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壹、念佛不离修行

  一、忆念诸佛已当修菩萨行

  念佛法门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我特别摘录华严经第三十二卷十回向品的一段经文来作解答。

  “愿得于佛正教之中,乃至听闻一句一偈,受持演说;愿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一切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既忆念已,修菩萨行。”

  各位!这地方很值得我们注意。修行过程中以法作布施的目的何在?当然是希望把这功德回向出去,回向什么?回向:我愿于一切的佛陀正教当中,乃至听闻一句一偈正法,依法去受持演说,以这个功德,希望能够“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一切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以我刚才讲过,我们念佛应该是念十方佛才对喔!十方有无量无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去忆念这些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那么念佛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讲得很清楚了,“既忆念已,修菩萨行。”我们念佛的最高目的,就是按照佛陀的心路历程——他如何发心、如何修行,按照他的方法去修、去学,以佛作为我们最高的一个生命座标,以它作理想、模范;佛陀的法身遍一切,以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悲心作为我们人生最高的学习目标。发这个心,叫做发菩提心、发念佛的心。单单念佛的名号吗?不是的!“既忆念已,修菩萨行。”

  二、为诸众生念佛修菩萨行

  “又愿以此念佛善根,为一众生于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我们当以此念佛的善根,为一个众生在一个世界里面,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我们在信佛学佛过程中有佛来陪伴我们,在孤寂的生命当中有佛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可以为一个众生,在一世界、尽未来劫、超越时空当中来修菩萨行而不疲厌。

  “如于一世界,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我们要学菩萨修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布施、持戒、忍辱等这么难修行的项目,我们该怎么下手呢?我们可以先念佛,以这念佛的善根,认识佛陀、了解佛陀,肯定佛陀的功德,一心一意就是信佛学佛成佛;有这个信愿的时候,就能为一个众生、或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尽未来际的一切世界当中,去利益众生。我们要以这念佛善根作第一步,做我们踏入菩萨道的前方便;如果我们只是念佛陀的名号,而把后面整个流程都忘记的话,那就不是真正念佛的本意,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你看经典讲的很清楚,要以念佛的善根,来服务一切众生,尽虚空界,遍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三、尽未来世不离佛善知识

  “以善方便,一一皆为尽未来劫大誓庄严,终无离佛善知识想,常见诸佛现在其前,无有一佛出兴于世不得亲近,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所赞,所说清净梵行,誓愿修行,悉令圆满。”

  我们对佛陀所开示的那些甚深法门,一时没有办法去一一的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先念佛,了解佛陀,认识佛陀的悲心、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愿力,当我们深入研究了解以后,我们也希望能够像佛陀一样庄严、有智慧、有悲心,在生死当中能够身心自在,能够广度众生,能够利益众生;以这样做为我们去修那甚深法门的前方便,以这个念佛的善根,使自己能够于尽未来劫无退转的去修菩萨道。这是我们真正念佛的意义所在,跟现在一般的念佛号有点差距,是不是?难怪社会的人,看我们拿念珠念佛,老觉得我们是逃避社会、厌离社会,把我们看成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好像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都变成另一类的怪人,跟这世界好像完全不相容的,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贰、正确认识佛陀

  一、见缘起即见法亦即见佛

  今天特别提出华严经三十二卷,诠释念佛的真正意义,还谈到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到诸法的如实相才是真正见佛,并不是你在打坐或禅定当中见到佛陀示现、告诉你哪一句话,也不是听到佛陀在睡梦当中对你讲某句话,真正的见佛并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如果你真的在定中看到佛陀示现跟你讲话,或者是你在拜山、拜佛的时候,佛陀示现跟你讲一句话,他讲的话应该是什么?一定是佛经里面讲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知道吗?他也一定是跟你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些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虔诚礼佛很重要,但研究经典也满重要的。如果你读经典的话,就是佛陀直接在对你开示,直接与你对话,我的感受是这样,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这种感受?你认真读经典时,佛陀的开示就一句句打入你的心坎里面,很真实的告诉你某一种道理,让你的身心起变化;当你读经的时候,就是面对佛陀,让他来对你开示种种法益,让你得到胜解、慧解,使你的身心产生净化升华作用。

  二、读诵大乘正确认识佛陀

  为什么要读经?在净土五经里面不是有“读诵大乘”这句话吗?我们要孝顺父母、受持净戒、读诵大乘,修往生净土的这三种净业,才能往生净土,其中就包括读诵大乘这个要素。所以我们一般人误认为信佛学佛者,单单一句佛号、一段咒语这样念念就可以往生净土,我认为这样并不究竟、不圆满;但是我不反对人念佛,因为你不念佛要念什么?难道念财色名食睡吗?一个人不念佛的时候,心当然就乱了。但是念佛有很多种方法,是念一佛还是念十方佛?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是念他方的佛?除了佛以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念的?还有菩萨嘛!还有很多的经典也是值得我们念啊!这么多好东西,我们弃之太可惜了,不去摄取来用会营养不良,知道吗?学佛学到营养不良的话,就会排斥很多法门,然后在有意无意之间,变成谤佛,谤佛就麻烦了。

  今天晚上我先把念佛见佛,以及我们教界目前有些偏颇现象提出来讨论,我们要把这些偏颇现象扭转过来。就像那高山上的流水,本来是纯净的水,流到了平原,多多少少会变质,它没有按照正常的水道去流了,已经产生各个不同的支流了,我们有职责导正它,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应该知道,偏颇思想往往导致很多后遗症。让后来信佛学佛的道路愈偏愈远,当它愈来愈偏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责任、义务,把它导正过来,这叫“护持正法”。

  真正的念佛是什么?念佛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念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分辨清楚。我们希望以念佛善根,为一切众生,于尽未来劫行菩萨道,目的是在这地方嘛!但是我们却把佛陀出世的本怀几乎加以曲解了,我们有这个责任,为了护持正法、为了后来的众生能够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我们必须多读一些经论,真正的认识佛陀的真面目;所以,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认识佛陀,才能真正的念佛,真正的念佛才能正确的修行,正确的修行,才能真正见佛。

