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壮严论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壮严论释

 

  弥勒菩萨造颂

  狮子贤论师注释

  印度语:阿比萨玛雅阿勒嘎热那玛战佳巴热摩达厄巴哈诃扎哲德

  汉语: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壮严论释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现证壮严论释卷一

  今于般若波罗密,  彼中文品所庄严,

  一切庄严成就师,  为作注释恭敬礼。

  贪利有情成大贪,  圣者无著救怙主,

  弥勒尊前亲听闻,  著述本论广注疏。

  众生亲人天亲尊,  以自胜解立主要,

  一切所知唯心现,  以此而作注释论。

  属于圣者之种类,  虽然获证诸解脱,

  由见所作皆非作,  住于中观获智慧;

  此后所出解脱军,  已经住于信心地,

  未获无边论究竟,  随顺自意作诸说;

  如是智者虽解说,  由于未全获通达,

  犹如此论无边论,  谁能获得甚稀有,

  是中最极难通达,  此甚深道根本见,

  由依于佛而通达,  诸善巧者分别慧,

  此皆非我所行境,  但由福德力增上

  为修行故于自他    欲作利益欢喜释。

  与圣者弥勒自己殊胜行境相顺,极广开示各各自明之慧,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生极大信心,此为获得一切善法最主要原因;于此般若波罗密多决定受持己,则知佛母《般若经》,比余一切功德宝更为殊胜,为出生一切功德之根本,为通达此经之义,令心生信心、欢喜之故,于此首先显示般若佛母具何功德,并作顶礼:

  诸求声闻寂灭,一切智性,凡于顺解脱能作得者;

  能为众生利益,诸道智性,若饶益世间,使成就者;

  能仁正等诸身,一切种智,于种种一切,彼宣说者;

  声闻菩萨众会,究竟大觉,诸圣众之母,于此赞礼!

  此颂中讲,此般若具极为殊胜广大性,由听闻此语,诸随信行者,立断疑惑,速生信心。诸随法行者,则能完全了知,诸法远离一、多之性等理,基、道及诸相无生,由偈颂义,见般若佛母无有损害,般若波罗密多,具一切种智等三智性,若欲成就佛果等果,毫无疑问,于此三有性必作受持,由此而引生坚固信心。

  于此极生信心已,欲获得此诸功德二种士夫,亦须依赖此,及依此诸种教法,全部受持,从而于此中诸义,极作恭敬。

  由此由闻所生等慧出生次第,获得殊胜圣果,由此也可了知,于佛母生殊胜信心,为获得一切善果主要原因。

  一切种智性三,摄为八义,此也是般若波罗密多,由如是宣讲,则令义圆满,由心知此已,以一切种智性三之门,而赞叹佛母般若波罗密多。

  声闻及此所摄诸类,唯略求解脱,由此增上,合为同一次第而显示的缘觉,诸求涅槃类者,由完全通达基位法一切无生,能令获得具蕴、离蕴二种涅槃。

  诸菩萨尽轮回际,而恒利有情,由现证诸道一切无生性,而作无量有情义利。

  由决定一切相无生者,具正等圆满大觉身,是具瑜伽自在诸主要者,由对治行,而无余旋转一切法轮,佛于声闻等众圆满转此法轮,为修行成就故于此佛母顶礼。

  由顶礼赞叹已,那么《现证壮严论》,于基位、对治、诸相中属哪一类摄,如第一类者,则精进成无义利,此般若波罗密多外,于具相论外所未说之基者,则没有出生;如第二类者,为摄唯诸相清净法故,未摄遍行烦恼法,此为何种对治,则成不决定;若如第三者,唯为摄基相无有故,则不证法义,毫无所说故,成无意义。此是不是为余想呢?

  当然不是,何以故,声闻、缘觉、菩萨、无上大觉诸类,如其次第一切种智性三,可摄收无边现观,唯此三类即皆可摄尽故,此如《中品般若》中所讲:“善观,一切智性者,为诸声闻缘觉,道智性者,为诸菩萨,一切种智性者,为如来、阿罗汉、正真圆满大觉。世尊,何以故,一切智性,诸声闻、缘觉贤善。善现,一切者,内外诸法,尽其所有,唯此而已,如是之故,诸声闻、缘觉智道,非是一切,亦非是一切相;如是诸声闻缘觉,为一切智性。世尊,何以故,道相智性,诸菩萨贤善。善现,诸菩萨者,不管声闻道,独觉道,还是佛道,令此一切道出生,了知一切道,由是圆满所作,成办诸道,诸愿道未圆满,诸有情未完全成熟,诸佛刹土未完全净治间,则不现证清净边际,如是诸菩萨为道智性。世尊,何以故,一切种智性,如来、阿罗汉、正真圆满大觉贤善。善现,一切征相等法,一切所说诸相,特征,如来全部正知,如是如来为一切种智性。”

  如是从略摄中所讲,欲学声闻地者等,于广般若中亦作广大开示。此中一切智性者,于色等法上,由依无常等,而断除我愚。道智性者,决定出生一切乘,由依实性无作,而度化有情等。一切种智性者,由依一切法无生,而恒利益如虚空际有情,通达清净边际,断除习气相续。

  如此《现证壮严论》,由摄一切事、对治,诸相等,圆满合一显示现观,如是宣示极为如理。

  是否是于智慧下劣有情,以及世尊为利于广、中、略三者各具信有情,由大悲心,于佛母般若,及此中八种现观次第,而令般若波罗密多无边义显明而著此论呢?

  世尊为令圣者未成佛者而获成佛,为息于此经义疑惑故,为有疑者入此经故,而著释论,与所为及所为之所为、结合、答难而讲说故。

  一切种智道,    此中所宣说,

  别余不领受,    十法行体性,

  思经义建立,    具慧成观故,

  能速易现证,    所谓论旨趣。

  一切种智者,为诸佛之道,由一切现观为例,而作修习,世尊由三不思议神变等,于无边有情随行显示,此即三种般若中所讲,此所讲内容,为能讲、所讲,方便及修行方便法等结合而开示,一切外道及内道弟子中修习离贪等者,由于未修一切法无我由闻所成慧次第等,于此般若义不能完全领受。

  诸菩萨为圆满成就自他二利故,由依一切无所得,能出生极为明显真实觉受,由此善妙习气中所生正念智慧,于般若经义无余现证八种体性,由善住菩提心及布施等行,能够现证行于法界现观相地欢喜地等现证次第,为于一切相能作,此为所为之所为。观前所欲般若波罗密多义,菩提心及修行等性相,令诸所化有情很容易地通达,此为著述此论所为旨趣。

  由如是结合等,为令所化有情容易现证故,于论中义更作注释,毫无错杂而讲,令易通达,归章成颂,而决择诸经及广般若等。

  般若波罗密,  八类正等说,

  种智道种智,  及一切智性,

  圆证种智行,  顶行边次行,

  刹那证菩提,  法身等为八。

  发心及教授,  决择支分四,

  修行之所依,  法界之自性,

  所缘及所为,  甲胄行契入,

  资粮定出生, 能仁种智性;

  令光明低暗,  声闻缘觉道,

  此他诸功德,  大义利见道,

  能作及胜解,  赞叹意所钦,

  回向随喜修,  无上意能作,

  修行极清净,  是所谓修道,

  菩萨方善巧,  道智说如是;

  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

  无方便果远,  果近善方便,

  不共对治品,  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  许即一切智。

  相及加行等,  功过性相四,

  解脱决择分,  学故不退僧,

  有寂平等性,  无上刹清净,

  诸相现圆证;  此等善方便,

  决择等福增,  坚固诸心住,

  是见修所作,  于中各各道,

  分别相四种,  及对治四种,

  无间道等持,  修行违谛理,

  所有顶加行;  边行十三行;

  一刹那圆证,  性相有四种。

  自性圆满报,  随他变化身,

  法身诸事业,  四种正等宣。

  此中初二颂是摄为八法而略开示,后十三颂是摄诸义而广开示,由广略开示而成善说。

  摄略二颂之义者,作论者发心为利他故,由此发心,而作无边释论。此处讲发心等,是否与后边有重复呢?当然没有。

  由开示略义后,由知大菩提为菩萨欲获之果,故需生欲获一切种智之心,故首先以宣讲一切种智摄颂门而讲。

  “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

  此颂文义,是显获证成佛,是为利益他人,于所有劫中,精勤而作。发心为利他有情,而欲证圆满菩提,就体性此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二种。

  欲证圆满菩提之心,是于欲乐善法心中所生,此发心是否显示,从极为殊胜心境中所生,如是则见有发心者,仍有实执,但此中欲乐于善法之相,有近于义利者,是为显示生菩提心之因果,由所求义利,菩萨一切善法全部皆得增盛,为令了知此故,依最近义而作安立,故无过失。

  同一相者发愿成办义利,而欲证圆满菩提,由此发起行菩提心,由此文则显示,为令了知,诸菩萨皆有发起愿心。

  所欲何事,由何义利而发心,所获圆满菩提者为何,利他为何者:

  如是依经义,  以广略门说。

  如此颂所讲,三种般若经中讲,智慧波罗密多及布施等者,应施与一切有情,布施者、受施者及施物等,应以皆无所缘而作,了知义利,如众生善根令入涅槃,于具悭贪有情等,而令作布施等,然后令修般若波罗密多。如此中详示,与此经不相违背,以摄略及广示门,而开示圆满正觉菩提及利有情。

  如上所讲,发心为利一切有情故,而愿证圆满大菩提,由令知此而于此宣说。大经中显示诸义而令修习者,若皆于此开示,实恐太多,故不多述。

  由讲发心所缘及自性等,于此欲广分别者,有二十二种喻。此如颂文:

  如地金月火,  大藏宝源瀛,

  金刚山药善,  如意日美音,

  王库藏大路,  乘骑流无尽,

  乐闻声河云,  二十二种等。

  如此中所说,愿欲心、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善巧、大愿、力、智、神通、福德、智慧、三十七道品、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法乐、独趣一道并法身具足,如其次第,相配于地、纯金、新月、火、大宝藏、出生大宝处的宝源、大海、金刚、须弥山王、药、善知识、如意宝、太阳、讲经说法的美妙音、帝王、库藏、大路、乘骑、喷泉或无尽流、乐闻妙歌、长河、云等二十二种喻。

  如地者,此菩提心,为一切善法根本核心。

  纯金者,直至成佛中间,此心永不变异。

  如新月者,此菩提心能令一切善法向上增盛圆满;

  如火者,此菩提心能烧尽一切种智三种障碍柴薪也;

  如宝藏者,即布施波罗密,能满足一切众生愿望也;

  宝源者,即持戒波罗密,为功德如意宝真实所依;

  大海者,即忍辱波罗密,一切不乐违意全部流降而不动不变;

  金刚者,信心坚固,永不变异,不可分割;

  须弥山王,即禅定波罗密,心缘所缘,永不散乱,不动如山;

  如药者,能够息除烦恼障、所知障等一切疾病;

  善知识者,现前永不舍弃利益有情事业;

  如意宝,随其所愿,一切果报皆能成就;

  太阳,能够圆满成熟一切众生;

  美音,随众生欲乐讲经说法,令皆满足;

  帝王,具有无碍大力,能够成办一切利生事业;

  库藏,福德智慧,已多积集,犹如库藏;

  大路,一切圣者全部随行,而随善逝也;

  乘骑,不堕生死、涅槃二边,能稳易行道也;

  喷泉者,凡所听闻或未听闻一切诸法,全能总持而不忘记;

  乐闻妙歌,于乐欲解脱有情,宣讲妙法美音也;

  长河,利他事业不异不断;

  如云者,住于兜率天等欢喜处,而能开示宣讲一切也。

  此中地、金、月三者表示小中大三,为初发业者地;

  火者为初地中入道;

  大藏至美音为初地欢喜地至十地,为见道、修道所行境;

  从王至无尽流此五种,摄为不共道;

  从乐闻声至云此三种为加行、其实、后行三门,摄入佛地。

  则发心以二十二种喻,从初发业者,直至佛地,收摄净尽。

  再者,从初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欲想成佛,为成就此大愿故,为守护所获功德义,令此心增益者,为教授义:

  行所缘谛等,  佛法僧三宝,

  无贪不疲厌,  大道悉能持,

  五眼六神通,  见道及修道,

  谓教授教诫,  体性十应知。

  如此中所讲修行自体教授二谛,即菩提心上分世俗、胜义二者;

  与声闻得不共为无所缘理,修行所缘为四谛:苦谛中色等苦果、性空、智慧波罗密真实性与自性为一;

  集谛中,空性与色因烦恼等清净不异,色等上集灭,遍行烦恼、涅槃非实有法。

  灭谛中,空性中远离生灭、烦恼、涅槃、衰损、增长等,从色至无明等无生,无明非灭,无佛无菩提。

  道谛中,布施等波罗密及自性内空、外空,前际、后际不相连续等。

  修行所依三宝教授中,佛中大觉与菩提一相性,一切法相与一切种智性无所缘,与色等不相系属,了知所缘、能缘自性平等,三智所摄根本对治行相等一切法无有自性。

  僧宝中包括佛宝,除阿罗汉外,分住果与向等七种大乘士夫,加独觉则成为八,再依钝根、利根则共有二十种僧,是谓圣菩萨有学不退僧众,而此一切皆自性无生。

  精进者,指勤奋于所为事义,由了知身等福德平等性,于道不生贪执,此为身等无自性的无贪教授口诀。

  若长时修行,所求果利不能成就,由畏惧故,心生疲厌,而不知暂作休息,于色等处至菩提间等,应知无有自满、轻慢,开示无疲厌教授。

  住于十方一切诸佛等一切功德,全部修持,心无怯劣,所有诸道全部受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生,此为大道悉能持教授。

  肉眼,异熟所生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如其次第,能见一切实物诸相,能见一切众生死后魂识迁移受生等,能见一切法无常等,能现见一切圣者,能见一切法相等为圆满大觉菩提之心。此一切实性皆为一性,此为五眼教授。

  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者:由神境通能够作种种变化等,由天耳通能够听到世间一切声音,由他心通能了知他人贪欲等一切心念,由宿命通能够了知自己及余一切众生前生一切,由天眼通能见一切色,宿命通由断烦恼及所知障,现证本来即寂静性,此为六种通教授。

  见道者,由四谛所摄,十六刹那自性,法忍、法智及类忍、类智,由智自性,瑜伽师现证一切法无有自性,犹如幻化,从而于一切无执,于所断正作对治修习,此为见道修习。

  有为、无为诸法自性为一,不可相异安立,如前所讲见道时见一切法,所缘无异故,见道修道也非有异,修道名相,非可决择,但由缘起法,于所断法正作对治而修,称为修道教授。

  由上可知,菩提心及由此所引法性,般若波罗密多修习之相无所缘,此所缘者为四谛,所依为三宝,不共行道之因为无贪,不退转行之因为无疲厌,不堕余乘之因为能摄持一切道,不为余所引修行自在之因为五眼,圆满一切种智之因为六神通,能究竟之因为见道及修道,此十法为教授口诀时所示,唯此能令一切义圆满。

  前边所说僧宝,为易理解故,于此更说颂曰:

  钝根及利根,  信见至家家,

  一间中生般,  行无行究竟,

  三超顶解脱,  色贪断见灭,

  法寂身现证,  麟喻等二十。

  如此中所讲,由后边所讲道智性所摄,依见道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的大乘不退转僧众),分钝根随信行及利根随法行等初果向二种;

  此后为(但住)预流果;

  此后为生于天或人中的天家家和人家家(胜进预流果)二种。

  此后是钝根、利根的信解及见至,此为第二果向者,此二合为一种。

  此后为(但住)一来果,此后是(胜进一来果的)一间;

  其次如前(二果向中)所说,有信解、见至合为一种的第三果向者;

  此后是不还果中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而得涅槃者四种;

  此后是最后行色究竟的另外三种不还果,也就是:全超、半超、遍殁三种;

  此后边是坏色界欲染而行有顶的另外两种不还果,也就是:现法涅槃及身现证二种。

  此后是罗汉向,此后为独觉,则成二十。

  初发业者,获得如是教授,则会出生顺决择分,故下边讲四决择分:

  所缘及行相,  因圆满摄持,

  菩萨之所依,  如暖等体性,

  四分别俱依,  小中大等三,

  声闻及独觉,  超胜有差别。

  诸菩萨由听闻等获得究竟,顺解脱分中信等善根圆满,此后是与现证四谛相随顺的顺决择分四种,为世间修道所生暖相位善根,此后是顶、忍、胜三种,与菩萨钝根、利根相连等,此每一中又分小、中、大三种。

