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0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0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不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能得一切种智。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众生见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萨道,亦不能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乱心,不能得生诸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无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这是第四科,自己能够觉悟自己,这一段文是这个意思。「是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这个菩萨,这样子学习六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因为这个菩萨没得无生法忍,他还是在凡夫的时代,在凡夫的时期。在凡夫时期,他还是有烦恼的人,他把自己的财富往外布施,他还有一点心里面不是那么自在,还有一点不愿意布施的意思,不愿意布施,那么怎么办呢?他用这如理作意,就是正忆念的智慧来观察、来分析这件事,「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我这个钱留着我自己用,我不要去救护一切贫苦的众生,我不要管他们的事情。若这样子的话,我将来会怎么样呢?将来生贫穷家,就是没有财富了。佛教的理论是这样子,你的心愿意别人有财富,你将来就有财富,你不管别人,只顾自己,你将来就要贫穷,佛教的理论是这样子。 「不能成就众生」,你生到贫穷家的时候,这里面也包括什么?没有本事,没有能力,那么你就不能够去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众生」,就是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了。不能「净佛国土」,那当然,你没有功德了,你也不能够做这种事,「净佛国土」的事情也做不来了,也做不来。「亦不能得一切种智」,这件事也不能做了。「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这是第一个波罗蜜,用这样思惟以后呢,那么我就应该布施,作布施以后,我不生贫穷家,我就能成就众生,能净佛国土,亦能得一切种智,那么我应该布施,是这个意思。 「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就是我若不受这三皈五戒,乃至出家的这一切戒,菩萨戒都在内。我若不持戒,我若放逸,那么就跑到三恶道去了,跑到地狱去、跑到饿鬼道、跑到畜生世界去受苦了。「尚不得人身,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连人的身体都不成就了,这是很苦的事情。 「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我若不修忍辱,我的父母诃斥我,我的善知识诃斥我,我的好朋友,说我这个地方不对,这个不对,我心里面不要愤怒,我要注意听他的话,来反省自己。我若是不对,我应该改过来,如果我是对的,他说错了,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心里面不要愤怒。如果我不修忍辱,谁说我不对,我不管他说的对不对,我就是不高兴了,就要愤怒。那么会有什么不好呢?「则当诸根毁坏」,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若修忍辱,你这六根就会庄严、会美妙,现在你不忍辱,就破坏了,把这美妙的六根就破坏了,「色不具足」,那个庄严、美妙的形相没有了。「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菩萨修忍辱、修布施、持戒各式各样的功德,他将来的身体是特别的庄严、也特别的健康,病痛不是很多的。如果你现在若不布施、不持戒、不修忍辱,那你不能得到菩萨的具足的色身,具足庄严的色身,你得不到。得不到了呢,「众生见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那个庄严的身相,菩萨还没有说话,众生看见他了就发无上菩提心了,「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我们没有修这个布施、持戒、忍辱,我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身体,没有那么好的身体,那么就不能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也做不到了。 所以这个佛法里面,我们这么思惟,佛法的好处,我头几天说过,我现在我不如你,不要紧,我现在开始努力,我就会赶上,会赶上来,会改变;我现在的智慧不如你,我的身体的健康也不如你,寿命不如你,面貌也不如你的美,不要紧!你就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将来你所有如意的事情都来了。可以重新的创造,这是佛法对于众生最重要的一个智慧的地方;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不知道这件事。 有的人糊涂,看见人家美,我把你的相貌破坏了,糟糕!