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 |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
四 集 今卷是十一集中之第四集,收有二十八品二百七十一经。于此中,想是出前 卷第三集之部份经,更加上一项或数项而收集为零一经,在经中处处可以看到。 例如六十三是第三集之三十一(参照原典增支部经一、二一四页)不过如于梵 天、先范师、应请者之三,加上先天神一项。如是增减之由来处,大概项目少 的先已存在,虽后加上一项或数行为零外一经,但不能这样一律的断定,其起 原有种种不同吧!或最初由诵者的意见,依其何等理由,亦可见有三项或四项 之二种经,或传持者之意见,而后增、减行的。然,对此项目之增减,应该经 调查研究后,才断定其成立之前后。 II.1 增 支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1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跋耆之班达迦玛。 于彼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由于不知四法,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 四法为何? 三 诸比丘!不知圣戒,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诸比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二 丘!不知圣三摩地,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慧,不获证悟故, ……乃至……。诸比丘!不知圣解脱,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 与轮回。 四 诸比丘!证知圣戒,证知三摩地,证知圣慧,证知圣解脱时,可断有爱,可尽 有缚,更无后有。” 五 世尊语此,善逝说此已,师尊再说: 2 戒与三摩地智慧 乃至无上之解脱 方能悟得此等法 声誉崇高乔达摩 依证智慧方知斯 而向诸比丘说法 诸苦已尽为人师 具足慧眼般涅槃 注1 参阅Mps.IV.2-3(南传藏、七,大般涅槃第四诵品第二~三节)、长阿含经四(大正藏、 一.一三a)。 二 一 诸比丘!不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诸比丘!不能成就三摩地故, ……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慧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解 脱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诸比丘!不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二 诸比丘!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慧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三1 死堕者实是堕落 又于贪染复还来 作所应作好乐喜 悦豫由乐而达到。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三 ----------------------------------------------------------------------- 增支部经典二 四 注1 底本原无“三”字,准以下多数经文成例,私加。 三 一1 诸比丘!成就四种法之愚者、昏昧不善之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 3 己。是为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不予细察、不加明究,于不该赞叹之人,漫加赞誉;不细察、不明究,而诋毁 应予赞叹之人;不细察、不明究,对于不应信任之事物,竟予信任;不细察,不明 究,对于应予信任之事物,竟然不予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2、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 自己。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庶几无罪, 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细察、明究,不应赞誉之人,不予赞叹;细察、明究,赞叹应所赞誉;细察、 明究,不应信任之事物,不予信任;细察、明究,应予信任之事物,予以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3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 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 三4 应毁反赞彼 诋毁应赞人 彼已积口过 为过而得乐 为赌输财产 己与一切俱 过重无逾此 于善则怒斥 此过且自重 尼刺岁十万 4 四一頞部陀 恶语意毁圣 乍起到地狱。 注1 参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五(南传藏、七.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五节以下)。 2 “成就……愚者”四字系依暹罗本补入。 3 “保护”同上。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五 ----------------------------------------------------------------------- 增支部经典二 六 4 三颂,请参阅 Sn.verses 658-660;S.VI.I.9;a.x.86. 四 一 诸比丘!于四事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 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 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非福。诸比丘!于父施邪行……乃至……。 诸比丘!于如来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 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非福。 诸比丘!于此等四事1施邪行之愚者,……又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于四事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 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 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诸比丘!于父施正行……乃至……。诸比丘! 于如来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 [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福。诸 比丘!于此等四事施正行之智者,将生多福。” 三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横施诸邪行 5 斯人数正多 是生非福人 于父母所行2 是非法智者 在世为所呵 死后趣恶道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善施诸正行 斯人数正多 是生幸福人 于父母所行* 智者依正行3 在世为人赞 死后喜生天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七 ----------------------------------------------------------------------- 增支部经典二 八 注1 关于四事,据暹罗本补入catusu是正确。以下仿此。 2 行之-cariyaya,暹罗作-cariyaya是正确,以下注,者亦然。 3 暹罗本在(taya)之次下无 nam 是正确。 五1 一2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顺流行之补特伽罗,逆流行之补特伽罗,自住之补特伽罗,已渡到彼岸,住于 陆地之婆罗门。 又,诸比丘!何者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待伽罗,染习诸欲,造诸恶业。诸比丘!此名顺流行之 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染习诸欲,又不造诸恶业,纵然有苦亦有忧, 或泪流满面,亦力修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名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自住之补待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由已尽五顺下分结而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 由彼世再退还。诸比丘!此名自住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种补特伽罗是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6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 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谓已渡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诸比丘!有此 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二 倘不制诸欲 无论任何人 此世未离欲 犹受用诸欲 屡屡生老衰3 彼等正所受 克服诸种欲 顺流之行人 人以贤明故 念此当唤起4 诸欲及诸恶 一无稍染习 虽具诸苦痛 亦须断诸欲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 逆流之行人 彼名为诸人 三 然者谁烦恼 五者俱已断 满足诸所学 当更无退还5 置心得自在 诸根皆安定 确有斯人时 人说当自住 胜劣事是谁 智偏于见悟 破已复云亡 已然不存时 彼智者清净 于行令安住 穷世际彼岸 为说当至者6 注1 参阅集异门足论、九(大正藏二六.四0四a) 2 参阅Pug.IV.27.。 3 云生与老衰jati-jarupagami者,于颂法稍异,在暹罗本作jati-jarupagahi为正确。 4 云念upatthita sati者,在暹罗本作upatthita-sati为正确。 5 云退apahanadhammo者,暹罗本作aparihanadhammo,而不成其语调,谅据雅语之 音便法,应读作'parihanadhammo。 6 日文南传藏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六 一1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少学而未达成2,少学已达成,多学而未达成,多学已达成等四者。 又,诸比丘!云何于补特伽罗,少学而未达成? 7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 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3等,彼既学得少分,而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4。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少学已达成?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恃伽罗,少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学得少分,而 能知解其义,识其本文,行其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已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多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多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多学,但不解其 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持伽罗,即谓多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多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一类补恃伽罗,经……多学知解,彼既学得多分,而知其意义, 知其本文,行法随法。 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谓多学已达成。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 间。” 二 学得虽少分 若戒有缺失 因戒又学故 二者彼所呵 学得虽少分 于戒无缺失 因戒称赞彼 彼学不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有缺失 8 因戒呵斥彼 彼学力充足5 学得方正多 于戒偏具足 因戒又学故 二者称赞彼 多学善守持 正慧佛弟子 如阎浮檀钵 又有谁敢嗤 诸天亦赞彼 梵天岂不赞 注1 底本无此一字,系依后段“二”推酌加此一字。参阅此段文字Pug.IV.28. 2 “未达成”在底本之anuppanno,在暹罗本与本书及注释均作anupapanno,以其意义妥 顺,故采用此语。此后之uppanno亦均仿此。 3 “知解”乃vedallam之译,若依觉音之释,当为“满足得”或“喜得”义,详见圣语研究所 第三所载,荻原云来之“九分教之新研究,”其中“吠陀罗”条下述论。 4 所谓“法随法”,系指随顺于四向、四果与涅槃之九出世法。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 5 “彼之”于底本之nassa意义不甚适当,乃采底本注脚所示与暹罗本之tassa。 七1 一2 诸比丘!有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能行法随法,庄严 僧团。四种为何?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3,又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尼,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塞,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 婆夷,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此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 能行法随法,以庄严僧团。”4 二5 聪明又无畏 多闻持法者 修行法随法 彼名耀僧团 具戒之比丘 多闻比丘尼 具信优婆塞 以及优婆夷 彼等耀僧伽 彼等耀僧伽。