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圆春法师:随念三宝经释 第11课 |
 
圆春法师:随念三宝经释 第11课
随念三宝经释 无尽吉祥妙音 (第11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一起来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 《无尽吉祥妙音》总的分了“一、名义;二、译礼;三、正文;四、末义”四个科判,来对经文进行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前面两个科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正文部分,正文里面分“随念佛陀功德、随念圣法功德、随念僧伽功德”。我们还在学习“随念佛陀功德”。这里面分“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广说差别因与果和摄义”。我们学习的是“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前面通过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两个角度分别宣说了佛陀的九个名号,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最后一个名号“薄伽梵”的意义。 【对于此等,结说为“佛薄伽梵”。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称为“薄伽梵”。以佛能显示断证二者,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其中佛义已述。】 “薄伽梵”就是显示自他二利究竟的佛陀,这个名号和佛一样都能够显示断证,对于佛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而此处对于“薄伽梵”的意义再进一步地介绍: 【所谓“薄伽梵”,义为出有坏,即是佛陀能坏四魔,具有自在等六种妙德,出离有寂二边,如是薄伽梵能超外道自在天等。】 “薄伽梵”是梵语,翻译成汉语的意义就是“出有坏”。“出”就是出离有寂二边,“有”就是具有六种功德,“坏”就是催坏四魔。从能够催坏四魔的角度,就可以说从断障上面已经圆满;从具有六种功德的角度,也可以说在证得的功德上面获得了圆满。这样断证两个侧面获得圆满以后,那就会趋入到远离轮回和涅槃二边的离边大涅槃,这其实也可以从三个侧面显示了断证圆满的地方。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去看,首先看“坏”,“坏”就是指佛陀具有催坏四魔的功德。四魔就是烦恼魔,蕴魔,天魔,还有死魔。这四魔要想完全催毁,只有佛陀一人。“有”就是具有的意思,具有什么呢?具有六种功德,哪六种功德呢?就是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六种功德。 自在义:是指出生一切所欲的自在圆满。按照《佛地经》说:“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如来永远和烦恼没有任何的干系,断了一切的干系,这样就具有自在。我们现在不得自在就是我们和烦恼脱不了干系,所以不得自在。 炽盛义:是指智慧方面,佛陀获得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这种圆满智慧。按照《佛地经》说:“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以炽盛猛烈的智慧火焰烧炼的缘故,所以具有炽盛的意义。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密宗的本尊,后面燃着火光,其实就是智慧火焰。这个时候在佛陀内心的证悟境界当中炽燃着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样的一种炽盛状态。 端严义:是指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色圆满。《佛地经》中说:“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庄严义。”这就是以三十二相的大丈夫相,让佛陀显得很端严。而在我们世间,一些人看起来长得白白净净,或者长得世间称为的漂亮,其实那和三十二相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三十二相的每一相都会让人生起恭敬,生起清净的心态,而且他是一种大丈夫相,所以看的时候内心会归服于他。而世间的这些长得漂亮、端庄,只能让人生起贪欲、占有;而佛陀不会,佛陀的每一种相都会让众生在看到的时候,激起信心的同时,内心当中会觉得这是大丈夫相,内心的福德力承受不了,不敢去对佛陀有一丝一毫的违犯。这种相好不是世间的漂亮,而是一种庄严,而且这种庄严当中有庄重和摄受众生的力量。 名称义:就是一切世间无不知晓,也就说普天之下都能够名声广扬,这就是遐迩闻名的意思,不管是远近都能够知道他的名字。在《佛地经》当中说:“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也就是说他名称广布于世间,人人知道,这就是具名称的意义。 吉祥义:就是指眷属的无量祥瑞圆满。按照《佛地经》中说:“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也就是说一切世间人都会亲近他,会供养他,都会给他做称扬、赞叹的缘故,所以他走到哪里都是人人赞叹,而不是人人喊打。在世间上我们的福德不够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人赞叹,但是到另外一个地方,人家连一个头都不愿意抬起来,这样就没有办法获得这种吉祥,会有衰损,会在这个地方受人恭敬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受人轻视。而佛陀不是这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众的一致仰瞻,这就是吉祥义。 吉祥义和名称义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大家都会知道他的名称功德;但是吉祥义还有一点不同——有称赞的地方,因为向上称赞他,很赞叹他的时候内心就会很想归服于他归顺他,成为他的一个如意眷属一样,很听他的话,会有这样子的一个侧面。所以,名称义就好像佛陀的名称,他即使不动,他都会传遍世界,而吉祥义就会像佛陀走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大家都会一致地恭敬赞叹供养,这两个侧面有所不同, 尊贵义:就是能够利乐有情的精进圆满。