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净宗弘法培训·学员大座演讲提纲

   《蜀中净土》文选 第3期

  本期主题:《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本期导读

  持念佛名能够往生净土的根本道理是什么?持名念佛的核心要点是什么?欲解答这两个问题,无疑应当深研《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下简称《圆通章》)。 印光大师对于《圆通章》也极力赞叹道:“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本期依《圆通章》为主线,分为四节,从念佛的因由、生佛感应的原理、都摄六根的方法、念佛往生的例证这四个方面,根据近现代净土大德关于《圆通章》的通俗开示进行选辑,汇编了本册。希望有缘看到本册的念佛道友,能够由此生起对于往生净土绝对不移的信心、发起精进勇猛念念不移的行持,命终往生西方净土,圆成这段“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度众生”的大事因缘。南无阿弥陀佛。

  第3期导读、目录、编后语

  第一节 念佛、往生的因由:为了生死,合于佛愿

  既为佛子,即应学佛

  佛的本意到底何在?

  祖师关于念佛发心的精要开示三则

  (一) 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二) 拔除爱桩情缆,稳坐莲华佛国

  (三) 若能死尽偷心,必定圆转五浊

  发起大心,契合佛愿

  第二节 念佛、往生的原理:忆佛念佛,定生极乐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一) 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二)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三) 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四) 深念多念,必得成就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第三节 念佛的要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 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二) 摄根归性、念佛即心

  (三) 心佛一如、净念相继

  竭诚尽敬与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的方法 反闻自性的功夫

  摄耳谛听念佛声 念念入于圆觉海

  第四节 往生的例证:心坚志固,决定往生

  念佛切实 自做阎君

  专精念佛 得生净土

  心坚志固 定蒙接引

  第一节 念佛、往生的因由:为了生死,合于佛愿

  《蜀中净土》编者按

  《圆通章》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又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此段正显大势至菩萨往昔因地,由于佛之教化契入念佛三昧,最终彻底圆成等妙果觉。而如今大势至菩萨将此彻因彻果之念佛三昧,全体授予我等娑婆世界初机凡夫。这正暗合念佛法门“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不可思议妙处。

  因此,我们一切念佛人,都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念佛到底是为何?我们念佛的最初原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发心,是否能够与佛与菩萨接引众生出离生死的本愿完全一致? 我们是否对于法门的选择犹豫不定? 我们是否能够死心塌地择定净土、深入念佛,最终得到“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的殊胜利益。

  既为佛子,即应学佛

  (摘自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发心学佛,才能与佛——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三昧。我们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学伴侣——菩萨作榜样,学佛念佛;发心要得到念佛三昧,才不愧作一个佛弟子。

  前年讲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说常跟著佛走,使怎么走我们怎么走,走到尽头,就到了佛地了。要知道佛也是修习成功的,古人云:‘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释尊成就佛果,是经过多少难行苦行才证得来的,并不是什么天哪神哪给他的。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了生死。而在这么多的法门中,要以念佛法门为最容易最稳当。其他法门,修起来都很难,且人的寿命有限,还没有修好呢,已到寿尽命终了。来生如何,殊难逆料。所以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稳当的法门为妙。大势至菩萨给我们作证明人,他生到极乐净土,位居西方三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情太多,很难达到了生死的目的。你们在家居士们,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事务纠缠;就是出家人也得为他的衣、食、住等等来打闲岔。西方极乐世界,是依弥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现成,不要我们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

  以上讲的要常随佛学,学念佛求生西方。大势至菩萨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门,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说:念佛法门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还高过大势至菩萨吗?菩萨还遵从佛的教诲念佛咧!我们怎可不遵佛的教训呢?!

  我们随著佛学,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学佛,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学佛的人,终日忙碌,请问他们忙些什么?为谁忙?都是为别人忙啊!并没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几十年辛苦为别人,到头是凄凉而死,死后还是茫茫无所。像你们来参加佛七,坐下来静心念佛,这才是为自己呢!将来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获,真正归宿,也是真正为你自己。

  你们有几位年轻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学佛,勿以年华可待,因循犹豫。你们问问他们年长的,忙碌了几十年,结果是什么?千万不要等到老年再修。要发道心念佛,念一声佛,功德无量,法乐无量。

  佛的本意到底何在?

