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前面已将《广论》第一卷中,亲近善知识正宗分总结完了,今天开始讲解第二卷。

  原文:下至惟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下至惟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对善知识下至听闻过一句法(一四句偈)的教诫,虽然是犯戒等等,也应该就其功德去思惟,不能够观他的过失。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宝云经》中讲:“你要知道依止的重要,能够使所有的善根增长,不善损减。”虽然他是恶知识,你亲近他,刚开始没发觉,或者以前亲近他了,但是不知道他是恶知识,你拿他作佛想,一样能得到佛的加持。只不过察觉了后就要远离,辞谢善巧地远离。如果你依止了真正的大善知识了,虽然他自己修行不是很圆满,不是很如法,但是他有一技之长,你从他那儿学过,能够依止如法,就能使自己善根增长,不善损减。不管亲教师学问广博或者寡少,或者有智解或者没有智解,或者具戒或者犯戒,你已经依止他了,你就得拿他作佛想。这不是刚开始,没依止前需要观察,一旦建立了师徒关系,这个时候就不能再观察了。只要依止了,哪怕他再不如法,你也得依止。因为你已经选择了,为什么开始时你不看正确呢?为什么选错了呢?没有智慧,愚痴啊!世智辨聪,世间的那种小聪明选师是不行的。这是为了解脱,生死事大啊!我常跟大家讲了,世间最迷惑人的就是说话啊,说话是假的啊,哪句话是真的?只有佛说的话是真的。所以说,我们都被这个说话给迷惑住了,被外表的包装迷惑了,所以就颠倒、无知。这就暴露出来我们的习性,我们的劣质、劣根。所以,在观察、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观察抉择好了,应该如法地依止,依止了就不能再观过了,他就是再不如法,你都得拿他作佛想。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 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轨范师:阿阇黎。阿阇黎:在《四分律》中有五种,一者出家阿阇黎(剃度师);二者受戒阿阇黎(做羯磨者);三者教授阿阇黎(教威仪者);四者受经阿阇黎(授经文义者。给你讲经的);五者依止阿阇黎(作依止的师父)。对这五种阿阇黎,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菩提资粮:就是福德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属于恩德,智慧资粮属于智德。菩提资粮没有圆满的能圆满,烦恼没有断的能断除。

  如是知已, 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对善法应随顺行,对于不善法应不顺行。不善法:指烦恼、无明、邪见、恶业等。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名句文身什么意思?《俱舍论》卷五中说:“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文者,字母。名者,就是名词。句者,就是多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身者,复数。如二名称名身,三名以上称多名身。尔所劫中:几许名句文身相同数字之劫数一切种:就是种种一切,尽自己的所有供养承事

  前面就是 已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已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随念深恩是依止的重要,一旦依止了,那你别无选择,只有好好发心承事依止,恭敬、供养、赞叹等等,做种种事情尽自己所能做承事供养,如法依止。

  原文:第三随念恩者,《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第三随念恩者,《十法经》:(指《大乘宝积十法经》)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在生死轮回或生死苦海,或者生死旷野)孤独无助中,而寻找我、救度我的善知识),于长夜中,为愚痴(我执无明)覆而重睡眠醒觉(调伏我,使我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造恶业的险道,种种的因缘造恶业,看着你入险道了,马上指导你走入正道,不要误入歧途,赶快觉醒,走上正道,所以是你入恶道开示你入善道的善知识。指示你世出世间的善的光明大道,这句重要的是净化我们的心)。示善道者,系缚有狱(三有的牢狱,三界都是苦的,《法华经》讲,三界如同火宅,三界无安不可住,如同牢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等是指嗔痴贪等:贪嗔痴)猛火烧燃,为作云雨(就是指法雨,以法雨的甘露、智慧、教诫开导你,引导你,灭恶生善,熄灭你的贪嗔痴猛火)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原文:《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讲解:《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随念:善知识的教诫、教授的恩德)念恩。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法平等:一切法自性空)平等。开示安稳(安稳道:解脱涅槃 )不安稳道(恶趣轮回),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一切智城:指佛地),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一切智处:指佛地),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三世诸佛)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圣众:诸佛和他的眷属、菩萨等)妙曼陀罗(妙曼陀罗:坛城、净土)。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白净:善业)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这是念恩生敬)

