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与律部中的阿波陀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与律部中的阿波陀那

 

  第一节 阿含经中的阿波陀那

  一、十二分教与四阿含

  所谓九分教、十二分教是就经典的文学形式,或教法的分类而言,且是逐渐形成而后组成的。日人前田惠学博士,将九分教,十二分教发展的阶段分为三:

  〈1〉九分教之前五支〈修多罗、祇夜、记说、伽陀、自说〉

  〈2〉九分教之后四支〈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

  〈3〉十二分教之三支〈因缘、譬喻、论议〉

  可知是先有九分教,再加上三支而有十二分教的。但是“因缘、譬喻、论议”这十二分教中的三支,也并不是九分教以后才有的,它们的形式应已隐含其中,只是没有独立成支,由九分而十二分,应是觉得九分教的分类还不够详尽,因此加以补充细分,而成十二分教。(2)

  至于九分教与四阿含的关系,印顺法师认为二者应是同时发展的(3)。四阿含中最早结集成书的杂阿含,全经是由三大部类组成,此三大部类即相当于九分教中的“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分。至于九分教中“本事”、“本生”、“方广”、“希法”的次第成立,则是编入长、中、增壹阿含中。因此,九分教成立,四部阿含不久也集成了(4)。至于属于十二分教中的后三支〈因缘、譬喻、论议〉,则在第二结集后,部派的分化、律部的集成、论部的成立时,因三藏圣典的实际情况,已不是九分教所能该摄,于是成立“因缘”、“譬喻”、“论议”三分,完成十二分教最后定论。

  然现存四阿含皆已不是成立当时的原型,且其中皆有十二分教的名称。现存四阿含应是在部派时代,受部派不同传持的影响而有不少变更的四阿含(5)。此四阿含依成立时间的早晚是;《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6)。《杂阿含》包含了“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分,《中阿含》之编纂则摄收很多失去十二分教独立的形态,而“阿波陀那”即初摄收于“中阿含”中(7)。长阿含中唯有“本行经”与“大本经”是阿波陀那,至于最晚成立的《增一阿含》,除已含有大乘思想外,并编入了众多的“阿波陀那”(8)。

  由于十二分教在四阿含的文句中,并没有明文可证其是属于十二分教之某一分。因此吾人只宜就论书中所举四阿含中阿波陀那的例子,以及就四阿含的内容,推测出含有阿波陀那性质的部分。兹分述于下:

  二、论书中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中所举阿波陀那的例子,在前一章有关阿波陀那的定义时,均已分别讨论。共有属于《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游行经〉;属于《中阿含》的 〈长寿王本起经〉、〈中本经〉;至于沙门二十亿修行的故事,则在《中阿含》卷二九〈一二三〉经;《杂阿含》卷九〈二五四〉经;《增壹阿含》卷十三〈3〉经中,皆可见到。这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都是〈1〉:言现世之事为主,且是对某一行为做故事性、情节性的描述。〈2〉:多有教化作用,且除了《中阿含》中本经中阿那律本生溯及前生业行外,没有因果业报之说。

  三、〈杂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杂阿含》经虽是由〈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分组成(9)然仍有穿插一些简短故事 ,再就故事阐发佛理,形式似“阿波陀那”者。如:

  〈一〉卷五○〈一三三○〉经中,叙述有一山鬼,趁尊者舍利弗新剃须静坐入定时,以手打舍利弗之头,此山鬼以此恶行即时堕地狱中;尊者大目连闻舍利弗被山鬼打头,即来慰问,并赞叹舍利弗之大德大力,因为山鬼若以手打山,山即碎如糟糠,而舍利弗被打竟能无有损伤大苦。尔时世尊即就此事,而以偈教化比丘们,言舍利弗因心如刚石,是以能无苦痛。做为一经主旨所在,而结束全经(10)。

  〈二〉卷四十六〈一二三二〉〈一二三三〉经,是波斯匿王向佛叙说舍卫国长者摩诃男,家财巨富,却对人对己异常悭吝的种种举止行为;并于摩诃男死后,向佛问摩诃男何以巨富而悭吝,且无子息之因。佛为波斯匿王诉说摩诃男过去世所作业行,并言摩诃男死后已入 地狱受苦的今世恶行;佛说毕后并以偈言罪福之业,做为一经之主旨(11)。