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c)。 2 一,底本无此数字,依据前后数例私加。 3 持法(dhammadhara)底本缺此,考量文脉私补。 4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加,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5 二,底本无此数字,今为加例,其理由亦如2所述。 八1 一2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种无所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明言是最胜地 9 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四者为何? 有人责难:汝自称正觉者,于此等诸法,不获现等觉--于此等法,或沙门、 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我不见具足够条理,能反责于我, 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 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自称漏尽者,此等漏犹尚未尽--于此等漏,或沙门、或 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若尽知其原因, 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说此等乃障碍法者,习行于彼,未 必为障碍--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 我悉尽知……又或有人责难:为得益而汝说法,彼所实行,实未尽了苦--于此, 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此 即如来四无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自称其最胜地位,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 法轮。”3 二 一切抗论等4 为多人依止 沙门婆罗门 当依止此等 非为此等法 得如来位时 得无所畏诤 远超于路者 谁人亦无余 深通越法轮 能转于一切 怜悯诸有情 如斯者此人 天人最胜者 住过存在世 有情作归依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九 (大正藏二.六四五b)。 2 一及二,底本缺,依前后多用例附加。 3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4 以下二颂,底本错误颇多,依暹本订正如左: ye kcc'ime vadapatha puthussita yannissita samana-brahmana ca Tathagatam patva na te bhavanti visaradam vadapathatiattam yo dhamma-cakkam abhibhuyya kevali pavattayi sabba-bhutanukampi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 tam tadisam deva-manussa-settham satta namassanti bhavassa paragun'ti 右第二颂初行之kevali,暹本作kevalam意义不通,今从觉音注释。 10 九1 一2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爱之起处,于其处比丘之爱便起。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为衣服故,比丘之爱便起;或为乞食故,……或为床座故, 诸比丘!或为以上诸物更善,比丘之爱便起。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爱之起处,于彼等处,比丘之爱便起。” 二 人为爱所伴 永处轮回续 世世常彷徨 不得逃出离 了知此过患 爱是苦原故 离爱不取著 比丘正念僧 注1 增一阿含二二 (大正藏二.六五八a)。 2 一及二,底本缺数字,据前后诸例私补。 十1 一 诸比丘!此等为四轭。四者为何? 是:欲轭、有轭、见轭及无明轭。 诸比丘!云何是欲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不知如实出离;彼欲之集、 没、味2、过患,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欲,有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 欲恼、欲著与欲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欲轭。 以上是欲轭。又,云何是有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不知如实出离;彼于有集……,不知如实 出离故,于诸有,有贪、有喜、有亲、有闷、有渴、有恼、有著、有爱等现起,……。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 诸比丘!此名有轭。 以上是欲轭与有轭。又,云何是见轭? 11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见集……,不知如 实出离故,于诸见,有见贪、见喜、见亲、见闷、见渴、见恼、见著、见爱等现起, ……。诸比丘!此名见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又,云何是无明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 ……,不知如实出离故,于六触处,有无明、无智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杂染3而引后有4,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死,与恶不善法相 应5者,故名轭非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轭。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四者为何? 是:欲轭之离系、有轭之离系、见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又,诸比丘!何为欲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知如实出离;彼于欲之集 ……,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欲,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 欲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6名欲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又,云何有轭之离系? 12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有之集……,知如 实出离故,而于诸有,有贪、……有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之 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又,云何见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见之集……,知如 实出离故,而于诸见,见贪、……见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是名见轭之离 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与见轭之离系。又,云何无明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 ……,知如实出离故,而于六触处,无明、无智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二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二二 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7死,离系于恶不善法 者,故名轭安稳8。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 三9 具欲轭有轭 有两者相应 见轭共相应 无明为上首 生死所迁流 有情轮回续 偏知一切欲 复明悉有轭 若遣除见轭 又远离无明 离系一切轭 彼等越轭行 注1 参阅集异门足论、八(大正藏二六·三九九a、b)。 2 味 依前后文,又循暹本补assadan。 3 离染 底本之sahkilesehi乃sahkilesikehi。 4 引后有 底本之ponobhavikeki,系ponobhavikehi之误。 5 相应 底本之samyutto,依暹本之本文及释文,取sampayutto。 6 此 底本之sa,一如暹本,应作sa。 7 生老 底本之jatijara.为jatijara-之误。 8 轭安稳 底本之yogakhemi,据暹本采yogakkhemi。 9 二是三之误植。 于兹并有摄句: 不知、堕、二损伤与第五顺流。 13 少闻、庄严、无所畏、爱与轭为十。 四 集 第二 行品 二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二四 第二 行品 十一 一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恚寻或害寻,而1比丘相许于心,不断、不遣、 不破、不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2而不炽然、不愧,犹常懈怠不断,名缺 精进。诸比丘!于住,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 于坐,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比 丘,虽坐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卧,比丘宿而 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之比丘,虽卧 亦不炽然……名缺精进。 二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破之、 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犹炽然、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 诸比丘!于住,比丘……发精进,名不惜身命。诸比丘!于坐……发精进,名不惜 身命。诸比丘!于卧,比丘寤而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 14 、破之、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犹炽然,常不断发精进,名不惜身命。” 3 三4 或步复成立 或坐5犹或卧 基家6恶寻思 人若起于此 彼乃行邪道 著迷无正气 斯比丘不得 最上正觉器 谁复行与住 或坐犹或卧 寻求思止已 乐意寻思见 斯比丘是得 最上正觉器 注1 而,底本之tan ce,依暹本及他本应读tan ca为正,以下仿之。 2 虽行,底本之caran ce pi,依暹本及他本或觉音注释文,应读carampi为正,以下仿 之。 四 集 第二 行品 二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二六 3 依暹本补之,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4 三,底本缺此数字,依前后多例私补。 5 坐,udava暹本作udava为正。 6 依家,在觉音释,有“依于烦恼”之义。 十二 一1 诸比丘!宜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修 学,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应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 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亲近,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此上更无 再作者。诸比丘!比丘行时,除贪与嗔,断惛与眠、掉与悔及疑,发精进不衰,起 15 念不忘,身轻安不躁动,处心安定,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而炽然, 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住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 于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而炽然、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 命。诸比丘!比丘坐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 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于卧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一境……。 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而炽然、有愧,于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 二 行住亦自制 坐卧亦自制 比丘制手足 虽屈而自制 上中亦复下2 至于世界涯 于蕴3法生灭 应予正观察 心静4于行道 常念于习学 比丘斯常恒 谓不惜身命 注1 一 底本缺,依前后多数例私补;二亦同样。 2 上中下是耶过去、现在、未来。 3 蕴 色等五种。 4 心静 ceto sam暹本作cetosam为正。 四 集 第二 行品 二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二八 十三1 一2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之不生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 勉励。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为未生之善法生而 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为住已生之善法,为不忘、为倍增、为广大、为 修、为满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诸比丘!此等为四正勤。” 二 正勤奋勉人 超越魔领域 出越老死怖 彼等无依住 克服恶魔伴 彼等无喜动 超一切魔军 斯人等最乐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二.