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二节 大乐的秘密 |
 
般若锋兮金刚焰 第七章 如意自在 第二节 大乐的秘密
《大涅槃经》(卷2)云︰“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宝性论》(藏译)云:“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 超离观待戏论的无漏大乐,既属涅槃妙德,是大乘学人的求证目标,又如何现前呢?世间有漏欲乐和涅槃大乐,真的毫无关联吗?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阐述道: 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 《般若十万颂》云:“我未曾说除贪之外另有出贪之法。”如是对嗔恚、愚痴亦如是而说。此中密意是由贪便能解脱贪,余法不能为之。因为除法界外再无余法,一切法的本性或体性或自性决定唯一只是法界真如,与法界异体的法极微尘许也不存在,故佛的密意即在于此,所以宣说‘贪等即是解脱贪等’。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 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 如是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后,若能通达烦恼本自解脱,则不须依靠其他对治力。若有烦恼其本体不是解脱,则谁也无法使其解脱、将其断除。因此,显宗了义经典中宣说诸法本来无缚无脱,如是果乘密宗《喜金刚续•二观察语瑜伽品》云:“决定诸有事清净,即是所谓之真如。”又云:“自证本来清净性,非以余净得解脱。”如是等等,此诸密要均同一味,更无任何差别。如是宣说无明与菩提同一,其所指也是法界之外更无余法,因此烦恼自性即是菩提,对此具慧菩萨了知佛的密意后也如是承许,如诸经所说‘烦恼即菩提金刚之基’等。 问:既然以烦恼便可解脱烦恼,为何所有的具惑众生不同得解脱? 此问没有如实了知密意。(因为所谓束缚,只是)彼等不知贪等之真如反而由生起此等彼等的执著相而束缚。菩萨已证得贪等烦恼的真如法界自性,故能从平庸的贪等烦恼中得到解脱,是故以贪心等即能解脱彼贪心等,因为不见有贪等的有事与形相存在,故不生任何贪嗔。因此证悟贪等自性,则现证本来无尽与本来无生之义,获得无尽、无生智慧之大菩提。‘贪等本体虽是实有然已断尽,在自相续中不复生起’,如是而了知的声闻菩提对真如愚昧,如《现观庄严论》云:‘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能尽诸障,吾以彼为奇。’圣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亦云:‘具大方便之菩萨,惑成菩提之助缘,轮回本寂之法性,是故善逝无有边。’诸如‘轮回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之类的教理在显宗也有明说。若不能以智慧如是证悟,则不能获得轮涅不住的大菩提。在果乘中则不隐藏地直接宣说与此证悟相应的方便道,由此(知彼)是成佛的捷径。” 《宗镜录》(卷29)云:“大庄严论偈云: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界,别法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又颂云: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瞋痴出亦尔。释曰:离贪之外,无别有法,以贪法界故,则一切法趣贪,是趣不过。何者?若于贪趣正思,了贪无自性,则于贪得解脱。若于贪起邪想,迷贪生执著,则于贪被系缚。系缚解脱,遂成真俗二门,于真俗二门,则收尽染净诸法。贪一法既尔,余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尘劳门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诸经旨趣之门,亦可全证宗镜大意矣!” “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两个“是故”(“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的理由。有法和法性的这种不寻常关系,让大乘佛教尤其金刚密乘找到了一条还灭捷径。 非一非异,是有法和法性的基本关系,尤其胜义中非为异体这一点,对大乘修道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前文已述。《大乘庄严经论》两个“无别有”,则对有法和法性的全方位对应关系,作出了进一步强调。作此强调有何必要?显然是因为,此处所论及的对象——贪等烦恼,过于敏感。若说善心、美景与胜义法性存在必然联系,说彼等“即菩提”,人们应该乐于接受。可一旦把贪等烦恼也带上,人心接受力难免生变。正是为了打消这种不必要顾虑,弥勒菩萨才特别强调:法界、法性周遍万法,不存在任何与胜义法性完全割裂开来的别有独存的世俗有法!这就为有漏烦恼获得平等身份,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不至于(在考察有法和法性关系时)被粗暴排除。——而这种情绪化的排除,恰恰是谤密群小单向直线思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泛性狂想的理论基础。 法界中有几个法性真如呢?是不是信心、悲心等善法的法性是一个,贪心、嗔心等恶法的是另一个?显然不是。如果法性真如唯一而周遍的原则得到确认,那么剩下的问题,其实就很简单了。金王冠、金项链固然本性是金,金溺器本性同样是金,从金王冠发现珍贵固然可喜,从金溺器发现珍贵,尤为可敬。死心眼地揪住金溺器和金王冠的表相差异不放,还不准别人去探求和利用二者的共性,可谓不智 把有法法性的非一非异关系,以及全面周遍的对应关系吃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乃至金刚密乘五毒即五智、双运降伏等禁行,便不难理解。既然心中无始烦恼之本性,即是法性光明,何需上何处另觅解脱之道呢?