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附 律海十门思考题 |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附 律海十门思考题 第一讲 1.学毗尼的目的?(学戒的目的——令正法久住) 2.论首为什么要归依三宝? 3.何为过去七佛?何者正法久住?何者法不久? 4.佛举“若众花散置,无线贯穿故,被风则涣散”喻何意? 5.舍利弗悲心,请佛制戒,佛何故不立即制? 6.在家修行不如出家吗?试举几方面。 7.结戒十意是如何通二百五十条的? 8.为何要结戒?有十个意义。 第二讲 9.何谓惭愧者安? 10.何谓断现有漏? 11.根据结戒十意,试述五戒之殊胜。 第三讲 12.试述别解脱律仪在菩萨戒中的重要性。 13.三聚戒应如何正学? 14.远欲出离心有几?分别说明。 15.怎样算是身心堪寂? 16.言思云何能如理? 17.自尊与自大的差别云何? 18.云何柔顺不恼? 19.云何能奈他怨恨? 20.云何三时正知正念不放逸? 第四讲 21.云何行为合法? 22.思惟自己能勇于露罪堪忍饥寒热恼否? 23.如何理解“知足常满用节省”? 24.如何理解“求谋不遂无怨尤”? 25.何为五邪命? 26.“净命护他”如何理解? 27.佛弟子应具备哪些要求? 28.谘审戒如何理解? 第五讲 29.“近住”何义? 30.八戒有哪些应做? 31.近住之名云何? 32.试述八戒之相,并分为三支。 33.试述净持八戒之功德,及如何持好八戒? 第六讲 34.近事名义如何? 35.为什么近事对自妻小,欲意行想,发生邪觉,当作怖想? 36.近事除根本五戒外,更断除哪些? 37.近事有何等重要性? 第七讲 38.正学女二年持哪六法?有何密义? 39.近事发起慧行修心法有几?一一详述之,如何结合自身之三业? 第八讲 40.YIN戒修心应如何观? 41.如何能达逢境不起烦恼(贪)? 42.试述侵损三宝物结罪何等? 43.试述盗法罪结何等? 44.在说法中,哪些行动涉及盗罪,如何远离? 45.对财物应作何等观想? 46.如何防犯盗,依何法修最妥? 第九讲 47.瞋心由何而起?若起如何办? 48.护持不犯杀戒,应如何修? 49.被人打骂应作何等观想?能结合实际否? 50.详述“六和”,如何生起六和的信心? 51.如来五语如何? 第十讲 52.结合如来五语,佛弟子应如何作?(结合现实) 53.妄语与现相邪命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54.何者为五邪命,省自己离邪命远否? 55.亏损尸罗有几因缘?就每点指出其中心。 56.恶性浮散与愚不畏罪,主要差别在何? 第十一讲 57.第八、九堕两边,且比较二者之危害性何重。 58.佛从几方面赞戒之胜德?各述其重点。 59.如何善观三业? 60.观身语与观意业分二段述,何不合一段而述,何理? 61.云何才名善观察? 62.尸罗清净有何种功德? 63.尸罗清净遂往生与念佛往生有无矛盾?; 第十二讲 64.试述杜多十二行,行杜多有何胜利? 65.杜多行对你有何帮助?得益多少? 66.修杜多主要对治什么? 第十三讲 67.何谓“多净信心,胜解不疑”? 68.何谓“顺时变熟,平等持食”,它对身体有何好处? 69.妙慧如何成就? 70.如何成就聪慧者想? 71.如何成就柔和? 72.如何作到性贤善? 第十四讲 73.何谓明智觉观存念? 74.存念哪些事?一一明念忆识之。 75.自己每日能觉观、存念多少? 1 秉佛密意,戒法兼收,七众咸备,戒海一滴,大科十门,律海选七,定道选二,比丘日诵,选择心要……。(《基本三学》九八页) 2 以下引文出《律海心要广解》,全称《律部显明灯调伏藏大海心要广解》,全八卷,宗喀巴大师造,智慧幢大师广解,能海上师译并作眉批。卷一、二、三、八通在家二众,载《能海上师全集》第四辑《在家律要》(余卷属出家部份,故从略),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3 《律海心要广解》卷一。(《在家律要》七〇~七二页) 4 《律海心要广解》卷一:「律藏中心业果微细理,菩萨缘觉声闻力难知,自力现量行境不共故,而况习惑我见云何晓。【眉批】:深自惭愧,依教修行,放下一切我执知见。」(《在家律要》六〇页) 5 《律海心要广解》卷一。(《在家律要》八二页,以下引文出处略) 6 《俱舍论颂疏》卷一三:「戒为堤塘证者,又契经说,离杀等戒,名为堤塘戒。能长时相续,堰遏犯戒过故。此经既说戒为堤塘,明知别有无表戒色。……第七别解脱戒者,亦思种为体,于此思种上,有防非、止过功能,假立无表。故论云:谓由思愿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语恶业,由此故建立别解脱律仪。第八戒为堤塘者,论云:谓先立誓限,定不作恶,后数忆念,惭愧现前,能自制持,令不犯戒。故堤塘义,由心受持。」 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8 《律海心要广解》卷二。(《在家律要》九一页) 9 七佛 过去之七佛。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说于长阿含卷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卷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 10 《律海十门》:「若侵损僧物,随爱憎取与,不护惜浪用,愚痴波罗夷,望十方圣凡,各各成盗罪,胜五逆四重,无法能除悔。」(四根本修心要门第六之盗戒摄修) 11 《律海十门》:「依诸教所云,执掌三宝物,罗汉须陀洹,无则持净戒,识因果业报,畏后世惭愧,克我执知悔,分物心等平。」 12 《律海十门》四根本修心要门第六之杀戒摄修。(《基本三学》第八二页) 13 不谈世事 宋光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乃扫脚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安自是终年未尝言及世事。赞曰: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论?今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神在侧,又当如何?噫,可惧也已!(《缁门崇行录》) 14 四依-行四依 谓出家之人,依此四法而修,则能成就圣道也。 一、着粪扫衣。着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二、常行乞食。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树下坐。