  所缘不共性为缘四谛真实、法上见上对治性而现前无执等决择,三乘同时现证之因为自性,及被方便善巧性相具足善知识完全摄受。见道、修道所断的所取、能取四种分别,于此四断除之理,于此相连所生菩萨顺决择分,比声闻等暖顶忍胜四法极为殊胜。

  由暖等所成善根,依传规于色等堪能等,为缘于实有自性四谛,对治我见的无常等决择,唯为现证自乘,远离完全摄受,断除四种分别出生,此皆能出生故。

  诸菩萨诸顺决择分者,由方便善巧之力,有一类人从因门,有者从果门,有从自性门,有从法相门,说应犹如三有,缘于真实四谛。如前边所讲者,依于余相说遍缘于四谛,由此可知。

  总之,唯为解脱而说,故不再多述,何以故,唯为余乘而决择也,所以,依于余乘,不应再作驳斥。

  所缘及行相,区别为何者,即下边七颂义:所缘无常等,  以谛等为依,

  行相现欲灭,  得三乘共因,

  色等合住离,  住安立离言。

  暖小所缘者:苦等四谛上无常等十六行相;此行相者,苦等谛上现前执着及所缘等,皆得寂灭,是暖顶忍胜及得证三乘之共因。

  暖中所缘者:由胜解及心中作意实性,如其次第即色等成就、还灭皆无所缘、不可见;行相者,一切无名,不相续,不断灭。

  暖大所缘者:从色至佛间,一切法唯有名言声音,一切法唯名安立;行相者,善等一切法一切不可说。

  如是无常智慧之火,即将燃起,此必有先发暖之兆相,故称为暖,具所缘及行相三种。

  所见色无住,  由彼无自性,

  彼等一性一,  无常等非住,

  彼等自性空,  所有自性一,

  诸法皆无执,  性相无见故,

  智慧圆知解,  一切所缘无。

  顶小所缘者:见色等上远离自性,即无自性,由自性空,色等诸法无所住;行相者,于胜义中,色等一切法,与空性自性为一,空性中没有无常等性,色等诸法不住常、无常等。

  顶中所缘:法界自性无常等与空性,皆无自性,无常等与空性,自性为一;行相者,自性寂灭,色等诸法自性无作。

  顶大所缘者:自性无性,色等诸法不见蓝相等;行相者,由清净智慧能分别一切法,见一切实有皆无所缘,于此决定了知。

  因此已至善根动摇之顶故称顶,所缘及行相也有三种。

  色等自性无,  无性即实性,

  无生无出离,  清净无有相,

  诸相无依故,  胜解想皆无。

  如此中所讲,忍小所缘者:诸相自性,自性之相,空性中皆为一性,色等法自性即是无性;行相者,于所缘者心中,色等诸法无真实性,即是实性。

  忍中所缘者:由自性无生性,色等诸法无生死、涅槃;行相者,由决证一切法自性,身等行相全部为清净相。

  忍大所缘者:自与总相不异,一切法无相;行相者,由自性决定,色等诸法相,远离所依,胜解非有作意,实性作意,皆无所知。

  由不堕恶趣,于大法忍可故称为忍,此依所缘及行相也分三种。

  三昧能作性,  授记轻慢尽,

  三者自性一,  禅定无分别,

  如是决择分,  小中大如是。

  胜法(世第一法)小所缘者:由通达一切法无生而修习首楞严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等;行相者,由自己大愿、福德、智慧及法界力量任运成就,于一切世界,能如所有劫中,而入禅定。

  胜法中所缘者:由具清净三摩地瑜伽师获诸佛授记,获指示法性;行相者,由知一切分别皆非如理,菩萨由三摩地现证空性,心中不会生起“我”要入定等念头。

  胜法大所缘者:能把法性三摩地、菩萨、般若波罗蜜三者自性,互相成一;行相者,由见一切法非有,由禅定而无分别,知此为成佛殊胜方便。

  由此比世间一切法皆为殊胜故称胜法(世第一法)。由所缘及行相也分为三种。

  除此“所缘无常等,依于谛实”之外,所缘及不共行相,有法虽是所讲法,由所缘及行相区别,所讲法虽全部讲者,除断除及未断区别以外,则与此中义毫无区别,此为正理中所出故。一行相中于颂词虽表面相异而讲,由现前执着等皆寂灭,唯有清净,由离灭故,唯缘包括苦谛等而作修行,下边部分皆应依此而知。

  为令“具四种分别”之义更为清楚,于此处说颂曰:

  彼体及对治,  所取分别二

  由惑及蕴别,  此复各九种。

  所取分别,依遍计烦恼及依于对治行相,此二相中,由无明及解脱蕴等,可分为九种。

  实安立所依,  能取许又二,

  自主宰等性,  蕴等依如前。

  如此中所讲,此有执着实有补特伽罗及执着士夫假有安立,缘此执着有二种行相,缘于我及诸根蕴等各有九种。

  上边四个九种,若摄略讲者,以遍计烦恼为体性九种者:

  1,为无明,

  2,为色等诸蕴,

  3,为于名及色中现前执着,

  4,为贪执二边,

  5,为于遍计烦恼及解脱涅槃不知,

  6,为不住圣道,

  7,为所缘,

  8,为我体等,

  9,为清净出生等,

  此为依遍计烦恼所取九种分别。

  依于对治所生九种所取分别者:

  1.蕴,

  2.生门,

  3.种姓,

  4.妙善生 ,

  5.空性,

  6.波罗蜜多义理,

  7.见道,

  8.修道,

  9.无学道,

  由缘此所生所取分别。

  执实有补特伽罗能取九种者:

  1.我自己有主宰自在,

  2.我为唯一,

  3.我因等,

  4.我见,

  5.遍计烦恼,

  6.欲贪,

  7.离贪等,

  8.见道,

  9.修道,

  此为由依于义所生分别。

  执着士夫安立所生九种能取分别者:

  1.蕴,

  2.处,

  3.界,

  4.缘起,

  5.解脱,

  6.见道,

  7.修道,

  8.胜进道,

  9.无学道,

  如是四种分别与四决择分,依数决择。

  与颂词相连,随顺而能受持,则如前而说由此力能够成就如说不共功德,为显此故,颂曰:

  使心无畏等,  示诸无自性,

  舍离不顺类,  全具善摄持。

  如此中所说,心应不畏惧害怕等,于方便能善巧,如理显示实有边无我等,于不顺诸法如悭贪等全部舍弃,被善知识完全摄受,于修行者宣说四决择分,则见道等皆得出生,成为修行所依:

  于六法契证,  对治生正灭,

  彼等永尽除,  般若悲心具,

  有学不共法,  利他三次第,

  二智无功用, 所依种性知。

  如此中所讲,首先由世间道顺决择分则引生下边出世间道见道及修道,此下边由出生力犹如驱贼出门,而又关上门,与此同时,由对治力,不顺方生灭清净,此下边,由无所缘,断除生灭分别,此下边由先前愿力、布施等,依于方便善巧力,不住于生死涅槃,为具相智慧及方便,此下边与所生声闻等不共诸法,此下边如其欲乐,依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等密意门,安于三乘道中,此为利他之次第,此下边为引生一切轮回虽无相,但任运成就利他事业智慧。诸次第如是。这样则能令有情一切义利全部圆满。

  此处善作划分有十三类萨菩。

  诸法根本之法界自性为种姓义,如果法界自性为圣者现证诸法之因者,具主宰的菩萨,则为无上大觉诸法自性住种姓。那么此生为住此中故,并非唯菩萨才可呢?为息劣慧者疑,于此颂曰:

  法界无别故,  种姓异非可。

  声闻乘等中,现证次第所缘如是,为现证圣法故以入法界自性门,而于名言中区分种姓。虽有此回答,于法性中,以世间言语再解答者:

  由能依法别,  说彼所依异。

  如此中所讲,比如为同一泥,同一火烧成之瓶,由于装于蜂蜜茶叶等不同,被称为蜜罐或茶壶一样,能依法摄为三乘,由所证区别,而说能依有别。

  此中所讲修行所依、所缘法为何者,所缘者,颂曰:

  所缘一切法,  此又善等是,

  世间所现证,  许为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  凡有为无为,

  诸学者共法,  能仁不共法。

  如此所讲所缘一切法包括善、不善、无记等。善者所修习的善行,恶者为杀生等,无记者为无记身业等。

  世间者依二相划分为四种,余如颂而讲为一切有情五蕴,圣者士夫所摄四静虑,非由我见对治近取五蕴,由见对治以正念近住等四正念,由因缘所假合诸界,不观待因的实性,一切圣者心中所生四种禅定,佛身心中所生十力,为现证如所有一切法次第,则所缘共有十一种。

  于此所缘修行所为事者:

  有情心殊胜,  及究竟断证,

  由此三大出,  大所为应知。

  由圆满了知一切种智一切相门,所生诸佛菩萨,比一切有情皆为殊胜,此包括心性大、断大、证大三种,为趋入修行故,由具三大,则可了知所为三事。

  由讲说修行能依后,此修行自性为何者:一切种智等三者之境,于此中加行者为所依善法,相者为一切圆满现证等四种现证,每种现证中,依六波罗蜜所为者为修行,此又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殊胜道修行自性,披甲,趋入,资粮,决定出生诸种。

  此中精进自性披甲正行者:

  各各施等中,  各摄有六种,

  云何修甲铠,  说如六种六。

  如此中所讲,于法施等布施中,包括有六波罗蜜而作,即实行布施等时观一切无所缘;布施时断除小乘作意为持戒;布施时忍受一切有情不可爱语为忍辱;生大欢喜而行施为精进;不杂他乘一心而施为禅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智慧。如布施一样,六度中皆有六度则共成三十六,但为与布施等法相顺故,仅讲六种披甲。

  现证壮严论卷二

  由披铠甲而契入正行者:

  定无色施等,  诸道四无量,

  无所缘随具,  三轮清净二,

  所为六神通,  一切种智相,

  大乘行契入,  向上者应知。

  如此中所讲契入正行包括,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布施等六波罗蜜,见道、修道、无学道、殊胜道为诸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切法无所缘,一切法三轮体空,所为三大,六种神通,一切种智为住清净含义。

  大乘法为能胜伏一切法自性,此为契入正行九种。

  于此契入正行,出生资粮,故第三为积集资粮者:

  悲心施等六,  寂止及胜观,

  及此双运道,  方便悉善巧,

  福慧二资粮,  道总持十地,

  对治行资粮,  此次第应知。

  如此中所讲资粮,分别为大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寂止,胜观,止观双运道,于方便善巧,智慧,福德,见道,修道等道,法、义、咒、忍四种总持(四陀罗尼),十地资粮及诸对治无所缘。

  于世俗谛不违越,能够成就无边大乘义者为大悲心等,此清净所成自性大菩提心,全能摄持故,为大悲等资粮,所修资粮共有十七种。

  上边所讲智慧资粮为二十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无始无终空、无行空、自性空、一切法空、相空、无缘空、无实性空、有实空、无实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若摄归为偈颂者:

  内空外边诸法空,  内外二空真实空,

  方向以及涅槃道,  因缘所生非缘生,

  无边无始无行空,  自性一切诸法空,

  生法以及无为法,  所具非具自性空,

  虚空以及空性空,  他法自性亦皆空,

  自之自性实空故,  即为所许二十空。

  于地资粮为圆满修习故,于此再以二十三颂作开示,颂曰:

  全修治十种,  初地得成就,

  净胜意二利,  诸有情平等,

  全施能依止,  乐正法所缘,

  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欢喜,

  阐教破骄诚,  爱乐此十法,

  自性无所缘,  修治地应知。

  如此中所讲,初地所具十法者,首先应远离虚伪、狡猾不实,诚实善良;其次是自尊自爱,心愿成办自他二利;第三是于一切有情,心生平等;第四是于一切财物,毫无顾惜,全能布施;第五是于善知识心生恭敬,如理依止;第六是三乘所摄一切圣法,心乐修习;第七是不乐住于世俗之家,乐于出家;第八是于佛身心生欢喜恭敬;第九是极为欢喜宏扬正法,乐说无厌;第十是乐真实语。

  令此十种功德全部出生故,勤于修习生此功德之因,即修一切法自性无所缘,则可获初欢喜地。

  戒报恩修忍,  乐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师,  八者施等勤。

  精勤于善法及饶益有情,严守戒律;心念利他;若他有情所作恼害,悉皆忍受;修习善法心无忧悔;于一切有情,心生大慈;于阿阇黎极为恭敬;善知识所讲一切法皆能如理修习;于施等六波罗蜜极为爱乐。于此八法圆满修习,则可获得第二离垢地。

  多闻无厌足,  法施兼无染,

  广修自佛刹,  轮回二无生,

  所作有惭愧,  五染体性五。

  于诸佛教法,乐闻无厌;不观名闻利养等,于有情广宣正法;于自佛刹及十方佛刹皆能修治严净;于有情欲作饶益,而有情不受教化,反作损害等,于此等有情,心不厌烦,永不舍弃;不作诸恶,知惭识愧。于此五法圆满修习,再如前修习自性无分别等,则可证得第三发光地。

  净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学处全无舍,  了悟诸欲性,

  顺灭诸物舍,  无滞没执见。

  住于寺庙等寂静处;于所得一切财物等无有贪恋,不过多追求,经营求利;修习乞食等十二杜多(头陀)行;于一切学处,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于五欲了知过患,心生厌舍;教化弟子令皆欢喜;自己常恒随顺于寂灭;一切财物,全能舍弃;修习善业,心无胆怯,具大勇气;不见一切实有诸法。于此十法圆满修习,即可证得第四熖慧地。

  远居及他家,  家执聚落住,

  离自赞毁他,  不善业道十,

  增上慢颠倒,  劣慧烦恼忍,

  此十种能断,  第五地正得。

  为名闻利养而出家诸众,极为亲密亲朋好友,于自己具信心家庭,热闹人多的城镇,于此不多亲近,能够远离,于自己赞叹,于别人贬低轻蔑,十不善业,于听法者众等轻慢,于他人不恭敬,善不善颠倒,于此邪倒执着爱恋,心生邪见等,智慧下劣,于贪等烦恼忍受不舍,于此诸法悉能断舍,修习于此相反十法,则可证第五难胜地。

  施戒忍精进,  定慧悉圆满,

  远离声缘乐,  无缘怖心断,

  乞求不厌足,  诸物舍无忧,

  求者骄诳断,  正得第六地。

  六波罗蜜全部圆满;于声闻缘觉果位,不乐不慕;断除于自性无所缘的恐怖;于乞求者心不怯劣;于一切财物全皆能舍而心无不乐;于贫穷乞者,乐于施舍,无有骄诳。于此十二法圆满修习,即可正得第六现前地。

  执我及有情,  命士夫断常,

  相因等诸蕴,  处及诸界等,

  贪著住三界,  贪心偏滞没,

  执三宝及戒,  于彼见实失,

  空性倒诤断,  及违空性等,

  凡此二十断,  彼七地应得。

  执着我及有情、命、士夫、断常、相、因、蕴、处、界等,执住三界,贪心,心下劣、胆怯,于三宝及戒律,现前执着,于空性起诤,相违于空性,于此二十种过失能够断除远离,修与此二十相背善法,则可了知第七远行地。

  为发挥义理显示法性故:

  知三解脱门,  及三轮清净,

  悲心等无染,  法平等理一,

  无生忍及智,  说诸法相一,

  灭除诸分别,  想见烦恼离,

  奢摩他心定,  毗钵舍那能,

  心调伏寂静,  一切无着慧,

  贪地无爱染,  彼刹等游行,

  此诸体自性,  即所宣二十。

  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能够正确圆满了知,于十善业道,如杀生中杀者,被杀者,杀业三轮清净无所缘,缘于一切有情生起大悲心,于一切法无所缘,现证一切法平等性,现证唯一大乘,彻底了知一切无生,于甚深法已决定证悟、忍受决定,以一切法作为唯一大乘方便门而宣讲,断除一切分别,无分执相妄念,舍弃坏聚见等五恶见,断除贪等烦恼,修习奢摩他,修习智慧及于方便善巧(胜观),心近寂灭,获得于色等无执无障智慧,不住贪执,如自所欲,于一切时,于一切诸佛刹土平等游行,与自己相顺一切弟子前,皆能现身,于此二十能够修习则可证第七地。