正当贪等烦恼现起之时,直接安住其本解脱之实相本面,不就是还灭捷径吗?故知高屋建瓴的无上瑜伽,乃是本于二三转清净教义的无垢法门,看似反常,实为寂灭自相烦恼悟入甚深法性之胜妙方便。 是消极逃避世俗现相,另觅别别他体的真如实相?还是就有法本身,直接切入其胜义法性?不同的努力方向,反映了不同层次的见地。一味舍离烦恼有法,隐含前提乃认定其为实有不净法,且与无垢法性无干。这显然是对实相本性的背离。正是针对这一美丽的误区,无上瑜伽反其道而行之,旗帜鲜明地倡导契合究竟实相的大乘圆解圆修。 死死按定贪等烦恼的暂时不净现相,与直接安住其离戏本解之不变法性,就还灭修道而言,何者更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证明,立足于究竟实相的金刚密乘,对胜义中二谛“非为异体”的特殊关系所作的精彩发挥,恰恰是寂灭“非为一体”的世俗迷现,现证远离能所、二谛、一异等一切戏论的胜义法界的无上方便。 在修证过程中,取舍业因果很重要,但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实相智慧的加持力完全可以赋予表相烦恼、行为不同的性质和内涵。如果已经转变性质和内涵的因,会导致跟从前一样的果,那才是违背因果律的奇谈!之所以说密宗的双运法,和世间男欢女爱有着本质区别,道理即在于此。 现空大双运的法界本性告诉我们,世俗有法既本体空性,同时又是法性光明的投影和折射。无始以来的贪等烦恼,作为世俗有法一分,亦莫能外。从这个意义看,贪等烦恼和慈心、悲心、信心,是完全平等的。不平等,仅仅存在相对层面,仅仅是凡夫心的虚妄增益。究竟胜义中,哪儿有不平等立锥之地呢?如《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死执不平等,必将失去证悟大平等实相的良机,无上瑜伽不能不对此深表遗憾,并予励力纠正。 冰和水的比喻,很生动地说明这一问题。固体冰,存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也只有在此暂时的凝固状态,我们可以勉强指出:这部分冰处于较高位置,那部分位置较低。然而,一旦冰块融化,整个变成柔和灵动的水后,原先暂时的差异立即不复存在,再无法作硬性规定和比较。正因为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世俗有法一旦“解冻”后,将出现何等奇妙的局面,所以金刚密乘当下便确认,无论任何部位的“冰”,实际皆存在深刻的统一性和平等性。这种超前意识,对即将发生的“解冻”,显然是有益的。 看似最极低劣的世俗有法——贪等烦恼,和最极胜妙的大乐光明,就这样被慧目独具的金刚密乘认为存在着玄妙亲切的血缘联系。破译其中的遗传密码并持作还乡认祖的金钥,即是无上瑜伽甚深修法和行为的意义所在。 本基光明如何折射成贪等烦恼,在密续中有深入论述,于此不谈。读者只需了知,越猛烈的烦恼心,越是本基光明较高程度的能量投射即可。(在此之外,难道还能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终极能量源吗?)尽管从始发到终点,在无序的“轮回背景辐射”影响下,混入了一些杂乱的干扰信号,但通过大乘佛教顶尖的“滤波”、“还原”妙法,我们仍有足够把握将它认出来。正是有法法性的微密关系和圆活无碍的大乘精神,提供了即烦恼妄心而直接悟入心性大乐光明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无上瑜伽中最没被浪费。 由此,阿底峡尊者说:“纵然一日中生起一百个妄念,只要善于将之转为道用,就会呈现出一百次法身智慧。”《亥母甚深引导》云:“若生贪欲,应了达其自性即法身之妙用,故于贪上认识自性本来面目,而定于本面上,普通贪欲自能摧坏。是为由贪欲显大乐之方便,故应精进修持。” 如此深妙之理,萧平实师徒怎会明白,故此横加指责:“莲花生无知邪YIN至此,妄说于修此双身法时,此YIN贪大乐即是自性、本来面目。宗喀巴也一样的邪YIN与无知,一样的认同此论,于《密宗道次地广论》开示说密宗所修的双身等法第三灌顶等之俱生乐为出世间法的真实乐,而妄言其余世间的凡夫虽然亦有YIN乐,但不是真实乐:‘破彼非常乐,真实乐是佛地之所有故。故若引彼经文以破通达真实之乐,则应许一切有学皆无彼乐。故真实乐及名自体俱生,或名自性俱生,义谓不待功用因缘,尽未来际任运相续’。此诸矫辩,欲为自宗密教所建立之双身邪YIN法门开脱邪论之嫌疑,好令此外道性力派中的双身修法,成为佛教中名正言顺的无上大法,竟然将 佛地境界才成就的无住处涅槃,寂静极寂静,复清净极清净的‘常、乐、我、净’境界,说成YIN行贪乐的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邪YIN之乐,欲用众生无始以来无明习气所具有的男女欲贪,说人人皆有此贪因而此名为自性俱生,谓此贪乐为常住实法,而妄谓究竟 佛也应常有此种YIN乐,差别只在于众生不知此YIN乐实为空性,故非为常乐,因此学人只有修学密教双身大法,将此乐扩而充之,达到第四喜大乐常存,便是与 佛地所具有的大乐一样,达真实常乐境界,这样就是即身成就佛道了。由此可证宗喀巴也是一样的贪YIN与无知,又未断我见,误认意识心是常住法,当知即是凡夫,亦是外道,根本不是佛门中人。”(《真假邪说》P192~193) “若依双身修法之理论与实际而观,密宗乃是出家人贪在家法:一者有诸未修得明点提降功夫之上师,为贪他人美色故,即与人合修双身法。二者虽有如是明点提降功夫而能不泄,然而却依密宗法教而追求第四喜——人间YIN乐之最高觉受;虽有‘空性见’辅之,而其空性见却堕于常见外道之意识心层次;如是本质乃是贪求欲乐之法,与佛菩提完全无关。由是道理,说密宗之双身法,乃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实非佛法也。”(《狂密与真密》) “如是密宗所言之方便成佛之道,虽名方便,然其本质,实是‘以随便为方便’,与诸异性多行YIN乱之法故。虽然加以佛法名相果位及精进之名,其实与世间极贪之男女杂交YIN乱无异,唯是更能令人穷尽YIN乐之触觉尔。由不能依佛所说之法触证一切种智之道,复又不舍世间名闻利养及YIN乐故,便以外道YIN乐贪著之法,代替正法之一切种智正道,而作种种佛法名相之庄饰,诳骗初机学佛者之金钱与美色;如是邪见及行为本已不当,正应偷偷摸摸而在暗地里进行,然而达赖、宗喀巴、莲花生等古今密教上师却反其道而行:堂而皇之,冠之以‘大菩萨、究竟佛、佛之化身’等名义而笼罩大众;义理不直、却敢气壮地公开抑显崇密,贬低显教佛菩萨之行门及修证,高推密教邪YIN之法。