  三、当依真实义而观于如来

  华严经第十六卷谈到怎样才是真正见佛?经文是这样写的:

  “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

  我们来到佛堂,看到佛像有木头雕塑的、有石头或玉雕塑的,一般人就说自己见到佛相了,其实我们讲过了,真正的见佛,是见到一切法的如实相;那么,一切法的如实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宇宙万事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他的共通性是什么?它们的形态作用是各个不同,但是他们有个共通性,我们称之为“法性”或“法相”,无以名之,我们给他一个代名词,就叫做“空”,空是否定的意思。宇宙的真实相是很大或很小呢?不是!是很高或很低呢?也不是!是青、红、赤白吗?也不是!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个“空”字来否定世俗常识的相对观念。

  佛陀说你之所以会烦恼痛苦、生死、做坏事受恶报,这一切一切并不是有一尊佛菩萨,或一尊神来支配你的命运、控制你,一切一切都是因为你对现象界不了解,或者是作了错误的了解,所以导致你有错误的反应。讲一个比较实际的经验给各位参考。我住在楠西山上,我们这头发一个月要理两次,初一、十五要理,要到哪里去理呢?自己理呀!闭关山上只有我一个人住,所以满多鸽子会飞来,有一天又有鸽子飞来,我看它满可爱的,就用点糙米喂它吃,它吃过就不走了;有一天我自己在理发的时候,用镜子照一照,看后面有没有理干净,之后我就把镜子放在地上,因为这鸽子一直跑到我身旁要米吃,它不怕我,一直在我前前后后绕啊绕的,看它饿了,我就抓了一把米放到镜子前面,我也不是故意的,是巧合,恰好把米丢在镜子面前,鸽子就赶快跑过去,准备吃了,可是当它看到镜子,里面竟然有一只鸽子,犹豫了一下就退走了,等一会忍不住跑向前要吃米的时候,哇!里面还是有一只鸽子,就又退出来;就这样子,肚子饿又不敢吃,它不知道那个只是它的投影而已,所以它就在镜子前前后后进进出出的,我那时恍然大悟,我们跟鸽子也差不了多少。各位有没有想过这问题?

  我们在这五蕴和合的身心当中,想像有一个我、我的灵魂、我的本体,甚至我的什么,有这个概念以后,很自然的就被自我的投影所迷惑,而产生许多错误的思想,甚至怕死亡,害怕死后不晓得到哪里去;我们就这样的始终在恐惧不安当中,受到自我投影的伤害。佛法就是要你直接去观察自己身心当中那个最坚固、最坚牢的执着——自我,这一念执着破了,我们叫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天天看到佛像,甚至真正的佛,却不照佛陀的法义去修去学,不去了解佛陀是什么,反被外面这些幻相所迷,就增长了我们愚痴迷惑的网,被这些网罩住了,所以就在生死洪流中流浪,在三界六道里面不停的流浪,一直漂泊流浪。

  叁、观察诸法实相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不愿意再这样迷迷糊糊的流浪,所以佛叫“觉”者。信佛学佛的人就是要追求觉悟。民间有些信仰,认为我们做善事、对别人好、勤于布施,将来就会升天堂,佛教的讲法不是这样的,佛教甚至认为天堂比人间还不好,为什么?因为天堂太享受,以致无法产生修道的念头,在那几千年几万年当中,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在这种环境当中,我们不会有修道的念头、难以修道。因为人类的生命短暂,所以会思考关于死后的问题,探讨死后的世界,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警惕的,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它引起我们很多烦恼,但是烦恼也是启发我们觉性的一个契机,所以我们要转烦恼为菩提。请问各位,有烦恼好?还是没有烦恼好?还是有烦恼比较好,知道吗?那阿狗阿猫没烦恼,只会吃喝拉睡、繁衍种族,没有思想,没有人生观或价值观。所以人有烦恼是好事,因为烦恼使我们意识到:烦恼的人生不理想,所以要去追求理想的、觉悟的人生。以上是讲到我们一般人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被宇宙万象所迷惑了,被系缚在生死的牢狱当中,永远不见佛、不见诸法的如实相。

  一、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

  “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我们常常讲“见佛”“见佛”,这个地方就给我们一个答案。并不是见到木头雕的、纸画的佛像就是见佛,当然那也是见佛的一种,但真正的见佛是“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如果你能这样子了解到一切法无生无灭,那才真的时时刻刻诸佛常现前、全露法王身。

  现在我们来研究无生无灭这个问题。我们说空,我说这桌子是空的、这花朵是空的、这房子是空的,明明在你眼前,为什么说它是空的?因为它是缘起的。花朵是经由泥土、水份、肥料、人工、阳光、空气寻因缘才有这朵花的样子出现,这朵花不是自己生的,花不自生,花不是自己生自己;同样道理,一切法不自生,法是缘生,缘生必定是无自性——没有永远不变的自性、本体性,如果有自性本体的话,它就该永远不变。所以我们讲空、讲有,事实上,空有也是一个相对待的名词而已,并不是真正有一个空,也不是存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有。一切万事万物,我们有时用简单的名词叫“法”,有的时候又用“有”这个字来形容它,这个“有”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的本性是空,它才能存在。换一句话来讲,“一切因它不存在,它才能存在”。

  万事万物的本性就是空性的,所以它才能够随着因缘而排列组合,而有某个形态出现,所以说“有依空立”,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有,是因为它的本性是空性;有依空立、空依有而显,我们讲空,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才显出它的空性。我说这花是空的、这毛巾是空的、这桌子是空的,并不是说没有花、没有桌子、没有毛巾,而是说明这个毛巾也是无常幻化的、是缘起的。你把这张桌子敲开来看,找不到桌子的本体,没有永远不变的主体,所以我们说桌子是空的、毛巾是空的、花木是空的,乃至一切一切我们可以看到的,都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缘起缘生,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在众多因缘和合当中,产生的暂时现象而已,它的形态、它的作用是有,你不能否定,因为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毛巾有毛巾的作用,作用不同、形态不同,可以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通性,这共通性是什么?是“空性”——空无自性。

