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狮吼音·开示集:上师与弟子 |
 
狮吼音·开示集:上师与弟子
日期:2008/06/26 今天,在帝洛普,我生日的期间安排这讲法的课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也问候各位吉祥如意。 平时在过生日的时候,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行程都很紧凑,许多外国人,特别是为了祝贺生日而前来的法友们,都不能有充分的时间与我会面。因此觉得若是举办说法课程,我们互相见面的机会就能比较多。然而,要举办这说法课程也是临时的决定,我没有准备之外,翻译也没有准备,可说没有很圆满。但是这个决定,根本上是希望大家都能欢喜。 特别选在帝洛普说法,是因为之前藏历新年都会在帝洛普举行课程,那时我有很好的感受,所以觉得在这里说法应该会很好,但是我忘了这里很热,没有想到这点,所以本来要向各位说抱歉的,但是炎热本来是天气的自然现象,没有办法改变,也只能多忍耐了。 本来计划要讲心经的,但是这心经(Heart Sutra)真是很Hot(很热),翻译也Hot(热),天气也很Hot(热),都Hot(热),要是再说心经的话,我看大家又热又流汗,可能还会感冒。所以不说心经了,就说些其他一般性的开示。 所谓「法」,在梵文中叫作「达摩」(Dharma),藏文翻译为「阙」(Cho)。「达摩」的意义有很多,一切知识都可称为「法」,一切「法」也就是一切知识的名称,所以说,「法」并不是只指「佛法」。 因此,所谓的「修法」,便是一切知识法(所知法)的类别之一。所以不只是信仰和相信,还需要去理解,去知道「法」。要先理解、学习、知道后才能去修。在我们一生当中学习新的知识,就需要一位能教导我们知识的好老师,还需要对这门知识有兴趣、想学习的好学生。 而「老师」这个名称,总体的意义是一个,但因不同的情况,就会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教我们语言的人,教藏文、教中文、教英文等等的老师,我们会称为「语文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在大学里教育多年,经验丰富,知识也丰富,于是我们称他们为「教授」。 虽然都是老师,却因为不同的情况,而有不同的名称。在佛法的学习上,也有老师。「老师」这个共同的定义是一样的,然而在佛法上,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善知识」、「上师」,其意义无非是指一位好老师。 近来,外国人都称呼藏传的僧人为「喇嘛」,其实「喇嘛」(上师)这个称呼,在我们的传统上是非常尊贵的称呼,因此虽然大家称呼所有的藏传僧人为「喇嘛」,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不可以,你们能有这样的恭敬也是可以的,我们也尽量的给各位摸顶加持,但是真正的「喇嘛」,是不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喇嘛」,并非穿着僧服就能被称为「喇嘛」的,他应该是要比我们更有知识功德的人。所谓「喇嘛」这个名字本身,是要承负着一种功德性质的,所以并不是所有藏传的僧人都是「喇嘛」。你可以喇嘛、喇嘛的到处叫着,但是在意义上,「喇嘛」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德特质。 「上师的特质」这个定义要能符合对一切众生都适用,是很难的。因此,当我们依止一位上师时,不需要去管他对其他人示现得是过患还是功德,要看的是他对我们自己是否具备了上师的特质,是否功德更多。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优点,很难让每一个人都对他有同样的看法。就算是一个好人,却也有人因为不同的心态,甚至是头脑有问题,而觉得他不好。因此,要能让人人都觉得是好的优点特质,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没有人人都共同承认是「优点」的特质。