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7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7

 

  己三、依施设安立(分六科) 庚一、徵

  云何依施设安立?

  这是「有馀依地」,有馀依地分二科,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正辨地相」,正辨有馀依地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标」,第二科「列」,第三科「解释」。第一科「地施设安立」,二「寂静施设安立」,这二科我们学习过了,现在第三科「依施设安立」。这一科分六科,第一科「徵」。

  「云何依施设安立」,怎麽叫做依施设安立呢?是「徵」,下边第二科是「标」。

  庚二、标

  谓有八种依。

  依有八种不同。

  庚三、列

  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任持依。四、流转依。五、障碍依。六、苦恼依。七、适悦依。八、后边依。

  一、施设依,乃至到第八后边依,有这八种依。

  庚四、释(分八科) 辛一、施设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施设依?

  下边第四科解释,分八科,第一科解释「施设依」,分二科,第一科「徵」。「云何施设依」,怎麽叫做施设依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五取蕴。

  这是第二科解释,解释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出依事」。

  「谓五取蕴」,就是五取蕴是所依止的,所依止这句话,五取蕴是所依止。「取蕴」,怎麽讲呢?因「取」而有「蕴」,所以叫取蕴,有了蕴以后,又会引发出来取。「取」,就是烦恼,心取着蕴,取着这一切引起烦恼的境界,烦恼就现起了。因有烦恼,而就有色受想行识的蕴,有色受想行识的蕴以后,又会生起烦恼,所以叫做「取蕴」。这五取蕴,是所依之事,「所依」,就是无论什麽事情,都要靠五蕴才能现起的。如果我们没有色受想行识,烦恼也不能现起,所有的业力也不能现起,所以它是烦恼、业力所依止的地方。「五蕴」实在是个果报,就是烦恼和业力所得的果报。得了这个果报,又会继续有烦恼,又继续会造业,所以它是所依之事。

  癸二、明施设(分二科) 子一、补特伽罗想

  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

  下面第二科「明施设」,施设怎麽讲呢?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补特伽罗想」。

  「由依此故」,由于五取蕴作依止处的关係,「施设我及有情」,才能安立「我」的名字,这五取蕴,这色受想行识就是我。这「我」的名字,是因为有色受想行识五蕴才安立「我」这句话。谁是「我」?色受想行识是我,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施设的「我」,是假名字叫做我,不承认在五蕴裡面有「我」的体性的。若是执着色受想行识裡面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那他就不承认它是假名字的我了,那就是执着有真实的「我」。执着真实的我,也要依色受想行识而执着的,不能在虚空那地方执着有我的。「施设我」,就是安立我的名字,就是因为有五蕴的关係,安立我的名字。「及有情」,有情也是安立的,在《瑜伽师地论》下边的〈决择分〉裡边解释,「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馀故」,所以叫做有情。这些佛教徒有了修行的人,他就明白只有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事情,所以叫做有情。有情,就是色受想行识叫做有情,也都是假名字,也是根据五取蕴安立这个名字的。这也是个依,「由依此故,施设有情」。

  「命者」,命就是寿命,寿命是什麽意思呢?也是在五取蕴裡边,虚妄的执着有个我。这裡有个「我」,这个我也是根据色受想行识安立的,但是它有时间性,它这麽长的时间内,相续不绝断的继续存在。或者存在一百年,或者是存在一千年,总是到时候结束了,这就是「命者」,这也是安立的。「生者」,生者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它能生起很多的事,所以叫生者。「能养育者」,依五取蕴执着有我,我能够创造将来得果报的业力。我或者作善,或者作恶,有如是的业力和将来会得果报,这叫能养育者,就是能养育出业力。「补特伽罗」,翻个数取趣,就是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这个我数数的去得果报。现在得这个果报,到时候结束了,又得果报。那个果报也是无常的,又得果报,没有知足的时候,就是数数的得果报,那叫做「数取趣」。

  「意生」,也是依五取蕴假立的名字叫做意生。意生《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谓此是意种类性故」,五取蕴是意的种类性,就是和它是一类的,是这样意思,这是叫意生。《瑜伽师地论》下面〈决择分〉就这麽解释。「儒童等」,儒童是玄奘法师这样翻译,但是在《大日经疏》上,他说翻个「胜我」,不是翻「儒童」。他说玄奘法师翻成儒童,翻的不对,应该翻胜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识裡边有一个胜妙的我,所以叫做胜我。这麽样解释我们是容易明白一点,翻个儒童,有个美少年的意思,那个我们就不大明白。什麽叫做「施设依」呢?就是依五取蕴,安立各式各样的名字,就是「我、有情、命者」安立这些名字,这就叫做施设依。