  我再举个例子来讲。各位看我的手,你看到什么?拳头!我这样五指一伸开,你怎么形容?叫“掌”;可是我这样握起来的时候,就叫做“拳头”。拳头或掌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还是手嘛!你再想想看,什么叫“手”?有骨头、有经脉、血管、韧带、皮肤、体毛组合起来就叫做手,这个手只是一个假名。刚才我这样张开叫掌,这样握起来叫拳头,反正都是手,而拳、掌、手都只是一个假名——集合名词罢了。我们把钢筋水泥按建筑原理堆砌起来,就叫“房子”,那些还没盖房子的钢筋水泥则叫做“建材”,可是当你按照建筑原理把它连接起来时我们叫它房子、宿舍、楼阁,依你的使用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不管怎么命名,一切都是集合名词。这个桌子有四个脚、有桌面、有铁钉、有胶把它粘在一起、用人工把它凑在一起,我们虽然把它叫做桌子,但是桌子是一个很空洞的组合名词而已,知道吗?

  二、观法为缘起但是假名说

  宇宙间的一切一切我们所了解的对象,都只是个空洞的名词。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众生被这空洞的名词所左右了,我们看什么、说什么,好像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什么在那边,我们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见,就是一种“实存感”,当你见到什么、看到什么,总感觉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什么主体在那边;若你有这种观念的时候,我们说你有自性见,那也叫做无明。这个无明围着你的身心打转的时候,叫“我见我执”,这个自性见在一切法及万事万物上打转的时候,叫“法执、法见”;你有我执我见或法执法见的时候,这种相对待就产生了一种执着——我,执着这花是我插的、我买的、我种的、我所有的,这叫做“我所”。有个我,就产生我所,进而对我与我所产生很坚牢、很坚固的执着,问题就这样出现了,顺我意的,我就高兴贪恋,不顺我的我就加以打击排斥,这样就产生了业力,这个业力就招感你的痛苦报应,生死轮回,就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一切问题的解决就在你要有智慧,用智慧对自我身心、外在世界作正确的认识以后,你的问题就解决了。佛法所追求的就是智慧佛法。并不是叫我们移民到天堂去、移民到什么世界去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佛法解决身心的问题并不是用移民手段,不是靠旅行社帮我们办个移民手续到哪里去。佛法对生命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希望你移民到他方世界去,如果你的我执还在,你的自性见还在,你的我执我见、法执法见都还在的时候,不论哪一个世界都是痛苦的。你在这娑婆世界,如果经常用智慧去观察、观照自己面对的身心世界,经常了解这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但有假名、没有真正的主体、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经常用这个观念去熏习你的心性,久而久之,你面对这一切时,你就了解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并且在如幻如化当中得到自在。我们小的时候,不是常玩这游戏吗,大人用两个手掌套着,在灯光之下对着墙壁,墙壁上不是有影子吗?然后大人又作出各种声音:这是鸟!这是狗!这是猫!小孩子认为这黑影很恐怖、很可怕,大人则了解它只是个影子,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即使再作多么恐怖的影子,也不会害怕。

  我记得曾跟各位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有一个人大声叫有蛇,因为灯光不够明亮,误将绳子看成蛇,这时候,人心惶惶,念咒的人就唵嘛呢叭弥吽,希望它不要咬我,念佛的人赶紧念佛号,信上帝的人当然就求玛利亚天主耶稣,但恐惧心并没有消除;要消除恐惧心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开电灯,原来它不是蛇而是一条绳子,大家的恐惧马上就消失了,还高兴把那绳子拿来跳绳,把那绳子当腰带,还可以绑材火;其他还在黑暗中执着那绳子是蛇的人:说这个人好厉害哟,有神通,居然把蛇用来做腰带、跳绳、绑材火,虽然这个人一再强调是绳子不是蛇,我只是发挥这绳子的功能而已,没有神通,但是他越讲没有神通,众人愈觉得他厉害。所以你要解决问题,必先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见到这个真实相的人就叫真正的见佛、见到一切法的不生不灭。

  三、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着。”

  这句讲得很清楚了,“法性”指一切法的真实性,可是当我用真实性三个字的时候,你会以为有一个实在的什么,所以经文又解释说“法性本空寂”,强调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性是空寂的,是永远找不到的。我们随便抓一个东西,比如一朵花好了,把它剥啊剥的,剥成最小最小的微尘相,现在我们科学上知道有原子、电子、质子、核子、J粒子等很小很小的东西,什么是它的本体?找不到!它是在因缘聚合当中、在缘起的排列组合当中所现出的现象。但是我们众生一见到什么,马上就觉得好像这东西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在那边,问题就出现了。所以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能够了解证悟这种空性的人就是佛。“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着。”我们如果能了解一切皆是如幻如化、缘起、无常、无我,就不会被烦恼所染着了。

  四、佛离一切相住于无所住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这是点出我们众生的习性,凡夫见到一切法(诸法指万事万物)的青红赤白、大小方圆等一切法(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体触摸到的),就被这幻相所转了;被这个人漂亮、这个人高、这个人矮、这个人胖、这个人瘦等相所迷惑了,“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被这万象迷得团团转,这样就是不见佛。时下许多年轻人很喜欢染发,把头发染成一种好像烧焦的咖啡色,我告诉他们:这样看起来你的气运不好!他说:对啊!我的气运不好。我说你把头发染成焦色,气运当然不好,一个人的头发如果不染也呈现焦色的话,表示你的健康有问题,气运当然不好。真的很奇怪,我们时下的年轻人老是着这个相,喜欢模仿外国人那种怪怪的颜色。染出一些我们中国人没有的颜色,稀奇古怪的把它染成与众不同的样子,这就是被相所转,他认为这样才好看。注意衣着怎样才流行,也是被相所转,比如穿什么名牌的鞋子,穿什么名牌的衣服才显得有身价,这都是被相所转。有个信徒,七十几岁了还去割双眼皮,还是我的皈依弟子哪,后来她不敢来见我,因为我这师父会骂人。在东京看到那些庞克族的头发都怪怪的,梳成尖尖的、会刺人的样子,这也是着相。

