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空恩师讲《广论》58讲 |
 
法空恩师讲《广论》58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对上面的道理、法义要串习,每天都要思惟、要发心,每次都要发菩提心:“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我们已经进入到总结暇满难得这一章,前面我们谈了暇满和难得的重要性,得到暇满的人身它的义大,应该怎样发心利用我们的暇满人身,我们又进入到思惟暇满难得。 人不要得到人身了,只是思惟世间的种种贪欲,名闻利养,不要人面兽心。正如班禅喇嘛洛桑确吉坚赞在他的著述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中解释说:“如果人生的目标只是想要获得现世的乐,这样的人实际上不是士,而是凡夫俗子,是凡庸的众生。”一切的畜类――老鼠、苍蝇、蚊子等等,想的无非就是现世的,一切作为都为了追求这个,所以是凡庸的众生。他们所作所为不足为奇,就是仅仅为了这一世。我们拥有人身,尤其是暇满的人身,应该日夜不懈怠地努力,不要甘愿这一生作凡夫俗子,象这些愚痴的畜生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中,应该努力比这做的更好,我们的所作所为不应该象畜生那样,如果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生的价值就失去了。 我们必须用心不断地关照内心,把自己的心识当作对境,象间谍一样看住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就自由了,能够具有明辨邪见或者不善的发心,明辨正见或良善的发心。明辨自己的发心才能自由地把不善的心识转化为善心,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超越畜生到达了做人的目的,人身就会变得有意义。否则就会象是电视剧里演员扮演的出家人,我们虽然戴了人的面具但是内在就象野兽一样,是人面兽心。看着好象是得到人身了,但是我们行持的肮脏,内心充满了愚痴,身语意充满了贪嗔痴、名闻利养、邪见、疑惑、嫉妒、烦恼、嗔恨,把我们整个的身心灌溉满了。 在《入菩萨行》中寂天菩萨说:“虽然获得自由的人身,如果现在不修善,一旦堕入恶趣,就愚痴无知,而且不断受苦,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要想得到这个八有暇远离八无暇、十圆满的宝贵人身,就象是一个梦,好比一个要饭的在垃圾桶里拣到一百万元一样。寂天菩萨明白指出:“如果不修善就会堕入恶趣或者渐送??”渐送是藏语的发音,渐的意思就是邪恶,指的就是恶业,送的意思就是去,由于恶业一个人就会投生到畜生道、地狱的恶趣中。比如你如果投生为狗、虫子等会愚痴到连善恶的定义都不懂,即使有人在畜生耳边解释定义百千万劫,它也是无法了解它的意义。因此寂天菩萨说:“一旦生在恶趣就愚痴无知,而且不断地受苦。” 那个时候怎么办呢?那时我们毫无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完了。所以在投生恶趣之前,我们要是聪明,就得加紧修行,珍惜人身,拥有宝贵的人身,使你能通过善行、佛法来修心,你可以累积很多善行的资粮。不过你要专注的主要善行,就是以菩提道次第三士道的次第来修行,重点是用菩提道次第来修炼你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不要忽略,必须深刻认识。 暇满义大难得,励力而求增上。得到暇满的时候,应该随顺正法好好去行持。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佛法了不听闻、不学修,只是混日子,结果就是堕落,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三恶道就是你的去处。堕落的时候随外境所转,就象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苦逼迫,没有办法自在,这时候怎么修行呢? 暇满人身不但有殊胜究竟的大利,对眼前也是非常重要的,眼前你求增上生,还是要靠暇满人身。把握次第才能生到增上生,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如果入宝山空手而回,那这辈子太可惜了。得到人身了这一辈子不珍惜,那将来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了解人身难得,就应该白天黑夜拼命地努力修行,虽然是件苦事情,但是种下来世得到暇满的因。如果只是贪著眼前的快乐,只重眼前的随顺适宜的快乐,那么就会堕落,等于将暇满的人生空空浪费了,就象到了宝洲空手而返,不仅眼前得不到快乐,后世也当匮乏安乐因。后世连现前的吃穿、温饱都成问题,安乐都得不到,因为这辈子你的行持,是否三皈五戒十善绝对清净,一点没有染?下辈子有没有人身,都不敢说。对众苦相续生,永远受苦,轮回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循环不已、苦不堪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 就象一些富裕的人,经过无量劫得到了暇满的人身,可是现在把宿世积累的福报浪费掉了。得到了富贵的家庭,很充足,生活条件各方面很好,但是只是享受,不知闻法修行。富贵修道难啊,他的钱财、地位都放不下,只是享受,所以浪费了人身,不知道把握机会好好地修行,积一点福德资粮智能,真是可惜。