  遍知有情心,  游戏诸通智,

  见佛刹严净,  事佛观如实,

  知有情诸根,  佛刹净幻住,

  随诸意摄取,  由此八种说。

  于一切众生心行,全部能够如实了知;以神境通,于一切世界,作神通游戏;见一切佛刹等,具足黄金等一切壮严,殊妙无比;由现证一切法相,而于一切诸佛承事、供养、亲近;生得天眼;由依佛刹,净治、利乐一切有情;见一切皆如幻化而住;见一切有情义利,心作摄受,恒作利益。由圆满修习此八种法,则可证第八不动地。

  圆满无边愿,  知天等类音,

  无碍辩如流,  入胎出家氏,

  种姓皆尊贵,  眷属生身等,

  出家坐菩提,  功德悉圆具。

  无边大愿悉能满足;天等一切有情声音语言全部听闻了知;辩才犹如长江大河,涛涛无尽;住于一切士夫皆赞叹胎中;住于王族等;生于日种等大姓;降生嬉戏;天人赞叹;由诸佛劝请而出家;坐于菩提树下;圆满诸佛功德等;诸功德相皆悉圆满。于此十二类法圆满修习,则可出生第九地善慧地智慧。

  由显示因位九地,果地皆摄于十地:

  凡超九地智,  则为住佛地,

  彼诸菩萨地,  是十种应知。

  声闻等中分种姓地,及初果向,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六种,依三理决择,依密意把余三种向摄入果中。

  独觉诸地为姓地、八人地、见地、溥地、离欲地、已办地。

  上为声闻、缘觉诸地。菩萨诸地,如前而说唯有九地,从九地趣入十地则为佛地,此时,菩萨虽已称为佛,但并非实已成佛,此时,已知诸佛大愿,住于此地者仍为菩萨第十地。

  对治资粮者,颂曰:

  见修道等中,  能所取分别,

  顺灭所作故,  对治相凡八。

  所取分别有烦恼九种,对治九种,能取分别有执实九种,执假九种,此三十六种,于见道、修道时所应断除,能执、所执分别八者为令息灭故,依修习二谛,于不顺诸方详细分辨,于二道时有不共对治行相八种。

  由集资粮,则有第四决定出生。修习决定出生者,颂曰:

  所为平等性,  有情义无为,

  超边定出生,  得相定出生,

  一切种智性,  凡道境定生,

  此八种体性,  生成办应知。

  如前所说三种大所为,一切法性平等,有情义利明了而作,由一切无相,所为诸事,无功用任运成就;远离断、常自性为现前殊胜不共,三乘功德义利全部获得;如所说一切种智此不共道,为决定出生根本,为显此清净不共殊胜之法,他所无故,由一切无所缘性而有此八种决定出生,修习决定出生有此八相。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中第一品释完。

  若欲证得一切种智,于道智性完全不知,则未曾有也,故一定要了知道智性:

  诸天相应故,  光作末末等,

  境决定遍摄,  自性彼业能。

  为于道智堪能修习故,诸佛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等报得光明,全成昏暗,摧伏彼等我慢,心生空性证悟,为令了知此故,于此处略作颂说。

  又此唯为令生大菩提心,由境各别决定故,决择三乘者,乃是不了义,但具相师不承认此说,此依传承而讲。究竟意趣,唯为一切有情获得圆满大觉菩提之故,由此远离贪欲及与此相反,瑜伽师为成佛故,而修习道智性,此为此处区别。

  由发起菩提心,尽轮回际,恒时利益一切有情,并非尽断烦恼,此为自性也。此下边讲如是自性业者,不定现证清净边际,由于智慧及方便善巧,于未完全摄受有情,而作完全摄受等。

  由此道理,于道智时,需于一切道圆满而作。

  此中声闻道者:

  道智之理者,谓四圣谛等,

  行相所缘门,声闻道应知。

  四圣谛者,如其次第,苦谛中包括苦无常,苦苦、苦空、苦无我寂静四相。

  集谛中包括集因、集集、集生、集缘四种自性,病、疮、毒箭、罪恶四相,观此能使心生厌离,离欲,趋求寂灭。

  苦谛与集谛,各为令心出离相,故也称彼岸与坏灭法。离欲性为流转及灾难灭,寂灭为灭恐怖,病染、损恼之相。

  灭谛中灭为无我,寂静与妙善性为远离我性,决定出离者为空、无相、无愿、无作之相。

  道谛行相为道、道品、道成辩、道决定获四种。

  以无所缘门,道智性时,虽为声闻道,实际上菩萨应全了知。

  于此四谛彻底通达已,此为现证顺决择分的前行,由讲声闻道后说顺决择分:

  圣者声闻道,  色等即空故,

  空性无分别,  暖等无所缘,

  能成者为顶,  此即常等理,

  遮住为诸忍,  十地等地中,

  广开示无住,  说此胜法成,

  此所说为何,  佛智法无见。

  由色等蕴自性皆空故,诸空性不异,色等如前无所缘,故色等非常非无常,由所缘理遮一切住,何以故,从如来圆满大觉菩提处诸法皆无所见,由具量士夫所讲无缘极为合理,从初欢喜地等诸地中,广为开示无所住理,如其次第,缘于诸谛,顺决择分得以出生。

  于声闻道后,开示缘觉道极为合理,因为声闻道后,见缘觉道,便易生起缘觉道是否比声闻道殊胜,是否是另一种道等疑惑,故讲缘觉道,颂曰:

  自体生证故,  不需由他教,

  由麟喻智慧, 现证甚深名。

  经中讲,声闻者需由他教而证自菩提,由他讲经而趣入善法。

  独觉者先由听闻等,于后世无佛之时,不由他教,由自智慧而证自果菩提,由此之故,不需佛等教化,此为第一种区别。

  由讲经说法,令听闻者现证讲者智慧能力,而缘觉由自证智慧等力量,以无声而讲法,令有缘有情住于十善业道中,由此不证智慧性为第二种区别。

  没有声音言语,如何讲法呢,为灭此疑颂曰:

  此中义为何,  如其所欲闻,

  即明此中义,  无声如是示。

  若依此说,诸相无思无分别,没有言语者乃是错乱之相,令心迷惑。菩萨发愿,愿成佛后不以言说而宣讲正法,由与佛相同故,独觉现前由愿力等,虽无言说,于任何义,由听闻者意乐而能令理解,犹如明示,由此义说是无声而讲法。讲经语言中义,如是宣讲之法,于听闻者智慧,极能成就增盛。由讲不讲二种区别,则此不同之道极为殊胜,极为清净。

  缘觉道者:

  境及分别断,  而未断能执,

  麟喻所依道,  正等摄应知。

  如此所讲,缘觉道唯修所说谛实,修习一切法缘生,所执能执诸种分别,如其次第,有断有未断,摄入缘觉乘所依之法体,乃为不共,现证此不共圣者所具之法,非是菩萨必须全部通达,此乃缘觉之道。

  由获顺决择分,则出生所说之道。顺决择分者:

  假法性不违,  现证所示暖,

  顶于色等法,  增益损减断,

  内外色皆空,  色等无执忍,

  色等无有生,  无生相法胜。

  色等诸法,唯由名言中所生,与安立之法性不违,于此极为显示,色等诸法于胜义中远离衰退与增盛等,于此义善学善习,由自性空故,色等诸法内外皆空,皆不可执着,色等诸法无有生灭等,如上所讲次第,为缘觉缘于四谛所生顺决择分。

  缘觉道后为菩萨道:

  于谛及谛忍,  与智四刹那,

  道智中见道,  功德等是说。

  道智性时,菩萨的法忍、法智、类忍、类智等是为忍,智慧四刹那,分别与苦谛等四谛相连,修习其余功德者为大义利之大乘见道。

  此中修相为何者,颂曰:

  如性与大觉,  互依故无依,

  不许分类说,  大及无量等,

  无量及无边,  彼住于色性,

  佛性定执持,  无取无舍等,

  慈等与空性,  大觉性获得,

  解脱悉摄收,  忧患诸病离,

  执涅槃净性,  诸佛护念等,

  杀生等能止,  种智理中住,

  自住安有情,  及无尽施等,

  回向圆满提,  道智性刹那。

  胜义道理即为如性,佛体清净能依所依非真实有,因此,不承认有互相相异、差别而住。色等法界成大法界性,如是成无量,如前所讲,虚空无有限量故说无量,此为苦谛清净诸相。

  色等诸法实性无性,故离断常等边,住于般若波罗蜜多中,于法界自性色等诸法,决定应持为佛性,如是住者,修习一切法,无取无舍等,先由胜解诸法无性而修习四无量心,此为集谛清净诸相。

  色等法自性,从元始自性唯是空性,与法界平等诸善根之果,即获得如来性,般若波罗蜜多诸对治可摄收一切相,如是内外一切损恼,全部息除,此为灭谛清净相。

  唯由修习无自性,于色等法及涅槃上,现前执着全部息除,由于于智慧及方便极为善巧,获得一切诸佛护念守护荫庇,由自乐欲成佛故,断除杀生等恶业,由自己住于一切种智,也安于他一切有情于此中,心中乐于无尽布施等,并把此功德回向圆满正等菩提,此为道谛清净诸相。

  如是道智性刹那得以清净。

  有人说以颂词中义为例,而修习经中义,或广说者,见道有十六刹那,由此为例,应断除不全。所说及未说顺决择分等颂,也应如是比知。还有人说,由于未讲修行次第,现证次第也略有未讲者,还有“所缘及形相”等颂义也如是。

  于见道后开示修道,为令所化证果故:

  诸相自寂静,  敬师克烦恼,

  非人障等除,  菩提供赞依。

  由一切寂静故,于一切相心能自在,于善知识等一切有情全部恭敬,能够战胜克服贪欲等烦恼,由他有情所作损害,能够灭除,能够修习正等圆满菩提,于所皈依境能够供养赞叹等,此为大乘修道所作六事。

  此后是大乘修道,此中又分有漏修道及无漏修道二种,有漏修道中有胜解、回向、随喜三种作意。

  此处首先讲胜解作意修道:

  胜解唯自利,  自他利唯他,

  应知此三种,  各有小中大,

  许各又有三,  如小小等别,

  彼复又三分,  说有二十七。

  依自利、二利、利他三种所缘,依胜解所见善法,令于修道自在,此非初发业者现前能作,此中分三种,每种又有小中大等三种,每小中大中又有小小、小中、小大各三种,则九聚各三共成二十七种胜解相。

  如是修习的菩萨,为令生欢喜故,由如是胜解中,于诸佛等进行赞叹等,故讲称赞、承事与称扬:

  般若波罗蜜,  胜解现住类,

  于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

  由胜解所见法相,胜解作意住于般若波罗蜜中,此有第一第二第三三种,现前九种中,如其次第,令欢喜逐渐增盛,而作颂扬、恭敬、承事、赞叹,作此颂扬等时,是依自己真实现证,见真实功德,如自所见而作,并非虚伪地阿谀奉承。

  由胜解而引生回向,故讲回向作意修道;满分回向别,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  名相无颠倒,

  练若佛福资,  自念行与境,

  方便及无相,  于佛作随喜,

  是不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余回向三种,  出生大福性。

  如此中所讲,由胜解不共,无所缘,不颠倒,阿炼若寂静处,忆念如来善根聚自性,于方便极为善巧,无相,得佛惠施,不系于三界,小、中、大三种,出生广大福德,如此所讲作意,次第为无上菩提,戒蕴等,作回向心,具我等真实,三世一切诸佛善根、布施等,预流向等,诸住于无上菩提者,缘于无所缘,于三乘所应化有情,显示近道因者,为了恒时无尽利益有情,回向无上圆满菩提,此为回向修道十二相。

  如是善作修行,功德必能增盛,此随后是随喜作意修道:

  方便无所缘,  随喜诸善根,

  随喜而作意,  是此修道名。

  以极为欢喜之心,以世俗方便,缘于诸善根,以胜义无所缘而作随喜。

  此中摄义者,由胜解作意,犹如从金矿中获得金块,能够积集无量不可思议福德善根,回向作意者,犹如黄金,经过冶炼一样,乃是圆满菩提之支分,随喜作意者,能令自己福德善根与所随喜者福德善根相等。

  有漏修道后为无漏修道,此中分二,

  第一是引发正行修道:

  此自性胜性,  一切现无为,

  一切法无缘,  能舍大义性。

  于色等法无颠倒见自性,其余佛性不可得为殊胜性,现证一切法无生。加行者为一切现前无为,由具真实性等道,一切法无所缘性,此于瑜伽师身心中生起为能舍,为成佛故,为大义性。

  下边是获得最初遍摄受,此生不生之因为何,以息此疑之门而讲第二最极清净修道:

  依佛及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

  谓魔等障伏,  深法不胜解,

  于蕴等贪执,  由罪友摄持。

  如此中所讲于诸佛亲近承事,圆满修习布施等波罗蜜多,于奢摩他极为善巧为出生之正因。由魔作障碍,于甚深法不胜解,执着蕴等为实有,结交恶友,由不善恶友所摄受,此为不出生诸因。

  讲完得不得之因后,讲修道之境相者:

  道果与色等,  彼性悉净故,

  此二非相异,  说无有间隔。

  由圣者修习善行,此所生之果,则能远离一切不顺方类,此即清净之相,色等诸法一切清净。所得果与色等清净相者,因色等法上现前我执等全部断除。若详解释者,此清净相,不可区别,不可切割,没有间隔,自与总相不异,故说诸想清净。

  总说清净相后,此中差别者:

  烦恼所知障,  道三断声缘,

  及佛子等净,  佛一切净极。

  贪欲等烦恼障,及所知障一分,由执着义而生诸种分别,三乘道中三种道障,于此全部断除故,如其次第为声闻、缘觉及菩萨所应清净,于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习气等,全部断除故,于极清净法界中所生,唯为无上大觉佛。

  道智时,讲说诸清净相中,附带讲佛及声闻等清净相,如其次第,为极为清净及部分清净,此应如何者,颂曰:

  于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复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净。

  此讲自性者,谓欲界、四禅、无色定等,于九地中,不顺方类,分大中大等九种而对治,如其次第,为小中小等九种行相,为诸相全部及部分清净之因,故称诸相极清净及部分清净。何为极清净者,颂曰:

  断此争论者,  道知及所行,

  三界性平等,  许为对治性。

  由大中大对治小中小等不顺方类等过失,犹如衣上所沾污垢,粗大极易去除,细小垢染须以极大辛劳才能去除一样,此最极清净修道,如言所示,三界中能知与所知,由无缘故,自性平等,此为无边对治自性,许佛为最极清净相已决择竟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第二道智性品释竟。

  于一切根本智,不能彻底通达,则于道不能彻底通达,故此后讲一切智:

  彼此岸边泯,  中间亦无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罗蜜。

  现证三世诸法无生,诸相平等,则与诸佛菩萨接近,所求之波罗蜜多者,由智慧故于此岸轮回,由大悲故于彼岸涅槃,也即常边、断边,以及中间皆不滞住,即不住生死、涅槃。于一切智时,相反显示,是因为声闻等不了知三世平等性故,则于清净般若波罗蜜多转成长远,唯欲自证故,则与般若波罗蜜多大悲及智慧远离,由缘于实有及实无,而住于生死及涅槃,于此应当了知。正理偈中:“因缘所生法,应许为性空”。了知三世平等者,为基位时唯一所证。

  但是否皆如是呢?声闻及菩萨,于清净般若波罗蜜,遥远与极近者为何者:

  彼量所缘门,  无方便者远,

  方便善巧者,  说于正等近。

  犹如幻师所幻之蛇,看似实有,如果于此真实性不知,则于此生执,犹如自性所现。于善知识等方便善巧缺失,于一切法,仅有具相证悟,故声闻等,不了知实有诸法自性,故无平等性智,因此距佛母般若遥远。

  诸菩萨由于长时如理依止恭敬承事善知识,获无倒教授口诀,依于于二谛听闻等慧,而于方便善巧、于一切法现前执着错乱诸相,全部息除,于色等一切法全部通达,证悟此等一切为平等性,因此于佛母般若极近。

  由无方便远、有方便者近,如是声闻等于般若转成遥远者,为不顺方类,即所治者。颂曰:

  色等蕴性空,  三世所摄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类。

  色等三世所摄有漏无漏一切法等二者非有真实自性,由缘于实有,由余遍计所执之我等,于此所生空性见,修行所生诸想,为所对治品,故是颠倒,应作断除,此为不顺方类。

  诸菩萨与此相反而作对治,即能治者:

  施等我执无, 他加行能行,

  如是贪边灭, 贪佛等微微。

  依三轮体空而作施等,由证无我故,自与他加行者住于清净故,于贪等聚,全能不住,为一切对治相。于一切如来等作顶礼等,为积集福德资粮正因,虽为应对治,但由贪恋极为微细故,故非皆是应对治,仅是不顺方类。

  现证庄严论释卷三

  说微细贪欲为不顺方类者:

  法是道自性,  寂静故甚深。

  何以故,诸法自性唯是空性,此为甚深性故,缘于如来,也是不顺方类。

  但应如何断者:

  诸法自性一, 知者贪能断

  色等诸法,自性唯为唯一平等性,由尽知此,则能断贪。

  诸法自性为甚深者“

  见等遮止者, 谓彼难证故。

  何以故,于一切法相,虽易知可见,但要现证此法性,说极为困难,故说法性甚深。

  此难证性为何者:

  于色不知故,  许为不思议。

  何以故,从色至佛间一切不相混杂诸法相,于此自性全不知故,超越思虑故,故说难以证悟。最后于不顺方总结者:

  如是根智中,  不顺对治品,

  分辨尽无余,  如说应尽知。

  一切智中,如是所说诸理,如其次第为声闻及菩萨等不顺方类及对治,于此已善辩析,应善了知。

  由说完不顺类等后,于此修行之加行者:

  色等无常等,  未圆满圆满,

  于此无贪性,  行遮止加行,

  不变无作性,  难作三加行,

  得果具堪能,  有果乐欲者,

  而非他所使,  能知显七喻。

  色等一切法,此皆无常、性空等,各各不圆满及圆满性,无有贪欲、无变异、无作者,次第为一切种智等三智自性所为事及加行、

  所作等三种难作性,具善缘者,如是作必能证果,并非空无。不依仗余缘而行。

  唯为变现(故如梦),聚合(故如幻),与实际相违(故如阳焰)、缘(故如谷响)、不变(故如影像),无依(故如乾达婆城),非作(故如变化),以此七种喻令清楚了知门,显诸菩萨随顺此十相加行而行,此也间接地显示声闻等,与所说相反而作加行。

  需以平等性门而修加行,故加行后讲四相平等加行者:

  色等无爱染,  彼四相平等。

  于色等法现前爱染,于青等诸相执着,自以为是地戏论分别,此一切皆无所缘者,为平等性加行,即平等性。

  由现证各各加行平等性,则需修习见道,故讲见道,颂曰:

  于苦等谛中,  法智类智等,

  并忍刹那性,  见道根智理。

  于四谛中,法忍、法智、类智、类智此十六刹那自性,皆为一切智性时所说见道。

  此四谛行相为何者:

  色非常无常,  超边性清净,

  无生无灭等,  贪等断若空。

  执着悉解脱,  自性离言说,

  云何义所说,  于他施者无,

  所缘无所作,  极寂静无病,

  恶道断及果,  所作无分别,

  相离不随行,  于名实之二、

  能知无生性,  刹那遍智性。

  由无自性故,色等诸法远离常无常,故非常非无常,离苦及非苦,故离断常二边,离空非空故诸相清净,非有我及无我性,非有生灭非染非净等,此为苦谛清净相。

  因与非因皆造作性,犹如虚空,生与无生皆不具故,烦恼及随烦恼全部断除,极生极无生不相联系,则从一切执着中解脱,从缘与非缘中解脱故,自性离言说。此为集谛。

  何以故,灭与非灭不相连故,灭谛义仅有言说故,不可给施他人,寂静与非寂静皆无,故成无所缘,妙善与非妙善相离故,远离二边,诸相清净,决定出离与非决定出离又皆无故,一切病不生,此为灭谛。

  道与非道离故,三恶道断,道品与非道品不相混杂故,现证果方便诸相无有分别,修与非修中解脱性,与一切法相不相联系,决定获与非决定获,所言说与能言说性相,所知与语言二者,能知无生,此为道谛。

  具此诸相一切智刹那,为诸菩萨之见道。诸声闻等与此相反,由修无常等诸相,为一切智见道,声闻道也是菩萨所应全部通达者,但此非现前所作,故未显示修道。

  由上开示已,为合摄无边义故,于一切种智等三,最后略作总结者:

  如是此与此,  又此等三相,

  此为现前三,  完全圆满教。

  由上所说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等三智,此三聚以三相已圆满教示竟。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第三品已释圆满。

  于一切种智等三完全了知已,于此三为得自在故,又以于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摄略门,于三智而作修习,于一切相令现前圆满证悟故,而说圆满一切相加行:

  根智诸分辩,  相快所作相,

  种智三相故,  说行相亦之。

  对治常等执着不顺方类,缘于法性无常等详细分辨各种智慧,于此诸相而作决择为圆加行定义。由有一切种智等三智故,故决定亦有三相。

  以上总示诸相后,分别详示者:

  受持无相等,  乃至无动相,

  前三各有四,  于道说十五。

  为于一切智自在故,无、无生、寂静、不为害、无住、如虚空、无言无说、无名、无行相,无夺取、无尽、无生,此十二相次第为苦集灭三谛中相,为无常等诸相也。

  对治烦恼障为无漏道一种,一切智中为摄诸缘觉故,有对治所知障有漏修道及无漏修道,故道相有三种:

  第一种者包括无有作者,无有知者,无转生者,无调伏者,此为道中四相。

  第二种者包括如梦、如回声、如光影、如阳熖、如幻化此五喻,次第表生无自性、无生、无灭、从无始即寂静,自性即涅槃等,由此对总所知障而作对治。

  第三者有无烦恼、无觉者、无垢染、无戏论、无轻慢、无动摇、此六种如其次第与所知障遍行烦恼,解脱,烦恼习气、于色等法戏论,自证,遍能衰损诸种分别妄想,于此决定能作对应对治,此为道谛中十五相。

  则一切智中共有二十七相。

  下边讲道种智诸相:

  因道苦谛等,  及灭谛如次,

  如是八及七,  五及十六成。

  从烦恼与解脱二者而分,有集谛与道谛二者为因,苦谛与灭谛为果。从义理门而分为集、道、苦、灭四谛,其数量分别有八等而决择。

  贪及离贪,无住,寂静,无贪,无嗔,无痴,无烦恼,无有情,此诸相依次集因者为渴爱,贪欲,欢喜;集集者为贪欲,嗔恨,愚痴,集生者为分别;集缘者于一切有情贪执,于此对治分别为三种三种,一种一种,此为因谛八相。

  无量、不堕二边,不异、不执为胜,无诸分别,无称量,无贪欲,诸相次第为一切有情,品位分辨之道,如何依一切有情品位分辨,道品为何,如是道品,道成办,如何成办,决定出生为何等诸自性,分别为二二二一四种,此为道谛七相。

  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第五无相,此诸相自性,为苦谛五相。

  灭谛诸自性者,为内空、外空、内外空,此为遮止诸实法。

  内空、外空、内外空三相,寂灭相自性所安立之我空、器世间、胜义、有为、无为、断边、常边、轮回无始无终、所证之法无可舍弃,此为遮止贪执。

  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无为、无边、无始无终、无舍弃诸空者有八,此为妙善相中,遮止他所遍计之能作者。

  自性空相,决定出离之境相上,错乱安立之我相,此为遮止时间诸种错乱,一切法、自相、无所缘空,此三相、唯为遮止决定出离诸相自性,还有无实性空,此为灭谛十六相。

  这样道种智共有三十六行相。

  下边讲一切种智诸相:

  从近念住起,   诸佛相究竟,

  道谛等随顺,   三智之分别,

  声闻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三七及三四,   三十九等说。

  从近念住起,至佛相为究竟,为一切种智等三智所摄道为门,则一切种智圣者士夫全部收摄故,如其数量分别为诸声闻三十七相,菩萨三十四相,诸佛三十九相。

  首先讲一切智,于实有遍寻思道者,为入四谛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是于自及总相遍观的四念住。

  由此四念住后,精进所生者,由勤奋所生道中,依善与不善生不生次第为四正断;

  由具精进,令心堪能,修习禅定道中,有欲、勤、心、观四如意足;

  由遍净治心,则会出生暖顶加行,现证加行道中有暖顶自性,信、进、念、定、慧五根,

  由获暖顶后出生忍胜二道,与现证相连之道中,忍胜自性者为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由四加行而获见道,现证道中有正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七菩提分;

  由见道智出生修道智,此八正道者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为圣道八正道。

  此上为诸声闻一切智道正因三十七相。

  道种智对治道有依见对治,彼因相分别对治,愿于三界对治,依此自性,次第为空,无我相之自性者,为初解脱门,灭谛、道谛诸相之自性者为第二无常,苦谛、集谛诸相之自性为第三,此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三相。

  道种智幻变道(神变道)道中有,于色想相没有灭除而为灭除故,如其次第,为内有色观外色及内无色观外色二种背舍,以对治神变障碍,此为二种解脱门。

  色净不净之幻变中,如其次第为欢喜及不喜等烦恼,于此对治者,为净色解脱门,净解脱身作证,此为一解脱(背舍)。

  此中则有三解脱门。

  于所见法乐住道中,与顺解脱住道自性中有四无色定,四解脱,寂灭住道自性中有灭受想定(灭尽定)一种,此则有五解脱。

  出世间道中有四禅、四无色与灭尽定,则有九种。

  正断道中,无间道相者,四谛所摄烦恼,由具不具则有四相,佛道中有布施等十种波罗蜜。

  这样菩萨道种智中有三十四相。

  一切种智相者,极为殊胜稀有故,唯有不共唯一之道。

  此中有知处、非处、知业报、知种种胜解、知种种界、知根胜劣、知遍趣行、知种种烦恼解脱、知宿住随念、知死生、知漏尽等佛智十力。

  说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等四无畏。

  数量、法相、方言、分辨法境,如其次第分别为法、义、词、辩四无碍辩(智)。

  身行无失、语无喧染、念无忘失、意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观舍等六不共行。

  欲无退失、精进无退失、念无退失、定无退失、慧无退失、解脱无退失等六不共证。

  四威仪教化众生之身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说法语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慈悲意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等三不共业。

  了知过去法智无障碍转、了知未来法智无障碍转、了知现在法智无障碍转等三不共智。

  此为佛之十八不共法。

  佛一切语为真如性,于一切法自在任运出生,一切圆满大觉,此为佛性三种。

  此为诸佛一切种智道正因相三十九种。

  此中一切智相者,声闻与缘觉相异,如其次第为无漏、有漏二种;道种智相者,诸菩萨由极不断烦恼故,唯是有漏;一切种智道相者,由圆满大觉,断尽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于一切法全自在故,唯是无漏。

  此上诸相共有一百七十三种

  需修习此诸不共加行相者,不可说无加行,为令听者等成为法器故:

  殊胜事诸佛,  积集胜善根,

  依止善知识,  闻法之器成,

  依佛遍请问,  实行施戒等,

  是受持等器,  诸正土所称。

  依过去、现在诸佛,修积善根资粮,于诸如来身语意等恭敬承事而欢喜亲近,于一切疑惑全部请教灭除,修习十种波罗密等获得善知识加持,如其次第,于佛母《般若经》成为听闻受持、不忘经义、如理思维法器,为佛等所许

  宣示能修加行法器后,所修加行者:

  色等不住故,  遮彼加行故,

  如性甚深故,  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  恒广乃证故,

  授记故不退,  出离俱无间,

  近菩提迅疾,  利他无增减,

  不见法非法,  色难思不见,

  色等诸相用, 自性无分别,

  果宝能作施,  清净有界分。

  色等诸法由自性无性故无住,于此不作加行性故称为(真实义)加行,色等诸法真如性,自性甚深,难测难量,无有限量,如是证悟,如其次第为色等诸法无住,无加行,甚深,难测、无量五种加行。

  (资粮道钝根菩萨)于般若波罗密多怖畏,大乘加行道暖位,由于空性成就)不怖畏,(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暖,于般者等)正真受持,断除一切障碍,恒时于法修行,于无漏法初得依止,现证果法身,炽然转大法轮、不见增盛衰减,欲界无所缘,色等法不可思议故无有轻慢,色相色性不可分别,现证初果,色相清净,经年累月长恒精进不舍等,如是修行者如其次第,以大辛苦经于长时至现证佛果,有获得授记,不退转性,决定出生,无间近于成佛,迅速成佛,利他,增盛,无减,法与非法等无所缘,色等诸法不可思议,诸相涅槃,色等诸法真实诸相不可证,施与大宝果位,诸相清净,界限加行等有此十五相,则共有加行二十。

  由先见功德,则会极为精进修习诸加行,则加行后讲功德者:

  伏除魔力等, 功德有十四。

  摧伏魔力,诸佛护念智性,诸佛现前所作,近于菩提,大义利性等,作意佛土,圆满一切无漏功德,成为宣讲正法法师,不可分离性,不共善根出生,所发誓愿如愿成就,圆满承持广大果,成就利生事业,决定获得,此为功德十四种,如其次第,由诸佛加持护念,观见智慧,接近,大功德利益,所作成办,所对治法全部圆满,宣讲一切种智,成为善友,出生广大欢喜,于大誓愿随喜,真实欲乐甚深大法,成办众生利益,般若波罗密全部获得,如是无倒加行,由真实欢喜出生,所获功德十四种

  下边为应断除修诸加行时,加行障碍,所生过失:

  证所作过失,  十类四十六。

  由极大辛苦才获得(而生疲厌),辩才太过迅速(而生傲慢);住身恶取,住心恶取,由非理所作念诵等;执着外部因,于得一切种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退失大乘妙味觉受,于一切种智最胜大乘受持退失,于常作大所为退失。

  此为第一聚十种。

  又修加行时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随顺因果,又修加行时执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无上三身之因,又修加行时于色声等众多欲尘起非理分别而生辩才,又修加行时弃舍义理唯执书写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着无性为真实义,又修加行时执著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无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忆念国土、城邑、聚落、国王、怨贼、战斗之事等,又修加行时味着利养恭敬称誉,又修加行时弃舍佛道于非道中寻求善巧方便,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

  此为第二聚十种。

  修加行时,闻者欲乐增上说者懒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于此方听闻,说者欲往他方讲说,又闻者少欲说者大欲,又闻者具足杜多功德,说者不具杜多功德,又闻者勤修善业,说者勤作不善业,又闻者广大好施,说者上品悭吝,又闻者欲施说者不受,又闻者略说便领,说者广演乃知,又闻者欲知三藏十二分教说者不知,又闻者成就六度,说者不具六度。

  此为第三聚十种。

  又闻者于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说者无方便善巧,又闻者已得陀罗尼,说者未得陀罗尼,又闻者欲得书写,说者不欲书写,又闻者远离五盖,说者未离五盖,不能和合退失法行。此为四种;又闻毁说地狱等诸苦深生怖畏,背弃利他而不往恶趣,又闻赞说天趣等安乐贪爱善趣,退失大乘,此二依自过失。又修加行时说者欲独处远离,闻者好领徒众,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随行,说者不许,又说者为名利故而为说法,闻者不施,又说者欲往有命难处闻者不欲随往。

  此为第四聚十种。

  又说者欲往饥馑难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欲往多诸盗贼兵乱等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数数顾施主家欢喜散乱,闻者不乐,两不和合退失法行。此七是俱依自他过失。依余违缘有三种,谓修加行时,有诸恶魔作比丘形,离间人法方便破坏,又魔说伪假般若波罗蜜多,又有诸恶魔作佛形像乱菩萨心令于非实发生爱乐。

  此为四十六种过失。

  附录:

  第五分魔事品第十一

  尔时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世尊。所说住菩萨乘善男子等修善法时有诸魔事。云何名为菩萨魔事。佛告善现。若诸菩萨欲说法要辩久乃生。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说法要辩乃卒生。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说法要辩过量生。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所欲说未尽便止。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说法要言词乱杂。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说法要言词间断。菩萨当知是为魔事。或说法时。诸横事起。令所欲说不遂本心。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书写等时。或频申缺呿。或更相嗤笑。或互相轻凌。或身心躁扰。或失念散乱。或文句颠倒。或迷惑义理。或不得滋味心生厌舍。或横事卒起。或互相乖诤。由斯等事所作不成。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或作是念。我于此中不得受记。何用听为。或作是念。此中不说我等名字。何用听为。或作是念。此中不说我等生处城邑聚落。何用听为。由此等缘心不清净。即从座起厌舍而去无顾恋心。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善现当知。若诸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心不清净厌舍去者。随彼所起不清净心厌舍此经。举步多少便减尔所劫数功德。获尔所劫障菩提罪。受彼罪已更尔所时。发勤精进修菩萨行方可复本。是故名为菩萨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弃舍能引一切智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学不能引一切智智随顺二乘诸余经典。弃舍根本而攀枝叶。菩萨当知是为魔事。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能生菩萨世出世间殊胜功德。由斯能引一切智智。若学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即学菩萨世出世间殊胜功德。速能引发一切智智。善现当知。如痴饿狗弃舍主食。反从仆使而求觅之。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本求末。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观香象。身量大小形类胜劣。得而不观反寻其迹。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本寻末。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譬如有人为珍宝故求趣大海。既至海岸不入大海反观牛迹。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广。岂及此耶。此中亦应有诸珍宝。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本求末。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如有工匠或彼弟子。欲造大殿如天帝释殊胜殿量。见彼殿已而反规摸日月宫殿。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大求小。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如有欲见转轮圣王。见已不识舍至余处。见小国王观其形相作如是念。转轮圣王形相威德岂胜于此。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胜求劣。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如有饥人得百味美食。弃而求啖六十日谷饭。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弃胜求劣。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如有贫人得无价宝。弃而翻取迦遮末尼。当知彼类甚为愚痴。如是当来有诸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是愚痴类舍胜取劣。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复次善现。有诸菩萨若正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众辩卒起乐说种种差别法门。令书写等不得究竟。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尔时善现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可书写不。世尊告曰。不也善现。若菩萨乘善男子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作如是念。我以文字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如是文字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或依文字执有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尔时应诫彼菩萨言。汝今不应执有文字能书般若波罗蜜多。若作是执是为魔事。若舍此执便舍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或念国土城邑王都方处师友。或念父母妻子眷属伴侣王臣。或念盗贼诸恶禽兽恶人恶鬼。或念众集伎乐游戏报恩报怨。或念饭食衣服卧具及余资财。或念制造文颂书论。或念时节寒热丰俭。或念象马水火等事。或念诸余所作事业。菩萨当知皆是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得大名利恭敬供养。彼由此缘废所作业。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恶魔方便执持种种世俗书论。或复二乘相应经典。授与菩萨作如是言。如是书典义味深奥。应勤修学舍所习经。若此菩萨方便善巧不应受着。彼不能引一切智智。若此菩萨受着恶魔所授书典舍所习经。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乐闻般若波罗蜜多。能说法者着乐懈怠不欲为说。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受。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具念慧力。乐闻般若波罗蜜多。能说法者欲往他方不获为说。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受。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爱重名利。能听法者不欲惠施。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受。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有信乐心。欲闻般若波罗蜜多。能说法者习诵不利不能为说。或能说者习诵通利乐为他说。能听法者疑不通利不欲听受。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乐为他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听法者不欲听受。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听法者乐闻般若波罗蜜多。能说法者身重疲极。睡眠所覆不能为说。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若诸菩萨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时。或有人来说三恶趣种种苦事劝舍菩提。或有人来说人天趣种种乐事。皆是无常苦空非我劝入圆寂。彼由此言书写等事。不得究竟心怀愁恼。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好领徒众。乐营他事不忧自业。能听法者一身无累。专修己事不忧他业。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乐处喧杂。能听法者不乐喧杂。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危身命处。能听法者恐失身命不欲共往。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多贼疾疫饥渴国土。能听法者虑彼艰辛不肯共往。或上相违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欲往他方。所经道路旷野险阻。多诸贼难及栴荼罗恶兽猎师毒蛇等怖。能听法者欲随其去。能说法者方便试言。汝今何故无事随我。欲往如是诸险难处。宜善审思勿后忧悔。能听法者闻已念言。师应不欲令我随往。设固随往何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能说法者多有施主数相追随。听法者来请说般若波罗蜜多。或请书写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彼多缘碍无暇教授。能听法者起嫌恨心。后虽教授而不听受。两不和合不获教授听受书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有诸恶魔作种种形。至菩萨所方便破坏。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不得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为他演说。是故善现。住菩萨乘善男子等。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等时所有障碍。菩萨当知皆是魔事。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何缘恶魔作诸形像。至菩萨所方便破坏。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不得书写乃至演说。佛告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如来一切智智。如来所有一切智智能生佛教。佛教能生有情妙慧。有情妙慧能证无边诸烦恼断。烦恼断者一切恶魔不得其便。彼诸恶魔不得便故。多生忧苦如箭入心。勿我由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空缺。是故恶魔作诸形像。至菩萨所方便破坏令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不得书写乃至演说。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恶魔作诸形像。至菩萨所方便破坏。佛告善现。有诸恶魔作种种形。至菩萨所方便破坏。令其毁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谓作是言。汝所习诵无相经典非真般若波罗蜜多。我所习诵有相经典是真般若波罗蜜多。作是语时有诸菩萨未得受记。便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心生疑惑。由疑惑故便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毁厌。由毁厌故遂不书写乃至演说。菩萨当知是为魔事。复次善现。有诸恶魔作种种形。至菩萨所谓菩萨曰。诸菩萨众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唯证实际得声闻果。或能证得独觉菩提。决定不能证得佛。果何缘于此唐设劬劳。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上边次第为功德与过失及应取、应舍,修此加行为了知诸相前行,过失后讲加行之性相者:

  表喻此性相,  所知又三相,

  智差别能作,  自性及名相。

  以能作此加行者为表喻,智与差别、能作、事业成就,此为所表喻事,自性之相,此相有四相,已经了知。

  此中智相,有一切种智等三种划分,初以一切智门:

  出如来体智,  世界不坏体,

  有情诸心行,  心摄及外观,

  知无尽行相,  具贪等广大,

  成大及无量,  心识无指示,

  心无见及知,  欺伪等应知,

  即此别正知,  真如行相知,

  能仁所证如,  于他作教示,

  即一切智类,  摄智相如是。

  出生如来、世界无坏、一切众生心行、心思集中、心思散乱、心无尽相、心具贪欲等烦恼、心离贪欲等烦恼、心量广大、心转成广大、心成无量、心不可示、心不可见、心欺伪动摇、欺伪动摇等心即真如性、如来现证真如、依此教示与他。

  如是智相共有十六种,依此所讲,表示一切智诸加行者为智相,由一切智全摄故。

  下边以道种智门:

  空性及无相,  及舍离愿欲,

  无生无灭等,  法性无错乱,

  无为无分别,  细分无性相,

  道智性品类,  智相说如是。

  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等为总摄;无烦恼、无涅槃,无实质,无自性,无观待,如虚空相,此为六种;法性无错乱、无为无作、无分别、极分离、无相等智相区别十六种,如是为道种智加行清净所喻道种智所摄智相。

  下边是一切种智门中:

  于此法依止,  乐住作恭敬,

  无上及欢喜,  供养及无作,

  契入诸境者,  指示无见义,

  世间空性相,  说知作见一,

  不思议寂静, 世间及想灭,

  一切种智中,  智相如是云。

  现前依止如来如性法而乐住、恭敬所作、无上所作、欢喜所作、供养、无作、行一切行、示显不见义、世界空性相、讲说世间空性、令了知世间空性、令现证世间空性、显示不思议、显示寂静性、世间涅槃、一切想寂灭,此为十六种智相,由一切种智加行清净所喻,一切种智所摄智相。

  上边九颂讲智相总自性已,后边所决择之智相为智相差别。

  智相后讲差别相者:

  不思议差别,  纳入谛行境,

  心十六刹那,  说为差别相。

  由不思议无与伦比等区别之差别所摄,苦谛等心法忍、法智、类忍、类智,为智相十六种,由此所表道种智等加行清净,为差别相。

  此中不思议等差别相者,为此间三颂:

  不思议无比,  超计量数目,

  摄圣者善巧,  明慧不共智,

  速智无衰满,  成就正能成,

  所缘所依等,  一切悉摄持,

  无味受等别,  十六体性知,

  圣者殊胜道,  比余道殊胜。

  由佛地所摄智慧力量,不可思议性,无与伦比性,超越计度,超越数量,一切圣者士夫摄收无余,为善巧士夫明智性,非声闻等行境,于一切法全部正遍知,依自规所见智慧极为迅速,依胜义世俗二谛,一切法无有衰减,无有满足性,以三轮体空修布施等六波罗密,由修加行,积集无量善根,成就福德与智慧,由无分别而缘一切法,法界自性为菩萨所依,圆满积集大愿等波罗密圆满正因,由善知识以方便圆满摄受,现前贪执等一切味受全不存在,此十六体性,如其次第,为苦谛等四谛中十六刹那差别相。比起声闻等道,诸菩萨等道种智极为殊胜,由此建立差别。由此与所说差别相离的现前贪执等出生相,易知不述。

  决择差别相的能作相者:

  作利乐济拔,诸人归依处,

  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导师,

  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

  最后作所依,此即作用相。

  能作未来之利益,令此世安乐,无痛苦非异熟法性,为现前所成就义,此为一切智能作益三种。

  能作永久利益,苦因回遮,现证轮回涅槃平等性,安立解脱为自他利之所依止,成办利他事业,任运趋于利益有情,虽为所化说三乘果,不令非时现证实际。如此所讲,为现前所作义利道种智的能作皈依等七种。

  由修一切种智加行而为世间作所依处,此一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一切种智加行。

  上边所讲能作相,为三智加行体所喻作用相定义。

  了知作用相后,此自性者:

  烦恼计执相,  不共品对治,

  净觉难加行,  所为事无缘,

  遮止现错失,  悉作道所缘,

  不顺无执着,  无根无去生,

  真如夫所缘,  即此十六种,

  如序所陈列,  四相说如是。

  贪欲诸烦恼,由烦恼分别执身恶取,于此相非理作意等,贪欲及离欲等不顺方类,对治体性空等,此为一切智寂静自性四种。

  非胜义有众生,极难证得涅槃,不堕他乘,决定住于一乘,由长时修行所成具殊胜性所为大事,所修与能修无所缘,遮止于一切法现前贪执,此为道智性五种。

  一切智及道种智所摄,于一切实有法不共所缘,与倒执有世间造物主相反,有不共佛教,了知色等诸法无碍无著,能知与所知无所缘无根,真如性无去,色等诸法由无实性故无生,实有与无实有等三者自性如性无所缘,此为根本一切种智自性七种。

  如上十六种自性,为三智加行清净相所喻四种自性之性相。

  加行中一切法共计有九十一种。

  唯具顺解脱分善根者,于前所说加行了知已,由从此中所生顺解脱分者:

  无相净施等,  善巧于正行,

  现证一切相,  顺解脱分全。

  缘于无相智慧,从布施波罗密至一切种智间一切诸法,全部善巧通达,于一切相全部圆满现观,此即顺解脱分。

  此中所说善巧者,颂曰:

  缘佛等生信,  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愿,  无分别禅定,

  知一切法相,  智慧等五种,

  利根菩提圆,  钝根难全证。

  信进念定慧此五种,非根自性,如其次第,分别为佛,布施,意乐圆满,无诸分别,于一切法相全部圆满通达等五境,而于此善巧;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获佛果,如是具信等,上根利智,则证圆满菩提极易,钝根者则困难,由法性之力,诸中品者,证独觉菩提,诸小品者证声闻菩提,此是引申所出余义。

  乐于证顺解脱分者,则心证顺决择分。顺决择分者:

  暖等所缘者,  一切有情赞,

  于彼心平等, 说十种清净,

  有罪能忏除, 自住施等中,

  亦引他安住, 赞称同即顶,

  如是忍分者, 自他依谛知,

  如是世第一, 成就有情等。

  于一切相圆满证悟者,有平等、慈心、利益心、无嗔恨、无损害相等五种心,视一切有情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善知识密友、亲人亲眷,此为另五种心。

  如是依缘于一切有情十心者,则证暖位。

  作一切善,断一切恶,令别人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此为加行相二种;见他人修善而作赞叹,于别人共同而作,此为又二种;于一切法若分辩者则有无边相,如是缘于有情者为顶位。

  证顶位后缘于自他,依清净相作加行、赞叹、同作同行、依自与他苦谛等,缘于此者为忍。

  如前由自与他而作成熟,令得解脱等相,如是缘于有情者为世第一法。

  此上为顺决择分。

  依修习相,道及根一切相而分,如其次第为一切种智等现观三相,由先证世间顺决择分,则可证出生间见道及修道,则令三智修行,逐渐提高。

  由一切种智道所摄无漏智慧,分小中大次第而生,此也破顿生之说,因此也已知顺决择分等中名言所诠。

  由出生所说顺决择分,成为不退菩萨僧,此不退菩萨僧性相者:

  摄受决择分,  见修道等类,

  是中菩萨住,  是彼不退僧。

  于勇士菩萨讲说四决择分,见道与修道,已住于此及证比理,为菩萨有学不退僧。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卷四

  此不相混杂诸相者,即下边一颂,讲诸住于顺决择分者之性相:

  色等背舍等,  说相有二十,

  住于决择分,  不退转之相。

  于色等法中背舍,无疑惑相,此二十相者,为住于顺决择分中不退转相。

  上边所讲背舍、无疑惑等二十相为何者:于色背舍等,  众疑全断除,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依他行施等,  甚深义无疑,

  身等修慈行,  不共于五盖,

  伏习气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常清净,  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  亦无悭执等。

  具足法行性,  利人受狱苦,

  非以他牵引,  异教相似教,

  知是魔所为,  佛喜之善行,

  表相二十等,  暖顶及忍等,

  胜法等住类,  大菩提不退。

  由无自性于色等法背舍,获得信进念定慧等,断尽一切疑惑,由大愿成就,于邪见家、地狱、饿鬼、畜生、不能听闻佛教的边地下贱处、诸根不全痴呆愚鲁、盲聋喑哑、长寿诸天等八无暇处受生,全部断除,由大悲心修习自他善行,由自他相换修习布施等,回向一切有情,于法全部证知,于甚深义无有疑惑不决,以利有情慈心,修习身语意业,障碍加行圆满的五益:贪欲、嗔恚、昏沉、掉悔、疑法,于此远离,由修习对治,于无明习气随眠全部摧伏,恒具正念正知,常住禅定,由常修清净行,身无垢秽,衣等常净,此为暖法中十一相。

  由修集出世间善根,成为圣人,身中八万虫类,全皆不生,由善根清净故,心无谄曲,非以追求利养恭敬名闻之心修习粪扫衣等十二头陀(十二杜多)行,炽然修习布施等波罗密,断除悭贪、破戒等过失,由一切清净法所摄,法性不相违背,随般若波罗密多而行,由众生自在性,为利有情,愿处地狱等。此为顶法中六种。

  由自证德,于法性生坚固信,他所不能引转,于佛方便智慧善巧,于显示相似、虚假、近道等魔说,能够觉察,此为忍法中二种。

  修习三轮清净妙行,令一切诸佛欢喜,此为世界第一法中一种。

  如其次第,为住于暖顶忍胜四种中,诸菩萨于无上菩提不退转相共二十种。

  四决择分不退转相下边,讲见道不退转相:

  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不退菩萨者,  性相如是知。

  依四谛门,有忍智等十六刹那,为住于见道不退转菩萨之相。

  如十六刹那相,此诸相详细分辩者:

  色等想背舍,  心依劣乘中,

  倒错静虑等,  诸支分悉尽,

  身心轻安性,  巧便于欲行,

  恒修梵净行,  善清净正命,

  蕴等作障碍,  资粮及根等,

  战争悭贪等,  加行随加行,

  破彼彼依住,  尘许法不缘,

  于自地决定,  安住三地中,

  为法义舍命,  若十六刹那,

  具慧住见道,  不退之表相。

  由自相性空,于色等法分别中背舍,由诸佛加持,令菩提心坚固,由不共增盛修行大乘法,于声闻缘觉乘心全部息灭,于诸相极善分辨之力,虽得静虑及无色等至,然断尽由彼力受生之功能。此上为苦谛相。