  我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标新立异?我们所以有标新立异的行为,就是要突显我跟别人有所不同;突显我跟别人不同,就是着相;我之所以标新立异、跟人家不同、引起人家注意,就是为了显示我的存在,我要被重视、我要受别人注意。追根究底就是我们被我的幻相所迷惑了,我们想像在这五蕴和合当中有个永恒不变的主体,那东西叫做“我”。我要跟别人不同,别人才会对我行注目礼,这样我才感觉到我的存在,感觉我受到重视。这个现象也就显示了我们众生在无量劫来,拥有一颗不安的心,有一颗迷惑还没有觉醒的心;由于我们拥有一颗不安和还没有觉醒的心,所以我们需要用很多事物去装饰他,例如用物质来装饰、用衣着来装饰、用很多财产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其实这些都在显示出自己内心不安的程度,老是藉这外在的一切“拥兵自重”,用很多很多的什么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众生的问题,所以经上说“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牟尼离三世,诸相悉具足,住于无所住,普遍而不动。我观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见于如来,决定无有疑。法慧先已说,如来真实性,我从彼了知,菩提难思议。”

  这段经文出自华严经卷十六,说十住品之前有这段偈颂。佛说每一品的前后多半有一位菩萨来说这些偈颂,有的是赞美佛陀,有些是点出众生的毛病所在,大都离不开念佛见佛,说明怎么样是佛陀的智慧等,再不然就是讲我们凡夫为什么这么迷糊受苦的原因。

  五、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

  “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

  这是指出佛跟凡夫的差别。记得第一讲时我跟各位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你看衣食住行很重要,家庭、事业、夫妻子女父母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属于零(0),零前面的一是最重要的——健康的身心、智慧的身心,有健康的一,后面的这些零才有意义,否则不论你有几千万,而你是精神病患者,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你身体有病,天天打点滴,住在加护病房,那么这几千万或几亿,乃至父母妻子儿女,对你有意义吗?或者你是个植物人,像王晓民,整天躺在床上,要抽痰、要灌食,有意义吗?或者像白晓燕死得那么可怜,再多的什么,对她都没有意义哪。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庆幸、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活着,只会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像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也是很可悲的。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不愿意过着迷糊的生活,才下决心追求智慧、追求这个一、追求健全的身心,这健全的智慧、无上的智慧,是我们人生主修的科目。

  一个人身心健康、有智慧、有悲心,生命就一直在良性的循环当中,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果没有智慧,不断的造恶业、自私自利,就变成恶性循环,烦恼造业受苦。所以如来有大智慧,希有无等伦,我们赞叹佛陀,不是说佛陀相好多庄严好看,也不是说他活了多大年纪、是王子,我们不要这样赞叹佛陀,我们应该赞叹的是:“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佛陀最可贵与众生不同的是有智慧。你看我们世间的财产,别人可以偷、可以抢,只有智慧是别人偷不走、抢不走的,智慧可以使我们对人生作正确的认识而不受迷惑。

  “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这是指我们凡夫无法去想像佛的智慧有多高多深,因为我们都是用相对观念看事情,要了解佛陀的智慧,自然有一层阻碍,所以经上说“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这就是佛跟我们之间的差别。凡夫见到什么,就执着它是什么,明明知道这些是无常、空、缘起,但是那种内心里面的执着放不下,还是照样执着,为什么?这叫做“习性”。佛是离一切相的。我们看宇宙的一切一切,千差万别,有青红赤白,大小方圆,高低美丑之分,都是相对的;但是在佛的智慧观照之下,这一切相对都是如幻如化。我们看影子有大小、有各种形状,但是在佛看来,影子就是影子,它没有实体,抓不到,它只是空间所呈现的一种物理现象。我们要用易解的空、去了解难解的空,什么是易解的空?作梦这名词在观念上很容易理解到它并不存在,我们就从这种容易了解的空的概念进而去了解难以了解的空的概念,比如山河大地、人物山川、房子很坚固等,这些本来很难以理解它是空的,但是从理论上去思考的话,你却会发觉这一切都是缘起,是在因缘聚散当中,去排列组合而成的暂时的现象。当你经常把这个空的理念蕴在内心里,去看宇宙人生的一切,你的烦恼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不会被相所转;所以“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

  六、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

  “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

  我们最大的执着就是对五蕴的执取,五蕴就是身心——色、受、想、行、识,包括生理的及心理的方面,在身心和合当中,我们总以为有个“我”、有个永远不变的我,由于这种错误的执着,这个我经投胎转世,又来轮回,去造业又来受报,众生都养成这个坏习惯,所以“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就不能开悟了。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卢舍那就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佛陀庄严的报身。如果你能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的话,那么,这样了解诸法实性的人,就是真正见到佛的人。这地方一再强调:真正的见佛,是见到一切法的如实相。接着我们要了解人生轮回的问题。

