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盛噶仁波切心得_冷水泡茶慢慢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盛噶仁波切心得_冷水泡茶慢慢浓

 

  冷水泡茶慢慢浓——第一部份

  茶总是要慢慢地饮、慢慢地品,才能尝出其中的味道,品出其中的深意。茶道的本质是要从琐碎的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里感悟到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亦如此。

  (一)

  虽然我并不喜欢喝茶,但身边的很多朋友却很喜欢,所以无论是我的办公室还是我的住处,常会准备一些茶叶,待朋友来访时饮用。古人常会把饮茶与禅悟相联,于是我便萌发了对茶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据说「茶」字的由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度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的有关史料记载中,茶曾有很多名称,但茶则是正名。茶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在中唐之前,「茶」字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到了中唐时,由于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茶的音、形、义便趋于统一,后来,表示茶的「荼」字就被去掉了一划,变成了现在的「茶」字。

  茶的历史从有记载算起至今也已几千年了,从原始社会的神农时代,即公元前28世纪,人类便发现了茶叶。在《神农百草经》上就记载了「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叶是作为药用出现的,与我们今天所饮用的茶叶意义并不相同。到了约公元前 1000年的西周时代,茶叶便成了巴蜀一带「纳贡」的珍品,而这也是茶叶作为贡品的形象出现的最早记录。待到春秋时期,茶叶已经成为菜肴汤料供人使用了,《晏子春秋》就有这样的记载:「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茶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从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表现形式的迅速变化,就可以看出一二。三国时期,《三国志》的记载中则出现了最早的「以茶代酒」的字样,而隋朝文帝患病,则被告知「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国人争相采之,茶叶也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到唐代,茶叶才从社会上层走向全民,公元780年,唐朝已开始征收茶税,可见茶叶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和广泛了。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这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宋代开始弘扬茶文化,明代则专设了茶司马,专司茶贸易。明代的茶发生了一项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废团茶,兴叶茶。从明代开始,贡茶由茶团改为芽茶,即散叶茶,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终于慢慢地接近了现在的样子。

  尽管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地方不同,饮茶的习惯和习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擂茶、龙虎斗茶、竹筒茶、锅帽茶、盖碗茶、婆婆茶,种种不同的饮茶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而因茶而生出的茶具的发展壮大,以及越来越讲究的茶道,似乎也都在不约而同地暗示着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在中国的美术、书法及文学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恐怕是其他事物所不能比拟的,也多少有些望尘莫及。与茶有关的茶联、楹联以及各种各样的茶回文,至今看来仍让人啧啧称奇。其中比较出名的还得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留下的那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据说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时,在一座庙中休息时遇到了主持寺庙的老道,由于老道并不认识苏东坡,因此只是冷淡地对苏东坡说:「坐。」又吩咐道童:「茶。」待他与苏东坡交谈后发现这人才学过人,但把苏东坡引至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说:「敬茶。」继续深入地交谈后,老道才知道原来坐在他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于是连忙起身作揖道:「请上坐。」又让道童「敬香茶。」老道对苏东坡态度的前倨后恭,让苏东坡颇有些世态炎凉般的感慨,当老道请苏东坡给寺庙留下墨宝时,苏东坡便以这位老道前后3次所说的话为内容写下了这副对联。看似不经意的串联,实则带有苦心的深意,从语气的变化看出人的变化及态度的变化,令人感叹的是,即使在那红尘外修持的出家人,也有不能免俗的势利心,对人,也对茶。想来那接过著名诗人墨宝的老道,看到这样一副出自名家却颇有讽刺意味的对联时,该是一副很不好意思羞红了脸的样子吧!

  关于茶的品种和起源,更是可以细细地说上三天三夜,有很多茶的起源和发展至今听来仍是让人感动的传说和历史。无论是乌龙还是苦丁,毛尖、龙井或是碧螺春,哪怕只是普通的花茶,细究起来都有着各自的传闻。当那些充满了善良和希望的传说经过千年的时空流传至今,我想,总会有些关于茶的最深的含义也一同传递了下来,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各自不同地体现着。

  有人就曾说过,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茶的生命并不在于茶本身,而是在于采茶人、制茶人、品茶人的心。饮茶使人宁心、静气、养神、修身养性。当茶叶在水中不住地翻腾、起舞,时而浮起、时而沉下、沉下之后旋又浮起,并在这浮沉中酝酿出关于茶的种种味道,这点细品起来倒是很像我们的人生!

