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葛印卡老师文集: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七天开示 |
 
葛印卡老师文集: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七天开示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当这种根深蒂固的业行(savkhara)浮现出表面,可能会有不愉悦的、粗重的感受,或某些部位没有感受。假如你不起习性反应地继续观察,这感受终会消失灭去,而它所代表的业行也就消失灭去了。 所有的感受,无论是粗重或微细,都具有无常的特质。粗重的感受生起,似乎停留了一段时间,但是迟早终会灭去的。微细的感受非常快速地生起又灭去,同样有着无常的特性。没有任何感受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不该对任何感受有偏好或成见。当粗重不悦的感受生起时,你只是观察它,不要觉得沮丧。当微细愉悦的感受生起时,你接受它、享受它,但不要得意或执迷于它。在任何情况,都要了解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于是你可以在它们生起时或灭去时,都能微笑面对。 要真正地改变生活,必须在身体感受的层次上修习平等心。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识层面并不知觉;但是,心的潜意识感觉得到它们,并且以贪爱或瞋恨反应。假如心经过训练,能够完全意识到身体内的所有状况,并且同时能保持平等心,则盲目反应的旧习惯就被打破了。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平等心,就可以过着平和安稳而快乐的生活。 你在这里是来体验关于自己本身的实相,这个现象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产生痛苦的。人的现象分两方面:物质的与心理的、身与心。这两者你都必须观察。但是如果你不去觉知身体内的感受,你无法确实体验这个身体;同样地,如果你不去觉知心内生起的想法,你也无法观察心。当你深入体验心与身的实相之后,你将清楚心里无论生起什么,必然伴随有身体上的感受。对于暸解身心两者的实相,感受是最重要的,它也是习性反应的启始点。为了要观察自身的实相,并且停止产生内心的染污,你必须尽量持久不断地觉知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 由于这个缘故,在剩下的几天里,你必须不间断地练习,禅修时间闭眼练习,即使在休息时间里,你也应保持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照常做你必须做的事,举凡走路、饮食或洗澡,不需慢下来。但是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同时觉知身体的感受,可能的话觉知身体活动部位的感受,否则任何其它部位也可以。始终保持觉知与平等心。 同样地,当你晚上要睡觉时,闭上眼睛并且感觉身上任何地方的感受。假如你带着这觉知入睡,当你早上醒来时,自然会有对感受的觉知。或许你无法熟睡,甚至可能整夜清醒。只要你是躺在床上,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就很好。身体将得到所需的休息,而没有什么比觉知和平等心更能让心休息。然而,如果你开始担心得了失眠症,你就会紧张,而在次日筋疲力尽。你也不可以勉强保持清醒,整夜一直坐着,那就太极端了。假如睡意来了,很好,就睡吧。假如睡意不来,就让身体躺着休息,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而让心休息。 佛陀说:「当禅修者认真修行,没有一刻忽略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他会产生真正的智慧,完全明了感受。」禅修者明了,没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地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让痛苦加倍。他也明了,深深体会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的人,就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能脱离痛苦。佛陀接着说:「有了这样彻底的了解,禅修者可以体验超越身与心的阶段-也就是涅槃(nibbana)。」要体验涅槃,必须先将最最重的业行(savkhara)根除-那些会让你再生于较低下、充满痛苦的生命形态的业行。幸运的是,在你修内观时,这些最重的业行首先生起浮现。保持平等心,它们就灭去消失了。当所有这类的业行都根除后,自然地你就能首次体验到涅槃。体验过涅槃以后,你已完全改变,不会再起任何会导致再生于低下生命形态的习性反应。渐渐地,你前进到更高的阶段,直到所有会导致再生于缘起之世的业行都被根除。这样的人已完全解脱,佛陀结论到:「完全了解了所有感受之后,他已洞悉心与身的整个实相;他死时,就会超越这个缘起的世界。」 借着练习培养对身上所有感受的觉知,你已踏上了这条道路。假如你小心不起习性反应,你将发现,旧的习性反应(savkhara)一层一层地根除了。以平等心对待粗重不快的感受,你将会体验到微细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仍继续保持平等心,迟早你会达到佛陀描述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全身只是生起和灭去而已。