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八章 理性与实行之归一 修证不二论 |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八章 理性与实行之归一 修证不二论
修是修行或是修养,证是修行的结果,得到大悟或是证得,所谓:修因证果。修乃是我们平生积聚功夫磨练,证是依我们的功夫磨练之功效去明白了道理,得到精神的安住。譬如,修行如同咀嚼食物,证得是得到营养身体。又修行如学生每日往学校求学,证,如得学校毕业。然禅门所谓修证是无始无终的,并非得到安心以后就不要修养了。如小学毕业要进入初中,初中毕业要进入高中,高中毕业要进入大学,大学毕业要攻硕士,硕士修得后再修博士,博士得了并不是完了,尚要勉励研究学问的堂奥,学问是无限的进取。小学之毕业,初中、高中、大学之毕业都是一段一段的证得,是一段一段的安心。每日每日学一事得一事,故有修养就有证得,所以所学就是所得,因此修行与证得是无别了。前说过如食物,食物入体内吸收为身体所需,又咀嚼食物,食物又被消化,变化的身体与被食的物品原来是一的,这就是修证不二。 我们的精神身体与物质身体建立犹如建造一所石造大楼一样,每天堆积一个或数个之石头,一直堆积上去,然后建筑的法则是如何呢?其建造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世界上成千成万的人类,一生尽力去建造自己的大厦,真正有意识去建筑的人实在很少的,依生物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无意识时代,第二是意识时代,第三是意识著目的时代。 如土瓦石芥之类以至草木及下等动物者,全如睡眠的无意识状态,他们不知有自己的存在,反之高等动物有著意识来发动而知有自己的存在,他们不是反射的,活动如机械的,是有意志的活动,有自由趣向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他们不知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只为自身的生活,为子孙生活去努力,为生活而生活,没有一点的目的,由此更进一步者抱有生活目的意识去生活的人很少,这就是生物进步的第三阶段。再就人类生长的过程来看也有三个阶段: 即人类在母胎内的细胞时代,渐次发达生长,出生,而成婴儿,此期间是有如梦中,浅睡眠状态全无意识的生活,依次第生长,从而认识他人与自己的区别,由自己意志去活动,这已进一步了,然过了这意识生活期就会认知目的,但是意志与目的和合去生活的人是很少的,大都如河水自然下流终入大海一样,在生存竞争中,流入大海一样,不知自己应该如何流向,也就是不知自己的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要使自己真正了解为什么而生活,那就有赖于哲学与宗教了,佛教所说的人生目的,乃是智德之向上,人生之目的是在智德之向上,决不是空论,亦不是空想。依地球发展的过程可以证明,地球经历几十万年之漫长春秋后,渐成适于生物之生活的状态,以至于今天的人类全盛时期,生物之进化阶段都是智德一步一步的向上,人类之出现以至今天的文明,大约历阅了廿五万年历史,也是不外是智德向上的历史,然我们的将来还是智德向上的一贯主义,换句话说,以智德向上为理想而每日努力来实现的,而由实现一个理想,其上再形成理想来实现,当该理想之实现后更形成理想去实现,不断向无限的理想去实现努力,这实现理想之努力,乃是修行,理想之实现是证得,所以修是无始,证是无终的,就是期待无限的智德向上的。所以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虽无量无数之多,但愿去济度;烦恼迷执是无尽的多,但愿去断尽;教法虽然如海,但愿去学毕;佛道虽然无上甚深,但誓愿去成就。