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三论宗文集:三论宗四重二谛说(理净) |
 
三论宗文集:三论宗四重二谛说(理净) 三论宗四重二谛说 理 净 四重二谛是三论宗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来说明真俗二谛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其它宗派也有的讲四重二谛,如唯识只宗以胜义谛和世俗谛各分为四谛,从浅到深,合为八谛说明真俗二谛的意义。天台宗也对真俗二谛以藏通别圆开为理外二谛和理内二谛而说明真俗二谛的意义。但唯识、天台等所说的四重二谛与三论宗的四重二谛相比而言只是三论宗所说的第三二谛或第四重二谛之“世俗谛”而已。今三论宗立四重二谛与他宗不同。可是,三论宗还是以“有”为世谛,以“空”为真谛,与他宗有何不同?今以初章义而简别之。 所谓初章义者,是说初学入门的第一章,名为初章。初章义是三论宗用来论证和区别诸法是空还是缘起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是定性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等缘起,假名有无。这是三论宗的初章义说空有二谛的意义。通过初章义可以认识到别宗以二谛为定理,皆属于实有自性之范围。而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相等缘起的假名,无有实在的自性法体。名称虽然相同,而意义决然不同。因此三论宗用此初章义而建立四重二谛。 第一重: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说明俗谛的有是缘起之有,缘起有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自性空即是缘起法。约生灭说一切法假有,即是假生假灭,所以生灭是俗谛;对世俗谛假生假灭说真谛是假不生假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为真谛。这是以相待生灭二法言二谛。 第二重:以空有并是俗谛,非空非有为真谛说明有与空本来是相待的,相待的空有无非都是假名,无有自性皆是方便假设,所以说有说空都有是俗谛;非有非空不落二边之见,方可名为真谛。这是就相待的空有二法说二谛。 第三重:空与有是二,非空非有是不二,以二与不二并是俗谛,以非二非不二为真谛。说明空与有是相待分别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这二与不二还是分别相待而言,因二而言不二,所以二与不二也是俗谛;只有非二非不二双离二边,才是真谛。此是以空假中三认言二谛。 第四重:以二与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俗谛。离四句绝百非,不著于言教方为真谛。说明凡有言说皆是方便假设,为教化众生而权巧方便说教,因此凡有言皆属于世俗谛;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无依无得方是究竟了义的第一义谛。这是以中道实相不二法门言二谛。 综合上面所述,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对治各种偏邪执见的方法则非一。因此三论宗建立四重二谛,内外大小凡所有得尽皆破之。破而不立无所破无所立,本自清净究竟空寂,如此无所得中道实相方是如来真如实相。三论宗建立四重二谛的根本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者、随顺根性不同。分为三种根性众生作渐次浅深说明。第一种利根人听到最初一重空有二谛,即可悟入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不须再说后三重二谛;第二中根之人听第一重二谛,不是偏空就是偏有。故说第二重空有二谛,以说空说有皆是俗谛,非空非有方是真谛。从此即可悟入真如实理;第三种钝根人虽然听了前两重二谛,还是不能悟入正道。所以设三重四重二谛方可悟道。二者,为释经论不同。诸经论常说“有”为俗谛,“空”为真谛。如《大品般若经》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此是第一重二谛义。《大品般若经》又云:“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谛。”这是第二重二谛义。《华严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这是第三重二谛。《华严经》又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俗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语断,心行处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这是第四重二谛义。三者对治四种执著病。其一,明诸法缘起有为俗谛,无自性空为第一义谛,故有第一重二谛;其二,空是对有而言,有是对空而说。诸法本来非空非有,空有是凡圣的两情所执。所以空有皆为世谛,非空非有为真谛 。故有第二重二谛 ;其三,为破空有二法,说非空非有,本来末曾是空有今何言非空非有,故空有、非空非有、二与不二并是世俗谛。非空有非不空有,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故有第三重二谛 ;其四,诸法实相是离言绝相,无所得中道之理。前三重二谛并是名言方便,故并是俗谛 。离言绝相,心行处灭方是真谛 。此是第四重二谛 。四者,破大小乘偏执。为破毗昙师事理二谛,故今明若事若理并是俗谛,理事皆空方是真谛,故有第一重二谛;次破成实师空有二谛,明空说有并是俗谛,非空非有方是真谛,故有第二重二谛;再破地论师三性二谛,明若二若不二并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有第三重二谛;最后破摄论师三性是俗谛,三无性是真谛之说。明三性三无性并是俗谛,言妄虑绝,心行灭处才是真谛。故有第四重二谛。 今三论宗虽立四重二谛,如果从三论宗破邪显正的宗旨而言,实际上只有一重二谛。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因而层层深入开为四重二谛。今立四重二谛者,有前后浅深义和前后无浅深义二意。若从“教”而言者,前后有浅深义。初重吸破有不破无,第二重虽破空有,但二于不二未明。第三重虽二与不二又泯然仍有言说,唯第四重言妄虑绝才是第一义。故前浅后深逐渐深入为次第。若从“理”而言前后无浅深义。因为审为根机不同的人而设立,若是上根人闻第一重便能悟入中道实相,若是中下根人闻三重四重也未必全能悟道。所以前后并无浅深义,只有众生根性不同而有差别,若于实相而言无有差别。如《华严经》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处灭如虚空。”即是说如果悟中道实相,即是色空不二,邪见烦恼并息。这时于诸法实相无分别中而善分别,虽分别而未曾分别,即是无所得正观,一切法无非是中道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