真乃世间最最颠倒无耻之行也。”(同上) 藏传佛教对出离心的重视,从《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等要典中,可以明显看到。传统上,一名合格的密法行者,必曾长期系统地熏修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等前行引导,从而对三有轮回生起强烈厌离。在有效制伏自相贪执后,复须以大悲菩提心和甚深实相正见摄持,并严格按照不共窍诀修行。故此,密宗的双身法,与外道邪术、世俗YIN乐自有本质区别。 凭什么说,凡夫欲贪与佛地大乐毫无关系呢?很明显,要证明此点,无异于证明世俗和胜义、有法和法性是绝对割裂的他体实法。这显然背离大乘根本教义。既然有联系,又凭什么断定无有利用价值,不能为大乘行人的“滤波”、“解冻”事业做出关键贡献呢? 双运法的特色,是在乐触之中逆观其本解之法性,穿透烦恼现相直接安住大乐智慧本面。被认识了本面的欲贪,和完全随虚妄相转的欲贪,就像已化为水的冰和坚硬未化的冰一样,名字没变,本质却霄壤有别。 除了想当然地将有漏烦恼排除在有法法性的全方位对应关系之外,谤密者另一伎俩,就是将已摄归法性本面的烦恼,和无有方便摄持的自相烦恼混为一谈。一个排除,一个混淆,给咱们佛教添了多少乱子! 虽说转烦恼为智慧,于无上瑜伽中方得到最透彻的开显和运用,然其理论精神,在显宗了义经论中早已言及。如《大般若经理趣品》云: “谓贪欲性无戏论故瞋恚性亦无戏论,瞋恚性无戏论故愚痴性亦无戏论。” “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瞋恚清净,一切瞋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 “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复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瞋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常能修习菩萨胜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刚不空神咒金刚法性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成立胜智,善办一切清净事业,能令诸有皆得清净。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又如莲华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所染,如是贪等饶益世间,住过有过常不能染。又大贪等能得清净大乐大财三界自在,常能坚固饶益有情。” 窥基法师《理趣分述赞》云: “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 “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皆准此知,故起贪时菩萨大利。” “菩萨身心起此贪等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烦恼所能染污,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作大自在。若是佛者,似其贪等,以此贪等饶益有情。设住烦恼过失之心,住余有漏善、无记心,名为有过,过是漏义。于此三性一切时中不能染污,如莲华等虽出泥中泥不能染,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大乐者得无漏乐,乐有五种:一因乐,二受乐,三苦对治乐,四断受乐,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菩提乐,四涅槃乐。今得此五及后四种故言大乐,遍满法界俱是乐故。” “明由贪等为因展转得四种果:一由贪等为因得大乐,二大乐为因得大觉,三大觉为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为因得自在。” 可见,“大乐”一词,非密宗独有,显教经论中也经常出现。 《佛说净业障经》云:“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于一切法心无障碍逮得清净?’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萨观于贪欲是一切法,嗔恚愚痴是一切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于诸五欲不生爱乐亦不放舍,观欲实性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而于五盖以求菩提,如是观时,不得五盖及与菩提,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九恼法即是慈心,思惟观察九恼法时,不得他人及与己身,名最上慈,以于诸法无所得故,菩萨观忍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于犯戒即是不犯,观非毗尼即是毗尼,观于系缚即是解脱,观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贪欲界即涅槃界,嗔恚愚痴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无有体相亦无根本,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毁戒不作二想,嗔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进不作二想,乱心禅定不作二想,愚痴智慧不作二想,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汝颇见法能还与法作系缚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颇见有法能为诸法作解脱不?’