诸位啊,一定要坚信,要不退转,以智慧作为指导。 下面,“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坚信我们《金刚经》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就是说佛陀跟你都是上的同一个涅磐,都与你同等,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说佛陀都跟你同一个菩提性。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为如果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人生中真正地办到刚才讲的菩提心不退,在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没有执着,能够真正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做到理事圆融,已经达到“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程度,才能够真正地对上面讲的这些东西生起“净信”来,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不退转。所以你看,如果说我们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地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什么样的表现?诸位,想过没有?能告诉我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如这段经里讲到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境界,这个人的修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呢?考虑考虑,有人告诉我吗?我告诉大家,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正地能够“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人的智慧啊,就是智慧的象征,什么样的智慧?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智慧,这个才是大圆满的智慧,真正彻底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如果说一个人的修行能够已经成就了象这样的圆满的智慧的话,你说,他达到了什么果位?什么果位啊?佛的果位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既然他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圆满的智慧,他就是佛嘛,所以,前面那句话才说:“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已经跟佛是平等的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如来为什么“知悉見是諸眾生”呢?诸位,因为你已经“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平等的圆满的智慧了。所以下面: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什么意思呢?如果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说心里面还要取相,还要取法相,取非法相的话,那证明他内心里面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还没有智慧,那就还是凡夫,那就还不能和佛平等。所以这个地方是向我们阐述不要取法相,不要取非法相。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法相、非法相,提出来讲一下。这个法相、非法相,怎么讲?如果大家平时有些常识的话,对“空”对“有”的概念比较熟悉的话,佛教讲,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事物,说它是实体,是真实的,是不虚的,这是执着,是执着事相,是事相上的执着,佛法讲这是取法相。那么佛法里面讲这些事物这些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的都是性空的,那么你听了这个话以后,你就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实的,如果你内心里有这种想法的话,这也是执着,这是取非法相。执着有,这就是取法相,执着空,这就是取非法相,而佛法是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既要远离执着有,也要远离执着空,最后达到非空非有的中道,这个才是佛法。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你内心里面取法相,是执着有,认为有“我人眾生壽者”,这是执着,如果内心里面取非法相,执着空,认为没有“我人眾生壽者”,那还是执着,还是不圆满。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说“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就是说不应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应远离空有,行于中道。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么意思?正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就是佛陀经常跟弟子们讲,就说:“你们要知道,我所讲的一切,都象筏喻者。”筏喻者,这个“筏喻”就是过河的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去过河,过去这个船就是交通工具了,不论什么轮船、木船,都是交通工具,只要能够载我们过河的都是交通工具。一但我们已经过了河,交通工具就不起作用了,因为目的地已经达到了。那么这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的人,他会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烦恼和心态去给他开示。对讲空的人讲有,对执着有的人他会给他讲空。