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波斯匿王丑女缘

  我们对人不要有傲慢或轻视的态度,对于出家人也-不可生起轻慢的心,因为这样对佛教没有好处,对自己却有损品德,甚至影响自己来生的果报。今举印度古时候波斯匿王的女儿为例,做为警惕。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瑞安住。当时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生下一个女儿,面貌极为丑陋,到底有多丑,据经典的形容:皮肤粗糙,犹如蛇皮;头发粗黄,犹如马尾。波斯匿王看到这个女儿,心里不高兴,便指示内宫宫女,好好的看住她,不准让她走出去外面,怕被别人看见。波斯匿王自己心里想:「这个女儿虽然丑形不像个人,但总是末利夫人所生的啊!」于是仍把她细心抚养长大,再看因缘将她嫁出去。

  为了女儿的婚事,国王常常忧愁,但又奈何呢?等到公主长大了,便指示大臣征寻原本是豪族种姓、而现在贫乏穷困的男子,要招为驸马。大臣奉旨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年青人,便将他带来诣见国王。国王看见此人,立即带到自己的客厅,单独与他谈话,国王说:「我知道你原本是贵族,但现在贫穷。我有一个女儿,末利夫人所生,面貌极为丑陋,想下嫁给你,希望你不会拒绝。当时这位贫穷的年轻人,跪下来回报国王:纵然大王以狗赏赐,我也应当接受,何况是末利夫人所生之女?承蒙大王不弃,我愿奉命接纳。」

  国王就将公主嫁给了这位年轻人为妻,并且为他们建造房子,内设七道都上了锁的门户。另外又吩咐女婿,若要出门,就必须上锁,避免公主外出被别人看见。国王又赐给他们很多钱财,让他们生活无所欠缺,并封给女婿一个官位。往后的日子,生活得非常的富裕。

  这位驸马经常与王宫贵族参加宴会或聚会。凡是前来赴会的达官显贵,都是夫妇一起参与,独驸马爷从不将自己的妻子带来。众人一直在怀疑,也感到奇怪,都猜想公主本人不是端庄美丽艳如天女,便是极丑无比如鬼怪,这才不敢带出来。于是大家想方设计要去看看公主到底长个什么样子。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将驸马灌醉,再从他身上拿到锁匙,指派五人前往驸马的家,一窥公主的庐山真面目。

  就在那批人商量的同时,国王的女儿心中也在烦恼着,深感惭愧,哀叹自己到底造了哪些罪业,使丈夫如此厌恶自己,老是被关在屋内,不见天日,也见不得人。但随即又想,当今佛陀在世,常以慈悲观诸众生,如有苦厄的人,就前往度化。当下公主就以虔诚恭敬的心,心中祈祷,遥礼世尊,望佛陀能前来慈悲教训。

  则于公主精诚恳切,敬心纯笃,竟然感动到佛陀。佛知其意,即刻来到她家,出现在公主之前。佛陀先从地中踊出,头上绀发相现,公主举头看到佛的发相,倍加欢喜,敬心极深,头发就自然的变成细软的绀青色相。佛陀渐渐现出慈容,公主看见,心怀欢喜,整个脸也跟着端庄艳丽起来,所有丑陋的相,粗糙的皮肤,自然化灭。佛陀渐渐现出全身,金色晃昱,让公主看见。公主看见佛身相好,益增欢喜,身体也变得无比端严,犹如天女。佛陀便为她说种种法门,使她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踊跃之情难以形容。而后佛陀就腾空而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拿着锁匙的五个人,开门进去里面,见到公主相貌端庄,举世无匹。当时这五人议论纷纷,赞叹着天下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女子,难怪驸马不肯将妻子带出来。看过以后,就把锁匙还给驸马,各自回去。

  驸马醉醒回家,一进门内,看见一位美艳过人的妇女,欢喜地问道:「你是什么人?」公主回答说:「我是你的妻子啊!」丈夫又问说:「你以前极为丑陋,现在为何变得如此端庄?」公主就将佛陀慈悲现示的经过告诉丈夫,又说:「我很想去见父王,你可否为我传话给父王?」

  驸马就依公主的话,立刻前往王宫,禀告国王,说:「公主想求见大王,不知可否?」国王说:「不要谈这件事了,赶快将每道门户关闭,千万不要让她出来!」

  女婿回禀国王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公主蒙佛陀威德加持,现下相貌庄严,举世无双,跟天女一样啊!」国王听了以后,也感到惊讶,就说:「若真是如此,尽速请来会面。」立即隆重地派车辆迎接公主进入宫中。等国王亲自见到公主时,其美丽真是世无等双。国王在极为欢喜踊跃之时,立刻下令驾车,和末利夫人前往佛陀住所。

  顶礼佛足以后,退下一步,长跪合掌而恭敬地禀报说:「世尊!不知道我这个女儿,过去生中修得什么福报,乃能生在豪贵富乐之家;而到底又造作何业,生得如此丑陋的身形面貌,像牛马畜生般,愿世尊慈悲开示!」

  当时世尊告诉国王及末利夫人:「你们仔细听,我慢慢为你们解说。」原来,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为波罗奈的大国,国中有一位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当时这位大富长者,在他家里,经常供养一位辟支佛(比阿罗汉更高一层的圣者),身体粗恶,形状丑陋而憔悴,非常难看。大富长者家中有一位小女儿,每次看见辟支佛来,心中就很厌恶,态度轻慢、呵骂毁谤,骂他「面貌丑陋,身皮康恶,真是令人讨厌!」

  当辟支佛知道自己不久即将进入涅槃,于是就在长者家中现大神变,踊身虚空,身出水火的现各种神通,让长者一家人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又飞下来,回到长者家中。当下长者欢喜不已,长者女则惭愧无比,悔过自责,跪着向圣者求哀忏悔:「唯愿圣者慈哀,当见宽恕。我之前发了恶心,罪业深厚,希望圣者不要记挂在心。今准我忏悔,愿令罪业消灭。

  佛陀告诉大王:「知道了吗?当时长者女由于诋毁辟支佛的原因,于后生处,常常受生为丑陋的身形。后来因见到神通而向其求哀忏悔,所以今生得端正之身。其相好超世奇特,无有能及,常生于富贵之家,尊荣豪贵,无所缺少,又能遇到我为她解除忧苦,都是由于供养辟支佛的缘故。」当时波斯匿王与夫人,及诸臣民等,听闻佛陀说如是业报因缘,个个心开意解,有的证得须陀洹果,有的证得斯陀含或阿那含,也有的证得阿罗汉,各自发辟支佛心或无上菩提心,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则故事的重点,是要提醒大家,不可以有轻慢心,要有恭敬供养心。尔一旦有过错,就要有惭愧悔过之心。