在《佛地经》说:“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具有一切功德,恒时能够发起方便善巧,能够利益一切有情,而且在内心中、身体上面也没有半点的懈怠,不会有丝毫的放弃。懈怠、放弃啊这些都不会出现,一直看到他都是轻松如意地去利益一切有情,这就是让人看到无比的尊贵,他不会皱一下眉头,他不会在内心当中感觉到压力。 这六种功德其实都是有六种因缘,而一一对应,依次来说: 自在就是以静虑而成就:我们说修习静虑禅定就会使得内心获得自在,因为我们内心一直攀缘散乱,就会受万物的牵引而无法找回自己的身心。如果能够一缘专注在善法上面,随自己的心意而专注善法,这样就会渐次获得身心的自在。 以智慧成就炽盛:依靠般若的智慧,才会让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能够炽盛地显现。 以安忍成就端严:通过安忍会使自己的面貌端严,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也可以通过安忍而成就;八十种好也可以依靠安忍而一一显现。其实嗔恚是最为丑陋的,不仅在我们内心上是丑陋的,它会外化为一个丑陋的面貌。如果我们今生很丑陋,就是前世极为嗔恨。假如说我们今生有一点正常的、端庄的地方,这绝对就是和前世安忍有联系的地方。假如我们安忍修得越来越好,我们就会越来越端严,最后达到极致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假如我们嗔心不断,那就只能是让这辈子丑、下辈子丑,生生世世都是丑陋无比。所以转变之间会形成相上的不同。 以持戒成就名称:一个人虽然在持戒时候很低调,没有向别人去宣传。但是,他由于清净守戒,不管是护法神还是善神,都会把他的名声,首先从天界、从十方世界去传扬他,用种种办法去传扬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一个人只要持戒清净,他的名声自然而然地会广传于天下。假如我们在持戒上没有做好,即使稍微有点名声也会由于我们的诽谤而破坏名声。假如有名声的同时又去破坏戒律,这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因为名不副实必有其祸。也就是说刚开始做得很好很好,在世界上面大家都在赞叹你,但是你仅有虚名,而内心已经腐烂了。我们的行为上面伏藏着种种的罪恶,善神、护法也会把我们的恶名首先在天界传遍了,最后也会在人间广布,处处都会看到名声遭到破坏,名声一败涂地,这就是由于我们在实际上面有亏损。假如我们这辈子好好持戒,我们这辈子就会获得好名声,我们不仅这辈子,下辈子还可以获得好名声,只要圆满地持戒,这个世界上面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听到我们的名声。 以布施成就吉祥:只要我们布施,付出给别人、为别人好,别人也会付出而为我们好。假如我们舍不得拿出哪怕是一丁一点的东西给别人,那别人也不愿意给我们哪怕是一个赞叹,一个微笑,更不会给我们一个恭敬。我们凭什么受得起别人的恭敬呢?他没有得到你的好处,他凭什么要来做你的眷属?听你的支配呢?所以越是能够付出的,越是慷慨大方的,越是能够没有任何啬吝而为别人好的,最后别人都成了自己的眷属。 就像世间有这么一句话:“攻破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成为你的朋友。”如何让众生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的眷属呢?就是广做布施。我们一旦真心地想到别人缺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这样,众生就会感激我们,在果报上面就会称赞我们、拥护我们,成为我们的如意眷属。 所以“四摄法”当中就是首先以布施开头,只有以布施开头才能够让众生成为自己的所化。佛陀在无量时劫当中,他不仅仅是外在的衣服饮食这些外物能够拿出去布施,甚至他的头目脑水都拿出去给众生,他的身心内外没有哪一个地方没为众生付出过,为了一切众生佛陀在遍大地去行持难行苦行。所以没有哪寸土、没有哪个地方不是佛陀为众生流血流汗的地方。他布施了身心内外一切资具,最后成为天下一切众生拥戴的一个世尊,所以他走到哪里都无比的吉祥。即使是世间最暴恶的人,最后也会乖乖地归服在如来的摄受当中,成为他的眷属。所以布施让佛陀圆满了布施以后成就了圆满的吉祥。 尊贵是以精进而成就:精进就会让我们无事不办。只要有了精进,世间上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成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地位。假如懈怠,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我们没有什么地位可成的。世间上就是依靠精进而成为最尊最贵最第一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也是依靠精进比弥勒菩萨而超前成佛。从发起菩提心来说,弥勒菩萨比世尊释迦牟尼佛还要提前,但是,由于世尊精进、努力而比弥勒菩萨超前成佛。所以精进可迅速成就一切尊贵。假如我们今生身心精进,来世我们的身体不会疲厌,内心也不会没有心力的。看到一个精进的成就者,就会看到他的身体很有力量,他的心灵也很有心力,做什么都是看起来无有任何的疲惫、无任何的脆弱,永远都是最尊贵的,为了一切众生而可以恒时行持方便。就这样子的一种尊贵相。 这是以六度来成就这六种功德,具有这六种功德就称为“有”。 “出”就是出离。出离什么呢?出离有寂二边——出离三有,出离涅槃。“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这样,能够超脱一切生死的边,也超脱一切涅槃的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正是无住大般涅槃。 这三个侧面就显示了佛陀是天上、人间、凡夫、圣世间、出世间完全可以来一起尊重的对境,最为无上的一个对境,所以称做“世尊”。因为不管是谁都应当来尊重的,为什么呢?佛陀超一切世间外道大梵天等。因为外道、大梵天没有摧坏四魔。不仅仅是这此世间的,甚至连出世间的小乘声缘都超越了他,这些也没有完全摧坏四魔。这些都不具足这六种功德,而佛陀具足。外道、自在天等堕于有边,声闻、独觉又堕于寂灭涅槃之边。这些都不如佛陀,佛陀是最尊最贵的唯一世间共同无法超越而共同尊养的对境。 【因此,以佛薄伽梵之号实已含摄上述断证功德。】 “上述断证功德”就是讲前面九种名号当中所讲的“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而“薄伽梵”这种名号已具足了断和证的功德,而且趋入了大般涅槃无有住著——这样子的境界完全包含了断证功德。 