‘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无生忍?’文殊师利言:‘一切烦恼即无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以是义故,我观诸法无智无断无证无修,而诸凡夫障碍所蔽,无有佛法,见有断结,修佛法故。’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善能解说无尽之法。’”此中大量了义讲法,显然和无上瑜伽精神相通。 《大宝积经》云:“迦叶!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此以解毒为喻,说明在智慧方便力摄持下,烦恼不能为害。非仅无害,彼经复云:“迦叶!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粪秽本是最极鄙劣之物,但若善加利用,亦能变秽为宝;同样,对于烦恼,小乘人的态度是畏而弃之,善巧方便菩萨则不如是,彼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将其转为菩提道用。是故《大宝积经》明确宣示:“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孤立僵化地判定一个法的贤劣、利害,往往会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法的性质、效用,必须和与之发生关系的有情等综合考量,才能确定。若脱离行人具体的内证境界,绝对评定孤立之法,在大乘佛教中尤为不妥。 关于如何添加烦恼薪木以盛燃智慧火,密宗双运等方便法门有独到经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教言和《大宝积经》相映生辉:“尽管(经续中)也宣说了对于世间中贪欲过患严重者,以无贪来调化,但也有不可缺少贪欲的时候,按照外密来讲,具有誓言之士,如果没有对所观的本尊手印起爱恋,则不得悉地;依内密而言,如果没有对陀罗尼手印格外爱恋,则不得智慧与悉地。由此可见,那些手印悉地,倘若没有贪欲则不能成就。如此欲界具贪者的根堪能,有多少贪心,就增长多少安乐,有多少方便摄持的安乐,就现见多少智慧,犹如薪柴增长火势,毒增添孔雀翎的艳丽。同样,其余烦恼也是由方便摄持与未摄持而成为功德与过患之缘,而缘的本体没有差异。虽说对有漏的对境起欲望是贪心、对清净涅槃法希求不是贪心,但只不过是由对境与行相等的差别而分别起到那些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心的妙力动摇于对境上道理是一致的。如此之理显宗也有宣说,《慧海请问经》云:‘犹如火上草愈多,则彼火力愈炽盛,如是菩萨惑愈多,则彼慧火愈增盛。’” 彼论复云:“若以方便摄持则自本体成为善法的情况……贪心,是指心对对境向往希求并取受的状态。正因为心具有这样的妙力,道位时才有强烈向往追求道法与果法的希求心,果位时才能成就以不背离而取受的方式照见诸法之妙观察智本性的无量光佛。嗔心,是舍弃不合意对境的状态。正因为心具有这样的妙力,道位时才能使道之违品不存于自相续,果位时才能成就如所有自性遣除迷乱垢大圆镜智自性、摧毁一切魔与违缘的不动金刚如来。……如是就像药的功效与宝珠的光一样,正由于心本来就具足这五种自妙力,所以在没有证悟的时候以这五者造作轮回的一切业,然而证悟时,普作清净涅槃的一切事,如果离开了这五种妙力,那就如同箭力已尽、机器的轮盘停止一般,不能圆满成办利益,犹如声闻入灭一样。因此,不可能制止心的自妙力永不产生,也没有必要制止,因为如果不被迷乱所染,就会显现五智。关于此理,如《无垢称经》(《维摩诘经》)中也说:‘莲花非从旷野干地里生,而从泥水中产生,如是无上正觉菩提亦非从声闻断惑、见无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萨迦耶见,则能生无上正觉菩提心,是故,诸烦恼为善逝之舍利也。’…… 如此对一切显现耽著为平庸及缘于它而实执我、法者面前,心的妙力产生五毒,当现见诸法为清净、我法自性一无所成而远离一切相状所缘平等性之时,凡所生起觉性的五妙力均是智慧,例如,见到悦意的对境,平凡者耽著境与有境而起贪心;苦行者通过不净观等能消除贪心,然而于此处,不遮止所现的分别念任其生起,当以证悟真如的智慧摄持时,境有境的显现与乐受不灭,无有任何耽著指定的所缘而领受通彻的境界,即是贪心现为妙观察智,因为对境不灭不杂而具有明乐的行相之故。如是其余也可类推。这样的道理,密宗里只不过宣说了道用的窍诀,除此之外,单单的自性本相,在显宗也有宣说,《令生信力手印经》云:‘除烦恼自性,余无智慧故,诸烦恼自性,即是智慧也。’” 全知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云:“五毒若以方便摄持,将成为修道之助缘,五毒本体是智慧,法界中本来无生以及诸法自性等性无有取舍故不舍弃,称为不舍之誓言。如果未以方便摄持,任意而为,密宗也不能转为道用;若以方便摄持,则菩萨乘也可转为道用,实际上就清净烦恼这一点来说显密都是一致的。” 托嘎如意宝在《赞戒论浅释》中开示道: “贪执自净双运义光明,非为作意圣道之正行, 解开脉结等德若无有,空乐觉受模糊乃伺察。 释:犹如老者看孩童行为一般贪执所现诸觉受的一切贤劣能取所取,于无基离根的本地中自然清净,法界觉性双运之本体胜义谛法性之密意光明离戏之实相,即显密因果乘共称的无上精华并非为以作意改造后获得自诩为实相及法性的细微苦性境界,而是三圣者正道之正行。这种境界已解开了中、精、血脉中包括细微脉在内的二十一脉结,应当获得现见不变大乐本面等上述诸道相功德之究竟实相,倘若无有此等成就,则暂时的空乐觉受只是风心偶尔模模糊糊的显现,是恍恍惚惚的状态,不可认为是究竟之见。这种状态乃是伺察意执著有相之自性,属于集谛轮回分之法,所以应当完全舍弃。恩扎布德在《成智论》中说:‘未见身皮筒(无证悟之要仅身中观气者),与实皮火筒,彼等之差别,见性之瑜伽,能超皮火筒。’又‘二根所生乐,劣士说真如,胜佛未宣说,彼为真大乐。大乐非无常,大乐乃恒常,(若彼为大乐),搔痒腋乐受,为何非大乐?’”