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宽运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宽运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之一

 

  劝修念佛法门之一(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今天我们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念佛法门」。

  我们都知道,念佛法门有很多种,除了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四种外,还有慈照宗主的离相念佛三昧法门、天台智者大师的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及空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庐山慧远大师的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一想念佛三昧专念法门。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是「三昧」,又为什么不叫「一昧」、「二昧」呢?「三昧」其实是梵语,又称「三摩地」、「三摩提」。汉语意译为「等持」、「正定」等;即将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在佛典中,「三摩地」译为「等持」,「等」是指离开心的掉举、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的意思。如《大智度论》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有谓:「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是故,「等持」即是将心止于一境而达到不散乱的状态。

  此外,还有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晨昏念佛功德信愿法门、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门等多种法门。

  可见念佛法门其实相当之多,其中的十念法门方法很简单但却非常之重要。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曾为法藏比丘;他曾经发过四十八种誓愿,其中第十八愿为「念佛往生愿」,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悉得往生。此愿为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所以被称为「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必须真诚恳切、至心信乐,同时更不造五逆十恶;一念到十念,求生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迎接至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我们大部份人所修的是持名念佛,其实,正如前面所说的,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无相念佛等。当然如果念佛能配合禅修,即所谓「禅净双修」,有了禅定的功夫,得力就会更快。

  然而,什么是「禅」呢?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坐禅所达到的喜悦与轻安;有谓「一座坐禅一座佛;一日作禅一日佛、一生坐禅一生佛」,坐禅可以说是修行人的根本修持。因此,我们不单坐禅,最好还要配合念佛。其实「禅」有很多种,其中有: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的所谓「五种禅」,还有祖师禅、如来禅、看话禅、默照禅等等。要修习哪一种禅,就看个人的根器而定;依个人程度,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来修;不过,无论修哪种禅,坐禅的人都必须起大悲心、发宏誓愿。因为如果不发愿的话,一旦有禅境出现,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到那里去了。所以说「精修三昧」,也就是「精修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正定」。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念佛正定,即一心不乱呢?我们必须做到休息万事,身心一如,所谓「念佛心时心是佛」,心和佛是完全相应的。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先有一些基本要求,就是:首先我们必须正身端坐──怎样才是正身端坐?不左倾右侧、不前躬后仰,而且要耳与肩对、鼻与脐齐、舌挂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气息调好、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坐禅的时候,调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人命就在呼吸之间」,所谓「有出无入,有入无出」,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便完结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调息?如果将气息调好,其实就是一种全身的运动。我们打坐最好是双盘坐,如果做不到的话,亦可以单盘,若真的无法把腿盘起来的话,那散盘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放松。因为真正的禅是不拘形式的,只要我们对一切善恶都不起思量,内心便能清净;所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又谓「菩提只须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教不是外求的,而是内求,但如何才能做得到?我们的妄念是这么的多,烦恼是那样的重;要用什么来控制我们的念头?那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号,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果我们能将一切妄缘放下的话,久而久之,就能自成一片;一切的烦恼就会自动消失。这就是念佛三昧。

  不过,大家要知道,禅修不止是禅宗里面才有,天台宗亦非常重视;《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止观方法,都是智者大师终其一生实践而得到的对禅的体悟;其中如「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等,都是透过禅定功夫才能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宇宙人生实相的觉悟。因此,禅修对念佛非常的有帮助,可以将我们散乱的妄心收摄回来。

  除了上述所讲的这些念佛三昧法门外,还有一种「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在这九十天之内,要身常旋行、不休不息,即是所谓的「不倒单」:用一条绳子把身体吊起来,也不打坐,念佛念到累了,就捉住这条绳子来睡觉;当然不睡觉是最好的,若不睡觉、不休息,要怎样修?就是要口念阿弥陀佛──心里想着阿弥陀佛,还要唱念阿弥陀佛;行也阿弥陀佛、坐也阿弥陀佛,就算睡着了还是阿弥陀佛,如此日夜精勤,才能达到般舟三昧的境界。

  在香港,以前有一位净真老和尚,他就修过九十天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又叫做「生死关」,即进入关房之前要签一份生死状,由于大多数人,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所以修这个般舟三昧的人非常之少。因此,如果我们知道有人修,就应该去护关,这个功德实在非常之大。

  劝修念佛法门之一(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上面提到这么多的念佛方法,其中的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就是利用「调息」来配合「念佛」,把我们散乱的心收摄起来。调息的方法可因人而异,有些人习惯从一数到十,然后重新再数;有些人则喜欢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绵绵不断,一直连续数下去。