六三五b)、集异门、六(大正藏、二六·三九一c) Mahavyutpatti XXXIX. 2 底本缺一及二,依前后文类推私补。以下此例犹多,恕不一一列举。 16 十四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是:律仪勤、断勤、修勤及随护勤。 又,诸比丘!何谓律仪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眼于色,见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不护眼 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眼根,拥护眼根。耳于声, 闻已……乃至……。鼻于香,嗅已……乃至……。舌于味,尝已……乃至……。身 于所触,触已……乃至……。意于法,识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若 不护彼意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意根,拥护意根。 诸比丘!此名律仪勤。 又,诸比丘!如何是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遣之、破之、灭之。已生之 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容纳所有已生之恶不善法,断之、 四 集 第二 行品 二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三0 遣之、破之、灭之。诸比丘!此名断勤。 又,诸比丘!如何是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于灭,转变弃舍,修念觉支, ……乃至……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喜觉支,…… 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依止远离、依止于灭,转变弃舍, 修舍觉支。 诸比丘!此名修勤。 17 又,诸比丘!如何是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护已生善定相之骨想、虫啖想、青瘀想、脓烂想、穿 孔想、膨胀想。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是四勤。” 二 律仪断修与随护 说此等四断日种2 勤修此等世比丘 方能获得3苦灭尽 注1 参阅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一b)。 2 种-bandhuno在暹本作-bandhuna,为正。 3 方……得,papunoti在暹本作papune ti,为正。 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最上之施设。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有自体者中,罗喉罗阿修罗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受用诸欲者中, 曼陀多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增上者中,魔罗波旬为最上。诸比丘!于世间、天、 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人民众中,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最上。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最上之施设。” 二 罗喉是有体最上 曼陀多是受欲者 如意与荣誉辉煌 魔罗为自在最上 上中又复与下者 世界之涯穷无尽 佛陀乃天与人类 方名此间是最上 四 集 第二 行品 三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三二 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微细色成就最上洞察智。于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 见更妙色。又于其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色,不希更上智。于微细受成 18 就最上洞察智,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察智,不见更妙受。又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 察智,不希更妙受,不希更上智。于微细想以洞察智……乃至……不希……,于微 细行以洞察智……乃至……不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 二 色微细与诸受因 想之起处与灭时 于其根柢了知已 而于诸行而无我 又于苦趣得知已 比丘正见是寂静 乐其寂处于其时 降伏魔罗与伴侣 正持最后一己体 十七1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行不应行2。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嗔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二 由贪嗔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注1 参阅集异门、八(大正藏、二六.四0一a) 2 不应行 不相应涅槃之行。 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嗔恚不应行,不行愚痴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1 四 集 第二 行品 三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三四 二 由贪嗔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注1 底本之nagatiamanani,在暹本作nagatigamananiti,为正。 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19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嗔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二 由贪嗔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由贪嗔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注1 为如是理解,故合二种理趣而说。 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 二 一切诸欲不制止 尊重非法者非法 有依贪嗔怖之行 彼等名之为泽众 四 集 第二 行品 三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三六 有智沙门1如是说 如此称赞斯善人 安住于法不为恶 依贪嗔怖概不行 于彼名为醍醐2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注1 沙门 底本之samano na,在暹本作samanena,为正确。以下之有※者亦然。 2 醍醐 底本之mando,在暹本作mando,为正确。 此之摄句: 行、戒、勤、律仪等第五施设1 微细智2三不应行3配食者此等为十。 注1 第五施设 pannatti pancamam,在暹本作pannattipancamam,为正确。 2 微细智 底本之sukhumam,在暹本作sokhummam,正确。 3 不应行 底本之agati,在暹本作agati,正确。 20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二十一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 丘!”彼等诸比丘答称:“大德!”于是世尊说: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 丘!我独自宴生了心中起2如是思惟:住于不尊重、不从顺是苦。我当如何于沙门、 婆罗门,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诸比丘!我思惟: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戒蕴,于 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则我于天、魔、梵天、世中,于 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已具戒,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 圆成尚未圆满之定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而,我 与天、……人众中,自已具定,更不见于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三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三八 未圆满之慧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3自已具慧,更不 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4。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解脱蕴,应住于……。然则, 我于天、……人众中,我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自已具解脱,更不见其他更殊 胜之沙门、婆罗门。 诸比丘!我说……我于法现等觉,我即住恭敬尊重、依止此法。 二 诸比丘!当时婆婆主梵天,于心知我心中思惟,譬如具力士夫,伸其屈臂,或 21 屈其伸臂,正亦如是,没于梵世,现我之前。 诸比丘!当时婆婆主梵天,一肩披上衣,右膝著地,合掌向我,而作是言: ‘世尊!诚然!善逝!诚然!大德!过去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5,于 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未来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于恭敬、 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世尊于现在是应供、正等觉者,亦于恭敬、尊重、依止 法而住。’娑婆主梵天,如此说斯语已,更说: 一切过去正等觉 复有未来诸佛等 无复更有多忧虑 现前增上正等觉 咸共尊重于正法 曾住于今亦复住6 且又当来更应住 此是诸法之教法 如是于己犹爱好 心希求望伟大者 常自思念诸佛教 诚宜尊重于正法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作如是说。说此既已,问讯于我,右绕之后,当座即消失 其形。其时,诸比丘!我于梵天之劝请,了知于我现等觉法应,相当于自身,令恭 敬、尊重、依止而住。诸比丘!又,僧伽亦具大性故,我于僧伽,亦深致尊重。” 注1 参阅S.VI.1.2.杂阿含、四四(大正藏二.三二一c) 2 起,底本之udapadi,系udapadi之误。 3 底本二十页二十七行attana,以次似有脱漏,暹罗本较底本更多重复同样文字,省略之 余,依暹本得以填补脱漏之文字。私补之后,当如次文: pannasampannttaram yam aham sakkatva garukatva upanissaya vihareyyam,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三九 ----------------------------------------------------------------------- 增支部经典二 四0 aparipurassa kho aham vimuttikkhandhassa paripuriya…vihareyyam na kho panaham passami sadevake loke…annam samanam va brahmanam va attana 4 婆罗门,底本之brahmapam,系brahmanam之误。 5 诸世尊(bhavanto),系依脚注所出之本与暹本。下之附,若亦然。 6 住(viharanti)字在复数,意即于现在有多佛之存在,于教义有违,放在注释鉴于(前 之)“大德!世尊亦现是应供、正等觉者”(单数),当不可以复数作解云云。但于暹本之 此句,则予变更作viharimsu vihati ca,如此即为单数,成为:现在佛只有一位。 22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 丘!时有甚多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来诣 我住处。至已,与我俱相庆慰,相互欢欣交谈值得铭心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 面之婆罗门向我云:‘尊者瞿昙!我等1闻说:沙门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 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 此事确实如此,仁者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 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曼2!此者诚然不如理。’ 二 诸比丘!我说: “呜呼!此辈老年人,纵居上座,则不知作上座法。 诸比丘!即使从生以来,已八十、九十、或百岁之老年,作非时语者、不实语 者、无益语者、非法语者、非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3无益之语、不契时机、无 原由、不著边际、无益于人之语,彼于此时,只4得自谓入于凡愚5上座之数。诸 比丘!纵然年幼,或强壮、年轻、发黑、正当青年,彼作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 法语者、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有益之语,说出契合时机、有原由、著于边际, 有益于人之语时,彼当下即入于智者上座数。 三 诸比丘!作此等四者,是上座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住于护持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 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多闻,闻已不忘,积集所闻,宣示所有初善、中善、 四 集 第二 优楼比螺品 四一 ----------------------------------------------------------------------- 增支部经典二 四二 23 后善、有义、有文诸法之纯粹圆满清净梵行。彼于诸法如是多闻、受持、读诵、作 意6思惟,于见善通达,获得四静虑增上心7,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 不梗涩,由诸漏尽,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作上座法。” 