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成刚法师:学佛的真义 |
 
成刚法师:学佛的真义
三世诸佛包括我们的本师,乘愿来到世间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把佛的大门打开,然后示佛知见,我们本师把我们的本来佛指示给我们,让我们众生知道、悟明、认识。所以我们本师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得成无上觉道的第一句话,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我今天在菩提树下得成无上觉道了,成佛了,我本人具有,大地众生和我一样,都本自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这个佛性就是本觉佛性,本觉佛性就是本来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来佛。《圆觉经》说,"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佛成道的第一句话,就向我们法界众生开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让我们众生识取、认识、发明。那么我们既然都具有佛性,为什么佛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现前呢,不能成佛呢?佛下一句话就说了:"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因为众生在迷,迷惑,不觉悟,贪著这个世间,认为宇宙人生、三界六道是真实而有,所以贪著身心世界这一切事物,攀缘、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上起妄心造恶业,循业受报轮回生死,被生老病死所逼迫,苦不堪言。因为众生在迷,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就一直在建立无边的生死,这生死道路走得太远了,众生迷执不能自返。就像有的人从家里走出去,走得太远了,回来的时候不能自返,找不到归家的路。所以我们本师大慈大悲,乘愿来到世间设立佛教,就是使令我们在迷的众生能依据佛法返迷为悟,迷途知返,不再沿着罪恶的道路走下去,能够发心学佛走出苦得乐的道路,能趣向光明、趣向解脱、趣向安乐,结束生死轮回,这是我们本师乘愿来到世间设教的目的和宗旨。所以我们发心学佛,要悟明一心,佛把本来佛指示给我们,令我们悟明通达,悟是属于我们众生这边的事情,悟明本具之实相,悟明一心通达实相,然后依之修行,入佛知见就是证得,证得这个平等性理,实相之理,成佛的道理,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使我们究竟涅槃。 我们现在信佛的人是千千万万,在我们中国佛教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上,现在是极盛时期,从普及佛教来说是极盛时期。过去都是森高庙院,世间众生不知道寺院是做什么的,在家居士很少,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报纸、广播也有意无意地进行宣传,另外各大寺庙都开放、旅游,所以影响了无量众生和佛结缘,发心学佛,皈依、受戒、修行。所以佛法从普及上来说是极盛时期,经典大量流通,几乎是家喻户晓,现在基本有了群众基础,当然这是一个好的形势,但信佛的人多了,因为他对佛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皈依受戒以后,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能法门无量誓愿学。三世诸佛是我们的学处,是我们的皈命依靠处,是我们学作佛之处,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师范表率,导引我们出离苦轮的,所以我们皈依以后,因为不通达佛法,所以不能真实地向三世诸佛学,反而向天魔鬼神学,向外道、气功、狐仙、黄仙、蛇仙学,走入歧途,起惑造业,将来还是堕落生死苦轮。佛在经里是有明文论述的,所以我们发心学佛的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佛是我们的学处,我们在受三皈依时已发愿了,皈依佛以佛为师,不许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以法为师,不许皈依外道典藉;皈依僧以僧为师,不许皈依外道徒众。所以信佛的人千千万万,但是真正能够把自己的身、口、意摄受在佛法之中,能够对治三业、折服过非的人寥寥无几,总是要掺杂一些外道、鬼神、气功之类的事情,甚至把世间一些虚浮的事情拿到佛门来作,这样轻慢佛法,起罪业因缘。 佛法是朴素的,要断除一切生死妄情,佛法是真实的人生谛理,不允许虚妄。佛法是平常法,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好事,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坏事,没有好相、坏相,没有善相、恶相,没有佛相,也没有众生相,我们本觉佛性、本来佛是属于心法,最高的抽象的精神世界,佛的境界,不是具体的事物,没有颜色,没有相貌,没有形相。