  (摘自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佛的本意在那里?在令众生“了生死”!为什么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第一、学佛应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则学佛亦学不好。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说法度生,首先度五个人,即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见“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实之理,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众生迷而不觉,总以为有快乐可得。不知不但地上的众生是苦,天上的众生亦还是苦,所以谓之“苦谛”。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来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种种业,聚集起来,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决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来的,所以谓之“集谛”。佛说我自己没有苦,我的苦已“灭”了。“灭”就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证得寂灭的佛果,真实灭除一切苦恼,所以谓之“灭谛”。佛果由何而来?由“道谛”而来。若能修“道”,一定证“灭”,所以谓之“道谛”。现在明白了佛说的四谛法。我们要“证灭”,就必须“修道”。修道为的“断集”,断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讲“学佛应先知苦”。

  第二、次观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种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堕地”,即是证明“生苦”。设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应当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证明很多,在这念佛堂里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钝”了。例如:念弥陀经,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诵,记忆力很差,赶不上青年人,这是“意根暗钝”了。又如我们要学“炉香赞”,为甚么总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学得快呢?因为是“舌根暗钝”了。我们“绕佛”时,感觉脚酸,“打坐”时,两脚都盘不起来,勉强盘起来,疼的要命,这是“身根暗钝”了。总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这就是“老苦”。第三是“病苦”:在现时代,医药的价钱很贵,生病本来是苦,而因医药价贵,负担不起医药费,真是苦上加苦!我们若能留心观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么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听到“死”,谁都不高兴,为什么,不愿意听这个字呢?因为“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苦,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还有四种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爱别离苦”:有了六亲眷属,就有恩有爱,倘若最爱的人别离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我们大陆的人来到台湾,大多数家眷都不能团圆,有的家眷已经死了,那是“死别”!有的家眷留在大陆不能见面,那是“生离”!不但大陆的人有此爱别离苦,就是台湾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别世了,有的是儿女夭亡了,这种爱别离苦,谁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会苦”:你的怨家对头讨厌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处,想离都离不开;你在台北,他在台北与你相会;你到台南,他到台南与你相会。这种怨憎会苦,才令人难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们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满愿,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们的念佛会,为甚么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为居土们白天都要去做事,想来念佛不得来,只得晚上稍有空闲,方能参加,欲求在这佛七之内,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种求不得苦。

  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了吗?有的,有的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YIN案,真是太多了!为什么有这种案件发生呢?因为有一般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YIN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着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连前面所讲的七种苦,合起来叫做人生八苦。这八种苦,只是苦的大纲,每种苦中,都含有无量无边的苦。我们学佛的人,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八种痛苦?如能观察到人生确实是“苦”,那就与佛道相近了。

  第三、再观轮回之苦:我们既观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应当进一步观察轮回之苦。因为人生只不过数十年的光阴,虽然受苦,而为时甚暂;假若像世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那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说轮回之苦,方是大苦哩!三界以内,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今生若造恶业,来生就堕三恶道。今生若造善业,来生就转三善道。头出头没,永不停止,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观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是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蜀中净土》编者按

  上面一段文字,某些学佛有年的同修看到,也许会说: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嘛。其实,不然!对于生死苦的认识,这正是念佛人发心之第一步!而且可以说这正是学佛能够受用、念佛能够得力的最关键之一步!

  文选第一期《净宗祖师有关临终的恳切开示三则》的一文中,昌臻老法师讲到“每见有些念佛同修,平时发愿求往生,一旦检查为癌症时,甚至连弥陀圣号都怕念,改念药师佛,求消灾延寿。有的本已长斋,病中经医生劝说,子女哀求,自己信心也不坚定,终于开荤。到临死时,又悔恨不已。”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完全就是因为平时并没有从心底深处发起厌离娑婆、决心出离、决意了生死的心,也因此平常念佛就悠悠泛泛不怎么得力,由于平常有“愿不切、行不力”这种状况,所以在临终的关键时刻,往往不能正念分明、决意求生。所以,平时的发心、用心非常重要。《楞严》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正是此理。

  祖师关于念佛发心的精要开示三则

  (一) 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若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

  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岂更有别妙法哉!

  (二) 拔除爱桩情缆,稳坐莲华佛国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语译

  现在的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悔发愿,可是与西方净土还相距很远,往生没有保证。这是什么原因呢?只是由于爱桩没有拔去,情缆还系缚坚牢。如果能将世俗恩爱视同嚼蜡,不加爱恋,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像依傍须弥山一样,那么,就不会被世间一切缘务动摇了。有时,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业习气现前时,即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无处逃窜。又像是洪炉猛火,使无始以来的情识,销熔得净尽无余。像这样念佛的人,现在虽然还处在五浊世界之中,可是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了。哪又何必等待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观世音菩萨前来劝驾,才相信是往生了呢?

  (三) 若能死尽偷心,必定圆转五浊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原文及语译节选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烰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语译] 信愿持名念佛这个行门,不必假藉其它的法门,便可转五浊为五清。这种境界,只有深信才能进入,不是思量言语所能企及的境界。如果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浊恶世间,示现成佛,以大智大悲,发现这个法门,修证这个法门,宣说这个法门,我们这些众生从何途径能受持这个法门呢?