  依里沙长者本生因缘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几乎都跟过去世有衔接遗传的关系。譬如说,有人生下来以后,就比较有喜舍心,有些人的性格是只想占便宜而不肯吃亏。也有的人极悭吝不舍的,但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予方便善巧的指点,也都能改悭吝为喜舍心的。现在就为大家说佛陀在祗园精舍时,一个贪欲豪商的故事。

  距王舍城不远,有一个市镇名叫「糖镇」,那里住着一位长者,绰号「贪欲豪商」。他有八亿财产,不过却是连草尖上的一滴油也不肯施与人的,自己也不使用,也不想把自己所积的财产用于孩子、沙门、婆罗门身上,恰如罗刹鬼所管理的莲池一样,置之不用。

  一日,佛陀在黎明时观察全世界能成就菩提的众生,看见住在距离四十由旬之处的贪欲长者与其妻子,已到证得预流果的时机。那长者在前一日,为了供国王使役而进宫,在归途中看见一名饥饿的乡人在吃馅子发酸的馒头。自己也觉得饿了。他一边走回家去,一边这样想:「假使我说要吃馒头,许多人也想与我同吃吧?这样我便得非花费许多米、酥和糖不可,所以这话对谁都讲不得。」

  他忍住饥饿走着,在行走中渐渐憔悴起来,身上的血管都显露出来。一回到家,他因耐不住饥饿,便跑入卧室,躺到床上睡下。虽然饿到如此地步,他还是怕花费钱财,不对任何人说。

  这时他的妻子进来了,抚着他的背问道:「您的身体不舒服吗?」长者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妻子道:「莫非国王动怒了?」长者道:「国王一点也不动怒。」妻子道:「莫非孩子们或者女婢、男仆有事不称你的心吗?」长者道:「没有这样的事。」妻子道:「那你有什么切望的事物吗?」

  妻子虽这样问他,他却因为怕花钱而只是躺着不答。于是妻子又道:「你有什么愿望,请说吧!」他吞吞吐吐地道:「实在说,我有一个愿望。」妻子道:「你希望什么?」长者道:「我想吃馒头。」妻子道:「那你为什么不说呢?难道你是贫穷之人吗?现在我就去做足够供全镇人吃的馒头就是了。」

  长者道:「为什么做这样的事呢?让镇上的人自食其力吧。」妻子道:「那么做足够供本街邻里吃的馒头吧。」长者道:「你真有钱。」妻子道:「那么做足够供全家吃的馒头吧。」长者道:「你的度量真大。」妻子道:「那么做足够供家中孩子们吃的馒头吧。」长者道:「为什么这样顾到孩子们呢?」妻子道:「那么做足够供你我二人吃饱的馒头怎样?」长者道:「你也想吃吗?」妻子道:「那么做只供你一个人吃的吧。」

  长者道:「好吧。不过,倘使在这里做,许多人会张着眼睛看见的。你不要用精米,拿了碎米与锅子,再带一点极少的乳酥、蜜与糖到七层楼阁上的高台去做,我到那里独自坐着吃吧。」

  妻子答应说:「是。」于是就叫人拿了该用的东西,登到高阁,叫婢女来请主人上去。长者先把厉门关上,又将所有门户上了锁,登到第七层的高台,复将入口堵塞好,然后坐下。于是妻子就架起锅子,燃着了火,做起馒头来。

  却说,佛在黎明时分对大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在距王舍城不远的糖镇,有一个贪欲的长者,他想吃馒头,因怕被人看见,在第七层的高阁上叫妻子做着馒头。你可到那里去,引导那长者离了我欲,叫他们夫妇拿了馒头与乳酥、蜜糖,用你的威神力把他们带到祗园精舍来,今日我与五百比丘一同用馒头当饭吧。」尊者道:「是!世尊。」

  目犍连尊者奉佛之命,立即用神通力,前往该镇,在正对高阁的窗口的空中,整衣而立,如一尊宝像。长者见了尊者,就心惊肉跳起来了:「我就是怕这种冢伙,所以才到这里来的,而这家伙却来站在窗口!」

  长者忘了一切,就如投入火中的盐和糖一般,沸然大怒道:「沙门啊!你站立在空中想得到什么呢?虽然在无路的空中徘徊着表示你有道行,但你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尊者于是就在那里徘徊。长者道:「你虽然在徘徊,但能得到什么呢?即使趺坐在空中,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趺坐在空中。长者道:「你虽然坐着,但能得到什么呢?即使过来站在窗槛上,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站在窗槛上。长者道:「站在窗槛上,能得到什么呢?即使放出烟来,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从身上放出烟来,楼阁上到处都是烟了。

  长者的两眼好像被人用针刺了一下,因为他怕房子烧起来,所以不敢说「即使进出火焰来,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话。他心里想:「这沙门真是固执,不得到一点东西是不会走的,给他一个馒头吧。」

  于是他对妻子说道:「喂,烧一个小馒头给那沙门,把他赶出去吧。」

  妻子将少许的熟粉投入锅中,但立刻成了大馒头,膨胀到占满了整个锅子。长者见了心想:「大概她把熟粉放得太多了。因而亲自在汤匙的尖端盛了些许的熟粉投入,可是馒头胀得比之前更大。这样每烧一次都是愈来愈大,他无可奈何,对妻子说道:「喂,给他一个馒头吧。」她从篮中拿一个馒头,不料所有的馒头都黏成一团了。

  她向长者道:「你看馒头黏成一团,分不开了。」

  长者道:「让我来分分看吧。」可是任他用尽力气也不能把馒头分开,两人各握住了一边拉,也拉不开。长者为了馒头使尽气力,弄得汗流浃背,饥饿也忘了。他对妻子道:「喂,我不要吃馒头了,你把这篮的馒头全给了这比丘吧。」

  她提着篮走近了尊者,尊者对他们说法,把三宝的功德说给他们听,告以:「有所谓施与,有所谓供养」,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样,明朗地宣示供养与施与的功德结果。

  长者听后起了信仰心,便道:「尊师,请进来,坐在这里吃馒头。」尊者道:「长者啊,正等正觉者(佛)想吃馒头,与五百比丘都在精舍,假使你愿意的话,请叫夫人拿了馒头与牛乳,一同到佛的地方去吧。」

  长者道:「尊师,佛此刻在什么地方?」尊者道:「长者啊,在离此约四十由旬的祗园精舍。」长者道:「尊师啊,要走这么多的路,得花上许多的时间。」尊者道:「长者啊,如果你愿意去,我会用神通力带你去——好像这楼梯的顶上是你的居处,楼梯的下端就是祗园精舍的大门一般,只花走一次楼梯的工夫,带你到祗园精舍吧。」长者答应道:「尊师,那么我随你去吧。」

