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3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是人不堕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

  这是第四科,「明离三恶道超二乘渐住佛道远离衰病」。这一段文说到「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闻」,就是学习;又能够不断地温习,就是「受持」。「读诵、正忆念」,「正忆念」是包括修止观在内;又能够为他人演说。能够这样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有什么功德呢?「是人不堕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也能够有这种功德。下面又加以解释。

  「何以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就是前面「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这个人的修学般若法门已经进步到不退转地的程度。我昨天曾经解释,就是分两个阶级:第一个阶级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达到忍的程度。就是修止观的时候,他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能够调伏贪、瞋、痴、我我所的烦恼,能达到这个程度,就不退转了。若是你虽然肯静坐,肯学习奢摩他、又学习毗钵舍那,也是有成就的,但是还没能达到调伏烦恼的程度。就是你这样用功的时候,烦恼还会现起来。那么,烦恼现起来之后,你能够觉悟这件事,立刻地提起正念来调伏这个贪瞋痴,不完全令你满意的,不能完全调伏的,那就不是阿惟越致地,就不是那个不退转的境界。

  现在说不退转呢,到忍位。忍位的时候呢,就是你自己在静坐的时候,能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样修行的时候,心里没有烦恼。说我不静坐,到外边去的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也没有烦恼,能达到这个程度,那就叫做不退转,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是我们学习般若法门很明白的一个经验的事情,因为这是自己完全明白的,我现在心里有没有烦恼?这是很明白的事情。从这里可以检验出来,我是不是阿惟越致地?这样的检查呢,还知道一件事,还应该知道自己不是圣人,不是,还没有到圣人的程度。若从这个地方,暖、顶、忍,到了忍位,从忍位到世第一,再进一步到无生法忍的时候,这时候是圣人了。我昨天也说过了,如果是利根人,你自己知道,我现在是得圣道了;钝根人呢,就差一点,就还不太明白。不太明白,但是因为你有这样的努力,佛菩萨会来同你通消息,那么也会来印证你现在得无生法忍了。这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一个次第,其中的一个境界。

  下面这句话,「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这又是一样功德。这样功德呢,我们应该是感觉到特别地重要:能令我没有病痛!你看,这件事很重要喔!令我没有病痛这件事,就是还是前面的这一段文,「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就是这样的,你这样用功修行,你就能够远离一切的苦恼衰病。这个「衰病」,就是苦恼。但是这个地方呢,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有病痛的时候,这个病,各式各样的病痛来了,来了的时候,当然有病痛,就算是蚊子叮一下吧,也不舒服;或者更重的病痛来了,你能够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不在这里取着,不取着这件事。

  这件事,这样讲本来应该就是说明白了,不过再解释一下。就是在这里,你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就使令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不停留在这里,不停留在衰病、苦恼衰病这里,就能够向于第一义谛那里去了。这个向于第一义谛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对于这个苦恼衰病不感觉,就不感觉,那就叫做「远离一切苦恼衰病」。这件事,如果你肯这样子正忆念,「受持、读诵、正忆念」的话呢,也是很明白的一件事,就会感觉到这里。有苦恼的时候,有衰病的苦恼的时候,你心里就没有衰病苦恼;是有衰病苦恼,但是你能做如是观的时候呢,心里就不感觉有衰病苦恼,这叫做「远离一切苦恼衰病」。若是这件事呢,也是有感觉,有什么感觉?譬如说我们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我们的功夫没有到达那个程度,你也做如是观,也是正忆念,但是衰病苦恼不能远离,你不能远离苦恼衰病,不能。但是,你那个止观的力量强了的时候呢,就是远离了。就是有苦恼衰病的时候,但是你在修这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就不感觉有这件事。这就看出来,你的正忆念的这个止观的力量深浅,看出来这件事。