我们眼前就这么一点点的福报,都是宿生勤苦修集得来的,所以如何好好努力修行,再集下一世得到圆满暇满人身的因,生到增上生才是最重要的。 人身难得如爪上尘。经典上有一个公案:佛有一次用手在地上抓了一把土,问阿难:“阿难,你说我手上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啊?”阿难回答:“当然是地上土多了,手上的土少。”佛就说:“得人身的机会就象手上的土这么多,一点点,要失掉人身堕三恶道的机会就象大地的土这么多。” 得人身、堕恶趣的比例、差距大到简直没办法想。因为在善趣当中的人起心动念,身口意的行为真正跟善法相应的实在是有限,就象《地藏经》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结果造了恶业,当然要到恶趣去啊。在畜生道、地狱道的众生根本没有办法修善业。我们得到了人身,得到了度生死大苦流的宝筏(船)一样,千万不要白白浪费,要认真思惟不得到人身唯有受苦,所以要策励自己建立正知见,将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修行上,不可以陷在痴痴呆呆的无明大梦中,只是吃喝玩乐太可惜了,我们要好好地想一下这方面的法义。 今天接着往下看原文,接着往下总结。 原文: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就是《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里说的),「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等于把这个人身一点点都耗费掉了),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遇于彼。」 讲解:这就是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对大王说的人身难得。如果得到人身了不珍惜,从旁生出来得到人身,象盲龟浮木还要难,应该修正法,不要虚度。盲龟浮木,一百年才从海里出来一次,要抓住那个孔,这个机遇多么难啊,应行正法令有果。得到人身了,就为了现世利益在人中造恶业,这是最愚痴的人。 原文:如《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讲解:坌宇:地名,在拉萨北方。玛卡喀:雕楼,壮丽的楼房。 逶迤:原义为道路弯曲而长。此引申为此老人单独不能行走,靠持一矛(拐杖),经过长途曲折,步履艰难而到这个地方。 得到人身了,能够用功办道很不容易。得到人身不知抓紧用功、空费、虚度,实在可惜。就象前面讲的,得到人身了不利用做善事,帮助有情。我们这个人身能成办善(得到解脱);也能成办恶,恼害有情(堕入恶趣),皆由人身所致。对菩萨有情一念嗔心,长劫堕落,如果对一个发心菩萨起一刹那的嗔恚心,就会长劫堕到阿鼻地狱。实际上堕入的业是很容易造的,修行的资粮很不容易培,好不容易积聚一点,不知道什么样的违缘、逆缘恶业来了,一下子就烧没了,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个人是菩萨。尤其是我们动不动就看别人的过错、找别人的毛病、看别人的缺点。在佛法这个圈子里,从信位道一步一步上去的菩萨,的确有很多再来的人,我们看不起他人这个罪过就很难担当得了,假使你一念嗔心坚执不舍,那么你堕落的时间就不知道有多久。哪个人是菩萨谁知道啊?不应恼害有情啊。你得到人身了,不好好珍惜,而用它造贪嗔痴的业、造无明的业,这个将来堕落的时候没办法解脱。即入恶趣,难闻善趣。如果堕到恶趣,连善趣的名字都闻不到,就更不要说修了。假如你了解佛法,把堕入恶趣的业因统统忏悔、净除,防护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够防护,所行的都是善行,自然可以往生人天。这虽然不是绝对希奇难能可贵的,但是真正能这样做的非常少。如果没有如法的修行,就一定是堕入恶趣,一旦堕到恶趣,就光受苦了,根本没时间和机会修行,永远在恶趣循环当中,长劫以来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就不要说修行了。所以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坚定自己的意志善用人身。现在可以修行不努力,一旦堕入恶趣,身心逼恼,如何能修行呢?眼前我们往往道心不坚、心不在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常就放逸,假如有点不舒服,就更一点道都没有了,一句佛号都提不起来了,叫他念经、磕头更没门了,道心不坚啊。平常碰到一点事情就烦恼,不知如何是好了,等到恶道那就可怕了。现在有人瞪你一眼,心里就嘀嘀咕咕半天。别人不听你的话,就烦恼、嗔恨起来了,实际上我们就是这种状态,还觉得自己在修行,真是颠倒! 佛陀在因地当中,多生多劫为了了脱生死,纵使昏迷了也会咬紧牙关撑下去,靠的就是毅力。我们事情还没有修,就先打退堂鼓了,事情没干,一听说难就不干了。再苦再难能有三恶道苦?能有三恶道难吗?你这样的话一定不会成功。 反过来说,意志坚定,就算身体失坏了,为法忘躯、请法不懈,在修行当中把生命舍弃了我甘心情愿,我为了解脱。但是我不能虚度,浪费在五欲当中,浪费在享受当中或者造恶业当中。一分一秒时间都不给它造恶业、起烦恼,不给它时间起贪嗔痴、我慢、嫉妒,那样才行。看一看我们:一天到晚光闹闲气了,人与人、事与事、是是非非、烦烦恼恼,一辈子都是在搞这个,何时能出离、能解脱啊?知道这个的话,意志坚定,就算身体失坏、死了,也一定能完成。修学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意志力,恒常的意乐心,所以趁能够修行的时候精进修,应该把握人身,千万不要浪费,暇满的人身义大难得啊!