  尊者把楼梯的顶端仍作为顶端,口中念道:「给我把这楼梯的下端作为祗园精舍的大门啊!」这样一念,其事就立即实现了,于是尊者带着长者与他的妻子到了祗园精舍,所花的时间不到走一次楼梯的工夫。

  夫妇二人来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报告进餐的时刻已到,佛陀走入食堂,带着比丘众坐在特设的高座上。长者向以佛为首的教团献奉供养之水,夫人则将馒头放入如来钵中。佛陀取了足以资养色身的水和馒头,五百比丘也照样地取了。

  佛陀与五百比丘吃完以后,又叫长者夫妻吃了一个饱,但馒头还没有完,便普遍分给精舍中的全体比丘,仍然没有完。于是长者告诉佛陀:「世尊,馒头一点也没有减少哩。」佛陀道:「那么把它倒弃在祗园精舍大门那里吧!」他们便把馒头丢在门屋相近的洞窟里,这些「锅烧馒头」至今犹存。大长者与其妻回去见佛陀,站在一旁。佛陀表示了谢意以后,二人就都证得预流果,向佛致敬。他们回去时,一踏上门房的阶梯,说也奇怪,就站在自己的楼阁上了,从此长者把八亿财产完全用在推广佛陀的教说上。

  第二日,佛陀往舍卫城托钵,回到祗园精舍后,对比丘众予与训诫,然后进入香室入定。薄暮时,比丘众会集法堂,坐着谈论尊者的威德道:「法友啊!你们看到大目犍连尊者的威神力吗?他不是立刻使贪欲长者成为无欲之人,使他拿了馒头到祗园精舍来供佛,证得预流果吗?尊者真有大威神力啊!」

  这时佛陀走来问道:「比丘们啊,此刻你们会集于此谈论何事?」比丘众便如实回答。佛陀道:「比丘们啊,比丘若欲教导在家人,不可损害他们的家庭或使之苦恼,应该如采花粉的蜜蜂那样,与他们的家庭接近,使他们晓得佛的威德。」接着就称赞尊者,唱出法句经中的偈语(第四九偈)来:「蜜蜂不损花之色香,将花粉采之而去;牟尼游行聚落间,情形亦复如此。」

  以上是说明佛陀在教化众生时,都要考虑众生能不能接受,用能接受的方法度他,叫做「权巧」或「善巧」或「方便」,这是要有很高的智慧才能办到。

  佛陀为了让比丘们知道前世与今生的因缘,又说明「贪欲豪商」的前生,一方面让大家知道前世与今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大家更明白,唯有布施行善,才能得大富贵,才能生天!

  佛陀说:从前波罗奈有一个叫做依里沙的长者,他拥有八亿财产,凡人所有的缺陷,他无不具备,跛足、驼背、独眼、悭吝、有邪见、贪婪。对人固然一毛不拔,自己也不肯花用,他的家屋,好象罗刹鬼所管领的莲池。虽然,他的祖先七代都是慈善家,但从他做了主人以后,即背弃家法,将慈善堂烧掉,穷苦的乞丐来求乞就拳足交加,然后把他们拖出去。他只是牢牢地保守着财产。

  有一日他在国王处服役完毕返家,途中,有一个行路疲乏的乡下人,拿了酒瓶坐在椅上,将酸酒满倒杯中,取腐败的鱼为菜肴用餐。他见了也想饮酒了,但他想到:「如果我饮酒的话,许多人也会想饮,这样我财产就要减少了。」他便把欲望压抑着,在摇摇摆摆行走间,终于抑制不住了,肢体疲乏无力得有如棉花一般,全身现出血管来了,一回到家就倒下卧榻而睡。

  他的妻子走过去,抚着他的背问他,明白了他想喝酒,也了解丈夫的心意,于是便说:「那么只造供你一个人喝的酒吧。」长者想道:「若在家造酒,许多人会都想喝吧,即使叫酒店送来,也不能坐在这里喝的。」于是叫酒店送来一瓶酒,交家仆拿着,出城到河岸来。走进离大路不远的丛林中,叫家仆放下酒瓶离得远远地,然后斟满杯子饮起酒来。

  他的父亲,是曾行布施、慈善的人,今在天上为帝释天。那时,帝释天心想:「自己的慈善事业有没有被施行?」结果他往凡世一看:儿子破坏了家规,焚毁慈善堂,驱逐穷人,固执贪欲心,怕施物予人,自己在暗处偷偷饮酒。他心想:「要说服儿子,使他明白业与报的关系而行施舍,获得转生天界的资格。」

  于是,帝释天下降人间现作跛足、驼背、独眼的人相,与依里沙长者一般无二,然后进了王舍城,站在宫殿门口,求见国王。宫门的通报者请他进去,他就入宫向国王作礼。国王问道:「大长者啊,在这朝见之外的时间到此,为了何事?」帝释天道:「大王啊,不为别的,我有八亿财产,请大王叫人去取来,收藏在你的宝库中。」国王道:「不,我已经够了,我的财产比你的财产还多。」帝释天又道:「假使您没有用处,就取来施给什么人吧!国王道:「请长者自行施舍吧。」长者道:「是,大王。」说着就向国王作礼而出,到依里沙长者的家里去。侍从的人们围绕着他,但没有人能认出这非依里沙本人。

  他走进家中,吩咐看门的管家:「如果有与我状貌相像的人来,说:『这是我的家』,而想进来者,就把他拖出去。」说完,登上高阁,坐在华美的席上,唤长者的妻子过来,微笑着问她:「喂,我们来行施舍如何?」听了他的话,长者的夫人、孩子与家仆互相私语道:「他好久没有生起施舍的念头了,大概今日多喝了酒,所以心地柔和,便想施舍了吧。」

  于是夫人道:「请您任意施舍就是了。」长者嘱咐道:「那么,把鼓手叫来,让他击鼓通知全市:『有人要金银、宝石、珍珠的,请到依里沙长者家里。』」

  于是,夫人照他的意思去做了。许许多多的人听到鼓声,便拿了篮子与袋子,聚集到长者的家门口来。帝释天叫人开了贮满七宝的宝库,对大众宣布:「这些全部奉送给各位,请大家随意拿去吧。」全市的人一拥而上,把财宝取出,山一般地堆积在地上,然后装满容器而去。

  有一个乡人,把依里沙长者的牛系在车上,满载了七宝出城向大路前进,走过丛林附近,一面拽车而行,一面赞扬着长者的功德道:「我主依里沙长者啊!仰仗你的恩惠,如今我即使毕生不经营生计,也可以过日子了。我的财产就是你的车、你的牛、你家中的七宝,既非我母亲所给予,也不是我父亲传下给我的。仰仗你的恩惠,我得到了如许财产,主啊!」