你将来面貌就不会庄严了;不要破坏别人如意的事情,你的如意的事情也没有人破坏,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呢,你若不修忍辱,「亦不能得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 「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萨道,亦不能得成就众生」:「懈怠」,就是我应该去拜佛,但是就是懒,就不愿意拜,我应该念陀罗尼咒,这时候懒了,不愿意念。总而言之,有功德的事情,心里面就提不起劲来,就是懈怠;可是放逸的事情,不是的,放逸的事情就很欢喜做。你这样子不能得菩萨道,不能够成就众生、不能净佛国土、不能得一切种智。 「我若乱心,不能得生诸禅定」,我在佛教里面学习佛法,常常要摄心不乱,修习这个奢摩他的方法,叫它不要乱;我不肯这样做,我自由好嘛,我愿意想什么,想什么嘛,那你不能够得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这看出来佛法就是和人的心性是有一段距离的,人若学习佛法,要向上,要努力,努力就是辛苦了一点,就是难一点;若是放逸,是向下去,比较容易。佛法是要向上、要努力的,你要努力做这一切功德的事情。 「我若无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无智」,这个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我昨天也说过,其实它的差别相很多很多,我们就说两种,第一个就是能见到真理,见到真理以后,如果按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果圣人,大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欢喜地,见到真理,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就是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这是一个关,这个关是很重要的,到三恶道太苦了。所以「我若无智」,如果我若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见到真理的智慧。我没有这个智慧的时候,「不能得方便智」;若是有这个智慧,你决定是,因为得圣道这件事有可能是在欲界天,也可能是在人间,多数是在人间成就这个智慧。你成就了这个智慧以后呢,那么就保证你以后的生命,就是人间、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你在这样好的环境内,你能够增长种种种种利益人的知识,像医生,或者建筑个好房子,也是好,建筑师、会计师,这都是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你有很多很多利益人类的知识,那叫做方便智。你得到根本智,得到见真理的智慧,你最低限度是个人的境界,你就会继续进步,得到很多很多的学问、学识,你就得到了很多的方便智。也可以到佛世界去听佛说法,也又能得到很多很多的智慧,如果你没有见到真理的智慧,「我若无智」,没有见真理的智慧,那你就不能成就方便智。 「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因为声闻、辟支佛也有见真理的智慧,但是他的方便智不圆满。你若没得到方便智,你不能超过声闻、辟支佛地,你不能超过他们的境界;你有了方便智,也就是你有根本智,你有根本智呢,能令你的方便智是清净的,于是乎你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也能「得一切种智」,若是你无智,这些功德都不成就了。 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我不应随悭贪故,不具足檀那波罗蜜;不应随犯戒故,不具足尸罗波罗蜜;不应随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应随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应随乱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罗蜜;不应随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波罗蜜、毗梨耶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我终不能成就一切种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 「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我不应随悭贪故,不具足檀那波罗蜜」,这地方还是这么思惟:说我不应该随顺我的悭贪的烦恼,我不肯布施,那就不具足这个功德。「不应随犯戒故,不具足尸罗波罗蜜」,我不应该这样子做,你这样思惟呢,你的正念的力量就能加强多少,加强了呢,放逸的心情就减少了,就有可能转恶为善,就有可能这样子。所以多思惟是个智慧的相貌。「不应随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罗蜜」,我不应该去愤怒,随时发脾气,我不应该这样子;「不应随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应随乱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罗蜜;不应随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我终不能成就一切种智」,我就不能成佛了,不能。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这一段把前面这一段文结束了,就是这样子。 