佛说心外无法,在我们一心之外更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我们攀缘妄想执着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上起惑造业,建立无边的生死,那不徒劳嘛。佛就是为了令我们法界众生迷途知返,就路还家。《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发心学佛是当下觉悟,当下解脱,当下安乐,不是等死后才去成佛,现在不觉悟,颠倒迷闷,那么等到死后更是八苦交煎,无处希望。所以这个大家要明白,佛在经里说,不离我们现前的这个血肉之躯就能够周遍法界,清净本然,和三世诸佛一样。我们本师是即身成佛,不离父母的血肉之躯。 成佛是由本觉佛性作得,是心上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即时觉悟,即时净化。佛是指心说的,即心做佛,离心无佛,佛是由我们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作得,佛者觉义,心觉悟了、净化了就是佛。众生者迷也,心迷惑了、浊恶染污了就是众生。所以我们大家要知到,众生由心作得,由生灭心作得。所以我们发心学佛,就是要使我们的心觉悟起来,净化起来,如果心不觉悟净化,还种种攀缘,种种妄想执着,心上有所住著,想要成佛无有是处。 达摩祖师不说么,"欲要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无有是处。"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三世诸佛之通途,共由之路,谁要想成佛,转凡成圣,都得走这条路,所以这个意义我们大家要明了,我们发心学佛,要把它学到真实处,我们佛门弟子要本分老实,不要像鬼神外道外仙那样,搞一些虚浮的事情,自误误人,以迷导迷,罪莫大焉。 佛说的法都是事情的本来面目,真实不虚,是圣人设教。凡夫不能设教,因为凡夫现在没断除生死惑业,用的就是这个生灭妄识,举体都是虚妄的。如果凡夫能设教我也能设教,在座的各位都能设教,都成为教主了,那么众生就无所依据。佛说的法都是亲自证得的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走过的道路,指示给我们众生,让我们众生自己去觉悟去实行,我们就能究竟成佛。但是我们不觉悟不实行,佛也没有办法,佛不是封的。 所以我们发心学佛,不要到三藏十二部教典之外去找依据,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们建立一切佛法因缘,乃至得成无上菩提,究竟得做佛的理论依据,真实谛理,所以我们发心学佛以后,要很好地深入经藏。佛在四弘愿里不说么:"法门无量誓愿学"。发誓、发愿要学,因为我们皈依三宝发心修行了,重心已经转移了,由贪著世间上面把心提携出来,转移到佛、法、僧上面了,所以我们要常念三宝的功德,修学佛法是我们的重心了,我们要在修学佛法的这一大事因缘上要精勤,不辞劳苦。 祖师不说么:"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就是我们的生死大事,成佛大事。我们不能悟明心地,不能通达实相,就像自己的父母故去一样那么难受。又说"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就是我们悟明了实相,通达一心,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积重难返的生死习气丝毫未减,所以如丧考妣。已明了就应该依法修行,究竟证得,所以这一点很重要。不要到三藏十二部教典之外去找依据。天下好话佛说尽,佛把应当说的话说得非常圆满了,所以佛说的法是我们的皈命依靠处,是我们的学处,学做佛之处。有相当一部分信徒,把三藏十二部教典放在一旁不闻不问,向外道鬼神去请教,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鬼神、外道、外仙、气功、包扩狐仙等畜生之类,它们正在生死,我们慈悲可以,但是不能向他学。因为我们学佛,佛者觉义,我们要觉悟起来、净化起来,不是学生死法,这一点大家必须得清楚,否则的话各不相代。佛只能把法说给我们,我们不觉悟不去实行,佛也没有办法,只能等待我们妄想歇灭以后再实行。所以我们丝毫都不能介入,介入以后就轻慢佛法,轻慢佛法就是罪,也就是因,有因有业就得循因结果,循业受报。 我们世间的一切苦乐都从果上说,都是受业力的支配,业力没完结,所以苦果不能散,业力完结了,那么这一期生命就结束了,苦果就熟了,所以不是气功大师、鬼神能够解除我们的灾难、病苦。如果我们请他发点功发点气就能消除病苦,那么佛说的因果律就不成立了,就无所谓业,无所谓因了,就可以随便造了,有灾难就请外道外仙来医治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都是诳惑人眼,没有真实,只能把我们拖进苦难的深渊。 佛法是觉悟人心、净化人心的。佛在经里说,三世诸佛离开众生色心无一法可得。三世是从时节因缘说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是指无始劫,因为时节往前推没有开始,往后推尽未来际不可尽,所以称为三世,三世诸佛就是十方诸佛,一切佛都包括在内了,过去佛就是已经成就的佛,像释迦佛、阿弥陀佛都是过去佛,百千万亿恒河沙数无量无边,佛的数量不可记数。