  依里沙长者在林中饮酒,听了这话大惊失色,心里想道:「这个人,怎么会叫着我的名字,说如此这般的话?难道是国王把我的财产施予人?」他急忙从林中出来,认得是自己的牛与车,便抓住牛绳,骂道:「你这家伙,这牛是我的,车子也是我的!」

  那乡下人走下车来道:「恶棍,依里沙长者对全市作了布施。你是什么人?」说着就冲上前去,雷打似地在他身上痛打一顿,然后拽着车子走了。长者颤抖着爬起身来,拂去灰尘,急速跑上去追拦。乡下人跳下车来抓住他的头发,把他制住,对他的脑袋猛打,又捉住他的咽喉,把他朝来的方向掷去,然后扬长而去。

  被打了一顿过后,长者的酒醒了。他慌忙跑到自己的家门口,向那些拿取他财产的人们道:「喂,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呀?国王叫你们来掠夺我的财产吗?」说着就不顾一切,上前去捉人,人们集起来打他,还把他丢在地上。

  他痛得疯狂了,想走进家中去时,守门者道:「你这不良的乡下人,往哪里去?」说着就用竹棒殴击他,捉住他的颈项把他拖出去。长者在悲痛中心想:「除了国王,我已没有可以依恃的人了。」

  于是,他来到王宫,问道:「大王,是您叫人抢劫我家吗?」国王回答道:「长者,我并没有下令抢劫,你不是前来说:『假使大王不取的话,我将施舍我的财产』,然后命人在市中击鼓以行施舍吗?」长者道:「不,大王,我不曾到王宫来过,您不知道我生来就是爱财如命的吗?就算是叶子尖端的油滴,我也不曾施与谁的,请大王召唤那行施舍的人来查问一下。」

  国王差人去请帝释天来,但是他与大臣们都分辨不出二人有何不同。那吝啬的长者道:「大王,觉得如何?他是依里沙,还是我是依里沙?」国王道:「我们不晓得,有晓得的人吗?」吝啬长者道:「大王,我的妻子会晓得的。」

  说着,国王就命人召唤妻子过来,大家问她:「哪一个是你的丈夫呢?」她道:「是这一个。」就去站在帝释天身边。唤了孩子与仆人们来询问,也都认定是帝释天。吝啬长者思忖道:「我头上有一个瘤,被头发掩住,理发师应该知道,去唤他来吧。」于是他向国王说道:「大王,理发师知道我甚深,请差人去叫他来吧。」

  国王差人唤了理发师来,问道:「能认出谁是依里沙长者吗?」理发师道:「大王,看了头就可明白。」国王道:「那么你看一看两人的头吧。」在这一瞬间,帝释天在自己头上造了瘤,理发师检查二人的头,见都有瘤,便道:「大王啊,两人头上都有瘤,我分辨不出这两人中,谁是依里沙长者。」接着就唱出偈语来:「两人都跛脚,都伛偻,都是独眼;头上都有瘤,我不知谁是依里沙。」

  长者听了理发师的话,就战栗起来,因担心财产被人取光,当场就昏晕过去,扑倒在地。这时,帝释天道:「大王啊,我非依里沙,我是帝释天。」说着就示大慈爱心,立在空中。众人用冷水把依里沙浇醒,大众向诸天之王的帝释天作着敬礼站着。

  帝释天向依里沙说道:「依里沙啊,这财产是我所有,不是你的,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儿子,我积了施舍等善行,故得生为帝释天,但你破坏了我的家规,成为吝啬之人,贪婪无厌,烧毁慈善堂,驱逐乞丐,一味守着财产,自己既不用,也不施予他人,恰如罗刹鬼管领了东西,置之不用。你如果能将我的慈善堂重建,施行慈善就好,否则我就要使你的财产化为乌有,而且要用这金刚杵割断你的头,使你丧命。」

  依里沙长者因为怕死,发起抖来,立誓道:「我从今以后当力行慈善。」帝释天听他如此发誓,便坐在虚空中说法,使他坚守五戒,然后回到天宫。依里沙亦因行了施舍等慈善事业,后来得生于天界。

  佛陀最后将贪欲豪商的前生——依里沙的事迹串联起来,作了总结:佛道:「比丘们啊,目犍连调御贪欲长者,并不始于今日,前生也曾调御过。那时的依里沙就是那个贪欲长者,帝释天是目犍连,国王是阿难,理发师就是我。」

  弟子们听了满心欢喜,对佛陀的教法信受奉行。

  弃老国缘

  这部经的故事内容,是要我们大家孝顺父母,敬老尊贤。

  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次这么说:「恭敬耆宿长老,有大利益。有什么利益呢?就是可以听到一些不曾听的事,以前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名声远达、有智慧的人都会尊敬。」在座的比丘们说:「如来世尊总是经常赞叹恭敬父母耆德长老。」佛陀说:「不但今日,就是在过去无量劫中,我也一直恭敬父母,敬老尊贤。」诸比丘们说:「佛陀在过去恭敬父母尊长的情形,是怎样的啊?」

  佛陀说了以下的故事:过去久远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弃老国。在那个国家,如果年龄老了,就会被赶出家门,抛弃在外,任凭自生自灭。当时有一位大臣,他的父亲年龄老了,如果依照国法,就应该将他遗弃了。但是大臣因有孝顺心,所以不忍心这么做,就挖掘一个地下密室,安置父亲,随时供奉三餐饮食。

  由于此不仁道的政策,触怒了天神,有一天,一位天神到了王宫,捉了两条蛇,放在国王面前,说:「如果能辨别两条蛇的雌雄,你的国家就可以得到平安,否则七日之后,你和国家都要灭亡。」国王听了之后,心中非常懊恼,便和群臣参议这件事。每位大臣都说无法辨别,只好通告国内贤能之士,谁能辨别的,当厚加爵赏。此时,大臣立刻回家,请问他的父亲。父亲就告诉儿子:这件事容易辨别,只要以细软的物品丢到蛇背,观察急躁动乱的,当知是雄的;安住不动的,当知是雌的。大臣依此方法,赶回王宫禀告国王,果然分出雄雌。

  天神立刻又问一个问题:「有哪一种人,别人看他是没有睡觉,但是另外一个人看他,他还是睡着不醒,这是哪一种人呢?」国王与群臣,又不能辨别,只好又通告国内的贤能之士。此时,大臣又回去问父亲。父亲说:「这种人叫做学人,就是修行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凡夫看他是不迷,但以阿罗汉来看他们,仍有烦恼习气未断。」