  「诸想等想假用言说」,安立了名字以后,我们心裡面就会想了,这是我,这是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就是这麽想。「等想」是什麽意思呢?「等」也可以当个平等,但是也是有种种差别,种种差别叫做等,等也有差别的意思。种种不同各式各样的想就叫「等想」,前面「诸想」只是很多的想,若「等想」:善想、恶想、无记想,各式各样不同的想。「假用言说」,安立种种名字,然后就可以想,心裡想而后就可以说话。若没有名字,我们也不能想,没有想我们就不能说话。所以要「假用」,假借它我们可以发出来作用就会说话。

  子二、八言说句想

  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

  下面第二科「八言说句想」。「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就是依此五蕴故,施设这样的名字。「如是生类」,或者说是胎、卵、溼、化,各式各样的类别。「如是种性」,或者说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首陀罗,这些种性。「如是饮食」,这个补特伽罗这样的饮食,那个补特伽罗那样的饮食。「如是领受苦乐」,这个众生他的命很苦,那个众生福报很大,很多的快乐。不管是什麽众生,都有苦,都有乐。「如是长寿」,他的寿命这麽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其实这三句话应该就是一句话。「诸想等想假用言说。」

  《披寻记》一六七五页:

  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者:谓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为便言说,为顺世间,是名假用言说。即此言说想为其因,由构了相,是名为想。构划种种诸法相类,是名等想。

  「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者:谓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为便言说」,这些假名字是为方便你说话。「为顺世间」,随顺世间,世间人都要有思想,都要说话嘛!就是假立名字,才能方便这些事情,「是名假用言说」。「即此言说想为其因」,言说是以想为它的因,心裡面不思想,你不会说话,「即此言说想为其因」。「由构了相,是名为想。」怎麽叫做想呢?「由构了相」,就是你心裡面思惟分别,那叫构了相。思惟分别观察那件事,这就叫做想,「是名为想」。「构划种种诸法相类」,构划也就是思惟分别种种一切法的形相,各式各样的差别,「是名等想」。

  这是子二、「八言说句想」,第一科「补特伽罗想」,第二科是「八言说句想」。这是第一科「施设依」,现在第二科「摄受依」。

  辛二、摄受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摄受依?

  第二科「摄受依」,摄受依分二科,第一科「徵」。

  「云何摄受依?」怎麽叫做摄受依呢?这是徵。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七摄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属,七摄受事。如前意地已广分别。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谓七摄受事」,这是标出来「依事」,有七种依摄受事。「摄受」什麽意思呢?就是彼此间有多少爱的关係,有爱就要摄受,就互相关心,「摄受事」,究竟是什麽呢?「即自己父母」,彼此有爱,「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和其他的「眷属」,「七摄受事」,这七种摄受事,大家有爱的关係,互相关心照顾,摄受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些也都是从色受想行识才能说出这些事情来。「如前意地已广分别」,这七摄受事在前边第二地〈意地〉已经说了。下面第二科「明摄受」。

  癸二、明摄受

  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

  「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就是根据都有五蕴,有父母、妻子、奴婢等,就可以知道诸有情类,是有互相摄受的事情,我照顾你,你照顾我。

  《披寻记》一六七六页:

  如前意地已广分别者:意地中说七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陵本二卷十七页)今于此中唯举前四略无后三,总指前说,名为七摄受事。然于文中应置等言。

  「如前意地已广分别者:意地中说七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邸是国家招待客人的地方叫「邸」,「肆」,也是房子,或者陈列什麽东西。「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陵本二卷十七页)」,这是〈意地〉列出来七摄受事。「今于此中唯举前四略无后三」,前四种摄受事,后三就没有说。「总指前说,名为七摄受事。然于文中应置等言」,文裡面应「眷属」后面加个「等」字才合适。

  辛三、任持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任持依?

