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宽运法师:佛法乃教世之光 |
 
宽运法师:佛法乃教世之光
前言 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人生是为何而来?生命的价值是甚么?生活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衰退;价值迷失,人心惶惑;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们,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谁能不愤世嫉俗?谁能不消极悲观呢? 佛教告诉我们,快乐不在外界,其实幸福就在自我心中。佛教教我们首先将自己散乱、狂妄、烦躁、不安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反省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当我们认识了自己、明白了自己,就不会被外境所迷惑,就不会盲目地随境所转;就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就会有充沛的勇气去面对一切挫折与困难。乃至最终启发内在的光明与智慧,以完成伟大的人格和事业。 三千多年前佛陀降生世间,示现修行、成道,其说法的原因,目的就在于令愚迷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确信佛陀的遗教,对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有补偏救弊,对症下药之效。它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少欲知足,平心静虑,唯有通过静思熟虑,才能看清楚烦恼的来源及本质,一切苦恼才会熄灭。因此,佛法是黑暗中的明灯,苦海里的慈航。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但这一条路必须要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的。所以佛陀说:「工作必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佛陀是谁? 佛陀,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公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父亲净饭王,是迦毘罗卫国(即释迦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君主。母后是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悉达多太子在很年轻──十六岁的时候,就和美丽而忠诚的公主耶输陀罗结了婚。年轻的太子在皇宫里享受着随心所欲的奢华生活,可是他心中却郁郁不乐,于是他便出游四门,看到人生生、老、病、死和种种痛苦的真相,于是就下定决心要寻找一种解脱人类痛苦的方法。 他在恒河流域一带行脚六年,参访了不同宗派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与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每天只食一麻一麦,以致消瘦得皮骨相连,可是仍然无法开悟。于是他放弃了苦行,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身体及精神得到了恢复。 他续继往南行,一天晚上,在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以上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佛陀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谓「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 他只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陀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迷、悟上的不同──佛陀是已「觉悟」,我们是未觉悟。 证悟后的佛陀,就成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世尊。 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 一、佛法是平等与慈悲的 1.人在宇宙中 是顶天立地的 我们佛教的教主──佛陀,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佛陀自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佛陀认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吉凶祸福,完全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可以令我们上升天堂,或坠落地狱。人必须脚踏实地去修行,才能得到成功证果的收获。世间上没有不需经过努力、从天而降的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必然的因果道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佛与众生,只是「觉」与迷的分别;因此,「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老师」一样;老师不只一位,人人都可以做老师,处处可以有老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有佛。 这一点就是佛教与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的神是「独一无二」的、是「真神」,而极力否定、排斥、攻击他教的神为「假神」。 3.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佛陀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这种大公无私的作风,堪称是真正的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把平等的意义推往更上一层的境地。 (一)无缘大慈:不但要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如同事、朋友要慈爱;同时更要对与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慈爱,就连与我从未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二)同体大悲:以佛法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同体共生、骨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所以,「同体大悲」其实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正如儒家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现的,即是「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宏愿,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二、佛法是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的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说法方式;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们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三、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是导人向善,它所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净化这个世间,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而近代的太虚大师更提出了「人生佛教」思想,其内涵正是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的关注上,超越了传统佛教思想只重视「出世」的思想,而更加重视佛教「入世」的精神。