  大臣依此回报国王,问题虽已解答,但天神又变现一头大白象,并问国王能不能知道大象有几斤两。群臣共同商议,没有人能知道。国王又要通告国内贤能之士,仍然没有人知道,因为古时候还没有地磅。大臣又回去问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将船身稳定后,在水位的地方,船身画个记号,然后牵出大象,再找大石头安放到船上,重量到达水位与船齐,再称石头,加起来后便可知斤两。」

  大臣即以此智慧之言,回报国王。天神又提出一个问题:「有怎样的一杯水比大海之水还多?谁能知道?」群臣共同商议,又无法理解。国王又准备通知国内贤能之士,仍然无法知道。大臣又回去问父亲:「这是什么样的水?」父亲回答说:「这件事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够信心清净,以一杯水供养佛陀或僧宝,或供养生病中的父母,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海水虽然很多,但世界末日,地球毁坏就没水啦!以此推论,一杯水孝敬父母、供养三宝,多过海水百千万倍的功德。」

  大臣就以此回报国王,解决了问题,但天神又变化作一个饥饿的人,只剩皮包着骨头,指着国王说:「你可以找到一个比我更加饥饿瘦苦的人吗?」群臣思量良久,都不敢说话。大臣又以此状况,回去请问父亲,父亲回答说:「世间有人,悭贪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到鬼道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大山,腹如大鼓,咽喉却如细针,头发如锥刀,缠身到脚部,举动的时候,支节冒火,像这种人,比你饥饿痛苦,百千万倍。」大臣就以此话回报国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化作一种人,手脚杻械,脖子又带着锁链,身中冒火,整个身体焦烂,然后又问国王说:「世间有比我这个样子更苦的吗?」国王及诸大臣,都没有办法回答。大臣又回去问他的父亲。父亲立刻回答:「如果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将来之世,堕于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刀道火道,如此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推论譬喻,可知比你困苦百千万倍。」大臣又以此言,禀报国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化作一位非常美丽的女人,端正庄严,举世无双,可以说是绝世佳人。天神再问国王:「世间还会有比我美丽的人吗?」国王与大臣们,看得目瞪口呆,无法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回答说:「世间有人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喜好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得生天上,端正殊特,比你美丽庄严百千万倍,你和他比就像一只瞎弥猴了!」大臣以此回报国王,以此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块香檀木,四四方方,每一面都很平正,拿着给国王和群臣看过,并问:「谁可以告诉我,哪一面是树根的部分,哪一面是树梢的部分?」国王与大臣们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回答说:「问题简单,派人将这块木头用力投掷到水中,向树根的部分因为比较结实,会沉下去;向树梢的会浮在水面。」大臣即以这样的说法,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现两匹白马,形色没有多大的差别,问国王说:「哪一匹是母亲?哪一匹是女儿?」国王和大臣仍然没有办法回答。同样的,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回答说:「派人拿一些牧草,放在两匹马面前,如果是母亲,会推草给女儿先吃,后吃的是母亲。」

  诸如此类,所有的问题,都一一回答完毕。天神非常欢喜,并且说:「你的国中一定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我不消灭你,如果以后仍不以仁政治理国家,爱戴百姓,我仍然会来消灭你,以及你的国家。」说后就消失不见。

  此时,国王心中才松了一口气,并且问那位大臣说:「今天国家保住平安,都是靠你的智慧,是你自己的智慧,或是有人教你呢?」大臣说:「不是臣民的智慧,如果能赦免我无罪,我才敢实说。」

  国王说:「今天如果你有罪该万死之罪,也不过问,何况是一些小过失,你尽管放心说出来。」大臣说:「国家政令,不准孝养年老父母,臣有老父,博学多闻,经验丰富,臣不忍遗弃,冒犯王法,藏在地下室。今天回答问题,都是老父的智慧,臣不敢居功。只是诚心建议,唯愿陛下,重新发布政令,准许国中孝养父母,并且敬老尊贤。」

  国王大为赞叹,心生欢喜,对大臣说:「今天靠你父亲的智慧,得以保全我们的国家,老人的智慧,非常宝贵,你可以好好孝养父亲,我也要请他做老师。」

  国王并且宣达政令,所有百姓,必须孝养父母,尊敬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要处以重罪。

  此后国王施行仁政,感得天神庇佑,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放下情欲,身心自在

  唯有「痛念无常,放下情欲」,才能真正解脱自在!

  《初曜经》的第一卷记载:从前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时常到城外旷野的墓园,每次都必须走过人家的田地,才能到达那坟场。地主看见这种情形,便很生气地对那位比丘说:「你是一个出家人,不好好修身养性,天天在这土地上走来走去,到底是在干什么?你瞧!你已经在我的田地上走出一条小路了!」

  那位比丘回答说:「我遇到争吵和诉讼,常在打官司,为了追寻证人,所以才会走过这块土地!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跟着我去看个究竟,不就明白了?」

  于是那地主就随着比丘来到坟场,看到坟场到处布满了尸体和残骸,有的肿胀,有的发臭,有的腐烂了,许多鸟兽都争抢吃尸体,骨肉四散,到处都有。有的已经被鸟兽啃啄干净了,有的还没有吃完。比丘就举手告诉那位地主说:「这些鸟兽就是我的证人!」

  那位地主问说:「这些鸟兽为什么是你的证人呢?你到底在跟谁争讼和打官司呢?」

  比丘回答说:「妄念和情欲会惹来许多疾病、烦恼和束缚,心猿意马总是爱追逐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以及触感柔软细滑的事物,引诱我们堕落和受苦。我出家修道就是要断除妄念和情欲的心贼,因为我现在仍是一个还没有解脱烦恼的凡夫,所以我打坐时,还会杂念纷飞,不断跟妄念和情欲搏斗,而且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每当我觉得妄念和情欲这心贼难以调伏的时候,我就走到坟场,警告心贼不要再嚣张,而且拆穿心贼的把戏。看到这些腐烂不净的尸体,我便容易战胜心贼,而将情欲克服!」

  那位地主因为根器不错,听到比丘的这番话,敬佩得心服口服,当下证得了初圣果。所以只要放下情欲,在家学佛,也可以证果的!