【有释“佛薄伽梵”为差别基,其上诸号为差别,实际悉无差别。】 这里就来给我们辨析一下:有些注释解释说最后一句“佛薄伽梵”为差别基,而前面的“如来乃至于天人师”解释为差别。对于这种说法,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其实是不符合于事实的。实际情况怎么理解呢?就是不管是上面的名号还是佛薄伽梵,其实它们都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因为都是在断证圆满上面具有了同等的功德。但为什么又可以说是“差别”和“差别基”呢?这就是从语气上面来显示的,在无差别当中可以通过差别来给我们显示,怎么这样子说呢? 【但“如是佛陀薄伽梵者”,以其语气是成为差别基,故如是为合理。】 经文一开始就说“如是佛陀薄伽梵者”,在语气上面有一个停顿,通过这样子的语气我们就知道这是在前面标出差别基,后面再讲差别法,最后再做总结。这样就显得确实是在无差别当中用这种差别的方式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也可以如此理解。这是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 丙二、广说差别因与果分二:一、利他于世间显现之相;二、自利断证圆满之相(在利他和自利的方面,都广说了因与果。) 丁一、利他于世间显现之相分二:一、如何显现;二、显现后成办事业。 戊一、如何显现: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对于一段经文,全知麦彭仁波切逐句的来具体解释,所以我们就不单独地在原文上面来解释。下面就依随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而去次第学习。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 【上来如是“诸如来者”,唯以利他大悲圆满无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说“是福等流”。如经云:“如来者,为无漏善法之影相。” 】 上来如是“诸如来者”:就是指上面所讲的获得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的如来。如来“是福等流”,为什么是福等流呢?就是因为唯一以利他大悲圆满无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这儿所讲“因”就是以利他大悲圆满无量福德;果是什么呢?就是如来。以福德的因来成就了如来的果,所以称为“是福等流”。“等流”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入阿毗达摩论》当中所说:果是因故,说明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及等流名等流果。也就说:果和因相似的缘故叫做“等”。“等”字就是“因果相似”;“流”的意思就是“从因出生”。称为等流果的原因,是因为“果”就是等流,所以叫做等流果。具体到这个地方所说的意义,就是指上面所讲的这些功德,其实就是要看到它的因。 如来的这些功德有它同等的因,相似的因。从什么相似的因呢?就是从福德的因而出生,唯一是利他的这种大悲圆满无量福德而产生。我们前面讲到,万法出生时都不可能是无因生,也不可能是非因生,唯一是它相应的因而出生的。就是通过无漏的善法出现的果,所以大悲缘的无量福德是因,如来是果。因上是无量福德,果上面也会有福德相。 而且这儿讲到是“利他、大悲、圆满、无量”。首先看,是利他不是自利;是大悲,不是点点的怜悯,是圆满的大悲;是圆满就不是不圆满,不是部分,不是点点滴滴,不是一事一因一缘;无量就不是少少的。从这几个侧面可以看到,佛身不可能以造恶业而出生,不可能以自私自利的行为而出生,也不可能以福德不圆满而出生,也不可能以小因小缘而出生,唯一是无量的、圆满的清净福德才得以出现。 上师引用《如来出现经》说:所有的如来出现在世间上,并非以一个因缘就能出现的。为什么呢?这些如来要以十亿无量正因才能够成办。什么称为是“十”呢? 就是以无量的福德资粮圆满正因。其实这个“十”是个虚数,代表圆满,也就是无量的福德资粮圆满才能够成就。而我们这里讲到的只是“福德”,为什么不讲“智慧”呢?我们说要积累二种资粮才能成佛,福慧二资圆满才得以显现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这地方只讲“福德”呢?我们要知道,上面科判说是:“利他于世间显现之相”。既然是从显现的侧面,是从利他的色身的侧面,其实就是讲到“福德”的这个侧面。以福德而出现佛陀的色身,佛陀的利他的显现,智慧是成立佛陀的法身。此处所讲的主要是从佛陀色身的角度,佛陀的报身和化身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在世间的。佛陀利他的时候是以福德而成就在世间的这些不可思议的显现,因为佛陀在因地修行广大不可思议的福德,所以他感得在报身和化身上也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就像《华严经》上说: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妙(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佛陀的福德相我们相似地去看看,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行了无量的福德俱,他用大慈大悲、用清净十门刹尘数来成就一个妙相。一个妙相就要用清净的修行,而这个修行是什么呢?就是慈悲的福德相,福德的这种修行。这种无量如同佛刹微尘数的慈悲,以这种慈善根力才成就佛陀的一个相好。佛陀的一个相好是如此,其实每一个相好都是如此,由于是巨大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所感的不可思议的相好,所以遇到这种巨大福德成就的相好,众生见着每一个相好的时候,都会有看都看不完的欢喜,怎么看就都怎么也不想远离佛陀。这就是因上面不可思议,果上面不可思议。 如果因上面是一个很匮乏的因,在果上面也会是一个很匮乏的因;在因上面是一个很贫乏的修行,那么在果上面就会看到,有些相貌鼻子长得好眼睛有点歪,耳朵长得正,前面的面目又不对称,所以就会看到这个地方好那个地方不好——就是有残缺有不圆满的地方。有些人,你从后面看的时候觉得好像是一个比较庄严的人,但是侧面看的时候已经减了半分,再看正面的时候就已经全部退失信心了,这就是在因上面不圆满。有些人从正面看虽然粗粗有些好感,仔细看,不是鼻子不对劲就是眼睛有问题,即使没问题也是看多了就不觉得怎么了。世间再美再漂亮的东西,看多了以后也会觉得有问题的。