这一段文的意思呢,就是自己如果有懈怠的心情,有烦恼的染污心的时候,你先把心静下来,自己提出来正忆念来思惟、观察,就能把这个懈怠的心情调伏了,这个正念会有力量。这是告诉我们初发心的菩萨,没有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应该这样学习。这是前面「得自晓悟益」这一段解释完了,下面是第二科,明行的得失。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不为高心故。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为不高心故?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行世间檀那波罗蜜,布施诸佛、辟支佛、声闻,及诸贫穷、乞丐、行路人,是菩萨无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间尸罗波罗蜜,言我行尸罗波罗蜜,我能具足尸罗波罗蜜,无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我行般若波罗蜜,我修般若波罗蜜,以是世间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萨修世间四念处时,自念言:我修四念处,我具足四念处,无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自念言:我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门,当得一切陀罗尼门。我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我当得成就众生,我当净佛国土,我当得一切种智。着吾我,无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世间善法,着吾我故生高心。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那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尸罗波罗蜜,尸罗不可得;行羼提波罗蜜,羼提不可得;行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不可得;行禅那波罗蜜,禅那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般若不可得。修四念处,四念处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故,亦为不生高心故。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不为高心故」,这里面又提出一个问题,你做种种功德之中,我没有放逸,我能够精进的学习六波罗蜜,但是这个地方也有得、有失,就是也有功德、也有过失,说这件事。 这时候释提桓因就对佛说:「世尊!希有啊!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不为高心故」,说是这个菩萨能做这么多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然而他的心还不高慢,这事很希有,这个人很了不起,是这样意思。这是释提桓因就提出来赞叹这个人。 下边佛就说,「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为不高心故?」怎么叫做菩萨摩诃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就包括前五波罗蜜的,修了六波罗蜜,然后回向无上菩提,为回向萨婆若心,就是回向无上菩提,但是他心里面不高慢,怎么回事情呢?这是佛问他。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行世间檀那波罗蜜,布施诸佛、辟支佛、声闻,及诸贫穷、乞丐、行路人」,这释提桓因就解释这件事,招呼: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行世间的檀那波罗蜜,行世间的檀那波罗蜜,就是有所执着的这种布施,他怎么样布施呢?布施诸佛,或是香华供养佛,或者请佛吃饭这些事情。布施辟支佛,这个缘觉的圣人,超过阿罗汉的功德,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个圣人;「及诸贫穷」,前面这是有德行的人,这是一些苦难的人,你有慈悲心来布施他们,这些贫穷的人,乞丐的,行路的人,走路的人。「是菩萨无方便故生高心」,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他没有方便的智慧,就不知道思惟、观察,不知道思惟、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的,都是无常、无我的,他不知道这样观察呢,他就生高慢心了,生高慢心,我能做布施,做了很多功德,你们都不能做,我比你们强,你们都不如我,这是高慢心。 「若行世间尸罗波罗蜜,言我行尸罗波罗蜜,我能具足尸罗波罗蜜」,我能够持戒,你们都不能持戒,那就是生高慢心。「无方便故生高心」,不能观察无我,就生高慢心。「言我行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我行般若波罗蜜,我修般若波罗蜜,以是世间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萨修……,这个「世间」就是表示有执着、有我,生高慢心,叫做「生高心」。 「世尊!菩萨修世间四念处」的时候,「自念言:我修四念处,我具足四念处,无方便力故生高心」,四念处,我曾经讲过,身、受、心、法,这四个所缘境,你修四念处的时候,如果不能修无我观呢,你也会你们都不能修,我有修行,就生高心。 