  唯有痛念无常,才能放下情欲!《求离牢狱经》记载:阿育王的弟弟名叫做善容,有一段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当善容入山狩猎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群光着身子在修苦行的外道,修行了很久都没有成就。于是阿育王的弟弟就问他们说:「你们修得这么辛苦,到底什么因素使你们不能得道呢?」那些外道回答:「我们静坐时,时常会看见野鹿在交合,看了这种情景,心中就会动起情欲,而无法自我克制!」

  阿育王的弟弟善容听到这句话,心中就起了一个偏见。他想:「这些道人每天都很少吃东西,他们刻苦地餐风饮露,服食天地的精华,身体那么瘦弱,仍然还有YIN欲。那些出家的僧侣每天都吃那么好的食物,穿好的衣服,坐好的床座,又时常有人供养香花给他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欲望呢?」

  阿育王听到弟弟持着这种论调,心中非常忧愁。他想:「我只有一位弟弟,他现在突然产生这种邪见,恐怕会因为轻视出家人而导致人格的堕落。我应当想法子来改变他的偏见。」

  于是阿育王就设了一个计谋,命令几个最美丽的宫女,化妆打扮得如花似玉,去勾引善容。并且预先告诉大臣说:「我有一个妙计,如果我下令要斩皇弟善容,你们就上谏求情,等待七天以后才杀他!」

  宫女们依照阿育王的计策行事。当宫女去找善容娱乐,隔了半个时辰左右,阿育王也亲自出发了。善容和宫女们正在娱乐的证据,被阿育王逮个正着。阿育王告诉他弟弟说:「你怎么这样大胆,竟然敢公然跟我心爱的妃子和宫女娱乐,这成何体统呢?」

  阿育王假装很生气地摔掷物品,并且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文武百官,告诉他们说:「众卿知道吗?我现在尚未年迈,也没有贼寇和强敌来侵略我国。我曾听说,如果一个人有福德,四海就会归服。如果他福德减薄以后,臣子就会叛乱。我目前虽然尚未察觉到叛乱的迹象,可是我的弟弟居然敢诱惑我的妃子和宫女,而且还任情取乐。事情既然严重到这种地步,他眼中还有我这当国王的哥哥吗?你们马上把他推到街上去斩首示众!」

  朝中的大臣求情说:「请皇上听微臣一个小小的建议,陛下只有这么一位弟弟,目前又没有皇子可以继承王位,照理来说,他本来是应该继承王位的。不如请您暂缓七天才行刑,让他扮演一下国王的角色,享受七天的皇宫生活,然后再将他处死,他也比较能心满意足!」

  阿育王默然答应了。他命令善容穿上龙袍和皇冠,在宫中听歌作乐,又命令一位武士,每天全副武装拿着利剑,去警告善容说:「你的寿命顶多只剩七天而已,你不如好好享受一下五欲的快乐,以免七天后被处死刑,空留余恨!」

  如此一直到了第六天,那位武士又去警告善容说:「已经过了六天啦!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而已,明天你的死期就到了,还是想开一点,把握最后一次机会,享受五欲的快乐吧!」

  到了第七天,阿育王派人来问他弟弟说:「这七天当中,你自由享受美妙的王宫生活,你到底快乐不快乐呢?」

  善容回答:「被判死刑的人,虽然生命还没有断绝,那跟死亡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在这种时刻,我哪有心情享受五欲呢?」

  阿育王就告诉善容说:「其实这些事都是我安排的。我想要透过这件事来启发你:当一个人恐惧死亡和怀着忧虑的时候,他纵使在美妙的五欲六尘当中,他也一点都不觉得快乐。更何况僧侣们时常想到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的三世果报,一个人死了又会再受身,无量世和无数身都受极大的苦恼。虽然有时能侥幸出生做人,有时也难免过着卑贱贫穷和匮乏的日子。想到这些辛酸受苦的事情,所以才出家修道,寻求解脱和度化众生的方法,万一修行不够精进勤奋,也还会多劫受轮回的痛苦!」

  善容听到阿育王的这段话,终于心开意解了。他对阿育王说:「我今天接受了您的教诲,才觉悟到生老病死的苦恼和恐怖,希望您能准许我出家修行!」阿育王告诉善容说:「放下物质的享受,而去出家修道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我应该成全你!」

  于是善容就辞别了阿育王,到寺院去出家。由于他持戒精严,昼夜都不断地修行。结果断除了所有的烦恼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随意通达自在,而没有挂碍。

  《阿育王传》记载:阿育王听说他弟弟出家得道,心里非常高兴,他不但礼拜出家得道的弟弟,而且想长期供养他。他弟弟喜欢山林而不爱居住在吵杂的城市,所以阿育王特地又为他出家得道的弟弟,建造了一座数十丈高的假山和泉林,来供养他弟弟。这些遗迹现在还留在印度。

  真能放下情欲,可以产生福德、给人带来幸福,并能促使人格升华。

  《增一阿含经》的第三十四卷记载:从前印度毗舍离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做毗罗先。他的财宝多得不可计数,可是他非常吝啬,从不布施救济贫穷。他只一味贪图享受过去的福报而不再修造新的福德。正当他在后宫和许多美女饮酒作乐时,佛陀告诉弟子阿难说:「这位长者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他死后会出生在啼哭地狱受苦。唯一可以免除他到地狱受苦的方法就是请他赶紧放下情欲,出家修行!」

  于是阿难就来到了这位长者的家里,站立在门外。长者遥远地望见阿难,就出来迎接阿难,请阿难进去客厅坐。

  阿难告诉长者说:「佛陀是得到圆满智慧的大圣人(一切智人),我听他说您的寿命只剩下七天,而且死后会投生在啼哭地狱受苦!」长者听了毛骨悚然,心中十分恐惧,他就问阿难说:「有没有法子能使我七天后不会死呢?」阿难回答:「没有!」长者又问说:「那有没有能使我不会堕落地狱的方法呢?」阿难回答:「世尊说只要您能出家修道,就不会堕入地狱。您现在最好赶紧出家修道!」长者说:「阿难,你先走一步,我稍后马上赶去!」阿难听到长者这么说就回寺院了。

  长者心里想:「七天还早得很呢!不如我再享受一下五欲的快乐,然后才出家修道。」结果就没去寺院了,第二天阿难又到长者的家里,对长者说:「已经过了一天,只剩下六天,您还是快点出家吧!」

  长者又说:「阿难你先走,我随后马上就到!」结果长者还是染着五欲而没去。阿难天天到长者家里劝长者出家,长者一天拖过一天,又经过六天,到了第七天清晨,阿难又来劝长者出家:「您只剩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您今天没出家修道,死后投生在啼哭地狱,后悔就来不及了!」

  于是长者放下了情欲,跟随着阿难去拜见佛陀。佛陀吩咐阿难为长者剃度,并且教他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静修、念数息、念身、念死),结果只修了一天就命终,死后神识投生在四王天。所以,能对佛陀有信心,放下情欲的人而又修行十念的人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真正的放下,不但要放下身外之物,而且要舍弃所有错误的知见和烦恼。《楞严经》说得好:「妄念和烦恼平息的时候,真正的智慧就现前了。」

  从前有一位道人两手拿着合欢梧桐花要供养佛陀,佛陀教他放下,那位道人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又教那道人放下,他又放下了右手的花。佛陀又说:「放下!」那位道人回答:「我两手已经都空了,还要放下什么东西?」

  佛陀说:「我不是教你放下花,你应当同时舍弃攀缘心,舍到无可舍处,就是你安身的地方!」那位道人听了佛陀的话,当下明心见性,体悟到不生不灭的真理。

  周利盘陀咖的本生故事

  一个人如果长得庄严,那是前生修的好,今生就要继续修,不可以因长得庄严而看不起别人,同样的,一个人今生聪明,也是前世有修,就必须继续修,不可以轻视比较笨、比较愚蠢的人,否则果报会使自己的来生很笨!很蠢!