所以,我们不能执着不同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这是功能,就如过河的船是帮助我们过河的,释迦牟尼佛开示佛法是帮助我们断除烦恼的。如果你有执着空的病,他就讲有来对治你空的病,把你的空的病治好了,如果执着有,他就给你讲空,就能够对治你那个有的病,那么把你的有的病治好了,那个空,也就不抱在手里面,把它扔掉。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有”的执着要舍“无”的执着也要舍,不执着有无。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佛法要行于中道。 所以啊,这一品啊,是第六品“正信希有分”,主要是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前面“大乘正宗分”里面讲的,“妙行无住分”里面讲的,“如理实见分”里面讲的那些道理,我们内心里面这种信心的程度,达到什么样了?如经里讲的,生“实信”了没有,生“净信”了没有?刚才说的正知正见,就是你的信仰扎根了没有?那么如果说你的信仰扎根了,那就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并且你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寻止,最后“如來悉知悉見”,为什么?因为你能够真正象刚才上面讲的“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样去办,你就有圆满的智慧,有了圆满的智慧,你就不会取法相,也不会取非法相,那你本身就是佛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希望大家对这一段要很好的理解,并且要在内心里面很好的反省!看你那个流淌的血液中有多少信仰的成分?你的那个信仰与血液是不是融为一体了,你的那个信仰是不是果真已经'(*此句听不清楚),你的内心里啊,前面是告诉我们信仰要扎根,后面是告诉我们,信仰要以智慧作为指导。所以,这一分,我们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就是佛陀教导我们啊,信仰要流淌在血液里,用血液滋长我们的色身,用信仰滋长我们的法身,同时要用智慧作为我们信仰的航向,作为我们信仰的方向,作为我们信仰的目标。我想这几句话基本能够涵盖我们这一品的主旨。 下面我们继续往下讲,“无得无说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这一分是对第六品的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的升华。为什么?前面讲了嘛,“正信希有”,你首先内心里面信仰要扎根,因为你扎根以后,以智慧为信仰的指导,达到“无我人眾生壽者”,你的智慧圆满,那你就成佛了。那么你已经是佛了,你怎样看待这个佛啊,怎么看待这个佛果啊?马上(立刻)进一步的破你的执着!执着啊,所以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马上(立刻)沾沾自喜,“啊,原来我已经有这么好的成绩,哎呀,那我简直是怎么样”,嘿,马上释迦牟尼佛就破你啦!“无得无说分”!你即使有智慧,智慧也是无得的!不可得的!不可以执着的!同时还要无说呢。佛陀这么给你讲,你看看,当头棒喝!这个是很大的棒喝,这样无形的棒喝,比有形的棒,来得更痛快。有形的棒打了你一棒,只是疼,而这个棒当头痛击,把你的境界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的深华!所以“无得无说”啊!你想想看,如果受前面那一品影响,你回去后就沾沾自喜,“哦,原来我还有这么深厚的善根呐,哦,原来我能够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后,我就有智慧了,我就成佛了,哎呀,那我不得了。”哎呀,马上,你看,那个释迦牟尼佛啊,又来破你的执着来啦!那些东西都不可得的,不能沾沾自喜的,要进一步的上新的台阶的,所以,马上给你四个字:“无得无说”。对于这个“无得”啊,我们诸位啊,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讲,“无得无所不得”。只有你没有以后你才能有得,如果你还有,还有执着,有执着你的智慧就还不圆满,也只有无得以后,你没有执着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地得到佛果,得到智慧。佛法讲“无得无所不得”,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想想看,我们打个比方,就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如果这个容器里面已经装了满满的污水,我们要往里面再装甘露,装牛奶,能装进去吗?装不进去。即使能装一点点进去,那甘露和牛奶都会被你那满满的污水染污掉,'(中间这句听不清)那都不管用了,这些都是脏的了。反过来,如果说,那个容器里面一点东西都没有装,非常的干净,那么这个时候装甘露和牛奶,它不但能够装进去并且还不会被污染。这个比方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得,你的智慧就生不起来,因为你还有执着嘛,你的那个智慧怎么能生得起呀?只有去掉执着以后,你的智慧才能够被开发出来。所以过去啊,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个符大士(*名字可能有误),是个居士,我记得他有几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里,前面两句话,最能够说明我们前面“无得无说”的道理。“空手把锄头”,不知道诸位见过锄头没有,就是一个耕地的工具,如果说,你的手里面端着一碗饭,你想一想还能去拿锄头吗?因为你手里面已经端着一个东西了,你想你这只手还能同时抓另一件东西吗?能办到吗?诸佛菩萨除外,因为有神通。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凡夫,我是办不到,不知道你能不能办到。所以,如果你的手是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拿,给你一个锄头你才能拿住。“步行骑水牛”,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在步行,你是骑马,你是坐轿,同时你还能骑水牛吗?办得到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这里的步行,就是说你脚下面没有交通工具,那么那是古代人的说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你没有坐火车,没有坐汽车,没有骑自行车,那你可以骑水牛。如果说你腿下已经骑了一个自行车你还能骑一个水牛吗?我想不太可能。所以,只有空手你才能够把锄头,只有步行你才能够骑水牛。