  由远离诸恶,身心获得轻安,由于调伏众生方便善巧之力,以无执着而修贪欲行,由现见境诸过失,恒行梵行,依殊胜士夫法性,以正命存活,此四为集谛相。

  由住空性,于蕴界处等加行及随加行而能不行,故能各别遮止执实加行及随加行;灭除不顺方类故,障碍证悟诸法,如前执实加行及随加行,皆能遮止;于一切分别过失能全部正知,故于菩提资粮布施等,如前住于加行及随加行空言,全能遮止;能断除能执所执一切执着,故依于国王及城市等战争,如前加行及随加行执住,随能遮止,此为灭谛中四种。

  由证悟布施等,能不住于悭贪破戒等加行及随加行,依证悟一切法皆为三解脱门于尘许法也无所缘,由获信心于三智自性,自己三地,如理决定安住,由一心精进,为一切种智等法义,愿舍生命。此四为道谛相。

  由忍智十六刹那所摄,于此真实获得者,于清净世间能执所执等一切执着相,及由此心所摄与自相顺果,色等诸法之想,于此背舍等能出生故,诸菩萨能住于见道中故,为见道中不退转相。

  依诸瑜伽师所言,除为调伏众生自在外,余则唯为与证悟相顺,为令明此理故,于此如是假立,否则瑜伽师心中各各自智诸刹那,会生信余之相。

  下边讲住修道中不退转相,传承中有讲若不知差别则不生差别智,故先讲修道差别:

  修道指甚深,  甚深空性等,

  于甚深增益, 及损灭边离。

  空性等中无色,空性等中非离色别有,如其次第,即于空性等中增益损减二边中解脱,此为甚深,依空性等因具甚深性故,故修道亦甚深。

  由显示差别后,此差别之理者:

  于顺决择分,见道修道中,

  思度复思度,寻伺为修道。

  由闻思修中所生智慧,禅定加行,自体及随行中所生智慧,如其次第为顺决择分、见道、修道三种。于见道所见义,再再思择、观察、决了,为常恒相续之修道。

  此修道有多少相者:

  此常相续故,  大中小诸品,

  小中小等别,  说有九种相。

  诸菩萨之烦恼为行相分别,为离此故,比如极厚浓黑暗可由小光明息灭,由小可以灭大为喻,诸分别大中小中,分别又各有大中小三品,因此此对治也有小中大三品,每品中分别又有小中大三品,如是依胜义空性之相门,于分别相对治,如说九品中,于三界九品对治令圆满者,即为修道。增上般若经中依此及此中各相增上,仅说福德无数,不可计度,无量出生,但并未讲有很多品类,如何分为九品者:

  经说无数等,  胜义中不许,

  世俗悲等流,  亦能仁所允。

  经中所讲无数,不可计度,无量,此仅依名言而说,依胜义修道,所说名言相,唯为一义,故非依自性而分,依世俗名言法性,经中广说,是为令幼童获大果故,依无缘大悲,则成法界之等流因,故如来所说无数等非成过失。

  由修空性相,极为殊胜,是否非无次第呢?由此还是唯为无作呢?为断劣慧此疑故:

  实体不可说,  损益不相应,

  修所作之道,  何舍何可得。

  依诸法自性所许道体,无有自性,此清净体中,不可说有此性彼性,同性异性,由修道极为殊妙则成无次第,则不可说对治不顺品次第相继出生,则所说修道不顺品自性如何舍弃,解脱如何获得,是否是依略微无作性而说唯为无作呢?

  当然不是。而是:

  菩提如如状,  能成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许彼相。

  如其差别:无有次第如性菩提,无有戏论智慧真性,由法身自性诸佛,依所化众生福德智慧等,依发起殊胜菩提心门,令作所欲义利,如是修行,能刹那离垢,如是所修道真如性,依世俗而成办所欲义利,依胜义中断除损减增益理,彼时无加行性即为加行故,所以无过。

  虽然如是,是否世俗中也不许义利成办呢?为除此疑:

  初心至菩提,  非同类非后。

  前后刹那变异之心,此每一心念中,皆非有一切种智等三智之义,也皆非与菩提为同一品类,能成办所欲义所现心念,也非为一念生多,一切有情心智相续,也非各别生故,能成无上菩提之念住等,与现证佛十八不共法,所成自性,次第所生心念,也非是前念转成后念,此生刹那不行于后,立时坏灭,故互不相连,如是如其义差别所现之发心门,说能作义利者,则非应理。为答此难:

  喻如灯焰理,甚深八法成

  比如灯焰灯芯相接最初刹那,由互相接触,同时相遇而生,则无有区别,无第二刹那,因与果相令作燃烧,烧事虽无,灯焰与灯芯各异生第二刹那,恒常而有则成过失,因无初刹那故,世俗中也无生故,因与果相能作燃烧,及所燃烧皆无,何以如是?因何时唯由此缘所成,一切缘起法,不赖唯一,而由因果相依力,观待二者相遇相异第一刹那,由此所作之力,而有具彼边相异第二刹那等,此时虽无因,由因果次第,缘于同时生灭,则能烧与所烧皆有,如是则第一刹那如不观待灯焰第二刹那灯芯不燃,第二刹那如不观待灯焰第一刹那灯芯也不燃,如此灯喻,能令了知,刹那前后转换二境和合为一,如前刹那,能证菩提有真实量成立,依于前者所现智,此所现义增上,特别是圣者义利所现后者智相得以出生,而证菩提,此皆应理。由如所说喻,亦能决择八种甚深法性。

  为宣示住于修道菩萨不退转相故,甚深八相境为何者:

  若生及灭等,  真如与所知,

  智行及无二,  方便善巧深。

  非以前后刹那而生菩提,也非是无自性,然知于名言中由修习与殊胜所证,互相观待而生,说一切皆为缘起,由一切实有生无自性,名通达生甚深。

  依世俗则可说灭故,名通达灭甚深。又现时虽恒修真如,然非时不应取证,名通达真如甚深。

  又真如自性虽胜义无,然于一切法可随修施等,名通达所知甚深。

  又依一切法真如性,虽于胜义都无所见而云见真实,名通达能知甚深。

  又真空法性于一切法都无可行,即是行真实义,名行甚深。

  又于胜义无二性中修一切道,名无二甚深。

  又圆满一切资粮,而于胜义不得佛果,名通达方便甚深。

  由获不思议解脱门,看似互相矛盾义而知不违,为成就甚深性。

  有学不退僧相说竟。

  为令获得有学众法者获佛果故而精进,获得佛果之因,为轮回涅槃平等性:

  诸法如梦故,  生死解脱平,

  无业报责难,  如经答已尽。

  轮回及涅槃不顺诸对治犹如幻化,故犹如梦境,由现证此故,轮回与涅槃非异,此为平等性。

  若皆如梦者,应无十恶及布施等,是否醒时皆同睡时呢?说有外义宗认为,由刹那性,无因而灭,宗论中也讲:“世间众业中所生,”故许生故。

  然胜义中皆非有杀者非无杀者,非有取者,非无取者,然依事名言,可说有生灭,有杀生者等,说由思杀生非理作意等,而行杀生等与不善相同,由倒执真实如同梦境,而成系缚,执着非同梦境,而生实执,也同于此,应如是决择。

  另外,有说:“梦中心同于醒时,但此果不相同”,此喻也不成立,如梦中行善不善行,醒时说“哎呀快作,此作甚善”而作随喜,随后以执着心再再培养此心,故不同于梦心,由此喻亦不成。

  由轮回涅槃平等性,修二者平等相则可于自佛土而成佛,故此后边讲严净佛土加行:

  如有情世间,  器世间未净,

  修治成清净,  严净佛刹行。

  由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区别,佛土二相中,如其次第,有情饥渴,器世间瓦砾与荆棘等一切不清净全作对治,令有情世间成近佛行,器世间不净转成黄金等性,如是修行,即为严净佛土加行,由修行自佛刹善巧,如其善根,于佛事业方便亦得善巧:

  此境及加行,  能度诸魔怨,

  无住如力势,  不共行相等,

  无贪及无缘,  无相及无愿,

  表相及无量,  方便善巧十,

  完过渡过诸障碍法,超越天等诸魔;由修行一切法平等相而不证实际;由大愿成就,由先前力为前导利益有情;由极炽然修行难行苦行,成为不共;由知一切善法清净,于一切法不执着;由空解脱门而无缘;无相解脱门而无相;由无愿解脱门而无愿;由先前请问而听闻不退转教授,获不退转相;于一切境尽知而了知无量,于此般若波罗密多十境真实能作,此时、非时智慧加行,为方便善巧加行。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第四品释竟。

  为令于一切种智获得圆满证悟,令极究竟证德出生,易于理解故,需先了解诸相等,首先是现证顶加行相者:

  梦中于诸法,  亦观如梦等,

  顶加行征兆, 所说有十二。

  由极究竟修行故,于梦中亦能了知一切法如梦等;不生喜欢小乘之心;得见诸佛;得观诸佛神变等;发心宏扬佛法;由见地狱等有情苦,而发愿自己佛土中无有恶趣等;于城市等地方非唯言说,而能真实作加持;非由罗刹鬼怪等非人所作,能说真实语(能预言等);于现证实性,已度彼岸之善知识能作依止;于一切般若波罗密能够修学;于一切法无有贪执,近于佛菩提。此十二相,为获得现证顶加行时,殊胜征相。

  由诸征兆所显示福德增胜诸殊胜相者:

  约南洲士夫,供佛善根等,

  多种喻所显,增盛十六相。

  约南瞻部洲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有情,于如来供养所生福德善根,比此还要超胜,特别是能够作意于般若波罗密多,得无生法忍,成佛中间一切事相及能成菩提诸法,能全无所缘,此比修习十善及获无色定还要殊胜,于须弥山等仙界临近,降伏一切魔类,与导师及相同士夫得等同住,此为八种福德相。

  于一切种智善巧,一切学处全部清净,成就如来种性,获得成佛之因,不生于波罗密不顺之心念,具色等观察之心念彻底不生,具能摄波罗密多之慧,一切圆满吉祥全部获得,于正等菩提极近,此为另外八种福德胜相。

  由供佛鲜花等善根还要超胜为喻,善根逐渐增盛,转成极为不共殊胜,此为此时位十六种增盛之相。

  由诸增盛自在,于增盛究竟相,是决定坚固兆,决定坚固征兆者:

  于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不舍利有情,  即说得坚固。

  由于方便正真实善巧之力,现证无分别慧时,由大悲心自性,不舍利益有情微小之利,如前所讲一切种智等三智中发心等一切诸法,完全圆满,成最无上,此为决定坚固征征兆相。

  由能作坚固,转成决定坚固之相者,为心遍住。故开示心遍住相:

  四洲小千等,中大小为喻,

  以无量福德,等持悉全宣。

  于此住福德善根,欲称量者,以可以称量的四大洲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波罗密等自性禅定、福德及智慧各以为喻,此时善根比此更为殊胜,不可为喻,超越数量,由具众多福德性禅定相者,为心遍住相。

  上边所讲诸征相,如其次第,为暖、顶、忍、胜四决择分自性诸相。

  四决择分下边为见道。此有对治不顺违品四相,故先讲不顺品,所取分别二种:

  进趋与退还,所取分别等,

  体性各九种,非如其境性。

  进趋、退还无所缘,由所缘自性,如其次第为菩萨与声闻等,于法依取舍门所取,此所取分别,与烦恼等同的不顺品类,若依境划分,则有九种,此为与真实不相关的进趋颠倒所现,非如境性,于此自性应正了知。

  所取分种后边讲能取分别二种:

  判异生圣者,  情实安立假,

  许能取分别,  各各九体性,

  若所取无实,  彼能取为何,

  是彼之执着,  自性空之相。

  依诸异生及圣者士夫,有实有及安立二种执着取相分别,为灭除此故,不顺品类所成境上各有九种。

  由依境所成所取分别,因所取无有自性,故能取也非有,因此由能取自性寂灭,此能取唯为颠倒显现,由非如境性,从而了知自性皆空。

  第一所取分别进趋九种者:

  自性及种性,  于道正修行,

  智所缘无误,  不共品对治,

  自证及能作,  彼业所成果,

  流转转依品,  分别相说九。

  1,修真阿炼若者,真阿炼若寂静性非证得,于名言中有菩提果执为实所受用;

  2,住于不动地等,执佛种性决定;

  3,由现证如幻,于见道等执着清净;

  4,由见唯如影像,执尽智所缘无错乱;

  5,由先见功德、过失,而作取舍,对治不顺品类及一切垢染全部远离;

  6,又依道果自利执大乘自内证;

  7,于低劣非善妙之声闻等地,执着能令果极遥远;

  8,随自欲乐,随心于所幻有情,而作利益;

  9,由方便善巧之力,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涅槃位,执此果无过失(以为究竟)。

  于此所趋诸事,以执着心而进趋者,为所取分别初进趣九种,为见道加行时所应断除。

  第二种所取分别,为退还九种:

  堕生死涅槃,证德下劣等,

  无完善摄受,  道相不全备,

  由他缘强行,  所作因颠倒,

  少许与各种,  于行住愚昧,

  随行所作中,  分别九体性,

  还灭类能依,  声闻等意生。

  1,堕于轮回与涅槃任一边中,证悟下劣;

  2,由无依止方便善巧善知识,故未圆满摄受;

  3,由未对治一切所知障,故修道不全;

  4,观待如来等教授,由依他缘而行;

  5,于一切有情最为殊胜大心等未入,故所为事颠倒;

  6,由对治烦恼障,而修少许之道;

  (断德下劣)

  7,由具所缘于初果等证悟相异;

  (智德下劣)

  8,由未尽断无明习气随眠,不知住定及利生行;

  9,能摄一切大乘一切种智,执为唯为趣入涅槃。

  由知上边皆为过失,非为所取,应皆弃舍,此为所取分别中,退还九种。

  此皆依声闻、缘觉心中而生,为诸菩萨入见道心及心所时所应断除。

  异生能执分别第一种,执着士夫实有九种者:

  执取及舍离,  作意三界等,

  三种苦联结,  住及现错执,

  法唯假安立,  贪欲及对治,

  如欲行失坏,  初能取应知。

  1,世俗如幻,而执着取功德弃过失补特伽罗;

  2,清净性中无所作意而执有作意心;

  3,执于法性三界有相接近系属者;

  4,空性无住而有执住心;

  5,一切实有法不可贪执,而于一切法生贪执心;

  6,一切实物非有而妄执有假安立者;

  7,由了知真如无贪,于无执着而生贪执之心;

  8,由平等性修行对治,而执有对治之心。

  9,于般若波罗蜜真实性不知,执有于成佛路上实延误者。

  此皆是于胜义实性,现前贪执,所生九种分别,为见道加行时所应断除。

  能取分别第二聚,执着士夫假有安立九种者:

  所为定不生,  执非道为道,

  遮止及出生,  实法具不具,

  住及种姓坏,  无寻求无因,

  缘于外辩诤,  能取余九种。

  1,声闻等道有决定出生,而执所为事不能决定出生之心,;

  2,没有自己所乐欲之道,而于余道坚固执为非道心;

  3,执有因果世俗生灭者;

  4,由无障碍及有障碍所显现无边法,具与不具者;

  5,犹如住于虚空之鸟,于色等法执住者;

  6,由发菩提心等门,而损害声闻等种姓;

  7,比真实性更为不共殊胜之法,自己没有又不欲乐;

  8,依胜义谛拔无因果;

  9,由多串习悭贪法性,执着缘于魔等外界怨敌假法。

  此为缘于安力诸法,于安立诸法现前贪执,能取分别九种心,是入见道心及心所时所应断除。

  上边四聚九种,为见道不顺品,于此应断所起四聚对治,亦应依此而知。

  宣示见道不顺品及对治后,能成就大菩提见道之因为何者:

  示他菩提门,  因完全嘱咐,

  证得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第一,     由讲解相菩提,于他宣讲见道等,而安置彼等于此中;

  第二,     唯依菩提因相,由词及义门,于智慧波罗蜜,正真各各赞叹;

  第三,     于能无间现证菩提之因即般若波罗蜜,由自修习等获得无量众多福德。

  由具此之义,为见道之因,此中所说大菩提为何者,颂曰: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  如次第应知。

  由烦恼障、所知障污染生与无生抉择者:“法界不相属,故说法非有”,如此所说,法界自性犹如虚空,无有生灭,离一多性,由因果道理等皆非实有,如空中花,无有生灭故,如其次第,为垢尽智及无生智。

  由无倒现证一切法性,即为法身等中如所有性,说此即大菩提,何以故,思断尽于诸法坏灭想之思,此思之智,思诸法不生之想不生,此思不生之智,此二虽说为尽智与无生智,菩提也说为尽智及无生智者,此中唯说为尽智及无生智,是否可以呢?回答此故,颂曰:

  无灭自性中,  见所作之道,

  分别类怎断,  无生如何获。

  生与不生,如其次第为尽与能遮止生之义,由离灭故,胜义真如自性若有自性者,于实有法上颠倒执着,依你见道之力,妄想分别等自性生者,应如何断,不生有法若无生者,应如何生?则唯连少许也无。是否是认为此是我等经教所承许者?当然不是,如果承许一切法全部断灭,则薄伽梵能断尽烦恼障所知障等妄想分别,则为大稀奇,为说明此故颂曰:

  若有余实法,  导师于所知,

  谓能尽诸障,  我称为稀奇。

  由生灭性空故,故认为无我而修习,从而断除于我贪执,彼寂静性蕴等诸法,皆由缘起而有生灭,正缘于此,蕴色及彼心识,同时所缘决定故,故此唯为唯心,由外境皆无,心作意于此,能执相心现前执着也全部断除,则于外境实执也全断除,由决定认知所知无故,能执也无,心之能执相,由一切唯识智,即可息除。

  唯无二智慧,为真实有自性,依于此决定,又此为缘生故,犹如幻化故自性空,真实清净,远离独一实有及非实有等自性分别,如是修习获得修力,有人说如了知如意宝及银等,断除一切错乱相,如幻自性所现心识成无分别,如是各别自证智如何出生,瑜伽师于所知障亦如是全部断除。

  但并非如此,于一切时虚空,唯非实有,如自性实执无生无断,由执自性故,由唯刹那法智自性,诸所知相,假如胜义有者,此时对治修习,犹如虚空,无有少许所作,如是于他实有颠倒执着,无法断除,则薄伽梵所断所知障为何,承许诸法为有此为何,则须承许此二者互为矛盾,对我宗来说,此极稀奇。

  如是由有边处,而令无自性边坚固作法,为一切欲解脱者唯一应承许者,为明此故,颂曰:

  此中无所遗,  亦无少建立,

  称性而正观,  见正性解脱。

  何以故,于实有法贪执中解脱不合理故,如是则谤遣除法及增益自性,由无所许故,色等一切法皆由缘生故,一切法于世俗中皆有,故自性皆无,由此证悟诸法自性,此犹如幻化大象,战胜另一幻化大象一样,由舍颠倒而见实性,而成解脱,由此附带引述真实见道性者:

  一一施等中,  彼等互相摄,

  一刹那忍证,  由此获见道。

  由布施等六波罗蜜,每一度中各有六度,如是互摄,由一刹那苦法智忍所摄三轮清净,则成三十六种,由现证此顶法,而获见道,由见道故,欲界、色界、无色界所分四种分别各有九相,则所执能执分别成一百零八种,于此全部断除,由此所摄能生诸分别之烦恼习气,一百零八种也全断除,获得缘起法性。

  为于此自在故,于此应反复修习。显此颂曰:

  次修习狮子,  奋迅三摩地,

  依顺逆次第,  观察诸缘起。

  由获见道瑜伽师,于烦恼所知二障,无所怖畏故,由修习狮子奋迅三昧于十二缘起,由无明缘行等顺观次第,及依生灭故老死灭等逆观次第,反复观察,此即所说见道中,断除不顺品类等前行方便。

  依此修道者:

  灭尽等九定,  二相中往还,

  属欲界净知,  非定心间摄,

  由超越三昧,  超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等,  灭间不同行。

  诸菩萨从初禅而次第入灭尽定,再从灭定而次第入初禅,如是依顺生逆生次第,而修四禅四无色灭尽等九次第定。

  然后修习超越三昧,先入初禅,从初禅起而入灭尽定,如是从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尽定,然后起欲界摄不定心为界,入灭尽定,从灭定起不定心,次超灭尽一定而入非非想定,次起不定心,次超灭尽与非非想二定,入无所有定,次起不定心,如是乃至超三四五六七八定而入初静虑,次从初静虑起不定心,如是再舍一处入灭尽定,如是以间杂门而修,于超越次第的超越三昧而得自在,如是修者即为修道。

  由所说修道,为断应断四种不顺品类故,而讲此不顺所治品:

  首先是所取分别第一聚:

  经广略示标,  佛不全摄受,

  三时功德无,  及妙道三种,

  所取初分别,  加行相行境。

  为摄受喜欢简略有情而讲简略之法,执略说法为实所取俱生分别。

  为摄受喜欢深广大法有情而讲广法,执广法为实所取俱生分别。

  见说不依教精勤修行,佛即舍弃而不摄受,执此为实者。

  由执生已即灭性,执加行道无功德。

  由执不具生因,执见道无功德。

  由执无未来性,执修道无功德。

  为灭诸颠倒,修寂静性等涅槃加行道,于此加行道执实。

  由修证空性而见道,于此见道执实。

  修道无自性,而于修道执实。

  此所执分别第一聚九种,为修道加行时所应断除。

  第二聚九种者:

  第二心心所,  转趣时之心,

  不发菩提心,  不作意菩提,

  作意布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无修者,  与彼性相违,

  非如义分别,  修道所应知。

  由远离善知识故,不发菩提心;

  没有缘于诸佛,修积增上殊用福德,心不作意菩提心要;

  由具声闻种姓故,作意于声闻乘;

  由具缘觉种姓故,作意于缘觉乘;

  由未修行波罗蜜于正等圆满菩提心不作意;

  以有所得心而修行;

  以无所得心而不修行;

  由执非有得非无得而倒执非修非不修;

  由颠倒执着,非如理行。

  此九种为此时所应断,此为修道时心及心所进趣时所生颠倒相。

  下边讲第一聚能执分别九种:

  施设有情境,  安立法不空,

  贪着分别体,  实能作三乘,

  正印不清净,  破坏于正行,

  第一聚能取,  由经说应知。

  非有实有生有情,而执有假安立有情;

  诸法唯现即灭故,执依五蕴等法安立有情为实有等;

  为一切众生故,于一切种智等中一切法执为不空之心;

  于一切行相执着未断,贪恋于法之心;

  由证无自性,于一切法相广为分辨;

  正所为事不作,而求苦寂灭事;

  于色无所缘故,执着三乘决定出生;

  由未住八正道,非以正命而生活;

  心缘于布施等诸行,颠倒错乱。

  此九种为修道加行时,所生能执心相。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卷五

  第二聚能取分别九种者:

  立有情及因,  于心相坏灭,

  与修道相连,  违品余九种。

  第二聚违品能执分别者,为执假立有情,及执安立之因唯为幻现的假立士夫,所生的执著心,为修道时正所应断相连九种。

  此九种为何者:

  如其自体性,  三智障三种,

  灭道真如等,  相应俱不俱,

  不平苦等中,  诸烦恼自性,

  无二诸愚迷,  为最后分别。

  于一切相不全知,于一切种智修行,完全无知、愚昧;

  于道不完全知,于道种智修行,完全无知愚昧;

  于基位法不完全知,于一切智修行,完全无知愚昧;

  于般若波罗蜜多不完全知,于一切寂静道愚昧无知;

  于色等一切法及真如性不完全知,于真如性等相应具与不具完全愚昧;

  于魔等自性不完全知,于不平等性等,完全愚昧;

  于实义如言执着,于苦谛等愚昧;

  于贪等烦恼自性不完全知,于烦恼自性完全愚昧;

  于能执所执相完全无知,于无二性完全愚昧。

  此第二聚能执分别为修道时心心所进趣时执着心九种。

  修道时不顺违品四聚三十六种,为断此之对治四聚,依此应皆了知。

  如前所讲断除一百零八种分别,与此同时,此所摄烦恼一百零八种也尽断除,功德出生圆满,此为一切住于修道菩萨时所具。

  此功德者:

  如诸病尽除,  时常安息竟,

  种种众生乐,  功德悉全备,

  如海纳百川,  胜果盈盈累,

  勇心摩词萨,  一切众生依。

  由修道时,修所生四聚分别,犹如刺痛瘟疫,于此全部断除已,则再无障碍,得大欢喜,获究竟歇息处,由大悲自在,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一切智者功德全部具足,三乘所摄犹如海纳百川,住于修道菩萨,获得一切究竟大果,由此为美庄严,一切众生齐聚周围,成为一切众生依怙。

  修道后边是无间道,故讲无间三摩地:

  三千大千众,  获声缘果德,

  令菩萨断过,  此善根为喻,

  福德超无喻,  成佛无间道,

  无间三摩地, 一切种智性。

  比如能够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令住于声闻缘觉菩萨无过之地,如此所生功德,以此为喻,此无间道菩萨福德善根,比此更多更胜,不可为喻。一切种智性者即是成佛义,此现证佛果无间三摩地即无间三摩地。

  此三摩地所缘等为何者,颂曰:

  此所缘无实,  说是念主宰,

  此中行相寂,  好辩者常诤。

  无间三摩地所缘之缘为缘于一切法无实,由真实我性之缘为正念,相者,为自性寂静性,此定极为甚深难量故,由极好辩论者,由不具方便善巧,常喜无聊辩诤,故以方便善巧,于此息诤,故此为依甚深性之密义而说。

  为息除愚者颠倒分别之故,而讲此三摩地能自在生起。

  三摩地后显示颠倒分别:

  意乐此所缘,  执持此自性,

  一切种智智,  胜义及世俗,

  加行及三宝,  巧便能仁证,

  颠倒及道等,  能治所治品,

  性相及修行,  诸邪说分别,

  依一切种智,  说为十六种。

  1,谓有为、无为界皆无实体故,而执缘此不应道理。

  2,由一切相皆无自性故,于所缘实性,执为实有。

  3,有法、无法皆无所缘,执为一切种智智慧。

  4,真如自性世俗、胜义二谛。

  5,布施等无缘加行。

  6,无所证悟之佛宝。

  7,唯由名安立,净尽法宝。

  8,遮缘于色等僧宝。

  9,于施等无所缘之方便善巧。

  10,有性、无性,此二自性无可证,如来于此现证。

  11,一切戏论皆为无常等,颠倒执着常乐我净等。

  12,修证之果为无作道。

  13,无取无舍相违品类。

  14,对治。

  15,有法无既是法相。

  16,总相、别相。

  于此不如理修习,由于菩萨方便善巧不知,爱乐宣说颠倒分别,于互相矛盾诸义修习,所生疑惑,即有上边所讲于一切种智颠倒分别十六种,由依世俗、胜义二门发问,则应以胜义、世俗二门而作回答。

  诸爱乐修善菩萨,由依二谛方便善巧,息除空有二执,于一切相则能完全出生,故决定能够出生无间三摩地。

  般若波罗蜜多现证庄严论第五品释竟。

  获得现证顶加行,依各别及总摄诸现证义如其次第,善讲说已,于此加行为令坚固故,于此讲能作修行的次第现观:

  施等至般若,  于佛等随念,

  法无自性性,  渐次边际行。

  四波罗蜜摄入般若波罗密中故,于施等波罗密多由三轮清净,分为六种,于此完全圆满,能成就十地功德。

  四正念,七觉支,八正道,胜义无念等相次第为于佛、法、僧等三种随念,如其次第为顺决择分,见道,修道中所摄。念善、不善、无记等为念法。念大乘不退转圣菩萨为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色等一切法,无有实性,于此获决定证悟,此为次第加行。

  般若波罗密多现证庄严论第六品释竟。

  由修习次第现观诸相,由极修行故,由一刹那修行,一刹那而现证佛果,此一刹那中有四相:

  第一为非异熟刹那加行:即非异熟无漏诸法一刹那相,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一一施等中,  摄诸无漏法,

  能仁一刹那,  证彼智德全。

  传承中,由法界自性,一清净即一切清净自性,于一性中见如性,即见一切如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由但于布施等智慧所缘,一刹那于一切法各别执着颠倒,全部断离,由尽摄从布施至八十种好一切法故,能仁由菩萨现观,刹那即圆证无上菩提。

  由无漏智慧一种所缘,如何能摄一切无漏者,此以世间喻而明:

  士夫如水车,  一处若转动,

  全轮悉转动,  刹那智如此。

  比如有人推水车,转动一处,水车中轮一切而动,以此为喻,由先前愿力牵引,法界之力,由一刹那无漏智慧一种所缘,而现证一切无漏。

  第二,异熟刹那加行:即异熟无漏诸法一刹那相,一刹那而圆证菩提者:

  何时诸白法,  自性智究竟,

  异熟法性生,  即时刹那智。

  何时菩提由修对治,离一切违品,清净解脱品类异熟法性,即时离一切垢染,犹如秋季月光,皎洁无暇。由一刹那,异熟时所成无漏现观智慧,智慧波罗密,一刹那即得圆满现证无上菩提。

  第三,无相刹那加行:一刹那圆满菩提者: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诸法相无性,  一刹那能证。

  由先以修习诸法如梦,而圆满二种资粮,此时现证一切五取蕴等犹如梦境,由此了知一切法如梦,由修布施等波罗密,一刹那由现证施等自性,而现证一切法无相,证悟一切烦恼涅槃解脱自性,一切法皆无相,而一刹那圆满菩提。

  第四,一切法无二刹那加行:一刹那圆满菩提者:

  梦中此能见,  不见有二理,

  诸法无二性,  一刹那能见。

  从长时修行至无间道间,修习断除二种显现,由此二种错乱显现习气,连根断除,此菩萨何时于能执、所执理,犹如所见梦境及能见之心,不见一切执着,由此现证一切法皆如是,而一刹那现证一切法无二相,则为一刹那圆满菩提。

  般若波罗密多现证庄严论第七品释竟

  由修一刹那圆满菩提诸相,第二刹那则为现证法身圆满菩提,此中有自性身等四种区别。

  第一自性身者:

  能仁自性身,  得诸法无漏,

  一切种清净,  此即自性相。

  大觉能仁薄伽梵自性身者,依近念住等智慧体性,由出世间法界自性无漏垢染,突然清净,成为自性寂静相,即自性无生性,非无由造作义而获得出世间道,而是由现证一切法犹如幻化智慧而证。

  余三身者,为胜义法性,如清净世俗所现,依诸胜解而分者,即依佛、菩萨、声闻等行境而决择,为显此故,正理中:“云何净转净,许性不异故””,此由自性无异门而作区分。

  第二法身:此由无戏论智慧体性,无漏近念住等自性而建立者:

  菩提分无量,  净解脱等至,

  九次第自体,  十遍处体性,

  胜他称胜处,  差别有八种,

  无诤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清净四无碍,  十自在十力,

  及四无所畏,  身等三不护,

  及三种念住,  法性无忘失,

  习气正真断,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供法,  说凡十八种,

  及一切种智,  称王法性身。

  一,四念住至八正道间等三十七道品;

  二,四梵住或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三,八背舍(八解脱):

  (1)内有色观外色,

  (2)内无色观外色,

  (3)净解脱身作证,

  (4)空无边处,

  (5)识无边处,

  (6)无所有处,

  (7)非想非非想处,

  (8)灭尽定。

  四,九次第定:四禅、四无色,灭尽定。

  五,十遍处(十种一切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

  六,八胜处:

  (1)内有色观外色少胜处,

  (2)内无色观外色少胜处,

  (3)内有色观外色多胜处,

  (4)内无色观外色多胜处,

  (5)内无色观净青色,

  (6)黄色,

  (7)赤,

  (8)白色。

  七,无诤三昧:包括他人心中烦恼仇敌瀑流,能连根断除之三摩地,谓息除一切烦恼。

  八,愿智:断一切相,灭一切贪,除一切疑,大愿成就,尽轮回际而住解脱。

  九,六神通。

  十,四无碍解。

  十一,四种清净:所依、所缘、意、智慧

  十二,十种自在:寿、心、资具、业、生、胜解、愿、神变、智、法。

  十三,十力。

  十四,四无畏。

  十五,三不护:如来身语意行完全清净,此中一切颠倒行,由惧他人了知等惧意全部断除,故无守护。

  十六,三念住:讲法时,听法者喜、不喜,非喜非喜,讲者于此不贪、不嗔,不痴,于此三者皆住平等舍。

  十七,不忘失法:为利有情不失时。

  十八,永害随眠:烦恼、所知二障习气随眠自性种子,全部断尽,习气全部息灭。

  十九,大悲性:于无边有情,恒作利益而无疲厌。

  二十,佛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一切种智。

  “等”字所摄道种智等,如前边所讲,也属清净,三十七道品等也是无戏论智慧体性,故一切法皆可称为法身,此为一家之说。

  还有说:“能仁自性身,无漏法为体,得成称遍净,具自性之相”,如此所讲只承许出世间无漏法为自性身,由自性无生故,由此为法性身故亦称为法身,此自性缘所不能生故而说,法身由具自性相故,所说无漏法为何者,说是菩提分及四无量等一颂义。