  〈三〉卷四○〈一一○七〉经,叙述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丑陋夜叉鬼坐于帝释空座上 ,三十三天见之,咸各嗔怒,随诸天嗔愈盛,夜叉鬼貌即渐转端正,帝释因知此鬼是嗔恚对治鬼,乃合掌恭敬呼此夜叉,随帝释的恭敬谦虚,夜叉鬼渐渐隐没,终至消失。佛以此故事告知比丘帝释行慈之事,并勉诸比丘应效法帝释慈心不嗔之德(12)。

  四、《增一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北传《增一阿含》共五一卷,四七二经,是大众部经师所传的圣典,东晋时瞿昙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中已含有大乘的思想,经中并编入了众多的“譬喻”(13)。这众多的“譬喻”〈avadana〉 ,包括了有关佛生平的事迹;及与佛有关的事件;佛弟子的事迹;居士的事迹,诸天的事迹等等。兹述于下:

  〈一〉成佛之道:卷二三〈八〉经中,叙述佛告诸弟子昔未成佛前,尝以六年行种种苦行,至形神劳瘁然不得开悟,后舍苦行依圣贤四法──戒律、三昧、智慧、解脱,终成无上正 等正觉,自识无始劫来之宿命。最后佛并训诫诸比丘当勤修圣贤四法。此经主旨在佛以自己修行的经历为例证,来指示比丘苦行的徒劳无益,以及正确的修行方法(14)。

  〈二〉降魔:卷三八〈五〉经中,佛以自己未成佛时坐于菩提树下降魔的经过做为例证, 对诸比丘阐明“法犹尚灭,何况非法”之意旨(15)。

  〈三〉毗舍离城:卷三二〈十一〉经,叙述毗舍离城人民为鬼神所害,死亡不可称计,于是毗舍离城人民共推其城声名最大的长者,往王舍城请世尊前来,然世尊已先受阿阇世王结夏 安居供养之邀,若非阿阇世王肯首,诸佛世尊言无有二,不克前往毗舍离城。然慈悲的世尊仍教导焦虑的最大长者劝说阿阇世王之法,最大长者如佛所教,告知阿阇世王世尊授记其未来久远世时,当得成辟支佛,阿阇世王欢欣踊跃,遂允最大长者的请求。世尊入毗舍离城时,有二千五百宝盖悬空供养,世尊因阿难之请,遂说明一段得宝盖供养的过去因缘,并训勉阿难“当求方便,供养诸佛世尊”。佛入了毗舍离城,一切恶鬼罗刹皆悉自动离去,人民悉得病愈安乐。此时六师外道欲与佛竞,佛弟子输卢尼比丘尼于六师前现神通变化,黜斥六师,为佛赞叹。

  此经纯是叙述佛由王舍城至毗舍离城的经过,然中间穿插一段本生故事,做为教训的作用,全经可说是“譬喻”〈本生〉的形式(16)。

  〈四〉佛将涅槃:卷三七〈三〉经,叙述佛离开毗舍离城,至拘尸那竭国,将入涅槃的经 过。其中着重在世尊最后度化众生的经过(17)。

  〈五〉琉璃王灭释种之事:卷〈二〉经,详述琉璃王灭释种的前因、过程,以及后果。诸比丘并问佛琉璃王灭释迦族,佛无法挽救并头痛的因缘。佛遂说明自己、琉璃王与释迦族本生因缘之事。最后并训勉诸比丘当慎护身口意行。此是“譬喻本生”的形式(18)

  〈六〉提婆达多欲害佛事:卷九〈五〉经,叙述提婆达多劝诱阿阇世王以五百醉象蹋蹈害 佛,然佛以大威德神力降服群象之事。卷四七〈九〉经,则先叙述提婆达多向佛及诸大弟子求学神通之事,中间亦叙述提婆达多嗾使阿阇世王以五百醉象害如来,复又十指涂毒欲害如来,以此罪业即身入地狱。阿难悲泣,佛为阿难说提婆达多未来劫中之经历,及最后 身当成辟支佛事。目连并持佛语往地狱抚慰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并请目连代己向世尊、阿难请安。是非常生动的“譬喻授记”故事(19)。