应该勤修行、勤修证,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要赶快听闻佛法。 修行的次第是听闻、思惟、修证,眼前我们真正要明白的就是这个。不但经论上说明了这个道理,祖师也是这样行持的。大瑜伽师看见弟子谨哦瓦非常用功,说“你稍微休息一下”就象文中说的,谨哦瓦回答说:“是啊,应该这样,但我一想到人身难得,实在不忍心休息。”这是祖师给我们的榜样。 正法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是绝对用功办道的。真正修行的人,哪怕再累,也会不断地策励自己用功修道,不敢稍微浪费这个难得的人身。真正修道人,一分一秒都不会嬉闹,不会戏论,不会停留在没有用的事情上把时间浪费。一分一秒就过去了,一天混一天,那太可惜了,还想解脱呢,把时间统统浪费完了,等你想修的时候,无常大鬼也找到你了。 想一想,我们得到人身了,怎么样善用,怎么样抓紧,不要嫌师父给你规定的功课多,让你背点东西你说累啊、难啊、苦啊,你跟三恶道比一比哪个划算。所以每天不要造作、瞎跑,居士从这个庙到那个庙到处乱跑,出家人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到处乱串,不是串修,是串烦恼、串事情、串我执、串世间法,一说起这些来就没完没了,三天不累,一说用功马上打磕睡。所以要不断地策励、用功修行,依这个人身、依道次第观察修行,如理生起暇满的量。 原文: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讲解:刚才我们念的文中,博朵瓦祖师告诉我们一个公案:玛卡喀是个壮丽坚固的堡垒,被敌人夺去了,时间长了就坏掉了。老一辈的人心痛极了,后来听说堡垒被抢回来了,大家非常高兴。有一个老者,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走路了,仍然是拿着拐杖,拖着身子来看这个堡垒,到了那里欢天喜地说:“这不是在做梦吧?”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就象这个失而复得的堡垒,应该好好珍惜,把暇满难得的道理从经论当中印证,不应该使它失掉,使它失掉就太可惜了!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修证。以祖师为榜样,从内心当中去观察思惟修习,当你内心如量升起就会以全部的精神推动自己拼命去修行,只要你这种意乐心生起了,不叫你修都不行。这个意乐如果生不起来,再好的善法没有用,无论什么殊胜的法三天欢喜,第四天蔫了,这就是凡夫啊!不定、不能相续,就是道心不稳,不能坚固增长。所以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信心不坚固,不能一条路走到底,没有这股劲头你怎么能够成就? 我们不论是念佛、参禅、修法还是听闻,都能够一心不乱,参透、顿悟、了知这些,就要通过闻思的资粮。没有闻思的资粮,往那儿一坐思惟什么呢?你不是顿悟了,你也不是入定了,你顿悟贪嗔痴了,一天比一天厉害,毛病一天比一天多。入什么定了?入“三昧定了”,打磕睡,睡着了,还认为自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我看是大痴大误,在浪费人身,太可惜呀! 今天我们修这个不行,明天修那个也不行,就这样换来换去、颠颠倒倒。我执我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一点也放不下,师父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那么你怎么能解脱?你从来没走过这条路,走过路来的经验告诉你,你不能深信,愚痴啊!尚没有如量生起暇满可贵的这个心。 道次第真正好的就好在这里,只要内心如实地生起以后,外面的一切事情不论怎么干扰你的身心,瞪你一眼也好,少吃一点也好,少穿一点也好,就象是风马牛不相干,都与自己无关,心不被所动。自己应该努力地安心,调伏身心的习气烦恼和毛病,这是最重要的。 后面就属于结行了 原文: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惟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惟依赖于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讲解:四法:1、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惟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惟依赖于正法故。 要想除苦得乐,必须依正法。 2、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外缘有善知识,内缘有暇满的人身,如果具足了,就能修行。 3、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这一生不修行,下一生很难得到人身。 4、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现在就必须修行,世间有两件事情等不得,一个就是孝顺,一个就是修行。在家人说:退了休我再修吧,孩子长大再说吧。出家人说,等我有时间再说吧。这是无常的啊,应该现在就修。什么时候死不知道啊,不能往后推。 其中第三能破除推延于后生中修法的懈怠,下辈子能不能得人身还不一定呢,必须现在就修行,何日死没有决定啊。真正我们修行,不要推三推四。 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这样推来推去不去修。 