这个世间上面不会有哪个东西让人看多了都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佛陀不是这样子,佛陀在因上面是最极圆满,最圆满以后,无论我们从任何侧面去看他,从侧面看、从后面看、从前面看都是一个大丈夫相。 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讲到,阿底峡尊者的形像非常端严,不管坐姿、站姿、还是面貌,你在大众当中假如看到一个人与众不同,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是最为端严的,那就应当是阿底峡尊者。虽然当时整个印度想隐藏他的名声,把他的地位没有公开出来,但是只要在大众当中,他就像金山一样突显出来。佛陀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阿底峡尊者由于在宿世的因上面极为不可思议广大,广大的因在他的果上面就会形成一个大人物的大相。 假如我们在因上面没有这种福德,在果上面想高攀,想让自己具有这种摄受众生的力量就没办法,因为因上面是小因,果上面只能是一个小果。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因上面只是小修行,在果上面我们只能是一个小小的凡夫人。为什么我们称为是“凡夫”呢?就是我们福德不够。所以要在福德上面不断去努力,只有这样子,一个人才会有这种百福庄严,才会有这种巨大力量的出现。所以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惜福。因为我们的福德一旦损失了以后——前面身体好的,也许你的福德损伤了以后你的身体就不行了;做事稍为顺一点的时候,你要是福德损了,马上就急转直下。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超过自己的福德,最好是保持一种极致的低调,这样子点点滴滴去爱惜自己的福德,因为我们没有多少福德可以值得来炫耀的。作为凡夫人是没有多少福德的,假如我们生起傲慢,到处去公开宣扬,把福德耗尽以后,灾祸就在前面。 佛陀不是这样子,他是圆满的福德,所以他会呈现圆满的报、化二身,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不可能有便宜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白白招感的。我们看到佛陀为什么不可思议?就是因上面确实不可思议,是福德的一种等流引向,无漏善法,完全是行善积德,完全是大慈大悲,完全是勤积资粮。这样子就看到生生世世如此,最后就推上颠峰,在所有显现当中佛陀的显现是最超众、最不可思议的这种福德相。所以要成为一个大人物,首先要有大福德。没有大福德要想做大人物,这时候就会铤而走险——有些人一下子抽奖中奖了,最后灾祸在前面,为什么呢?福德撑不住,你千万不要妄想有意外的收获,这些都是要上当、吃亏的地方。所以如来已经获得了这样子的成就,在因上面很圆满,所以说“诸如来者,是福等流。” 【此福非如凡夫善根果熟即尽,亦非如声缘善根,是于无余涅槃时亦无穷尽,即虚空未尽之间永无空耗。】 这就是讲到“善根无尽”。 我们每个人呢,其实从做人上面,不可能说一点善根都没有,尤其我们大家都在学佛法,那更是有善根。不仅我们大家是学佛法的佛友,而且我们还是在共同学佛法中最不可思议的般若妙法,这个善根确实是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善根。但是呢,假如我们的善根,没有用菩提心摄持,没有用胜义的修行来摄持,那也会成为一个会空耗的善根。所以,善根有尽和无尽,这是有不同的。 有尽的善根就是指凡夫和声缘的善根。因为,凡夫人一旦升天,他的善根就穷尽。他以前就是为了升天,所以,他在轮回当中享受一下,就可以把这个果报用光、用完,不会再成熟第二次。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惜福,不要去贪图享受,为什么呢?假如你前世没有一个无尽的善根,只是种下一个有尽的善根,那你的福德用尽的时候你就惨了。 声闻、独觉他们的善根就是为了求得自私自利的解脱,以这种心摄持,在获得阿罗汉果位解脱的时候,就会消失。因为他的愿已经满了,他的善根是为了这样子出现的,这个结果完成的时候他的善根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所以他的善根也就到此为止。凡夫和声闻缘觉,都是由于没有一个广大无尽的发心,所以善根在达到效果的时候、在实现果报的那一天,就会完全隐退。这种善根虽然好,但是由于它有尽,所以不能称为是真正上品的善根。 而诸佛在因地的时候,发起了无上菩提心,由于这个菩提心是为了全法界一切众生,在无量生死乃至涅槃之间都要利益众生的。所以,即使菩萨获得无余涅槃佛果的时候,善根也不会穷尽的。乃至虚空未尽之间都永远不会空耗。就像《普贤行愿品》所发的这种善根,所回向的这种善根,由于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无穷。所以就会把这个善根无限的推向未来,而不会有任何的空耗。这就像《大集经》上所说的一个比喻,“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 上师给我们指示说:修福德就像射箭一样的,这发心很重要,发心的目标有限,那就会在有限的目标处停止。你射箭想射什么地方,射中目标的时候,你的箭就在那个地方定住了,就会在那个地方停止。假如你的目标是无限的,那么你用这种发心的力量,朝向这个无限的目标,还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就会一直为此而勤做不休,不会有穷尽。我们在世间也说,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要看你发什么样的志愿。 由于要成为一个最无上的人,就要志当成高远。其实,志向的角度,就会看到人和人最终的结果不同。有些人心量很小,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成就。而有些人在心量上面大一点,他最后的成就也会大一点。假如说,心量无限宽广,想获得的是这种无量的成就,就像佛果的这种成就,也会得到这种无限、无尽的作为——最终不会看到它停止的,因为它没有限量。所以我们志当成高远的时候,就不是说在世间中做世间的一个成功人士啊这些小志愿,那些太小了。因为这些只是暂时的——人生当中,生命过程当中出现的,世间的任何成功都是暂时的,千万不要把你的究竟的目标锁定在暂时的成就上面。否则就是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要看到眼前,更应当要看到无限的未来。如果说有智慧,看到菩提心的利益,这个菩提心是推进于无限的未来,这样,我们点点滴滴的善根都会成就为一个无尽的善根。 