  怎麽叫「任持依」,分二科,第一科「徵」。「云何任持依?」这是问。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

  「谓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这叫做任持依,就是有了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还要有四种食。「任」者,堪任,有四种食才能维持下去,你若不吃饭还不行的。「段食」,就是我们现在的饮食,是一段一段的。「触食」,就是悦意触食,就是常遇见一些欢喜的事情,这样也对我们的生命有维持的力量。如果你常骂他,常给他不快乐,对生命没有支持力量,这是触食。「意思食」,就是内心裡有希望。我做这件事会发财,虽然那个事情没有做,但是心裡面作个计划,这样子好,那也对你生命也有一点维持的力量。如果这个人在生存的时候,虽然他还有呼吸,还能活动,但是在这个地方,一点希望没有了,这个人要死,就会死掉的。所以意思食就是他心裡面有计划,有希望。虽然那件事没成,但是他有希望,这个希望对他的生命有维持力量。

  所以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应该有出家人的意思食。就是我想要得念佛三昧,我想要得真如三昧,我想要得无生法忍。你有这个意愿的时候,你这个生命力就会强一点,什麽也不希望,就有点不吉祥,「意思食」。第四个是「识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也有力量,它能够支持你这生命,变成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体,如果阿赖耶识离开了,那也不行,这个人就死掉了。这是「出依事」,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还要依靠这四种食才可以。

  癸二、明任持

  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

  下面第二科「明任持」。「由依此故」,由于依这四种食的关係。「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已经现起的生命体,已经现起的色受想行识,「任立支持」,任者堪任,任者能也,就能立起来,它有支持的力量。这四种食能支持你的生命体,继续的生存,「又能摄养诸求有者」,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还能够「摄养」,就是保护你的身体,你可以有力量,去希求各式各样的事情。我希望有成就,我希望栽培福,或栽培慧,你有所求,它都能支持你。段食,是一些物质。触食,就不全是物质,我们读书、读经的时候,心裡欢喜,那也是触食。我们读经的时候开了智慧,那裡面也有意思食,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六七六页:

  已生有情任立支持等者:此显四种能为食义。由资益义是食义故,由能长养诸根大种故。令已生有情任立支持,能令当来后有生起,名能摄养诸求有者。

  「已生有情任立支持等者:此显四种能为食义」,这四种食能有食的作用。「由资益义是食义故」,食义是什麽?就是资益。能够帮助你,能对你有帮助,这叫「食义故」。「由能长养诸根大种故」,资益究竟是什麽呢?就是能长养你的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和第六意根。「大种」,当然是指物质说的。「令已生有情任立支持」,使令已经现起的众生的色受想行识能任立。任者能也,能生存,「任立」是能生存,它有这个支持力量。「能令当来后有生起,名能摄养诸求有者。」这个「诸求有者」,他这麽说「能令当来后有现起」,那就是有业力了,名叫「摄养诸求有者」。就是你要有这四种食,才能有所活动,活动就使令你再得果报。

  辛四、流转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流转依?

  下面第四科「流转依」,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流转依」呢?「谓四种识住及十二缘起」,这就叫做「流转依」。我们生命能相续下去,「流」,也就是相续,水的流,由前流流到后边,由彼处流到这裡,由这裡又流到另一个地方去,相续的意思。「转」,但是有变化,相续中而有变化。就是我们凡夫在生死裡的流转,也是要有依靠的,不然怎麽能流转生死呢?「云何流转依」这是徵。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四种识住及十二缘起。即色趣识住、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

  什麽是流转所依的事情呢?「谓四种识住」,这是「流转依」。四种识住是什麽?就是色受想行这四种,这四种是识的依止处,「四种识住」。「及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这十二缘起,这都是流转依。「即色趣识住、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这是解释四种识住。「即色趣识住」,「色」,我们身体的四大,前五根的色法,「趣识住」,它帮助识的活动。趣或者当个帮助讲吧,能帮助识的活动,识住。「受趣识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色声香味触法,心裡面有觉受。觉受也能帮助识的活动,受的时候,识就在那裡有活动了。「想趣识住」,心裡面在取这一切法的相貌,心裡就会思想,怎麽怎麽,这样子那样子,所以想也能帮助识的活动。想和受是心所法,识是心王。「行趣识住」,前面这个想,就是有顺心的,不顺心的各式各样,什麽事情都想,没有边际的。「行」,可是有特别的意思,就是有目的,有目的的活动叫做行。行的时候也帮助识的活动,识要得到色受想行的帮助,识才能活动。

