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准提菩萨文集:《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常勇) |
 
准提菩萨文集:《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常勇) 壹、 前言: 《沙门果经》是佛陀说法说修行次第的经典,这经典中明示了沙门修行成就,也说明要修行须经过:“见外道思想(产生信心)、见沙门果(隐士)、戒学、守护根门、正念与正知、知足、弃除五盖、禅那、观智、意生身智、神变智等、漏尽智。”这样的次第是佛陀亲说的次第,不是后来弟子说或者综合说,如此是显明证得果位修行次第。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为唐朝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辰殳法师所作,其中传达出来的准提法修法仪轨,至今为中国式准提法修行次第。在文章中透露出与现行东密(日本密)、藏密不同之处:“其科判出现的显教心要的权实认识、密教心要的持诵仪轨与验成行相、显密双辩的密咒功德与法器胜劣、庆遇述怀、供佛利生仪的总法与别法。”密教的发展与融通此书中有一定的程度,而修准提法的佛弟子也深信此为显密圆通法门,其次第可通成佛之道,而此次第与佛陀开示的修行次第比对,在过去资料中甚少出现。 其中在仪轨部分是“微细处”,在仪轨的成立与修行果位之间是紧密不可分,试图用此连贯来表达“方便”之处,在观想次第上是无二无别。若依跟器差别则在《沙门果经》上认为已经是“有心求道者”,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则可适用不同根器,以此差异可以知道次第方法实是各取所需。在仪轨次第上作一比对,如此便可知道准提法门经过龙树菩萨整理,经唐朝三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又经道辰殳法师的汇整融通,产生汉化的变化。与佛陀所说的修法次第差异,让大家能够了解达修行“果”位的殊胜德行是否有同有异。 佛法的修行从《阿含经》发展出来后,经过部派佛教、波罗蜜佛教、秘密佛教的时期,演变到现代佛教,这样的结果已经定型为南传、汉传、藏传、日本佛教等范式“典范”[1]。而“准提法门”也在佛教界发展出不同的传承,也分出不同的修行次第,显密两教皆有修持准提法门,要符合佛陀修行次第,是可以论证的,希望由此比较分析可更确定汉传准提法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次第经过典范转移,被选择后的结果。 贰、 《沙门果经》修行次第: 在近代日本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学者平川 彰教授新出版的密教史,其中就提到佛陀对于明咒(vidyā)的态度 [2],认为无益之明是否定的,甚至禁止弟子诵咒。这与陀罗尼、真言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佛弟子已经无法分辨什么是“陀罗尼”、“密咒”、“真言”,会以为所有咒语就是密续。而《沙门果经》所代表的佛陀在晚年所言示的修行次第,也在斯里兰卡的菩提比丘所释的内容中发现,与咒藏之间有冲突,佛陀到了晚年仍然禁咒。这与后来密教发展是就杆格不入,值得深入去了解。 要理解释迦的真谛,更应该从佛教确立的体系去认识。[3] 释尊所倡道的教法,称为达磨,意译为“法”。法的本义,是“持”,有确定不变的意味,引申为秩序、条理、轨律。佛教中,凡事理的真相,行为的正轨,究竟的归宿,都叫做法。依佛法,维持人类的现状,或进步的净化世间,到达解脱,都不可不依事理的真相而了解,依行为的正轨而进修,以究竟的归宿为目标:“法”是人生向上的指针。事理的真相,是理智的真;行为的正轨,是道德的善;究竟的归宿,是理智与道德的最高实现,称为“正觉”。 依此《沙门果经》所示修行次第,是为“正觉”之路。是巴利圣典五大部之一《长部》的第二部经,是紧随《梵网经》开路之后叙述法教内涵最完整的经[4]。根据圣典的用词,这是“渐进学”(anupubbasikkhà),在《长部》里渐进学被解释为令人成为“人天最胜者”的智慧:明(vijjà)与善行(caraõa)两种美德。由于这样的修行次第,被后人认为是“开显组成佛法心要的次第修行第一部经。”[5] 对于佛陀在修行次第上的开示,步上“正道”的第一部,就是先对如来“产生信心”,虽然广为在家及出家弟子说法,而且说在家居士能够证悟前三个圣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但也在此经说明出家生活最适合不受拖延与阻碍,直达解脱一切苦的生活方式,所以佛陀才把出家果德当作开示的起点。 《沙门果经》的开示及修行次第列表如下: 沙门果经章节 修行次第 备注 一、群臣之言 阿阇世王因杀父的懊悔;此处是四种布畏之一:心布畏。(心布畏、智布畏、所缘布畏、愧布畏) 二、耆婆之言 清净修行者可安宁布畏 三、沙门果之问 以杀父及派刺客刺杀佛陀的罪还可得清净果德提问。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外道六师及其教理 叙述当时外在修行环境 五、第一、二种可见沙门果 从世俗、出家的可见果德;佛陀开示从布施开始共十四种渐次增上的沙门果 六、更殊胜沙门果 从出世角度开示了十二种更殊胜的沙门果。四种禅那与八种更高的智慧。 七、戒律章节 1. 