为什么说上师在认定我们的修行的时候说“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呢?就是因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首先发起菩提心,这样你所做的一切福德才不足以浪费,才会去充分的发挥你这个福德无限的力量。只要你发起了一个为了无穷利益一切众生的、伟大的菩提心,你即使是供一杯水、供一朵花,这个福德也是无尽的善根,不会穷尽的。假如你不发这种心,就像现在一些有钱人,有了钱以后在心里不敢发菩提心,就想,我供养十万、八万,我供养一百万,我就想让这辈子顺顺利利,家人和合团结。其实呢,眼前虽说很重要,但是对于无限的生命来看的话,他只是一个短暂的暂时眼前。如果只锁定在这个目标来作为我们所有成就的话,那就是鼠目寸光,为什么呢?因为最后你这个目标一实现的时候,你最后的善根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你拿出去是很不少的,你拿出去的不是说一杯水啊,一朵花,而是拿了十万、八万,乃至上百万,有的甚至拿了上千万的钱。拿出去了上百万上千万,却种下点点滴滴的一小点善根,而另一个人他只拿了一两元出去,他种的善根却是无穷的善根,比较一下,你吃不吃亏呢? 所以,要想不吃亏就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假如你不发无上的菩提心,你最终会吃亏,因为善根会穷尽。福德的大小还和我们内心的状态是很关键的。我们的心大福德大,心是无尽的福德是无尽的。假如心小福德就小,心是有穷尽的、心是短暂的,福德也是有穷尽的、只是短暂的一眨眼之间的福德。佛陀在他的过去生中利益众生的时候,他都是一个智慧的菩提心行者,他都看到菩提心最为利乐一个修行人,最为饶益的就是菩提心。佛以多劫深思为,见此觉心最饶益。在世间当中没有哪一个世俗的心会比善心之王的菩提心最能成就我们。一个人越是放得开善心,福德越是会增长无尽,善心如果放不开只是固著一个小小的我,就会被小小的我欺骗。 因此我们应当随学佛陀,我们有我执时就应当看到这就是最根本的敌人,看到自私自利的时候就应当看到自己要被它毁灭。这个时候要放下我执,要放下自私自利,千万不要把我执和自私自利放到第一位,以自我为中心来毁灭我们自己。佛陀在因地做菩萨的时候,他没有受到这种违缘,一直发菩提心,在他福德成就的时候就是无限久远。我们看到佛陀的成功来源于什么地方,我们也应当去随学,这是对我们有好处,而不是对其他人有好处。有些人认为菩提心在付出而不是在收获,菩提心在痛苦而不是在享受。实际上真正懂得菩提心利益的人,只想享受菩提心。在发菩提心利益天下一切众生的时候,会感觉到无上的享受,而且会去感恩众生,没有众生我哪有成就?一切的安乐、一切的成就、一切的福报、利益,全部来源于众生,所以把众生当成如意宝一般的来爱护众生,来享受对于众生的利益。 正如祖师大德的教言所说:在一个有智慧的心里面,有一点智慧与聪明的话谁会去舍弃众生?只有愚痴无比的那种才敢于舍去众生。利用众生发菩提心,真正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一旦我们能够受益成佛的时候,天下众生也同时受益。这也是一个互利共惠的事情。 所以要去享受菩提心,而不是在发心的时候,内心当中起一种痛苦。就象现在很多道友发心在做事,感觉很痛苦、很累,内心当中没有菩提心的教法支撑,没有菩提心的教法来安慰自己,其实应当看到发心是一种德福是一种机会,是自己的幸福,应该去享受。不管是学出离心、菩提心还是般若,都应该处在一种欢喜当中。如果不欢喜那就肯定是不愿意,而这种不愿意的痛苦说明没看到出离心的好处,没看到菩提心的好处,也没看到般若的好处。我们接触佛法以后应该是法喜充满,才走向正途。 下面解释“善根无尽”的道理,为什么会“善根无尽”呢? 【彼亦,世俗之中为利他以回向善巧摄持,胜义之中以无缘智慧见善根与法界一味,在真实中获得二谛双运之智慧金刚身,依其加持而令善根无尽。】 “善根无尽”分两个侧面:一者讲学道位的时候,一者讲无学道佛位的时候。 学道位又分两个侧面,初定位在世俗中发心为利众生,回向善根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自私自利,完全把一切善根以菩提心摄持,而缘着无上菩提做回向。由于内心无有任何的耽着,无有任何的挂碍,菩提心以一种无私广大的心而回向于无上的菩提,让一切众生来共享这种善根。这个时候在世俗初定位修的善根也会使善根无尽。这就是以菩提心的摄持。 入定位于胜义之中以无缘智慧见善根于法界是一味,并没有法界以外的一种善根,就会以无缘智慧来摄持,由于无缘智慧根本没有任何的生灭,没有任何的迁变,通过无缘智慧摄持加持之下,也会使这个善根广大无尽。 在有学道菩萨修行的时候是轮番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的无缘智慧。就像要发菩提心集资净障,同时又要修行般若。般若的这种智慧和福德的资粮这两者,都是在轮番的修行。在无学道位的时候没有出定入定的差别,在真实当中获得了二谛双运的智慧金刚身,依靠智慧金刚身的加持,也会使得善根无尽。所以成佛以后一切善根都是善根无尽的。 下面再从众生的角度解释“善根无尽”。上面是从佛陀他为什么成就了自己一个无尽的善根,这是从佛陀自身的角度看到的。下面再从众生的角度,众生依靠佛陀所依的对境,作为福田也可以出生无尽的善根,“善根无尽”是出生在众生的身上,但是,如果没有佛陀,也无法出生这样的善根,所以说:“依于佛使众生善根无尽”。 【此外,不但诸佛色身等是福等流,其福并非一次报尽,而是何时亦无空耗,依佛所种一切善根亦成永无空耗。】 不但诸佛色身等是福等流是善根无尽,而且依靠佛身所种的一切善根,无论大小都永远成为无有空耗的广大无尽的善根。我们作为三宝弟子学到这些法句的时候,应该从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庆贺平生的感觉。我们真的应该感觉到一种庆幸,应该来祝贺我们生命当中居然有一个因缘来遇到佛陀的对境。依靠佛陀所种的任何一种善根,我们都不会空耗的。下面引用佛经来说明。 【《华严经》云:“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愚痴轮回苦未尽,有为法间终不亡。” 】 十方一切诸佛无论哪一尊佛,你能见到佛的形象,能够听到佛的声音,能对佛做一点点供养,也能够增上无法计量的大福德聚。这是因为依于佛陀所种的善根,没有销尽轮回痛苦的有漏法期间,一直不以其他的法烦恼痛苦等的因缘而坏亡,而其他的善根以其它的对境,无法像佛陀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善根。依靠佛陀作为对境所有的都不可思议,因为佛陀不可思议的缘故。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思考。假如你的善根是缘着三宝去做的,就应该想到确实我这个善根是无有穷尽的。