第四这一段文《略论释》上说:“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於此生中修,而(更推之)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 原文: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讲解: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略论释》上说:“设将此二(第三、第四)摄为应速修,则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於此有关,恐繁且止,於下当说。” 原文: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三点:),①、如何是为暇满体性,②、现竟门中利大道理,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以戒为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①、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②、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讲解:现竟:现前、究竟。 1、因门中说 一净善:一种净善。依昂旺堪布的《略论释》243页:这一种净善指的就是戒,“得善趣身,如修罗等,亦须以戒律为主。” 原文中说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1、净戒而为根本,2、施等助伴,3、无垢净愿。 2、果门中说 则尤为宝贵 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少。《略论》:作“已较为少有。” 极属希少:《略论》讲:“则尤为宝贵。”意思就是更希少。 这个就是暇满难得整个的文,要善思念之,如法抉择、取舍。从前面这段长文,须思惟四法,发起意乐心修行,对于暇满的人身要生起取心要的意乐,必须思惟四法: 1、一定要修行,一切有情没有例外,都是只想快乐不想苦,但是要真正得到快乐,去除痛苦只有靠正法。修行是件苦事情,但是真正了解了以后,一定会努力去行持。 2、修行必须条件具足,在外要有善知识引导,自己也要得到暇满的人身,内外缘具足了,只要照着去努力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3。现世就要修,这一辈子就要修,不要等。我们已经知道有前面的因,才感得现在的果,如果现世不修,种暇满的因,将来凭什么得到人身?这一生不修善业,造了恶业,当然感恶果,还能修行吗?所以不要拖到下一世。 4、现在马上就要修,你怎么能够保证还有明天呢?无常随时都要来到,随时要准备迎接无常的到来,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天一天迈向死亡。 唯有勤加思惟这四法,这才能改变习气,心力,努力修行。不思惟这四法,你就会一天到晚吊尔郎当,空度光阴啊!对治懈怠不要拖延,成佛正因在于精进。现在我们所以听《广论》、听这个教法、听善知识的教诫,就是要努力对治这些毛病,不可拖延。懈怠的心不用教人人都会,好吃懒做谁都愿意,这就是修道最大的障缘。 我们常讲:“如法精进是成就的根本保证,懒惰懒怠证圣最大的仇敌。”成佛的正因在于精进,现在我们所以不修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懈怠。 懈怠是恶法,这个恶法在现行当中不经过对治,绝对不可能转变过来。人的这个毛病不容易改,习气不容易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不下功夫对治你改变不了。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苦修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精进修行过来的。提起心力努力修行,既然我们信得过佛法,当然应该认识这一点。对治懈怠必须持戒,持戒必须要靠外在的环境推动内心自我启发的力量。 对治懈怠不能慢慢来,慢慢来要不得,慢慢就越来越重,就改不了了。犹如衣服脏了不马上洗的话,油腻污垢越来越多,越来越脏就更难洗了。懈怠不去对治的话,烦恼恶业越来越增长,修行的力量相对来说越来越微弱。 我们了知了这个道理,现在就要努力,佛陀是典型的例子,即使舍弃生命也会努力修行。现在精进努力,虽然把身体搞坏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生死解脱啊!释迦佛六年苦行一麻一麦,放弃王宫宝贵,王子不做,想想我们比起佛陀来,差到哪儿去了?佛陀修行还要乞食,还要树下坐没有房子住呢!我们现在吃的、穿的都非常丰富,还不用功修行,太可惜了。 因为真正精进的种子已经种下了,将来再得到人身就会发芽,成佛的因就在于努力精进,不可以拖下去了,再拖就坏了,苦不堪言。不顺习性,逆生死流,不顺着我们的习气毛病和本性,要逆生死流,我们轮回就是因为顺生死流,我们逆生死流就是要出离轮回,修行解脱。 修学佛法的目的就在于解决生死大事,一辈子用功办道都是为了解决生死的大事。怎样解决呢?从无始劫来的习气下手,对治。如果随顺了自己的习气毛病,注定永远流转生死轮回。反过来说,不顺着习性,心中虽然烦恼,正好和烦恼斗争,不顺着烦恼走,这是精进的具体表现。否则的话,你说的再多、道理懂得再多都没有用。 当我们精神好,脑筋清楚的时候,尤其少年入道,我都非常赞叹,都非常随喜的。