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指出,密宗所强调的大乐智慧,和现空双运大法界密切相关: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内心中若要探寻轮涅诸法本来清净的意义,就必定需要最究竟的中观应成派见解,从法界离一切戏论的角度而言,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与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戏空性无有任何差别。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为了断除对本性偏于空性边的执著,密乘中宣说了大安乐智慧,对空乐无二双运大等性的法界远离能所二取,以现量来感受,是密乘的无上特法。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所以现空无别、明空无别、觉空无别三者是大安乐智慧的异名,意义上无有不同。” 此外,《佛光大词典》云:“【大乐大贪染】密教金刚萨埵之内证法。金刚萨埵离世间杂染之欲乐,而乐于贪染色、香等之实相,故称大乐大贪染。即理趣经所说十七清净法门。盖一切诸法虽有种种差别,惟自性乃绝待清净,故若证悟此自性清净之理,离差别之妄执,则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实之大乐,此乃金刚萨埵之内证。又金刚萨埵以此大乐法门而别于世间之小贪小欲。[理趣释卷上]”故知大乐乃是超离观待假立的苦、乐等一切二边戏论上的无漏智慧妙境,非世俗人行境。 复次,《密宗道次第广论》云:“然总经论要旨,第三灌顶之俱生智要能通达真实。如《口授论》开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法性真实。法虽本来如是,然为有情障过之所覆蔽,流转生死,故须通达真实。……由修如是灌顶时所晓示之俱生智,能生果位俱生,故灌顶时,必须悟入真实义之俱生。如《穗论》第五云:‘此俱生所起真实菩提心,空性、大悲无别,离于慧智为别有余法耶?答曰:非余,即惟除彼慧智所有逆品说如是相。此是自性,最极明显。’”由是可知,密乘所谓俱生大乐,实际指究竟无漏的胜义实相智慧,与无有大乘方便摄持的世俗YIN乐截然不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讲过,大乐智慧可以和世俗YIN乐直接等同,以及凡夫欲贪绝无转成大乐智慧的可能。 “以方便所摄”、“通达真实”、“于贪上认识自性本来面目”、“于无基离根的本地中自然清净”……,这些不厌其烦的词句说明,密宗从不认为沉溺凡夫平庸欲贪就可获得成就。竟然连如此明白的法义都读不懂,死活要说“第四喜——人间YIN乐之最高觉受”、“其实与世间极贪之男女杂交YIN乱无异”,萧平实师徒若非眼根出了毛病,便是意根早已迷乱。 “妄说于修此双身法时,此YIN贪大乐即是自性、本来面目”,这是什么意思?是说YIN贪有法绝无胜义法性,还是说绝无安住烦恼本面证得胜义实相的可能?不管怎样,显然都和《大乘庄严经论》教言——“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贪出贪余尔”、“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直接相违。 如果“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贪等烦恼之法性本面,不是法身大乐,又是什么?难道在胜义法界中,竟存在两款并立的法性——一者是“细微极细微、清净极清净”的高级有法的法性;一者是“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低级有法的法性? “谓此贪乐为常住实法,而妄谓究竟佛也应常有此种YIN乐”,益发让人莫名其妙。冰,和冰所化之水,是一回事吗?仅仅因为冰是硬的,所以冰化成的水,也必是硬的?所以化冰的行为,也有罪过?岂有此理! “既然不肯向吾等僵化思维模式低头,密宗就必定有罪!”此即是谤密群小的基本逻辑过程。凭什么没罪呢?你没罪谁有罪?没有罪怎么行?没有罪才怪哩!——处处不都是罪么! 在道义人格上,他们是小人;在诽谤技艺上,他们是大师。 “大师们”意犹未尽:“就算是一般的凡夫也知道出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离于贪欲,要先解脱于男女欲的系缚;所以出家人应该保持单身,更应远离男女之贪欲,如此正显示出修行人的尊贵,能够不被五欲牵引,行清净梵行;密教则反清净之道而行,邪谬的大力提倡:不修双身法门,不在YIN行中证得第四喜,则不能成佛。……云何世间有法能够令人愈染污就会变为愈清净、最染污就是最清净的义理?无有斯理!密教祖师竟然敢以此最下贱、最污秽的法门,自高自傲而蔑视显教所不屑一顾之法,而言沾沾自喜的评论独缺此法故不如密宗殊胜;如此污秽不堪之邪YIN外道法,贵为 世尊名门正派的显教,岂会看在眼里而珍视之?岂能与密教同流合污?”(《真假邪说》P193) 前文已详释,双身法只是密宗无量法门之一,虽然在共同续部中,双身法占有特殊地位,但在整个密教体系中,还有不胜枚举的解脱道法门,具有同等甚而更殊胜的加持。为数众多的解脱道妙法和高度重视戒律的传统精神,为藏密行人尤其出家僧众持戒清修提供了根本保障。所以,“不修双身法门,不在YIN行中证得第四喜,则不能成佛”之说,显然有违事实。 诚然,佛陀宣说过清心寡欲、舍离烦恼的常规教义,并由此形成二乘及大乘权教的行为准则。可同时要知道,遣除自相烦恼、证得大乐智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大乘甚深见解和方便摄持下,直观烦恼分别念的实相本面,无疑是最佳捷径。双身法不过是具体操作方式,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更加值得探究关注。在这方面,无上瑜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佛陀于显宗了义经典中,也从理论上作了不同程度宣说。若静心体悟,不难找到显密融通的关要。 直线思维模式当然无法设想“愈染污就会变为愈清净、最染污就是最清净”,但大乘佛法并非如此。