  我们处在劫浊中,决定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受众苦的逼恼;处在见浊中,决定会被各种邪知邪见所缠缚,被邪师所迷惑;处在烦恼浊中,决定会陷溺于贪欲,被种种恶业苦报所螫咬;处在众生浊中,决定会习惯于臭秽浊乱而不能洞察觉悟,甘于鄙劣怯弱而不能奋飞;处于命浊中,决定会被夭折灾祸所吞噬,生命如石火电光,短暂得令人措手不及。

  如果我们不深知置身五浊恶世中,信受净土法门很难很难,便会企望更有其他的法门可以令我们跳出五浊,在这乌烟瘴气的火宅里,谈玄说妙,唯有深知在这世界修行其他法门解脱生死极难,才会死尽偷心,珍重这个净土法门。这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极口重申,在此恶世,佛道难成,净宗难信,而深切地嘱咐我们应当深知的原因。

  发起大心,契合佛愿

  (节选自道源法师开示)

  《蜀中净土》编者按:本文正示从“为个人解脱故求往生的出离心”上升到“为一切众生毕竟解脱而求往生成佛的大菩提心”。这也暗合《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要点。只有这样圆满的求往生成佛的发心,才算与阿弥陀佛平等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怀完全契合。

  若以念彿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禅宗” 、“密宗” 、“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那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到全国,传流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的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样办呢?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着本师学,佛怎样发心,我们就怎样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归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须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须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这还是指着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的不可思议了!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这四弘誓愿,在修行的历程上说:当然是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的“目的”上说:则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度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的“自利”,悉皆为的“利他”,无非“为令众生了生死”!是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

  第二、观众生苦:设若我们“学佛发心”仍然不甚恳切,那就要实地观察众生的痛苦!若能见到众生的痛苦,感觉着比自己的痛苦还难以忍受!因而生起怜愍之心,由怜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愿拔除其痛苦!如是则菩提心不发而自发了。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认苦为乐。我们能观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见,进而推己及人,观察其他众生之苦,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近了。

  试观在这念佛堂里,多数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老来方学佛,六根已暗钝!观此便生怜愍之心,于是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愿道友们,因病不能参加佛七;或者病了因为医药太贵,而未能就医买药;便起怜愍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赖他的父母教养,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儿子养活他,偏偏他的儿子夭亡了!因此对他们生起怜愍之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第三、为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度一切众生才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谓之“为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为“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工夫来,这是对的。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乃属于小乘心。若为众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与阿弥陀佛之本愿相应。

  有人问:既然发心度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的度去就好了,为甚么要往生西方呢?

  我们先反问一句:度众生要用甚么去度?是不是须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先说断烦恼吧:“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再说学法门: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熟,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观呢?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了;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着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第二节 念佛、往生的原理:忆佛念佛,定生极乐

  《蜀中净土》编者按

  《圆通章》曰:“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此段正显念佛往生的根本原理——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二力交感,定生极乐。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根据道源法师佛堂讲话整理)

  (一) 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三种原因:

  (一) 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

  (二) 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三) 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

  分别说明如下: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显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而在“我痴”、“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为“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三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晁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二)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摒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傲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著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想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三) 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

  (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众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三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三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三草二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昨天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三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三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四) 深念多念,必得成就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么才能“深念”?要作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三)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YIN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三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一部分学佛者,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什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著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YIN,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众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YIN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忆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自今生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即是明证。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么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上面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摘自《净土宗教程》修订版)

  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上成就为不可思议的力,大力表彰愿心;愿力表证着修因证果的互动关联,誓愿圆成必然产生力用;力用彰显正昭示愿无虚发。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便产生出弥散法界的大愿慈力,加持十方众生令得往生。《阿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业。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凡夫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相依互即,感应道交,妙德莫测。《华严经》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众生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义蕴,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磁场相应。昙鸾大师开示,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净业行人如是层递发愿,即与阿弥陀佛悲愿耦合相应,即能感通弥陀愿力加持,成就往生。昙鸾大师又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何以故?如果众生只发到净土享乐的染著心,即与弥陀悲智心不相应,便难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幽溪大师语)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左证。净土法门的生命力端在于此。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以临终阿弥陀佛接引为例,念佛人临终所见之佛,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乃众生与佛愿力感应道交、因缘和合之现象。净业行人发愿往生是因,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缘。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接引净业成熟的众生。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令念佛行人,专心忆念,能于自心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并非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譬如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然而,水虽澄清,天上无月亦不能现,喻如众生虽具愿往生心,若无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亦不能现;同样,月亮虽明,地面无水亦不能现,喻如阿弥陀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不具信愿之心,亦不能现。唯有众生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现象有六种,即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分述如下:

  1) 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拜、称念、供养佛菩萨,当生即蒙佛菩萨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以及业消障尽,福德增智慧朗等。