四 心处掉举杂秽语 数数作语任凭谁 于所思惟不稳重 欣悦非法如畜兽 了无尊敬是自恶 彼者显然非上座 圆具戒品无论谁 具足多闻与胜辩 强于诸善有自制 以智慧观察义理8 探究一切之诸法 心无荒乱具辩才 生死已然付了断 于诸梵行了无缺 于彼我说是上座 于彼绝非诸般漏 比丘当以漏尽故 人称上座之盛名 注1 我等云云,底本之ne在暹本是me tam,采之。 2 瞿昙,底本之Gotamo,在暹本作Gotama,正确 3 心底,底本之anidanavatim,在暹本作anidhanavatim,正确。 4 只,底本之teva,依暹本其他采tveva。 5 凡愚,底本之balo,系balo之误。 6 于意,底本之manasan,系manasan之误。 7 增上心,底本之abhicetasikanam,在暹本作abhicetasikanam,正确。 8 义理,底本之pannayattha,采暹本及他本之pannayattham。 二十三1 一 “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如来出离世间系。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集,如来断 绝世间集。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灭,如来证悟世间灭。诸比丘!如来证悟趣向世 间灭道,如来修趣向世间灭道。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四三 ----------------------------------------------------------------------- 增支部经典二 四四 二 诸比丘!天、魔、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 2、所了别、所得、所求、于意所伺察之一切,如来皆已觉了,故名如来3。诸比 24 丘!又,如来自觉悟之日,至于如来般涅槃日,于其中间,所说一切、所谈,乃至 所解说者,只是如4而已,而非不如,故名如来。 三 诸比丘!如来行如所说,言如所行,唯行如所言,言如所行,故名5如来。 四 诸比丘!于天、魔、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众,如来为胜,无 能胜者,是偏见,转于自在,故名如来。6” 五 与一切世之一切 世间之事无违失 了知7一即离一切世 一切世间无取著 彼坚固人之一切 胜之了解一切结 彼是最后寂安稳 觉悟无畏之涅槃 尽于诸漏彼佛陀 断绝疑惑无粗暴 得以尽了一切业 所依灭尽成解脱 彼即是此佛世尊 彼即是无上师子 大转梵轮于天人 如斯人天之群类 虔敬归依于彼佛 敬礼伟大无畏者 调者之中最上调 寂止者中寂止仙 解脱者中上解脱 度脱者中最度脱 如斯于彼致敬礼 最是伟大无畏者 天中亦于人之中 犹无与之等至尊 注1 参阅中阿含、三四(大正藏、一.六四五b)Itiv.112. 2 所觉(mutam),是指从根柢上拔起者,即:香、味、触三者。 3 如来之原文tathagata,如果将之作tatha+gata解释,即是“如往”之义,同于所谓世 间之作如所觉了。今作此义解,以下仿之。 4 如 底本之tatth'eva,在暹本作tath'eva,正确。 5 名之 底本之vuccatiti,依前后节之文例与暹本,单读作vuccati。 6 日文本依暹本补,今华译可不另加字。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四五 ----------------------------------------------------------------------- 增支部经典二 四六 7 了知 底本之abhinnaya,系abhinnaya之误。 二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沙计多伽蓝园。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 德!”而世尊乃曰: 25 “诸比丘!天、魔……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所了别、 所得、所求,于意伺察者,我皆了知。诸比丘!天、魔……天、人众之所见、所闻 ……之所伺察者,我皆了知,皆是如来所了解。如来1于其(或依爱或依见)不为 所动摇。诸比丘!天、魔……与天、人众之所见、所闻……之所伺察者,我若谓知 2者,应是我过失,若言不知,亦是过失;若言非知非不知,亦是我之过失。诸比 丘!如是如来于所见见已,于已见不思惟,于不见不予思惟,于得见不予思惟,于 见者不予思惟;于所闻闻已,于已闻不予思惟,于不闻不予思惟,于将闻不予思惟, 于闻者不思惟;于所觉觉已,于已觉不思惟,不觉不予思惟,将觉不予思惟,觉者 不予思惟;于所了别了别已,于已了别不思惟,于不了别不思惟,于将了别不思惟, 于了别者不思惟。诸比丘!如来如是见、闻、觉、了别,于诸法中确实宛然3一如, 又复具一如4,更上于他人,我说无有更殊胜者。” 二 人人见闻复执持 作是真实之思惟 其等居于自负中 此当是真他是妄 26 一如之者不信受 人人固执所系著 既然曾见其箭已 我所知见与其同 固执当非诸如来 2 知 Nyanatiloka(Die Reden des Buddha II,40 note I.),应如缅甸本加na janami 与na 读之。既如所注,此反而是误。 3 宛然 底本之tadi se,采暹本之tadiso。 4 一如 底本之tadi tamha,在暹本作tadimha、,正确。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四七 ----------------------------------------------------------------------- 增支部经典二 四八 二十五 一 “诸比丘!为诡骗于人,为说服于人,为博得利养、恭敬与名誉,为规避诸般恶 评,而趋己利,为罔知于人之议己,(比丘)不住此梵行。诸比丘!反之,为律仪, 为断除,为离贪,为灭除,(比丘)则住于梵行。” 二 为律仪复为断除 不依他缘之梵行 彼薄伽梵之所说 达到涅槃之底处 此是尊贵之大仙 随所宜行方是道 佛之教法是宛然 有人实行此道者 善自护持师之教 当达灭苦之境地 二十六 一 “诸比丘!一切比丘行诡诈、顽强、虚谈、YIN猥、傲慢,于心不得安定者,诸比 丘!此之比丘,非近于我。又,诸比丘!彼等比丘,违背于此法律;又,彼等于此 法律中,不达增进、增长、广大。诸比丘!又,比丘不行诡诈,不事虚谈,于坚固 不顽强,善处此心于安定,诸比丘!此之比丘,接近于我。又,诸比丘!彼等比丘, 于此法律不相违背。又,彼等于此法律中,达于增进、增长、广大。” 二 诡诈顽强与傲慢 虚谈YIN猥心不安 彼等于法中不增 正等觉者之所说 无诡无虚谈坚固 善于定力无傲慢 彼等于加增法中 正等觉者之所说 二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是无罪。四者为何? 27 诸比丘!衣服之中,粪扫衣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诸比丘!食事之中,乞 得搏食,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诸比丘!床座之中,树下小而易得,又,彼是 无罪。诸比丘!药物之中,陈弃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皆是无罪。诸比丘!比丘以小者易 得为满足,是故,我说此是彼沙门支1之随一。” 二 无罪之小与易得 满足之者于其人 就饮食床座与衣 于心所会并非2苦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四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五0 亦非拘于一方处 顺从沙门之性情 所说之法一切俱 少而知足之学人 具有令于满足中。 注1 沙门支 底本之samannan,在暹本作samannangan,正确。 2 非 底本之senasanan ca不成其意义,在暹本作na senasanam,正确。 二十八1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圣种,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之所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 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 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随得衣服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衣服之喜足;又, 为衣服,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于不得衣服,亦不懊叹;又,衣服得已,无 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衣服之喜足; 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 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有比丘,于随得饮食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饮食之喜足;又,为 饮食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纵不得饮食,亦不懊叹;又,既得饮食已,无有 28 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饮食之喜足; 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 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于随得床座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床座喜足;又,为 床座,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纵不得床座,亦不懊叹;又,既得床座已,无 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床座喜足; 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诸比丘2!是名安住于古第 一居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爱修、乐修、爱断、乐断;又,复由于爱修、乐修、爱 断、乐断,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五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五二 安住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须知此等四者是第一圣种,须知永久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已有, 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 无从呵毁。 二 诸比丘!更复成就此等四圣种之比丘,纵住东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 纵住西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纵住南方或北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 何以故?苦然3,诸比丘!坚固人是胜于不乐与乐者。” 三 不乐不胜坚固者 不乐已得坚固4制 胜于不乐坚固故 坚固必胜于不乐 29 既舍一切业5累已 谁6将遮止除遣者 一如阎浮檀金钵 谁人得能予嗤斥 诸天亦将赞誉彼 梵天纵赞亦不尽 注1 参阅集异门、六(大正藏、二六.三二九b) 2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一句,兹依暹本补之。 3 若然 底本之ti,在暹本作hi,正确。 4 坚固云云 底本之dhiram sahati,不作调,而且意义亦不妥当,兹依暹本及其他,采 dhira-samhati。 5 一切业云云底本之samma kammavyakatam,兹依暹本及其他,采sabbakammavi- hayinam。 6 谁 底本之kho,在暹本作ko,正确。 二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2,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 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 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须知无贪法迹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 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五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五四 门,无从呵毁。诸比丘!无嗔法迹……无从呵毁。诸比丘!正念法迹……无从呵毁。 诸比丘!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3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 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 门、婆罗门,无从呵毁。” 二 应无住于贪 于心亦无嗔 心一境正念 内心诚安定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二九五a) 2 依觉音释“迹”足“分”义。 3 永远云云 底本之attannani,系rattannani之误植。 三十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甚多名闻当时之偏历者,住于萨毗 尼(河)畔之偏历者园,谓:安那吧拉、越罗达罗[运搬食物、游行者]沙屈如达 依[善生优陀夷]偏历者,及余闻名偏历者。1 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去叶毗尼河畔偏历者园。至已,敷座请座,世尊 坐已,告彼等偏历者说: 二 “偏历者!须知此等之四法迹者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自 30 古有之,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 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偏历者!无贪法迹,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有者, 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 门,无从呵毁。偏历者!无嗔法迹……无从呵毁。偏历者!正念法迹……无从呵毁。 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偏历者!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无从呵毁。 