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知足惜福谈衣着 衣服代表时代经济的水平,人类的智识程度也表现于衣着。只要观察人们穿何种衣服、变换什么形象,就可知道他们的人文水平到达何种程度。 (中华民国76年11月17日) 有句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力量来源,始于早晨的筹备。一个人、一个团体、社会或家庭,每天都有四件必做之事;即使佛教团体,也不能离开这「四事」:衣、食、住、行。 平时我们都是衣不离身,无论任何地方,凡是生活在人间的人,都不能离开衣服;即使是最落后的地区,他们虽然裸露身体,身上仍然着有少许衣服。 衣服代表时代经济的水平,人类的智识程度也表现于衣着。几千年来,世界各国虽然人文社会不断变换,只要看人们的衣着就可知道他们是几世纪的人;只要观察人们穿何种衣服、变换什么形象,就可知道他们的人文水平到达何种程度。所以,衣着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国家教育最明显的形象。 佛家的福田衣 佛教也有穿衣的规矩。佛陀在世时,他制定佛弟子穿「粪扫衣」;它是废弃不要之物,如垃圾一般。佛在世时,印度气候非常炎热,白色的衣服能够反射日光,穿起来比较凉爽,所以,一般人都穿著白衣;但是二千多年前的印度,生活条件极差,能拥有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并不容易。 佛陀出现于人间,在完成道业、透彻人生真理之后,他开始教导众生,唤起人的本性,并防止人的贪求欲念。日常生活首先必须克服的第一项要件,就是衣着不要着相、也不要有贪念。他提倡「人丢我捡」——别人所厌弃不要的东西,看起来虽不起眼,佛弟子却把它捡拾起来,废物利用。 但是,白色的东西从垃圾堆中捡起来已经不白了,不仅黑白杂陈,甚至有破洞。所以,佛弟子就只好把这些衣服拿去洗净、染色;他们用红土、树汁做染料,颜色界于红、黑之间,旧衣服染成「坏色衣」;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这件衣服洗过之后,还要再缝补,将破损处剪掉,把剩余的补接起来。印度人现在所穿的衣服是将一块完整的长布缠在身上,出家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衣服都是剪接而成的,有剪成五块的五条衣,也有七条衣、二十五条衣等,又叫做「福田衣」。 为什么称做「福田衣」呢?因为出家人能惜福——「你丢我捡」。世间人为了衣、食、住、行而计较,有了计较就会心生贪念,所以「贪、瞋、痴」不断随着社会活动而增加;增加贪瞋痴的烦恼就会减少「福」,这叫做「舍福」;只是一味地求享受、想贪取,要穿漂亮的衣服,为了自身而计较,即是贪念,也就是舍福。 而出家人、佛弟子能将贪念完全舍除,行于道中,精神不受衣、食、住、行所分散,可以全心全意地过着有规范的生活,以身作则,成为世人的模范。佛陀将「粪扫衣」(福田衣)编入佛弟子生活形式中的一项,因此出家人亦称为「福田僧」。 虽然现代的出家人已经非常享受了,既能拿整块布裁剪成衣服,还能穿和在家人一样的布料;但是仍然要坚守「惜福」的规范,不可为衣服的形式、花样费心思。因为出家人的衣服已经定型,样式是唐朝所留传下来的,不必跟随社会人士赶流行,要注意的是衣服必须时时保持干净。 苦行僧大迦叶 佛在世时,他开了这个法门教导弟子。佛的弟子中,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他恪守佛的规矩,是僧团中的模范;所以迦叶尊者成为佛弟子中的上座长老,为大家所尊重。 迦叶平时穿著粪扫衣,坚持苦行僧的生活。有一天,佛陀对他说:「迦叶,你平时的生活太苦了,你的年龄比别人还长,穿衣服应该可以自我调适,不必时时守持于百衲衣的生活。」 何谓「百衲衣」?就是一块一块的布接合缝补,衣服破一个洞或是裂一道痕,都用另外一块布贴上去;如此日子久了,就会层层迭迭的,有时每一寸、每一块都是用不同的布接连而成,这就是「百衲衣」。不像现在的衣服,只要穿破了或不穿了,就另外再做一件。 像这样缝缝补补的衣布,一定是既厚且重,穿在一位老者的身上真的很吃力,而且印度的气候又那么湿热,除了太重之外,也太厚太闷了。所以佛陀对迦叶尊者说:「你可以放弃百衲衣的生活,若有信徒布施轻便的衣服,你可以接受。」