所有粗重坚硬的感受已经消融;全身只有微细的振动。这阶段自然是非常喜乐,但还不是最终目标,你绝不可对它产生执着。某些粗重的染污不净已被根除,但是在内心底层仍然还有。如果你继续以平等心观察,所有潜藏深处的「行」将生起并灭去。当它们都根除后,你就体验到「无死」-超越心、物,没有什么生起,也没有什么灭去-无法描述的涅槃境界。 任何人正确地用功,培养觉知与平等心,都将能达到这个阶段。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用功。 就好像有五盖:五个阻碍修行的敌人一样,也有五个朋友(五力):五种帮助支持你修行的良好心力。假如你让这五个朋友保持纯净且强壮,将没有敌人可以打败你。 第一个朋友是信、信仰、信心。没有信心你就一直猜疑不安而无法用功。然而,如果信心竟是盲目的,那将更是一个大敌。如果失去分辨是非的智能,丧失对正当信仰的正确了解,那就是盲目的信心。你可能信仰某神或某某圣人;假如这是正信,有正确的了解,你会记取某神或某圣人的特质,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自己培养这种特质。这样的信仰才是有意义有帮助的。如果不会向信仰的对象学习他的特质,这就是盲目的信仰,有很大的害处。 比如说,当你皈依佛陀,你应忆想佛陀的特质,并且学习培养那些特质。佛陀的主要特质就是觉悟;所以皈依的对象事实上应该是觉悟本身,自己于己所开发培养的觉悟。我们礼敬任何达到完全觉悟的人;意思是注重的是这个特质,不管它在那里出现,是哪个教派或是哪个人都没有关系。而我们不应以仪式或典礼来礼敬佛陀,而应以实践他的教导,走上正法的道路,从第一步持戒(sila)开始,到正定(samadhi),到智慧(pabba),直到涅槃(nibbana)、解脱。 任何佛陀(觉者)都有如下的特质。他已根除了所有的贪爱、瞋恨与愚痴。他已征服了所有的敌人、征服他内心的大敌,也就是他内心的染污不净。他完全了解正法的理论,以及正法的应用。他怎么修,他就怎么教;他怎么教,他就怎么修;他的言行之间没有落差。他的每一步都踏向正确的方向。他探究身内的宇宙,由此而明了了整个宇宙。他充满了爱、慈悲、同享别人的喜悦,帮助迷途的人找到正道。他充满了完美的平等心。如果你努力培养这些特质以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子的皈依佛陀才是有意义的。 同样地,皈依法也与教派无关;并不是要改变宗教信仰。皈依法事实上是皈依于道德、主宰自心与智慧。任何能称为正法的教导应具有某些特质。首先,必须解释清楚,使得人人能懂。必须能让人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实相,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涅槃的实相,也应在亲身体验之后再接受。法必须能在当下带来有益的成果,而非只保证将来的利益。法具有「自己来看」的特质;亲自尝试,不要盲从接受。一旦亲自尝试过,并且体会到好处,你自然会想要鼓励并帮助别人也来试看看。在正道上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标;努力不会白费。在修行路上的起点、中途与终点,正法都一样有益。最后一点,具普通智能的任何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修行正法并且体验其益处。有了这样的了解,皈依法并且开始修行法,这样的信仰才真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皈依僧也与教派无关。已走在戒(sila)、定(samadhi)、慧(nibbana)的正道上,且已达到第一阶段的解脱,已成为圣者的任何人,都是僧伽。他或她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任何外表、肤色或背景;这些都无关紧要。如果你见到这样的人而受启发,并且努力去达到同样的目标,这样的皈依僧才是有意义的,是正确的信仰。 另一个朋友是努力(进)。如同信,努力也不应是盲目的。否则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成果。努力的同时,必须对如何努力有正确的了解;那么努力才会对进步非常有用。 另一个朋友是觉知(念)。觉知只能是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我们不能觉知过去,我们只能回忆过去。我们也不能觉知未来,我们只能对末来抱着期望或恐惧。我们必须培养出觉知自己身内当下所呈现的实相的能力。 下一位朋友是专注(定),时时刻刻毫不间断地对实相保持觉知。必须没有任何想象、任何贪爱,任何瞋恨;这才是正确的专注。 第五个朋友是智慧(慧)-不是从听闻开示,读书或智识分析所得来的智慧;必须体验自己身内实相而开发的智慧,因为只有这体验得的智慧才能让你解脱。真智慧必须基于自己身体的感受:对感受保持平等心,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这是内心深处的平等心,能让你在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平衡。 内观的所有修行都有它的目的:使我们正确地生活,尽我们世俗的义务并且保持心的平稳,自己保持安详快乐,并且也让别人安详快乐。如果你让这五个朋友强壮,你会有完美的生活的艺术,并且过着快乐、健康、美好的生活。 为了你自己以及许多人的利益,在正法之道上前进吧! 愿所有受苦众生接触到纯净的法,从痛苦中解脱,享受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