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问:请问师父,自从念大品《摩诃般若罗蜜经》后,(这位居士他很同情我,这个字写得工整一点),妄想少了很多,也可以说,唯有读这部经没有妄想,念其他的经典会有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答:也不是这样说。你若能读《华严经》的话、读《妙法莲华经》,也同样会妄想少,也是,不单就是这部经。 问:从读《摩诃般若罗蜜经》后,有些现象跟感觉,只要有诵经或静坐的时候,头顶上会有跳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头顶上会有跳动,会有这种现象」,如果你这个跳动是因读经而有的话,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对于你,在你心里面有了活动,所以会有这个现象。应该是这么解释吧! 问:请问:是应该继续保持念下去,还是暂停呢?我也想念其他的经典,我是应该怎么样来用功好? 答:如果你欢喜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应该继续读,继续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也应该读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应该这样。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边的义。就是一个文、一个义,这是两部经,就是一部经,一部经也就是两部经。你读文,你还应该思惟这个义,应该这样读这部经。你读这部经,你若愿意读《法华经》也是可以,《法华经》那个〈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相」,那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无差别的。读《华严经》也是可以、读《维摩诘所说经》也是好、读《解深密经》,也都好。 问:阿弥陀佛!我爸爸已中风多年,一直躺在老人院里,但有几次往生的迹象,都无法到彼岸,现在我应该怎么做才好? 答: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的父亲是相信佛法的,你劝他念阿弥陀佛。劝他念阿弥陀佛的同时,愿生阿弥陀佛国,就是这是最好的办法。 问:为什么说有福报的更苦? 答:「有福报的更苦」,就是可以这么说,有福报而没有摩诃般若罗蜜,那么没有这个智慧,他就会更苦。更苦的原因,我们没有福报的人,我们做恶事做得少,想要做恶,你做不了那么多,顶多小小的可以做;但是福报大的人,想要怎么做恶,就能怎么做,他能做成功,所以他会苦,他就是会苦恼,是这么回事,原因就是这么回事。若是有智慧,当然他不做恶。 问:净体、净相、净用,是不是我们思惟的方法? 答:你愿意这样思惟也是可以。 问:佛法又常说总相、别相、共相,为何? 答:我们昨天讲过,譬如说这是垢相、这是染污相、这是清净相,这个染污和清净是差别的,那叫做别相。但是染污法也是有生、有灭,清净法也是有生、有灭,那么这个生灭无常就是共相、共有的,也可以说是总相,也就是可以这样子。 问:是否也是要我们了解一件事情,可以思惟? 答:是的。了解一件事情,要多思惟。多思惟的时候,你就出来智慧了。出来智慧,但是你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你会向道上会,那就是有了智慧。如果你不学习佛法,你多思惟,那不一定是智慧,可能会有坏主意出来。 问:我此生过后,下生到天上,或地狱,是否可解释为阿赖耶识? 答:是的,可以解释为阿赖耶识。 问:从此生入彼生?但阿赖耶识也是因缘变化,有种子熏习, 答:是的。 问:及种子现行,所以是自性空,又是因缘有。 答:是的。 问:所以阿赖耶识即是假名我。 答:是的,阿赖耶识是假名我。但阿赖耶识本身没有分别,它不说我是假名我,它没有这个话。但是,虽然是自性空,还是缘起有,所以你的一念,举心动念,阿赖耶识它给你完全储藏起来,然后会发生作用,这都是因缘有,就是这么意思。「从此生入彼生,都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但是阿赖耶识的作用是由你第六识的虚妄分别来的,从这里来的。如果你第六识和前五识合作,做种种功德,熏习到阿赖耶识里面去,它就会令你到天上去,还是你自己做的。你若好好地修净土法门,阿赖耶识生了现行的时候,你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去,这是阿赖耶识也会给你做这件事。