  我昨天、前天也说了,这个毗钵舍那的观和奢摩他的寂静住,都有深浅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有不同的感觉,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就是有苦恼衰病,但是经过你一个时期的「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经过一个时期,苦恼衰病没有了,就是身体是恢复健康,这件事。那么,可以做这两种解释。这就是你的止观的力量是更强了,更强的时候会有这件事。其中有个差别呢,你这样用功修行,这件事还是出现的,苦恼衰病这件事还是出现,还是出现这件事。但是经过你的正忆念的止观的功夫呢,就把它驱逐了,所以就没有苦恼衰病,就没有这件事。

  我们从佛在世的时候,这些阿罗汉,那些在《阿含经》里面的记录上看出来,阿罗汉也有病,也有病这件事,病得还是很重的。有一次,看见这个舍利弗尊者有病了;病了,佛这时候在大众里说法的时候,他要去听法,他若不用神通,他就不能动,所以要卧在床上,要他的弟子抬到佛边去,有这件事。那么这看出来,这些阿罗汉也有病痛,那么这是大阿罗汉,是佛认可的大阿罗汉,不是自己说我是阿罗汉,不是那种情形。但是,以后就没有看见有继续的说明,但是我们可想而之,不久就好了,应该是这么说。

  「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前面是说你这样修行,能够成就阿惟越致地。那个第二句呢,还能够远离这些病痛,有这件事。

  复次,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人离诸恐怖。

  这下面是第五科「离诸怖畏」,远离这些恐怖的事情。分两科,第一科「离内怖」,内里的恐怖。这里分三科,现在是第一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怎么叫做「善」呢?最低限度受持三皈五戒了,那就可以名之为「善」。如果说这个人也是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但是都没有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那不能名之为善。说这两种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也能「受持、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人离诸怖畏」,他没有恐怖。下面就说明什么叫做没有恐怖。

  世尊!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供给左右,债主反更供养,恭敬是人,是人不复畏怖。何以故?世尊!此人依近于王,凭恃有力故。如是,世尊!诸佛舍利,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恭敬。

  「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供给左右,债主反更供养,恭敬是人」,这说个譬喻。譬如负债的人,同人家借钱了。这个人是亲近国王,和国王的关系很好,在国王的左右为国王服务。「债主反更供养,恭敬是人」,那个债主,他对这个负债的人,反倒去供养他、恭敬他,是有这件事。「是人不复畏怖」,这个负债者对于那个债主心里面就平静了很多,不恐怖他要债了。「何以故」,什么原因他心里面不恐怖债主呢?「世尊!此人依近于王,凭恃有力故」,就是这个负债人他是同国王的关系好,他仗势国王的力量了,所以就不恐怖,对于债主不害怕,原因就是这样子。这是一个譬喻,下边在法上说明这件事。

  「如是,世尊!诸佛舍利,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恭敬」,这个譬喻是这样子,在法上说也是这样子。诸佛的舍利,也就是佛的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般若波罗蜜修熏故」,这个大智慧,修这个大智慧法门的关系,已经成功了,佛是成功了的人,熏习了这个身体。修般若波罗蜜法门,是你的心在修嘛!而这个心和这个四大的色身在一起,所以心的力量就影响了这个色身,就是这样意思。「得供养故」,所以这个身体就得到众生的供养、恭敬。那就是和前面这个譬喻是相似的:就是「诸佛舍利」,这个「舍利」就譬喻这个负债的人,譬喻这个负债的人;「诸佛」呢,就是譬喻般若波罗蜜,譬喻这个般若波罗蜜。佛修了般若波罗蜜了,所以这个色身的舍利就得到天人的供养,是这样意思。

  世尊!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舍利如负债人。负债人依王,故得供养;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世尊!当知诸佛一切种智,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成就。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三十二相,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便得波罗蜜名字,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

  「世尊!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这下面就「合法」。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就像前面那个譬喻里面的国王。「舍利」呢,佛的这个身体「如负债人」,那个负债人。「负债人依王,故得供养;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这和那个譬喻的意思更相似,是这样意思,说出来这个道理。