  原文: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华严经》这段话的来历:经中的善财童子遇到了吉伯罗珠(吉祥慧),告诉他应往弥勒菩萨所,遂远道而往,但是很有恭敬心,求见依止,拜弥勒菩萨说:“我此知识说正法(说正法:如理的正法)绝对不颠倒,与颠倒法相违的。比如在世间当中,世间东西与佛法就不同,因为世间好多东西都是颠倒的,随顺世间,就是违背佛法,就是不如理的。随顺出世间,就是违背世间道理,是出生死的,断颠倒。普示一切法功德(去除无明、我见),遍示菩萨威仪道(行愿、威仪道,菩萨行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能生菩萨行心,过去心中从未生起菩萨行愿,依善知识的教导,令我生起菩萨行的心)。如我母,与德(德:功德象抚养我们长大的乳母的恩情)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周遍长养菩提分,就是如父亲。菩提分:得佛位的方便,指的是福智二种资粮),此诸善识遮无利(善识,如良友。无利:魔害、灾难),遮止不能利于自己的事情,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甘雨:甘露法雨,及时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犹日光明示静品:见《略论释》108 “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开显一切亦如之,”静就是涅槃)。

  原文: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就是不为嗔贪所动,大海就是平静的),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是思:如是思惟)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觉慧: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就是觉慧,觉悟的智慧,成就菩提心的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大菩提:菩提心是因,大菩提是果,就是成佛),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大商主:入海采珍宝,比喻取身语意之宝,取三身珍宝‘法报化’三身)及怙依(众所皈依的、依靠的),此给我乐如眼目(乐就是安乐,眼目就是开慧眼),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下面说一下思考题

  61、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为什么?(就是对善知识应该怎么样承事、尊重?)

  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

  如《金刚手灌顶续》中说,佛告诉大势至菩萨“弟子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把善知识看成佛,你的心如果象这样的话,一切功德随时随地都在增长当中,而且能够很快成佛,利益一切世间。”显教里面也说依止善知识应把他看成是佛,《戒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这里面的意思是:如果知道所依止的善知识是佛,佛就不会寻求过失。象我们前面讲的故事,你知道佛菩萨考验你来了,你怎么会去观他的过失呢?如果你把他看成凡夫,那一考验就坏了,他不可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考验你。所以把善知识作佛想就不会寻求过失,而能够生思惟功德的心。

  62、云何于尊重所,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应该取你亲近的善知识之功德,而不要看他的过失,取他的功德能够得到成就,看他的过失的话,绝不能成就。这个善知识功德很多,如果你仅就他少有的一点点过失、缺点毛病去观察他的话,这样一定会障碍自己成就。就算他过失增上,如果不去观察,而从他的功德处修习信心,对于自己来说将成为成就的因。

  63、若起寻过之心如何对治?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所以凡是自己的善知识,不管他的过失或大或小,缺点毛病多也好少也好,应当思惟,寻求善知识的过失、缺点毛病的所有过患,多生起断除的心、防护的心,时常观察。由于放逸烦恼炽盛的缘故,寻找上师过失的时候,应该尽力地忏悔消除其心。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寻过的心就会慢慢地微弱。还应该对于善知识具有戒律,或者多闻,或者具有信心等功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64、执取思维功德有何胜利?

  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如果能这样修习的话,就算这个师长有一点过失、缺点毛病,由于你的心只看他的功德的缘故,也不能成为信心的障碍。

  65、观师为佛之因是什么?

  因为视师如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你把他看成佛,就得到佛的功德加持。把他看成魔,就得到魔的加持。所以我们把善知识看成佛,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地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功德、愿望等等。

  66、云何以教及理成立观师为佛?