  2)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经修持竭诚礼拜称念等行,今生虽然尚未修习,由宿世善根所感,得蒙佛菩萨加被,不知不觉,灾祸灭福德臻,业消障尽等。

  3) 冥感显应者:宿世曾经种过善根,今生得蒙佛菩萨加被。

  4)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拜称念,不见佛菩萨加被之现象,冥冥之中,仰承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凶灾退而吉庆临,业消障尽等。

  5)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经种过善根,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得蒙佛菩萨明显加被,转祸为福等。

  6)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过善根,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冥冥之中,承佛菩萨慈力,获得种种利益。

  由上六种感应的理事,则知感应的道理,微妙难思。佛菩萨所应的大小,端在众生能感的诚心有否。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二则: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二、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率众念佛,求生净土,夜梦一清美男子,自称普慧,申请加入莲华胜会,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普贤、普慧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二位大菩萨。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愿,契合诸佛菩萨愿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萨预会幽赞。可见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真实而灵敏,充分左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众生能感的力度大,佛菩萨所应的瑞相亦随之殊胜。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天亲菩萨语)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

  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根据道源法师佛堂讲话整理)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三毒,才能不梦三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玆举两则:

  (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我住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三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二)三十三年(1945年)我朝五台山,到了南台,听说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念佛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感。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上面讲的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二)勿负自己善根。(三)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三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三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第三节 念佛的要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蜀中净土》编者按

  《圆通章》曰:“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上节文字中,“忆佛念佛、二忆念深”八字,已经暗含了念佛的根本原则,而本节“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更揭示出了持名念佛的核心要点——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摘自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本章出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通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来讲:

  (一) 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服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任何宗派,都得明白这种道理。

  三界诸法,森罗万象,多如尘沙。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是谓三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杀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造盗业,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造YIN业,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若不起分别,一视平等,当然也就不造盗业YIN业了。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造业由于六识分别,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缘尘广造诸业”的始末因果关系。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使根尘不相接触。根尘不接,六识即无由生起。六识不生,才能除妄显真,净念现前,进而相继不断。

  (二) 摄根归性、念佛即心

  上节讲念佛方法,要都摄六根,不使缘尘生识,而免造业轮回。现在讲六根怎样摄法:上面讲都摄六根,就是关闭六根之门,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塞住。摄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一心念佛,即是都摄六根了。现在解释给大家听听: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缘味尘,即是收摄舌根。眼观佛像,不分别凡夫境界,即是收摄眼根。耳听自念之佛声,不分别其他声尘,即是收摄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摄鼻根。身体绕佛拜佛,即是收摄身根。意根发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即是收摄意根。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时,佛是佛,尘是尘。日久功深,则六尘境界,无非佛的境界,即是净念现前了。比方说: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仿佛这种境界。因为他专心一志在玩味韶乐,虽在吃肉,而舌不起识的作用,等于味尘不现前了。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六根自然收摄,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则风声鸟鸣,无非佛号了。从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声。某日,他觉得刚念不久,即闻打“四板”(起床板号)了,他以为“夜巡师”看错了时间。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随众上殿,但听见全部早课,都是念的“阿弥陀佛”。早课既毕,天也亮了,接著就过堂吃早粥了。他甚觉奇怪,大惑不解!于是请方丈和尚开示。方丈说:“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时降伏粗尘,杂念暂停,得到一心不乱,亦即一时的净念现前。所以长夜化为短时,睡眠化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闻皆是佛声。所以在做早课时,经文咒语皆化为弥陀佛号了。”凡夫在初下手时,大都离不开六尘境界,这就要用佛境来转。久之,即能将尘境转成佛境了。

  大势至菩萨,修证圆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摄六根,归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门。只见佛境,不见凡境,妄念不起,净念现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三) 心佛一如、净念相继

  上面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现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见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能所双亡,心佛一如”,即能净念相继了。但是说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太容易。因为我们凡夫,从无始以来,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觉,妄想就来了。倘若勉强克制,还会发生毛病哩!菩萨深明这种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渐离六尘,而达到一心不乱。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诀:即:“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心意攀缘尘境,原是熟路,现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缘,久而久之,就把驰向尘缘之路淡忘而生疏了,这就是熟处转生。念佛,最初念不惯,本是生路,勉强的念,用心的念,念习惯了,不知不觉就要念了,这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自能都摄六根。生处转熟,自能净念相继了。

  上来所讲的话,是对修行用功的人说的,现在我再劝一劝初发心的人:诸位在社会上,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是不是感觉人生空虚,认为人生不过如此呢?倘能感觉人生空虚,已与佛法接近了。人们年青的时候,总是迷执著一切真实;如结婚、生子、名利、权势等等。到了几十岁以后,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乐,都非实在,真如做梦一样,所以感到人生空虚了。此时正好走入佛门,填补其空虚。否则,即会走入歧途,甚至流于“断灭空”,以为死了就好了。其实这更错误,死了那能好呢?倘或落到三恶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后的事,虽然不能见个明白,但我可以举出那些顽劣的冒失鬼,作个比例;比如大家都要讲求卫生,他说他不怕害病,乱吃东西,一旦真害了病,还不是痛苦呻吟呼爷唤娘吗?又如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拿刀弄枪,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锁,关入牢狱,那苦头不是很厉害吗?等到吃了官司,后悔就来不及了。何况沦入三涂,后悔还来得及吗?趁著现在没死,赶快念佛!千万不可心粗胆大,硬说:“我不怕地狱”!