《大宝积经》就明确表达了与谤密者截然相反的立场:“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彼经复云:“迦叶,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从本已来无有是处,菩萨取证亦复如是,增长佛法终无是处。迦叶,譬如种在良田则能生长,如是迦叶,菩萨亦尔,有诸结使离世间法能长佛法。迦叶,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湿淤泥中乃生莲花。菩萨亦尔,生死淤泥邪定众生能生佛法。” 在《诸法无行经》(鸠摩罗什大师译)中,佛陀对耽执净秽、贤劣、功过等二边戏论的傲慢者,作了严厉呵斥:“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YIN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嗔想则喜,于嗔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痴想则喜,于痴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受业障罪。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多欲守护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昼夜各三时礼一切求佛道菩萨。” 为进一步说明心怀成见谤法谤圣的过患,《诸法无行经》举出实例: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先世住初发意地,未入如是诸法相时,为起何障碍罪,汝今说之,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碍之罪,当自守护。’文殊师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自说障碍之罪,惟闻之者当有忧怖,然其能灭业障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慧。世尊,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吼鼓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法而度众生。……彼佛住世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灭度之后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皆不复出。 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嗔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其喜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嗔痴,以无嗔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世尊,尔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世尊,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世尊,后于一时胜意菩萨入聚落乞食,误到喜根弟子家,见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为居士子称赞少欲知足细行,说无利语过,赞叹远众乐独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YIN欲无障碍、嗔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是居士子利根(已)得无生法忍,即语胜意比丘:‘大德,汝知贪欲为是何法?’胜意言:‘居士,我知贪欲是烦恼。’居士子言:‘大德,是烦恼为在内在外耶?’胜意言:‘不在内不在外。’‘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言若垢若净?’尔时胜意比丘嗔恚不喜,从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语法多惑众人。’是人(胜意比丘)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嗔。于梵行音声则喜,于非梵行音声则嗔,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净音声则喜,于垢音声则嗔,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圣道音声则喜,于凡夫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乐音声则喜,于苦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家音声则喜,于在家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世间音声则喜,于世间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布施则生利想,于悭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是时胜意比丘,出其舍已还到所止,众僧中见喜根菩萨,语众人言:‘是比丘多以虚妄邪见教化众生,所谓YIN欲非障碍、嗔恚非障碍、愚痴非障碍,一切法非障碍。’尔时喜根菩萨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当起于障碍罪业,我今当为说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缘。’尔时喜根菩萨于众僧前,说是诸偈: 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若有人分别,贪欲嗔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凡夫闻怖畏,去佛道甚远,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导。