三 偏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无贪法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 所当知。我应对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偏历者,彼斥无贪法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五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五六 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偏历者!若谓如 是:我斥无嗔法迹,有于意中有憎恶思惟,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 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偏历者!彼斥无嗔法迹,于意中有憎恶思惟 ……所当知,则无有是处。偏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念法迹,失念不正知,或 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偏 历者!彼斥正念法迹,有失念不正知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偏历 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定法迹,有不定迷乱心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 31 我应对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偏历者!彼斥正定法迹……无 有是处。 四 偏历者!若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其此理由,四反论已于现 法,其为应呵毁之原因。四者为何? 若汝呵毁、排斥无贪法迹,则贪于诸欲,有剧染著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 养,汝应称赞者。若汝呵毁、排斥无嗔法迹,则嗔恚心,于意中有憎恶思惟之沙门、 婆罗门2,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失念而不正知之 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故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不定乱心之 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 五 偏历者!若有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论已于 现法,是其为应呵毁之原因。偏历者!纵然郁迦罗住民禹舍、班涅亚3是无因论者、 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彼等于此等四法迹,亦不思是应所呵毁,应所排斥者,所 以者何?畏于嘲笑、轻侮、非难故。” 六 不嗔恒正念 内心固安定 致学调伏贪 名不放逸者。 注1 暹本重复于abhinnata,概是正形。 2 依前后文意及暹本看来,可知系脱漏samana-brahmana。 3 应作vassa-m-bhanna,暹本作vassa-bhanna,两者均可。 此之摄句: 四 集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五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五八 二优楼比螺、世间、伽蓝1梵行于第五 诡诈、满足、种、法迹及偏历者。 注1 kaliko于前载之文有kalako,暹本亦于此处作kalako,正确。 32 第四 轮品 三十一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2。成就此之天、人,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人,不久 于财位得大与广。四者为何? 住适宜之地,于善士所服事,使己于正,及作前福。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成就此之天、人,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人,不久于 财位得大与广。” 二 住适处圣人3 亲服事端正4 事前预作福 于人有谷财 称誉名声及 安乐庇援彼 注1 参阅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七a) 2 轮 圆足、兴盛、幸福之义。 3 圣人 底本之ariya mittakaro,与暹本ariyamittakaro合而成立,正确。 4 端正 底本之samma panidhisampanno,亦是暹本之合成语,正确。 三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四者为何?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 二 布施爱语与利行 各自适宜付运作 四集第四 轮品 五九 ----------------------------------------------------------------------- 增支部经典二 六0 对事则称是同事 宛似转轮之枢纽 是此世中之摄取 假若2不具此摄取 母于子供养义务 又如父得子义务 智者正当以摄取 观察之余乃得大 于彼方得是称赞 注1 参阅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五a)、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0二c) 2 若 底本ca,该是ce之误写。 33 三十三 一 “诸比丘!兽王狮子于晡时,出离居处;既出居处已,奋迅哈欠;奋迅哈欠已, 偏眺四方;偏眺四方已,作三声狮子吼;作三声狮子吼已,往求食物。诸比丘!但 一切傍生有情,闻兽王狮子吼声现大怖畏,顿起战栗、恐惧,栖穴者入穴,栖水者 入水,栖林者入林,鸟归虚空。诸比丘!又,所有国王所属之象,于村邑王都,为 坚固绳所缚者,截断其缚、突破,怖惧而大小便溺,想尽一切办法脱逃。诸比丘! 兽王狮子,于傍生有情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二 诸比丘!诚然如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生于世时,彼说法:此是己身,此是己身之集, 此是己身灭,此是趣己身灭之道。诸比丘!又,一切长寿诸天,美丽而多乐1,永 住高广殿中,听如来说法,起大怖畏,战栗、恐惧……呜呼!我等是无常而谓常住, 我等处于不坚而谓坚固,我等处于无常而谓常住,作常想。诸比丘!如来于天人中, 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34 三 天与人师无比伦 觉者现前证见悟 己身与灭己身集 八支圣道苦灭道 令转教法之巨轮 具足荣誉美如许 长寿诸天怖畏惧 犹如野兽之狮子2 已解脱之应供者 聆听言语哀我等 不越己身是无常3 四 集 第四 轮品 六一 ----------------------------------------------------------------------- 增支部经典二 六二 注1 多乐底本之sukhabhuta,在暹本及其他作sukhabahula,正确。 2 miga te不作调,在暹本缺te,正确。 3 anicca va不作调,在暹本缺va,正确。 三十四1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第一信。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无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 想、或非想非非想,一切有情中,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于彼等中名第一。诸比 丘!凡信仰佛陀者,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二 诸比丘!于所有有为法中,八支圣道名彼等第一。诸比丘!凡信仰八支圣道者, 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三 诸比丘!或有为,或于无为之所有法中,离欲于彼等诸法中名第一,是于憍无 憍,渴爱已调伏,爱著已永害,轮回已绝,爱尽、离欲、寂灭、涅槃。诸比丘!凡 信仰法者,则信仰第一者;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四 诸比丘!所有僧伽,或于众中,如来弟子僧伽,名彼等中第一。即是四双士夫, 八大士夫。世尊之弟子僧伽,应予供养,极应供养,应予施与,应须合掌,是世人 之无上福田。 35 诸比丘!凡信仰僧伽者,第一……有第一异熟。诸比丘!此等是第一信。” 五 了别第一法 信乐是第一 无上应施与 信乐第一佛 离欲寂静安 信乐第一法 无上福田地 信乐第一僧 布施第一施 增上第一福 寿命色称誉 赞颂力安乐 施智者第一 专心第一法 是天亦又人 得第一欢喜 四 集 第四 轮品 六三 ----------------------------------------------------------------------- 增支部经典二 六四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六0一c)、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五c)。 三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尔时,摩揭陀国大臣禹舍婆罗门, 诣往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谈感铭之话已,坐在一面。坐于一面之 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我等名成就四法者,为有大慧大士。四者为何? 二 尊瞿昙!于世应多学诸学,复1当知诸2所说义。此说之义如是,此说之义如 是,云云。复当具念:念昔所作,念昔所说、随念。复于所有在家所作,乃而不怠, 就此具方便与思虑,成就充分处理。尊瞿昙!我等,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 大士。尊瞿昙!若应随喜于我者,尊瞿昙请随喜于我。但是,尊瞿昙3!若应论难 于我者,请尊瞿昙予论难4。” 三 “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不论难。婆罗门!我令成就四法者,名大慧大 36 士。四者为何? 婆罗门!于世间为众多者之益,为众多者之乐,而起修行,彼于众多有情令住 圣理,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彼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 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如是于寻思之路,得心自由。四 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已于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 不论难。婆罗门!我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 四 “希奇之尊瞿昙!未曾有之尊瞿昙!尊瞿昙具此善说,又我谓成就此等四法,为 尊瞿昙。尊瞿昙!实为众生之益,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仁者!令众多有情住于圣理, 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尊瞿昙!实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 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尊瞿昙实于寻思之路,得心 自在。尊瞿昙四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尊 瞿昙!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令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37 五 “婆罗门!应比较于汝5相近之语,且又我为汝解说。婆罗门!我实为众多者之 益,为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众多有情,我令住于圣理,是即妙法性、善法性。婆罗 门!我实欲作寻思,作共寻思;不欲6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 四 集 第四 轮品 六五 ----------------------------------------------------------------------- 增支部经典二 六六 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婆罗门!我实于寻思之路,得心自在。婆罗门!我实于 四静卢之增上心,住现法乐……不梗涩。婆罗门!我实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 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六 一切有情死之索 知所应遁避之人 于天与人有利益 宣说正法令宏明7 善自明判道非道8 已所作作漏之尽 人之见闻于群众 信乐正是彼佛陀 最后之身所受者 具有是名大慧者 注1 底本之pano系pana之误。 2 诸 底本之tass'eva,采用暹本之tassa tass'eva。 3 尊瞿昙 底本之bhavam Gotamo,在暹本作bho Gotama,正确。 4 论难云云 底本之patikkosatu pana,依暹本及其他,删去pana。 5 于汝 底本之tyaham,在暹本作te,正确。 6 不欲 底本之nakankhami,系nakahkhami之误。 7 正法 底本之nayam dhammam,在暹本作neyyadhammam,正确。 8 暹本虽有 maggamaggassa kusalo katakicco anasavo,今循从底本。 三十六1 一 一时,世尊行于郁迦罗与制多毗耶间之大道。尔时,头那婆罗门亦行于郁迦罗 与制多毗耶之间。头那婆罗门于世尊足痕,见具千幅2、辋、毂,一切相圆满轮(相)。 彼既见已,谓曰:“呜呼,奇哉!呜呼,得未曾有!此等足迹,应非人间之者。” 38 二 时,世尊从离道外,坐一树下,结跏趺坐,端身以置,住对面念。时头那婆罗 门,追踪世尊足迹。见世尊于一树下坐,现起欢喜,令起欢喜,诸根寂静,意寂静, 得最上调伏3、安静。如能予调练、能防、守护诸根4之象,即往世尊之处。至已, 白世尊言: 四集 第四 轮品 六七 ----------------------------------------------------------------------- 增支部经典二 六八 “仁者当非天耶?” “婆罗门!我非天。” “仁者当非乾闼婆耶?” “婆罗门!我非乾闼婆。” “仁者当非夜叉耶?” “婆罗门!我非夜叉。” “仁者当非人耶?” “婆罗门!我非人。” “问:仁者当非天耶? ‘婆罗门!我说:非天。’问:仁者当非乾闼婆耶?‘婆 罗门!我说:非乾闼婆。’仁者当非夜叉……答说。问:仁者非人耶?‘婆罗门! 我说:非人。’然则,今仁者该是何者?” 