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四、用陈腐药。用陈腐药者,谓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当用陈年朽腐之药而调治之,病瘥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积蓄也。 15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四非问分禅定品第九:「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不能得定。修定有如此因缘,谓比丘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已行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善知识,善亲厚,善众,摄诸根门,饮食知足,勤行精进初不睡眠,离障碍法。如此比丘,知断五盖心垢,损智慧法,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乃至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净,成就第四禅行。」 16 疑口误;《五字真言》五方佛总摄戒:「无尽众生解脱等,安住律仪涅槃中。」 17 《上师供》五方佛戒:「……无上最胜菩提心,我今正真令生起,为利一切有情故,我持众戒悉无余,未得度者令得度,未得解脱令解脱,未安稳者令安稳,安住律仪涅槃中。」 18 《西域记》卷五:「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阿僧伽(唐言无着)菩萨请益导凡之所。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庵没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其侧故基,是世亲菩萨从睹史多天下见无著菩萨处。无著菩萨,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其弟世亲菩萨,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无着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着。无着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遐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19 《戒定慧基本三学》之《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第二七页,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20 正学女:即式叉摩那,《俱舍论记》卷十四:「式叉摩那,唐言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YIN、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 21 烟草之毒害(节录孙景风居士西藏经典译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龙宫胜王处,正入定时,有名魔天施之二魔女,爱恋世尊,趋至佛前,大献媚术,佛从定起,作一弹指,二女即入昏沉,及其觉时,自见形态变为龙钟老妪,大生惭恚,逃于他方,共相议曰:我二人不能坏佛戒体,何不发一反愿,于其随顺众生中,安一恶种子,言已,次魔女取胎血,拋向印度国,长魔女取便溺,拋向中华国,由是从胎血种子,播生烟草,从便溺种子,播生大蒜,烟蒜二者,一入口中,众生即当堕入地狱,以其由发反愿所生,且于佛前所发反愿,较其他一切之力,大而有余故也。 吸食之害,不生三戒本续中,三毒俱备故也,不生六度本续中,六垢俱备故也,不容观修生起次第,以其于佛前触犯其障故也,不容观修圆满次第,以一切根本道,为烟所障故也,不容趋至三宝佛殿前,以减少彼等之功德故也,烟气上行至天宫,触于天帝释及梵天等,阻瑜伽道,及见修二道,中行至人间,触寻香无色,及饶益众生之护法,令其昏昧,则护法势力衰弱,而资粮道隔绝矣,若作佛之近侍,则触佛障,虽有念诵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及至临命终时,于法身出现之际,中脉上端,以为烟所遮,则灵性流转于下,于中阴报身出现之际,虽现天身,以为烟所覆蔽,无所见而失堕于中阴,于出现化身之际,不得贵族善种众生之胎,以烟根源,是由胎血火中焚化,而成吸者邪缘之因故也。 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容或现光明;午间吸烟,阻断静脉流行,于中阴时,不容现报身;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容或现化身,何况烟气恶劣,当为诸善士所共弃也,大蒜及葱,摄彼类中,亦应永断,而以烟草毒害最甚,若不戒断,终必符合世尊已往金口诚言,今世贫穷,渐至堕于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于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 戒除之法,须向三宝前,作虔诚念,于诸有情,生慈悲心,常诵伏魔咒,乃能净除矣(咒文颇长,音恐难确,故未录,若能至诚恳切,念佛号以代之,必有同样功效,以一声佛号,能除多劫生死重罪也)。吸烟成瘾之人,有以仇视心理,誓愿戒除,而终不能戒除者,以有昔日魔女恶愿加持,生生世世,未曾舍弃,故非下大决心,求佛加被不可。 孙景风曰:此文由龙树菩萨札记中录出,所论烟草之害,较五荤尤烈,读之令人毛悚!念佛持咒人,若有烟癖,最为护法神所恶,不为呵护,天龙八部,亦最畏烟气熏障,人间烟气炽盛,则旱魃为虐,雨量不调,灾害并至!人若平时为烟气所熏染,临命终时,神识即随烟气入地狱,盖烟气闭塞顶门,不能往生,平时虽念佛持咒功深,斯时亦作不得主,思之更为可怖!附志数言,普愿有情,速成正觉!(谨按:吸烟(卷烟丝烟之类)伤身体,促寿命,费金钱,致贫穷,其害犹小,大害甚多,约有二端。一. 吸烟者,虽有念佛诵经咒之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二. 吸烟者,平时吸烟为气所熏染,临终顶门闭塞,不能往生,反随烟气堕入地狱。) 22 逾缮那 此云限量,又云合应(计应合尔许度量)。