学戒(戒学) 以下为十二种更殊胜沙门果的先决条件。让修行者在身行及语言方面能够自制。这章节大分戒有与《准提经》念咒相违的说法。 八、守护诸根 2. 守护根门(六根) 了知贪欲与嗔恨、爱取有,在生活中念念分明。 九、正念与正知 3. 生起正念正知 种种身行及内心的正念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及不痴正知,保护内心安宁。 十、知足 4. 知足 如小鸟一样只带著双翼就可自由在去任何地方。 十一、弃除五盖 5. 弃除五盖[6] 弃五取蕰;因身处寂静处,省察自己戒行生起喜悦,一个健康无病的沙门,生起“继起喜”[7]。 十二、禅那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学) 脱离了烦恼与诸盖,生起禅那所生喜乐。进而进入第四禅更高的专注层次,入舍的喜乐。《凊净道论》中提到御心十四法[8]。 十三、观智 7. 观智(慧学) 智见:指的是道智、果智一切知智、智察智或观智;透过产生适当的色身而获得正常的形状,而色身为心的生起地。 十四、意生智身 六种上等智;意生:由心所造。一切漏完全证的心解脱与会解脱,证阿罗汉得阿罗汉果。 十五、神变智身等等 十六、漏尽智 十七、阿阇世王自誓为在家第子 皈依 佛陀开示若非阿阇世王杀父,则会在听经时证得法眼的须陀洹果。 参、 准提法门之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修行次第: 汉传佛教文化的融合现象蓝吉富教授92.3.26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吃素、烧戒疤与南无阿弥陀佛—佛教文化发展线索之考察,在汉传佛教方面,内容虽然包含大小乘及密教,主要还是大乘佛法。由于大乘佛法范围大经论多,因此汉传佛教界对所承袭的大乘佛法是经过选择的。以汉传密法为例,虽然唐朝当时传译来华多,但是被中国佛教徒所信仰与研究的,目前台湾有“准提法”与“秽迹金刚法”尚在传承。由此可见,“选择”是承袭内容的初步过滤。在佛教发展史上、或佛教文化类型的形成过程中,它都有一定的意义。蓝教授认为清代以前的汉传佛教圈,对《阿含经》、《大集经》等显教经典、及许多密教经典是不甚措意的,因而使这些经典对传统中国佛教的影响相当有限。 准提法的信仰依据是唐代来华的善无畏与金刚智所译的《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三部密典。台湾所修的准提法,一般依据辽代名僧道辰殳所编《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的仪轨。这一仪轨是作者依据汉译准提法经典及《大乘庄严宝王经》等密典,加上个人的体验所融会而成的。仪轨中有净法界真言、护身真言、六字大明咒与准提咒等。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修法次第表列如下 章节 修行次第 备注 壹、显教心要 采贤首清凉大师判教为五种。 一、小乘教 阿含等六百余经、婆沙等六百余卷论。 二、大乘始教 指法相宗与无相宗 三、一乘终教 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等十余部论。 四、一乘顿教 愣伽、思益经文,达摩所传禅宗。 五、不思议圆教 初悟毗卢遮那法界(三世间;四法界)[9];后修普贤行海(五观行门)[10]。 华严一经、十地一论。 贰、密教心要 为神变疏钞、曼陀螺疏钞皆判陀罗尼教为密圆。 一、持诵仪轨 1. 金刚正座、手结大三昧印;安(口蓝)字于自身顶上。 2. 诵法界真言嗡=唵(口蓝)字二十一遍。 3. 诵护身真言唵(口齿 口临)二十一遍。 4. 诵六字大明咒 5. 唵么抳(金本)讷铭(二合)吽一百八遍 6. 诵七俱胝佛母大准提陀罗尼[11]及一字大轮咒(唵部林)一百八遍 正诵时可随根所乐,分为瑜珈持、出入息持、金刚持、微声持、高声持。 有五种坛法:息灾法、增益法、敬爱法、降服法、出世间法。 二、验成行相 1. 初下三品者[12] 2. 中三品者[13] 3. 上三品者[14] 此是持咒人九品成就,若直求成佛,不须求下三品成就;准提经云: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四宝部、羯磨部又每部复各有五集成二十五部)。 参、显密双辩 一、叙述密咒功德深广 功德深广 1. 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 2. 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 3. 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 4. 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 5. 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 6. 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 7. 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 8. 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 9. 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 10. 