现在佛就是今成佛,现在目前每刹那都有无量的诸大菩萨,就是修学佛法的人断除生死惑业证得本觉佛性究竟成佛,这也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因为十方世界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像我们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亿恒河沙数,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也百千万亿恒河沙数。未来佛就是当成佛,当来应当成就的,也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就像我们在座各位,无论是僧人、居士,都在修学佛法,在修因地,就像去北京似的,还在路上走呢,没到北京,还没到果地,可是我们已经走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了,毕竟我们将来当成佛,也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将来我们也能够设教说法。不管是过去佛、今成佛、当成佛所说的法,都不能离开众生的色心,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色就是我们的色身六根,四大假合,有形状、有相貌、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是无情物。心就是我们的妄心、生灭妄识,有三种:一个是善性的,一个是恶性的,一个是不善不恶性的。善性的,就是说我们发这一念心对自己有利益,对众生有利益,没有危害性。恶性的,我们发这一念心不但危害自己,而且危害别人。不善不恶的,就是不具善恶标志的,就叫无记,既不会造成利益,也不会造成危害,比如走路、去商店、洗衣服......但它也属于生死妄想。我们发善心、说善话、做善事,将来得人天福报;发恶心、说恶话、造恶业,将来得地狱、饿鬼、畜生报;发不善不恶的心,说不善不恶的话,做不善不恶的事,就叫无记业,也是生死因,也得循业受报,循因结果,也得受六道三途的报。所以我们发心学佛就是要降伏其心,把它降伏了以后,妄灭真露,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就能显发,我们就能究竟得作佛。 众生色心就指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我们的身是妄身,心是妄心,这个妄身妄心是无常性,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是生灭性,是可坏性,所以佛在经里说:"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一会儿吃饭的心,一会儿走路的心,一会儿又是说话的心,所以生灭无常。色身六根从生下那天起到死那天止,刹那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变化。说这个人衰老了,发白面皱了,不是突然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变明显了,气血衰败所以现衰老相,但这种变化密移,一刹那也没停止,新新不住,我说话的后一刹那,再找前一刹那,此时此刻的形相都没了,所以妄身妄心,这个五蕴身心就是生死妄缘,是循因结果,循业发现,正由业力感报此身,它是个苦果。所以没有外来刀兵、天灾人祸、饥饿逼来的时候,它本身妄心数数生灭,整个身心骚动不安、气血衰败,身心都在变化。所以佛在经里说,这个五蕴身心性常逼迫,它的体性就是常恒自我逼迫,逼迫就是苦,没有天灾人祸袭击来的时候,这个妄身妄心性常逼迫,所以我们一生当中每刹那也无时不在逼迫之中,有这个罪累就逃脱不了苦的逼迫。我们发心学佛就是要结束它这种系缚,更不是求什么福报,求什么长寿。 离开众生色心无一法可得,因为众生这个身心举体都是病,妄心、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杀生、偷盗、YIN欲、斗乱危害,众生心上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种生死心病。贪心是生死大病,佛说贪是三毒之一,能毒害人的法身,杀害人的慧命,使人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引取无厌为贪,众生贪著世间,贪著出世间,贪著身心,贪著世界,爱他为贪,别人的一切我们都想得到,自爱为悭,我们的一切舍不得施舍给别人,这就是悭贪,所以它酿成无边的生死,这是指心说的。讲佛法不能离开心,讲物、事、长、短都是讲心。贪是我们心上的生死大病,就因为贪心不除,所以酿成无边的生死,佛首先说它是三毒之一,佛对病说药,说布施度悭贪,我们要想把生死心病彻底灭除,怎么办呢?得广行布施。众生需要钱财、物品,需要佛法,需要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切给予,无所顾忌,这样我们就把生死舍了,把贪心舍了,这就叫布施。布施就是法药,这法药怎么来的呢?佛对我们的贪心生死大病,对病说药,布施法药,"布施度悭贪",度就是脱的意思,能够脱离这种贪心对我们的生死系缚。 嗔恨心,对境发怒就是嗔恨。恨他为嗔,恨怨别人,怨天尤人,不满意也是嗔,嗔也是三毒之一,能毒害人的法身,杀害人的慧命,使人常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所以这个嗔恨心也是我们的生死大病。