业疏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西域记云:夫数量之称逾缮那者,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同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俱舍颂曰:极微微至水,兔羊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逾缮那。 23 《贤愚经》卷五“沙弥守戒自杀品”。 2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YIN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25 《俱舍论颂疏》卷四:「颂曰: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释曰:无惭愧者,标也;不重者,释无惭也。不重贤善,名为无惭。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26 《现证庄严论》颂云:「约南洲士夫,供佛善根等,多种喻所作,增盛十六相。」 27 《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印顺接近)。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着)。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掌中解脱》(三八五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赡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28 汉地传承如此。依藏地传承,外道经书中杂有佛菩萨名号或法宝字句,可先念请圣回驾咒七遍,然后净地焚之。损像蠹经,净处藏之亦可。 2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九八:「复次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起应一切智智心,以无所得为方便,思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纯大苦蕴集已,复以无所得为方便,思惟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乃至纯大苦蕴灭。如是诸灭,无我空无相无愿,寂静远离,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作无为。憍尸迦,是谓菩萨摩诃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于凌波《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 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 30 善知识标准 丙二 所亲近之德分十 丁一 调伏:与戒相应者。丁二 寂静:与定相应者。丁三 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丁五 有勇:益他无畏无倦者。丁六 经富:有多闻者。丁七 觉真:了实义者。丁八 善说:不颠倒者。丁九 悲深:无希求者。丁十 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颂云: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离退十德堪依止。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调伏寂静断伏惑”,这是第一二三个:调伏,寂静,断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个就是德增,第五个是有勇,第六个是“阿含富”,学得多的,三藏多闻的;“觉真”,第七个,能够通达实相的,或者证到实相的;第八个“善说”,善巧说法的;第九个“悲愿广”,悲深;第十,“离退”。这个十个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够依止他。 “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假使十个功德不能全的,那么根据博多瓦的五个,戒定慧,达实性,还有悲心,这五个;如果这五个还不够,那就是康萨仁波卿的教诫了,要具“悲心”跟“调伏”。而先决条件是调伏,调伏有了之后,还有悲心。有这两个条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这两个条件没有的,尤其是没有调伏的,再好,不能依止。这个话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亲自传下来的。……十个条件具足的是善知识,不具足的,五个;再不行的,两个。两个再不行的,不行了。这两个是不能少了。就是一个戒,一个悲心。这个就是最起码最起码的。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31 《付法藏因缘传》卷三:「时摩突罗城有一YIN女名婆须达。多诸邪媚,妖幻奸谄,遣使诣市,求买妙花。使人寻往忧波毱所,大得好花,奉婆须达。女怪华多,问使人曰:汝将不盗得是花耶。使人答言:我不盗得,从市买之,有人名曰忧波毱多,仁慈宽惠,性好平均,以斯因缘,得多花耳;又复此人形容姿丽,大家若见,死终无恨。时婆须达遣人迎召,忧波毱多都不许可。殷勤求请,终不移操。有长者子,共YIN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赍珍宝,求女交通。时彼女人贪其宝故,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遍行推求,至YIN女舍,掘地得女,向其国王具陈斯事。即取YIN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弃于塜间。忧波毱多作是念曰:彼以荣色本来召我,以是因缘,止而不去,今为解脱,宜往化之。即将侍者至YIN女所。婆须达言:我本端妙,颜容姿玮,尔时相召,不能临顾,今既残毁,何用来为。答言:姊妹,我为观汝实相故来,不为欲也。汝本以色诳惑众生,凡夫无智,横起倒想。今自应当谛观此色,无常危脆,犹如聚沫,覆以薄皮,外现严饰;筋骨相连,涕唾不净。譬如画瓶,盛满臭秽,愚不觉知,深生染爱;智者了之,终不乐着。假以香华,澡浴衣服,外现庄严,内实不净。大海渊广,可知渧数,此身过患,甚难穷尽。