  或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饮茶的一个原因吧!茶总是要慢慢地饮、慢慢地品,才能尝出其中的味道,品出其中的深意。

  冷水泡茶慢慢浓——第二部份

  (二)

  真的仔细探究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时,常常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如同探究到了茶那古老的起源一样,与茶相关联的文化和风俗同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茶相关的种种引申也是丰富多彩,就比如那曾在社会上风靡一时,至今仍沿用着的茶话会,原来却也是茶文化的一种引申。

  据说茶话会算得上是近代世界上都很时髦的一种集会。它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则,茶话会仅是以清茶或茶点(包括水果、糕点等)招待客人,想起来便是一种简单而清爽的感觉。集会品茶,互相交换意见,交流和沟通成了如今的茶话会最主要的内容。去掉了费时及花费颇多的茶宴,有人说,如今的茶话会更像是一杯香茶吸引下的饶有兴味的集会。就连结婚典礼、迎宾送友、学术讨论、文艺座谈,乃至国家级的庆典活动、招待外宾,如今也盛行以茶会友,看起来既简单又隆重,轻松、高雅又不失礼节,因此茶话会才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种集会形式吧!

  同样地,茶馆、茶楼等的兴起,似乎只是在以广而告知的形式宣传着变相的茶话会,以至于茶楼一度成为老北京城内最火暴、人气最旺的地方。北京人常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称做「开门七件事」,这几件事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虽然「茶」被放在了最末的位置上,可它在老北京人的生活里却依然是重要得缺少不了的一项。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茶楼也没有像其他的营业场所一样冷清,多少可以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而今再加上茶具的不断更新,茶道的愈加复杂化,似乎都在暗示着茶可以带来的巨大商机。听说茶具的变化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不过在我看来,那些与文人相关的历史传闻,总是比事物发展的流程更吸引人。

  据说苏东坡就是个极爱饮茶的人。他原来总用一个很小的紫砂壶喝茶,可是因为壶小,喝了一壶又一壶,他嫌费事,便买了紫砂天青泥,想自己亲手做一把大茶壶,可是拍拍捏捏弄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象样的茶壶。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宵。苏东坡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于是就照着灯笼的样子做了一个肚皮大大的灯笼壶。虽然壶是够大了,可是这壶又光又滑不好拿,苏东坡想了想,便又搓了条泥巴,在灯笼壶上两头一搭,这头搭那头,看起来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手提着「梁」,用这个自己烧制的带梁的灯笼壶喝茶。于是后人就给他做的这个茶壶取名「提梁壶」,也有的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和那些制作精美、选材上等的茶具比起来,这种提梁壶恐怕算不上什么上好的茶具,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有趣的历史背景,才让人觉得茶叶再好,终须茶具来盛,而茶具再好,只要可以盛茶饮用,便可以了。

  喜欢喝茶的人常会有这样的感悟:茶可会友亦可独酌,「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却是非心、名利心」。当茶的甘味顺着舌根、嗓子进入腹中,饮茶者的唇齿间还留着茶香,久久不散之时,可以想见,那小小的一片茶叶可以让多少人品出造物的神奇!虽然我不喝茶,但也知道茶于那爱茶之人实在可以一叶关情的,而且,古语也常说茶禅一味,只是不知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体会到「从一叶茶看世界」的境界?假如只是为了喝茶而喝茶,或为了那精美的茶具而喝茶,抑或是人云亦云地亦步亦趋,那么饮茶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和让人遐思的人生况味了,也枉那小小的茶叶在水中翻腾的付出了。是吧?

  冷水泡茶慢慢浓——第三部份

  (三)

  喝茶的种种好处是爱饮茶之人津津乐道之事。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同在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这样写道: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像这种描写了各种不同的饮茶感受的诗,对提倡饮茶当然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这首「七碗茶诗」便同茶文化一起,常为后人所传诵,卢同也被人称作「爱茶诗人」。

  不但写茶的诗源远流长,茶经与茶谚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成为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谚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谚语」,多半来自于百姓口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又富含哲理的俗话,大致可以分为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比如古时候的人认为茶树是不宜移植的,在陆羽所着的《茶经》里就曾写道:「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就是说茶树即使被移植了,也很难长势良好。于是古代的道学家们便利用了这一点,把种茶的这一特性化身为「从一」的代表贯穿在古代的婚姻当中,茶成为「从一而终」的代表,也因此成为古时婚礼用品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物品。然而,茶树并非是不能移植,只不过是「植而罕茂」,道学家为了给茶树冠上这样一个「从一」的帽子而硬性地说茶树不可移植,则多少带着私心和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霸道的道德约束观念。好在时代的发展剔除了许多因循守旧的纲矩常规,曾经可以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含义的茶终于回归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但「受茶」「吃茶」「茶金」「茶礼」等却流传了下来,从中还看得到旧日礼茶的一些痕迹。