  (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三)即於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掌中解脱》)

  67、於说法师,应观功德,莫观过失。云何理解?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宝云经》中讲:“如果你能了知由于依止善知识,所有的善根都能增长,不善的恶业都能消除。”则上师多闻广博或者孤陋寡闻,或者有智慧或者没有智慧,或者戒律清净或者违反戒律,我们都应该以佛来看待。我们对佛怎么样地恭恭敬敬、信仰欢喜,同样地对上师、法师、师长、善知识也要有这样的心,对上师、善知识、师长都应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没有圆满的都能圆满,未断除的烦恼可以断除。这样了解了以后,便能生起欢喜之心,对于他教授的善法应随顺行,对于他教授的不善法不要随顺行。就是我们要有智慧分辨啊,不是愚痴,不能善知识或者不是善知识你都分辨不了,给你指出缺点你也去干,那就坏了,那就不具备分辨能力,善说恶说都不能分辨怎么行?所以,善法教授应该随顺行,不善法不应随顺行。

  68、於诸善法,应随顺行,於诸不善法,应不顺行,云何理解?与上题有无矛盾?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猛利问经》中说:“长者,如果修学菩萨的人要‘求圣教’要‘求读诵’。无论从谁那儿听闻受持,无论布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只要与法相应,都是积集菩萨的正道资粮。如果只有一四句偈,也应如法恭敬这个阿阇黎。善知识传授多少内容的文字偈颂,就要以那些偈颂数量那么长时劫的时间承事供养他。长者对于阿阇黎,做了应恭敬供养的事情,这还不圆满,还不足以报答这个阿阇黎给你真正的好处,何况不依法来恭敬承事他。

  与上面的题并不矛盾,只要善知识教授我们的善法,我们就应该随顺行,对于他教授的不善法不要随顺行,但都要如法地去恭敬供养他。就算他告诉你去做不善法了,你不做归不做,但是还要恭敬、承事、依止他,这并不矛盾,这样做对我们自己有利。对此我们如果不能认可,就生不起信心来,就做不好,甚至做颠倒了,误入歧途很可怕。

  眼前就是考验大家的时候,看看你们的智慧,看看你们的功夫,学了半天,看看你们的能力、水平,没有境界怎么能知道啊?有了境界,都能考验出来。

  69、随念恩者,依十法经及华严经,思维自身如何念恩?

  我以如是思惟念师的恩,《略论释》106-107页:《十法经》云:“於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令我得知久远劫以来流转生死。)於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於陷溺有海拔济我者。於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贪嗔痴)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是思惟。”《华严经》云:“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功德象抚养我们长大的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解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心於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十法经》说:善知识在愚痴黑暗中唤醒我,三有苦海救度我,三界牢狱解放我,入恶道给你开善道,有疾病给你作良医,有贪嗔痴猛火所烧,给你驾雨熄灭,应该这样思惟。

  以上是思考题,下面我们看《广论》原文:戊二 加行亲近轨理

  原文: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尊重五十颂》这一段,是宗喀巴大师解释的:“谓于依止上师所有分位,此中多说当何所用,应善受持总摄依止上师要门,既已晓了(知道了、能够明了)诸有能令上师悦者(让上师欢喜的),便成办之。既已晓了诸有能起不欢悦因,便远离之(善知识不欢喜的,便远离不做)。于彼于此当勤精进。一切悉地,(亲近善知识应该精进承事、恭敬,这样一切悉地就能成就,成就从哪来啊?皆由随顺金刚轨范,令其欢悦(就是随顺阿阇黎,怎么随顺啊,令他欢喜)。言随顺者,谓随行止。是为大金刚持(就是佛的报身)之所亲说。既晓了已,便以三门(身口意三门)一切事相,令其上师金刚轨范欢悦欣乐”。(就是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一切的事相,都要使自己的善知识、上师、轨范师、金刚师,欢喜快乐,不要使他烦恼)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不喜的应该遮止,喜欢的应该做)。金刚持(报身佛)自说,成就随轨范(轨范:师长),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财物有内财和外财,还有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菩萨的异名,就是具有坚固的德行)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下面就是讲的:第一点:供献财物。