  念佛的具体方法,就是上边说的都摄六根,把凡夫的熟处转生,把弥陀的生处转熟。进一步将六境转成佛境,转入转深,即转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这个境界,就是一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这个道理更好,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深信切愿,念来念去,自然会念到这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界还有心与佛的影子存在。再进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净念相继,纯归中道了。最初下手时,当然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念到能所双亡,杂念不生,即是净念现前。再进到心佛一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片佛心,无有间断时,即是净念相继,入于三摩地了。亦即证入“无生法忍”了。楞严经谓之“圆通”。此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们要本著这个要领,好好念佛就对了。

  竭诚尽敬与都摄六根

  (昌臻法师在乐至报国寺2003佛七开示)

  念佛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上面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个窗口。我们一天到晚都通过这个窗口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所以思想里头妄念纷飞呀。现在就是要你把这六个窗口一下关闭。摄,就是收摄,就是关闭,把这六个窗口关闭住。关闭住就是一心,这个就叫"一心"。"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佛。佛念起来了,妄念就控制下去了。这就是"不乱"。这个做到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一心不乱"。这个六根里头,最困难的是意根和耳根。意根啊,当然我们大家都有体会,你早晨只要一醒来之后,脑子里头没有停过,很不好控制啊。耳根也不好控制。眼根好控制,我闭着眼睛念佛嘛,就不晓得外面的境界了。耳朵不行啊,你闭着眼睛,人家在说话,你的心念就被声音拉去了。所以,"心念耳闻",把这两根收到了,其他的四根没得问题。要掌握这个方法,就是"心念耳闻"。心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说:念头从心头起,心头清清楚楚的;口头念得清清楚楚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又回到心头,回到八识田里。从心头起,然后又回到心里头、回到八识田作为金刚种子。我们到了临命终时,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念佛,妄念没有起来,就往生了。所以这个非常关键啊。我们就是要这样子念。心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然后就回到八识田。如果听不清楚,妄念来了!马上你要注意听!听清楚了,妄念就被赶跑了。

  关于念佛有没得秘诀,我想引证两位大德的开示。一位就是印光大师。他这样说,如果有人说:我有念佛的秘诀,我单独传授给你。他说这个肯定是外道!印光大师说:佛的悲心,唯恐我们没有搞清楚。所以净土法门,从理论、原则到具体的方法,说得一清二楚。难道他还保留一手吗?那就不是佛。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想什么秘诀。但是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有没有秘诀?有!秘诀就是四个字:竭诚尽敬!这话怎讲呢?就是:诚恳到了极点、恭敬到了极点。这个就是秘诀。在战争年代,头顶上敌人的飞机在投炸弹,我们趴在地上的,我是亲身经历过这一段生活的,那念佛当然就至诚恳切。还有,五逆十恶的人,临终看到拿链子来套他了。平时当然说这都是迷信、假的。那阵念起佛来当然就至诚恳切到了极点。至诚恳切到了极点,这个就叫一心嘛。妻室儿女呀,在临命终时都带不走的。到了临命终时,国家元首也好、亿万富翁也好,跟一无所有的叫化子,没得区别。可能叫化子还好过一点,因为叫化子他东西少,挂念还少些。所以谛闲法师说:念佛的秘诀就是一个"死"字,生死心要切。我们这些人平时都是把这"死"字忘了嘛。以为还要活好多年。但是,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啊。古书上有两句话:"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昨天还在街上骑着马游街,今天,已经睡到棺材里头了。常有的事啊,这并不稀奇啊。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念佛的方法。方法没有什么别的,不要去乱听。什么什么秘诀啊,那些都是外道,欺骗人的。我们相信大德的开示,至诚恭敬的念佛。

  都摄六根的方法 反闻自性的功夫

  《蜀中净土》编者按

  在“蜀中净土”网站留言簿上,署名为“诚谦”的同修提出了如下问题:

  “我今天看了《楞严经》,其中,文殊菩萨评价了二十五种修法,说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反闻自性”是娑婆众生修行最好的法门,而净土宗又认为按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修持净土乃最方便法门,亦即念诵“阿弥陀佛”就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等凡夫愚顽之辈,究竟应当选择何种法门修行?”