三 “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天;而我已断其漏,切断其根,如截断 多罗树头,予破坏,当来令不生。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乾闼婆、 应是夜叉、应是人;我已断其漏……令不生。婆罗门!譬如:或青莲、或红莲、或 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为水染,犹自出水挺立,正是如是。婆罗门!我5生 39 此世中,长此世中,胜于世间,住于不染。婆罗门!我是佛陀。 四 应受天之生 空行乾闼婆 复应是夜叉 又应受人性 我之漏灭尽 破了而解缚 色鲜之白莲 犹不为水染 不为世间染。 婆罗门!故我是觉者。” 注1 参阅杂阿含、五(大正藏、二.二八a)、别译杂阿含、一三(大正藏、二·四六七a)、 增一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七一七c)。 2 辐 底本之sahassarani,系sahassarani之误。 3 最上之调伏 底本之uttamadammatha-,系uttamadamatha之误。 四 集 第四 轮品 六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七0 4 诸根云云 底本之santindriyam,在注解作yatindriyam,于本文之前一行,santin- driyam即有此语,以重复故,为避免,今据注释之读法。 5 我 aham之语,系依暹本补。 三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只有接近涅槃。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具足,守护诸根门,了知食物之量,勤勉觉醒。 二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戒具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护住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 罪怖畏,受学于学处。 三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护持诸根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于住不防护眼根 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持眼根,作眼根之防 护。于耳闻声已,……乃至……于鼻嗅香已,……乃至于舌尝味已,……乃至…… 于身触所触已……乃至……于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住于不防护意根 40 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护诸根门。 四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而知食物之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摄取食物,不为戏,不为醉,不为饰,不为美, 乃至只为此身之住;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我灭旧受,当不令生所受。又, 我当生存,当无罪,当住安稳。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知食物之量。 五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奋勉觉醒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昼间经行,(又)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间初更经行,(又) 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至中更,右胁于下,如狮子卧,两足重叠,正念正智作起想; 夜至后更,奋起1而经行,(又)坐时不留覆障法。诸比丘!比丘当如是奋勉于觉醒。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惟近趋于涅槃。” 六 比丘依住戒 防护一切根 四 集 第四 轮品 七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七二 又知食物量 奋勉于觉醒 昼夜斯炽然2 不挠懈勤行 修习于善法 方得轭安稳 比丘见逸怖3 欣悦不放逸 唯近于涅槃 均为不退返。 注1 奋起 底本脱漏paccutthaya,据暹本补。 2 炽然 底本之viharamano pi,在暹本作viharam atapi,今采之,注释作vihari atapi, 意义相同。 3 见怖 底本之bhayadassiva不作调,暹本作bhayadassi va,正确。 41 三十八 一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别之见取,正确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1,名谓独处。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遣除各别之见取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多沙门、婆罗门,具众多各别之见取。所谓:或世间 是常,或世间是无常,或世间是有边,或世间是无边,或命者即身,或命者异身, 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非有,或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或如来死后非亦有,非 亦非有。此等一切,彼皆当遣、极遣2,当予舍、吐、离、断、弃舍。 诸比丘!比丘如是遣除各别之见取。 二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正舍一切爱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欲爱,断有爱,调伏梵行爱。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正舍一切爱。 三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身行轻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乐断故,又,于苦断故,前已灭喜与忧故,不苦不乐 之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身行轻安。 四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独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我慢,切断其根,如截断多罗树头,令灭亡,当来不 四 集 第四 轮品 七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七四 生。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独处。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别之见取,正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名谓独处。” 42 五 欲爱有爱更 与梵行爱俱 若执持此谛 高举其见处 离却一切贪 爱尽解脱人 各别舍其爱 见处普偏灭 比丘诚具念 寂定而轻安 无负于观慢 觉者名独处。 注1 passaddhakayasahkharo va之va,于底本末行同文,及依暹本省略。 2 极遣,底本之nunnani honti次后,在暹本有panupnani之语,注释中亦举此语为释, 以之暂今补此。 三十九1 一 一时,郁阇耶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叙,交谈感 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阇耶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二 “婆罗门!我于一切祭祀,非一向称赞,但是,婆罗门!我并非不称赞一切祭祀。 婆罗门!如祭祀时杀牛、山羊、杀羊、杀鸡豚,多杀有情,如是伴随劬劳之祭祀, 当非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者2所近趋。又,婆罗门!如不杀3牛、山羊、不杀羊、 不杀鸡豚、不杀众多有情,如是不与劬劳相伴随之祭祀。婆罗门!我予称赞。所谓: 常施、随(族)祀,何以故?婆罗门!如是不与劬劳相随伴之祀,阿罗汉或入阿罗 汉道者,是所近趋。” 三 献马献人与力饮4 投掷杖与无锁钥 43 劬劳允大无大果 山羊与羊又牛只 杀戮诸种之有情 不成祭祀之大仙 履修于正当行持 一切祭祀无劬劳 四 集 第四 轮品 七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七六 平时常随习惯行 祀时以山羊与羊 不杀牛等诸畜牲 如斯祭祀正行者 是大仙人所营作 智者斯祀方云祀 当得盛大之熟果 致于此祀之行者 只有善事无恶事 诸天欢喜祀之大 注1 参阅杂阿含四(大正藏二.二二c)、别译杂阿含五(大正藏二.四0四a)。 2 阿罗汉道云云,底本之arahamaggam samapanna va,在暹本作arahattamaggam va samapanna,正确。 3 底本hannati,hannanti之误,以下做之。 4 S.III.1.9.“献马”等五种,皆为牺性祭祀之名。 四十1 一 一时,优陀夷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乃至……坐于一面之 优陀夷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二 “婆罗门!我于一切……(乃至)……近趋。”(参阅三十九之二) 三 远离杀戮依于时 善调施物之适宜 44 谨慎深奥梵行者2 精选如是之祭品 彼既于世无覆障 已越族姓3与其趣 觉醒善巧作福善 如斯之祀方称赞 不论本性施先亡 善调适宜之施物4 梵行之者犹良田 以清净心为祀施 奉献于可供养处 善供善祀与善得 祀乃普广天欢喜 一如信心智者是 以宽大心作祀施 于无恼害之安乐 贤者受生此世界 四 集 第四 轮品 七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七八 注1 参阅杂阿含、四(大正藏、二.二三a)、别译杂阿含、五(大正藏、二十四0四b)。 2 梵行者 底本之brahmacariya不成其调,在暹本作brahmacarayo,正确。 3 族姓云云 底本之vitivattakalamgati不成其调,意义亦不当,在暹本作vitivattakulam gatim,正确。 4 施物 底本之bhavyam,在暹本作hunnam,正确。 此之摄句: 轮、摄1、狮子、信、禹舍于第五 头那2、无退堕、独处、优阇迦、优陀夷乃为十。 摄句 注1 摄 底本sangaho,在暹本作sangaho,正确。 2 头那 底本之loke,在暹本及其他dono,正确 第五 赤马品 四十一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诸比丘!有修定,修之, 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正念正知。诸比 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漏尽。 45 二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现法乐住。 三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昼想,于夜如昼,于昼如夜,如是以显 了无缠之思,令具光辉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获得知见。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七九 ----------------------------------------------------------------------- 增支部经典二 八0 四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灭,想之生……乃至……明寻之生、 明住、明灭。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修定……能得漏尽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住观五取蕴之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 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行, 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尽。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 又,于此,我2在波罗延中富怜尼迦所问之中,宣说此事: 思择世间胜与劣3 世之何处亦无动 46 寂静4无烟无损害5 无欲越了生与老。”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五c)。 2 我云云 底本之panam etam,在暹本作pana metam,正确。 3 此颂亦出于三集之三十二(汉译南传大藏、一九.第四天使品第一节之颂偈),Sn.verse 1048,但在1048,但集异门引V.II06,II07。 4 寂静 底本之sato,在暹本及波罗延之文,俱作santo,注释文同。 5 身心等之恶行,若基于烧已,此等乃喻于烟。 四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应一向记问。诸比丘!有应反诘记问。诸比丘!有应舍置记问。比 丘众!有应分别记问。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 二 一是说一向 他是分别言 三者应反诘 又第四舍置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八一 ----------------------------------------------------------------------- 增支部经典二 八二 任何于此四 若能知相当 斯比丘人等 善巧言四问 不受驳论伏 甚深而无遁 如是损益何 彼是贤明辨 避无益贤人 取利益觉义 名坚定智人 注1 参阅集异门、八(大正藏、二六.四0一b) 四十三 一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正法;重于覆,不重正法;重于利养,不重正法;重于恭敬, 不重正法。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二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覆;重于正法,不重利养;重于 正法,不重于恭敬。 47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此等比丘不滋养 是正觉者之说法 一切皆重于正法 又所推重之诸人 正自觉者之所说 于教法中为滋养 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于正法;重于覆,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 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四者为何?