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66)--鼻子眼睛长的顺不见得心就能顺 |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66)--鼻子眼睛长的顺不见得心就能顺
今天的日志比较可乐,是师父和典座师在车上的一段对话,现在想起来,还会偷偷乐一下,我发现,闻法也不见得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听别人的问题同样有启发,而且,旁观者清,角度不同,觉受也不一样。 我送师父去佛协,弟子们来送师父,典座师有问题请益,执事法师慈悲把他推上了车,典座师是负责寺院大寮的出家师傅,大寮就是厨房,一个寺院最复杂、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大寮,天天要吃饭,一顿都不能耽误,柴米油盐地少了一样也不行。 最头疼的肯定是人,寺院里没有工资和奖金,社会上激励人做事的方法都不灵,都要靠发心,人跟人的差距也很大,难管得要命。 如果放到社会上去衡量,它涉及到财务、人事、物流、仓储、管理、统筹等等诸多学科,一个人如果在大寮里干的比较顺了,搞通了,这个人可了不得。 师父好像是根据弟子的根器往大寮里放,干一段时间,觉得可以了,就调走,再换一个,我刚进寺院的时候就很想去大寮,所谓求不得苦,求什么就没什么。偏偏就没去成大寮。后来一想,就算了,何苦呢,在哪里干都一样。 寺院里的厨房比社会上更复杂,因为把事情管好了,不算,把心管好了,才叫功夫,涉及心法。心法啊,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到的。 新上任的典座师很年轻,工作事项千头万绪,有不少棘手的事情,在车上跟师父请法。师父和典座师的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作为旁听,受益匪浅,记下来并整理出来,让我们大家各有所得。 典座师一上车,师父问他最近怎么样,典座师说不容易。师父说,这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事情,当然不容易。 听得心里一动,斩断内心所有偷安的借口以及退路。 典座师说,当自己觉得累的时候,就想到寺里的贤某师两年来一直很辛苦地坚持干,还有贤某法师五、六年了依然不知疲倦、不懈怠地干,自己跟他们比觉得很差。 典座师说,最近一直在研究大寮的组织架构,希望搞出一个好的组织架构,照样就能更好地管好大寮,不那么乱了。 师父说,你的鼻子、眼睛、耳朵的架构都挺好的,但心里乱的时候照样乱。 典座师说,到了大寮才发现,人跟人有很大的差别,真的是不好管理,以为他是这么想的,应该是这样的,但却偏偏不是这样的,竟然是那样的。 师父说,菩萨还有十地,何况凡夫。 典座师说,我想任命某某做某某事情,这样做可不可以。 师父说,你自己定。 典座师说,我的表达能力不好,不会说话。 师父说,那正好,不容易散乱,会说话的,表达能力好的人就容易散乱。 我在开车,听的快要乐晕了。 典座师说,最近我在看现代企业食堂管理的书,在里面找管好大寮的方法。 师父说,我们管的是庙里的大寮,不是企业的食堂。 典座师还有很多问题。 师父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做事情尽心尽力就可以,不要计较结果。 这是我第一次听师父跟典座师谈如何管理大寮,与其说谈如何做事,不如说谈如何修心,当然,修心是从做事的基础上开讲的,如果只听做事,那就学到了如何做事,如果听修心,就学到了如何修心,事就不在话下了。师父的随谈中,谈到了一些具体的指标,米啊、菜啊、柴啊、油啊都谈到了,细致到切完了的菜不要着急就炒,万一剩下了就可以腌起来,切忌浪费;法会期间可以考虑参照日本和韩国料理的做法让信众吃好,效率也高。 管理大寮即要节约,又要让大家用好斋。 总结一下,听法时,似乎更需要保持跟师父想要表达的那个东西尽可能地接近一些,最好连汗毛都竖起来,不能只是陷在自己的烦恼和想法中,仔细听师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似乎更便于领悟,尽管师父的境界我们够不着,但还是尽可能地往高里够,使劲地告诉自己不要粘着事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根本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我们的心。 心这个东西搞定了,事情就是手里的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心搞不好,我们就是事情的泥,被事情捏来捏去,苦不堪言。 最后,师父还给了我一个教授。 他说,你开车的时候不要老是回头看我,看前面,不然会撞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