  原文: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难施:很难施舍的),妻子自命根(妻子、自己的生命),事自三昧师(三昧师:金刚乘师,是佛示现凡夫相),况诸动资财(身命妻子,一切难舍能舍掉,更不用说资财了)。”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如果你这个供养做到了,就等于供养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但是要知道,要是真正具德的善知识,你这样做才能得到利益。不是善知识你这样做了,你也得不到利益,白辛苦也白舍,自己遭罪,所以一定要分清是不是善知识。这是福资粮,从这福资粮就能得成就。

  原文: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惟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如果你有好东西却去供养不好的东西,在供养时挑一下拿不好的去供养,好的留着自己用,就等于犯了三昧耶戒,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拿最好地去供养。)若是尊长喜乐于彼,(如果师长喜欢那个不好的)或是惟有下劣供物,(或者没有好的东西,只有不好的东西供养)则无违犯。(这也不算违犯三昧耶戒。)”

  原文: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无尽性:就是佛,宗大师注:“若得此,乃至虚空无尽上位法身,故由欲得此位弟子,能以自所极悦意者,虽属少分,亦成至极殊胜供物,若彼若此,奉献上师(《事师法五十颂释》)。所以对弟子来说,你要是个根器,不在于你供养的东西的好坏。只要你决定是密器,你供养的再不好的东西,他都非常欢喜的,他都把它看成是殊胜的供物奉献上师。象密勒日巴承事玛尔巴一样,你是密器,供养空的钵我也一样摄持你,要具德具量才能完成。)

  原文: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如果你不是个密器,你从弟子学修方面基础来说,最殊胜的就是集积资粮,就是供养承事善知识。)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就善知识方面来说)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你喜欢修行,对于财供养,没有一点贪恋、顾著、舍不得的,)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真正的善知识不是为了贪图这些,你不要认为你供养他很多东西他就欢喜。实际上,善知识最欢喜的就是爱乐修行,比财供养还要欢喜,因为你如教修行啊,这是说为尊重。所以真正修行解脱的师父,是不顾着这些利养啊等等。为了成就,解脱生死啊,什么不能舍啊?命都能舍,还有什么名闻利养、地位舍不得的?哪个是我的?无常一到,啥都不是,不过是暂时的因缘罢了。)

  这就是供养财物方面。

  第二点:身语承事。

  原文: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洗浴、按摩、擦身体、有病侍候等,这属于身体承事。但是还有一个概念,是从戒律角度。比方说,上师是异性,就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违犯戒律了。怎么样护持师父啊?就是护持师父的戒律。不能说不具什么男女相,我就去为师父承事这些,那就不如法。所以你做这些事情,必须要如法、如量。不如量你做了还犯罪呢,你损破善知识的戒体、戒相、戒色、戒法、戒行,那你的过失大了,所以要千万记住。有些人说了:“师父叫我这样做。”刚才讲过了:“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你年轻轻的一个女众,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你这样去承事师父,外头就要说闲话。对师父的名誉有损,哪一头轻,哪一头重,你得分清楚。要有智慧分辨,叫你做你就做,不能这样,这样做就造业了。当如法地去做,不如法的不能去做啊。

  当如实赞师功德等,就是语承事。不但是身承事,还要口赞叹。口赞叹就不要说了,无论你是男是女,赞叹师父的功德有什么不好的?要如实地赞叹师父的功德,不要虚的、吹、拍马屁,那不行。他有真实的功德你赞叹,他没有真实的功德,你吹上天去了,那样不行。他没有功德,是假的,你非要叫他高兴,那你吹吧,一会就吹爆炸了,你也下(地狱)去了,他也下(地狱)去了。千万要注意,你吹的过火了,他没有那功德,你折损他的福报。首先你也是在打妄语,你给别人一宣传,人家一听,这了不得,我得去拜。你妖言惑众、诱惑人心,那还得了啊。如实地称赞师父的功德,这就是语承事。

  第三点:如教修行。

  原文: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最好的报恩供养,就是依教奉行。什么也超不过这个,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

  原文: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如果所依的善知识引入非理、不如法的或者违背三律仪的事情,三律仪就是指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如何做啊?