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八三 ----------------------------------------------------------------------- 增支部经典二 八四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比丘于朽种良田 一如之于此正法 于其中间不滋养 既是如此重正法 以往曾住今亦住 彼等于法多增长 犹如药草依于水1 注1 如依底本之anvayam iv'宜作anvaya-m-iv'。 四十五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赤马天子于后夜时分,作 绝妙容色,偏照只多林,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 赤马天子,白世尊言: 48 “大德!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或知、或见, 或能达耶?” “友!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 我不作如是说。” 二 “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 界之边,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2如是说。大德!我于过去世,名是赤 马仙,是包迦子而有通力,行于虚空。大德!我有如是势速,譬喻:即使有善巧弓 术之弓师,学得充分3、熟练、发必中的,如以轻矢轻易通过多罗树荫,犹如我由 东海跨至西海。大德!我具如是势速,又具如是跨越,起有如是欲望……我当达往 世界之边。大德!我具食、饮、嚼、味之外,大小便利之外,排遣睡气与疲劳之外, 有百岁之寿,存活百年之间,百年既往,犹不穷世界之边,终死于半途。希奇,大 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界边,前往 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三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八五 ----------------------------------------------------------------------- 增支部经典二 八六 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只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 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49 四 已往几何世之边 当得兴作穷尽事 已得世边犹是苦 亦非得免于出离 是世间解聪慧者 勤修梵行觉悟世 寂者了知于世边 不希求此世他世 注1 参阅S.II.3.6.杂阿含四九(大正藏、二.三五九a)、别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 七七b)、增三八(大正藏、二.七五六a)。 2 是底本之vadami,在暹本作vadamiti,正确。 3 学得充分底本之sikkhito,在暹本作susikkhito,依释文订正之。 四十六 一 尔时,世尊于当夜过之时,告诸比丘: “诸比丘!今夜,赤马天子于后夜,作绝妙容色,偏照祇陀林,诣往我处。至已, 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赤马天子,向我言: ‘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当知、或见、或能达否?’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诸比丘!我作是语时,赤马天子向我言: ‘希奇,大德!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者:友!不生……不再生 ……已往其边,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大德!于过去世,我……[乃至]……不作如是说。”(参阅四十五之二经文) 50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 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只1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 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二 已往几何世之边。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八七 ----------------------------------------------------------------------- 增支部经典二 八八 ……(乃至)……此世他世。’”(参阅四十五之四) 注1 只此 底本imasmim之次后,依据前述同经文及暹本等补入yeva。 四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四者为何? 诸比丘!天与地者,此是第一极远而远。诸比丘!大海之此岸与彼岸者,此是 第二极远而远。诸比丘!日之升处与没处,此是第三极远而远。诸比丘!善士之法 与不善士之法,此是第四极远而远。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 51 二 天远地亦远 远名海之岸 日照出没处 准此更善人 不苦人法远 人人如实言 善士伴无变 历时犹如是 不善人之伴 忽而破灭尽 如是不善人 违隔善士法 四十八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杯中给孤独园,尔时,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于供 养堂中,无滞、无失、无漏,能了解其义,属(无流转),不依止(流转),以圆满 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赴供养堂。 至已,设席请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供养堂中,谁无滞……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 庆幸?” “大德!半阇罗子具语毗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 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尔时,世尊语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善哉!善哉!毗舍佉!善哉!汝毗舍佉! 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二 无说人不知 愚者杂贤人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八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九0 教示不死处 有说知斯人 光大教法辉 树揭仙人幢 仙幢是善说 仙人幢为法 注1 参阅S.X.21.7.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七b)、别译杂阿含一(大正藏、二·三 七五c) 52 四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常,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苦谓苦,是 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我谓我,是想颠倒……见颠倒。诸比丘! 以不净谓净,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二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非常,非想颠倒……。诸比丘!以苦谓苦,非想颠倒……。 诸比丘!以无我谓无我,非想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不净,非想颠倒、非心 颠倒、非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三 以非常作常想人 以苦作乐想之人 以非我作我想人 以不净作净想人 令起邪见是有情 心迷乱想称是邪 彼等为魔轭所系1 为轭不得安稳人 有情转生于轮回 于生及死中具有 作光觉者若出世 彼等所示是此法 苦之寂灭应达到 有智之人宜听此 泛起个己之意想 非常当见是非常 于苦见知当是苦 之于非我见非我 不净即见是不净 即当具足此正见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九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九二 一切之苦不超越 注1 所系底本之yogagutta,在暹本作yogayutta,正确。 53 五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 四者为何? 诸比丘!云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雾 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烟与尘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罗喉阿修罗王是日月 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所不 照。 二 诸比丘!诚然如是,沙门、婆罗门有四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 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饮谷酒,饮米酒,由于饮谷酒、米酒之不脱离, 诸比丘!此是第一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 辉、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习YIN欲法,由于YIN欲法之不脱离,诸比丘!此 是第二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嗜好金银,由于执取金银之不脱离。诸比丘! 此是第三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由邪命而存活,不离于邪命。诸比丘!此是第 四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54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 不光、不辉、不照。” 三 一类沙门婆罗门 为贪与嗔1所卷缚 于人为无明所碍 爱乐于可爱之色 贪饮果谷所酿酒 男女交会之邪行 彼等可谓愚痴作 且嗜好于金与银 四 集 第五 赤马品 九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九四 一类沙门婆罗门 依于邪命度生活 此等是翳之日种 乃由觉者之所说 一类沙门婆罗门 已为此等所覆隐 不光不照而不净 烟尘蒙蔽有如兽2 昏闇所覆于渴爱 为使引导所牵连 增长可畏之自体 更将轮回于再生 注1 贪与嗔云云 底本之ragadosapatikkittha,应作ragadosapatikkhittha。 2 兽 底本之pabha,在暹本作mata,是二十二第一颂之“兽”原本mago。在暹本作mato, 在释文有migo,与mago若同义,则不依暹本,采取底本。于今亦不依暹本,又底本 之语,若不适当,则舍此,仿先例视作maga。 此之摄句: 定、问、二忿更于赤马二, 极远、毗舍佉、颠倒、翳为十。 初之五十,至此已竟。 第一 福生品1 五十一 一 缘在舍卫[城]。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 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有人,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住于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 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 55 利益与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饮食,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 有人,彼之床座,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病缘药、资具, 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九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九六 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 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二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衡量其福,实非容易,即谓生此 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 利益与安乐者2。……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数。 三 诸比丘!譬喻大海中水,计量非易。是即,此水或是阿罗迦;或此水之百阿逻 迦3;或此水之千阿罗迦;或此水之百千阿罗迦,只成无数无量水聚数。诸比丘! 诚然如是,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计量其福,实非容易。是谓生此福、生乐、 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其成无数无量4大福聚5数。” 四 鱼群6常集栖 河大水无边 宝聚7处怖畏 如大量注海 食衣与床座 施智者福流 注向海河川 其流亦如注 注1 第一 底本虽作第六,依后章段表数,可作如今所示,暹本依然。 2 者 底本samvattati,依下文例及暹本,当作samvattatlti. 3 阿罗迦容量名称。 4 大福聚 底本之punnakkhandho,依而同文及暹不读作mahap. 5 名 底本之gacchati,依前后之类文及暹本读作gacchatiti. 6 鱼群 底本之naragana不成意义,在暹本作macchagapa,正确。 7 宝聚 底本之ratanagananam不成其调,在成其调,在暹本作ratanagapanam,正确。 五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得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圣弟子,成就佛证净。