所以,自性空还是因缘有,就是这样子。不是因为自性空,这个因缘有就没有了,不是,还是因缘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但是,我们若修空观的时候呢,暂时不要修假观。我们能够清净我们的一念心,这样子慢慢地我们可能会转凡成圣。你若是不修这个自性空观,只在因缘有这里活动,我们不能得圣道。 问:可否印发〈舍利品〉的科判? 答:是!可以的。 问:本经所说「不可得」,是否可以看成对治声闻法中得法,如《大毗婆沙论》所说? 答:「得」这个字和「不可得」,可能我说得不明白,你现在提起来,我再重说。这个「得」,就是取着的意思,取着。这个「取着」这件事,其实也还不是容易懂,什么叫做「取着」?我看不是太容易懂。我说一件事,我举个例子,什么叫做「取着」。譬如说是这个人会烙饼,他的饼做得非常好。那么,还没有吃到嘴里,只是说饼做得好,这个口、嘴就流口水了。那这表示什么呢?这个我们心里分别,就认为有饼好吃,这贪心就来了。实在自己反省自己,我只是知道,你告诉我,我知道这件事,我并没有动心要吃什么饼,我们自己反省的就是这样子嘛!只是知道这件事而已嘛!我没有动心要吃这个饼,为什么就流口水呢?所以应该从这里感觉到,这个取着心、这个贪心很微细,我们自己都不觉知达到这么个程度,不觉知的。 那么譬如说,现在这里没有饼,只是说这么一句空话,我们这样解释一下,这个口水就不流了,就不流。那么,我们没有这样说,只是说那个饼好吃啊!什么什么味道,很好!很好!那么你就会流口水。这表示什么意思呢?你有执着它是「有」,它是真实的好吃,有这样的执着。如果说是,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心里就失望了,就不流口水了!所以从这样的分析、观察呢,就知道,我们心里面,这叫做「得」,那就是执着的意思,认为是真实的,这个「得」叫做执着,什么叫做「执着」?认为真实有这么一回事,就是真实的,这就叫做「得」,也叫做「执着」。这从执着里面,或者生了贪心、或者生了瞋心,但是初开始生的那个贪心、瞋心,那个执着心很微细的,我们自己不感觉,我们不感觉,我们没有生贪心、没有想吃嘛!为什么流口水呢?说我也没有感觉有不高兴,实在心里面已经很微细的瞋心已经出来了,那叫做「得」,是这么意思,就是不执着。「得」就是执着,「不可得」就是不执着,就是没有这件事,这是这么意思。 这件事,我也曾经说过,就是我们佛教徒,非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佛教徒,我每天读《金刚经》,我读一部、或者是读两部。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的大悲咒,或者我是拜佛,一天拜一千拜。或者我又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天读一卷。或者是很多的用功的功课,这么做的时候。这样做功课的结果呢,我心里没有什么贪心、也没什么瞋心,心里很清净,就感觉到我现在用功修行,有一点成效了,我不贪、也不瞋,我们自己感觉这样,不是说谎话,是诚心的这样观察自己。但是你若是从这个听人说饺子好吃,就流口水,从这方面看呢,我们说我们心清净,还不对的,你心里还是不清净,为什么?就是还有「得」,还有这个「得」,还有取着这件事。 这怎么样才能够去掉这件事呢?非要深入的观察「一切法空」才行,你深入的观察诸法空,还不是一天就行的呀!你要长时期这样观察、思惟。终究有一天,是的!不得了,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你能够不流口水了,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这时候好一点,会好一点,但是不是得圣道?还不一定。这可以知道,得圣道这件事是很微细的。 我们说是,我们天天就是这样子用功,你若加上奢摩他的用功的话,那又不同,你天天静坐,这样那个心能寂静住;你没有这样用这个功呢,你心就是在浮动。若是能够修奢摩他,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那心就寂静一点;但是,还不算寂静,到了色界初禅才好一点。那好到什么程度呢?欲不动了,这个欲心不动,能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我刚才说:印度的得了四禅八定的外道,若是能说相信佛说的无我论,他们立刻能得阿罗汉,这个定力能帮助你做成这件事。 我们现在说,我们汉传的佛教徒,我们很久以来也不提倡修定了,不提倡要静坐这件事了。说是我念经、我念咒,我心清净了,不是那么回事;心里还不清净,还不清净,因为你这个功夫不够。