  原文:《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不如法的事情不能做,知道善知识重要性了,也不应该不敬,不应该轻视、毁谤。

  原文: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比如这个事情我不能做,不如法的,可以跟师父陈白出来。不能我就是不做,烦恼心上来了,叫你作不如法的事情,你就不恭敬、说难听话或者诽谤等等,那就坏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应该善巧方便推辞,但是不随顺转,他让做恶的,不能去做)。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受法,积集功德,而不是为了世间的财物)是须受行正法之分(分就是充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阿难在承事佛时,在给佛做事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不是在善知识跟前,为了得到好吃的、穿的、用的。因为善知识跟前这些好的东西多啊,不是为了这个做事情)。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其意是为了教授未来的众生)。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爱就是偏爱),此是心内腐烂之相(心内腐化堕落的现象)。”

  原文: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亲近几时者,《略论释》:必行者心生决定,於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依止。

  具德的善知识不要远离,要长时间依止,远离就要出大问题,成就不了。尤其年轻人,在戒律方面,离开善知识这张伞,说句不好听的话,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容易犯大戒,众戒都容易犯。这个时代,不是佛在世的年代啊,你啊,离开善知识三天,俗话讲“僧人打伞,无法无天。”啥都不在乎了,离开师父眼皮底下了,啥都敢做,啥都敢说,平常在跟前,看着有个老修行的样子。离开师父了,师父一会不在那儿,马上放逸、马上戏论,马上跟修道没有关系的事情谈啊、说啊、笑啊、闹啊,全是这一套,世间法来了,戏论。拿个最简单的说吧,接电话这件事情,那要说修行,没功夫,一接起电话没完事,平常说法一句说不了,说烦恼、是非一堆,可以说啊,几十分钟,几个钟头说不完。于修道无用啊,是在浪费光阴,浪费这个暇满的人身,这是凡夫啊,习气难改啊。你脱离了善知识的鞭策能成就?成就不了啊,一会儿你就放逸,看这会清修挺如法挺用功的,一下去,马上放逸,出了门就放逸。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样,为什么?染污的时间太长了,已经不以为奇了,什么都不在乎了,很可怕。

  《略论释》115页:若修行者心生决定,应在身边。否则亦应在不远不近处而依止之。

  如果修行者心生决定依止了,就要常年在身边不要离开,离开就有危险。作为我来说,我最珍惜的就是时间和光阴啊,可以想想,在坐的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比我年纪大的有的是,但是你们包括年轻人,对光阴的珍惜啊,没有一个概念。我啊,就是见缝插针啊,一点都不叫他白白浪费。你看这一天,包括今天来说,今天传个法,你们过堂的时候,我把加行做了,修完法,你们大家和居士吃完饭了,就到了传法的时间了,不能浪费啊。哪有时间戏论啊?和居士谈那些名闻利养、拉关系,或者别别扭扭那些事情世间法啊。扰乱道行啊,自己越修越堕落,成就不了,所以说我最讨厌扭扭捏捏、嘻嘻哈哈等这些不如法的事情,没有一点修道的样子。这心啊慢慢地一放逸放逸放逸就堕落下去了,这人是越懒越懒,好吃懒做,越勤进就越勤进,怎么叫他歇着他也歇不住。为什么啊?勤进惯了。习气也一样,你越惯着它越放逸它,它就越厉害。所以人啊,是个什么东西啊?好坏都能做,再坏的事人也能做,再善的事人也能做,关键在于自己怎么把握,把握不住就下去,把握好了就上去。