  〈七〉佛生忉利天,又从天而降之事:卷〈二八〉〈五〉经,叙述帝释请佛至忉利天为母 说法,时有二恶龙兴嗔恚,不乐沙门在其上飞行,遂放大火风烧世界,佛允目连前往降服二恶龙;后佛见弟子放逸遂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阿那律以天眼遍寻佛不着,人间弟子异常思念佛,遂有优填王,波斯匿王恭塑如来形像,为世间有如来像之始。后阿那律终观见佛在三十三天,目连代表弟子们前往请佛回世,佛返世时,四众弟子群集僧迦尸国大池水侧争睹见佛,时优钵华色比丘尼化为转轮圣王身,并以为自己是最先见到佛者,佛则告诉她须菩提已以空性先见如来(20)。

  〈八〉阿耨达池大会:卷二九〈二〉经;叙述目连,舍利弗二人展现神通力,目连不及舍 利弗。因舍利弗智慧神通力,是目连所不如的。于时,与会大众比丘立即对目连产生轻慢之心,佛知大众心意,遂嘱目连展现神通之力,前往东方七恒河沙奇光如来国土,将彼佛国五百比丘持来人间阿耨达池,复再将此五百比丘送回奇光如来佛土。佛复于大众中称赞目连是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21)。

  〈九〉目连、舍利弗先佛而取灭度之事:卷一八经〈九〉经,叙述大目犍连,舍利弗不忍 见世尊涅槃,而先行自取涅槃;其中并叙述大目犍连因宿世业报,被外道梵志打得骨肉糜烂,苦痛不堪;以此示众生因果必报(22)。

  〈一○〉尸利掘长者欲害佛事:卷四一〈七〉经。叙述尸利掘长者听六师外道之计,欲借供 养佛及众僧之名,以饭食毒世尊,以大火坑烧世尊,然皆被世尊以神通力化解,并感化尸利掘长者(23)。

  〈一一〉难陀登天堂、游地狱:卷九〈六〉、〈七〉经。描述佛堂弟难陀,出家后仍喜身 穿光耀鲜艳的好衣,脚着绣有金线的好鞋,复抆饰两目;且不能忘情于俗家妻子,几度想还俗,佛遂带难陀上登天堂、下游地狱,见到自己未来果报,终使难陀有所警惕而精进修行得阿罗汉(24)。

  〈一二〉尸婆罗比丘:卷二五〈二〉经,叙述尸婆罗是大富豪月光长者,遍求天地山川鬼 神方得一子,其子生时相貌端正呈桃华色,两手执无价摩尼宝珠,并能言语。月光长者将此现象问于外道尼犍子,尼犍子言此子不祥应杀之。月光长者复问于佛,佛告以此小儿极有大福,将来当为佛声闻弟子中福德第一,并为此小儿取名尸婆罗。后尸婆罗果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所到之处诸天人民皆恭敬供养,福德之大,佛弟子中无人能及。诸比丘因问佛尸婆罗比丘有大福德的因缘,佛叙说尸婆罗过去生中,曾至心以珠宝、四事〈布施、爱敬、利人、读诵经法〉供养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屡孙如来、及诸比丘,并以此誓愿常生富贵家,值佛说法,出家作沙门得解脱,全经可谓是“譬喻本生”(25)。

  〈一三〉二十亿沙门:卷一三〈三〉经,叙述沙门二十亿精进修行,乃至脚破流血盈满路 侧,然仍未得解脱开悟,心生退转。佛知二十亿之心意,乃喻以弹琴之譬喻,后终得阿罗汉(26)。

  〈一四〉阿那律比丘:卷三一〈五〉经,叙述阿那律于世尊说法时,在大众中睡眠受世尊呵责, 阿那律遂向世尊忏悔,并发誓言:永不在世尊前坐睡。后阿那律日夜精进不眠,眼根将坏 ,世尊慰之劝其睡眠,阿那律终是不听从,续复精进,眼根虽坏然得天眼神通(27)。

  〈一五〉鸯掘魔比丘:卷三一〈六〉经,叙述鸯掘魔杀人无数,后为佛所降伏披剃出家, 证罗汉果并得六神通。诸比丘问佛原因。佛告诸比丘鸯掘魔过去世中的行业;末了并称赞鸯掘魔是佛弟子中第一聪明捷疾智者。是“譬喻本生”的形式(28)。

  〈一六〉弥勒国土:卷四四〈三〉经,叙述佛因阿难之请求,请细描述弥勒国土的胜境, 人民寿命福报,以及弥勒佛三会度化的众生数日,及弥勒佛本身寿限及遗法流传寿限;佛并嘱四大声闻弟子──大迦叶、君屠钵、宾头卢、罗云不得入涅槃,应护持如来正法,直至法灭尽乃可涅槃,尤其嘱咐大迦叶要待弥勒出世,与弥勒会面后方可灭度(29)。