  以下是借用《略述净宗信愿行》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复。借此可以让我们从理念上融通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境界,从事修上落实古德所谓“以都摄六根的方法修反闻自性的功夫”,令我们对持名念佛产生决定的信心,令自己的净业得到高度成就。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因顺众生的根机,随缘施设教化。或有佛刹,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但以众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虚空等作佛事。娑婆众生耳根偏利,与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具有圆通常之德用。是故释迦牟尼佛以音声作佛事,讲经说法,不疲不厌。文殊菩萨楞严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观音的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如子忆母,从事持达理执,却是利钝全收的胜异方便。在称念佛名的行持中,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势至念佛圆通从根大修证,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由是六识不起,六根自然而摄。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明明白白,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端肃,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不缘五欲六尘,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的佛种子,由之显现佛界胜境,临终任运往生净土。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真实不虚。

  观音耳根圆通从耳根闻性入手,旋转往昔驰骛声尘的颠倒闻机,回光反闻能闻之性,不循声出流而入本闻妙性之流,次第解结证真,契入圆通。在念佛行持中,闻佛名号,称念佛名,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可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耳根圆通即波究水,就路还家,反闻闻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契机妙法,顿超直入。诚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称念佛名,自念自听,即是观音势至二种圆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朋从往来一句佛号。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以闻修念,有念必闻。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秽而净,从凡臻圣。神丹妙诀,潜移默运。净业行人宜将观音势至的悲智涵泳于胸,以都摄六根的方法修反闻自性的功夫。取法于上,精进勇猛,当生或可契证圆通;守住底线,仗佛慈力,亦可带业往生,净土华开见佛,悟证圆通。阿弥陀佛二大胁士引导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可谓周详缜密,婆心切切。

  摄耳谛听念佛声 念念入于圆觉海

  《蜀中净土》编者按

  印光大师常常开示道:念佛的最大诀窍在于“摄耳谛听”四字。“摄耳谛听”到底妙在何处,以下周寿考居士的文章很好的揭示了其中的奥妙。若能熟读此文,一定会从中获得很大启发,令自己念佛信心得到大的提升。同时,本文也对揭开上文“诚谦”网友的那个疑问有相当帮助,令我们真正明白摄耳谛听的念佛方法,就是观音势至两圆通,从而把握住“一门深入”这个要诀。

  当然,部分居士看到此文可能会感到涉及过多教理、名相,会觉得比较难于理解。不过,这完全没有关系。看过此文后的读者,只要能够明白、深信 “以深信愿心、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圣号,就有往生的绝对保证,就是成佛的圆满正因”这个道理,也就非常有意义了。

  《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灵利,故以耳根听闻音声,入流亡所,步步深入,圆照闻性,以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获证圆通。文殊菩萨称赞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最为优胜,并且总结为四句话“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我们现在念佛讲究用耳朵听,耳听很重要,不听外面一切声音,只听念佛声,不论是自己念的、别人念的、念佛机念的都可以听,念佛声当然是属于所闻的声尘,也同样可以通过耳根返闻,返闻我们能闻的自性。这样可以按照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修证的次第圆照三昧,成就菩提。关于耳根圆通修证的具体过程,最后达到解六结越三空,都在《楞严经》里以及各家注解里,说得很详细,这里就不转录了。

  现在我们所要说的是念佛声不同于世间的音声,用耳根听念佛声还有更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修持奥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圆满果觉福德智慧庄严所成,广大无边,量同法界,十方虚空悉皆包容。一句佛名是果佛全体,以名该德、罄无不尽,洪名即是实相,实相不离洪名,名实不二,真实圆融。念佛名号,即是念佛果觉,佛之果觉如澄清百千大海,我等众生如何能入呢?唯耳根闻性易闻易入。现在修行念佛的人很多,但大多有口无心,偏执于口念名号,停留在事相上,不能摄耳谛听以深入弥陀实相果海。唯依耳根听念佛声、专心听念,最易深入如来实相果海。因耳根谛听,既体现自己能闻的自性,同时又有弥陀果觉实相六字洪名历于耳根,最易体验弥陀果觉与自己闻性原是一体,圆融契合于耳根。所谓弥陀即自性,自性即弥陀,一句佛号,闻在自性,即是《楞严经》中说的“初于闻中”。一心专念专听,听来听去,使心识闻性回归于弥陀果海中,不再向外纷驰,只是心光内凝,在弥陀果觉海中涵养,摄持销融。若能入于自己闻性之流,即是入于弥陀果觉法性之流,工夫久了,自然达到《楞严经》中说的“入流亡所”。