  「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这是十二缘起,也是流转依。「无明缘行」,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煳涂的事情,它能帮助你会活动,当然这个地方就是没有智慧,煳涂的行。煳涂的心理活动,就是愚痴。这个愚痴也包括世间人的智慧在内,那也是无明。「无明」能够为「行」作因缘,能帮助行的现起。「行缘识」,你在「行」的时候,它就帮助识的活动,识要有行来帮助它,它才能活动。「行」,我们要常常修止观,你常常注意的时候,就知道识受到行的影响。譬如说,我们修止观没有成功的人,我们看见一种境界,心裡就生爱,生爱心,但是修止观相应的人,看见一种境界,观它是毕竟空的。他就和我们生爱、生瞋的这个识,不一样,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他「行」不同。他若那样的行,就生起那样的识,我们是这样的行,就生起这样的识,不一样,「行缘识」。

  譬如说是我们得到未到地定,静坐,我们的奢摩他有点进步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会现出什麽呢?感觉没有身体了,你的识会了别这件事。为什麽这样子呢?我们为什麽不会这样呢?我们的「行」不行,我们是另一种行。他是另一种行,和我们的行不同,所以他的识的了别不一样。「识」,是能了别,但是了别什麽?那与行有关係。譬如说是我们这时候心裡头感觉到苦恼,但是同样的情形,他不感觉苦恼,感觉快乐,为什麽这样?「行」不同,行不同的关係。得未到地定的人有轻安乐,为什麽?行的关係。我没有这样的行,我没有感觉到什麽乐。「行缘识」。其实我们若深入的思惟啊,这裡事情是很多的。

  「广说乃至生缘老死」,广博的说,生缘老死,为什麽会有老死?因为有「生」。你现起了色受想行识,生缘老死,生是什麽呢?就是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都是「生」。你这个五蕴一现起了,那一定要有老死,生是老死的因缘,就会老,会死,而这就是「流转依」。就是因为这样子才流转生死,不然的话,没有这件事。这是「出依事」。

  癸二、明流转

  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

  第二科「明流转」。「由依此故」,由于有四识住,由于有十二缘起,所以诸有情类在五趣裡面。「五趣」,没有算阿修罗,阿修罗或者放在鬼裡面,或者放在天裡面,就是五趣。「五趣生死」,五趣的生死,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关係,所以随顺流转。

  《披寻记》一六七六页:

  色趣识住等者:趣、谓趣求,趣求色故。缘色为境,令识安住,是名色趣识住。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缘受想行为境,令识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识住。

  「色趣识住等者:趣、谓趣求」,趣就当求字讲,趣求。趣求色识住,趣求受识住,趣求想识住,趣求行识住。《披寻记》作者这麽讲。「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缘受想行为境,令识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识住。」这麽讲也很好,就这样讲。

  辛五、障碍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障碍依?

  前面是第四「流转依」,这是第五「障碍依」,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障碍依」呢?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诸天魔。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谓诸天魔」,诸天魔是障碍依。这是「出依事」,下边「明障碍」。

  癸二、明障碍

  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

  「随有彼彼修善法处」,随各地方的种种情况,有各式各样修善法的地方。「即往其前」,魔鬼、诸天魔就到那个地方,「为作障碍」,叫你作不成。诸天魔的意思,彼彼修善法,有一种情形就是散乱的,你没能够离欲去作种种善法。没能离欲,就是欲界也是欲,色界也是欲,无色界也是欲,有这样欲作这些善法,天魔他不去搞什麽的。若想要离欲,修出世间的圣道,「即往其前,为作障碍」,这麽讲是一个意思,明作障碍。

  辛六、苦恼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苦恼依?

  这是第六科「苦恼依」,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苦恼依呢?这是徵。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这裡说出依的事。「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在内。欲界都是苦恼依,都是依此,就是五蕴,而有种种苦恼。这是第一科。

  癸二、明苦恼

  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

  下面第二科「明苦恼」。「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由于你有在欲界的色受想行识,令诸有情就要领受忧苦。我们人间的人,有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各式各样的,当然是有忧苦。天上的人也因为有身体,他们也有苦,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和阿修罗作战也是很苦。其他的天没有这些事情,好一点,但是他要死亡的时候,也是很苦。

  辛七、适悦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适悦依?