这两句话里面就是讲没有执着啊!没有执着,你才能够无所不得,你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智慧来。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地方讲,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这个地方讲了两个问题。“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古印度的语言,翻译成现在的汉语文字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就佛果的另外一种说法。“正等”:就是没有再比这个高的了,“正觉”:已经达到顶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与佛(*可能有漏)平等,*(前一个词听不清)智慧都圆满了,这是佛果的别称。“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是说,佛陀是不是得了佛果?你看须菩提的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什么?就是没有一个即可以得,没有一个东西叫佛果!如果说,你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可得,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是佛果的话,那你这个还不圆满。第二个问题“如來有所說法耶”,须菩提又回答了:“。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就是佛所说的法皆不可取。这个“取”字啊,要注意,不是不要,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很模糊,这是不执着,不执着于如来的语言文字,不是让你抛弃,而是让你更好的去把握。“非法非非法”,不是,不是不是(*这里听不太清,可能有漏字),总的来说,就是讲不能够执着佛所讲的语言文字,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去生起我们内心的智慧。所以,有些人在读经的过程当中不了解因为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他开示都不相同,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啊,因为智慧不够,所以对这些教理不能圆融,老觉得有矛盾,老觉得有高下,这都不对。因为佛的说法是有针对性的,你不能说你不理解,你就说那个不对,正是你不理解的,说不定对其他的众生有帮助呢?所以啊,我们不能够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够执着于佛陀的言教,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透过佛陀的言教生起内心自心的智慧。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对于上面那两个“无得无说”,因为这个无所住就是“无为”啊,就是最高级。那么“一切賢聖”,就是贤和圣啊,都还没有成就最后的果位。就跟我们现在读书一样,贤还在幼儿园,圣还在学前班,还没有正式跨进校门,跨进校门以后再学习呢,那就成就最后的佛果,在学前班那你还不行,在幼儿园那你还不行。所以这里说“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说一切贤圣都是在“无得无说”这个问题上由于他们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他们修持程度就不同,所以他们证的果就不同,所以,有贤圣的差别。 那么,这一段文字,我们讲的“无得无说”,“无得”就是“无得无所不得”,“无说”,那么我把它概括成两句话:“说法无定说,只为解粘去缚。”什么意思啊?说法没有固定的!为什么?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啊,“只为解粘去缚”,什么意思啊?他只是为了解除众生内心深处的烦恼。所以释迦牟尼佛是悲心而说!所以他无定说,为什么?每一个众生的烦恼和根基不同,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就不同。所以呢“无得无说”这一品概括成一句话:“无得无所不得,说法无定说只为解粘去缚(去烦恼)。”,所以这一句话,我想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一品的大意。 那么,我看这个时间也差不多了,再往下讲也讲不完,我想今天我们讲课就到这里,那么下面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阿弥陀佛。 问答: 1、阿弥陀佛,我今天看到一个偈,我想请法师为我们大家解疑:空非绝对空,有非绝对有。空又好似有,有又好似空。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是空又是有,是有又是空。 答:这个“空非绝对空”,是什么意思呢?对“空”、“有”啊,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法讲的这个“空”啊,那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什么?针对持有!为什么说针对持有?那么如果说你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有永恒性、固定性、有不变性,那么,佛法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所以如果说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变性、固定性、永恒性”,就是执着“有”,那么反过来讲,佛法讲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是条件的组合,因为组合成这个事物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呢,一切事物是不可能有永恒性、固定性、不变性。那么诸位,“一切事物有永恒性、固定性、不变性”这种对“有”的执着,这种观念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空非绝对空”啊,头一个空,就是佛法讲的一切事物它没有固定性、不变性、永恒性,为什么它又不是绝对空?因为佛法讲的空,不是否定缘起法的存在,而是否定那种错误的观念否定那种对有的执着,所以呢“空非绝对空”,绝对空,不是否定现象。