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偈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首偈颂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对「人格」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视,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到成佛的标准上。因此,「人生佛教」的内涵总括地说就是——人成即佛成。 其后,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太虚大师首倡的「人生佛教」,已逐渐演化为「人间佛教」;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伯会赵朴初老居士,提出把「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将「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并且发展成为关怀社会、净化社会的理念。 四、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对佛教可能,总是会有一种误解,就是:佛教大悲观了、太消极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其原因大概有以下数点: 佛教正面指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因为人有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而成为「八苦」,更有无量诸苦。又说:「人生无常,一切皆空」。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都是瞬息变幻的、短暂的、不牢固的,所谓名、利、权、位都是虚幻的,因此劝人不要贪恋,不要「执着」,而且要看开、放下。 佛教更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往往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回此劝人要知足、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但是,千万要记住,佛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是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为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29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方法,瞎炼盲修,每天只吃一颗米,一粒麻,最后令到身体骨瘦如柴,体力不支,却无法真正觉悟。最后,佛终于明白到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而且总会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不得不用利用这个身体,身体不康健,就不能好好地思考、反省,更不能修禅、习定。 所以,佛陀提出的「少欲知足」,其实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在《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陀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弟子说:「琴的弦如果太松,能拉得出声音吗?」 由此可见,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佛教又怎可能是消极悲观的呢?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上面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佛教对社会、人生到底有什具体的好处、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容。) 大家有否注意到,这五戒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YIN)、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将来如要想再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且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暂且不管下世如何,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单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YIN,就不会有男盜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胡涂而闯祸。 如此,这个社会不就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们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结语 以下就为大家说一个「五百盲人看见佛陀」的故事,作为总结: 古印度毗舍离国有五百个盲人,他们因为看不见,做不了任何工作,只能各自乞讨度日,受尽人们的歧视。 这时,悉达多太子修行成佛了。佛陀出现于世的消息传到这五百位盲人的耳里,他们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因为凡是见到佛陀的人,所有病痛折磨都能一扫而光,所有的痛苦都能化解,一切忧愁、烦恼都能解脱。于是,这五百盲人一起商量说: 「我们多么需要见到佛陀啊!只要见到佛陀,我们就能见到光明了!」 一个带头的盲人说:「对!我们应该去见佛陀,而不是等在这里让佛陀来见我们,大家说是吗?」 「可是我们要怎样去呢?我们根本看不见路呀!」几个盲人无奈地说。 那带头的盲人说:「如果大家真的要去见佛陀,就必须请人带路。这样吧!我们每人想办法去讨钱,凑足五百个金钱就请人带我们去。」 于是大家分头去讨钱。经过好些日子,吃了不少苦头,这五百盲人才凑足五百枚金钱,请到一个人来为他们带路。 带路的人走在最前面,其他人一人拉住一人的衣服,排成一行,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非常壮观。 他们往佛陀所在的舍卫国出发,一路历经种种艰辛,但越走心中越亮,脚下似乎也轻松了。可是在快走到摩竭国的时候,要经过一片山泽,那领路的人见道路艰难,便找借口溜了。 盲人们等呀等,始终不见那领路人再回来。众盲人惊慌地说:
「算了!你们跟我来吧!我找人带你们到舍卫国去就是了。」 「今天可遇到大好人了!」盲人们又惊又喜,连忙道谢不已。 田主派人带盲人们前往舍卫国,來到了舍卫城中的一個精舍裡,盲人们高兴极了,没想到精舍的住持说: 「你们来迟了,佛陀已经回到摩竭国去了。」 盲人们大失所望,便又折往摩竭国。一路上吃苦受累,好不容易到了摩竭国,谁知佛陀又回到舍卫国去了。
「佛陀去了摩竭国。」精舍的住持同情地说,盲人们只好又回摩竭国去。 当这些盲人共走了七个来回的时候,佛陀见他们的善根已经成熟,便在舍卫国自己的精舍中等候他们。 佛陀的慈光闪耀,照得盲人们两眼放光,他们终于见到向往已久的佛陀了。 佛陀看他们这么虔诚,便对他们说: 「谢谢佛陀的慈悲!」奇跡般地,五百盲人当下就重见天日了!多麼的不可思議啊!全都跪在地上感恩的说:「感谢佛德无量!愿佛陀为我们授戒,我们万世万代永远跟随您、供养您!」 佛说:「好的!我的徒弟们!」 (改写自《贤愚经.卷第六》〈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因此,我们说:「佛法乃教世之光!」 (全文完)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