「我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这个四念处,正常的情形说呢,就是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四正勤,就是要精进的修行,精进的修行,这个智慧太多了,定力不够,所以要修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定力,修定,那么定力也进步了,在定里边修般若波罗蜜,这么样修行,逐渐地有进步了,你的信进念定慧就成就了,五根就成就了。继续地修这四念处呢,信进念定慧有力量,能降伏烦恼了,就是七觉分,得初果了,八正道分呢,初果以后,继续修四念处,就得二果、三果、四果,这个次第大略是这样子。 「自念言」,自己对自己心里面这样说、这样说:「我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门,当得一切陀罗尼门。我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我当得成就众生,我当净佛国土,我当得一切种智。着吾我,无方便力故生高心」,这一句总说前面解释生高心的原因,就是执着有个我,但是这个人没有方便的智慧的观察,不知道是无我,所以就有高慢心了,瞧不起别人。「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世间善法,着吾我故生高心」,你生高慢心,你所做的一切的功德,都是属于世间善法了,不能出离世间。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那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现在这里面说明出世间的六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菩萨观察这个布施者不可得,就是菩萨本身是毕竟空的。「不得受者」,接受菩萨布施的人,菩萨观察他也是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不可得。「不得施物」,这中间的,你布施的财物,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的,都是不可得。「如是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波罗蜜」,你若能这样观察呢,你修行的檀那波罗蜜是超越世间的,是能得圣道的。「为回向萨婆若故」,他能够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也是不可得。「亦不生高心」,也不生高慢心。 「行尸罗波罗蜜,尸罗不可得;行羼提波罗蜜,羼提不可得;行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不可得;行禅那波罗蜜,禅那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般若不可得」,都是这样子,都是用般若毕竟空的智慧,观察这一切的修行不可得。 「修四念处,四念处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也是不可得,就是普遍的一切法,都用般若波罗蜜观察它是无所有的,但是还去修这一切的功德,不是观了不可得,不做功德,不是这个意思。 「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故,亦为不生高心故」,这是两句意思,你做如是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与一切众生共有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同时呢,还不生高慢心。那么这是佛教里面特有的一种功德,不生高慢心。这件事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在一个团体里面,你的贡献很多,你不生高慢心,继续发心做功德也可以,退下来也是可以,心里面不计较,那么这不是和平了吗?如果你若是执着的话,人就会争起来,争起来,就变成烦恼了,虽然也有多少功德,功德不清净,就是有这个问题;但是你用般若波罗蜜去观察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完全没有了。我最后再讲一个故事听听。 我刚才讲佛的十种智慧力,就是佛度化众生的时候,对于所度的众生完全是明明白白的,没有糊糊涂涂的度众生,没有这件事。佛在世的时候,因为佛的大威德、大智慧、大神通的境界,很多很多的国王、大臣乃至乞丐都是向佛皈依,听闻佛法,很多很多人得圣道。但是这件事就影响了外道。我们经上常说的外道,就是除了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受到影响,他们的信徒减少了,发生了很多的问题。 那么那些外道,就为了这件事开个会,大家讨论:怎么样能扭转这种劣势?这种不如意的境界怎么能够回转过来,变成个满意的境界呢?就有人出主意,说是:这个「瞿昙」,那外道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他不称这样,称佛为瞿昙。这句话就像我们现在说话,老张、老王,就是这么一句话。瞿昙是佛在家的姓,姓瞿昙。说瞿昙这个人,他说的佛法很动人,很多人欢喜听,我们可以选一个有智慧的人,到他那去学习佛法,把那个佛法学了回来,我们也照样讲,不就也会得到很多人的信仰了!这个人出主意,那个人也出主意,出了很多主意,最后选了这个主意。好!那么请谁去呢?要找一个记忆力好,特别聪明的人,最后选到这个须赖,这不是中国话,须赖这个人,是个年轻人,这个人聪明而且有智慧。就请他伪装的,虚伪的说要出家做比丘,那么就常听佛法说法,慢慢就学习了很多的佛法了。那么须赖这个人也就同意了,同意了。