假如善根是在三宝之外做的,那你就没办法获得这种永无穷尽的善根。 为什么我们说,在这个世界有一个人皈依,或者能让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看到一尊佛像是很有意义的呢?假如让世间的任何人做了很多的善法,他的这些善法最后都会穷尽。就像一个人劝他行善积德,他一辈子拼死拼活地做,不仅是一辈子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去做,最后他所形成的福德虽然是很大很大,但是还是会穷尽的。一个人做了很大的慈善,但是他不如能够见闻供养一尊佛陀。因为佛陀的对境太特殊了,他一加持之下会使一切善根就像金刚一般,即使是遇到了生老病死、即使是遇到了贪嗔痴烦恼、即使是遇到了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但是这个善根都不会受到影响,不会衰败、不会消亡。这个道理上师引用了《大悲经》来讲: 佛告诉阿难:假如有众生对诸佛仅生起一念信心,这样的善根,终究不会败亡,何况生更多信心的善根呢?比方说,一个人把一根毛发破成一百份,取其中的一分沾上一滴水,拿到我的面前说:“瞿昙,我以这滴水交给你,请不要让它有增有减,不要让它被风吹日晒而枯竭,不要让鸟兽喝掉,不要与其他水混和,要用容器装好,不要放在地上。” 头发是很细小的,把它破成一百份,那就是细微当中非常细微的法了,拿起来这样子细微的一根毛发——百分之一毛发的粗度,再去沾水,所滴的一滴水,那是太微小太微小了。这一滴微小的水就比喻我们极微弱的一点信心。尽量让众生看到佛像的时候,听到一个佛号的时候,你要给他讲让他欢喜的话。像喜欢发财的人就给他讲:不管你信不信,看到佛像你的财运绝对很好;一个特别想长得非常漂亮的人,当他看到佛像的时候就说:虽然你现在长得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你看到佛像的缘故,你以后也会青春永驻的。给他讲很多的侧面,只要让他起欢喜的都可以去赞叹,他只要见到佛陀听到佛号的功德,让他欢喜,尽量让众生在见闻佛陀的时候,能够生起一个欢喜心。而不要说:你连三宝都不信,见到三宝你都不顶礼,让别人起厌烦之心。让他依靠你而起的厌烦心、退失信心或者是生起一种嗔恚心,这样反而对他不好。 所以,我们千万要为众生考虑、要为他人考虑,我们能够生点信心这是我们的侧面,但是看到确实是佛的对境太特殊了,要让众生尽我们的方便善巧让他生起一点欢喜,让他产生一点一滴的信心。因为这里面讲到: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善心都不可思议啊!我们看到这一点就要为众生着想。我们要有一颗好心为大家都着想,让大家一起欢欢喜喜的,不要起烦恼,不要起退堕,而要一直欢喜一直增上信心。以什么方便能够让众生对于三宝对于佛陀增上信心,那他就会在佛陀在三宝的加持下,会使他与其他的生命、和他的过去完全不一样。遇到佛陀就像点石成金一样的。我们虽然是一个腐朽的身躯、臭秽的身躯,心灵里面有种种的业障,但是遇到了佛陀以后,你会如同遇到点金剂一样的,转变之间你就可以点石成金,你的身心种下一个缘着佛陀而种的善根,你就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生命了。因为你有一个永远都用不完的善根。 假如一个世间人你跟他说:“我给你一个工作做,这个工作只要你挣一点钱,这个钱你绝对用不完。”你给他一个永远都用不完的钱,给他永远都吃不完的东西,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情呢?但是确实缘着佛陀,哪怕是一丁点善根都是吃也吃不完,用也用不完的。怎么都无法用完,你生生世世都会有这个善根与你同行。 这里要再三强调一下。这滴水太小了,但是这滴水在这个世界上面,是很容易就干枯的。这么小的一滴水不说,就算是像河流一样或者像流体水这些很大的一个地方,也都会慢慢的看到水的干枯。但是这个人对佛陀的要求很高,他说这么小的水不要让它有增不要让它有减,不要让风把它吹干,也不要让太阳把它晒干,也不要让它被鸟兽把他喝掉,也不要让它与其他的水混合,要用容器装好,也不要把它放到地上。这样子看起来好像是无法解决,但是佛陀说: 我受他的寄托,把这滴水放入恒河,不让这滴水向上回流,也不让它沾上其他东西,这滴水就这样在大恒河当中随波流去,不会有任何回转、任何遮障,鸟和野兽也不会把它饮尽。这滴水不增不减,始终保持不变,和大河水一起逐渐趣入大海。假如到了劫末吹起毗岚风世界将要毁坏之时,交付水滴的那个人,他还在世,我也同样住世,那他就会来找我,对我说:“瞿昙啊,我原先交给你的那滴水,现在还在吗?”如来尔时知道这滴水还在大海当中,并且清楚地知道它所在的方位,而且这滴水与其他水不会混杂,不增不减,平等一如,我直接取出这滴水,还给那个人。 这就是比喻。这是很难想象的,他没有和任何的水混合,没有任何的增减,而佛陀也可以原本原样的从大海水当中取出来,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个神通。 佛陀继续说:“阿难啊,同样,如来应正遍知具有大神通,具有无量的知见,对一切法都明明了了没有障碍,在一切可以托付的人当中,佛是最尊贵、最殊胜的。” 这句话我们应该记在我们的心里面,最好把它抄下来,好好的去回味它,好好的去记持它。天天要想到,在一切可以托付的人当中佛是最尊贵、最殊胜的——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这种最圆满的托付。就像我们在世间说:我把这个小孩托付给你,你好好的照看他。其实你怎么能好好的照看他呢?他有他的业你有你的业,你无法阻止他的业的成熟。而佛陀呢?我们把自己交付给佛陀以后,我们生生世世都会受到他的护念,都会把我们照顾得好好的,把我们照顾得一点一滴都可以成就广大的功德,就会看到我们的生命有了一个无尽吉祥开端。 佛陀说:即使在佛那里只寄存小小的一滴水,又经过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有任何亏损。阿难,这个意义你要明白:所谓微细毛端,是比喻心意识;所谓恒河,是比喻生死流;一滴水,是比喻一次发心的微少善根;所谓大海,是比喻诸佛如来应正遍知;寄付一滴水的人,是比喻具有信心的婆罗门、长者、居士等等;安住一劫,是指如来接受了他寄存的水,使这滴水经过久远,不会有丝毫的亏损。”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用一个微细毛端的来比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既而一念之心”。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小小的心念,这个小小的心念它起了一个念头,就是在一次的善根上面种下微小的善根,这个善根放在哪里呢?首先是放在生死当中,就是在生死当中它也是不会坏的,它也是一直存在。