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依止善知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主体开示

  菩提道次第分为四支,前三支为说入正题前的准备部份,现在都已说完了,所以马上要开讲教法之主体。

  菩提道次第的主体,分为修行前的教法及依止上师后修持之次第这两支。

  修行前的教法

  第一支——修行前的教法,又分为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及道次第的修持方法二支。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内容讲述寻找上师及师徒关系。道次第的修持方法,则教授如何禅修菩提道次第开示。现在先讲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此支。

  依止善知识之必要性

  在现今五浊恶世,尊师重道的精神已经渐渐湮没了,但在传统上,不单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医道、雕刻工艺等,也都是依师而学的,而且极重视师徒关系。既然连世俗的这些小学问尚需明师指点,何况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绝不可无师自通,我们也不应冒这个大险。要成佛的人,在未步上修行之路前,首先必须寻得一位足以信任、不会带错我们及自己清楚全条修行之道该如何走的人,把这个人奉为上师。在历史上,从没有任何曾经靠自己看书而成佛的先例,一个也没有!有些人会问:“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成佛的吗?”当然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有师父,他的老师是迦叶佛。佛法上的成就,不单只说学问,同时也有传承的加持因素在内。我们学习的人好比家中的水龙头,诸佛就似是水库;佛陀的确有很大的力量及圆满的悲心,我们也或许的确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 “水龙头”及“水库”,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们连接起来,我们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应的好处,而历代师父正是这些“水管”。如果没有水管,尽管你天天在水龙头旁干等也没用!故此当知,不论是出离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赖师父而得。即使至小的细微进步,也因师恩而得。故此,真正发心成佛的人,必须依止至少一位具格上师,向他学习,恭敬地侍候上师,这是成佛的必需。在《广论》中,前头部份便开示了师徒之道,也正因为这是一切修行之初的缘故。

  讲授这一支,要分六点来讲,一为师长应具备的资格,二为徒弟应具备的资格,三为依止师长的正确方法。四为依止师长的利益,第五是不依止师长的损失,最后为师徒关系之结论开示。

  师长应具备的资格

  寻找一位好师长极为重要,因为这正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衲在年青时,是一个十分狂野的小孩,幸好碰上了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把衲打得贴贴服服的。现在衲的性格十分古板、传统,这正是从老师那里感染来的。如果没有这好师长,衲相信自己后来必定一塌糊涂。所以,师长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压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么样,压出来的也就是同样的。错误地依止了没具资格的老师,是最可怕的。现今的末法时代,像这类的“老师”多的是,大家必须小心抉择。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资格的老师外,依止了不胜任的老师也不太好。什么是“不胜任的老师”呢?譬如说,你的师长通晓小乘部教法,但不通达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这样的话,你或许能成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师,但这仍然可说是有一点儿可惜了。又或者说,师长具备传承条件,但他说法不善巧,也会令学法有障碍。故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寻得一位通晓、熟悉整条成佛之道而又具备其它资格的明师,由他带领我们步上并走完整条成佛大道。这样的明师到底是怎样的呢?小乘的老师要具备一定资格,大乘的师长又应有另一套资格,密乘的金刚上师又另有一套判断准则。所以,能教小乘的大师不一定也具备教授大乘的资格,显宗的明师亦未必同时能教密乘。如果以大乘显部最上等明师的资格来说,可分为十点:

  1.        持戒清净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尚未能调伏好,如何能教导别人呢?所以一个好师长必须有好的戒德。这一点,主要是说“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上等的明师,必须具备“定”。

  3.        具足慧学

  这是指上等的明师不单要有戒及定,还要具备彻底消除我执的“慧”。

  4.        德行起码比弟子为高

  选择师长而依止,当然要找德行超于我们自己的,否则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们必须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师。

  5.        修持精进

  这里所说的“精进”,当然是指对修行善业方面的积极不懈,而非指对不良恶业的沉迷。一位好的师长,必定要自己精进勇猛、毫不懒散,否则弟子便不易学好。

  6.        学问丰富

  一位明师,必须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律及论三藏传承,而非单只有一两个法门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包括教法及证法传承二者。在现今末法,有不少骗子胡说八道,明明没有传承,却说佛陀梦中传法等等,欲寻师者必须小心观察抉择。

  7.        通达真实

  这是指通达中观应成见。现在大家未知道什么是中观应成见,所以不易明白这点。在说至上士道时,大家便会明白。

  8.        说法善巧及表达清晰

  有些老师虽然自己通达教证,但却表达不清,又或不善于观察弟子而应机对症下药,以致授受过程不能达到最顺畅的程度。一位好师长,必须是说法善巧的。

  9.        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个人具备前述八种功德,但没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师长,必须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愿弟子能学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摄受徒众。

