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一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一天

 

  有六种力量成就九住心的情况,这是按照《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的内容来讲的。虽然在别的地方有其他说法,但那些说法都不可置信,需要依靠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所讲的说法来进行修持。

  四作意,于《广论》379页倒数第2行有所阐述。“声闻地”中所说的四种作意:第一,有力励运转作意;第二,有间缺运转作意;第三,无间缺运转作意;第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第一有力励运转作意:对于九住心的内住和续住而言,便需要第一个作意才可以成就。即,需要非常用心的作意。因为当时散乱心特别重,需要特别用心地将心安住于境上。

  第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这五种住心,由于中间经常会现起昏沉掉举的现象,心便会间缺——断了,未能继续安住于境上;心不能清净,为昏沉掉举所左右。因而称作有间缺的运转作意。这便是说在防止昏沉掉举时还要用心,以断除昏沉掉举。

  第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当第八住心、专注于一境时,昏沉掉举的现象不会产生,不能障碍修定了。此时能长时间修定,便是无间缺运转作意,亦即无昏沉掉举之障碍。运转,就是心住于定境中,那种非常好的状态可以长时间安住保持。

  第四无功用运转作意:到第九住心、平等住。此时既无间缺,无昏沉掉举之障碍,又不需要经常返观一下的正知力量,这种功用不需使用,便是无功用运转作意。心很任运地自然安住于这种状态,丝毫不用观察有无昏沉掉举。将这些功用全部放下、放松。心任运地住于这种定境,便是无功用运转作意。

  下面有一点疑惑。《广论》380页的第2段言:“若尔,初、二心时,亦有有间缺运转,中五心时,亦须力励,云何初、二不说有间缺运转作意,于中五心中不说力励运转作意?”前面内住、续住二心,通过有力励运转作意成就;中间五心通过有间缺运转作意来成就。疑问便是:在前面两种心时亦有间缺、亦有昏沉掉举,为何前面两种心不叫有间缺运转作意,而叫有力励运转作意?中间五心也需要力励,需努力地断除散乱、昏沉掉举之类,为何中间五心不叫有力励运转作意,而称有间缺运转作意?为何不调换下?

  “答:初、二心中,心入不入定,后者极长。”此回答是言:前面的两种心,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安住于所缘境上,未安住于所缘境状态的时间较长。这便需要特别用心,将心拉回来安住于所缘境上。“中间五心住定时长”,中间五种心相对来说,安住于所缘境上的力量和时间较长,可以很长时间修定,所以此时以昏沉掉举这些障碍来进行命名,而之前的都没有。前面的七种心都需要力励运转,都需要努力地把心安住于境上,这些都是一样的。但这个七种心的后五心有点特别之处——它们住定时间相对长一些,此时障碍三摩地的昏沉掉举便更明显一些。倘若根本没有住定,掉举昏沉也就无所谓。能够入定,掉举昏沉对其障碍便更明显,因此用障碍来安立名称——有间缺运转。

  “如是住前所说资粮,恒依精进修三摩地。”此二句是言:要想得定,需要如前所说的资粮、因缘具足,在具足因缘资粮的前提下,更要恒常精进地去修,不要修一点便舍弃,否则一无所成。一旦修,便要恒时坚持,直到修成方罢。

  下面讲述什么是真正地成就了奢摩他?成就奢摩他与没有成就奢摩他的界限在哪里?

  依照前面讲过的九住心依次去修,到第九住心时,微细的昏沉掉举便不再产生,能长时间地修行,亦能任运地安住于这种境界中,得到这样的定,便是三摩地。那么,这样的定是否就是奢摩他?《广论》381页的第3行,“兹当解释。得此定者,有得未得轻安二类。”在第九住心时是否得到奢摩他?此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得身心轻安,这便是得到奢摩他;“若未得轻安,是奢摩他随顺,非真奢摩他,名奢摩他随顺作意。”另一种没有得到身心的轻安,这只是得到随顺的奢摩他,并非真正的奢摩他,仅为相似品。至得轻安时,才可以称作奢摩他。《解深密经》讲得很清楚:“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维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此中间所有作意,当名何等?慈氏,非奢摩他,是名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问:没有得到身心轻安的这些阶段都叫什么?慈氏答:这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这就讲得非常清楚了:没有得到轻安,缘内修行,这一切阶段都是相似奢摩他,还不是真正的奢摩他。《经庄严论》也讲道:这里面的作意即奢摩他之义。《修次中篇》云:“如是修习奢摩他者,若时生起身心轻安,如其所欲,心于所缘获得自在,应知尔时生奢摩他。”是言生起奢摩他(止),有两个条件:一是身心轻安,二是对于所缘境获得自在。便是心可以任运地住在所缘境上,同时身心获得轻安。这两个条件全部满足,就得到真正的奢摩他。