好多东西都要靠年轻、脑筋清楚时学,等过了三十岁,学啥都不行了,学多少忘多少,一点记不住。如果少年不知努力,贪玩,太可惜了!不可不珍惜童年的光阴。我是过来的,这点我能够体会到啊。现在我这些东西可以说完全是靠童年时学的,你可以想想我们这一生中最难忘的,就是童年那些东西,有几件事情是中年以后,到老年还能想起来的?想不起来了。所以说要趁着精神好,包括老年人也一样,趁自己这口气还没断,还有点精力,精神也好、心情也好、头脑也清楚的时候,好好修行。如果身体也病了,脑筋也糊涂了,或者一旦遇上了恶友、恶知识,就开始谈论是非,因此必须信受善知识的教诫,照着努力去做,才有可能对治烦恼。 提起大纲正思惟,改变心力得成就。能听闻圆满教法是佛菩萨的慈悲,应该要珍惜。成就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正思惟,由种种门中正思惟,就能够改变心力。 从懈怠、放逸、造恶业转成精进,策励造善竟之业。如果没办法详细地、一条一条做到的话,就应该从暇满起修,从如何为暇满体性,现前究竟利大的道理和因果门中人身难得的道理这三个大纲。得到人身,暇满三因难获得,当励力修行。 想得到人身必须持戒,持戒难啊,出家人都不容易做到,更不要说在家人了,受戒容易守戒难啊。想进一步获得暇满具足的人身,不只是持戒还要以净戒为根本,绝对清净无犯的,为什么我们读《戒经》里面四句话说:“别解脱经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行者更难遇。”行者不容易遇到的,修行者更难啊!《戒经》中说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个叫戒,自净其意才是净戒,净戒是根本,还不够,还要施等诸伴侣,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光有戒还不行还要修六度万行,还要行菩萨道,更要无垢的净愿,之前要发清净的愿,修了之后要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心里如实相应的状态,反省自我,受用啊。 得人身很不容易,特别是暇满人身更是难得。我们对净戒、无垢净愿等等行相并不了解,只是在文字上转,所以学不上去。我们凡夫浑身都是错误,自己还觉得很不错,经常是似是而非。把握不住正知见,真是愚中之愚,蠢中之蠢,还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很了不起。了解佛法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啊。平时起心动念都在我相当中转,我相是无明的根本啊,我是什么啊?完全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自觉都不行,更不要说觉他了。所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现在要建立正知见都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所以应该从反省开始。假如你听闻了佛法,能每天反省,能改进,用在自己身上,所修的不再是只听听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慢慢地修正自己,那你将来生生世世受用,这是佛法真正的内容。暇满人身宝,得已应善行。得到了应该善修,能从恶趣到善趣,是少之又少。再说了,同样得到人身,又具足暇满,这个比例更少。在几十亿人口当中,有几个信佛的?信了佛以后真正了解佛法的又有几个呀?了解佛法而又能如理修行的更是稀少的。所以对于有暇的人身,劝取心要就更重要,因为一切法由此引生,因此要殷重修行。殷重不是单单念一下就算了,而是要真正如法修持,不可放逸,想到自己这么差,习气毛病这么重,自己就应该改变。一想到无常迅速到来,就应该珍惜暇满人身,励力修行。所谓,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宝,难得而易失,得已应善修,莫令空无果。 广论卷三 道次引导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 丁一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 戊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戊二 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原文: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惟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讲解:现前增上生:《略论释》255页:现前义利,为人天果,佛说人天果法,仍著眼在究竟义利上,因有人天权时现上善(就是增上生),乃能进入出世间究竟善(就是决定胜),权时现上善属於世间分。 毕竟决定胜:究竟义利也 诸方便:《略论》就是正方便。《略论释》256页说:就是十善业。 生死乐:《略论释》上作“人天乐”。 佛所说的法,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所成的利益,略有两种:1、现前增上生,2、毕竟决定胜。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这就是增上生。 原文: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如觉沃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讲解:仅出生死:声闻、缘觉 一切种智位:佛 诸有:三有。