  〈一七〉记佛名号经:卷四五〈四〉,佛因诸比丘之问,而叙说过去七佛的姓字名号、寿 命、坐于何树下而成道,弟子之数等(30)。

  〈一八〉鬼打舍利弗:卷四五〈六〉经,此经叙述恶鬼打舍利弗事,与《杂阿含》所述相类(31),唯情节加长描述更加仔细,其中佛赞舍利弗金刚三昧的威力时,复举过去世时有二比丘得金刚三昧,遭人火烧未损毫发之例以证金刚三昧的可贵。末了佛并感叹舍利弗如树之花,能庄严佛树。此则由《杂阿含》至《增一阿含》,吾人可发现“譬喻”的成分加重了,更趋向故事性情节性的叙述(32)。

  〈一九〉须摩提女:卷〈二二〉〈三〉经,叙述须摩提女,嫁与事外道的大富豪满财长者 子,后烧香乞求佛至夫家受供养,佛遂与大弟子们各各展现大神通变化,使一城之人皆欢喜向佛。佛并叙述此须摩提女过去世中供养迦叶如来之宿业福德;末了并训诫比丘们当成就四法。全经是“譬喻本生”的形式,且譬喻部分描写充满神奇变幻,具有非常生动的故事性(33)。

  〈二○〉提婆长者:卷十三〈四〉经,此经内容叙述提婆长者的今生与过去世中事,均与 《杂含经》卷四六〈一二三三〉经摩诃男长者相类似;唯最后结尾不同,在摩诃男长者中,佛 以偈语说恭敬布施的福德勉波斯匿王;而提婆长者最后一段,则增加了波斯匿王告释尊其不愿布施诸外道异学,佛则劝波斯匿王不应生分别心,应广行布施,因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波斯匿王闻佛所说,告佛今后当广行布施,无所吝惜,是譬喻本生(34)。

  〈二一〉罗刹鬼国:卷四○〈一〉经,叙述婆罗门以貌美玉女送佛,佛予婉拒,有一为佛 执扇长老比丘见此女貌美,遂起欲心请佛将玉女给其使唤。佛说女人有九恶法不可受纳,遂举本生故事作说明。叙述佛昔为马王,舍利弗为商主,玉女为罗刹,长老为梵摩达王,商主入海采宝遇罗刹女,险遭杀食,后幸得马王救之。罗刹女复来人间找商主,商主拒斥,梵摩王为美色所迷,纳罗刹女为妃而为女所食。佛以此例告诫长老比丘宜戒女色,全经可谓“譬喻本生”(35)。

  〈二二〉长寿王:卷一六〈八〉经,此叙述与《中阿含》长寿王譬喻内容类似,且亦是做为例 证之用,是佛因比丘争斗而说,可谓“譬喻本事”(36)。

  〈二三〉三十三天之天子:卷廿四〈六〉经,叙述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命将终时自知将堕畜牲道猪胎受生,忧愁苦恼,后听帝释之劝皈依世尊,死后转生人道,生大富长者家,遇佛出家修行得道(37)。

  〈二四〉嗔恚对治鬼:卷四一〈五〉经,佛训诫比丘们当行慈心,所有嗔恚之心自当消除 ,复举帝释与嗔恚对治鬼的故事为例证,来说明不嗔之德。与《杂阿含经》中所述相类,都是 以帝释的慈心不嗔为例,来训示比丘当行慈道(38)。

  〈二五〉波斯匿王作福之事:卷一三〈一〉经,叙述波斯匿王供佛及比丘三月,自以功德 不可称计,功德已办。佛告波斯匿王生死长远不可称计,作福当觉无厌足,遂举自己过去 生中事迹告之。佛叙述自己昔日为王,名地主,地主王太子出家成佛号灯光佛,地主王遂 发心于七万岁中供养佛与比丘,然其供佛功德只在生死中求福,不求解脱,昔日之福今已 不在。佛说完此故事后,复勉励波斯匿王,要作福无厌并以此福业求解脱生死,勿求生死 中的福业。此时众中有一迦旃延比丘尼从座中起,赞佛所说,并以自己过去生中,为使人 名纯黑,曾以食物供养饭式诘如来,并发愿持此功德,将来之世得佛求解脱;果于今世遇 世尊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波斯匿王闻佛及比丘尼所说,虔诚忏悔改往修来,佛并对大众 赞美迦旃延比丘是佛声闻弟子中,第一得信解脱者。全经是“譬喻本生”形式,且“本生 ”有二则(39)。