  《广论》卷二说了: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时亲近。

  要想使自己的心意、使你的身心都在法当中修行,二六时中都安住在法中修行,就必须得长时间亲近善知识,无错地引导,善知识能时时刻刻督促你、检查你、看着你、指导你,使你不走弯路。一离开不亲近了,那谁也管不了你了,你听谁的一套啊?谁也不听,惟我独尊,一出去就放逸啊。我们还看不出来吗?在家人出了寺院,你就看吧,从寺院门一出去,就是世间那一套。现在这个时代人都学精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进庙了见了师父就说佛法,出了庙就说世间法。搞关系就关系那一套。出家人、在家人,都是在这些恶习恶业当中沾染成性啊,什么叫成性啊?教不教自然会,成性了就不用你教,来了这种因缘,他自然就得攀、自然就去造,没办法啊,他不遮止啊,有时候他自己都不觉得“哗”就陷进去了。已经成性了,习气太厉害,这个恶业的力量太厉害了,不注意的话非常可怕。

  《略论释》115页:格西博多瓦常谓其告假弟子曰:“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他这一番话是给谁说的呢?经常给那些请假出去的弟子开示的话。说“来一个人,我增加一个负担,走一两个呢,是减少我的负担。常在善知识跟前住着也不行,也容易观过失。(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太近了也不成,太远了也不行),远近要适中,依止法经久修习才能受益。”常常串习,常常修习才行,否则的话你别觉得依止的挺好的,下面又依止地不到位了。为什么不到位呢?习气的力量比善法的力量要重啊,造个恶很容易,造点善不容易,造点善一点恶就拉下水了,很可怕。

  这就是承事依止善知识三方面的最后一点:依教修行。

  下面就是丁四 依止胜利,依止知识有什么殊胜功德呢?

  第四亲近胜利者,近诸佛位,(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功德利益,近诸佛位,就是走直捷的大道。有善知识的指导、引导啊,可以直接成佛,不会走冤枉路。)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弟子须自具所摄受的德相,就是要具弟子相,方能为善知识如实所摄受。你不具弟子相,你不听,那没法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一切行就是一切菩萨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就是众生修证成佛啊,这就是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对善知识的教授教诫没有疑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近就是亲近,这样就能亲近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善男子,或善女人,指的就是住种姓的有情),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趣就是增长的意思,能够增长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忧恼就是烦恼杂污为本)。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病恼就是身病和心病),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在梦中能开导自己、引导自己)。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依止善知识有这么好的殊胜功德,我们要好好思惟啊)。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惟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此就是指亲近、依止善知识。一切的功德都从这儿出生),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悉,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远离善知识。善士,就是善知识、善友),以调伏理修善行(以柔软温和的心态,依善知识所教的去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德尘,就是处处是功德,多如微尘),亲近善知识时间长了,到处都是功德,到处能沾染功德,在善知识跟前薰染长了功德多的象灰尘一样。虽不故染自然薰(在善知识跟前时间长了,自然就薰染成跟善知识一样了。象模子一样,扣出来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拖地的破衣),惟著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这是丁四 依止的殊胜功德利益。下面我们讲思考题:

  70、加行亲近轨理云何?

  原文: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如《尊重五十颂》所说:“这还用多说吗,应该全心全意地去观察善知识和善知识所重视的法,善知识欢喜的事情我们去做,善知识不欢喜的事情,我们要遮止,不去做。金刚持自己亲口说的,你的成就完全看你依止的这个轨范师。了解了这一点后,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至诚恭敬供养善知识。什么事情都要请求,都不要随随便便自己作主、自己当家。因为自己没有分辨能力,需要善知识引导。”总之,应该努力去做,师父欢喜的去做,不欢喜的要断除。

  71、作所喜者,谓有三门,哪三门?

  原文: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作善知识欢喜的事情有三部分:1、供献财物,2、身语侍奉,3、如教修行。

  72、初门云何?次门云何?三门云何?