所以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所以你一定要有「定」、要有「戒」,你这件事才可以。说我不修、我不静坐;你不静坐,好!说是慧解脱嘛!没有说这个定解脱,我不要修定。你不修定,不修定、你那个慧也不行,慧没有力量,一定要有「定」的帮助,慧才能得解脱的。 所以,这上面说这个「对治声闻法中的『得』」,其实这个「得」通于一切佛教徒,不只是声闻法中。 问:法师说「南传的四念处有所得」,根据何在? 答:南传的四念处,他修无常观,他不修毕竟空观;不修毕竟空观,他就是还是「有得」。但是长时期的修无我观呢,慢慢也就入了毕竟空里了,所以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断除这爱烦恼、也断了这见烦恼。若是初开始修这个无我观,而没有修法空观的时候,你初开始在奢摩他里这样修的时候,初开始,虽然是「我不可得」,我们的心,色受想行识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这时候还有所得,还有色受想行识,所以还是「有得」。但是长时期的修无我观,也能够「无色受想行识」,那时候才能够没有我执,就得了圣道,是这样意思。 假设只是修无我观,不修无常观,也是困难;只修无常观而不修无我观,也有问题,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佛说:你要修无常观、也修无我观,你修无我观、也修无常观,这样子,可以灭除爱烦恼、也能消见烦恼,就无所得了,也是无所得。 问:圣人如何得知,所见诸佛菩萨,非天子魔所化? 答:「圣人如何得知,所见诸佛菩萨,非天子魔所化?」这圣人,假设他没有四禅八定,也可能会不知道,他也可能会不知道。若是得了四禅八定,加上无我的智慧,那他就会知道:你是不是佛?你是魔、你是鬼,马上知道。若是没有得四禅八定,你只是慧解脱的话,你的定力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是未到地定,这时候定力浅。定力浅呢,就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这些真是佛?是魔?这表面上是这样。但是他一说话呢,就知道了,虽然这个人没得四禅八定,你若一说话,你的思想是邪见、是正见,就表示出来了,他就会知道。 「圣人如何得知所见诸佛菩萨,非天子魔所化?」就是这么回事,圣人有正见,有无我的智慧,有诸法空的智慧,所以能知道。 就算是没得圣道,但是我们深入的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你得了正见的时候,这个魔王要来同你捣乱的话,你也能辨别,也是能知道这件事。 问:什么是「萨婆若」? 答:「萨婆若」,中国话就是「一切智」,翻个「一切智」。 问:请问三个问题。神通与异能有何不同? 答:异能是小境界,神通是大境界,神通是境界大。有天眼通,神通的大境界,能知道八万劫以前的事情,八万劫以后的事情都能知道;说有异能,我能知道七天以前的事情,或者说我能知道一千年以前的事情,但是这对神通,那不能比,这是不能比的事情,也就是禅定的深浅的问题。 问:禅宗说「人人能知,个个能觉」的这个「觉」,或叫做「觉性」,就是受想行识吗? 答:我的想法是:「那是佛说的」、「这是佛说的」,佛在《法华经》这么说、《华严经》这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么说,那我们是尊重这件事,可以去学习这件事。说是禅宗说的,禅宗说的丢到一边去,我的思想是这样子。说禅宗,你为什么对禅宗这样?禅宗都是佛吗?我看都不见得,不见得禅宗是佛。所以禅宗若是自己像佛的那个态度:我说怎么怎么地,我妙境不相信这件事,不相信这件事。 所以你现在说「禅宗说」,「人人能知、个个能觉」的这个「觉」,也未必,也未必「人人能知、个个能觉」,唯物论者,他不相信,不认为这个「知」有什么重要,所以「物质」是真实的,所以不是「人人能知、个个能觉」,这个「觉」,或者「觉性」就是受想行识吗?是呀!受想行识,这个「识」,眼识乃至阿赖耶识都是识,就是这个,我们凡夫就是这个境界嘛! 我们若是从经论上看,若是明白了,若是学习了唯识的经论,很明白的知道这个「识」是不清净的,就是阿赖耶识,我们里面有无量劫来所有的虚妄分别,一点儿也没有失掉的,都在这里储藏,这个「识」有什么好吗?有什么好啊? 问:这个「觉性」就是佛性吗? 答:如果你认为「觉性」就是「佛性」,那就是有问题了,觉性不是佛性。我昨天曾经提过这件事,佛性有两种。我现在还重说。 佛性就是两种:一个是观一切法自性空,这个空就是佛性,也是众生性。