  「世尊!当知诸佛一切种智,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成就」,当知诸佛的一切种智,诸佛的一切种智我们前面是解释了。那个解释呢,佛的一切种智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合起来名之为「一切种智」。那么,这两种智慧都可以名之为般若波罗蜜,都可以这么讲。但是阿罗汉他也有智慧,但是他的根本智的力量强,后得智的力量薄弱一点,所以他不是佛。「诸佛一切种智,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成就」,佛的根本智、后得智是果,也是因为学习般若法门的力量才成就的,「故得成就」。所以,诸佛的一切种智得到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恭敬、供养,也是般若波罗蜜的力量。

  「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这是释提桓因结束这一段。这两分之中,我请般若波罗蜜的经卷,我来学习,我没有去请舍利。「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佛的舍利是因为般若波罗蜜的修习才成就的,「佛舍利」。「三十二相」,生诸佛舍利,也生出来佛的三十二相。「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的十种力。「十力」,十力就是十种智慧,也就是佛的后得智。「四无所畏」,四种无所畏的,也是一种智慧。「四无碍智」,也是智慧。「十八不共法」,这也是佛的大功德境界。佛的「大慈、大悲」,都是由般若波罗蜜建立的。

  「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便得波罗蜜名字」,这个地方有点事情。这个六波罗蜜里边,前五波罗蜜也是由般若波罗蜜里边生出来的。若是由般若的智慧去行布施,由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前五波罗蜜就有波罗蜜的名字了,这个就是究竟圆满了。若是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你修学这五种功德,五种法门,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话,那前五法不得波罗蜜名字,就是不圆满,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行布施的时候,你没有般若的智慧,你有所得、有所执着,你执着「我是能布施的,那个是接受我布施的」,你在这上取着的时候呢,那就不是殊胜的功德,就不名为波罗蜜。「便得波罗蜜名字,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就是最后圆满,得无上菩提了,也是般若波罗蜜的力量。

  这是前面的第一科,就是离内怖畏,这下面就赞叹般若波罗蜜能离外边的怖畏。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个范围是很广了。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人这样修学这个法门。「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这是说离开外边的怖畏。你若肯这样用功修行的话呢,这个地方的人,这个修学的人,或者是「人」、或者是「非人」,就是鬼神了。「不能得其便」,想要来触恼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这个人,「不能得其便」,你得不到机会,你得不到机会来触恼这个修行人;就是「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的这个人,这个人就得到般若法门的保护了。

  「是人渐渐得入涅槃」,他逐渐地,他不断地、相续不断的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逐渐地就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第一义谛是什么?是个大安乐处,没有一切苦恼的境界,所以「是人渐渐得入涅槃」。这可见,若人不得其便,实在这个修行人不是圣人,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还没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若人、若非人想要来伤害他,那是不得便的。「是人渐渐得入涅槃」,这后面才是得圣道了。

  「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学习般若法门使令我们得大利益,达到这个程度。「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这般若波罗蜜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它能够做同于佛所做的事情,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那就等于是那个地方有佛了。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则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这下面又是说个譬喻。「譬如无价」,它是没有价。谁能估计,说这个摩尼宝珠值这么多的价钱?谁也不能说这件事,所以说无价。「摩尼宝珠」,「摩尼」就是翻个如意,这个如意宝珠。「在所住处」,这个宝珠,这个如意的摩尼珠宝,在他所住的地方。「非人不得其便」,鬼神是不能够在这里闹事的。这下面详细解释。

  「若男子、女人有热病」的时候,「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就好了,就没有了。「若有风病」的时候、「若有冷病」的时候。前面是说热病,这里说是有风病,下面又说冷病,这是三种病。下面又说「若有杂热风冷病」,前面说热病、说风病、说冷病,是单独的,单独地有风病、冷病、热病。这下面有「杂」,就是三种病都有。「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你若是用这个摩尼宝珠放在你的身上,你带在身上,这些病就好了。「若暗中是珠能令明」,黑暗中,有这个珠在的地方,它就有光明了。这在古代的时候,这件事可是很重要。「热时能令凉」,寒冷的时候「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也「不寒」,也「不热,时节和适」,那个时节的气候和我们人的身体相合适,感觉到合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那个地方不但有这样好处,还没有诸余的毒来伤害你,没有这个事。「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为毒蛇所毒了的话,「以珠示之」,毒就除灭了,这个珠就是有这么大的作用。