  佛陀时代的一位弟子——周利盘陀伽,情形就是这样,依据经典的记载就将他的今生与前世的事迹说明如下:

  王舍城某豪商,其女儿与家仆发生了私情。那女子怕别人知道,就对男的说道:「我们不能住在这里了,假使我的父母晓得了这件事,怕会将我千刀万剐呢。我们到别的国家去安身吧!」于是二人就卷了财物逃出家门,奔走各地,打算「住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去」。

  他们在某处同居一段时间,妻子怀了孕,行将临产,与丈夫商量道:「我就要临产了,远离了熟人亲戚,在此地生产,在我们两人都是苦事,不如回家去吧!」但丈夫只是说着:「今天去吧!明天去吧!」把日子虚度过去。于是她想:「这笨家伙因为自己做了可耻的坏事,所以连回去也不敢了。在这世上,父母是无上的恩惠者,不管他回还是不回,我还是回去吧!」她把家里整顿一番,将回娘家的事告诉了邻人,便出发了。

  她丈夫回到家中,不见了她,问邻人,才得知妻子已经回娘家,乃急急在后追赶,在途中被他追着了,但妻子就在那里产下孩子。丈夫问:「男孩还是女孩?」妻子答道:「生了一个男孩。」丈夫问:「那么将怎样呢?」妻子说:「我因为要生产,所以想回娘家去,不料在途中就产下来了,现在即使到那里去也已无意义,还是回头去吧!」

  于是二人同意转身回去,那孩子是在路上生的,所以命名曰:「盘陀」(道路)。未几她又怀孕了,情形与前面所述者一样,也在归宁的途中产生下来,两个孩子都是路上生的,第一个名曰「摩诃盘陀」(大路边),后来生的一个名曰「周利盘陀伽」(小路边)。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盘陀童子听到别的孩子们常常谈及舅父、外祖父、外祖母,便问自己的母亲道:「妈!别的孩子谈到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我们怎么没有亲戚呢?」

  母亲道:「这里虽没有我们的亲戚,王舍城中却有着豪富的外祖父,在那里我们亲戚很多呢。」

  孩子道:「妈!为什么不到那里去呢?」

  她将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告诉了儿子,对儿子不知讲了几多遍以后,她向丈夫说道:「这两个孩子使我非常苦恼,父母见了我们,也决不会吃掉我们的。喂!快带孩子到外祖父家里去吧」

  丈夫道:「我没脸孔去见他们,你一个人带他们去吧。」妻子道:「不论怎样,只要给孩子们看到外祖父的家就好了。」

  二人带着孩子,终于到了王舍城,在城门口找到房子住下,请人转告自己的父母说带了两个孩子来归宁了。父母听了这话说道:「凡流转轮回之身,皆有孩子,但他们是我们的大罪人,所以不能住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不如叫他们拿些财产,同赴安乐之地去居住,把两个孩子留在这里。」长者的女儿领受了父母所赠与的财产,把孩子交给使者领去。

  两个孩子在外祖父家成长,周利盘陀伽还年幼,摩诃盘陀却常跟外祖父同去听佛陀说法。日子久了,就兴起出家的念头。他告诉外祖父:「假如外祖父允许的话,我愿意出家。」

  外祖父道:「这是什么话,你若出家,这在我们是最感荣耀的事。如能出家就出家吧!」于是就带他去见佛陀。

  佛陀问:「长者,你如何得这孩子?」长者道:「世尊!这孩子是我的外孙,他说要跟随世尊出家。」

  佛陀即命一托钵僧说道:「给这孩子出家。」长老向他说明出家之道,并为他举行了出家仪式。他忆持了许多佛法,于成年后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后,专心修行,遂证阿罗汉果,享受着禅定之乐、道果之乐度日。

  后来他想起了弟弟:「此种悦乐应该给与周利盘陀伽!」于是他来到长者外祖父的家,说道:「长者啊!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想叫周利盘陀伽出家。」长者道:「可以!」于是周利盘陀伽也出家了,并受十戒。沙弥周利盘陀伽虽出了家,却甚愚钝,经过四个月之久,还不能背诵下面一首偈:

  「看啊!佛陀遍照一切,如芬芳的红莲。在清晨开放,又如中天辉耀的日轮!」

  为什么周利盘陀伽今生会这么愚蠢呢?

  原来他在古时迦叶佛陀降世的时候,曾经出家,非常聪慧。有一次,他看见一名愚钝的比丘暗记教语,便加以嘲弄。那比丘以受彼嘲弄为耻,遂不暗记复诵教语了。以此恶业所障,今生他虽出了家,仍极愚钝,所暗记的文句也往往记得上文,而忘了下文。

  他以暗记此偈自励,已经过四个月之久了。摩诃盘陀告诉他说:「周利盘陀伽,你连信奉佛教的资格都没有!你不是过了四月之久,竟不能忆持一偈吗?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达到出家人所应该修行的最上果位呢?还是出寺去的好!」于是就把他赶走了。

  不过,周利盘陀伽却心慕佛教,不愿为在家人。当时,摩诃盘陀为管斋者,有一天名医耆婆带了许多香华,来到自己的庵罗果园供养佛陀,并聆听说法,然后从座上起来礼拜佛陀。耆婆向摩诃盘陀问道:「尊者啊!佛陀左右有多少比丘呢?」摩诃盘陀道:「五百人。」耆婆道:「尊者!明日请您陪同佛陀,与五百比丘到舍下受斋。」摩诃盘陀道:「优婆塞啊!有个叫做周利盘陀伽的笨家伙,是个不悟正法者,除他以外,其余的人全体应供。」

  周利盘陀伽听到长老这样说,想道:「阿哥替这许多比丘们接受了宴请,却独独除了我。他对我一定已无兄弟之情了吧?既然这样,他的教示于我也已毫无意义了,还是去做个在家人,积些布施等善行过日子吧!」