  “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

  刚才我们讲过了,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为什么?因为一切是缘起、无常、如幻如化。这样讲起来,我们这个五蕴和合身心的生命,一旦出现在这世间,等生命结束以后,又怎么会有另外一个生命出现呢?是前面那个生命的灵识跟后面的父母亲结合在一起。我想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比如我现在用这个木材点火,我把这一根木材、两根木材、三根木材、四根木材架在一起,火就这么烧起来,快烧完了,我就又丢一根进去、两根进去,我拼命把木材丢下去,前面这根早就烧完了、变成灰了,可是第二根已经燃着了,等第二根没有了,第三根又已燃着了,如此第四根、第五根……,假设现在是第十根柴火,请问这第十根的火,是不是第一根的火的原版拿过来,是不是同一把火?第一根木材已烧成灰了,看不到了,那现在这第十根木材上的火是怎么来的?是同一个火一直跳跳跳、跳到这根木材上来的吗?并不是同一个火喔!但是它与最先的火有密切关系;因为这第一根柴火,有第二根木材加进去,才能引燃第二、三乃至第十根木材的火,第一根木材的火跟第十根木材的火,乃至跟任何一根木材的火却截然不同喔。如果第一根的火,它的木质很好的时候,会发出很明亮的火光,如果木质不好则暗淡无光,而且会冒烟;所以这第一根的火跟第二根,第二根的火跟第三根,第三根火跟第四根的火,并不是原来的火,而是有密切关系而已,它是由第一根的火引过来的。

  七、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不断的在添加生命的素材,比如说,这花是我种的,这花是我买的,这个花是我昨天插的,我们不断的加上“我”的概念。当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吃了什么,马上就说:“我”觉得很好吃,我想多吃一点,我想多买一点。我们如此不断的在自己告诉自已这个概念,好像在已燃着的生命柴火上,不断的去添加生命的素材——“我”跟“我所”,所以我们就这样一生又一生的不断的投胎转世;你不要想像是原来那个固定不变的灵,从这里跑到另一个地方去投胎转世了,他们只是有密切的关系,却不是原来那一个固定不变的灵魂跳过去的,你如果这样想就错误了。生命的现象是有的,但生命的主体则找不到,因为一切法是空性,一切法是无我的嘛!因为是无我,所以才能建立轮回因果业报,所以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

  一切法本性空,只是当如幻如化的因缘聚合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因为空才能建立因果,因为因果才能建立生死轮回,这是中观独到的思想,华严经强调的也是这个概念:无我才能轮回,空才能建立因果。这要慢慢想,否则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性、有一个轮回的什么主体的话,就不能建立因果轮回。

  我们来研究为什么会有宗派的差别、修行的差别?为什么有密宗、禅宗、唯识、天台、法相、三论宗等宗派的差别?主要的是要建立生死轮回,以及怎样解脱生死轮回。解脱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怎样才算是究竟的解脱?解脱以后的世界怎么去建立轮回?法相宗就建立一个第八阿赖耶识,有个来先去后作主翁的第八阿赖耶识,用这阿赖耶识去投胎转世;中观思想就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不必建立阿赖耶识,也能说明轮回的现象;各宗派就这样被差别出来,修行方法也就不同。

  关于法空性的问题比较枯燥,但这个对学佛来讲十分重要。我常常对信徒们强调,如果你们只喜欢听一些因果报应故事的话,你们学佛的智慧很难增长,那叫少见少闻;虽然你每天听经,却尽是听一些因果报应轮回的故事,虽然觉得很有意思、很精彩,却叫少见少闻。佛法里面说多见多闻,就是要了解诸法空,要闻到诸法空性,探讨无常、缘起、性空这些道理;当你多去熏习的时候,才能开智慧,那才叫做多见多闻。所以我这个课在各位听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一点,但这个在学佛来讲满重要的喔,你们要有耐心的听下去。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黑暗当中的宝没有灯的话就看不清楚,同样道理,佛法并不是照字面上去解释就可以的,必须透过你去思惟、去思考、去静坐,那么一点一滴慢慢体悟出来,多多少少才能跟佛法相应。所以佛法并不是认识中文就可以念一念、说一说、讲一讲,不见得喔!

  肆、了自心趣解脱

  “亦如目有翳,不见净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教。又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

  这里就强调: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不在智慧上去下功夫的话,对佛以及佛陀的教法,多多少少会加以扭曲,就不能真正的去见佛——听闻正法。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可以用一个品管Q.C.来鉴定佛法的真假,用这个方法来评鉴你所接触的法的品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就是我们佛法的Q.C.,是不是佛法,透过它的品管就一目了然。

  一、以四悉檀导众生趣解脱

  佛说法分四种层次:世界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它是佛陀说法的四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是世界悉檀。世间人讲忠孝、仁爱、……,佛法里面也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世间的道德佛法是不否定的,佛法也不否定世间的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在佛法来讲,他们也是一种宗教,因每一个人生活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想法不同,所以世间有各种不同的宗教引导众生向善向光明;做为一个佛教徒,不可排斥别人的信仰,只是要让他有机会可以参考比较。佛法的解脱观并不是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去,你有智慧,当下就是天堂、就是极乐世界。佛法的观念是这样子的。佛法并不是希望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到哪一个永远的世界去。佛法叫做解脱,不叫得救。佛法的特色在智慧,有智慧当下就解脱。就如我们在黑暗中得到灯光,恐惧马上就消失了。当你智慧的心灯打开的时候,当你明心见性的时候,也就是你得自在的时候。

  佛法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求因为作善事、慈悲对世人,将来就可升天享受永恒的快乐,那叫得救,是有个万能的神来救你。佛法里面不是这样说的,佛法叫你要自救——自依止,它强调:能解决你问题的还是你自己——解铃还要系铃人。你之所以有烦恼生死、痛苦轮回这些麻烦问题,就是因为你有我执我见。为什么会有我执我见?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办呢?我告诉你,你要经常去思考,观察身心当中你所想像的那个我,到底是身还是心,是前一念还是后一念,是欢喜心、还是嫉妒心、或是瞋恨心?哪一个是你?如果瞋恨心是你,为什么有时候你也会慈爱别人、帮助别人?你说欢喜心是你,为什么你又会发脾气?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哪一个是真正的“我”?我的定义是永远不变的,永远如此才叫做我。佛法说“无我”,这是佛法的特色。无我才能解脱,才能自在。这是佛法跟一般的宗教、一般民间信仰的很大的差别点,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若能除眼瞖,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我从于彼闻,得见卢舍那。”