  学佛之人经常讲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但自性在何处?清净圆融,周遍法界,最难体会,唯借耳根最易觉察体会。从耳根听念佛声,返闻闻自性,原来自性就在这里,心佛交融于耳根,耳根成一大道场,从此进修,步步深入,最易成就。持久不断的耳听念佛,反闻自性,销融自性于弥陀果觉海中,真实体会到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我等是未成之佛,佛在果位,我等尚在因地,但觉性无二,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的心是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楞严经》讲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皆真如实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现在所听所念的这句佛号,就是我自性,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也是我始觉,因业重迷惑不觉。现在发心听念佛,即是始觉合本觉,直趋阿弥陀佛果觉海,借果彻因,即因显果,返妄归真,归于净土。

  耳听念佛声,不闻世间一切声音,故无声尘之动相;佛声常在,故亦无声尘之静相。佛之名号是真心实相,实相非相,故听念佛声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耳听念佛声时,返闻自性流注于阿弥陀佛的音声果海中,就像全身心置于佛的音声大海中,包涵消融,渐觉音中有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薰照我全身。《楞严经》所说的:“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佛的光明原是与佛的音声相通,耳听念佛,置全身心于佛的音声大海中,即能见佛的光明薰照全身,使我们业障烦恼渐渐消融。消融之极,化为—片光明,无能闻,无所闻,能所二忘,达到《楞严经》中说的“闻所闻尽”。既感佛光明,就能起智慧觉照,我们本自无量光中来,还归于无量光中去。本性光明原来与佛光明同体,只因一念不觉,无始无明障疑了本性光明,不得现前。今从耳根听念佛,返闻闻自性,最易恢复本性光明,消除妄想执着,最易契入如来三昧实相果海,安住于清净纯一境界,借果彻因,得佛气分,极乐净土自能现前,这就是常说的“水清月现”之理,亦即《楞严经》所谓“明极即如来”。《楞严经》说:“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具足福慧信愿,从耳根闻性入手薰修,定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一得往生,即永不退转,直到成佛,故耳根圆通应用于念佛,实为横超三界,出生死轮回,究竟圆成佛果的殊胜法门。

  (本文原标题为《耳根圆通念佛》,摘自《宁波佛教》2000第2期)

  第四节 往生的例证:心坚志固,决定往生

  《蜀中净土》编者按

  《圆通章》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

  《蜀中净土》文选第二期已登载了17则现代往生纪实,以下再节选三则现代往生事例,以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这一佛菩萨誓愿真实无虚的铁证。

  念佛切实 自做阎君

  ——品性上人往生记实

  福建福鼎县太姥山平兴寺品性上人,是我三十多年来所熟悉的一位老前辈。俗名郑亚珍,福鼎前岐公社人。一九二九年,廿四岁,投福鼎凤山瑞云寺,礼见山和尚为剃度师,法号福清。一九三二年,廿七岁,受具足戒於普陀山普济寺。同年,朝礼五台碧山寺,担任行堂、寮火等。解放后,一九五零年,师四十五岁,返福鼎太姥山白云寺,礼步德老和尚为次师,取名品兴。此后,历居鳌峰昭明寺、枯岭栖林寺等处。所到之处,不辞劳苦,起早摸黑,为常住操劳。一九六四年,师五十九岁,到平兴寺担任生产骨干,开荒种茶,任劳任怨,爱寺如家,怨亲平等,广大寺众公评师为勤苦修持好模范。

  师一生崇仰净土法门,遵循印光老法师教导,专心念佛,求生净土,不做当家,不做经忏,不广收徒众,行住坐卧,念佛不断。一九八三年农历七月初一起,身觉不适。初十向全寺告假,说今晨五时,阿弥陀佛亲来开示:五日后(即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会)上午八时,当生极乐。当时把终身积蓄余资及衣物交托当家世行师,与寺内僧众结缘。并命人致电家乡前岐公社其弟亚宝,说我於七月二十五日八时告别生西。邮局接电笑着说:“这人自做阎君,未必可信。”到十四日下午,要清水一沐浴更衣后,端坐念佛,静待时至。十五日上午准时安祥而逝。确实做到了身无痛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真是不可思议。该寺择定七月廿三日火化,僧众都见火花如莲,绕道而上。茶毗后,於骨灰中捡得坚固子多粒,晶莹夺目,骨灰遵嘱散於大海中与水族结缘。以上事实,我们全寺及四众善信,都亲眼目睹,深受教育。谨作此往生记实,望读者发起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脱。

  (本文由释世行记述 朱善铄整理,原载《佛教文化》2005.3合订本)

  专精念佛 得生净土

  ——性寂法师往生记实

  灵岩山性寂法师是我三十多年的老朋友。解放前同住苏州报国寺时,常蒙教益。师毕生崇仰印光大师,其修持用功悉遵印公教导,专一念佛,求生净土。一生不做执事,行、住、坐、卧念佛不绝。时至功圆,毕竟得遂往生之志。师俗名关玉璋,辽宁人,毕业於东北大学外语系,任教半年。九一八事变南来,拜见印光大师,蒙开示,即发心出家,时年二十六岁。其衣单皆由印公成就之。常住灵岩山,一心念佛,精勤无间。