是故诸佛恒常诃责,未曾一念生愿乐想。YIN女于时心渐开悟,于佛法中,深生敬信,白言:仁者所说诚谛,唯愿为我广敷演之。优波毱多即为宣畅,一切有为,众苦积聚,如痈如疮,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轮转无际,无常败坏,不坚速朽。如临死囚,命不云远。譬如牢狱,人无爱乐。犹路上果,众所共掷。此身可恶,会归磨灭,乌鹊狐狼,竞共啖食。风吹日曝,青烂臭处,发毛爪齿,狼藉在地。如此之身,岂可爱乐。宜勤方便,而求解脱。YIN女闻解,得法眼净,命终即生三十三天。」 32 《影尘回忆录》:「朱子桥将军,多少年来羡慕弘老的德望,只是没见过面。正赶他有事到青岛,让我介绍欲拜见弘老,一说,弘老很乐意。大概他平素也知道朱将军之为人,对办慈善及对三宝事很热心,乃与之接见,并没多谈话;同时还有要见他的人,他不见,让人回答,说已竟睡觉了。 有一天,沈市长在湛山寺请朱将军吃饭,朱将军说:可请弘老一块来,列一知单,让他坐首席,我作配客。沈市长很同意,把知单写好,让我去给弘老说,我到他寮房里一说,弘老笑笑没言语,我很知他的脾气,没敢再往下勉强。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监院师去请他,带回一个条来,上写四句话: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朱将军看到这个条喜的不得了,说这是清高。沈市长脸上却显得很不乐意,按地方官来说,他是一个主人,又加是在一个欢迎贵宾的场合里,当然于面子上有点下不来台。我和朱将军看到这里,赶紧拿话来遮盖,朱将军平素有些天真气派,嘻嘻哈哈,把这个涩羞场面给遮掩过去了。」 33 守财鬼 :《六趣轮回经》卷一:若人于财利 劳役广希求 无少惠施心 后作守财鬼 若人盗他财 用已或能施 后堕鬼趣中 随得随散失 若人于己财 随分而行施 当获于富饶 不为他侵损 若人以净财 离悭广行施 得上妙饮食 所欲皆如意 34 《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第二六”:「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35 《四十二章经》:「佛言:人遇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宝礼如之乎? 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36 歌利王害忍辱仙 《金刚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大般涅槃经》卷三一:「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大,年壮色美,耽着五欲。我于尔时,为度众生,在彼城外,寂默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城游观,在树林下五欲自娱。其诸婇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欲为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寻来,即见我时,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则为具足贪欲烦恼,云何自恣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于贪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诸仙,服气食果,见色犹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贪?我言:大王,见色不着,实不因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心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则有诽谤;我无妒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时我被截,颜色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色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瞋忿,雨沙砾石。王见是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唯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瞋,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无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 37 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38 恃相卅八法 (舍利弗论 烦恼品):恃我慢憍胜,无明颠倒始,烦恼诸行生,内慧行自照。初叚有十法,恃生恃种姓,恃色恃财福,恃贵恃尊胜,恃豪族无病,恃年壮命壮,皆属生身执,不可依作依;次叚十二法,恃工巧多闻,辩才得利养,得恭敬尊重,恃备足师范,恃徒众党侣,恃长宿恃力,皆从我所生;后叚十六法,恃神足禅定,恃无求知足,独处阿练若,恃乞食粪扫,离荒食一受,恃冢间露处,树下常端坐,随坐但三衣(增),如是十六法,皆三学杜多,佛赞胜功德,不恃则为妙,内慧行之基。(《戒定慧基本三学》三〇八页)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八,非问分烦恼品第十一:有一人出世,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断恶不善法,生诸善法,断苦法,得乐法,寂静诸漏,灭诸漏,除诸所作业,能得寂静第一义清凉,究竟尽,究竟梵行,究竟安乐,究竟苦际,得涅槃。以是因缘故,今当集诸不善法门。恃生,恃姓,恃色,恃财,恃贵,恃尊胜,恃豪族,恃无病,恃年壮,恃命,恃工巧,恃多闻,恃辩才,恃得利养,恃得恭敬,恃尊重,恃备足,恃师范,恃戒,恃徒众,恃党侣,恃长宿,恃力,恃神足,恃禅,恃无求,恃知足,恃独处,恃阿兰若,恃乞食,恃粪扫衣,恃我能离荒食,恃一受食,恃冢间,恃露处,恃树下,恃常端坐,恃随敷坐,恃但三衣……。何谓恃生?众生贵生,以生自高,以生为境界,若心忆念,谓生妙好,而以自高,是名恃生。复次恃生,我生胜彼中生,彼生卑,世间诸生中我生最胜。众生重于生,常敬于生,若心忆念诸生妙好,而以自高,是名恃生。