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若人欲成佛,莫坏贪欲性,贪欲性即是,诸佛之功德……若欲舍远贪,不得远于贪,若达贪实法,是人能离贪。…… 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故,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若干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后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于六十三万世常反道入俗,亦以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世诸根暗钝。世尊,尔时喜根法师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国名宝庄严,于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胜光明威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于今现在。其胜意比丘,今我身是。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门时,受如是苦分别苦颠倒苦,是故若发菩提心者,若发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业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恼者,不应拒逆佛法,无有处所可生嗔碍。’佛告文殊师利:‘汝闻是诸偈,得何等利?’‘世尊,我毕是业障罪已,闻是偈因缘故,在所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决定忍巧说深法。’‘文殊师利,为谁力故,能忆如是无量阿僧祇劫罪业因缘?’‘世尊,诸菩萨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 彼经中另有不少了义教言,值得一读: “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如是信解,便得无生忍。观好恶音声,知非音声性,当入无文字,实相之法门。若能信是法,则无YIN怒痴,观贪欲愚痴,即是无量相。” “若菩萨见贪欲际即是真际,见嗔恚际即是真际,见愚痴际即是真际,则能毕灭业障之罪。又文殊师利,若菩萨能见一切众生性即是涅槃性,则能毕灭业障之罪。”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真假邪说》:“竟然将 佛地境界才成就的无住处涅槃,寂静极寂静,复清净极清净的‘常、乐、我、净’境界,说成YIN行贪乐的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邪YIN之乐。”——引者注)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嗔恚平等性中,通达嗔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著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一切诸佛安住是贪欲嗔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中,是诸佛安住贪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嗔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阐述“如实巧度”之理时,亦引述了《诸法无行经》中喜根比丘和胜意比丘的事例,赞显大乘佛法的不共殊胜。 宗镜录(卷93)为说明“不信宗镜,无有是处”,也全文引用《诸法无行经》上述公案,紧接着评述道:“故知若不信宗镜中所说实相之理,则如胜意比丘,没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说,则如文殊师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辩。信毁交报,因果无差。普劝后贤,应深信受。” 胜意比丘之所以“没魂受裂地之大苦”,无疑是因片面断定“如此离于 世尊寂静无贪之义,悖离 世尊无欲的告示,云何世间有法能够令人愈染污就会变为愈清净、最染污就是最清净的义理?无有斯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维摩诘经》同样论述道:“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佛为增上慢人,说离YIN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YIN怒痴性即是解脱。”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吉藏大师在《维摩经义疏》中讲道:“若无方便,谓非道异道,但行道为道,行非道为非道,故道与非道,悉成非道。若有方便,休道非道无有二相,非但行道为道,行于非道,亦即是道,故道与非道,悉皆是道。如思益经云: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即其事也。问:若达观者,一切皆道,何故偏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答:于菩萨,无非是道,但为对二乘言涅槃是道生死非道,是故今说达此非道即是佛道也。又上天女,即是休道之人,寄迹女身,以通达佛道。前但略明一事,今备辨行一切非道,悉能通达佛道……至人体达佛道故,能示现行一切非道,悉是佛道,故是果门。” 玄奘法师译《说无垢称经》是《维摩诘经》的另译本,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同样宣说了大量了义教言,佛友们可自行参阅。 