  师于病终前,将生平积馀安排三百元助印《净土十要》,馀款供众结缘。并预写遗书四封,嘱於身后寄发亲友。书中有云:“境界现前,我要去了。”今年(1983年)农历十月初八起,师畏寒卧床,连睡四日,体力渐弱。饮食减少。於第五日,大泻一次,腹内排泻清净。我往访时,问要否请众助念,或用念佛录音磁带。答:“不需,我自有把握”。自是闭门不接访问,一心念佛。於第七日,即十月十四日上午十一点另八分吉祥而卧,身无疾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预知时至,安祥西逝。享年七十七岁,僧腊五十一年。往生后,均按《灵岩饬终》规定办理。由常住委派八名师僧,日夜轮班助念。於次日下午四时入龛时,面目如生,四肢柔软。火化后,灵骨入塔时於骨灰中捡出大小不同之各色坚固子、舍利花、琉璃珠等数十颗,有大如花生米者。师友捡骨者均有所获,我亦捡得一粒如花生,小者数粒,并捡得如黄豆大琉璃珠二粒。瞻仰者莫不称叹!

  综观师的一生,以曾受高等教育的人,一闻法音,即便脱俗,且甘愿一生默默无闻,绝不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也不攀缘世俗,求知于人。五十余年,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离身心,试问非有大宿根、大定慧者能如此乎?其临终前遗书中称:“境界现前,我要去了。”并坚定自言:“不需助念,自有把握。”是何等功德成就!按净土一宗,善导大师明专、杂二修,印光大师赞念佛专修。性寂法师,可谓是持名专修,决定往生的楷模了!故我乐为记实如此。

  (本文原载《佛教文化》2005.3合订本)

  心坚志固 定蒙接引

  ——王根元居士往生记实

  王根元居士,郑县云龙镇后陈村人,年七十一,天性淳厚,笃信佛教,皈依三宝三十余年,专持弥陀圣号,志愿往生,自定日课,无论闲忙,从不间断。她不大识字,不会念经,只是老实念佛。对各大小寺院之修复,都热心护法,不辞劳苦。也从不论人短长,唯常劝邻居亲友念佛,在她影响下,丈夫与儿子都皈依三宝。93年,她患了肺、心脏疾病,于是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等待往生。96年秋以后,病情渐重,要求来广度寺住,农历丙子十月廿七日(公历96年12月7日)来广化寺,病情转深,遂至卧床不起,尽管病魔折磨厉害,念佛信心弥坚,四十多天中,晕厥过多次,每次苏醒就念佛号,没叫一声苦,也不谈家常杂事。病中,她曾多次梦见佛菩萨及西方胜景。我们也经常听见她在梦中念佛,好几次在梦中高声说话:“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在临终前十余天,就预知时至,农历丙子腊月初三日(公历97年1月11日)她对大家说,过几天我就要走了。这几天,她念佛声更响亮,精神更好,只是饭食减到每天一汤匙。

  十二月初六日(公历97年1月14日)我要往无锡参加灵山大佛的面首浇铸洒净仪式,启程时,向她面辞,对王居士说:“您等我回来再走好吗?”她回答说;“阿弥陀佛,您放心去吧!大佛事情重要,我一定等您。”十二月初九日(97年1月17日)上午,她对在旁照顾的几个居士说:“师父过三天回来,师父回来,我就要走。” 十二日上午九时,我回到广度寺,王居士听到我声音,对大家说,“师父回来了,我要去了。”当晚她通宵念佛,声音比平时要高出几倍,十三日仍继续念佛,上午九时三十分,我给她照个相,我说:“您到极乐世界去,上品上生。”王居士答说“好好,阿弥陀佛。” 我到大殿去给她诵《地藏经》,当诵完卷上,再去看她,走近房门,听见助念的声音很急,跨进房门,见她双手合掌,口中微微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佛,佛……。”面上露出笑容,此时已是十点十分,一小时后,王居士合掌的手,才慢慢地放下,当时,我和在场助念的九个居士都看得很清楚,她的三个儿子及姑娘,见母亲合掌念佛往生,却很惊异高兴,都发愿要象母亲一样,念佛求生西方。王居士真是我们念佛人的榜样。

  (宁波下水广度寺释智宗谨记,原载于《宁波佛教》98.2)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往生启示录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临终助念

净土宗文集: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临终助念

净土宗文集:临终时的三件大事(临终三大要 语译)

 

后五篇文章

净土宗文集:《蜀中净土》文选 净宗弘法培训·学员大座演

净土宗文集: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自序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无头野鬼,安心自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