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六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六堂课

 

  〈喜玛拉雅课程〉「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第六堂课

  三门恭敬,轻松喜悦,行持菩提心

  愿菩提心,是「想去哪里」;行菩提心,就是「真正出发去那里」,

  有发心,还要付诸行动。

  时间:2010年12月12日下午3:00~5:10

  下午1:00起,大众陆续入场。2:50,维那师带领大众念诵〈二十一度母祈请文〉,

  3:00法王莅临会场,升法座,维那师带领大众唱颂「献曼达」。

  ■法王开示:

  (首先,法王口传长轨「四不共加行」。)

  今天早上给了「愿菩提心戒」,下午就要给大家传「行菩提心戒」。受持「菩提心戒」之前,要具足别解脱戒,不具足则无法圆满能利益他人的菩萨戒。

  20.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律,善根余非有。

  21.七众别解脱,如来所宣说,梵行为最胜,是芯刍律仪。

  22.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具德相从师,受持彼律仪 。

  23.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是良师。

  对律仪很善巧,具足悲心,就是一位好老师。

  24.若努力寻求,不得如是师,当宣说其余,受律仪轨则。

  25.如昔妙吉祥,为虚空王时,所发菩提心,如妙祥庄严。

  这在《大宝积经》中也是有的,自己念诵而领受,并不依上师,这种传统也是有的。

  26.佛土经所说,如是此当书,于诸依怙前,发大菩提心。

  27.请一切众生,度彼出生死,损害心忿心,悭吝与嫉妒,从今至证道,此等终不起。

  28.当修行梵行,当断罪及欲,爱乐戒律仪,当随诸佛学。

  29.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为一有情因,住到最后际。

  30.当严净无量,不思议佛土,受持于名号,及住十方界。

  31.我之身语业,一切使清净。意业亦清净,不作不善业。

  32.自身语心清净因,谓住行心体律仪,由善学习三戒学,于三戒学起敬重。

  33.如是勤清净,菩萨诸律仪,便当能圆满,大菩提资粮。

  ■受持「菩萨戒」,不造十八种堕罪

  关于「菩萨戒」,汉传《梵网经》中特别弘传,汉传依藏传唯识瑜伽行派,两者谈到的戒法是一样的。受持「菩提心戒」之后,有十八种堕罪不可违犯,也就是十八个「菩萨戒」:

  1.自赞毁他图利敬

  2.悭吝财法不惠施

  3.拒他忏谢忿不忍

  4.疑拒大乘菩萨藏

  5.供三宝物回入己

  6.背舍毁谤于正法

  7.迫害僧侣使还俗

  8.造作五种无间罪

  9.持邪倒见毁因果

  10. 毁坏国邑聚落等(因烦恼心而毁坏住处,不牵涉杀、盗、YIN等,单就损毁而言)。

  11.宣深空理于浅智

  12.令人悔退无上道

  13.使人弃舍别解脱

  14.轻毁持守二乘者(二乘,指声闻、缘觉二乘人)

  15.妄言虚夸登圣法(夸称已证得空性)

  16.受取盗自三宝物

  17.爱乐宣说相似法

  18.轻言舍弃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意思是,愿菩提心就像一个人「想去哪里」,而「行菩提心」就是真正出发到那里去。愿菩提心是发起菩提心;而行菩提心就是不只发愿,还要付诸行动,真正去行持菩提心。

  譬如环保,就要身体力行去做。就像创古仁波切所说,环保就是一种「方便波罗蜜」,喜玛拉雅地区的人们,如果能保护山林和河流,也是行菩萨行。

  但做布施供养也要看自己能力是否具足,譬如布施身体,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布施眼请,布施时安住无我空性而无嗔,而且一说真实语,眼睛就恢复了,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做了还后悔,反而障碍修行,所以行持「菩提心」利他,倒不如从小的善行开始做起。

  ■身语意恭敬,放松喜悦,领受「行菩提心戒」

  佛陀曾说:「到我成道的地方,或有我舍利的地方,就如亲见我一般。」但如果不具真实信心,即使佛在你面前,你的心也领受不到什么加持。我们在佛陀成道的圣地受持「菩提心戒」,是无比殊胜的事,要生起信心和虔敬,放轻松的安住在喜乐之中,领受这个戒。

  接着,如果你们想领受「行菩提心戒」,可以采取恭敬的姿势,可以跪着,不跪也可以,重点是恭敬。前面讲的是身语的恭敬,接着要提醒的是心的恭敬,大家可以边跪着念诵戒文,边思维诸佛菩萨的恩德,最重要的是生起恭敬心。

  (法王带领大众以藏文念诵〈菩提心戒〉戒文: )

  直至胜菩提,皈命诸佛前,法及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过去诸佛,已发菩提心,于菩萨学处,悉如是而住。