  “若能除眼瞖”就是除掉了我执法执、无明烦恼、自性见,如果你能除掉自性见,就是远离色想,这地方的“色”不是指男女色,而是指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当你见到一切事物的时候,马上有个实存感,那叫做“色想”;你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总觉得好像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什么在那边、好像有个本体在那边,佛教不是本体论,万物没有本体、找不到本体,宇宙根本没有本体,如果勉强讲的话,“空性”是宇宙的本体,但空性是用来否定,而不是叫你想像那空性的样子,不是让你把空性归类成物质或是心理、是大还是小、或者怎么样的,那都不对,“空”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连否定还再否定的相对概念与执着全部都要否定掉。

  二、妄取真实相轮回生死狱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

  这是功德慧菩萨讲的,显示出我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俗子,有很多麻烦问题存在的原因。因为诸法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永远不变的主体,若执着有个主体,会想像成是由上帝或什么神去创造的;诸法并没有永远不变的主体,而我们却以妄想去取着有一个真实相,以为有一个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主体,执着有一个自性、主体性,“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这就点出我们凡夫之所以生死轮回、烦恼不已的问题核心。凡夫不了一切诸法的实相,所以有自性见,有我执与法执。“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都是有限的,都是相对的,如果说光明就表示不是黑暗,举凡是非善恶、大小方圆、男女美丑的道理也一样。我们众生都是用相对的观念去认识宇宙万事万物,但宇宙的真实相,是超越这种相对观念的;我说一切法空性,那你怎么去了解呢?你想像这法空性是心?还是神?还是佛?还是很大很小?事实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有的想像跟一切法的真实相都是隔了一层。

  毕竟我们的语言表达都是相对性的,而宇宙的如实相是超越相对的,它是一种证悟的境界;你去执着这个内心,在内心去想像有一个我: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在不断的投胎转世,我在造业、我在受苦、我在受乐,都是不了于自心。现在民间很多静坐班往往潜藏着某些问题,前几天有信徒来问我说,他静坐的时候,忽然间有一个小小的孩子从头顶上跑出去,然后又会回来,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可能真的有这个现象,但这是一种幻象,这就是不了于自心,都是你内心里面不正的思惟所产生的一个现象;他认为静坐之中有一个他的本体,他内心里面执着有个像小孩子这样的灵魂存在,所以这小孩从顶门跑出来后又回去了。佛法的静坐不是这样子的,佛法的静坐要把握的原则是:无论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最终目的是要通达身心的无我,撞破了生死的重点——自性见以后,才能明心见性。所以参禅、念佛是摄你的心,先摄你的心,然后再反观自性;反观自心,到底前念是我?或者后念是我?瞋恨心是我?或者嫉妒心是我?这样不断的向内观察“我不可得”,才叫明心见性。所以一切佛法不管哪个宗派,若能依正法修学,慢慢的,他的我执会淡下来,等到断了我执,就是证了初果,身见一断就证到初果。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

  这都是形容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的现象。“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这句话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满重要的。讲一个故事。某个人因迷路误入沙漠地带,一个人踽踽独行,背包中背着一大堆东西,他也莫名其妙自己为什么会走入沙漠,他想若要走出这么一望无垠的沙漠,只有一个办法——往前走,但千万不能迂曲的走,这么歪来歪去迂曲的走,路途会加长,而且不可能走出这个沙漠,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步一脚印的往前走。走啊走啊,走得满身汗水,风沙一起就粘在身上,全身污垢一层一层的愈积愈厚;他坚持一个理念:只要一直往前走就能通过这沙漠,透过这个坚定的信心,果然使他遇到了一个绿洲,绿洲里有一家福慧客栈,登记了名字,拿着钥匙,奔向房间。请问这个人进入房间以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他会不会先化装?会不会先梳梳头?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卸下背包,进入浴室,扭开水龙头,把全身洗刷干净,然后跳进浴缸里面,好好的泡个痛快;这个时候,他身上一丝不挂的,感觉到无比轻松自在。假如他要化装的话,也必定要先把身体洗干净以后再化装,是不是这样子的?不可能满脸油垢去化装嘛!

  从这个地方,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人生旅途跟这个陷在沙漠中的人遭遇相同。我们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来到这个世界,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很快的就过了一天,不管你愿不愿意过这一天,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一步一脚印,你的生命就随着减短一天,你只能这样走下去,别无选择。我们从小而壮而老的过程当中,心性渐渐受到种种的污染,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偷啊、抢啊、欺诈啊种种现象,使我们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知道要讲道德讲仁义,可是学校教的是一套,社会上看的又一套,所以我们内心变得很复杂,慢慢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就像这个人,在沙漠停留愈久,身上的污垢就愈来愈厚,终于来到客栈的地方。最痛快的当然是卸下包袱,跳进浴缸洗净全身。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必须有宗教的信仰,当我们用法水洗净了一切相对差别的种种知见时,是最舒服的时候,也是最自在的时候。当一切相对的我见、自性见被泯除的时候,智慧开展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生命自在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像这个洗净了全身污垢的人,感觉到无比舒畅。换句话说,当我们把身心世界一切错误的知见都洗净的时候,生命就得到自在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为生活、为学业、为社会、为家庭而忙碌,这样忙忙忙,如果没有一点时间清净你的心灵,没有时间将身心的污垢洗一洗,你会很痛苦的。你三天五天不洗澡,痛苦不痛苦啊?在台湾三天五天不洗澡很痛苦,在巴西三天五天不洗澡不会痛苦,因为那里很干燥。我们只知道洗身,但是很少注意到洗心,彻底的洗心,就是泯除掉相对的自性见。虽然你泯除掉了自性见,但还是有生命现象,可是你已经不执着生命的主体,所以这时候的你就自在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有一次我带师大的同学到汐止山上去爬山,在山上我们做了一个游戏,黑板前面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一个礼物,礼物前面放一个一个的玻璃花瓶,叫一个人从礼物这边开始走,三步一个花瓶、三步一个花瓶的走,要跨跃那个玻璃花瓶,打破要赔。先让他们试着走几趟,等到他自己认为没有问题了,我们就用一块布,把他眼睛蒙起来,再叫他走,他敢不敢走?不敢走!他想到万一睬到花瓶,玻璃会破、脚会受伤、还要赔钱。其实当我们把他眼睛蒙起来的时候,同时已经把花瓶拿走了,但是他却不敢走,为什么?执着!他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玻璃花瓶在那边,执着有一个我的肉体存在,打赤脚走过去万一踢破那玻璃,刺破脚还要赔钱就得不偿失。为什么?执着!我们一切问题的核心点就是执着。为什么会执着?着相!着大小方圆、美丑、男女、好坏、是非恩怨等相对性的相。当我们去执着这些相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受束缚的。