你能够成佛,多亏「一切法是自性空」,所以也可以名之为佛性,可以这么讲;另外一种佛性,就是你发无上菩提心了,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你有般若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做一切功德的时候,又发无上菩提心,若不发无上菩提心还不行。你发无上菩提心,你又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这样的智慧去做一切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佛性,都是成佛的因缘。你为什么能成佛?你要发无上菩提心,你还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因此而做种种功德。刚才我们讲这一段也就是这样,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都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成就的。所以还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但是你还要发无上菩提心,他就不同于声闻道,也不同于辟支佛道,那么你就可以成佛了。这个是有为的「佛性」。 若是观一切法自性空,那个毕竟空的第一义谛,那是无为的境界。 我刚才说这个话,我刚才说这句话,我不知道各位心情怎么样?得无上菩提的佛,他说的佛法,我们听见是这样子。没得无上菩提,但是已经得了圣道的大菩萨,他说出来的这样的佛法。说一个人,没得无生法忍,也没有甚深的禅定,这个人他也会说话,他说的是佛法?这不一定。他若是学习了经论了,他若学习经论的时候,他说的话可能是符合、能契合佛菩萨所说的佛法,和佛菩萨说的佛法没有矛盾,那我们也可以相信。 如果这个人不尊重佛陀的法语:「我是佛!」,你就是胡说八道了,我不相信这个人说的话,我不相信这件事。你为什么这样子?我就是这样子。当然,我若要再多说几句话,这句话可以保留,但是我现在说出来!我是因为多学习佛法几天!多学习了几天。初开始的时候,我不能这么说话,我不会说这句话,就是他怎么说、我怎么说。譬如说,这个大法师学习佛法几十年了,或者是有什么功修行,我读他的书,那他怎么说、我怎么说,我自己不能发言的;但是我现在不是,你这么说,我可能同意,我也可能不同意。我读禅宗的书,就是以前依据经论学习禅的人,我恭敬、尊重、赞叹。若不根据经论说的话,「我禅宗说!」,我完全不相信这句话,他说的话我都不相信。各位,我们还是思想自由,你们相信,你们相信吧! 当然这个事情,这不是今天了,中国佛教很久就是这样子。很久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不是说我现在是这样子分别,你们各位如果多学习佛法,我认为也同样的。你好好学习唯识的话,唯识的道理,然后你再去看这个法师讲的话、那个法师讲的话,你心里就会有分别:你说的有一点岔头,有一点差劲儿!不要说是佛的境界,当然你自然会有分别,说:这个人说得对不对?我们就是明白这么说了,不要说是不是佛。你若学的佛法学得多了,学得深广了的话,你自然会这样分别:你说的对不对呢?就有这个问题。其实这个事,不管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国佛教史看,大概从南宋,赵宋有北宋、有南宋。南宋以后,佛教佛法就是这样子,不管是禅宗也好、天台宗、华严宗统统都是向下,都是衰微。这是从时间上说。 从现在来说呢,我们从佛学院的情形来看,我不愿意去佛学院学习啊!我是大学毕业,我还跟谁学?我就读一读就好了!读读是可以,但是你读的时间少,就不行,读的时间少,得少为足,那就还是不行。说我到佛学院去读!也是读三年毕业,毕业就算了;然后也可能会再读三年,就是六年,也有可能再到佛研所去再读几年,结果读的,还是不行。我的看法是这样。你没能,就是刚才我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两部:就是文是一部、义是一部。你只是把那文读一读,小小知道一点儿义,那不及格,不及格的。说:我也没到佛研所,我也没到佛学院去,但是你能这样读久了,你就会有点儿程度,你对佛法的义,就不同,你就有一点见解,可能会正见。说:我都是佛学院老师了!那不一定,你是不是有正见,这是不一定的。当然这个都是从事实上来看这件事的,不是说随便说这件事。 问:弟子时常梦到又要考试,而那几个科目从来都没学过,请问师父,佛法修行之中,你以为什么样,才能算及格呢? 答:就是有正见,就是及格。这个很简单,就是有正见就是及格。正见从何处来?从「般若波罗蜜」中来。说「我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不可能有正见的,不可能有正见。 