就像在恒河的生死流当中,这滴水它一直还是存在的。最后恒河会流向大海,我们在生死当中没有减损善根,同时我们在走完生死这条路以后,最后会趋向于诸佛如来的正遍知海,我们最终会依靠这个善根在生死当中受用无尽,最后这滴善根也会让我们一直到佛果那儿还看到善根,还不断产生它的作用。还是无尽,生死当中会有无尽的受用,涅槃的时候也还有无尽的显现,所以这点点滴滴的一心一念他的善根,太不可思议了! 交付一滴水的人是比喻谁呢?是比喻有信心的人,不管是婆罗门长者也好,居士也好,只要有信心就是交付这滴水的人。所以我们应该给佛陀交付这滴水,就是我们要应当对佛陀生起一念一念的信心。我们想让佛陀能够加持我们的善根不要有任何亏损,就要念念之间要生起一次又一次的善根,只要一次信心生起,就是一次交付善根,那么念念之间都是在交付善根,把所有的善根都以这样的方式来交付,那我们还缺什么呢? 就是要在念念之间缘着佛陀,天天走到那里行住坐卧都要想到佛陀,想到佛陀的时候生起信心,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念念之间交付了无尽的善根,这就是真正有大福德,有无尽福德的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在我们的痛苦当中有这样的一件大幸事,确实是我们前面说:遇到三宝是所有遭遇当中最神奇的奇遇,遇到佛陀确实是你一念善根,起心动念你就起一个信心,难道这有困难吗?只是让你起一个念头,并不是让你好像风吹日晒之下去做多少的苦行。 所以尽量地把这个念头控制好,能够把每一个念头都珍惜好。把我们的起心动念都用它来生起信心,而不要让它生起烦恼。这样子我们的暇满人身确实是依此而充满意义。所以我们在起心动念之间,不管什么时候都尽量要想到佛陀,忆念佛陀!随时随处随念佛陀,以一种善根来摄持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以这种信心的状态去随念佛陀的话,我们的生命哪里有一个穷尽的善根呢?这样子一想的时候,做一个三宝的弟子是何其的幸福啊! 我们的内心当中对佛陀是有信心的,这是何其伟大的生命!这是何等难以想象的人间的神奇事迹呢!这一点我们看不到未来,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感受到它,但是我们是因为没有智慧感受得到的。在前面讲到过如来正遍知有大神通,具有无量知见,对一切法都明明了了,没有障碍。他是明明了了的,我们是一点都不明了的。我们看不到而佛陀能看得到,佛陀看到了给我们说了,我们应该相信。所以我们念念之间都要尽量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这就是一个幸福的修行人。 所以在念念之间要把握好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每一个念头,要让它充满无尽的善根。假如你一天能够起八万四千个念头,能够起八万四千个无尽的善根,那你将是多么富有的一个人呢!如果你懂得如何去随念三宝的话,你就会知道你是如何富有的一个人。我们很多道友都说,我的念头控制不住都是一直在起心动念,其实不怕你起念头。就怕你起坏念头。你要是起对佛陀有信心的念头,念头越多越好,多得无数的话你的善根无数啊!而且善根是不会坏灭的善根。 这样一想的时候,我们其他修行如果没有的话,至少你对佛陀起信心的念头应该有吧?有些人说我不会修,那你至少随念三宝的时候,起一个欢喜心,一个信心,这样一个以佛陀作为所缘的修行,你该做的到吧?你每一天只要起心动念的时候,尽量地想着佛陀,想着起信心,这样的话,你还缺什么呢?这样一想的时候,其实佛法不缺我们修行的机会,而是我们没把握好机会,机会在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中都是存在的。所以千万要把每一个念头把它珍惜好。我们能够起心动念这是件好事情,千万不要把好事情办砸了,把它变成一个坏事情。也就是说千万不要忘记了佛陀,要把我们的心用来忆念佛陀,对他生起信心。在《大悲经》当中佛陀又继续对阿难尊者说: 佛又说:“同样,阿难,即使对佛仅仅生起一次信心的善根,也终究不会丧失,何况其余更殊胜、更微妙的善根呢? 就只是一次善根都是不可穷尽,那更何况我们加功用行,努力地去了解佛陀的功德,努力地去闻思《随念三宝经》,了解到佛陀的伟大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就会越来越殊胜、越来越微妙,这样善根也会不可思议,更微更妙更殊胜。 我说这个人一切都是趣向涅槃果。 只要这个人能够生起这种殊胜的善根,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趋向涅槃果而去图向的。我们三宝弟子能够对于佛陀生起信心以后,我们所有的生命最后都会朝向于佛果的。这就是以佛陀的加持、转念之间,使随便一个小小的善根就会力量不可思议。 虽然可能会以其他不善业暂时堕落在三恶趣当中,但是以先前一次对佛生信的善根,佛了知以后,一定会从恶趣之中把他救拔出来,安置在无畏的彼岸,让他能够忆念起所种的善根,息灭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安乐。” 我们前面说,佛陀是所有一切交付当中最圆满、最珍贵、最舒适的交付。这样子,把内心中的修行完全朝向佛陀来生起信心,只要曾经做过这种努力,只要曾经起过这样的念头,佛陀都会了知。即使我们以后的命运出现了某个厄运——掉落到地狱里面去了,掉落在恶趣里面了,只要我们掉落到什么地方,佛陀就会到那个地方把我们救拔出来,亲自把我们救出来安置在一个无有任何恐怖、无有任何担心、无有任何畏惧的彼岸。同时让我们忆念起我们往昔是如何生起这些善根的。由此熄灭一切痛苦,得到一切的安乐,没有什么苦无法熄灭,没有什么安乐无法得到。这样,完全尽一切苦得一切乐。 所以,佛陀这种对境太特殊了。我们为什么要学《随念三宝经》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这种太特殊的对境不了解。我们了解的都是一些平常的世间法,而对这种不平常的、不可思议的佛陀的三宝的对境这些我们太缺乏了解了。因为我们的念头、我们的知见太狭小了,可以说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孤陋寡闻,所以要去多闻这种随念三宝的教言才能够知道佛陀是何其伟大,胜法是何其神奇,僧众是何其的不可思议。这些都是要去寻求了解的。否则,我们就会小看三宝。一小看三宝以后,最吃亏的就是这种念头会让我们在三宝的对境上面得不到最殊胜的善根。 假如我们能够知道他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话,每一个人其实都会在了解到有意义后去努力的。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付出就是因为我们没看到他的价值。人要知道他的价值以后,自然就会努力的付出的。