  三、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

  我们一般人老是说:啊!我们追求自由!其实我们人自不自由?人不自由喔!看到一个漂亮的人,你就想:唉!我真的很丑啊!看到别人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你又不自在了:喔!我这衣服好土喔!你会这样吗?这样会不会得到自由?一点都不自由!别人骂你几句,你马上气得几天几夜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你哪里有自由可言?你心灵上并没有自由,因为你被相对的、着相的、执着的牢狱所拘禁了,经常生活在牢狱之中,不得自在。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要用你的智慧,去观照你的身心世界是如幻如化的、缘起的,这样你就自在了,甚至生死的现象现前时,你也不害怕,因这个生相与死相也是相对的。有没有真正的生?有没有真正的死?论真来讲,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生,如果生有一个本体的话,那就永远生而不会死了;如果有一个死的本体,那我们就不可能进入这个死亡之中,可见生死也是如幻如化的,呼吸停止就叫死。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众生真可怜哪!没有智慧,所以执着颠倒,什么叫颠倒呢?无我计我,非常计永恒,不是快乐的误以为是真正的快乐,没有一个我却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不变的我;因为有这样的颠倒,所以增长一切恶,不断造恶业,恒受生死苦。

  唐朝裴休宰相为儿子出家而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含悲送子入空门”,看到我们出家人,有些人说:为什么你年纪这么轻就遁入空门?他的意思是说出家就没希望、没意义了。其实遁入空门不简单呢!这要泯除相对概念,破除我执我见才行,而这种明心见性的境界,努力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都还不容易进入这空门哩!不容易啊!所以裴休宰相写的那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很悲哀很没有意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是祈望他的儿子出了家,能够顿入空门——能悟入空理;见到诸法空相的人就是见到佛,见到佛的人就转凡成圣,这叫见空成圣,在阿含经里面有这句话。

  四、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

  “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我昔受众苦,由我不见佛,故当净法眼,观其所应见。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若见佛真法,则名大智者,斯人有净眼,能观察世间。”

  这段是说:有智慧的人,见到诸法的实相,其心无所取,不会把这个心想像成灵魂,或者误以为这个心就是佛,也不会去执着各种事物;有些人会执着万法为一心,以为由心可来创造宇宙的一切,当他把心加以神格化的时候,就叫做上帝,相信上帝创造一切。其实上帝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内心含有无尽的宝藏,一念迷、一念悟,在迷悟当中就显出生命的层次。“若见佛真法,则名大智者,期人有净眼,能观察世间。”能了解佛陀所说空的意义的人,就是大智慧的人,这种人就是有净眼,能观察世间一切真实相。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

  这也是一再强调诸法的空相、诸法的空性,有的时候,我们用“无生无灭”来形容一切法的空性。佛陀悟到一切法的不生不灭。除了自己能这样觉悟,也这样子来觉悟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要彻底的离苦得乐,一定要去觉悟我们身心世界的如实相。

  “胜慧先已说,如来所悟法,我等从彼闻,能知佛真性。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

  我们众生就是住于分别——相对的分别,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没有智慧的眼。智慧的眼可以让我们远离一切执着,所以用清净两个字来形容智慧。“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愚痴指没有智慧,最重要的是指无明、自性见——一种实存感,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碰触到什么,总觉得有个主体、有个实体,这叫自性见,也叫愚痴。佛法里面的无明、愚痴与我们讲的“很笨”不同,虽然他很聪明,读书都第一名,考上高考,或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当他对一切法还是有自性见的时候,我们就称为愚痴。虽然这个人没有受正常的教育,识字不多,但是他能破除自性见,那么他还是属于有智慧的人。佛法讲的愚痴和一般讲的“白痴”不一样,我们往往以为愚痴就是白痴,其实愚痴者甚至还是很聪明的人,我们称之为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有些人很聪明很聪明,但他不相信因果业报轮回,他不相信诸法是空无自性,他不相信一切法是缘起如幻,那叫世智辩聪,是学佛的障碍。

  “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这地方的邪法不是画符念咒的邪法,最主要是指一种错误的执着、颠倒,非常计为永恒,无我计为有个我,不是快乐的却执着认为是快乐的。我们有四种颠倒——常乐我净,这是众生的四种颠倒,我们称为邪法;有了非常计常、非我计我、非乐计乐、非净计净,这四种执着,我们称为邪法。如果你能了达这些执着的真相,如实不颠倒的话,那“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这种人就是真正见到佛了,他的身心一切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没有烦恼了,清净了。

  “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

  有见就是有自性见的人、执着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的人,他就会有烦恼;这垢不是身上长的垢,而是指烦恼,一个人对内在身心执着为我,对外在世界也执为我所,这样就叫有见——有自性见的人,有自性见的人就有烦恼,而且“此则未为见”,这种人是还没有智慧,还没有真正见到诸法实相的。如果“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远离一切的执着、妄见、自性见的话,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见佛。