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 二、问答密咒法器胜劣者 准神变疏有二门: 1. 随他意门 2. 随自意门 贤首清凉:以义判教,一经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经中真言,皆是圆教。一切真名总持者,能总含摄无尽教、理、行、果也。实而言之,双用二门,妙契佛心。 肆、庆遇述怀 法师自述遇到准提法如遇如意宝珠:数年何幸顿忘愁,显密双逢称所求,五部神功功可赖,十玄妙观观无休,言高音下真言转,身去身来华藏游,法界众生欢喜事,只疑都在我心头 。 伍、供佛利生仪 普礼:普礼遍法界无尽佛法僧三宝。 1. 普礼真言七遍 2. 净法界二十一遍 3. 变食真言二十一遍 4. 供养真言二十一遍 5. 破地狱真言一遍 6. 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7. 利乐一切四生等有情者应书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可用准提咒亦得)。 肆、 修行次第随著佛教文化的“典范”转移结果: 印度佛教史的核心发展就是这种旧范式取代新范式的过程。大乘教法取代部派教法,接著,密教教法又取代了大乘显教的教法。虽然被取代的旧教法仍然存在,但是已经不是主流。佛教从印度传到其他国家,范式转移的现象仍然一再重现。不过,由于牵涉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因素。因此,转移的过程与原因,都显得比在印度更为复杂。 蓝吉富教授在93.3.26在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专题时发表:“一个文化空间(不一定是政治空间)可以酝酿一个佛教文化的世代”,一个“世代”可能形成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佛教文化。如印度佛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世代。在这一世代里,除了原初型之外,还发展出部派、大乘与密教三型。第一世代传播出去的佛教文化,如果酝酿成功,则形成第二世代。依此类推,可以有第三世代或第四世代。印度佛教有四型,自第二阶段的部派型开始外传锡兰,于是有南传佛教。第三阶段的大乘型往外传,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第四阶段的密教型往外传,形成了西藏佛教。这些源自第一世代(内有源自同一文化血缘的家族三型)而独立成型的佛教文化,便是属于第二世代。泰国、缅甸的佛教,承袭自锡兰,由于并未有明显的转型现象,因此仍是第二世代锡兰型的支系。史实显示,衰落的佛教文化,它的转型并未成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世代说?因为用“世代”的概念来取代佛教传播中之“文化空间转移现象”,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类型转变(或不转变)的特质。就范式转移或承袭、衍生的发展可能性而言,第三世代与第一世代的距离,当然要比与第二世代的距离远。其中他以准提法发展为例,说明了中日文化转移产生不同的结果。 依此本文比较修行次第,并非要论证出一定的次第方法,以文化距离时空上已经截然不同,试图让佛陀亲讲修行次第,呈现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修行次第上,免去“大乘非佛说”的论辩,两者比较如下: 沙门果经修行次第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修行次第 1. 学戒(戒学) 初悟毗卢遮那法界(三世间;四法界);后修普贤行海(五观行门)[15]。 2. 守护根门 持诵仪轨 1. 金刚正座、手结大三昧印;安(口蓝)字于自身顶上。 2. 诵法界真言嗡=唵(口蓝)字二十一遍。 3. 诵护身真言唵(口齿 口临)二十一遍。 4. 诵六字大明咒 5. 唵么抳(金本)讷铭(二合)吽一百八遍 诵七俱胝佛母大准提陀罗尼及一字大轮咒(唵部林)一百八遍 3. 生起正念正知 4. 知足 5. 弃除五盖[16]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学) 7. 观智(慧学) 初下三品者 中三品者 上三品者 8. 皈依 普礼:普礼遍法界无尽佛法僧三宝。 1. 普礼真言七遍 2. 净法界二十一遍 3. 变食真言二十一遍 4. 供养真言二十一遍 5. 破地狱真言一遍 6. 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7. 利乐一切四生等有情者应书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可用准提咒亦得)。 由上表可以知道,在佛陀开示修行次第,到了大乘佛教及秘密佛教已经产生不同的修法,在两方面可清楚看出: 一、沙门果与菩萨位:在原始佛教的时代,果德在于出离后的功德。而到了准提法门已是秘密佛教(圆密)的看法,所以修法德已有九品果位,直取佛果依然是可证的。 二、在利益有情上:原始佛教则以解脱为主,成就上等智,证阿罗汉果。显教的对象一般以人为主,而密教则有鬼神的加入,以时空发展无非是种“方便”做法。至于沙门果与菩萨位的出现,这也是特征。 