  那么,轻安详细的定义是什么?《广论》382页第2段:“应知轻安如《集论》云: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如《集论》中说,怎样是轻安?断除了身心的沉重,令身心得到堪能性,遣除一切的障碍,有这样的作用。“身心粗重者,谓其身心,于修善行,无有堪能随所欲转。能对治此身心轻安者,由离身心二种粗重,则其身心于善事转极有堪能。”这是说,身心粗重,我们修善法时便没有一点堪能性,自身很不如意。稍做一点事,身体就会很疲劳,心里很烦躁,此即是没有堪能性。想行持善法,却提不起精神。身心轻安正好能够对治这种身心的粗重,将身心的疲劳都可以断除——身体感觉轻盈,有种法喜在里面,同时心对于善法能随欲安住。想做任何事,身心都无有疲劳。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倒数第3行,身粗重又是怎样?“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在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时,身体疲劳、沉重,做事疲沓等的不堪能性都得到断除。一旦身获轻安,身体的疲劳感完全断除,身获轻利、清爽。同样,在我们修行断烦恼时,能够障碍欢喜的心,便是心的粗重了。对断除烦恼发起欢喜之心,一旦心获轻安,对观想的内涵、行持的善法都非常欢喜,这样心便无有一点滞碍,内心非常洒脱、从善如流,自然能任运地在善法上用功。此便称作“心堪能”。如是身心圆满的堪能,是从初得三摩地时,便有微劣少分现起,次渐渐增长,到最后而成轻安。

  最初生起心轻安,然后是身轻安。众相圆满的轻安开始生起的征相,是从头部开始,有点像剃头时手压住头部,有点重的感觉,此生无间,即先生起心轻安,依内心调柔轻安生起力故,从头部迅速遍及全身,状似满溢,生起身轻安。这便是轻安、欢喜了。刚开始时比较强烈,是自己按捺不住的欢喜、全身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这样的轻安尚不算是具相的轻安,仅是开始的前奏便有这样的现象。依于身轻安之力,心轻安转更胜妙,充满了欢喜——内心安住于境上欢喜的状态,很难形容。慢慢地,强盛的状态渐退后,如影随形,身心一直处于微妙的欢喜轻安中,可以说得到了具相的身心轻安。

  刚才讲道,一心安住于境上之后,引起身心轻安,即得到了奢摩他。但这还不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观慧,有了这样的禅定基础后,进一步对空性的内涵,对法性空义进行观察。我们这里讲的禅定是缘佛像,而胜观——殊胜的观慧是缘空性。自己有了定力,可以任运安住在善法上,对空义在定境进行观察,引生身心轻安的时候,便是毗钵舍那,亦即胜观。

  真正的胜观是这样的:用观察的力量,在定境中对空义进行观察。一直用观察的力量,不是止的、而是观察的流动的力量,一旦引触身心轻安,这就是毗钵舍那。这里有些差别。前面奢摩他是用安住的力量——一心一意安住于境上的力量,这个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进一步通过思维活动的力量,也引生了身心的轻安,这时候便称作毗钵舍那。

  在讲到“禅定品”时,涉及到奢摩他的一些内涵。《入行论》这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在这里略为阐述。对于我们初业行人而言,能对修禅定的一些状态稍作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其余如四禅四空定等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看看。看后,对于使自己如何清净地修持会比较明白。

  戊三、正修禅定,分三:己一、连接略示;己二、详释修禅定之理;己三、教导成就三摩地之方便。

  现在讲正式修禅定的情况,分为三部分。

  今初,连接略示:

  颂文:

  依于如是种种相 思维阿练若功德

  应即息灭诸分别 应当修习菩提心

  前面通过种种方式去思维寂静之处的功德。如寂静处远离困恼,无有盗贼野兽等外侵,如是从多方面赞叹寂静处之殊胜。身应住于安静的地方。“分别”,此处指对五欲的贪着。对于受用、亲友和身体的贪着,各种各样的邪分别与胡思乱想,应令息灭。这里共讲了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身体应安住于寂静之处,另一是心不要胡思乱想,安住在清净的状态中。在这两种条件具足,即身心都非常安静的状况下,来修习菩提心。

  己二、详释修禅定之理,分二:庚一、修自他平等之理;庚二、修自他相换之理。

  初者,分三:辛一、略示;辛二、详释;辛三、结义。

  修菩提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七重因果教授与自他等换教授。

  七重因果教授,是由释迦牟尼佛传于弥勒菩萨,继由无著菩萨渐次传至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一直到宗喀巴大师等。七重因果的教授,依据《大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等。

  自他等换教授,是释迦牟尼佛传于文殊菩萨,依次龙树、月称、寂天菩萨、寂静论师、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等。此教授所依据的最根本经典是《华严经》。《入中论》也有自他等换的内涵。自他等换包含了两个内涵:第一个自他相等,第二个自他相换。

  《现观庄严论》总共分为八品。前面三品是修行的境。第一品一切种智;第二品道种智;第三品一切智(基智)。中间四品为四加行:一切相圆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最后一品为法身果。四加行,第一个为一切相圆满加行,主要是讲如何证得佛果的修行的内涵。七重因果教授在第一个加行,即于一切相圆满加行中有所开示。

  简单来说,七重因果教授主要开示于《现观庄严论》,自他等换则是在《入行论》中讲得比较详细。一般菩提心的教授,就是这两个。宗大师将此两个教授合二为一,同时放在一个教授里去修习菩提心,这是宗喀巴大师极为殊胜之处。如我们刚才讲的奢摩他修定的方法,亦都是非常殊胜的。帕绷喀大师在这方面,通过许多殊胜之处来赞叹宗喀巴大师的功德。在讲解时,七重因果与自他等换教授是分开讲述的,因为每一个传承都不要令其失坏,都应很好地发扬。在修持时,却是同时放在一起来修。

  辛一、略示:

  不管修七重因果,或是修自他等换。在最初都应让心平等,对有情不要怀有贪嗔之心,自心能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无论修哪种方式,前面均要有“心住平等”作为基础。如修自他等换,起初修平等心时,是对一个中庸的有情——与我们无有利害牵连,平日关系不远不近者,先缘此种人去修。体会那样的感受:既没有贪心,也没有嗔心。照此慢慢修持,修到坚稳一点,再缘亲人而修,把对亲人的贪心去掉,对亲人也能平等地对待;然后再缘怨敌、自己不屑之人、仇恨之人,慢慢去除嗔心,将仇恨之心消除。如是再渐渐一步步扩大,就像我们在湖中投入一枚石子,涟漪从中间渐渐扩散到四周、越来越大。修所缘境亦如这般慢慢地一点点扩大,最终摄含一切有情。

  最初应当勤修习 自他不异平等舍

  所受苦乐相等故 应护众生如爱己

  最初修持时,应精勤地修习“平等舍”。对于苦的厌离、对于快乐的追求,每一个有情均是一样的,无论怨敌抑或亲朋都无二无别,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希望尽量地远离痛苦、尽量地得到快乐。在这一点上,众生之心毫无差别。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有情,通过这点来修习平等的心。

  辛二、详释,分三:壬一、如何修平等之理;壬二、断诤;壬三、如是修习之功德。

  初者,如何修平等之理:

  如手足等虽有多差别 同为一身悉皆所爱护

  如是别异众生诸苦乐 悉欲求乐如我等无异

  此处共十三个颂文来说明如何修习平等心。先第一个颂文:

  有人发问道:“我有这样的顾虑:有情是无量无边的,对这一切的有情,倘若我都要像保护自己一般去保护他们,我又如何能办得到呢?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很难成办的!”

  针对这种思想,颂文回答道:自己的身体,有手、脚、头,等等各种各样的不同部分。虽然“零件”很多,但因为贪着的缘故,对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珍惜爱护。同样,天、人等六道虽有各各差别,但在追求快乐、远离痛苦这点上却完全一样,毫无差别。所有有情都如自己一般,是平等的。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六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六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