问:什么是涅槃? 答:「什么是涅槃?」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涅槃嘛! 问:为什么无色界天的人不了解什么是涅槃? 答:他没有智慧嘛!要了解涅槃,是要有诸法实相的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只是有禅定,无色界天的人就是有禅定。禅定,定不是慧。了解什么是涅槃,那是要智慧,无我观,无我的智慧,可以。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得到般若的智慧,也会知道什么是涅槃。无色界天、色界天,他们有禅定,定不是慧,所以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涅槃。他所说的涅槃都是胡说八道,因为你没有佛法的智慧,你说的都…… 问:过午不食的意义及功德? 答:「过午不食的意义及功德啊?」过午不食的意义,如果你欢喜静坐的话,立刻知道这件事;立刻知道它的功德、它的意义。你晚间,你不要吃东西,我喝喝水就可以,你去静坐的时候,不同,你感觉不一样。说你要吃,我吃得很有味道,我吃它一碗、吃两碗、吃三碗,你去静坐,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那就是过午不食的功德、过午不食的意义,就是在这里。另外呢,你若是晚上吃饭吃得很饱,你的欲心也会强一点;你若不吃,你欲心会轻一点。这就是过午不食的意义、功德。 但是中午吃饭,假设你若是欢喜静坐的话,欢喜修行的话,中午吃饭也要节量,节量食,不能吃太多。你吃得少一点,你静坐就感觉到好、相应,就相应。这就是过午不食的功德、意义,就是这样。 问:在家居士是否要守过午不食这条戒? 答:你若受八关斋戒,也就应该这样做。现在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你想要成就圣道,要尊重佛说的话。佛说的话是能令你容易得圣道,如果你不尊重佛说的话,那就不行。这是你可以从你的事实上看出来这件事。 问:世尊何以降生印度?为何中国无此因缘? 答:「世尊何以降生印度?」那就是佛陀的大智慧,观察在印度成佛是适合的,是对的,就是在那里可以度众生,而中国人因缘没成熟。因缘没成熟,所以他没有到中国来。但是从过去的记录,迦叶佛时代,迦叶佛时代好像来过中国一部分,一个地方来过,到过中国一部分的地方。当然这件事不是决定的,就是看人的善根,如果是应以佛身得度者,佛就会在那地方出现。不要说是佛降生印度那回事,就是现在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我们如果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很诚恳,很能深入,你能达到那个程度,你现在就能见佛呀!就可以见佛,不是说一定是印度,我们中国人、或者美国人,都是一样平等的,现在就能见佛的,不是要等到佛出世间,不是的。 问:禅坐时,妄想纷飞,如何对治? 答:你若过午不食,会好一点。过午不食会好一点;如果能到寺庙上来住,也会好一点,就是说出家、或剃光头,你到寺庙上来,你静坐也会好一点,也会不一样。你在欲的境界里面生活,你想要成就禅定,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佛要制定,要有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为什么要这个分别呢?就是人的程度的问题,你若出家容易得圣道,在家就难,在家是难。 我们有这个因缘在这里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舍利品〉。我这几天我的讲话,我承认我心有点儿不平,有的时候有点儿不平,说出的话也能听出来有这个味道。我说话有说错的地方,我也反省、我会忏悔这件事。我也希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原谅我这一点,我下一回,我希望我再不说这些话了。不过有的时候心不平,已经知道不应该说,我还是说出来了,我希望下一回不这样子。我希望,我能好好用功,我能把我这个无明、颠倒、迷惑的境界减少一点,智慧增长一点,我再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讲得好一点,讲得没有过失,我希望这样。 但是我这话的意思,倒不是说我希望还要到这儿来讲经,不是这样。但是佛法是应该学习,也应该互相帮助,是对的,我就说到这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