迦叶尊者却对佛说:「佛啊!不论我是多么年老,我一定尽这一生的形寿,绝对不离百衲衣、绝对不着轻便衣。」 佛问他为什么?他答:「第一是为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心永远保持不贪、不痴、不瞋,时时抱持清净的心;这是为我自己的道行而着想,我不愿为了衣着而费尽心思。第二,我希望能以此引导未来的众生。世间的众生大多为了衣、食、住、行而舍福,而起烦恼;我希望自己能以身作则、知足惜福,保持佛陀僧团的生活形态。所以,我这一生为了自己的道行、为了未来的众生,绝对不会舍弃百衲衣,也不会接受轻便服。」 丢弃可穿之衣便是「舍福」 尽管佛陀慈悲,为迦叶开方便门,但他还是坚持着不与世争、不同流合污的心态。不过,那是佛在世时的社会背景、修行环境,与今日社会已有所不同。刚才我说过,衣着代表社会人文形态及智识水平,我们穿衣服不必太执着于形式,佛常说迦叶执于苦行,这就是有「执」,所以佛在《法华经》中也曾鞭策他。 现代的出家人虽然不必执于那时候的生活,但也不可舍离现在的生活规则,大家的衣着一定要干净。现在我看到许多人穿著所谓的粪扫衣、百衲衣,是故意在新衣服上贴不同颜色的布块,其实他穿的是新衣,却说是百衲衣。 须知现在的社会、教育水平,并不适合停留于佛陀时代的生活形式,大家要惜福,不可执于百衲衣,也不要对衣着有所强求,必须好好地生活在现代的环境中,更要注意整齐干净;若能如此,才能适应现代的佛教生活。 在家的弟子也是一样。佛弟子分为四众弟子,各有不同的规戒,但是却有相同的清净本性,我们必须注重佛性的清净。出家固然要懂得惜福,衣着仍要保持清净简便,在家人也不可为了衣着服饰而过于浪费。现代人讲究「名牌」,一件衬衫胸前多了一个小标记,就价值好几千元;若少了这个标记,只不过值几十元。同样是衣服,几千元、几百元,都一样是穿在身上,到底这小小的一块标记价值多少? 像我什么都不懂,只要干净、朴素,其它别无所求。如果一个人穿了好几千块的衣服,本来我觉得他很善良、是个好人,一听到这样,在我心里他的好就会打上折扣——因为他多了一分贪念及奢侈的习气。多一分坏的习气,就会少了一分良善! 美德是在简朴中表现出来的;我们若能生活得很简单、很朴素,就增加一分美德。在家人也要多惜福,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才能叫做福田衣,老实说,现在出家人舍福的也很多,而在家人能惜福者亦不少;所以凡是惜福者所穿的衣服都叫做福田衣。衣服必须洗干净,稍有破损就缝补好,若能做到这些,你所穿的衣服就叫福田衣,如果稍有破损就丢掉,就叫做「舍福」。 衣着要干净整齐 我们应注意日常生活四事中的衣着规矩,不可穿得邋里邋遢、骯脏不整齐;出家人衣着整齐干净,才能表现出修行者的气质。不可认为穿百衲衣、粪扫衣,就可以邋里邋遢,这是错误的观念。 须知佛陀将服装分为三类,是希望我们保持清洁。「五条衣」是工作时所穿的轻便衣服。「七条衣」则是应供时穿的;佛在世时,有许多在家白衣居士或国家的大臣、长者,会请僧团到他们家供养,佛便制定出家僧团要穿七条衣去受供,表示僧团出门时衣着应该整齐干净。「二十五条衣」则是在大庭广众中说法时,或要进宫殿、要到某个重要场所时所穿的服装。 说法人是佛法的教育者,代表佛陀的精神,所以说法者本身要身心清净、仪容端庄,才能面对大众说法。而受教者听法时,不要把袖子挽得高高的,或一高一低,必须抱着如同面对佛时的恭敬心,所以要整顿仪容、形态、衣着要注意整齐,坐、立也要端正,来接受佛陀的教法。 能让人觉得整齐的第一个印象是衣着形态,你们看看慈济的委员,不论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会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赞叹,为什么呢?因为衣着很整洁,颜色、形式也很一致、很好看,大家聚在一起,或出现在同一场合,都能表现出整齐的仪态,可见衣着非常重要。 我常常说,一个人的形态表现在声与色上,这个色也包括身体上的衣着。 佛开始教育众生时,是希望众生去除贪念,处于无我相的生活中,但是并非执于粪扫衣与百衲衣的外在形相,我们也要随着时代、环境来顺应生活,才能符合佛陀的教育。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