恃姓、恃色、恃财贵、恃尊胜、恃豪族、恃无病、恃年壮、恃命壮、恃工巧、恃多闻、恃辩才、恃得利养、恃得恭敬、恃尊重、恃备足、恃师范、恃徒众、恃党侣、恃长宿、恃力、恃神足、恃禅、恃无求、恃知足、恃独处、恃阿兰若、恃乞食、恃粪扫衣、恃我能离荒食、恃一受食、恃冢间、恃露处、恃树下、恃常端坐、恃随敷坐、恃但三衣,亦如上广说。」 39 《菩提道次第科颂·入般若法门》:「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般若者真见,不观梦幻实,不住色生心,合集流注等;般若者纯净,我相尘垢离。」(《戒定慧基本三学》四四页) 40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一:「设有处说缘生空者,应知此就遍计所执,说缘生法无二我故。密意言空,非谓彼法举体全无。若此无者,则是断无恶取空见,甚为可畏。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中论云: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如是空见,既是深过;明知缘生,必定不无,摄论瑜伽深密经等决定说有,不可违故。」 《大乘密严经》卷三:「譬如须弥量,我见未为恶;憍慢而着空,此恶过于彼。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一切诸众生,生于种种见,欲令断诸见,为说于空理,闻空执为实,不能断诸见,此见不可除,如病医所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二:「楞伽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者,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国,故云宁起有也;不起空见如芥子者,谓拨无因果,谤于念佛,生阿鼻地狱,故云不起空也。吁!可畏者,其在兹焉。」 41 野狐禅 禅家以外道为野狐禅。四家玄录曰:「百丈大智禅师,一老人听法,曰:僧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遂对曰不落因果,堕在野狐禅,请和尚代一转语。师曰:汝但问。老人便问。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免老狐身,只在山后住,乞依亡僧例焚烧。岩中果见一死狐,积薪化之。」 42 《妙法莲华经》卷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4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云何十种亏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沉下,三者太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云何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谓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狂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而求出家。如是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中略)略由如是十种因缘,名戒亏损。世尊或说尸罗亏损,或时复说尸罗艰难,当知于彼诸因缘中,由二因缘,谓不能出离,及所受失坏;由余因缘,当知唯说尸罗亏损。与此安立黑品因缘,相违白品所有因缘,当知说名尸罗圆满,尸罗清净。」 44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云何名为堕在二边?谓如有一耽着受用极乐行边,从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爱玩受用,不观过患,不知出离,是名一边。复有一类好求受用自苦行边,以无量门,而自煎迫,受极苦楚,谓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断瑜伽;或复事火,谓乃至三,承事于火;或复升水,谓乃至三,升上其水;或一足住,随日而转;或复所余。如是等类,修自苦行,是第二边。如是名为堕在二边。」 45 《贤愚经》卷五,沙弥守戒自杀品:「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或有比丘,外行粗踈,不顺仪式,而内具足沙门德行、禅定智慧,如庵罗果,内熟外生;或有比丘,威仪粗穬,破戒造恶,内亦具有贪欲恚痴、悭贪嫉妒,如庵罗果,内外俱生;或有比丘,威仪庠审,持戒自守,而内具足沙门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罗果,内外俱熟。彼乞食比丘,内外具足,亦复如是,德行满故,人所宗敬。」 4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根本,如伽他说:若善住根本,其心常寂静,因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庄严具,如伽他说:苾刍苾刍尼,戒庄严圆满,于不善能舍,于善能修习。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涂香,如伽他说:苾刍苾刍尼,戒涂香圆满,于不善能舍,于善能修习。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如伽他说:阿难有香类,顺风善能熏,逆风亦能熏,顺逆熏亦尔。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妙行,如伽他说:身妙行能感,可爱诸异熟,于现法当来,语妙行亦尔。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律仪,如伽他说:诸有惠施主,具戒住律仪,有阿笈摩见,及有果正见。」 47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根本?答: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快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令生令长,如是尸罗,如前广说。」 48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庄严具?