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天台宗文集:研习天台宗的体会(月悟) |
 
天台宗文集:研习天台宗的体会(月悟) 《法音》发表我的学佛习作《念佛、研教、往生》之後,引起了一定反响,收到了许多读者信众的来函,问我如何研习天台宗?原因是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特别多,无从下手。我研习天台宗时间不长,但一边学一边寻求事半功倍之捷径,获益良多。兹将我研习天台宗之体会贡献於读者信众,倘能於读者信众有所启迪,则其愿足矣。 我为何特别推介天台宗?其实,研习教理,无论修学何宗何派,都一样;宗无高下,契机即可。然而我之所以特别推介天台宗,是因为天台宗正依佛说诸经第一《妙法莲华经》,并具足其他宗派无法具足的三大特征:一是国际性,日、韩等国尊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具国际影响;一是亲承实证性,天台教观亲承如来一代圣教,历代祖师如慧文、慧思、智者、藕益诸大师皆依此教观实证圆教不思议位次;一是融宗归一性,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主张融宗融派,统一南北各派之分歧,圆融各派,会归一佛乘。天台宗既契理,又契机,包括教相理论门与观行实修门。智者大师的「法华三大部」(天台宗根本典籍)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系诠释《妙法莲华经》之千古绝作,属教相理论门;《摩诃止观》乃智者大师天台栖隐、华顶降魔、妙悟诸法实相(佛之境界)之实修体验,而组织成为止观法门之修道体系,至为殊胜,论其境界,後人谓与佛经《楞严经》如出一辙。教中有观,观中有教;教观圆融不二,即止观圆融不二,即定慧圆融不二,佛道成矣。教观双美,即天台宗之总特色,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论其教学思想,当代天台宗大德慧岳老法师在《天台教学史》中指出:「中国佛教之教学思想中,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是精致於理论而贯穿於哲学的极致!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却独着重实践行持为旨归!然在各宗中,能论理和观行兼备-「教观双美」的宗派,那就要推让天台宗的教学。」因而,我提出:欲振兴中国佛教,必须振兴天台宗;振兴天台宗,即振兴中国佛教,不容置疑,中国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之精华。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佛性,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智者大师深明如来说教之本怀,提出着名的「一念三千」。「一念三千」谓众生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观一念心具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此十界互具十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总之,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念悟则佛菩萨,一念迷则众生。众生唯有依教实修,转迷成悟,念念流入如来萨婆若海,则佛道方成。如何实修?智者大师在《小止观》(《摩诃止观》之梗概)指明;「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关於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为整个佛教的最高观法,智者大师晚年於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摩诃止观》。二曰渐次止观,大师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即《释禅波罗蜜》。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说,有一卷,名为《六妙门》。四曰小止观,即《童蒙止观》。 研习天台宗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无法深入。我早年高中毕业後,出家之前,长期致力於诗文书法,广涉文史哲学宗教。出家之後,潜习「法华三大部」犹不能透彻理解。可想而知,若无文化基础,则无法深入学习天台宗。或曰:学佛乃是学无上佛法,世间的文化可以不必去学,殊不知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基础上的,并不离世间法。於佛门出家众而言,若世间的文化基础扎实,乃至有学问,一旦出家学佛便能直接带动佛学修为,近代弘一大师就是典型的例证。 研习天台宗,对於佛门弟子来说,必须将日常生活中之起心动念、行住坐卧规范起来,以身作则,方可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须知,研教的目的乃是自利利他,并非去做学者之流。研习天台宗,尤其要学习智者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实为佛弟子完善人格的无上法宝。智者大师终其一生严以律已,弘法利生。为佛教界之一代领袖,朝野崇仰,而不为名利所动,多次不应帝王慰留,毅然栖隐山林,放生救贫施物,一衲终生。 研习天台宗,有最好的教材。智者大师的《小止观》、谛观《天台四教仪》(蒙润集注)、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静修科释)是初学天台教观最好的教材;智者大师的「三大部」是深入学习天台教观最好的教材;历代祖师大德阐释着作是研习天台教观最好的参考书。 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之多令初学者望而生畏。是故,研习天台宗,不得死执於名相,运用名相其实为了阐明佛理之方便。应当注重名相与名相之间内在之联系,举一反三,以求事半功倍。譬如记住空观,同时记住体真止、见思惑、真谛、慧眼、一切智、声闻缘觉;记住假观,同时记住方便随缘止、尘沙、俗谛、法眼、道种智、等觉;记住中观,同时记住诸法实相,记住真如佛性,记住息二边止、无明、中谛、佛眼、一切种智、妙觉(究竟佛);记住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同时记住一心三智(三智在一心中得),圆融三谛(即真即俗即中)等等。此外,研习天台宗还得广涉他宗,俾融会贯通;须知,中国八大宗派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自有必然之联系。譬如天台宗讲「圆教观行位即佛」,禅宗讲「见性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净土宗讲「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之境界),皆指圆伏五住烦恼(一切烦恼),见佛性;并非断除一切烦恼,了了见佛性,故非究竟佛。 既然历来「见性成佛」、「即身成佛」,乃至这个开悟、那个开悟,皆不出圆教观行位,那麽无论研习天台宗也罢,研习其他各宗也罢,最後必须行归净土,方能一生了办。否则这一生就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天台宗是讲实事求是的大乘宗派,历代租师皆主张「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智者、藕益诸大师一生实证圆教不思议位次,最後都行归净土,上品上生。或曰:既然行归净土,可以一生了办,我就行归净土,自始至终一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何必研教?答:谬之甚矣。智者大师乃上上根人,与普贤、文殊、观音诸大士平等平等,尚且先修学种种法门,後导归净土,上品上生,即刻便能返回娑婆世界度众生,何况末法众生根机拙劣,以染污心持名念佛,如何与阿弥陀佛心性相应?唯有不断读诵大乘经典(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不断研习教理(正依《法华经》之天台宗),不断熏修佛法(实修止观),方能逐步荡涤染污,逐步契入净土念佛圆顿法门,并以契入程度深浅决定往生品位之高低。纯以持名念佛,不易契入,只能下品,三辈往生。《观无量寿经》提及,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是读诵大乘经典、善解义趣、发无上道心,须领会其旨。其中发无上道心,即发菩提心而不执着,以无我之精神救拔众生之苦。无论修学何宗何派,皆得发菩提心,不然成佛无期。《华严经》云:「丧失菩提之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又《菩提心义经》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佛遗教经》说:「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发心之要,不言而喻。倘能学好天台宗,则「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并祝上品上生,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