比如说我们起了嗔恨了,嗔恨某一个人,这个嗔恨心一起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嗔恨心一起整个地水火风四大失去平衡,互相凌害,气血失去周运,所以马上就陷入病态。如果他人不接受的话,恐怕危害不了别人,首先危害的就是自己。恨他为嗔,有的时候自己坐在屋子里就怨天尤人,自恨为恚,那么它是三毒之一,是生死大病,所以佛对病说药,说"慈悲度嗔恨",说你不要嗔恨了,自我危害,危害他人,你要广行慈悲,怨亲平等,不但对人慈悲,对我们的亲友慈悲,对我们的冤家仇人也更要慈悲,对于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之类也要慈悲。因为我们发心学佛么,佛还到地狱去救众生呢,佛是无缘大慈,怨亲平等,佛虽然普度一切众生,但是佛对一切众生没有什么希望和求取,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只因迷执起惑造业,循业受报,受此大苦,所以佛不因为这个众生极恶堕落到地狱,就不去救度他,因为这个众生一旦觉悟了,改恶从善,他也可以成佛的,所以在佛的慈悲眼里没有一个众生不可救度。佛法就在于拯救众生都出苦得乐,不是利益一方危害一方,那不是真正的慈悲,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所以佛说要慈悲,慈悲於一切,慈悲度嗔恨,就能把我们的嗔恨之心,这个生死之体彻底地摧毁打破。慈悲就是药、法药,佛是对病说药,对众生的生死大病说的法药,我们用这个法药就能对治我们的嗔恨之心。嗔恨心若起来了,佛说,如把火自烧,执刀自割。就像自己拿刀割自己身体一样,那样痛苦那样难受,就像拿一把火烧自己一样,大家都深有体验,嗔恨心一起的时候,血液都发生毒变,都变成黑色,不能畅通,气血不畅通了所以就发病。 愚痴暗昧,没有智慧之性,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做善得善,做恶得恶,所以邪知邪见,认为不杀生白不杀生,不吃肉白不吃肉,人死如灯灭,了无所有,一切断灭,这就是心上愚痴暗昧,所以导致未来的生死大苦。佛说"智慧度愚痴",我们要广学多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能破除我们的愚痴暗昧之性,开发智慧之性,所以佛说要广行智慧。智慧度愚痴,愚痴是生死大病,也是三毒之一。对病说药,所以佛说,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法药,医治我们愚痴病、生死病的。 比如杀生,贪嗔痴导致杀生,杀生是我们心上的生死大病。万恶杀为首,佛说杀生者短命,说杀生的危害,不杀生的利益,杀生是地狱、恶鬼、畜生之因,它是生死的体,所以它是严重的生死大病。佛说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佛对杀生这种心病说的法药。说不杀生福寿绵长,要想福寿绵长就不能横杀无辜,危害众生。不杀生是佛说的法药,从今以后对于杀生这种恶性造作,这种粗重的心上过恶,我们心不想,口不说,身不造,彻底和它断缘,不但不杀鸡鸭鹅狗人畜之类,苍蝇蚊子也不杀,不但不杀而且要发心救度,我们行菩萨行。佛在修因地的时候,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芥籽许这么大块儿地方不是我舍身之处。无量劫来为了救度众生,佛得舍多少身那。所以我们发心学佛的人不但不杀生,而且遇到这种因缘要采取种种方便,发慈悲心去救度,我们不但不欠债,而且有功德,所以不杀生就是法药。 因为众生心上有八万四千种病,贪嗔痴、杀盗YIN,所以佛对病说药,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佛的法都是这样说出来的。佛说的法都是众生身心那些事,离开众生身心那些事,佛没有另外说法,三世诸佛离开众生色心无一法可得。佛说的法一个是说病,把贪嗔痴、杀生、偷盗、斗乱危害八万四千种心病指示给我们,就像医生给我们看病似的,先说病,因为医生懂得病理、药性。第二个是对病说药。这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内容,除了说病说药,佛没有另外说法。三世诸佛是药到病除,在佛那里既没有八万四千种心病,也没有八万四千种法药,清净本然。 我们现在发心学佛,就是要通达佛法,然后用佛说的法,来对治我们心上的病,这就是佛法,除此以外都不是佛法。佛在经里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对治我们的一切生死妄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们生死妄心彻底息灭了,法也成为闲家具了,我们没有病了,也不用背着药包子走,成为负担,唯是一心,更无他法。这个道理大家要信得过,佛说的法,一个说病一个说药,佛是药到病除,非病非药,佛是一个健康的人,但是我们具足生死大病,就得很好地通达这个法药的药性,然后医治我们心上的病。佛在经里说:"我与心斗,其劫无数,今得成佛,独无三界。"说我无始劫来,就与我这个生死妄心斗,现在我把它斗倒了,现在我出离两种生死,究竟成佛,我于十方世界得自由,愿意到地狱就到地狱,愿意到天上就到天上,愿意到人间就到人间,不受业的系缚、限制,不是循因结果,循业发现,超越业的限制,证得本心。所以我们学佛要真实地认识佛法,不要搞得很神秘,佛法没有什么神秘的,佛说的法就是要利益众生,让众生全部知道,通达明了,这样我们才能觉悟起来、净化起来,如果我们对佛法一无所知,我们怎么能够发起佛法利益呢。