因此,自己的上师,别人看他是好是坏并不重要,我们自己要能诚恳的、真诚的去思考,自己的上师有着善的特质,还是恶的特质,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后面的塑像--- 帝洛巴大师。当那洛巴依止他的时候,那时帝洛巴的行为,表现得是不共的密行,因此多数的人都看他是个疯子,不觉得他是上师,甚至在传记当中,都说是「疯子帝洛」而不是「上师帝洛」。所有人都叫他是乞丐,没有人认为他是具德的上师,是一生成就的大成就者。那洛巴当时并不理会他人的看法,自己在经过大苦行寻师之后,他看到了帝洛巴的功德,于是便依止为上师。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他人的看法不重要,一旦自己对于上师肯定了、确信了他的功德,就能够去依止。 但是各位不要以为,自己要去特别找一位看起来不好的上师,这是危险的。就好像明明是一个坏人,我们还要去依止他做上师,这就有危险了。所以并不是别人看的是过错,我们非要看成是功德。依不依止上师,那是要看上师具不具有德行,这是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直接感受。透过自己内心的仔细思量与感受,便能生起一种确定,而这种确定是没有错误的机会的。如果是因为名声大而去跟随,这样就变得是随便了。 要依止的上师,其功德知识不能比自己还差,要不然就失去了依止上师的意义,因为让自己功德知识增长的顺缘难以产生。而功德知识和我们同等的人,可能除了成为朋友相互帮助之外,很难将其当作榜样或是顶戴恭敬,因为我们会想,你知道的我知道,我知道的你也知道,我们是一样的,这样就很难生起依止的心。 最好的情况,是依止心续的三学功德胜过于我们很多的上师,最差的情况,是依止心续的三学的修持,比我们还要差的上师,但这是因为有其必要性所以去依止的。在这里讲上师功德,这是指内心的功德。怎么说呢,比如阿底峡大师,他依止过许多的上师,其中也有一些三学功德比他还不如的,但当时确有其特殊的必要性,比如说能保持自己的善习气,所以依止。这样的依师法是不是错的呢!严格说来是错的,但是因为有其特殊的必需性,所以也能够成立。 又好像现代许多外国人想要学习佛法,却因为好的老师、好的指导者很少,也不能马上找到具德的、以及功德比自己还殊胜的上师,由于没有办法了,于是就依止一般的、还可以的人去学习。像这样为了让自己的善习气不失去而依止老师,可以说就是因为有其必要性而依止。虽然上师不具德,但是依止他的必需性在这里就变得很重要了。 再清楚的来说,比如就有外国法友来我这里,抱怨说没有上师,不知如何修行学法,只好放弃学佛修行了。因此能够有一个人,给个「喇嘛」的尊称,去跟随学习,这比起舍弃佛法,觉得不能修行、不想学佛了来得更有意义。所以在这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一般而言,是应该要依止比自己还要有功德的人做上师才行。 总之,在还未依止上师前,应该好好的观察,一旦依止了上师,就不应该看上师的过患,即便上师示现有过患,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去看他的功德。因此,在依止上师之后才觉得上师有过患,这就太迟了,这些是之前就要去观察的。 任何人在观察上师是否具德时,是需要时间以及不畏艰难的去观察,就像密续经典中说,要观察十二年。然而如果还不能确定上师是否具德,即便十二年期满了,却仍要再忍耐的去观察,但是若已经确定了上师是具德的,而仍然不去依止,这样就有过失了。所以,如果不确定上师是否具德的话,即便是观察十二年,也不稀奇。一旦确定了上师具有功德,就不要因为懒惰等原因仍不依止上师,因为善知识是难遭遇的,不应浪费这机会。 过去有一个故事,当时元朝的皇帝依止萨迦班智达时,起初并不求法,花了很长的时间观察,之后慢慢生起信心,却仍然不求法。经过了六年的观察,确定萨迦班智达是一位好上师,皇帝便请求说法,然而这时萨迦班智达却说,既然这样,我还要观察你是不是一个具器的弟子。于是又花了六年,就这样来回十二年,这期间都没有闻法和说法。这种情况一方面来看,是落实了师徒的观察,但是另一方面,以现代社会来看,我们实在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相互观察是很重要,但是一旦观察确信是具德上师之后,就应该要马上的依止求法,而成就闻、思的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