  五、《中阿含经》中的阿波陀那

  北传汉译的《中阿含》只六十卷、二二二经,是上座系说一切有部经师所传的圣典,东晋 时瞿昙僧伽提婆汉译。

  《中阿含》中的阿波陀那,除《大智度论》中所述及的“长阿波陀那”──长寿王阿波陀那;及 〈说本经〉中阿那律自叙前生事,并佛为弥勒授记事外;亦有如下诸经具有阿波陀那的性 质:

  〈一〉瞿昙弥经:卷二八〈一一六〉经,叙述佛的阿姨瞿昙弥大爱道,三次向佛请求出家 学道,佛皆不允,大爱道忧伤憔悴为阿难所睹,阿难乃代其母大爱道向佛请求,动之以情 ,言大爱道曾亲自鞠育世尊,佛遂订立诸种女人出家学道应礼敬比丘的戒律,允大爱道及 女子出家;后大爱道修行有成年高德邵,复央阿难代她向佛请求,凡是年少新学晚后出家 的比丘,应向比丘尼顶礼承事;为佛所诃止,佛并向阿难叙说允许女人出家对佛教的种种 损害(40)。

  〈二〉赖吒惒罗经:卷三一〈一二八〉经,叙述赖吒惒罗欲出家学道,父母不舍百般劝慰 ,然赖吒惒以绝食抗之,终得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过十年而返家见父母,父母初不识而 以秃头沙门斥逐之,后知是赖吒惒,则以钱财女色百般诱其还俗,赖吒惒终不为所动;后 赖吒惒并以佛法开示拘牢婆王(41)。

  〈三〉沙门二十亿经:卷二九〈一二三〉经,叙说二十亿精进修行,不得开悟遂生退心, 佛告以弹琴之喻,教示其修行之法。二十亿受教修行得阿罗汉;来到佛前自说境界,蒙佛印可。(42)

  〈四〉鹦鹉经:卷四四〈一七○〉经,叙述佛至鹦鹉摩纳子家乞食,鹦鹉家有白狗在大床 上金槃中食,见佛即向佛吠叫,佛斥白狗,白狗即生大恚下床不饮不食,鹦鹉回家见狗如 此,即怒气冲冲来质问佛,并问佛白狗前世与其关系;佛告鹦鹉白狗前世是其父;鹦鹉回 家询问白狗,白狗以动作告示确是其父,并示鹦鹉宝藏之处,鹦鹉得宝欢欣踊跃来见佛, 并向佛请问因果业报之事,佛详细为其开示(43)。

  〈五〉郁伽长者经:卷九〈三八〉经,叙述郁伽长者见佛其醉自醒,从佛受戒之事(44)。

  〈六〉蜱肆经:卷一六〈七一〉,叙述蜱肆王以邪见“无有后世,无众生生”来询问鸠摩 罗迦叶,在迦叶不断举各种善巧比喻为王开示之后,王终于放弃对“见取、欲取、恚取、 希取、痴取”的执着,而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然蜱肆王以不至心行布施,施以极粗恶的 饮食衣物,命终后生为树林中神,方生惭愧懊悔之心,请天帝告阎浮提众生当诚心自手布施 ;勿如其所为。此在阿波陀那的故事中,含有许多的譬喻〈upamay〉。(45)

  〈七〉降魔经:卷三○〈一三一〉经;叙述魔王波旬化作细形入大目犍连腹中,为目连识 破,波旬遂出来立于目连面前。目连告波旬,过去世时,己亦是魔,名恶;而波旬是其妹 名黑之子;目连叙述己为恶魔时,令梵志居士将觉砾拘荀如来的大弟子打得头伤衣裂钵破 ;而己于彼时即身陷地狱受无量苦。目连以己身受苦之事告波旬,波旬闻之心悸恐怖,身 毛皆竖,即向目连忏悔告退,是“譬喻本生”的形式(46)。

  《长阿含》中之阿波陀那

  《长阿含经》中唯有论书中所举的〈大本经〉、〈游行经〉是阿波陀那的形式,余皆不是。

  六、小 结

  由上述四阿含的研究中可知,《杂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只是粗具阿波陀那的雏型,而其 内容所强调的重点在今世之恶业招感来世的恶果堕入恶道中,如提婆达多、瞿迦梨比丘、 摩诃男长者,山鬼等皆是。