  第七「适悦依」,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适悦依」?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静虑等至乐,名适悦依。

  「谓静虑等至乐」,就是色界天的四静虑,无色界天的四等至、四空定,这两个地方的禅定,是有轻安乐的,有乐。「名适悦依」,这就叫做适悦依。「适」,就是有喜乐的意思叫做适。这也是他们的色受想行识,无色界天没有色,但是第四禅以上,他们没有乐受,但是也是很适悦的。

  癸二、明适悦

  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

  这是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静虑等至乐」,这是出依事。下面第二科「明适悦」。

  「由依此故」,由于依止静虑等至的关係,「诸有情类」,就是成就色界四静虑,成就无色界四空定的这些众生。「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是他在欲界的时候,他现前能入四静虑,能入无色界四空定,这也会有适悦。「若生于彼」,若是在欲界的时候得四静虑,得无色界四空定,但是寿命到了要死了,死了以后,就生于「彼处」,生于色界天,生于无色界天。这样的人「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他们是长时期的,但是也还是个生死凡夫,还是没能断除无明烦恼,所以还是「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的喜乐。

  辛八、后边依(分二科) 壬一、徵

  云何后边依?

  下面第八「后边依」。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后边依」呢?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出依事

  谓阿罗汉相续诸蕴。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出依事」。「谓阿罗汉相续诸蕴」,谓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他没有入无馀涅槃,这个时候他的色受想行识还是相续的生存下去的,这就叫做「后边依」。这是「出依事」。

  癸二、明后边

  由依此故,说诸阿罗汉住持最后身。

  下面「明后边」。什麽叫做「后边」呢?「由依此故,说诸阿罗汉住持最后身」,由于他有相续的五蕴,所以说阿罗汉这是住持的最后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结束以后,再没有色受想行识了,所以叫「后边依」。这时候他也有色受想行识的,虽然得阿罗汉了,他还有色受想行识,但是这时候的色受想行识是后边。

  庚五、料简(分二科) 辛一、问

  问: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住有馀依地,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

  下边第五科「料简」,分二科,第一科「问」,第二科「答」。

  前面说了八种依,现在再观察思惟裡边的剩馀的意思。「问:阿罗汉苾刍」和我们一般的凡夫不同,他们「诸漏永尽」,他爱烦恼、见烦恼的漏,永久的消除了,没有了。「住有馀依地」,这时候安住在还剩馀的,还有色受想行识。虽然没有见烦恼、爱烦恼,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这就叫做「有馀依地」。这个时候「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前面一共有八种依,有几种依和它合适呢?这是第一科「问」,下面第二科回答。

  辛二、答

  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

  「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应该回答:八种依只有一种依一向相应,就是全面是相应的。「谓后边依」,哪一种依呢?就是八种依的最后一种「后边依」。他和它是相应的,那就是有馀涅槃的境界。「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只有「后边依」是全面相应的,「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不是共同的,是不相应的。

  《披寻记》一六七七页:

  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者:七摄受事中,除其第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所馀名六摄受事应知。

  「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者:七摄受事中,除其第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所馀名六摄受事应知。」六摄受不相应,七摄受裡边那六种不相应。那就是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属,这些都不相应。那是说六摄受事不共相应,「除其第六福业事」,福业事还是相应的。阿罗汉没有入无馀涅槃,他在的时候,他为众生良福田,还有福业事这件事。其馀六摄受事,他不相应。「及方便作业事,所馀名六摄受事应知」,那麽这样子,若是他父母在,他有时候也照顾他父母的啊。

  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与所馀依,非相应非不相应。

  「与流转依、与障碍依」,障碍依,是魔王的事情。流转依,是有烦恼的凡夫境界。「一向全不相应」,阿罗汉与这件事也是不相应。「与所馀依」,剩馀的依,「非相应非不相应」。

  庚六、结

  是名依施设安立。

  是名依施设安立。

  《披寻记》一六七七页:

  与所馀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者:谓施设依,任持依,苦恼依,适悦依,名所馀依。由彼一切于有馀依不定繫属,名非相应。然或可得,亦名非不相应。

  「与所馀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者:谓施设依,任持依,苦恼依,适悦依,名所馀依。」一共是这四个依。「由彼一切于有馀依不定繫属」,「施设依」是施设「我」、「有情」、「命者」,那是执着有我。阿罗汉是我见己经没有了,所以不决定繫属,但是假名我还是有的。「任持依、苦恼依、适悦依」,不决定繫属,「名非相应。」「然或可得」,若是阿罗汉入定,还有这件事。所以「任持依」,阿罗汉也要吃饭嘛,也有任持依。「苦恼依」,阿罗汉有时也有不顺心的事情。「适悦依」,禅定的事情也有。但是阿罗汉若是入了无相三昧的时候,那这些事儿都没有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8

法增比丘:四圣谛 4.苦灭道圣谛

陈晓东: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引子

陈晓东: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一、在后藏觉摩山里

陈晓东: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二、“我妈当场开顶,头发掉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6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7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