不像外道搞的很神秘,父不传子不告,完全是邪知邪见。佛法是圣人设教,大家不要到佛法之外另找依据,自欺欺人,时间过去了,生死业力未减,将来还要受业力限制,不得超越。 我在讲心经之前,把这个因缘给大家说说,我们发心学佛不是让我们追求什么,我们不要以有所得心来听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要以有所得心来修学佛法。众生处处求,求世间的一切,求出世间的一切,所以反过来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所系缚、障碍、逼迫,苦不堪言。有求皆苦,有求皆妄。一切无所求,心但无所求足矣。佛是本具的,佛不说嘛: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只因为我们求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所以建立种种心,就把我们的本来佛给遮盖了,佛的受用就不得现前,不得成佛。所以我们要想发明本具之佛,就得把这一切向外摄求之心全部歇息下来,然后才能开拓出佛的境界。正好和世间相反,世间人在迷,贪著这个世间,处处求,但是愿望和目的还得不到满足,使这个心悬挂忧愁起来,成为求不得苦。求和得之间总有个距离,离无上菩提尚且遥远,我们现在这一念无明妄想,就把我们和本觉佛性、本来佛隔离了,不隔而隔,隔得十万八千里,对面不相逢。把这一切求取之心、妄求之心歇下来,即可面见本来之佛,最为亲切,不离目前。所以我们要想得佛法的利益,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正好和世间人相反,世间人不求不行,每时每刻都在求,处处求,求钱财,求名利,不惜危害他人。声闻、缘觉不求世间求出世间,求涅槃,求菩提,所以不出离变异生死。而佛大彻大悟,不住世间求,不住出世间求,一切无所求,这样才能伏灭妄心,发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所以不要以有所得心修学佛法。 更不得一法。就像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色就是一切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妄心,无就是没有、空的意思, "无眼耳鼻舌身意",根本就没有什么妄身妄心,"无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六尘境界、依报世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我们这个六识妄心,就是把世间空去了,三界六道空去了,不要攀缘妄想执着,然后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把三界外的缘觉法空了,"无苦集灭道",把声闻法空了,"无智亦无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发明本具之佛,更没有一法可得。三世诸佛说的法都是对病说药,是要灭除我们的生死妄想,断除我们的生死惑业,生死惑业断除了更不需要一法,所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那么三世诸佛才能圆满自己的无上菩提。 就像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说,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他说: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想要得一法都不是觉悟的人,都是贪心没除,我们听经也好,修学佛法也好,就是使我们的心觉悟起来,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贪嗔痴心是生死,我们要把它彻底放舍,不但世间的一切事物,出世间四圣的这一切事物,我们也不攀缘妄想执着,佛在《金刚经》不说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就是包括无余之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我们都不要攀缘妄想执着。"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的庄严相好,琉璃世界,是由佛的清净心显现的,我们要想和佛一样,也具足如来的庄严相好,琉璃世界,依正二报,我们得使心觉悟起来、净化起来,证得本心,自然开拓出佛的境界,不从求中得。也不是离开我们的本觉佛性,另有佛的庄严相好和琉璃世界可得。因心成体,不从求中得。佛为什么说"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为什么否定了呢?佛的三十二相对我们来说不可得,我们不要攀缘、妄想、执着、贪著,起种种妄心,举体都是妄想,就不得佛了。 我们讲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大乘了义之教,不是人天法,五戒十善;也不是声闻法,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小乘藏教;也不是声闻法十二因缘法,也不是菩萨六度四摄法,是一乘实相法,究竟显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更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当下歇心,歇即菩提。