  一想念佛三昧专念法门:「专念」就是专注在一个念头上面,一念念到底。「一想」所想的即是阿弥陀佛,所谓「忆佛、念佛当来必定成佛」──我们要用心去观想、去忆念;忆想的时候还要叮咛自己:「回家去吧!回家去吧!」有了这份渴望回家的殷切情感,阿弥陀佛就自然会接到消息。与此同时,忆念之时不能打妄想,一有妄想便不是「一想念佛」,而是「妄想念佛」;妄想一多就无法专念,我们必须自我警觉,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三昧」,而不是「多昧」。

  忏罪念佛功德法门:忏悔能消我们的业障,真正的忏悔要发自内心、要虔切至诚、要五体投地、要痛哭流涕;唯有真心诚意才能与佛感应,如果只是一时的惭愧,而没有深刻的反省,如何能痛改前非?在座各位,有没有试过因忏悔而五体投地、痛哭流涕?如果没有的话,即表示我们还不够诚心。所以忏悔实在非常的重要。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能帮助我们忏悔,如礼忏、拜佛等;同时,我们必须让忏悔达到系念的作用,即一边忏悔、一边想着阿弥陀佛;因为如果我们只想透过念佛来清静一下,就等于没有目标,所以我们还要系念──把心念完全紧系于佛号上。

  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六时念佛即是昼夜念佛。比如说,我们的精进佛七以七天为期,藉七天的念佛功德回向往生净土;所以我们每天法会结束的时候,都会在往生堂前回向给过去父母师长、六道眷属、冤亲债主,希望他们也能一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过,我们要回向给别人,首先必须自利充盈,如果自己的资粮都不足,哪有能力回向给别人呢?但是,怎样才能增加我们的资粮?就是要常念佛、多念佛;念佛念得多了,我们的资粮便会日渐累积。

  晨昏念佛功德信愿法门:晨、昏念佛即早、晚念佛。但是我觉得六时念佛比较有效,因为只有二六时中不断念佛,才能把我们的心念系住、安定下来。所以如果条件许可,大家无妨多作六时念佛。

  整体来说,其他还有很多念佛法门,但都不是很容易修的,不过无论我们在寺庙里也好、在家里也好,除了六时念佛之外,最好能修「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在《坐禅三昧经》中说到:「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未免昏散二病,须假对治人天。」为什么说菩萨坐禅不念其他的,只是想佛?因为祂只是一心一意想着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甚至是七如来,由于所想的只是佛;有谓「佛佛道同」,所以很容易专一、很容易得到三昧。一般来说,通常初开始修禅的人,很容易发生两种毛病,一是昏沈,尤其是念佛或法师讲经的时候,就特别想睡觉,这种昏沈非常障碍修行,所以我们必须以精进来对治。二是散乱,我们的心经常都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谓「心猿意马」,没有一刻能静止;如果不来寺庙里念佛,终日挂虑的就只是家庭、子女的事情;来到寺庙既要念佛又要想东想西,心里就更不得安静。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我们必须要用佛号来收摄浮动的心思,使它慢慢调伏、渐渐便能沈稳。

  《莲宗宝鉴》里说,我们修禅定,必须在静室里修,因为人多的地方,我们的心容易杂乱、妄想就会多。首先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久而久之,杂乱的心就会寂静下来,而呼吸亦会越调越畅顺。我们刚开始学打坐,会非常专注于呼吸,但是当禅修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慢慢就会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所谓「一息自住、不出不入」;甚至感觉到这个呼吸,好像是从八万四千毛孔中云蒸雾起,无始已来的所有疾病都自动消除;就好像我们出汗一样,汗水流出之后,会顿感身心舒畅。

  所以说禅修可以治病,可以治疗我们身心的疾病;如果有老人睡眠失调,亦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调整。禅修可减轻甚至消除我们的烦恼,可以使我们身心获得轻安,这种感受,只有实践坐禅的人才能知道。当我们真正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就好像一个盲人,忽然有眼,重见光明,一切都洞然明白,了然清晰,此时已不是用眼来看,而是用心来看,这就是慧眼初开。所以说,禅修是修行的根本。当然最好是既修禅定,亦修摄心念佛,这样的话,就能对治昏沈与散乱。我们在打坐数息的时候,先观想自己的身体,在圆光之中,然后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无论行住坐卧,皆可以进行,但切勿间断,要绵绵密密地行持,久久纯熟,自然便能深入禅定,息念两忘,身心与虚空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佛我一如的境地。那时心眼──即六神通的天眼,自然开通,三昧忽尔现前。

  这种境界唯有透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如果大家都想心眼开通,不妨尝试上述的方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花开见佛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和谐家庭 菩提眷属

宽运法师:发心之初 成佛有余──信心与学佛

宽运法师:出家与行孝

宽运法师: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后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六)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五)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四)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三)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