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信愿行开示(节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信愿行开示(节选)

 

  根据2004年慈法法师在东林寺与《净土》杂志编辑的一段谈话记录整理

  ○法师:…若能把法则表达出来,即知大家面对的是同一问题——并非只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若能真实解决,那所有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此就会感受到一种责任、得到一种激励,这就变得十分有意义了,进而会坦荡而认真的面对而非要解决它不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表现出的是矛盾与徘徊,知道其根源所在而解决它;一但决定,即如文殊宝剑、即能横断,即不再留住、徘徊与回头顾盼。

  ●问:可能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自己每天在学佛路上是否有进步,若每天在五欲六尘的烦恼中打滚,就感觉这一天是虚度了,有时夜里醒来想想,感觉自己没什么进步,还是在妄想分别执着里打拼;这一年来,感觉没什么进步,甚至是退步,以前念佛还能体会一点点的快乐,这一段时间好象这一点点都体会不到了,这是自己心里面真实的感觉…

  ○法师答:首先要清晰现前困惑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一段要做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即把欲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做一个“路标”以此目标做前提,非是迷茫地向前探询着走,不然要想让自己有一个改变是很难的,这不是要设计个什么,而是必须要有个发心、明白这个发心。比如有人初入禅堂,定下十天半月把腿子要练好,为过这关,晚上睡觉时间就把沙袋放腿上坐一宿,哭也好叫也好不会下座;这样很快就可以过这关。同样要专注解决一个事,哪怕几天处理一个问题也行。一个人做事能成就,也是靠专注,如经中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佛。如此哪怕你有一次契入,你就知道专注之力,制心一处的威德了。做事不得力不能深入、不能透达地解决问题而多有徘徊,也是因我们的精力多耗散在各种杂缘上了。忙碌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学佛久了身心也没有什么变化。

  ●问:事情比较多比较忙,自己想发心多做些事情,很难单一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我也在反省自己,闲时还可以想起提起一句佛号,但一忙起来,就忘了难提起这声佛号了

  ○法师答:当然上面举的例子说的只是一些表象,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发心上来,能否在一天忙乱的事务中心智细腻不失念呢?多回答难做到,即我们多在顺、逆缘中失念而随缘流转了。其实每时每刻都是修行的时候,所谓的修持即是在顺逆二缘中不染著于幻境,不退失、不昧失自心。自问敢用这种不造作的心来念佛吗?若知净土教言的不可思议处,一念回光返照而明晓法性之遍计,即知生灭同幻、始终同源,则不再会被一时之幻景所骗。

  ●问:前天也听法师这样的开示,以前很少能听到这样的开示,所以还请法师对弥陀愿力的理解开示一下

  ○法师答: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句佛号不是我们强制要念的,也不是自己妄想心中造作出来的,这句佛号是遍及一切处的,比如外面响起的晚钟声,我们在这里不需要费力造作什么,只需静静的倾听、感知就对了。阿弥陀佛伟大愿力与成就旷劫以来一直也在撞击着,荡漾于无尽的时空、无尽的法界中,每一时刻都在传达给我们,若钟声一样荡击震撼着我们的生命自然引发出我们念佛的意愿,若能随顺感知这种回施并喜悦地赞美,就是在“南无阿弥陀佛”,非是我们的造作和发明而是钟声直接的表达,弥陀圆满的报德亦如此钟声一样荡漾于法界中,入一切众生心中放大光明,我们回心倾听观察,就能体会到欢喜光、智慧光与不思议光,一定不要用力、不假任何思维,即知省力与精彩处,阿弥陀佛加持我们、我们来做一个表达,无边光、无碍光、无间光是不会也没法间断的。我们不假思维造作,即时安住于欢喜光、安稳光、不思议光中,念佛也会情不自禁的,方能体会和做到无间修、常时修、毕命修,此处无有得失,不求往生与不往生,此处不需思维、不要思维,但念阿弥陀佛。

  只是我们平时不敢这样运用,总要造作一下再去念佛,认为我要去念多久、念多少声佛号,所以会间断,则无间修、长时修、毕命修无从体会,不知念佛是本心恒动、根识的相应罢了,是弥陀无来无去、无色无相与光明圆满无所挂碍的名号印契我们的自心,了了分明——是为生命的延续,了无所得——即是法性的贴切。

  若知净土教言的广大不思议处,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念佛、赞美佛陀,如此念佛、感知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法,以佛的知见、感受来念佛,方法不得当,不得入佛门,方法得当,刹那契入不可思议。我们往往信自己要修持什么,信不及听闻能解脱。须知再大的烦恼、再大的善业、恶业都是无自性的,再深重的习气亦是无根的,这时再听闻一句弥陀名号会是什么感受呢?会激荡撞击我们的生命,共鸣发出警策、利益世间的心而普利有缘。以此发心念佛,则远离了凡圣、是非、善恶、修与不修的择取。

  就个人经验来说,自己去山上闭关也好、偷懒也好,并不是真正得力处,真正得力时往往是在别人打骂、各种危险冲击时,所谓违缘难缘现前时——此时没法用心、没有路了,只能“南无阿弥陀佛”——那一刹那才知道什么是无路时、真正的绝路逢生时…平时我们的思维的路太广了,退路太多了。

  谈 信

  ●问:请法师谈谈“一念信即是”的这个“信”字,学佛如何生信呢?