三界火宅。 方便之道:戒定慧 《道炬论》云:《略论释》257页:“上颂即包四谛,三有乐即苦谛、恶业即集谛,三学为道谛,自利涅槃是为灭谛”。 觉沃:阿底峡尊者 尊长:上师,佛:诸佛 密咒:金刚乘。度彼岸:波罗密乘(显宗)。 二次第等:密乘修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第二点说的是决定胜。 第一种是证解脱仅出生死,依诸声闻乘和独觉乘,一切法类皆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中士者,发厌患一切诸有(厌三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的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第二种是一切种智位。修种智位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和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我们要思惟其中的法义,这是给我们讲的三士,他们的发心是什么,有所不同,让我们认识。在这个发心中,在这道次第道前基础的道次引导里面,也就是认识道种建立的重要性。真正要修行,对于整个修学佛法的总纲要建立起来,而且要生起确定的认识,决不动摇。关于这个,一般人不太注意,只是忙着念佛、参禅,忽略了最完整的、最快速的指引。 要建立修行的正因,首先要有圆满的正确认识,要想达到圆满的果位,必须把握住走正确圆满的道。平常我们所对的境,不论是内外,都是杂染的、痛苦的。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然后自己思惟取舍,照着取舍去行,才能转染为净。所以真正修学的方法,要质正、量圆、次第无误,如此才能快速地走下去,不会转个大圈子,走冤枉路。 修行有两难:第一个是正确的知见不太容易建立,第二个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容易消除。必须见道以后,然后修道,得到正见以后才能以所见的来消除习气。 正知见没有建立,对道的整体内容没有了解,只是一个劲地念佛、参禅、念经,但是烦恼没有除掉。烦恼未除、习气和染污没有清净,不但自己走不上去,也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要自利利他,对道的整体内涵一定要认识,更要发决定解,信解、发愿,要对治无始劫来的习气。内心有了把握,修行的时候决不动摇,这样就不会带业往生,甚至可以上品往生。 修行的下脚处:依靠善知识引导我们,认识道的整体内容,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走不上去。帮助我们找到下脚的地方,可以修得进去。不能修的,千万不要以现在不能修的原因来舍弃他,更应该好好地努力净罪集资,等到有能力慢慢增上,自然可以一步一步地向上升。这个次第决不能乱,因为一开始对总纲――道种建立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能在内心生起坚定不移的见解,找到修行的下脚处,并且知道往下走该怎么办,知道方向怎么走,知道修了以后的结果,必定是障碍净除、资粮积聚、能力增强、步步增上啊,不要说往生了,甚至能即生成佛。 很多人具有宿世的善根,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来到这听法,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求法的人,来到这依师父求学习的方法,跑来修行,但是因为对道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那个地方来回兜圈、原地踏步,问题都出在这里。 真正自利必须先利他,佛之所以成佛,都是由初发心积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下子成就的佛,即身成就也好,往生也好,解脱也好,都靠利他。真正自利就要先利他,没有一个佛例外,都是先利益一切有情。可是我们总是认为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比较重要,不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别人的好象是多余。恰恰是相反的,应该利他,假使你真的能够为别人,很多受你恩惠的人,全部的精神都会倾向于你。要是你只为自己,人际关系一定支离破碎。比如说一家之主的父亲不但养家挣钱,又要全部的精神照顾他,家人看到他就欢喜。反过来,他只会自己花钱,胡混,还会打骂家里人,大家看到他就象看到阎王一样,躲得远远的。 现在我们造任何的业,如果只想自己,一个人是好不起来的,在僧团当中、在居士的实修班里面,大家要和和睦睦,在这个团体里只要真心为他人付出一点点,不管你是主持讲法也好、整理文字也好、护持道场也好、亲近三宝也好、护持僧团也好,回报的往往超过我们的付出。看看我们的周围,假如这个人自私自利,你就不想理他。如果他能真发心对待你,你自然而然地愿意听他的。修学佛法的人,愿意人人讨厌你吗?还是人人来帮助你呢?关于这一点必须认清楚,因为要利益一切有情,结果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自己,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 所以我们真正要求自利必须从利他发心。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