所以我们要是对于《随念三宝经》闻思彻底究竟以后,念念之间其实都是很欢喜,很激动,热情充满,幸福充满的。念念之间,身语意三门,无有疲厌的来随念三宝,我们将会出现这样子的一个状态。因为确实他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一点,都已经让我们极为震撼。 【如同经中以滴水喻等种种异门所说,譬如一为鲸咬决定不脱,如来者,获得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纵然于彼仅生一次胜解,亦如滴水堕大海中,永无穷尽。】 如同在经典当中所讲的这个滴水的比喻,以种种的异门——以种种不同不同的比喻来给我们宣说。因为不用这些宣说的话我们不知道——无有譬喻不能说法,我们无法知道佛陀是何其的不可思议。 这里面就用一个比喻,在一个人他掉到海里面去以后,假如说这个时候有一个鲸鱼出现,那就是厄运现前。因为,这个鲸鱼一旦咬到他以后,他就绝对不可能脱身,无有脱身之时。同样的,假如说我们被如来所咬住——与如来有一次相应,一次相应以后,就再也不可能离开如来的这个善根了。就说明这个善根永远都不会有空耗。就是说,依靠佛陀这样一个善根他会永远无穷的发展下去。就像一个人被鲸鱼咬住了以后就会钉死在上面,不会脱离,不会有与这个现状而远离的状态。“鲸鱼”就比喻如来;“咬”就比喻对如来生起信心,与如来一次相应。“不脱”就比喻这样的善根永远都不会空耗。 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如来是获得了“四时平等无迁”。“迁”就是变的意思。没有任何迁变的,这样的金刚身。金刚就是以一种不坏,没有任何的迁变、增减的意义,所以比喻用金刚。无迁金刚就是比喻佛的这种身是大无为法的身。这种大无为法的身,他是一个四时当中都无有任何的迁变。“四时”就是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还有第四平等时,又叫做不可思议时。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时,是指有法,他的法性就是不可思议的胜义法性。在胜义法性上是平等一如的,所以最后显现出一个平等时,又叫做不可思议时。在《华严》当中提到这样的一个第十时,在《大圆满》当中也讲到四时。这就讲到佛陀祂获得了一种大无为法,不会受时间所迁变的金刚身。 所以我们对他种一次善根,不会受时间的迁变而改变我们的善根,使得我们的善根变得穷尽,依靠这种不可思议的金刚身的缘故,就会使我们的善根它依靠这种所依而不可穷尽。一想到这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的来祈祷三宝,让我们的这种祈祷能够感天动地,可以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写下一个可歌可泣的真正成就的历程。这个历程一旦在我们经历到不断不断的上升、上升自己的境界的时候,从生死当中走向涅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回想:原来是以前我念过佛,以前我赞叹过佛,以前我供养过佛,以前我听闻到佛名的时候,我生起了一念信心……这些都会一直看到,哦!是由于我过去世当中这种点点滴滴的善根,一个个的让我推动,推动,推动,不断的从这个世间,推动到涅槃。 这样我们就会想到:确实是善根无尽啊!遇到了佛陀以后从来没看到这个善根受到亏损,所以在三宝里面投资是永远都不会吃亏的。你在世间上面去做生意去投资会吃亏的,在三宝里面的投资不会吃亏的,所以为佛陀发一点心,为三宝发一点心,你不要总觉得你是最吃亏的。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去舞厅里面跳一跳,去娱乐场所里面玩一玩,这个时候去跟其他人一比较呢,说我吃亏了。实际上你吃什么亏呢?你在三宝里面日日夜夜的闻思修行,你这是吃亏吗?实际上世间人离开了三宝,这就是他吃亏的地方,因为他不管做了多少的努力,就像我们有些人羡慕其他的一些不信三宝的人,毁谤三宝的人,看起来会做一些表面的善法的时候,还说这些真的是太羡慕了,其实不该当羡慕,你应当羡慕的是,谁能听到佛号的时候生起信心,看到佛像的时候生起信心。 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把佛像能够安置好,让我们的每一尊佛像都应该做的无比的庄严,让这个无比的庄严无论谁见到的时候都起欢喜心,都去对他顶礼膜拜。这样子的话这个世界真的是无限的机会给众生种植了不尽的这种善根,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善。 所以要做大慈善,最好是使众生能够对佛陀对三宝哪怕起一念的信心。假如我们的父母不信佛的话哪怕是他对佛陀起欢喜心,你说:哎呀,你的身体这么差,你看佛陀他会加持你的,因为我是信佛的,所以我知道,我确实是相信他会加持你。尽量用一种方便让自己的父母亲人让自己的怨敌,让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众生,让他对三宝起欢喜心,让他对佛像啊,让他对佛塔啊,佛号啊起一点信心。 有这种信心我们很希望真的是在整个世界都能够播放佛号,在整个世界都能够放满佛像,让整个世界都能知道佛陀的功德,这样整个世界都能种下无尽的善根,整个生命、整个众生界就有希望了。因为这个善根不会空耗,这才是一个最值得的投资,最不可思议的慈善。所以要以三宝去做慈善,而不要以三宝之外的去做慈善,三宝之外的去做慈善那都是暂时的东西,暂时的眼前利益。而假如以三宝本身去做慈善,所有的善根都会是无尽广大的福德。善根广大又会无尽,这样确实是会让诸佛都会欢喜的。 在佛经当中所讲的这些公案这些故事,我们应该多去看,看到以后应该生起一点信心。所以佛法看多了不信佛是不可能的。对于佛法僧不感动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法僧本身就是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他都不能够拉动一下我们的心的话,那什么东西能够动我们的一点心呢?遇到佛法以后遇到三宝以后居然一点都不动心,那就说明你不了解。你了解以后你绝对是很激动的,所以佛陀一定是让我们最激动的,如果你没有生起这种念头,没有生起这种感觉,你就要知道你不了解佛陀,你就不要说“啊,我知道佛是什么”。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去反复的思维,多看佛陀的功德,这些论典当中经典所描述的这些功德,要去多看多思维多想,有些公案故事看起来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其实意味无穷,都会开展我们的修行的。 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