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一 杂 五六七(五六八)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法义分享】 ◎「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指我们身体的动作,包括出入息;「口行」是指言谈说话;「意行」是思想、念头。 ◎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断的冲动,很难停得下来。或是在禅修的时后能缓慢下来,但一出禅修区,又是不断的冲动。 ◎能在历缘对境中,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能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能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有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能缓和下来吗?有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当我是、我能的慢心、贪心、瞋心升起之际,能觉察到吗?能停得下来吗? ◎打坐、禅修、四念处以及种种修行法门,除了静下心来去深观法义外,目的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中来现观种种冲动与我慢,检验是否真的「知行合一」。 ◎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讲),行者的身、口、意冲动,一定会透过现观而缓和下来。不是刻意很慢很慢,而是明觉正知、柔和安详,没有冲动急躁。当身口意渐渐柔软下来,「我慢」也会因为透过现观、反观、净化而渐淡薄。 二 杂 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护?云何不自护?复作是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是故,大王!名不自护。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 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三 中 五一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四 杂 三四五(三四六) 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嬾堕,嬾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 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 【法义分享】 ◎整个解脱道次第都是环环相扣,都有前因后果。只要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依法次法向而行,要见法、断结、证果、解脱,那是不待时节,随时都有可能。 ◎最大的问题是:「我慢」梗阻作祟,要归○而虚心学习,谈何容易。 五 杂 二八○(二八一) 佛告萦发目健连:「汝为何等福力故,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所听其说法?」 萦发目健连言:「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 佛告目健连:「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 萦发目健连白佛言:「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佛告目健连:「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着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着、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如是于六触入修习多修习,满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 【法义分享】 ◎众生喜欢听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优人劣……的高谈阔论。满足彼此内心的欲求。 ◎「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这是世间很普遍的现象,佛门也是不例外。 ◎若能守护六根,因有向内反观,所以身、口、意冲动会渐减少,而且会渐柔软。 ◎「六根触灭」,并不是六根不可去触,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缘、不黏着、不起贪爱;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恶、不拒、不瞋。也就是能平等心、舍心去面对一切可意(顺境)、不可意境(逆境),所以内心能安住不动、解脱自在。(但不是像木头人--麻木不觉。)
--------------------------------------------------------------------------------------------------------------- 更多空海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