另外上表未详细看出《沙门果经》条文对于持咒的大分戒条文,详列于下: 1. 鉴于有些沙门及婆罗门依靠信众供养的食物过活,却藉著邪命、藉低劣的技艺来维持生活,如作火供;从杓中做供养;供养荚、米粉、米粒、酥油与油给天神;住土屋宣说咒语;蛇咒;念咒以保护他人不被箭所伤。 2. 为房屋的地点作准备及洒净;给予仪式的净口与仪式的沐浴。 这咒的禁制的确是现在发展“密教”的特色,后期为何出现这些咒语?的确不是一时之间可以说明,不过在此还是将条文罗列,让大家参考。以一篇短文想全面说清楚是不可能的,但是确定《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时期,已经将密咒视为佛法的如意宝珠,可以在上卷密教心要及下卷的叙述密咒功德深广、答问密咒法迄胜劣者看出。 伍、 结语: 对于佛陀亲说的修行次第,确定为亲证的经验,所以在了解《沙门果经》的过程当中,可以了解释针对沙门而宣说,其修行次第要求要针对自己行仪作为起点,对于生活方式要求力求知足,如小鸟带著双翼自由飞翔。以御心十四法进入禅定,在禅定中解脱,入慧得上等智。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不分在家出家弟子都可修行,在戒律看起似乎没有沙门要求多,但最基本的五戒应该不会被否定,而从修行次第上了解,若心不定或者俗务多,则无法得准提三昧的准提佛果,所以持戒在“显密双辩其实是以皈依三宝的基本戒律”。 进入禅定两者看起来都是要求,都是“止观双运”。因为前行作观想,都会出现观身不净或数息观等,但在观想与诵咒却出现不同的方法,如准提法必须观想准提佛母尊身,持金刚诵咒方式。若以入四禅得四果的说法,那《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就直接取菩萨位,以九品成就发展出大乘密教的分类。而得神通的部分,则有相同的说法,修行次第要先入禅定,才会生起“意生身智、神变智、天耳智、他心智、天眼智、漏尽智。”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又进一步扩大范围,在九品成就的分类更加入了驱使天龙八部得仙道等。先不说这些智观成就是否是属实,可以知道得“六神通漏尽智为清净”,纵使是证阿罗汉也不会犯戒,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中也说了在“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贤首大师说:“性德果海,即十佛境界也。”又大教王经云:“若不依秘密课诵修行,终不成于无上菩提。” “仪轨”分析是下一个课题,如在普贤行愿海中各观门就有各种观智,与《沙门果经》中的观智几乎相同。在比对两者次第的过程当中,都发现“修行的动态”:如“戒、定、慧”三学的互摄;止观双运;五部含摄等等。可以发现佛法修行以根器随乐,重要的时时观照,禅定功夫的深浅与此动态有关联性,行、住、坐、卧皆在禅定观慧中,所以次第并非线性,而是“立体动态复杂的”如缘起的时间观螺旋形,如环之无端。[17]入无漏智慧则一切归寂,修得出世间法则证十地菩萨位。佛陀亲说次第与经过文化转移后的汉传准提法次第,过程虽不同,但出世间法却无异,没有优劣问题,只有潜心修行的大智慧,按照哪种次第,皆可如阿阇世王犯下杀父重最之人发心修行达“皈依三宝”所证的果德。 参考资料: 1. 《沙门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一册 No. 01。 2. 《寂志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一册 No. 22。 3.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四十六册 No. 1955 4. 《沙门果经》,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原著 德雄比丘(Bhikkhu Guõavãra)中译,2002年9月,法雨道场。 5. 《长阿含经》陈永革翻译,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6. 《准提修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唐道辰殳等,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2001年3月初版十二刷。 7. 《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顺导师,台北:正文出版社,1992年2月修订一版。 8. 《印度佛教史》平川 彰著,庄昆木译,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1日。 9. 《显密成佛心要集》圆烈阿阇黎耶,台北:大千出版社,2001年11月。 10. 《准提菩萨-满愿守护王》全佛编辑组,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4月。 11. 《佛教缘起观》演培法师著,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0年。 -------------------------------------------------------------------------------- [1] 库恩诠释科学史时所提出的“范式”(paradigm)一词,是“从语言学里借用来的”。