  「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若是眼睛有痛,什么样的情形呢?有「肤翳盲瞽」:「肤翳」,就是眼睛上有翳,就把你的视的力量遮盖住了;或者是盲了,不能看东西了,这个眼睛这个地方像瞽似的。「以珠示之,即时除愈」,用这个摩尼宝珠给这个人示之,这个眼睛就好了。哎呀!真是不得了!「若有癞疮恶肿」,如果有这种病,这个「癞病」听说就是大痲疯那一类的病,或者什么,「癞」就是疮吧!或者其他疮。或者「恶肿」,肿的很不平常,这个病是很严重。那么用这个,「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这个摩尼宝珠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作用。

  「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这下面又说到这摩尼珠的事情。它所在的水里面,「水随作一色」,也会有这种事情。什么叫做「水随作一色」呢?下面解释。「若以青物」,青色的东西。「裹着水中」,包裹这个如意珠,用青物来包这个如意珠,放在水中。「水色则为青」,看这个水的颜色就是青的。「若黄赤白红」,这样颜色的东西,或者「缥」,缥是青而白的颜色,用这些东西裹着这个宝珠放在水里头。「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也就作这个颜色。这个摩尼宝珠有这么大的威力。「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水就不浊了。「是珠其德如是」,这个如意珠的功德有这么大。

  「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它是天上宝,是人间的宝呢?「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人间的如意珠,它的功德、它的德相不像天上的那么多。「不具足」,有功德,但是不是都有的。「天上宝」,天上的如意珠宝,「清净、轻妙」,那个很轻,但是很妙,「不可以譬喻」来譬喻它的。「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若放在一个盒子里边,然后再举出来。「其功德熏箧故」,这个摩尼珠的功德就熏了这个盒子了。「人皆爱敬」,就对这个盒子也有爱敬。

  如是,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不增不损波罗蜜,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是佛舍利,是诸法相波罗蜜住处,以是诸法相波罗蜜熏修故,舍利得供养。

  「如是,世尊」,前面是譬喻,这下面正式赞叹般若。这个如意宝珠是这样子,「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也没有像前面说的这么多的苦恼的事情。「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也是这样子。

  「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这里又说这件事。这个「般」翻中国话,就是入。佛入涅槃后,火化了以后,佛身就有那个一粒一粒的这个舍利,也得到人天的供养,那皆是般若波罗蜜的力量。「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佛所成就的、所修的功德,不但是般若波罗蜜,佛也修檀波罗蜜、也修禅波罗蜜、有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有这么多的功德。所以这个舍利有般若波罗蜜的力,它也有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的力量的。

  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这个力量,这个空就是智慧。佛这样子观察「内空」,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观察它是毕竟空的,你这个智慧的观察也影响了佛的身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佛也有一切智。这个「一切智」、一切种智都是在果上说的,说般若波罗蜜实在是在因说的,由因而得果,得一切智,也得一切种智。「法相、法住」:这个「法相」也就是前面说的,也就是法性。我们从表面上看,叫做「法相」。但是你深入地观察,那它就是毕竟空寂的,「法相」。「法住」,你观察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有生灭变化,是不安住的。但是观察它的体性,观察这个毕竟空寂,那是常住不变的,是「法住」。「法位」,这个诸法以如为位,「如」,如来的如,也就是那个法性。一切法都安住在诸法如这个地方,所以叫做「法位」。「法性」,就是前面我解释了,就是那个诸法如,诸法如它是不变异的,所以叫做「法性」。还有「实际」,还有「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佛的舍利得到人天的供养、恭敬,都是这么多的功德力成就的。