  到了第二天早晨,周利盘陀伽对自己说:「还俗吧!」起身而去。天明后,佛陀观察世间,见到这椿事件,就赶在周利盘陀伽之先,在他必须经过的城门旁游步着。周利盘陀伽从屋中出来,见了佛陀,就趋前礼拜。佛陀对他问道:「周利盘陀伽啊!你此刻到哪里去呢?」周利盘陀伽道:「世尊!哥哥用强力将我驱逐了,故而在此徘徊。」佛陀道:「周利盘陀伽啊!你是从我这出家的,既被兄长所逐,为何不到我的地方来呢?还俗去怎么办?还是在我这里好。」

  于是佛陀就带了周利盘陀伽回去,叫他坐在香室前面,给他一块以神通力所现、纯净的布片,吩咐说道:「周利盘陀伽啊!你可老守在这里,面向着东方,口念『去除尘垢!去除尘垢!』一边用手抚摸这块布片。」另一方面,和耆婆约定的时刻已到,佛陀被比丘众围着到耆婆的家里去,在所设的座上坐下。

  周利盘陀伽此时坐在那里,一面仰视着日轮,一面念着「尘垢除去!尘垢除去!」一边抚摸那片布。那片布在抚摸中被弄脏了,他想到这片布本极洁净,因为自己而失掉了原来的自性,如此肮脏,诸行真是无常,便起了灭观,增长了观察智。佛陀以神通力得知周利盘陀伽的心,已进至观察智,说道:「周利盘陀伽啊!切莫以为惟有这布片为尘垢所污,心中亦有欲之尘垢等,也须得拭去!」接着就大放光明,使周利盘陀伽觉得恰如坐在面前似的,且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贪欲为不净(染污),尘垢不得称不净,不净为贪欲之异名,彼比丘众舍此不净,住于脱离不净之教;嗔恚为不净,尘垢不得称不净,不净为愚痴之异名,彼比丘众舍此不净,住于脱离不净之教。」

  此偈终时,周利盘陀伽得四无碍辩与阿罗汉果,就依四无碍辩而通达三藏了。原来他生前为国王时,因右绕城廓额上流汗,用洁净的布拭额,布顿时肮脏了。他于时得到无常想,念及:「以此肉身故,这样洁净的布也失了自性,而遭污了,诸行真是无常!」由此因缘,这去除尘垢遂成为证道的因缘了。

  届时,耆婆正要为佛陀送上供水,佛陀用手盖住钵,说道:「耆婆啊!精舍中不是还有一个比丘留在那里吗?」一旁的摩诃盘陀道:「世尊啊!寺院里一个比丘也没有了呀!」佛陀道:「耆婆啊!尚有一人在。」耆婆道:「那么叫人去到精舍看一下,且看究竟还有比丘在那里没有吧。」说着就派差人去了。

  这时周利盘陀伽心想:「哥哥说精舍中已没有一个比丘了,我要让他看看精舍中尚有比丘。」于是,他使整个庵罗林满住着比丘,有从事于衣服之事的比丘,亦有从事于染色之事的比丘,更有以诵经为事的比丘,这样地化出了一千个神态各不相同的比丘,那位使者见精舍中有许多比丘在,便回去报告耆婆道:「主人,庵罗林中满是比丘呢。」

  这时周利盘陀伽自己唱出偈语:「盘陀将己身化成千种形相,在快适的庵罗林中坐待时刻到来。」

  佛陀听了便对使者说:「你到精舍去,说:『佛陀召唤周利盘陀伽。』」使者遵命前去通报,不料现场一千名比丘都说道:「我是周利盘陀伽!我是周利盘陀伽!」使者无法,只得回来报道:「世尊啊!他们都叫周利盘陀伽。」佛陀道:「你再去一次,把第一个叫『我是周利盘陀伽」的手抓住,这样一来,后叫的会消失。」

  使者去到那里依吩咐而行,一千个比丘忽然消失了,周利盘陀伽就与前来迎接的使者同行。用斋结束后,佛陀传唤耆婆,对他说:「耆婆,请握住周利盘陀伽的钵,他将为你说斋后的祝愿与开示。」耆婆依教奉行,周利盘陀伽即如年轻的狮子般,以三藏的甘露法义做一次如狮子吼般的饭后祝愿与开示。事后,佛陀从座起身,被比丘众围绕着回到精舍,指示比丘众应为之事,便回到香室休息。

  到了傍晚,比丘众从各处聚集到法堂上,成行列坐着,谈起佛陀的威德来。「法友啊!摩诃禁陀不明白周利盘陀伽的性格,说是:『经四个月之久犹不能记诵一偈,他真是笨家伙!』强把他驱逐了。但正等正觉者因为是无上法王,在一顿饭工夫就圆满地授以四无碍辩与阿罗汉位,使他藉无碍辩精通了三藏,诸佛的力量不是广大无边吗?」

  佛陀知道此时法堂上在开始作此谈话,心想:「现在正是自己出去的时候了。」就从床上起身,从香室中出来,坐在精美庄严的佛座,发出六色光明,那光明宛如可以通澈海底,与由须弥山顶所现的旭日一般。

  佛陀到了以后,比丘们就停止谈话沉默下来了,佛陀带着柔和的慈爱瞧着比丘众想道:「这集会确乎极好,无一人动手,无一人动足,无一人咳嗽,亦无一人打嚏,大家都对佛陀的庄严起了尊敬之念,畏服佛陀的光明。纵使我一生不开口而坐着,也不会有人先开口谈话吧!我当然知道什么该开始说话,让我先来开口吧。」

  接着,佛陀就以甘露似的梵音问比丘众道:「比丘们啊!你们刚才在此会集,在谈什么?为什么又中途停止了?」比丘众答道:「世尊啊!我们坐在这里没有谈卑俗的话,只在赞叹着世尊的威德:『法友摩诃盘陀不明白周利盘陀伽的性格,说经过了四个月之久犹不能记诵一偈,他真是笨家伙,强把他驱逐出精舍了。但正等正觉者是无上法王,在一顿饭工夫圆满地授他以四无碍辩与阿罗汉位,使他藉四无碍辩精通了三藏,诸佛的力量不是广大无边吗?』此外不说别的。」

  佛陀听了比丘众的话,便说道:「比丘们啊!周利盘陀伽原本是很有智能的,前生是深入经藏的,只是曾经耻笑某位比丘愚蠢,使他自己遭受愚蠢的果报。他前世也曾做过国王,看见面巾脏了,悟出世间无常的真理,因而开悟了!」

  佛陀为大众娓娓说出前生这段隐秘的因缘,同时教诫弟子们,不可以轻慢资质比自己差的人,要知道果报也是丝毫不爽的呀!

-----------------------------------------------------------------------------------------------------------------

更多心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观自在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豁然得本心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众生与佛 在迷悟间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见真如本性 至灭妄佛地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佛法与宗教的区别

 

后五篇文章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快速成佛法门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自性体空 而无动摇

心定法师: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