  10.    对徒教学不生疲厌心

  上等的明师已断了自利的心,所以他们完全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业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会以十分欢喜的心去教导。这样的师长才是一位好师长。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大乘明师之特征。衲每当在法座上说到这部份时,都感到极为尴尬难堪,但这部份的教法太重要了,实在不能躲开不说。所以,我们不单在求法前必须以此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师长,在座中若以后当为人师表者,亦应以这些准则策励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项明德的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了,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堪作依止。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首先他必须具有历代辗转传下的清净不断传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他起码要是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态,但起码要视修行比世俗琐事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福乐,但他起码要是一个把未来生之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也已算足够了。

  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便一窝蜂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观察审察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是为佛教的不幸。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其为具格师长,方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 “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继续慢慢观察,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像汉地的拜师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之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依止了,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它老师学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完全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它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其中一位老师。其它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

  徒弟应具备之资格

  在西藏有一种形容说,传说中的雪狮之奶汁,如用普通器皿去装,器皿会自动裂开,无法盛装雪狮之奶,必须以宝皿才能装着狮奶。同道理,如果要有完美的师徒授受过程,不但师长要具备应有的资历,弟子亦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如果弟子并非具备资格的人,是无法受持历代上师传下来的法要及加持的。

  完美的弟子,主要应具备三种资格,另外有两种附加的资格,所以一共有五种特征。

  1.        有公正心而无门户之见

  如果有执爱或排斥的成见,学习过程会很难见到进展。所以,弟子必须有正直的心,摒弃门户之见。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分宗派,而是说不应执爱自派或因为私心而排斥他派。若我们以公正的心,说某见解比别的优胜,如果这并不基于门户执爱心,就并非门户之见。

  2.        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

  佛陀的教法,分为了义、不了义、权说、实说等等。在教小乘部教法时,佛说一切现象实有,在教大乘法时却说一切本无自性,这是因为佛陀乃依不同程度的人而说他们能接受、得益的相应解释。作为弟子,单单有上述公正心是不够的,弟子尚需具备一定的慧力,足以明白什么是权宜的说法、什么是究竟的法义,才能通晓佛法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3.        有兴趣及决心学法

  单具以上两点,如果毫无学法的心,也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弟子。所以,学法的兴趣及决心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项资格。

  4.        对师长尊敬

  学法的弟子,尚应对师长及佛法有尊敬的心,方利于学习。有关这一点,前面已略说过了。

  5.        专心学法

  如果心公正、有慧力、想学法,又对师长尊敬,但学法时不专心,仍然不会有成。所以,弟子必须能专心学习,方能有成。这一点十分容易理解,恐怕衲不必多讲了。

  我们不但在寻师时应审查欲依止的老师之师资,亦应以以上五点来审查自己是否具有成为一个好弟子的条件。如果有齐上述五点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没有,我们应努力令自己符合条件,同时亦要常常发愿于未来生能具足这五种条件。

  依止师长之正确方法

  在我们经过谨慎的观察后、寻得符合条件的一位或多位师长时,应该如何承事依止呢?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讲,一为正确的心中依止态度,另一为在具体行为上的承事方法。

  在心中依止师长

  现在首先讲心中依止的正确态度。这要分为三点来讲,第一为依止态度,次为对师长生信心,三为常念师长恩德。这些开示并非藏传佛教所发明的,而是出自《华严经》等佛经中开示。

  依止态度

  在《华严经》中,说及弟子应以九种心来对待师徒关系。

  首先,弟子必须有孝子的心,对师长犹如孝顺父母一般,处处听话顺意,永不忤逆师长。

  第二,依止心要似钻石一般坚固,永不能被摧坏。譬如当有人对我们的师长毁谤时,我们的信心亦绝不退减,这就是“似钻石”的心了。

  第三,我们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负荷般,对师长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负起。在约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师。大师在初学法时,其师玛尔巴(Marpa)见他有很大的潜质,但却同时也有极大罪业,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层大楼。密勒日巴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见骨,最后终于建成了师长所要求的大楼。这座大楼的遗迹,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态度,便是这种“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

  玛尔巴大师                  密勒日巴大师

  第四,我们要如群峰拱围须弥山般,始终不变摇。

  第五.我们要视自己如仆役,任劳任怨,即使师长命我们做倒粪等低下工作,我们亦应乐于从命。

  第六,我们应自视为卑下,不可贡高我慢,甚至以为自己比师长的修行还高。

  第七,我们要有《华严经》中所说的“门犬心”。什么叫“门犬心”呢?这个名词其实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们观察小狗被主人打骂时,它们从不会因瞋恨而反咬主人,它们顶多只会暂时逃跑。在被主人发脾气赶走时,它们亦不走远,顶多在附近溜达一会儿,待主人气消了,它们便像没事似地回家,也从不把刚才的事怀恨在心。我们作为弟子,也应有这种态度。师长责駡时,我们不怀恨于心,也不应存有顾全颜面的心理。