《圆觉经》也为密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综上可知,烦恼即菩提、轮涅无二乃是大乘佛法最极精妙不共之处,具有坚实基础。金刚密乘在这方面的自在游舞,只能证明其伟大,而不是罪过。 无论从第二转般若大空性看,还是从第三转了义大乐光明看,烦恼妄心的胜义本面,都非如直线思维模式所误解的那样可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的金刚语,为密宗,也为整个大乘圆实教法发出了无畏狮吼——如是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后,若能通达烦恼本自解脱,则不须依靠其他对治力。若有烦恼其本体不是解脱,则谁也无法使其解脱、将其断除! 有者闻之皆脑裂,有者寂听生欣悦,本应如是! 《真假邪说》讲道:“索达吉也没有理由藉词说:‘那是密教里的秘密,不可公开辨正。’因为双身法的内涵已经不是秘密了,不但平实导师详细的剖析了其中的内容与邪谬处,连坊间书局也已经有很多叙述双身法的书籍出版了,根本无秘密可说了,所以索达吉应该针对平实导师在书中对双身法的剖析,提出辨正,藉以证明双身法确实是佛法,确实与解脱道证量有关,确实与佛菩提道证量有关,提出合于教证的理论出来,才能使人信服。”(P470) 上文已经讲到和不暇言及的大量教证、理证,皆是证明密宗双身法清净无垢和萧氏邪说谬误颠倒的有力证据,有待萧张师徒认真反省。 时丁季运,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是正常的。本应极度保密的双身修法,之所以逐渐公开,有着多方面原因,书局的出版发行不过是最终环节。但是,能否因为一定程度的公开,就说明这些密法再无保密性可言,丧失了固有价值呢?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随意公开大量甚深密法,源于何种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按照密法本身的要求,慎加保密却是必须的。这个原则,不能因为某些人通过其他渠道已对保密内容有所了知,就随便放弃。 保密原则,其实不是密宗特有,显教大小乘中亦有类似规定。比如小乘就规定,在家人不能阅出家戒本,未受大戒者不能偷听比丘诵戒。如今,《大藏经》是人人可请阅了,一定想偷听比丘内部羯摩,也有众多高科技手段可以满足好奇心。那么,是否因为已出现泄密的现象和途径,人们就可以破罐破摔,随便公开僧众戒律,放弃保密原则呢?恐怕不行。 大乘显教亦复如是,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密深及呵犯,赞持与教授,令觉诸魔事,五业如善友。”无著释云:“一非器者秘其深说,二犯戒者如法呵责,三具戒者以善称誉,四修行者教令速证,五魔事者即令觉知。是名菩萨五种似善友业。”五善友业之首,即是对非器者保密深法。因为非法器的人,对甚深大乘法难以接受,菩萨为护其善根慧命,免滋邪见,故予保密。《虚空藏菩萨经》云:“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此处经文所言乃见解方面的保密,甚深行为的保密,可依此类推。 由于见解、修证、行为更加超胜,金刚密乘的保密原则更为严格。如《三戒论》云:“非器未作仪轨者,无圆满与失毁者,畏惧深法五者前,泄露秘密第七条。”在非法器等众生之前,密宗的见解修行必须严加隐秘,否则易致曲解、诽谤。不特藏密如此,唐密也是这样。蕅益大师《法海观澜•密咒圆因》中引《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云:“若有不见大曼拏罗者,汝不应为说此三昧法,若为说者违越三昧。然后金刚阿阇梨自结萨埵金刚印,安于金刚弟子顶,安已作是言:‘诸不应说人,汝为说者,以此三昧金刚摧碎汝顶。’”“汝不应以此秘密法辄为人说,无令返招殃咎,身坏命终堕大地狱。”复引《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若有教主阿阇梨,不在受法道场内,与人妄说如来秘密三摩地观秘教法藏者,此人好求名利谄谀妄说,其人说者得四重之罪,其听者生生得障道罪,堕入地狱,永不闻正教之法。”及引《广大宝搂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云:“勿以此法于后世时,妄相付于下劣贱人,恶性众生破戒众生懈怠众生邪见众生小乘众生贪欲众生我慢众生,如斯之类,不须为说此陀罗尼。” 是故当知,大小显密教法之所以有需加保密的内容,并非因有见不得人处,而是为免滋邪见,人法俱损。若不了此理,则易生误解。虽说有授记讲到,末法时期个别密法可稍加公开,但此中分寸极难把握,唯有极少数智者大德有能力如理取舍。让密法尽可能多地惠及有情,同时又力避过染,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总的来说,佛法中的保密,是个自觉性问题。不随便泄密,不随便触密,既是对法宝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不敬重法宝,实际是不自重;亵渎法宝,同时也亵渎了自己的人格。 在这个问题上,萧平实师徒再次为人们提供反面教材。大肆恶意诽谤显密正法,恣意毁坏众生相续,恰是轻率接触并严重误读本该保密的法要所致。由此,我们更加认识到对非器者保密深法的重要性。《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勿于薄福众生,诽谤正法毁贤圣者,授予斯法,令法速灭。”遇上对教法、对众生、对自己完全不负责任的人,的确需要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达保密效果,密宗的经续论著和修法仪轨,不少地方做了颠倒次序、虚假混杂等处理,复有许多隐秘幽深的指代、暗喻处。如果没有清净传承,单凭社会上流传的个别译本擅加修习,意义不大甚而相当危险。 “根本无秘密可说了”,真这样吗?最大的秘密是什么,你们明白吗?愚者关心的,永远只是粗浅的皮相,至于深层内涵、无上秘密,就算摆到眼前,也如痴如盲。 正因为对最大的秘密茫然无知,你们才一错再错犹不警醒,可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