“有非绝对有”,佛法讲的缘起的有啊,只是承认缘起法的存在,就象我上次讲的,就如我们做梦一样,梦虽然是假的,不真实,但是毕竟还有一个梦。所以“有非绝对有”,佛法里讲的有是缘起的有,不是实在的有。“空又好似有”,这里的空,指“空性”,“空理”,就是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利益大众的过程中,好象觉得它是个实在的东西,“有又好似空”,就是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啊,你觉得一个实在的东西它又是不真实的,“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就是说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呢?“是空又是有,是有又是空”,这是什么意思呢?要远离空有,不能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不能断见,也不能常见。 你问的这句话啊,我看这个不是经典里面的话,不象佛经里面的。你这个前面什么空非空,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是现代人写的,我觉得这个写得并不高明,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空有的思想,我建议你去读一本书:《中论》,里面有一个“空有品”,就是全面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想我就做这么一点简单的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那么下面再看其他的问题。 2、什么是菩提心?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对于信仰的漂浮,怎样才能坚信?对于执有空,没有执着,是不是在行中庸?(*悄悄话形式提的问,问题是听法师念出来的,可能不太确切) 答:“什么是菩提心?”简单的来说,这个菩提心就是不但自己要发起:了生死、出轮回的心,同时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帮助他们出离生死轮回,都要给他们利益,给他们欢乐,给他们快乐!这个就叫菩提心。“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和空性为基础,那才生得起来,那才坚定。那么至于“对于信仰的漂浮,怎样才能坚信?”,只有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你得到佛法的利益和法喜的时候,你的那个信仰才能不断地坚定。那么对于“执有空,没有执着,是不是行中庸?”,中庸这是儒家的话,佛教叫行中道。 3、我想问你认为世界上最小的东西是什么?(*悄悄话形式提的问,问题是听法师念出来的,可能不太确切) 答:这个话,我看这样来说。世界上最小的东西是你的心,最大的东西还是你的心。为什么?“大”、“小”都是你的认识,都是你的看法嘛。你认为它大它就大,你认为它小它就小,大小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都是你的认识。 4、菩萨不执所有相,自然不会在意福德的大小,那为何经中还要强调福德的大小呢? 答:这是这样,因为对于出发心的菩萨来说,需要鼓励。我想这个地方是佛陀对于我们这些初发心修行的人的鼓励吧,让你更加精进勇猛。 5、请问法师,僧,和尚,比丘.这三个名词是一个词吗/一个意思吗 答:这个“僧”啊,应该是“僧伽”的简称。“僧伽”这个词啊,它依梵文原来的意思是“僧伽”,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和合僧”,“和合众”。那么有的人说这个僧啊是团体,是僧团,是出家人的总和,叫做僧。“和尚”这个词,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叫“亲和合”,“善知识”,所以“和尚”这个词不同于“僧”的,你看庙字里,方丈才能叫和尚,其他的只能叫普通的出家人。比丘我们前面讲过。 6、法师上次讲到“不要执着”,就是不沉迷,不陶醉,这是强调做了某件事的态度,可是,在我们做某件事,还是应该对正在做的事情抱着全身心投入,(接下) 答:对呀,“全身心投入”,如果你没有去掉执着,你就有痛苦,就感觉有压力,只有你不沉迷,不陶醉,而你又全身心投入,才能怀着愉快的心,放松的心态去做。 7、请问法师,有漏好还是无漏好? 答:有漏,无漏都不好!你认为有漏好还是执着!你认为无漏好也还是执着!所以,有漏也好无漏也好,要看你能不能够随顺菩萨道,行菩萨道,能不能成佛果。 8、(接第6问)真正融合进去做的态度,才能做得好啊。那么,这在过程中的专心投入是不是也是“执着”呢? 答:我想的话,看你专的是什么心。如果你是一种责任心,是使命感那就不是执着。用责任心去投入。 9、(*悄悄话形式,法师念得太快,无法记录问题内容) 答:那应该这样来讲,佛教,在我眼中看来,整个佛法是指导人怎样去生活,怎样提升我们人生的质量,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我想可以起到这么一个作用。 10、请问法师想出家一定要先发心渡众生么? 答:出家要把度众生的心发起来。 11、(*悄悄话形式,问题无法记录) 答:棒喝,不是真正要打你,而是要在那一刹那,绝断你的疑情,绝断你的思维和执着。 12、阿弥陀佛,末学有一问题请法师开示!禅宗五家的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请问这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临济是“怒雷掩耳”,“掩耳”就是要把你的那个执着绝断,“怒雷”就是用智慧来绝断你的那个执着。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沩仰是“光含秋月。”什么意思呢?光就是如来藏,如来藏里面包含一切的智慧,所以,参禅修行都要从我们自性中去开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曹洞是“万派朝宗”,这个宗是什么宗啊?空性。“万派”,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性。那么具体参禅中就是要去证空性。大概是这个意思。云门是“乾坤坐断。”,就是涵盖乾坤了,乾坤坐断,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空有都不执着。超越一切心造。法眼是“千山独露。”,就是还你本来面目。千山独露,就是一枝独秀,就是树立的那个法性,本来面目。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 更多宗性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