承袭、衍生、认同、挑战等方面的内容,其实也是这种文化重心转移(信仰依据改变)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环节。这种现象可以由“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名家库恩(Thomas Kuhn)的“范式转移”理论 [2] 平川 彰:在《梵网经》、《沙门果经》中说到种种徒劳无意之明;《印度佛教史》2002年, 450页 [3] 印顺导师 妙云集下编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1972,90页 [4]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5页 [5] 同上;7页 [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94页。除贪欲盖:习不净相;修不净观;守护根门;饮食适量;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嗔恨盖:习慈爱相;修慈爱禅;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财产;数数如理思惟;亲近善知识;适当言论。除睡眠盖:知饮食不过量是因素;转换身体姿势;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掉悔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与上座比丘相处;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多疑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胜解;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 [7] 同上注,95页。继起喜:喜悦就会生起,震动了他的全身。 [8] 《凊净道论》12章,3–7节;十四种御心法:顺遍;逆遍;顺逆遍;顺禅;逆禅;顺逆禅;跳禅;跳遍;跳禅与遍;超支;超所缘;超支与所缘;支的确定;所缘的确定。 [9]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三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0]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五观行门:诸法如梦幻观、真如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 [11]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二合)诃。唵部林(二合)。 [12] 同前注;下下品成就:能摄伏一切四众,凡有所求,举意从心,一切天龙而来问讯,又能降服一切虫兽及鬼魅。下中品成就:能驱使一切天龙八部,能开一切伏藏,或要踏入修罗宫龙宫,便得入之,去住随心下上品成就:便得仙道,乘空来往。天上天下,而得自在。世出世事,无不通达。 [13] 同前注;中三品成就;中下品成就:便得诸咒先中为王,住寿无数岁,福德智慧,三界无比。中中品成就:便得神通,往余世界,为转轮圣王,住寿一劫。中上品成就:现证初地菩萨已上菩萨之位。 [14] 同前注:中下品成就:得至五地菩萨已上菩萨之位。中品成就:得至八地菩萨已上。上上品成就:三密变三身,只于此生证得无上菩提果。 [15]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五观行门:诸法如梦幻观、真如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 [1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94页。除贪欲盖:习不净相;修不净观;守护根门;饮食适量;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嗔恨盖:习慈爱相;修慈爱禅;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财产;数数如理思惟;亲近善知识;适当言论。除睡眠盖:知饮食不过量是因素;转换身体姿势;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掉悔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与上座比丘相处;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多疑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胜解;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 [17]《佛教缘起观》演培法师著,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0年,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