这四句要约起来,第二句之烦恼无尽誓愿断与第三句之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希望能够行慈悲,这四大愿不外就是智德圆满之大希望,所以每日每日的修行,是最重要的任务了。 修证义云:依我行持而看成诸佛之行持,通达诸佛之大道也,然有一日之行持则诸佛之种子也,亦是诸佛之行持也。一日一时一刹那之修行都是非常要紧的安心解脱素地,佛祖之行持,故禅之宗旨一点都没有奇特玄妙或不可思议的事项,亦没有教人悦耳神秘的一种奇妙。 从前,黄檗希运禅师游天台山时,与一位云水僧同伴,但奇妙的是该云水僧眼光闪闪,二人到了大溪谷边时,一见河水喘息爆涨,且无架桥,黄檗暂时踟蹰,该云水僧将裳一攝,说:“一起去吗?”他行水上如履平地,到了中流回看黄檗说怎么不来呢?黄檗大怒说:“我早知道你是罗汉,就将你的脚打断。”罗汉赞叹黄檗:“真是大乘法器也,我所不及!”就消失不知往何处去了。这话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借著这故事来讽刺神通变幻,神通变幻不是禅的要道,一般宗教认为,若无一种超绝的不可思议的变幻,就不是宗教,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我们常常看到小儿或者野蛮人喜欢神通幻变的现象。 现在是文明时代,各国尚有不少的迷信传说,我国也不例外。喜欢这种奇谈怪说的人,就附加于宗教来传说。这是病态的信仰,这种信仰防碍了国民的精神健康,宗教决不是这样,是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我们日日的活动都是宗教,日日的勤务就是修行。 百丈和尚云:日日是好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一天是恶日,都是佛法修行之好日。 经云:如来之法中不择吉日会辰。栽松道者,以植松为修行,六祖大师以舂米为修行。有德之僧云:“行高在尔”,“往达最高之途道横在于最低处。” 所以我们平生卑近之义务中有高尚幽玄之道存著。 王阳明说:饥来吃饮倦来眠,只此修行玄又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不知吃茶吃饭就是平生修行乃玄中之玄,而他求神仙之道是一种迷信。 基督亦说:神国不是显来的,神国是在你的心里。 又六灯国师说:逢茶吃茶,逢饭吃饭。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之吃茶吃饭以外没有什么难题的开悟事项。逢茶吃茶,逢饭吃饭而任运无分别就是得到最大安心之处。我们不能逢茶吃茶,逢饭吃饭而任运,逢茶而起种种妄想,遇饭而起下劣的欲望,心中常生波澜,言悟言证果,毕竟是一心其物。 志公云:不解即心即佛者,似骑驴不见驴。西洋有个精神病的患者,有自己身体“失去”的感觉,就是说他已死了,当医生用针刺其手腕时,患者大骇,才觉其有手,护士压其头时,患者才觉其有头,用镜照之,患者才觉他有头首颜面,令其洗碳酸浴才觉他有全身,从死里复活起来,不知即心即佛者,与于精神患者何异? 禅之要乃当位即妙,柳暗花明,艳樱素梅,当事应物,拘其天真之妙,日本芭蕉之大悟古池真传:或小筑庵春湖之上梓,原本不是史实,但用来做禅之妙味来吟味是有益的,用下列的故事来引证,各位请注意: 日本常州鹿岛根本寺佛顶长老是博览大悟之知识者,是桃青翁旧交之师,芭蕉认识佛顶和尚是和尚主于江户深川之临川寺,长庆寺之时,和他谈玄机认识的,临川寺原来是临川庵,是芭蕉之住庵,佛顶和尚每次要上京的时候,都来此住宿,与芭蕉谈禅。天和牢中,芭蕉请佛顶和尚为开山,改为临川寺。 有一次芭蕉与曾良到根本寺见佛顶和尚,曾良与佛顶互为吟诗谈玄,甚为投机,无论如何,芭蕉参佛顶确实吃到玄机的味道。一日长老往访桃青与六祖五兵卫到芭蕉庵。六祖五兵卫是佛顶和尚的童仆,禅名曰六祖,一字不识因参佛顶而彻底开悟的奇人,亦是芭蕉悟道之友,六祖入庵时说:如何是闲庭草木中之佛法,桃青答曰:“叶叶大底者大,小底者小。”佛法是道,即是我人安住之地,云:闲庭草木中之佛法,就是问他在这寂寂寥寥之芭蕉庵的草木之中,何处是蕉翁安住之所。