  第八,我们要像桥梁一般,任何难行的事亦勇于承担。

  第九,我们应像船舟载人过河般,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师工作,永不厌累。

  对师长生信心

  在佛法修持中,上师之地位极为重要,故此对师长之信心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为一切成就的种子及灵魂。如果已建立了师徒关系,却对上师无信心,所作修行便犹如烧坏了的种子,绝不会发芽生长。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态度外,弟子还应对上师生出信心、视师为佛陀。在此处,师长并非只指根本上师或正式的老师,同时亦包括任何对自己传过法或曾作教授的人。譬如说,出家人在受戒时,便有十位老师了。又如我们在年少时,若有长辈曾对我们作佛法之启蒙,我们也必须视他们为如佛师长,无所遗漏。在观察期间,我们仍可审查欲拜之师长有否缺点。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传承上成立了师徒关系后,弟子便不可再观上师之缺点,而应常想及其优点、功德等,并要视师为佛。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佛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衲举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阿底峡祖师在世时,以传其修心法门的金洲大师为其主要师父。在客观事实上来说,金洲大师在见地上反而比不上阿底峡祖师。可是,阿底峡祖师却视他为佛,每当提起金洲大师时,他总会合掌于顶恭敬地称其名号,并常常说:“我的任何最小的善心之生起,皆赖师父加持而得!”我们当以阿底峡祖师对其师之敬信为效法的对象。

  常念师长恩德

  在心态上,除了应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以衲为例,衲的师长从衲十岁起,为衲传戒、为衲亲手缝造袈裟、照顾饮食、传法及管教,其恩不可言尽。如果说衲还算是有丁点儿的德行及学问,这无一不赖师长所赐而来。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极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便可说是比诸佛还要来得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之道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没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于其恩大之故,我们的师长是我们的最上功德田。当然,血缘父母也是我们的功德田。若无父母,我们亦无此肉身赖以修持。所以,父母恩我们固然要常念,师长之恩我们亦应常念。曾经有些不太懂佛理的出家人向衲说:“可是我尚未拜在任何师父门下呀!那我岂不是没有功德田吗?”这问题出于无知。一个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时,便至少有十位师长了。此外,常住道场的方丈,我们亦应依传统视其为师长。

  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替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称作“功德田”。然而,正如刚才所说,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到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种承事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我们在平日的课诵中,固然必须多修如《兜率百尊》或《上师会供》等上师相应仪轨及视本尊与师长为一体,对其在观想中作供养、礼拜及其它各种承事,但在此同时,如果我们与上师在一起生活,或在处于师长跟前时,真实生活中的供养、顶礼及各种承事,亦全都是在修上师相应。

  依止师长之利益

  有关师徒关系的教法,分为六支。第一及第二支是师徒应具的资格,第三支是弟子依止师长的正确方法,现在要讲到的第四支是依止师长的利益。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透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却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恭敬,则既能得敬师之功德,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而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不依止师长的损失

  这是有关师徒关系开示中的第五支。这一支分为两部份:一为没有师长的损失,二为有了师长但并未如法依止的损失。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所以,没有师长的损失,刚好就是失去前述的八种本来可得的利益,亦即是说不能趋向佛境、未能令诸佛欢喜……等等。

  如果已有了师长但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长,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瞋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衲说一个例: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衲也举一个例: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什么业会感召什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菩萨问佛陀轻慢上师之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在西藏的三大寺,如果有学僧明显地犯了这方面的大过失,多会被驱逐出寺,可见此等行为的严重性。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不易犯这类过失,因为这不单指我们与坐在高法座上传法的上师之关系,而亦包括与平时管教我们的亲教师、皈依师、剃度师、授戒师,乃至任何对我们传过下至一句偈颂佛法的师长之关系。如果我们自问曾犯下这类过失,若师长尚在世,便必须在师长面前忏坦;如果师长已圆寂了,但应于其衣袍、遗物前忏坦,直至在梦中重复梦到罪业已净化之吉祥征兆方休。有关这类征兆,衲在教忏罪时会讲到。

  有关师徒关系之结论开示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的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什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佛为佛,却只把上师视为凡夫,而印度人则视上师和佛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经》及《华严经》等。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或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是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

更多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道次第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暇满人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共下士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展望未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利益未

 

后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说法与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道

药师佛感应录:药师佛治愈慢性甲沟炎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