直接显了,直趣宝所,不住化城,不假次第,所以我们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要以世间心或者声闻小乘心来听这个大乘了义教,这是对发大乘心者说,成就众生得做佛的般若深教、离相法门。 发心学佛的真实意义,不是让我们追求什么,不追求世间、六道的一切事物,也不追求出世间四圣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要降伏其心,使令我们这个生灭妄心彻底歇灭,其中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世间的就是我们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内之身心就是我们现前这个五蕴身心,正报身;外之世界就是我们依赖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其中包括世间、三界六道的一切事物,我们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钱财名利,不追求长短、好坏、是非。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因为不能悟明一心、通达实相,妄认为三界之外实有涅槃可得,所以法执不破,不能出离变异生死,我们也不追求出世间的一切事物。无所求,这样我们才能没有生死把柄可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事物的系缚当中解脱下来,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得大解脱,得大安乐。 生死在心上,解脱也在心上,修学佛法就是要从一切生死系缚当中解脱下来。佛说的法都是方便办法,解开生死系缚,解开生死疙瘩的方便办法,我们知道这个方法以后,就能够把生死系缚解开,这样我们就能够解脱。为什么出世间也不要追求呢?不爱世间爱出世间,爱是共同的,爱就是生死。说我不爱生死了,生死是苦,我爱涅槃,还是爱心不除,生死不了。不住世间求,不住出世间求。求世间的一切事物,被世间的一切事物所系缚,不能出离分段生死;求出世间的一切事物,法执不破,不能出离变异生死。所以大乘了义教是让我们直接成佛,直趣宝所的法门,不是让我们做人天,也不是让我们做声闻罗汉,也不是让我们做缘觉辟支佛,也不是让我们做菩萨,是让我们都得做佛。 佛设教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使法界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把我们生死知见彻底地断除,都开佛知佛见。什么是生死知见呢?我们的生灭妄识是,生灭心是。什么是佛的知见呢?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是。就是要把妄心歇下来,那么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自然显发,我们就能成佛。怎么歇呢,就是我们发心学佛的真义,不要去追求什么,相反的是要把一切追求之心歇下来,狂心不歇总是徒然,修到未来际想要成佛无有是处。因为现前的这个心,就是生死的体、苦的体、罪恶的体,无边的生死罪业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佛在《楞严经》里不说二种根本么,它是生死的妄本。就是让我们降伏其心,然后不住世间求,不住出世间求,把一切求心都歇下来,不求是因,然后是果,因上有了,果上才能成就,然后才能透过五蕴山--色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的妄身妄心,开拓出佛的境界,无上菩提是这样得成就的,不是我们劳费神思,劳费筋骨,动用口舌去成就的。众生无始劫来就劳费神思,在使用这个生灭妄心的生死因缘上,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个生死道路越走越远。所以我们发心学佛了,就要降伏其心,不要处处生心,要数数歇心。起心就是业,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再就是不善不恶业,业有一种力量,它牵引我们八识、神识这个总报主到六道里去受生,诸佛菩萨虽然愿力弘深、智慧广大、神力无穷,但是阻挡不了,我们临命终时业力牵引我们的八识到六道去受生,就像磁石吸铁、射箭一样,离开此处就到彼处,这个业力不思议,用语言表达不了,心行还想不到,所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解决生死大事,唯有佛说的法就能够彻底地解决,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修学,去自我成就,成就众生。阿弥陀佛。 ----------------------------------------------------------------------------------------------------------------- 更多成刚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