这时候蕉翁答:叶叶大底者大,小底者小,就是说叶之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草木之中或岩石之中都有安住之地。古人云:石头大底者大,小底者小,青青的大小木叶中,或是碌碌的大小石头中,都能见到真如之佛,都有安心之地。唐朝时李翱问乐山禅师,“如何是道”,言佛法言道都是一样,乐山这时以指指天,又指水瓶,问“会么?”李翱说“不会”,乐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那个时候长老入内去:“近日有何所处?”桃青答云:“雨过洗青苔!”长老入了里面问去,最近有什么事,芭蕉即以眼前的境来答之,为昨夜雨洗庭中尘,青苔更青翠平添不少雅趣。芭蕉修行确实有了进步,造诣也深。 又问他,如何是青苔未生以前之佛法,芭蕉以池边之蛙一跃入水底的声来应之,“蛙飞入水之音”,那个时候佛顶和尚再追问,成了雨过洗青苔的目前闲雅之境是好的,但是青苔未生,草木国土未生之处,如何求安住之地呢?这是深刻的问句了。大概普通的人是没法答复的,名不虚传的蕉翁,就将蛙跃入水中的境,丝毫无造作地用俳句去应答,真实踏著实地的好汉,佛顶长老云:珍重珍重,就将手持之如意授予桃清,证明桃青之悟道。长老在席上取了纸笔写著:“本分无相,我是什么物”,给大家看,问大家懂不懂,如果不懂,再为大家写下一句:“一心法界”、“法界一心”给大家看,这时始开了法界,心的水音耳鼐,这亦是将桃青翁之省悟,拿来随喜说法的。 佛顶长老所写的句子,“本分无相我是什么物”,本分是以前所说的道,或佛法、言道、言真理,原来没有一定的相状,我毕竟是什么物呢?若不知道或不了解,我就为你们再下一句,看啊!一心法界、法界一心,法界与宇宙相同意义,宇宙即一心,一心即宇宙,这里芭蕉翁之门徒弟子,才悟了师翁所言之蛙飞入水之音之句,道破了一心法界之旨趣,皆大欢喜,这时“杉风”祝贺桃青翁云:我师风雅而积参禅之功,今由水音而大悟之一句而被佛顶长老授证明付法之如意,今为天下的宗匠马。 杉风是芭蕉之弟子,欢喜吾师芭蕉翁是在弄风雅之中,参禅,由今之“水音一句”蒙授长老印可为天下宗匠,当时岚雪云:虽然水音之俳句有连续,尚欠冠顶一句,请师冠之。翁云,我亦有此感,暂时听听诸子之高论,而后冠之,请各位做冠首看看。岚雪建议师翁:水音之一句,是俳谐之下句。尚欠冠首?请师加冠首的,各人倾首试作。 “杉风”作的是“宵音也”句,“岚雪”作的是“淋哉乎”句,“其角”作的是“山吹也”句,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曲调来作上下句,亦就是情与物来相配句,翁看了甚慰,确是超越平生之句,其中,其角之“山吹也”最爽而有力,翁云:凡立七五之冠首要离观相见样之理,我想只用此庭当物即境来冠,以“古池也”之句冠之,所以芭蕉翁之句,乃是“古池也”,蛙飞入水之音。杉风之句是“宵音也,蛙飞入水之音“ 岚雪之句是“淋哉乎,蛙飞入水之音”, 其角之句是“山吹也,蛙飞入水之音” 蕉翁自己用当相即道的即境“古池也”句来冠时大众一时深感其绝无比,“古池也,蛙飞入水之音”,确实妙极了,于前开了俳谐之眼惊动天地,感泣鬼神,俳句是日本的古诗道,可以造成佛的功德,“人丸的陀罗尼”,“西行之赞佛来”都不过十七字,而于向上之一路,而炽燃真如性之光,破天下之俗句,人云:当时导引俳句人之正风的真路者此翁也呜呼!天地风雅也。万众风雅也,这记事文人有画蛇添足之嫌,但是赞叹蕉翁之正风雅俳谐,确有西清天地之尘的力量是不可否认的。 天目中峰和尚之句云: 印破尘空干丈明,洗清天地一林霜。 这消息是禅者胸中之风月,请吟味之
---------------------------------------------------------------------------------------------------------------- 更多悟光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