答:诸余世间,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及以宝印、金银鬘等,妙庄严具,若有成就幼稚黑发少年,盛壮姝妙形色而服饰之,少增妙好,非有成就朽老衰迈、齿落发白、年逾八十或九十者而服饰之当有妙好,唯除俳戏,令众欢笑。若遭病苦,财货匮乏,亲戚丧亡,当尔服之,亦无妙好。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是故尸罗名庄严具。」 4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答: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茎香等,随风飘扬,遍诸方所,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是故尸罗名为熏香。」 5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涂香?答:由此所受清净无罪妙善尸罗,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恶戒为因身心热恼。譬如最极炎炽热时,涂以栴檀龙脑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灭,是故尸罗说名涂香。」 5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妙行?答:由此尸罗清净善行,能趣妙药,往妙天趣,向妙安隐,故名妙行。」 5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律仪?答: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5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又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何等为三?一观身业,二观语业,三观意业。云何观察如是诸业,令戒律仪皆得清净?谓希当造及欲正造,身作业时,如是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及以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为不自损,亦不损他,是其善性,能生诸乐,招乐异熟?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即于此业,摄敛不作,亦不与便……。如于身业,于其语业当知亦尔。由过去行为缘生意,由未来行为缘生意,由现在行为缘生意,即于此意,数数观察:我此意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即于此业,摄敛不起,不与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即于此业,而不敛摄,发起与便。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意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所以者何?去来今世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于身语意三种业中,或已观察,或当观察,或正观察;或已清净,或当清净,或正清净;或已多住,或当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观察,如是清净。」 54 “此中最快十二年,或仅三载或三品,速得双运最近道,愿遇善慧胜者教。” 普通修密法,一生之内可以圆满。大师得文殊教授,十二年之内即可修圆满。因为大师的教具足扼要之点,以上师为本尊,所以成就特别快。“三品”的“品”,是半月的意思,或者说一个上半月、一个下半月为一品,三品就是三个月;或者说只有三个上半月,三品就是四十五日,这种成就是再快没有的了。所谓十二年、三月或四十五日,是已发菩提心、止观成功、胜义观成就、双运道已得的人而言。若这些前方便未具足,就是修一千二百年也没有成就。(见《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发愿文讲记》,帕绷喀大师造颂,昂旺朗吉堪布讲授,法尊法师译,释隆莲笔记,四九页) 55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复于过去已造身业,亦数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余如前说,便于有智同梵行所,如实发露,如法悔除。」 5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如佛世尊曾为长老啰怙啰说:汝今啰怙啰,于身语意业,应数正观察,念诸佛圣教。啰怙啰汝应,学是沙门业,若能于此学,唯胜善无恶。 若于如是身语意业审正思择,诸此诸业为能自损?广说如前。是名观察。若于一分摄敛不作,亦不与便,广说乃至发露悔除;复于一分而不敛摄,造作与便,广说乃至便生欢喜,昼夜安住,多随修学,是名清净。」 57 《俱舍论》卷二四:「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58 四谛十六行相: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 ┌苦: 观此身是苦 │空: 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 观招集苦果。 四 │ │因: 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 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 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 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 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 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 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 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 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 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 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59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6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但一坐食?