  还有人说:如是瑜伽师依世俗义,不共显示显现生门,成为一切处,讲经说法等事业,毫无疑问需承许由无二心及心所中生。

  还有人说:自性圆满报,随他变化身,法身诸所作,四种正等宣。此中唯有自性身而无法身,故仅说有三身。

  还有认为:由依根机,显唯随智作佛事业故,故说四身三身,皆不相违。

  为显示佛无诤三昧胜声闻无诤三昧故,颂曰:

  声闻无诤定,  人执烦恼断,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声闻等无烦恼之无诤三昧,由证人无我不容许部分烦恼出生,仅尽断人我执烦恼生。诸如来无烦恼的无诤三昧,断除聚落等无边有情烦恼,并使相续从根断除。

  声闻等从愿到智,与佛大愿及一切种智区别者,颂曰:

  大觉之愿智, 任运成舍贪,

  无着而常住, 普答一切问。

  如来之愿智,由无相故任运自在,于一切法无执故,于色等法尽离贪恋烦恼、所知二障习气,于一切所知法全能无碍通达,尽轮回际常恒而住,由获清净各各明智故,普答一切问,而声闻等皆非如是。

  “恒由大悲住法身,恒又常住无为中”,为释此义故,颂曰:

  善因成熟者,  于彼彼所化,

  何时能饶益,  即于彼彼现。

  由遇善知识等先所积善根种子,由见佛等之因等完全滋盛,于何有情应于何时而讲法等所作,因缘相会时,则成办此等利益,由先前如是愿力,薄伽梵于彼何时现身,如何利益,皆不失时,佛虽如如意宝,但由自己罪业,不具见佛因缘,为成熟有情故,而不现身,此为何者,颂曰:

  如天雨普洽, 唯种坏失故,

  诸佛虽出世,  缺根不获益。

  比如天普降雨,但种子已坏,不能发芽,佛虽具大善巧,能满众生一切愿望,但由众生自己不具善根,由不听法等,不获善果利益。

  智慧自性法身,于瑜伽师各各心续中,每一刹那此法身如何能遍满、恒常,回答此故,颂曰:

  事业广大故,  说佛定遍满,

  即此无尽故,  而亦说为常。

  如所说理,由一切显现门,作诸事业,此极为广大故,尽轮回际恒常安住,故佛无有尽,由此故说佛遍满、恒常。

  第三,圆满受用身:即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色身自性:

  妙相三十二,  八十随行好,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自性,此为与住十地大菩萨,同时受用大乘法,于行极无过失,大欢喜安乐,即为佛圆满受用身。

  三十二相为何者,颂曰:

  手足轮相足掌龟腹平,

  手足指等网鬘联合生,

  手足柔软细滑若童肤,

  彼身七处各各得充满,

  指节纤长踵广身洪直,

  膝骨不突诸毛皆上靡,

  踹如鹿王臂长而美丽,

  马阴藏相极胜妙无比,

  肤色紫金细薄而无垢,

  毛孔一一妙润皆右旋,

  眉间毫相庄严狮子身,

  臂腕圆实过膝顶广正,

  于非妙味能转上妙味,

  身相修广腱墉若芭蕉,

  顶圆肉结舌相净广长,

  狮颊端严悦意净梵音,

  牙齿洁白齐平细密满,

  足数四十安布而完善,

  目睛皎洁深碧牛王睫,

  敦妙严肃三十二相圆。

  由迎接护送师长等,感手足具轮相;

  由坚固受取戒律,感足掌平如龟腹;

  由修四摄法,感手指足趾中间如鹅王掌相,网髮相联;

  由善妙施与饮食等感手足柔软细滑如童子状;

  由极善妙惠施羹汤故,感手足掌高平,两肩丰腴圆满,后背高鼓等七处平满相;

  由昔救脱被杀被缚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诸指纤长可爱;

  由昔饶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宽广;

  由昔离杀生故感得佛身洪直;

  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皆不突现;

  由昔自所行善转增长他故感得诸毛皆悉上靡;

  由昔将医方明工巧明等传授他故感得双踹渐次细圆如瑿泥耶踹;

  由昔不舍诸来求财者故感得双臂长妙;

  由昔安立一切有情于梵行律仪,及善防护秘密语故,感得阴相藏密最为第一;

  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净鲜明;

  由昔施他胜宫殿故感得身皮细薄润滑;

  由昔远离愦闹散乱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皆向右旋;

  由昔敬承一切众生及师长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间毫相庄严,量如橄榄核许形如银管,洁白软柔,展长三肘,缩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来曾轻毁他故感得上身犹如狮子;

  由昔随顺他善说故感得臂髆圆实;

  由昔施他医药等故感得双肩之中项部极善丰满;

  由昔承事众生作看病人等故感得于非上味中亦得上味;

  由昔建造园林等故感得身量与弓相等如诺瞿陀树;

  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顶上乌瑟尼沙高显周圆;

  由昔三无数却说和爱语等故感得舌相薄净广长如红莲色;

  由昔一音为一切世界有情宣说正法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

  由昔远离绮语过故感得两颊如狮子王;

  由昔承事称赞一切众生故感得齿洁白相;

  由昔远离邪命正命清净故感得齿平齐相;

  由昔修谛实语故感得齿细密相;

  由昔远离离间语故感得整四十齿。

  由昔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绀青宝相;

  由昔视一切众生无贪嗔故,感得两眼上下睫毛不相杂乱犹如牛王。

  此等即是三十二相。

  由因成就诸相者:

  如是彼彼相,  能成以何因,

  由彼彼圆满,  能感此众相。

  能成此妙相之因为何,如何令此圆满三十二相出生,此因为何者:

  迎送师长等, 正律仪坚固,

  修行四摄事, 布施妙资财,

  解救他生命, 受善转增长,

  是能成之因, 依经而宣说。

  前边已讲过故不多释。

  下边讲八十种好:

  佛爪赤铜色, 色泽高众指,

  广圆而纤细, 脉不现无结,

  踝隐走平正, 动步如狮象,

  牛王势右旋, 妙直进坚密,

  光洁身相称, 洁净软清净,

  身相皆圆满, 身肢大且好,

  步痒序双目, 清净童子肌,

  身无戚伟壮, 最极策励身,

  支节善开展, 观视净不障,

  身圆无凸凹, 动止中正直,

  脐深右方旋, 众皆所乐见,

  行洁身无痛, 无诸黑黡痕,

  手如兜罗棉, 手纹深长显,

  面门不太伸, 唇若频婆果,

  舌柔软薄利, 红赤发雷音,

  语美妙牙圆, 锋利白整齐,

  鼻干细高修, 准圆极洁净,

  目广眼睫密, 犹如莲心蕊,

  眉修而细软, 清润复整齐,

  于广长耳齐, 损害过失断,

  额部善分开, 开广顶周圆,

  头发如童青, 稠密软不乱,

  不湿出妙普, 能夺众生意,

  德纹吉祥相, 是为佛随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随好,由于一切诸行离贪爱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铜色鲜红光明。

  由于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乐到究竟故爪色润泽。

  由于上等族姓生故爪甲高起。

  由行境无罪故诸指圆形。

  由集善根究竟故诸指丰满。

  由渐次修三种智德故指渐细长。

  由昔善护十不善业道及邪命故筋脉不现。

  由已解释烦恼结故筋脉无结。

  由能了知甚深密义踝骨不现。

  由从生死等难可行处度诸众生故足无不平。

  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狮子。

  由善巧映覆龙故行步如象王。

  由善巧腾空故行步如鹅王。

  由善引有情至安乐处故行步如牛王。

  由顺绕路而行故回身右旋。

  由行步善巧端庄故行步善妙。

  由心常无曲屈故行步直进。

  由称赞他功德故身盘紧密。

  由不染着诸恶法故其身光洁。

  由说称机法故身次第相称。

  由行清净故身最洁净。

  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

  由意垢清净故身善清净。

  由法毗奈耶圆满故众相圆满。

  为他说广妙功德圆满故身广大微妙。

  于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

  由说清净法故双目清净无翳。

  由说易解法故身极细嫩。

  由于难行处心不退故身容无怯弱。

  由修善根胜出一切世间故身最充实。

  由尽后有故身善策励。

  由善分别缘起顺逆故支节善开展。

  由说清净法义故顾视清净无翳。

  由弟子戒圆满故其身圆满。

  由未染着生死过故身部相称。

  由摧伏我慢故身无歪倒。

  由说无尽法故身相平整无诸高下。

  由通达甚深法故脐底深妙。

  由弟子受持顺自之教授故脐纹右旋。

  由诸徒众行端严故威仪端庄众所乐见。

  由意净故三业行净。

  由于非时不说法毗奈耶故身无疣赘及诸黡点。

  由说身等安乐法故双手柔软如睹罗棉。

  由得光明大沙门故手文光明。

  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

  由数数说真净法故手文长直。

  由为众生宣说众多学处故面门不太长。

  由通达一切世间犹如影像故唇红如频婆果。

  由柔和语调伏众生故舌极柔软。

  由说众多功德正理故舌极微薄。

  由所说法毗奈耶诸着我我所之凡夫难测度故舌赤红色。

  由无一切怖畏故语具雷声。

  由说和爱语故音韵美妙。

  防护三有结使故四牙圆整。

  调伏难调故四牙锋利。

  降伏烦恼法毗奈耶最洁白故四牙洁白。

  安住通达生死湼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齐。

  渐说三乘现观故四牙渐细。

  安住方便所持胜慧故鼻相高修。

  具足众生信仰净行故鼻清净。

  由说广大法故眼目宽广。

  由度众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

  能令众生欢喜称赞故眼目青白分明圆满如莲花叶。

  由常时回顾诸有情故双眉修长。

  由善巧和缓调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眉毛细软。

  意为善故双眉润泽。

  遍见贪等过患故眉毛齐整。

  由遮遣有情损害故手长圆满。

  由战胜贪等故两耳相齐。

  令诸有情相续不坏故耳根不坏。

  不由边执见等扰动心故额部与发际极善分展。

  由摧坏一切邪说故额部开展宽大。

  由圆满胜愿故顶圆如盖。

  由于色等断除贪爱故发绀青色如蜂。

  遍尽见修所断随眠故头发稠密。

  由说圣教妙慧遍知故头发柔软。

  由意不为贪等乱故头发不乱。

  常时不说粗恶语故发不粗涩。

  由于三宝前散布妙花故发出妙香夺众生意。

  手足拇指有德纹相犹如金刚,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纹,其外无名指等有七纹右旋而善庄严。

  此八十种名佛随好者,由身外现功德相表内心功德故。

  第四幻化身:与一切凡夫相同之身:

  三有各各中,  种种利有情,

  清净平等身,  变化流无尽。

  如释迦牟尼佛等诸佛色身,尽轮回际于一切世界,随一切有情愿欲而作饶益之身,此相续不断者为佛化身因无尽故。

  由自性身体性,由修力所生观待佛等境性智慧等,而建立余三种身,唯由世俗智以圆满受用身等显现出生门,而成办佛事业,由依所化众生业力,而成就诸种事业者为法身:

  尽轮回生死,  事业无止息,

  诸趣解脱业,  设置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净证,

  有情如义至,  六度彼岸事,

  佛道自性空,  尽灭二戏论,

  假名无所缘,  成熟有身命,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实,

  得菩提严净,  佛土等决定,

  无量有情义,  敬侍佛功德,

  菩提分诸业,  不坏失见谛,

  舍离诸颠倒,  彼无根本理,

  清净及资粮,  有为及无为,

  悉不知其异,  安立大涅槃,

  法身之事业,  说有二十七。

  1,  于贤善有情及非善良辈,皆无贪执而住,于有情作极寂静事业。

  2,安置彼等四摄中。

  3,由闻所成慧等智慧,于相违品对治,以取舍门令得证悟。

  4,  犹如幻师,无有贪等烦恼,利益有情,令住于慈等四无量中。

  5,  于自利事,令观三轮体空,修习六度。

  6,  为成办自他二利,令修习十善业道等佛道。

  此上为资粮道。

  7,  修习一切法自性空,此为加行道一法。

  8,  由修六波罗密,现证法界无二相,而获初地,此为见道一法。

  9,  成为资粮圆满之因第二地第三第中,修习持戒波罗密等,令了知一切法唯名安立。

  10—12:如是次第依般若波罗密,于第六地,令了知能知所知诸法,不可贪执,一切法皆无所缘。

  13,第七地由方便波罗密之力,令圆满成熟一切有情。

  14,依力波罗密之力,令获与一切声闻等不共第八地菩萨道,从此以后,于一切执着,全皆断尽。

  15,第九地依愿波罗密之力,令获菩提。

  16,依智波罗密之力,令十地菩萨严净一切佛土。

  (下边是佛道十法:)

  17,于一切有情上,自性清净圆满菩提各各决定。

  18,安置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利益及一切世界皆令至佛前等功德。

  19,如其次第,依不共道,能引无边菩提自性一切法者,为诸菩提分。

  20,令了知因果不虚。

  21,令现证一切法清净如性。

  22,令断一切颠倒。

  23,令了知一切颠倒无根无实,安于断此智慧中。

  24,由自性极为清净,令诸菩萨获解脱。

  25,令圆满积集离一切垢解脱之因。

  26,令了知有为、无为性空无异。

  27,安置于佛大涅槃中。

  如是二十七种法身事业,尽轮回际永远常续无尽。

  从初发菩提心至最后佛事业次第开示依词释义,善作决择,实恐太多,不再多述。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壮严论第八品释竟

  为利益喜欢广法有情,如上依八法七十义门而详决择。

  又为乐略义者颂云: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位次,

  彼边诸异熟,  另摄为之义。

  上边八法可摄为六义:

  一切种智等三智,由此所喻依住性,此为相或境。

  为于此相自在故,于此三智修行加行,令一切相圆满现证者,为三智加行。

  于此极修行成为极殊胜性故,顶加行现观者,为三智炽然时位,为于所证实性生决定故,依各别边际相修习,护持大位次第现观者,为三智次第时位。

  由不共无行,一刹那而圆满菩提,为三智究竟时位。

  此后是果法身及事业等,为三智异熟。

  此为摄般若佛母一切义成为六义,此为单独一种。为利喜欢中等有情,如是摄为六义而讲。

  后边为利喜欢简略有情故,而更作略摄:

  摄境有三种,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摄义又三相。

  初三智为趣入境之因;于此如何加行者,即下边于一切相圆满证悟故,讲现证四种加行;由具此加行,因此果为何者,即下边法身及事业等。把般若经摄为境、行、果三相而决择,此也为单独一类。

  有依义理有依字,  各类名相极繁多,

  诸智于此般若经,  广义略摄而通达,

  若不如是于诸义,  不能次第善摄集,

  于此略摄广注释,  不共诸义圣尽释,

  圣者名为解脱军,  依此而见此中义,

  为易明了不依句,  不依空言而解说,

  堪布先作详指示,  贤善上师作顶礼,

  依词而详作注释,  著者名为狮子贤,

  由此精勤所出生,  所获一切诸善根,

  回向一切众有情,  迅速获得如来果,

  智慧未开诸释论,  成为外界主为何,

  圣智行境大主宰,  所著妙论义为何,

  然此皆非我行境,  为利自他有情故,

  精勤著述请开许,  一切智者请忍恕,

  呜呼各种经与论,  疲困如我歇息处,

  般若波罗密多规,  愿恒久住利有情。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壮严论释

  由狮子贤阿闍黎,全部著述圆满!

  印度堪布(亲教师)布达雅嘎热扎巴译,协钦大译师僧人华泽(吉祥积)译并校对,班智达无死长老等,译师洛丹嘉饶比丘等重新校对润色定稿。

  二00五年十月十日释海慧

  译于甘肃酒泉文殊山庄

  吉祥圆满!

 
 
 
前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4 世间

解脱道总要——《出世法言?莲苑歌舞》所述加行修法略说

索达吉堪布:自我教言浅释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5 轮回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6 四恶趣

 

后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3 布施供养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2 受持五戒

法增比丘:基本佛法 1 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往生被、自称菩萨再来以及超度仪式助念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