  原文: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如 《五十颂》说的:“恒常以最难以布施的,如妻子儿女以至于自己的生命,都拿来供养自己的三昧师(即密教的善知识)、上师,何况是其他的呢?”又说:“这样的布施供养成功,供养一切佛,这是福德资粮。因为有这个资粮,就能够得成就。”

  原文: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身要为师父洗澡、按摩乃至侍候病啊,样样去做。语呢,要如实地赞叹善知识的功德。前面我们也讲了,身要注意的地方和语要注意的地方,你们不要断章取义地去理解。

  原文: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依教奉行不违背,这最重要。

  73、如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原文:《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毗奈耶经》中对此有说:“如果这个善知识所说的不合理,应当遮止,不应去做。” 《宝云经》也说:“对于如理的要照着去做,对于不如理的不照着去做。”所以对于所教的,不应依行。对于所教的不合理的,《本生论》第十二品也有明证。但决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关系,就对这个善知识不恭敬,说他坏话,并且进而诽谤他。不是他叫我做不如法的事情,我看他就不是善知识了,应当依然要去承事。

  74、所依师行为非理应如何?

  原文: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如果按照道理你不能做的话,你就启白,说不能做的理由,应该善巧婉转地告诉师父,而不能随顺去做。不如法的,随顺去做那不对,应该辞谢,善巧地把这个事情推掉,不能说不如法你也随顺去做。

  75、亲近善知识为求什么啊?

  原文: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庄严经论》中说:“我们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受持佛法,生长功德,而不是为了世间的财物、名闻利养、地位”。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受行正法,增长法身慧命。

  76、博多瓦引阿难言,其意云何?

  其意是在教诲未来的补特伽罗,教诲未来的有情如何去做,如何去发心。

  77、亲近之时间为几?

  原文: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来一个弟子,是增加我的负担,如果走一两个,负担就减少了。如果不亲近,根本不能成就,应在不远不近处长时间依止善知识修行。

  78、亲近善知识之胜利云何?

  原文:亲近胜利者,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亲近善知识殊胜的利益,离诸佛位越来越近,所以诸佛欢喜,由于所结的善缘,终不远离、缺离大善知识,不会堕入恶趣,恶业烦恼都不能战胜你,而且不能违越菩萨所行,由于行菩萨行具足正念的缘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现前的究竟一切的利益都能成办,承事善知识的缘故,意乐加行都是善业,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方面资粮都圆满。

  79、博多瓦所说破衣之过云何?

  原文: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惟著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博朵瓦说:“我们多有破衣服之过失,就象破衣拖在地上,只能染著草秽,不能沾金沙。好东西一点沾不上,善知识所有的功德一点都沾不上,而稍微有点缺点毛病过失,就被沾染上了。所以对于前面说的道理,略略意思一下,没有用,不会有成就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回向:(略)

  界恒恭敬整理

  起始页数:第34页  起始行数:第01行  停止页数:第39页  停止行数:第03行

  内容:

  我们前面已将《广论》第一卷中,亲近善知识正宗分总结完了,今天开始讲解第二卷。

  1、讲解了广论原文

  已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已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戊二 加行亲近轨理

  第一点:供献财物。

  第二点:身语承事。

  第三点:如教修行。

  丁四 依止胜利

  2、讲解了相关思考题:

  61、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为什么?(就是对善知识应该怎么样承事、尊重?)62、云何于尊重所,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63、若起寻过之心如何对治?

  64、执取思维功德有何胜利? 65、观师为佛之因是什么?

  66、云何以教及理成立观师为佛?

  67、於说法师,应观功德,莫观过失。云何理解?

  68、於诸善法,应随顺行,於诸不善法,应不顺行,云何理解?与上题有无矛盾? 69、随念恩者,依十法经及华严经,思维自身如何念恩? 70、加行亲近轨理云何? 71、作所喜者,谓有三门,哪三门72、初门云何?次门云何?三门云何?

  73、如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74、所依师行为非理应如何?

  75、亲近善知识为求什么啊?

  76、博多瓦引阿难言,其意云何? 77、亲近之时间为几? 78、亲近善知识之胜利云何? 79、博多瓦所说破衣之过云何?

  广论原文偈子:

  1、“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2、“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3、“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4、“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5、“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6、“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7、“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8、“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9、“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10、“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11、“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12、“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13、“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前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4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6讲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0-91卷

 

后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