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 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是第一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九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九八 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法证净。谓:法为世尊所善说,现见、应时、来观、 引导、内证智者。诸比丘!此是第二生福、生乐,……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僧证净。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 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是 即四双士、八大士人。世尊之如此弟子僧,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 间之无上福田。诸比丘!此是第三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圣所爱戒,无缺、不穿2、无斑、无纹、有益,是 57 智者所称赞、是无执取。诸比丘!此是第四生福、生善、引乐、给与殊胜物、有乐 异熟,能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四者,生福,生乐,……得安乐。” 二3 如来不动信 确立其斯人 称赞圣所爱 持善良戒身 于僧伽有信 所见之直人 彼活命不空 人言非贪者 如是信戒净 奋勉于法见 念智者佛教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三b) 2 不穿 底本之achiddehi,系acchiddehi之误。 3 参阅S.XI.2.4;S.LV.26.23。 五十三 一 一时,世尊行于摩偷罗与毗兰若1间之大道,又有众多居士及主妇行于毗兰若 与摩偷罗间之大道。尔时世尊由道外离,于一树2下设席而坐。居士及主妇见世尊 在树下坐,见已,前诸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 之居士及主妇言: 二 “居士!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九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0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三 居士!又,云何尸男而与尸女俱住耶? 58 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 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彼 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 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尸 女俱住。 四 又,居士!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乃至……骂詈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远离杀生、 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 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 住。 五 居士!云何天与尸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 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 婆罗门。但彼妻杀生、……乃至……耽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 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尸女 俱住。 六 居士!又,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乃至……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 妻亦离杀生……乃至……不骂詈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59 居士!此等是四住。” 七 两人无戒而悭吝 有夫妻行为威吓 彼等实如死尸具 共俱造作于住居 主人无戒于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妻则具戒不悭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在彼天女为尸具 与夫共同居住是 主人具戒不坚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一0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二 其妻无戒而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斯尸实则是彼夫 是与天俱共相住 两人有信慎将事 乞察斯言之深义 如法生活夫与妻 彼此相互共爱语 彼等之福利丰裕 安稳与乐3自生来 两人若同共具戒 怨敌之意与不安 世间二人之禁戒 履修平等之教法 于天之国犹庆幸 之所求欲亦欢喜 注1 毗兰若在底本虽有Veranjim,兹在暹本之Veranjam。 2 一树 底本之annatarasmim,系annatarasmim之误。 3 安稳乐 底本之vasattham,依暹本及其他,又释文观察,取phasukam。 五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二 诸比丘!又,云何尸男与尸女居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 杂秽、贫、嗔、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 婆罗门,威吓;彼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 语、贪、嗔、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 门。 60 诸比丘!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 三 诸比丘!又,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骂詈、威吓……;但彼妻则离杀生、离 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不嗔、持 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 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一0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四 四 诸比丘!又,云何天与尸女俱住?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 1,不威吓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杀生,……持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 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天与尸女俱住。 五 诸比丘!又,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心住家,不骂詈, 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离杀生、……持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 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 六 两人无戒又悭吝 61 ……(乃至)成欢喜。(参阅五十三之七) 注1 不骂詈 底本之anokkosaka-,系anakkosaka-之误。 五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婆只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鹿苑。时,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 衣、持钵、披衣,去往那拘罗父居士家。至已,坐于所设座。时,那拘罗父居士与 那拘罗母主妇,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 白世尊言: 二 “大德!那拘罗母主妇是我自幼相处,年轻时即已迎娶,我从来不知,倘有能胜 悦意于那拘罗母主妇者。况且,更能以身1[胜过]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 遇;又,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2。” 那拘罗母主妇,亦复白世尊言: “大德!我当那拘罗父居士青年时,年轻时即已嫁许,我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 拘罗父居士者。况且,复能以身[胜悦意]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又, 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 62 “居士!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又,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得互遇。须两人 共具3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得互遇;又,亦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一0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六 三 两人具信且慎行 ……[乃至]成欢喜。 注1 身(kyena)以次之下,应有段落,次节亦同此。 2 ti?宜作ti,次节亦同。 3 两人共具 底本之ubho ca,如暹本及其他应采ubho va 五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又,希望于当来而能更复互遇,两人须 共具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能互遇;又,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二 两人有信具慎行。” ……(乃至)成欢喜。(参阅五十三之七) 五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名沙迦涅拉之拘利人城镇。时,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持钵、 披衣,赴往拘利女1尸婆瓦沙家。至已,坐于所设座。时,拘利女2尸婆瓦沙亲自 以手供献世尊悦意之嚼食、啖食,令得满足。用食既,时拘利女尸婆瓦沙[见]世 63 尊食讫3手已离钵[持一低座,坐于世尊之一面。世尊告于坐一面之拘利女4尸婆 瓦沙说: 二 “尸婆瓦沙!布施食物之圣弟子女,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 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与力已,得天或人力。尸婆瓦沙!布施食物圣弟子女, 授与受者此等之四处。” 三 具净胜美味 巧调理食物 行具足质直 与大士施物 施福福积重 大果世间解 赞斯布施物 根绝悭吝垢 斯行喜于世 不讥行天界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一0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0八 注1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itaya,在暹本作koiiyadhitaya,正确。 2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ita,在暹本作koliyadhlta,正确。 3 食讫 底本之bhuttavim,在暹本作bhuttavim,正确。 4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ataram,系koliyadhitaram之误。 五十八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 一面之给孤独言: 二 “长者!施食物之圣弟子,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64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 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长者!布施食物圣弟子,四 处授与此等受者。” 三 谨慎身语于他施 随时恭敬于生活 布施食物者其人 以寿及色与安乐 力之四处是施与1 授及彼寿并与力 施与安乐与色者 从属众多寿亦长 不论当来生何处 注1 施与 底本之anupavecchati不成其调,在暹本作anuppavecchati,正确。 五十九 一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1。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 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于四处授与此等受者。” 二 身语谨慎于他施 ……[乃至]……任何处。(参阅五十八之三) 四 集 第一 福生品 一0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一0 注1 底本之sukham deti,一句是多余,在此除去。 65 六十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 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随顺行。四者为何?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发心向比丘僧伽(兴念施与)衣服,发心而比丘僧伽(兴 念施与)饮食:……乃至……床座……乃至……(兴念施与)除病药、资具。 长者!成就此等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1随顺行。” 二 智者适宜于在家 行如法行具戒者 于正行者衣与食 奉献床座与除病 彼等之福夜与昼 恒常增长诸善业 造福终致到天界 注1 在家 底本之gihi sam,在暹本作gihisam,正确。以下仿之。 此之摄句: 二福生与二共住乃至1二共命 是尸婆瓦沙与善施食物顺随在家。 注1 底本dve va,采用暹本之dve 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