  「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这是说佛的功德。「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佛的舍利,就是这么多的功德的住处。一个是佛的「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能见诸法实相的力量。「大慈、大悲」,能普度一切众生的功德。「断一切结使」,前面「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佛的智德;「大慈、大悲」是佛的恩德;「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这个是佛的断德。就是因为有大慈、大悲,有一切种智的关系,就断灭了一切的烦恼。这个「结」这个字,是个合的意思,和合的合的意思。就是我们心里面有烦恼,这个烦恼能令你和苦恼在一起,所以叫做「结」。这个「使」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不修行的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长时期地受烦恼的控制、烦恼的支配。这个贪心来了,就随着它去做活动去了,瞋心来了,随着瞋心活动去了;它叫你这样子,你不能反抗的,所以叫做「使」,都是指烦恼说。「及习」,这个「习」就是烦恼的习气。说是阿罗汉他把烦恼,这个结和使消灭了,但是还有一点习气,还有习气。习气是什么呢?他没有贪心,表现出来好像有贪心,那个就叫做习,习气;他没有瞋心,但是表现出来的又好像有瞋,这就叫做习。

  「常舍行」,佛是断除一切的烦恼,也断除一切的习气了。阿罗汉断除烦恼,但是没有断习,现在佛不但是能断烦恼,连习也没有了。「常舍行」,他心里面在一切法上不取着,就叫做舍,不取着。我们凡夫不是,我们凡夫在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心里面都执着,所以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舍的意思。「不错谬法等」,佛观察一切法的真实相,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的时候,都是很准确的,没有说事情搞错了的,所以没有不错谬法等诸佛的功德住处。这个佛的舍利是这么多的功德的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佛的身体是佛的无量功德的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佛的舍利得到天人的供养的。

  「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这下面就是做结论了。这个舍利是很多的,佛无量劫所成就的功德宝、波罗蜜,都是在舍利这个地方居住的,是这样子。我们没有什么功德,我们有烦恼,我们的舍利就是烦恼的住处,这个意思是这样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垢」,就是佛断除一切烦恼了,所以是不垢。「不净」,佛有无量无边清净功德,佛但是对这些功德都不取着,所以也不执着这件事,所以叫做不净,不净波罗蜜的住处。

  「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这个「不生不灭」,观察这一切的烦恼也是自性空的,自性空中没有烦恼生起,也就没有烦恼的息灭,这就是佛的大智慧境界,这也是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我们做功德的时候,譬如说我们修禅定,修禅定,我们说现在入定了,入定了七天,然后又从禅定里面出来,就是有入、也有出。但是佛呢,没有这个出入的差别。这些大菩萨,这件事到第八地的时候,是有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入出的差别;或者说长时期地在禅定里边,所以没有入出的差别。

  「不增不损波罗蜜」,我们初开始用功的时候,这个善根要逐渐地增长,这个烦恼要逐渐地消灭,不是完全一下子就消灭了烦恼,是逐渐地损、逐渐地消灭它。一直到佛陀的境界的时候,功德究竟圆满了,再没有功德再有增长,没有这件事了,也不再有烦恼需要消灭的,所以不增不损波罗蜜。

  「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时期众生有了善根,应该接受佛的教化了,佛就来了。等到这个时期,这个功德做圆满了,不再有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那么佛就入涅槃,就走了。这样说,就是有来、有去、也有住。或者住八十年、或者住两百年,就是有来、有去、有住。但是在佛的大智慧中的观察,没有这回事,也没有来、也没有去、也没有住,那么这是一种大智慧境界。

  「是佛舍利,是诸法相波罗蜜住处」,佛的舍利就是各式各样的功德波罗蜜的住处,就是这样子。「以是诸法相波罗蜜熏修故,舍利得供养」,舍利就得到很多的天人的供养。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

宽运法师:《中阿含.箭喻经》的启示

宽运法师:愚痴六苦浅释

宽运法师:慈悲喜舍菩萨行

宽运法师: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

宽运法师:当下最宝贵

宽运法师:怨恨心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