那么这一天就来到庙上,来到寺庙里面来,看见很多比丘,很多比丘在那里经行、静坐,他就对比丘:我要出家可不可以?说:这样你去见佛去,去见佛去,那么比丘就领他去见佛,这比丘说:这个人叫做须赖,要来出家好不好,出家做比丘好不好?佛说:好!你看,佛就是这样同意了。 这个外道当然实在是不明白佛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懂。你可以欺骗佛吗?不可以的呀!那么这时候,当然就是找一个比丘,拜了师父,受了戒,天天随着大众僧,这样子听佛说法、静坐。有一天和各位比丘讨论佛法的时候,意见不一致,有了冲突,什么事情呢?这个问题,实是在我们现在也同样会有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先得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然后你再修毗钵舍那观,可以得圣道,都是这样讲嘛!修奢摩他成功了,当然最好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量心、无色界的四空定,就是成就了这些禅定,在四禅里面修四念处,那么很容易得圣道了,都是这样说嘛!但是有的比丘没得四禅,他没得四禅,当然那就是欲界定、未到地定里面修这个无我观、修四念处,修无我观,也得阿罗汉了。这件事这个须赖不懂,不明白,大家争论,就这样,我们去见佛,见佛去。 见佛,那么佛就在这个地方说了很多的佛法,这个须赖得须陀洹果,他听佛说了一段佛法以后,得须陀洹果,就是得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呢,这个心情不同,原来是凡夫,是伪装的来做比丘,来欺骗佛陀的,现在他得了圣道,这个理智强了,向佛求忏悔,向佛坦白了:我是来偷法、来盗法的。佛说:你愚痴!佛诃斥他,的确是愚痴,你可以欺骗佛?是不可能的;但是佛的大智慧,你一来,佛就知道,其实你没有来,佛就知道了,佛知道须赖这个人有善根,所以佛就是也是伪装,就当不知道;他从佛法里面得了初果须陀洹,得了须陀洹以后,佛诃斥他,又为他说一段佛法,得阿罗汉。 所以,我们若深入地学习佛法,就会感觉到佛法不可思议。我们说一个白话吧,点铁成金,他原来是一个铁,是个泥土,但是由佛法的熏习就变成黄金了,是有这种作用的。譬如说我们出家人,出了家以后,也可能够学习佛法,也可能没有学习佛法,经过久了以后,就是对于佛法这个信心也不是那么强,就是过日子了,就是这样子生活就是了。 也有居士呢,居士有点善根,也愿意学习佛法,今天也学习,明天也学习,学习有了兴趣,就深入地学习。深入地学习呢,我头几天也说过这件事,哎呀!修行这件事,还是出家才能够得大利益,在家的生活终究是不容易,是有困难的。我看见一个有名的居士,报纸上说过这句话,后来他没出家。那么他也有心出家,但是感觉到,哎呀!出家不行,我的欲心很重,我出家恐怕不行。你说错了!因为你若到佛法里面来,当然这里面也附上应该有个条件,就是你一定要学习佛法,你学习经论。你若出了家以后,你继续的学习经论,你原来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连这伪装的比丘都能得圣道,何况你是诚心出家的呢?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问题就是你要深入地学习、肯努力的修行,你愿意改造自己,你就会在佛法里面有成就的。你不要,哎呀!我出家恐怕不行,我做比丘恐怕不行,没有这回事情。 而出家人出家了以后,这里也是有问题,我曾经说佛法的兴衰,两个人要负责:一个是收你做徒弟这个人要负责,你收徒弟,你有责任教导他学习佛法,转凡成圣这件事,你有责任做这件事,如果你不做,这就是佛法就从这里开始衰了,开始衰了,这是第一个,收你做徒弟的这个人要负这个责任。 第二个就是在寺庙的住持这个人,你这寺庙的住持,我在想,因为我以前在香港做过住持,我若不做住持的时候,心里也没有想,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做了住持以后,想这件事,做住持有两个责任:一个是你要负责寺庙的经济,大家要有饭吃,要做这件事;第二件事呢,你要负责教导这些出家人修学圣道,如果光是吃饭,那不是佛法,光是维持吃饭,那又何必出家呢,你在家也可以有饭吃嘛,何必出家呢? 出家是为了得圣道才出家嘛,佛法在世间是教人学习圣道,解决生死的大问题的,光是吃饭能解决问题吗?是不能的。所以这个寺庙的住持负责这两件事:一个是负责生活问题,一个是负责他的圣道,要修学圣道。负责这两件事,但是这个出家人,他只是负责想办法有收入,我要说话小心一点,光是负责有收入,生活没有问题,而不修学圣道,佛法从这里衰了,佛法从这里开始灭亡了、开始灭亡了的。 为什么收徒弟的这个人,为什么寺院的负责人,他不能注意这件事呢?这也是问题,就是他对于佛法学习的有问题,学习的有问题,所以他没有这个思想,我现在说话又有过失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就是这样子,所以有问题,就是这样子。 所以应该要发出离心,发无上菩提心,为了佛法的兴盛,正法不要灭亡,要发大心、发慈悲心、发出离心,要努力地学习佛法,得到正知正见。你自己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也解决了,而佛法也兴盛了。我们现在的情形,如果不扭转的话,佛法就是灭亡了,无可奈何。当然我说这话,可能有人不欢喜了。 我们开始那一天,我曾经说,非常感谢观音寺的住持、观音寺的董事会,能造这么好的一个庙,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栽培善根,非常感谢。我也多谢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来陪着我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也很感谢。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