  如今人们在喝茶时,考虑得更多的并非是古时候发生了什么,或者关于茶到底曾发生过怎样的变迁,当人们在茶叶的香气中陷入沉思,那些小小的茶的叶片总会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一些与生命的本质或人生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有关的内容,就算只是考虑自己周围的事,既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这样的思考会把人的思维引向纵深,也会辐射自己的周围。可以说,这种由饮茶所带来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是喝茶的人最初没有想到的。

  据说唐代曾有个轰动一时的「赵州吃茶去」的典故,可算是茶禅一味最突出的代表了。

  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

  有一天他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

  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一僧,答:「不曾到。」

  赵州又说:「吃茶去!」

  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

  赵州又说:「吃茶去。」

  赵州对3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回答,只是希望能以此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可以看出,茶道与禅心之间的这种默契,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茶禅一味可见一斑。据说赵朴初也曾写过一首相类似的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我不喝茶也不喝咖啡,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但不喝不代表不理解不知道喝茶的种种好处与意境,这也正如许多虽然喝茶,但却未必知道那与茶相关的种种,一样的道理,喝茶的人未必体会得到那由茶带来的禅境,不喝茶的人也未必不知那由茶香带来的禅境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就如同我常对弟子们讲过的一个道理一样,当人给茶杯里添水的时候,无论茶杯里放着的是茶叶还是咖啡,也无论你想往杯子里添多少水,那水的本质还是水,茶的本质还是茶,杯子的本质也还是杯子。杯子就那么大,你倒再多的水它也只能容纳一杯子那么多的水,杯子不会因为你倒水的多少或是里面装着的茶叶而改变它本身的大小、杯子的本质,水也不会因为杯子装不下而变成别的什么。当水的数量超过了杯子所能容纳的体积,水便会溢出,但茶仍是茶,水仍是水,杯子也还是杯子,改变的可能只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本质。禅也如此,无论是茶叶还是咖啡,哪怕只是一杯白开水,只要人们用心体会,禅境就会「因缘触发,禅机自显」了。可以说,所谓禅并不是玄妙得无法理解,但确实也高深得很难得到,如果一片小小的茶叶可以把人与佛及禅境巧妙地联系起来,那么,我真的希望人们都爱喝茶,因为这样,就有机会接近佛祖,接近那高深玄妙的禅境了。

  冷水泡茶慢慢浓——第四部份

  (四)

  茶与禅到底如何联接起来的呢?有人说是因为可以概括茶与禅的这几个字是相通的:苦、静、凡、放。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 「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佛祖说,人生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苦」,佛法就是要教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求佛法而脱离苦海,参禅而看破生死、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最终解脱。而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茶性虽苦,但茶又能苦后回甘,且苦中有甘。正因为茶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修习佛法之人在品茶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品茶之时品味人生,苦甘相伴,借此参破「苦谛」。

  对于「静」,则是茶禅可以联袂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喝茶之人总爱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修佛参禅也主静。无论是佛教中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还是「戒、定、慧」三学,这些都是以静为基础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所谓「凡」,其实就是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参悟人生的大道理。即使再复杂再花哨的茶道,其本质也无非是「烧水沏茶」而已,这才为茶之本,茶道的本质也是要从那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的小事里感悟到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亦如此。

  关于「放」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想要品茶时,总要放下一些事,放下手头的工作,放松自己的心情,静静地品尝茶的甘苦和清香,这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而修习佛法则要学会放下。佛祖告诉我们,人类的苦恼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名放不下利放不下身外一切事,才因此有了诸多烦恼。如果学会 「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那么人自然会轻松无比,无烦无恼,再看世界时便如同多了慧眼,天蓝海碧、山清水秀、风和日丽了。

  正因茶与禅的这种契合,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看来要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当是轻松和让人羡慕的了。

  我国传统的吃茶法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由最初的鲜叶生吃发展到后来的生叶煮饮,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煮茶法。不过那种原始的煮茶法至今已经看不到更具体的记载了,只是凭借《茶经》里的部分内容,猜测当时的煮茶法有这样3个关键的点: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烤茶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二是碾茶要适度。在烘干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这样煮出的茶汤清明,茶味醇正,不会生苦涩味。而第 3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要在煮茶时掌握好火候,协调好茶、水、盐3者用量的比例关系。虽然我看现代人喝茶时是绝不加盐的,但关于煮茶的古老记载中,的确是要在「一沸」时按一定比例加盐的;当水汽增加,「缘边如涌珠连泉」的「二沸」时,则需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漩涡时,按量放入茶叶;至茶水「腾波鼓浪」的「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看来,茶道中的几个环节果然大有说道,碾茶时要轻拉慢推,煮茶时要「三沸水」,点茶时则要提壶三注,就连喝茶之前也要注意观色、闻香、品味,茶及茶道的内容果然包含了很多可以体会及领悟自然的真谛,而与之相关的佛性,则要看品茶之人自己的留心了。