  《中阿含》中叙述佛弟子现世的行事,及居士现世行事及本生。《中阿含经》对业报思想的阐 明极为强调(47),其中符合阿波陀那形式的〈蜱肆经〉、〈鹦鹉经〉等,皆是论 述死后业报的可信。

  《长阿含经》的阿波陀那,依论书所言,应是指七佛传记及佛入涅槃之事,特色在着重诸 佛光辉事迹的描述。

  《增壹阿含经》中是四阿含中具有“阿波陀那”最多的一部经,印顺法师认为《增壹阿含经 》,含有大乘思想,且有众多譬喻的编入,其风格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杂事、药 事、破僧事时代也大略相近(48)。

  《增壹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多叙述佛生平之行迹行事,以及佛弟子、居士的生平行事及 本生。其强调的重点在言前世行业必感今世之果报。往昔所造善恶业,今世必定受善恶果 报。有许多“譬喻本生”的形式出现。

  所以,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实已具备了前节在论述论书中的阿波陀那的原始类型及 发展类型两种形式。也就是展现了阿波陀那的两大特质:〈1〉圣贤的事迹与风范。〈2 〉因果业报的强调。

  注释

  (1)见日人,前田惠学博士《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研究》第二编,结论,第 五四九页。

  (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五四九页。

  (3)前揭书第七章第二节“四阿含与九分教”。

  (4)前揭书第八章第六节“结论”,第六二五页。

  (5)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附录上册,日人今津洪岳先生《阿含经解题》,第三七八页。

  (6)前揭书,增谷文雄《阿含经总论》,第二三九页。

  (7)前揭书,第三七六页、第三七七页。

  (8)同胞2)第七六四页。

  (9)同(2),第六二三页。

  (10)《大正藏》二册,第三六七页中。

  (11)《大正藏》二册,第三三七页中|第三三八页上。

  (12)《大正藏》二册,第二九一页上|下。

  (13)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第三节第二项“增一依本事 而集成”,第七六四页。

  (14)见《大正藏》二册,第六七○页下|第六七二页上。

  (15)见《大正藏》二册,第七五九页下|第七六一页中。

  (16)同右,第七二五页中|第七二八页上。

  (17)同右,第七四八页下|第七五二页下。

  (18)同右,第五九○页上|第五九一页上。

  (19)同右,第八○二页中|第八○六页上。

  (20)同右,第七○三页中|第七○八页下。

  (21)同右,第七○八页下|第七一○页下。

  (22)同右,第六三九页上|第六四一页上。

  (23)同右,第七七三页下|第七七五页中。

  (24)同右,第五九一页上|第五九二页下。

  (25)同右,第六八三页上|第六八六页下。

  (26)同右,第六一二页上|第六一二页中。

  (27)同右,第七一八页下|第七一九页中。

  (28)同右,第七一九页下|第七二二页下。

  (29)同右,第七八七页下|第七八九页下。

  (30)同右,第七九○页上|第七九一页中。

  (31)参考《杂阿含》卷五○〈一三三二〉经。

  (32)《大正藏》二册,第七九三页上|第七九三页下。

  (33)《大正藏》二册,第六六○页上|第六六五页中。

  (34)同右,第六一二页下|第六一三页上。

  (35)同右,第七六九页上|第七七○页下。

  (36)同右,第六二六页上|第六二九页下。

  (37)同右,第六七七页上|第六八○页中。

  (38)同右,第七七二页下|第七七三页中。

  (39)同右,第六○九页上|第六一一页下。

  (40)《大正藏》一册,第六○五页上|第六○七页中。

  (41)同右,第六二三页上|第六二八页上。

  (42)同右,第六一一页下|第六一三页上。

  (43)同右,第七○三页下|第七○六页中。

  (44)同右,第四七九页下|第四八一页中。

  (45)同右,第五二五页上|第五三二页中。

  (46)同右,第六二○页中|第六二三页上。

  (47)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第二节“中长二部分的集成及 其特性”。

  (48)前揭书,第十章第二节〈增一依本事而集成〉,第七○五页。

 
 
 
前五篇文章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上的“道”

阿含研究文集: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阿含研究文集:原始佛教和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

阿含研究文集:清净道论·序品

 

后五篇文章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阿含研究文集:《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天台宗是怎么创立的?特点是什么?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宗派是在什么时候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谁是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其基本教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