  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亦如彼学处,如次勤修学。

  不动佛是个「无嗔」的法门,不动佛在过去世是一位叫大目的比丘,大目比丘发愿「未成佛之前,都不生气」,他发愿未成佛前都不起嗔心,真是一个伟大的愿,至少我们可以发愿「未死之前」不生气。我修持不动佛法门两三年以来,也这样发愿,果真没有太生气,以后如果生气了就不好意思了。我们受持「菩提心戒」之后,最好能发愿不嗔怒众生。如果有一种自动记录的录音机,把我们所发的愿都记录下来,我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愿。有位喇嘛说:「我今天就要成佛」,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勇气发大愿。

  (第二次念诵〈菩提心戒〉戒文:)

  直至胜菩提,皈命诸佛前,法及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过去诸佛,已发菩提心,于菩萨学处,悉如是而住。

  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亦如彼学处,如次勤修学。

  第三次念诵,要思维自己得戒。

  直至胜菩提,皈命诸佛前,法及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过去诸佛,已发菩提心,于菩萨学处,悉如是而住。

  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亦如彼学处,如次勤修学。

  生起行菩提心之后,要生起欢喜。接着我会念诵〈欢喜文〉。菩萨戒是直至成佛之前都受持的,只要「愿菩提心」未舍弃,如有违犯,还是可以恢复的,

  ■止的禅修:看着自己的心,恢复本来的寂静

  34.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

  35.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36.具通者日夜,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

  37.若欲速圆满,大菩提资粮,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

  38.若为成就止,不能起神通,为修成止故,应数数策励。

  39.止支若失坏,即使勤修习,纵然经千载,亦不能得定。

  40.故当善安住,定资粮品中,所说诸支分,于随一所缘。

  如果具足神通,可以方便利益众生,好好修止,可以生起这样的功德。《定资粮品》是阿底峡尊者所写的一部论,论中有人问,止是太简单或太难,为什么这么难修?答案是太简单。因为它只是帮助我们回复心的本来状态。其实我们的本性都是寂静的,只要恢复本来的自然平静即可,这样就是禅修。带着觉知,看着自己的心,就能恢复本然的寂静。

  ■观的禅修:显空双运,同时看清显相与实相

  41.意安住于善,瑜伽若成止,神通亦当成,离慧度瑜伽。

  42.不能尽诸障,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

  43.修慧度瑜伽,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

  44.故二不应离,何慧何方便,为除诸疑故,当明诸方便。

  45.与般若差别,除般若度外,施般罗蜜等,一切善资粮 。

  46.佛说为方便,苦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

  47.非单修无我,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

  48.说名为般若,有则生非理,无亦如花空,俱则犯俱过。

  49.故俱亦不生,诸法不自生,亦非他及共,亦非无因生。

  50.故无体自性,又一切诸法,用一异观察,自性不可得。

  51.定知无自性,七十空性理,及本中论等,亦成立诸法。

  52.自性之空性,由恐文太繁,故此不广说,仅就己成宗。

  53.为修故而说,故无余诸法,自性不可得,所有修无我。

  54.即是修般若,以慧观诸法,都不见自性,亦了彼慧性。

  55.无分别修彼,三有分别生,分别为体性,故断诸分别。

  56.是最胜涅槃,如世尊说云,分别大无明,能堕生死海,住无分别定,无分别如空。

  57.如《无分别陀罗尼》亦云:

  佛子于此法,若思无分别,越分别险阻,渐得无分别。

  58.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

  59.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己,当得极乐等,佛菩提非遥。

  不可能舍弃外相而找到实相。你可以藉由任何找得到的外相,找到它的实相。譬如瓶子,并不是你去观察分析而变成空性,而是它本来就是空性,观察分析是帮助你了解;譬如电影,你的「相」因缘和合地清晰的显现在银幕上,但你并不真的在银幕上,所有我们六根所接收到的显相,都是因为我们长久的习气熏习而显现,虽然有清晰的显相,但本质是空性的。

  所谓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依然有着清清楚楚的显相,只是本质是空性,显相和空性是双运的,这才是对空性的如法理解。认为一切都不存在是偏失,认为一切真实存在,也是偏失。一开始,对初学者要用「破斥」的方式,破斥对「空」和「有」两边的偏见与执着;但真正的空性修持,是要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来理解。

  有位尼泊尔国王,他把民主带给尼泊尔,有一天发现有人睡在马路上,有人去问他为什么睡在马路上?他说:「现在不是提倡民主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结果问的人就打了他一巴掌,躺在马路上的人很生气的说:「你为什么打人?」打人的人就说:「你不是说民主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吗?」这就是偏执一边的结果。民主偏执一边会发生窒碍,空性何尝不是如此?