  虽然大多数人泡茶都用热水,讲究的茶道更须拿捏好水的软硬和温度,然而流传下来的茶谚里偏偏有一条叫「冷水泡茶慢慢浓」,也叫「冷水泡茶慢慢香」。这句茶谚对于南方江浙一带的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由南至北传递过来时,则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和分歧。我的一位弟子就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他说他真的用冷水泡过茶,但根本没有喝到平时所能体会到的茶香,就更别提领悟那「慢慢浓」和「慢慢香」的意境了。我倒觉得这样的茶谚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而应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虽然我们都用热水沏茶,但真正入口时,水必然已经凉了,这种凉并非冰冷,只是我们人体能够接受的一种温度,这温度相对于沏茶的水温当然是冷的。而且,在沸水沏茶之后,茶香四溢之时也是水温慢慢下降的过程。从这些来看,「冷水泡茶慢慢浓」并非谬传,只是个人的理解不同。我还听说有人专喜欢喝冷茶,或把茶温降至冷饮的温度,说是喝起来更能解渴,也更能深刻地体味茶香。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理解与那茶谚的本意是否相合,但我觉得,无论是用冷水还是热水泡茶,慢慢浓和慢慢香的过程总是一定的,而这慢慢浓的过程大约也是要人慢慢地体会才感受得到的吧!

  冷水泡茶慢慢浓——第五部份

  (五)

  有人说,只要平心静气细细品茶,茶与佛的相通便近在咫尺,甚至可以水乳相融,也有人这样来形容茶与禅的关系——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

  曾有一首《茶壶诗》这样写道: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其实,无论是品茶还是参禅,都需要静思细品,茶道就是通过茶事、品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当身心都沉浸在旁无一物的空灵境界,才有可能达到反观自我、明心见性的无上境界,人的心灵也会随之在虚静中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这点来看,静的确是品茶与参禅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中国的儒家主静,道家主静,佛教更主静,单此一点,便可知那茶禅一味的根源了。或许,能够从品茶中洞察生命的奥秘,体悟佛禅的真谛,这才是茶和茶道真正希望世人参悟的根本。

  只是这单有静的品味,似乎还少了点辅助的要素,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事情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你想要慢慢地品味,想要慢慢地思索,却是不能,就连那本应慢慢浓慢慢香的过程也被提前和压缩了,如同只看了茶叶的形状,闻了茶叶的香气便急吼吼地用热水泡茶,急吼吼地品尝。尽管水很烫,但还是忍着,只为尽快地把那香气喝进,或者只是为了尽快地解渴。喝是喝了,香也香了,却也是烫着了,当你发现口腔的牙床竟被茶水烫坏的时候,才知道,对品茶来说,绝对是急不得的一件事,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咕噜一下吞了下去,吃得倒快,可是那人参果的味道却不得而知。

  实际上,不只品茶须慢慢体会,慢慢品尝,很多事都是急不得的。就拿如今人们的婚姻来说,本应是一个慢慢浓慢慢香的过程,须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是很多现代人却非要速战速决,不但在一见钟情的促使下迅速地走入结婚的殿堂,同时又鬼使神差地很快离婚,视婚姻为儿戏,视誓言为废话练习,所有关于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情爱只不过虚设般地存在于别处而已,与己无关。每当听说哪位明星上午刚刚举行了婚礼,下午便离了婚的消息时,我的心里便常常涌出「冷水泡茶慢慢浓」这句话,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这句茶谚,是否知道有些事、有些感情也应当如同喝茶一般,须得有个慢慢浓的过程,然后才能体会那慢慢浸泡出的冷香。

  茶禅一味,一杯茶,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体会,如同从不同的角度去闻也会有远近不同的香气一样。同样是那注满水的茶杯的故事,有人从中看到满满的水,有人看到满杯的茶,也有人可以从中看到「空」。

  从这点来说,参禅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一心只想迅速地求成,修习佛法之初便想走成佛的捷径,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这样的人,修习佛法、参禅悟道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修习佛法,才有可能得正法成正果。正所谓冷水泡茶慢慢浓,茶禅本一味,悟者得先尝。

 
 
 
前五篇文章

敦珠法王:四部宗义要略 大乘

敦珠法王:四部宗义要略 小乘

敦珠法王:心要珍宝

敦珠法王:禅修忆持本尊和胜义的最殊胜窍诀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

 

后五篇文章

盛噶仁波切:如是因,如是果

盛噶仁波切:在童年,你耕种了什么?

盛噶仁波切:友谊永在

盛噶仁波切:爱情的力量

盛噶仁波切: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