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为但一坐食。云何名为先止后食?谓为食故,坐如应座,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如是名为先止后食。」 61 《俱舍论颂疏》卷二○:「论云:诸烦恼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释曰:由三因缘,烦恼现起。一由未断随眠,即惑因也。二随应境现。随应者,随其所应也,如顺境生贪,违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三因,烦恼现起。说惑具因缘者,此上三因,谓此且据具因缘,说或有唯托境界力生,如退法阿罗汉等。」 6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沙门庄严?嗢拕南曰: 正信而无谄 少病精进慧 具少欲喜足 易养及易满 杜多德端严 知量善士法 具聪慧者相 忍柔和贤善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无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 6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具足正信?谓多净信,多正敬顺,多生胜解,多善欲乐,于诸善法及大师所,深生净信,无惑无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专心亲附、依止而住。如于大师,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于修供养,于无放逸,于三摩地,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具足正信。」 64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无有谄曲?谓有纯质,为性正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如是名为无有谄曲。」 65 《瑜伽师地论》卷二三:「云何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谓如有一由现在世,安乐无病,气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令于未来,食住身中,成不消病;或于身中当生随一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瘶等,如前广说,由是因缘,当生身中如前所说种种苦受。余如前说。如是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6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少诸疾病?谓性无病,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不极寒冷,无所损害,随时安乐,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嘗,易正变熟。如是名为少诸疾病。」 67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性勤精进。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能有所作。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如是名为性勤精进。」 68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六,唐圆晖述。 6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成就妙慧?谓聪、念、觉皆悉圆满,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亦不喑痖,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具足成就俱生觉慧,具足成就加行觉慧。如是名为成就妙慧。」 70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有勇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7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少欲?谓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是名少欲。」 7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喜足?谓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麁或妙,更无悕望,更无思虑;于所已得,不染不爱,如前广说,而受用之。如于衣服,于其饮食、卧具等事,当知亦尔。是名喜足。」 7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易养?谓能独一自得怡养,不待于他,或诸僮仆,或余人众;又不追求余长财宝,令他施者、施主等类谓为难养。是名易养。」 74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易满?谓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麁弊,亦自支持。是名易满。」 75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杜多功德?