  ○法师答:若让我谈,我不会把“信”放在前面谈。初入门中,我们先谈“随顺”而不谈这个“信”字比较方便,这样能使我们有一个下手点和落脚处,比如这个梨子,你先咬一口,再说它是甜的还是酸的,即先按一个教言去实践,我们不吃一口梨子谈梨子的味道和梨子不相干,所以先把这个“信”字放一放,我们涉足实践过,再来谈信与不信,因这之前推导出的信都不相干——信与不信不离对待、不离信与疑的造作。而真正涉足触摸感知到了。。。也不用谈信与不信了,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表述的信了,这个信是决定的、真实、无对待的;因对待的信是择取心,真正的信是无所择取的。

  谈 愿

  ○法师:宗密大师(圭峰禅师)在《圆觉本起章》中说,我们欲发菩提心修持,先须顿同佛解方能起修。佛心是以佛愿彰显表达出来的,然而我们自心尚不自见、不自知,又怎么能知佛心呢?佛发种种愿,以使众生解佛心,即“以愿标心”,心不自见,念佛以标心、表心,我们的心不能自见,通过念佛知佛的殊胜功德、威德与愿望,愿即为佛心与自心不二相应时的表述。很多人说:我要做多少善事,我要出家求解脱,甚至说我要成佛,我要度多少众生,其实都是自己心中生出的妄念,未能涉足佛愿,如经中说:“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问:以佛愿为己愿,而不是以烦恼妄想来表达自己?

  ○法师答:善哉!关键是我们凡夫之愿多是造作出来的,只是亏欠的心生出的亏欠的渴望,是虚假变异不真的伪愿。违缘困难现前、心力不及时,愿就散坏掉了。这样我们就逐渐清晰了:依佛愿,不以己心;此时我们再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知道该如何发心了。

  ●问:请法师开示一下佛报德之愿与行

  ○法师答:所谓随顺法满足——因随顺佛愿而得满足、得心灵停止造作的安乐…这太有味道了!佛果离不开佛愿,而佛愿是已成就之愿,而不是因地之愿!此处要仔细:阿弥陀佛之愿是已成就之愿,非是因地之愿!随顺佛愿而得满足,往生论中有:“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以佛愿来普利有情,来遮止一切众生的虚妄思维,即第三门中以意根观察、思维、对比,用意根观察佛愿,以佛愿照见世间,照见所有我们能分别、不能分别的事情,如理思维之力是非常有力量的正思维之力,它能把我们平时散漫造作的心放到光明藏中,成就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满镜智是我们本来俱有的俱生智,我们能随顺它就很简单了,这时再看法界体性智,即知层层无尽法界之妙用,即我们可以不舍意根的造作,但随顺佛愿来观察思维,而非是随着自己散乱无有根性流转的妄想心去思维。

  “将心示众生, 众生即佛体!”的确如是,你们学心中心在灌顶时就有这样的加持(法师转向在座一位修心密的居士说)

  谈 行

  ○法师答:我们常说安心、起行、作业,诸佛如来以无生法忍为业行之处,我们都知道如来之三种行迹: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诸佛业相是无生忍相,我们作为念佛人,要作业、习法,就要知道如来如何行、如来之顺忍,我们能不能随顺而又不染不著呢?一般我们会急急否认,回答说我们做不到,其实你先别管他,“随顺”一下就对了,哪怕“顺”一次都行。

  记得我出家的第二年,回到家里,亲朋好友都来了,大家在一起坐请我给做个开示,大家听后很有感触,然后就给我这个出家人顶礼,其中有一个我过去在家时的非常要好的一个同学说他受不了,虽然也想象大家一样磕头,但就是做不来,忍受不了自己和别人;我就对他说,其实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你夸张了它,你试一试,不是要给我顶礼,哪怕对着墙也行,或者你想一个你认为的高尚的值得你去顶礼的人或事情也行,这感觉是任何语言的描述代替不了的,他一听任何语言代替不了,就真的跪下来磕头,合着掌。

  很多言说是很苍白的,虽然说的很到位、到家,在他磕下去站起来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原来很多障碍都是我们假设的、都是妄想!没有操作前自己强行分别认为行与不行、能不能接受,我们站在大海边设计如何游泳,设计一万年不如“扑通”的一下跳下去自在。

  “信忍”与“顺忍”,直接顺着因缘,无染无著、无畏无惧地去透视它,而不是去患得患失地设计、预计它。好比行般舟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我们一想多少天不睡觉怎么行?也可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多没走过的人想走,就在观望,想:他能走,我也能走,他不行我也难说。

  “行”就是要不舍现缘、不舍每一个因缘,如实地、无畏地去体察它、去相应地感受它,用念佛比较好表述:因为念佛可表达出世间一切因缘(一切时一切处)是没有得失的、没有什么可畏惧和无可畏惧的,因为平时说的不畏惧也是我们心中设计、设置出来的,这就体现出实践、“行”的重要性了。

  实际并不复杂:法益离我们不远,还是我们设计夸张认为佛法很遥远,认为业习离我们很近很亲切。

  行无疑虑,做时根本不必顾虑其他,所谓一发而不可收,这里其实是随顺法性而不假思维,佛之教言是我们心中生起的真实,我们的业流是我们心中生起的虚妄,一真一妄我们就很清楚了。这样通过不断实践就会少推断推说什么了,心中的造作自然也难以生起了。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慈法法师讲解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

慈法法师开示:净土法门之大手印

慈法法师壬午结夏安居说法(续)

慈法法师结夏安居说法选录(谈佛光、忏悔、功夫、说专说杂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开示:般舟三昧行持五法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一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