  各位都很繁忙,如果有一些空性的见,放下一些执着,会觉得比较轻松。就像「四法印」中说,「诸法无我」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都是无我的。不过,重点是不要偏废,不要落入两边,不要偏重「空有边」或「实有边」,中文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洛巴大师也说:「如果你还未证悟空性,还是要谨慎因果。」大家要仔细体会「显空双运」的微妙道理。

  有位禅宗大师念《心经》,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时,有人忽然打了他一巴掌,说:「不是说『色不异空』吗?」,他说:「对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明天将继续讲授「灯论」密咒乘的部分,并给莲师灌顶。莲师将佛法传入藏地,消除藏地的妖魔,对藏地和喜玛拉雅地区有很大的恩德,以此机缘,我们要好好思维、忆念莲师的恩德,才能在心上得加持。

  ■祈寿法会,感谢传承三大仁波切恩德

  我们不只要感谢过往祖师的恩德,现在住世的传承具德上师,对我个人、对大众恩德也很大,也是我们要特别感谢的。所以今年祈愿法会将举行一项特别的祈寿法会,法会第八天早上,会念诵〈十六罗汉礼供文〉,并将对创古仁波切、天噶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这三位传承的长老仁波切,献上显密结合的供养,这是依照《俱舍论》中,能让阿罗汉长寿的方式,结合显密仪轨,先依显宗的方式,再依密乘的仪轨进行。

  三位仁波切为佛教、为众生,长年以来都付出了极大心力,对我、对大众都有很大的恩德。我现在要介绍一套书,这是我们为了表彰三大仁波切功德而特别编印的「祈寿专刊」,里面有我写的赞颂和诸位法王子所撰写的「长寿祈请文」,还有三位仁波切的殊胜传记,书里还放了非常多仁波切多年来弘法利生的照片,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做,编得非常好,我个人非常欢喜,所以好象自己打广告一样,今天要特别介绍给来参加法会的大众,这三本书书名分别是:

  天噶仁波切:见传宝藏

  创古仁波切:经教大海

  竹清仁波切:大乐舞者

  为了这三本书,我个人也做了一些努力,实地参与了编印过程中的工作,但没有很多,主要是一些朋友带着欢喜心和对传承的忆念心尽心在做,非常感谢他们,也愿大家欢喜、随喜。

  本来要到22日祈寿法会那天才让大家请书的,但考虑到「喜玛拉雅课程」结束,有些法友就会离开菩提迦耶,所以我们提前让大家请书,明天下午就会开始义卖,第一版限量900套,可能会不够,未来希望以大家请书所得的费用再加印。三本书是一起请的,不能分开。

  为什么祈愿法会第八天会有这样的祈寿法会?之前我在网站上已宣布,为了祈请这三位长老仁波切长寿住世,不但在圣地会集合万众之力举行「祈寿法会」,不能到现场的全球所有弟子都可以参与,一起念诵网站上已经公布的〈莲师消除障道祈请文〉和三位法子为三位上师写的长寿祈请文,为三位仁波切的长寿住世而尽力祈请、发愿、回向。

  我们不只要感谢住世的仁波切们,对已圆寂的波卡仁波切,也要深深忆念。波卡仁波切圆寂了,希望他尽快转世再来,明年希望为波卡仁波切举行一些特别的仪式,未来也希望为其他上师举行祈请长寿住世的法会或活动,提醒大家能追随这些伟大上师的脚步,希望我们生生世世都能做让上师欢喜的事。

  接着,维那师带领唱颂〈菩提道次第祈愿文〉。

  菩提道次第祈愿文

  宗喀巴大师造

  长期勤奋二资粮,积聚广如虚空者,无明众生智暗钝,我愿成佛去接引。

  未登佛位生生世,文殊师利慈加持,圣教次第大道全,诸佛欢喜愿修习。

  自我如实证道义,善巧方便勇猛慈,清净众生蒙昧后,唯愿永持佛圣教。

  佛教至宝未普及,或普及后又衰沉,以大慈悲动心意,唯愿能明利乐藏。

  佛弟子等殊胜事,善修菩提道次第,赐吉祥与解脱众,唯愿永护佛本行。

  能撰善道藉顺缘,能除违逆人非人,唯愿世世不脱离,佛陀称赞菩提道。

  于无上乘十法行,如礼精进修行时,诸具威力常作助,愿吉祥海遍十方。

  愿一切吉祥。

  最后唱颂马尔巴大师〈吉祥灵燃〉。

  吉祥灵燃世间严,江山国界吐蕃境,

  喜玛拉雅之北方,实修教法广弘扬,

  祈愿世间乐吉祥,愿瞻部洲长安乐。

  (回向,并念诵〈发菩提心文〉:

  胜菩提心宝,未生令生起,生起勿退转,愿辗转增长。

  结束今日课程,法王明日上午「莲师灌顶」将继续讲授《菩提道灯论》密续部分)

 
 
 
前五篇文章

狮吼音·开示集:提炼出如纯金般的本心,帮助这个世界

狮吼音·开示集:修持药师佛法的功德利益

狮吼音·开示集:实修课程教授第1天:好上师与好弟子,各

狮吼音·开示集:实修课程教授第2天I:谁能带领你,真正

狮吼音·开示集:实修课程教授第2天II:你看见生活里,

 

后五篇文章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五堂课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四堂课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三堂课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二堂课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一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