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坐食,先止后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住阿练若,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坐。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于乞食中,分为二种。一者随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随得乞食者,谓随往还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次第乞食者,谓入里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云何名为但一坐食?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为但一坐食。云何名为先止后食?谓为食故,坐如应座,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如是名为先止后食。云何名为但持三衣?谓但三衣,而自支持。何者三衣?一僧伽胝,二嗢怛啰僧伽,三安怛婆参。除此三衣,终不贮畜过此长衣。如是名为但持三衣。云何名为但持毳衣?谓所持衣,或三衣数,或是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终不贮畜余所作衣。如是名为但持毳衣。云何名为持粪扫衣?谓所有衣,他舍、弃掷,或街或巷,或市或鄽,或道非道,或杂便秽,或为便秽脓血洟唾之所涂染,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麁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如是名为持粪扫衣。云何名为住阿练若?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云何名为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如是名为常居树下。云何名为常居迥露?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覆障处。如是名为常居迥露。云何名为常住冢间?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如是名为常住冢间。云何名为常期端坐?谓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端身而坐,推度时日,终不以背,或以其胁,依倚大床,或小绳床,或壁或树,草叶座等。如是名为常期端坐。云何名为处如常座?谓所坐卧,或诸草座,或诸叶座,如旧敷设草座叶座,而常坐卧,一敷设后,终不数数翻举修理。如是名为处如常座。」 7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端严?谓能成就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钵,端严形相。是名端严。」 77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知量?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知量而聚。是名知量。」 78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贤善士法?谓生高族,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颜容殊妙,喜见端严,具足多闻,语具圆满,或随获得少智、少见、少安乐住,由是因缘,不自高举,不陵蔑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既了知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是名成就贤善士法。」 7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总慧者相?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由作业相表知聪慧。其事云何?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诸聪慧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是名成就聪慧者相。」 8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堪忍?谓如有一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毒触,又能忍受他所干犯麁恶语言,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有所容受。是名堪忍。」 8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柔和?谓如有一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具足成就慈愍语业,具足成就慈愍意业,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应所受用,凡所饮食,无有私密,如法所获,如法所得,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同戒同见,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是名柔和。」 82 《瑜伽师地论》卷九九:「又由二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乐性,有二差别: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当倍增广。应知此中,尊重增上,谓体彼有德;慰意增上,谓财法二摄。彼二增上,谓善和合。和合增上,谓心无扰恼。远离贪等所有扰恼,名曰无违。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曰无诤。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8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贤善?谓如有一远离频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