  “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若见等无异,于物不分别,是见离诸惑,无漏得自在。”

  这都是形容佛菩萨远离了一切相对的执着——无漏,这漏是指烦恼、习气、无明、尘沙惑。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断了一切的愚痴迷惑,这种人就能得自在。

  五、无常缘起法本质乃空性

  “诸佛所开示,一切分别法,是悉不可得,彼性清净故。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一切无能说,智者如是观。”

  诸佛开示我们:一切分别法,悉不可得,彼性清净故。身心世界、宇宙万象,这一切一切凡夫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没有永远不变的自性。空性怎么可能去执着,所以“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一切无能说,智者如是观。”

  “远离于诸想,不乐一切法,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如德慧所说,此名见佛者,所有一切行,体性皆寂灭。”

  远离诸想,好像叫我们什么都不要想,其实这地方是指一种执着——自性见。有一次在苗栗工专演讲的时候,我讲自性见,他们帮我记录的时候,把自性的性改成信用的信、对自己很有信心的自信见,后来我改文稿的时候,我说我讲的是自性见,性是本性的性。

  你看到宇宙万事万物,总觉得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你看一切法到底是自生还是他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这问题?自生这句话通不通?自己生自己,不可能!假如你自己能生自己,就会有两个自己,所谓生一定是一个变两个,有能生、所生,变成有两个才叫生,可见自生根本不可能。有可能他生吗?他生也不可能!因为自、他也是相对性的。所以一切法是缘生——因缘和合而生。在因缘和合而生的前题之下,我们不能否定他有某个现象、有某个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麦克风也有麦克风的作用,绝对不相同,我们不能否定它,否定它也就等于否定道德的作用。所以佛法虽然说一切是空,但是不能否定它有作用、有型态。

  一切法,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一切,如果认真去追究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实性、自体性,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你执着有一个实体性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幻想,幻想这个宇宙最初最初的一个根本的主体是什么,接着就会产生神哪、上帝啦、第一因哪,种种的错误观念。哲学上把本体称为第一因?由这第一因来产生万事万物;道家把宇宙最初最初那个最本体的、最根本的、最初的东西称为阴阳,认为一阴一阳产生万事万物,他把最初的那本体叫阴阳,把最初什么都没有的情况叫无或太极,无生有——无中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然后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最初的这个东西到底是心还是物?太虚大师到德国、欧洲一带旅游时,碰到罗素,罗素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太虚大师就曾问他:你说的那宇宙的本体是心还是物呢?罗素很谦虚的说:我还在研究当中。罗素也不敢说它是心或物。科学家必定说是原子、J粒子、夸克、核子、什么子的。西方宗教家则往往把宇宙最本源的东西冠上一个定义——神,所以西方宗教Religion意思叫信顺,你信仰他、顺从他,信仰宇宙间、大自然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什么神创造我们,要我们体念这个本源,去信仰他、顺从他,所以上帝爱世人,我也爱世人。我们现在不是批评,而是指出事实。

  佛法里面讲:为什么我们不去追求宇宙的本源?因为这个在佛法上叫“无记”,是没有意义的,Nonsense。根本就找不到宇宙最初最初的那个本源,因为一切都是聚聚散散的。所以佛法说:宇宙的万物就是由万物所排列组合成的而已,不离因缘见诸法,也就是当在这万事万物因缘组合中去见到诸法,也不是离开宇宙现象之外去找一个空性,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形色色的本来真面目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宇宙形形色色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去想像这个空是心?是物?是神?是原子?核子?什么子……?所以也不是在形形色色之外去找一个空。形形色色的当下,你能够去理解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缘起、无自性,那么这种人就叫见法见缘起的人。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真正见佛是见缘起法。我们周遭的一切法皆是什么?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知道吗?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一切都是在显示缘起性空的现象。

  六、透过空理肯定行为价值

  有些人误解:既然经典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那杀盗YIN妄也是佛法喽?不是这样的,善恶还是有差别、还是有业报的,但是这一切的差别业报,当下也是在显示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当我们还没了解缘起性空的时候,一旦受业报时,还是要受很大的苦喔!所以佛法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肯定一切。空才能建立因果业报轮回,如果一切不空,哪还有什么因果业报可言?如果一切不空则一切都不能改变,是不是?

  各位!到底一切空好,还是一切不空好?如果一切不空好,假定你的IQ是十就永远是十,绝不能变成二十、一百、两百,不空就不能再变哦,知道吗?如果一切法不空的话,人既生下就不该再有死亡的现象,也不可能有生命出现。正因为花开必花谢,春去则秋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所以说明了一切是空,也才显出人生多彩多姿的一切,形成美妙的人生;正因为如此,所以你会去珍惜、探讨、追求怎样才能超越这些相对的无常的痛苦与执着。

  所以当我们透过空来理解人生的时候,将发现人生是多么的美妙、是多么的珍贵。正因为你这个色身是空的,会老会病会死,所以你会好好珍惜。正因为你的幸福家庭也是空的,所以如果你今天吃喝嫖赌、不管你的妻子儿女,你的家庭幸福就破坏掉了,这个幸福就没有了。假如你这个肉体生病的话,因为生病也是空的,所以吃药身体就逐渐康复了,吃对药找对医生,加上注意生活起居,你这个病就好了。所以好的是空,不好的也是空,问题就在我们一般人总希望好的不空,不好的让它空,世间哪里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便宜也都是空呀。所以你要好好掌握,不好的你要去改变它,好的你要加以珍惜。所以一切空是宇宙的本来真相,体悟空的人就叫见佛的人。

---------------------------------------------------------------------------------------------------------

更多普献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七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三)

金刚经专集:2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明.宗泐.如玘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

金刚经专集: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

金刚经专集:29 金刚般若经演古(明.寂焰)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专集: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

金刚经专集: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五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一)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四讲 菩萨学处

金刚经专集:25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