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3

 

  戌三、难行爱语(分三科) 玄一、徵

  云何菩萨难行爱语?

  亥二、标

  当知此语,略有三种。

  亥三、释(分三科) 天一、于怨害所

  若诸菩萨于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淨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爱语。

  这是第三科,「难行爱语」,这一科裡边分三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标,第三科是解释,解释裡边三科,第一科是「于怨害所」。对于怨家恶友而能够说爱语,这是第一难行爱语,这是上一次讲过了。下边是第二科,「于愚钝所」。第一难行爱语,这一段文字也不是难认识,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我能不能做到?想想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不要光是唸这个文就过去了,要想一想。我现在我做不到,或者我什麽时候能做到?这麽想一想!下面是第二科,「于愚钝所」。

  天二、于愚钝所

  若诸菩萨于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情所,心无疑虑。思择为说种种法教,

  若是诸多的菩萨,「于其上品」就是对于那一个人的愚痴是属于上品的。这个「上品愚痴」或者说,极容易明白的道理,他还是不明白,那就可以说是上品愚痴;或者说这种愚痴,不容易调伏,极难调伏,所以叫做上品,如果容易调伏就是下品了。这样上品愚痴的钝根人;钝根,就是没有智慧。说没有智慧这个话,我们容易说这个人一点知识没有,其实那不一定,可能这个人是大学教授,他学问很好的,但是在佛法来说呢,这个人是上品愚痴、钝根,也可以这麽解释。「诸有情所」,不是一个人,很多的这些上品愚痴钝根人。「心无疑虑」,这个菩萨对这样的愚痴人,没有怀疑,也没有顾虑。说我为他讲解佛法,那可能是又有疑虑,可能他听不懂吧!或者说是不契机!没有这些顾虑。「思择为说种种法教」,这个菩萨用他的后得智,加以观察,为他宣说佛法中种种善巧方便的佛法,来教导他。

  誓受疲劳,如理、如法、如善摄取,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

  「誓受疲劳」,为这样人讲解佛法,是很辛苦的,但是这位菩萨决定,这个「誓」当决定讲,能忍受教化他的这个疲劳,我不怕辛苦。「如理如法如善摄取」,这个「如」这个字,很多的解释,在这裡可以当做随顺的意思,随顺道理去摄受这个人。你讲出来的佛法,一定要有道理,用道理来教化这个人。「如法」,这要随顺佛所说的教法,去教化他,「如善」,也能随顺,能令他从不善处安住善处,能叫他有这种作用,这麽样来教化他,「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这个理,如理如法,这个理和法,是这位菩萨用这样的理和法来开导他。这个善就是开导的作用,能转变他,使令他转为佛教徒。那麽这个「理、法」是摄受他的方法,这个「善」是摄受的希望、效果。「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这个爱语还是不容易讲的。

  看《披寻记》p.1425:

  「如理如法如善摄取者:依现比至教道理而说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又所宣说应四圣谛,是名如法。义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页)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是名如善摄取。言摄取者:谓诸菩萨正御徒众。于彼有情摄取摄受故。义如摄受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页)」

  「如理如法如善摄取者:依现比至教道理而说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

  这是《披寻记》的作者这麽解释,这个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要有根据,根据现量,根据比量,根据至教量,这三量的道理,为他宣说正法。这个现量怎麽讲呢?现量就是现前的境界。比如说我眼睛能看见颜色,耳朵能听见声音,这就是现量,就是用这样的现实的情况来讲解道理,那麽这是现量。比量呢,就是不现前了,这件事不懂,不明白,就用已经明白的道理来推知不明白的道理,也知道了,这叫做比量。「至教道理」就是佛陀说的法语,说的道理,用这样的道理去教化他,那叫做「至教道理」。那麽要符合这三个道理的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不是不根据三种道理,就是根据这三种道理,也就是随顺这三种道理,这样去摄受这个众生,这叫做如理摄受。

  「又所宣说应四圣谛,是名如法」,又这个菩萨为这个上品愚钝的众生说法的时候,「应四圣谛」,就是契合,「应」就是契合,契合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那这就叫做「如法」。这个四圣谛就是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从这个因果上,能引导他达到圣人的境界。苦集是凡夫境界,但是凡夫未必能懂;这个灭道是圣人的智慧境界。你为他说法呢,一定要诠显出来这样的道理,你说了老半天,还是在戏论裡边活动,你为人家讲开示说法,说了老半天,说了很久,并没能引导人向于第一义谛,还是个戏论的境界,所以这是「又所宣说应四圣谛,是名如法」。「义如力种性品说」,这上面这个「如理如法」这个道理,如〈力种性品〉裡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在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页,这是正文,在那上面有讲。

  「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是名如善摄取」。三十八卷十七页那上面说的:如法如理的为众生说法,那裡边是说到,随顺八种教授,就是菩萨为众生说法,符合这八种教授的,「而正教授」。这八种教授,就是五停心,这是五种教授;第六、第七呢,就是菩萨为他宣说的道理,能对治常见,是第六; 能对治断见,这是第七,七个教授了。那麽最后一个教授呢,还能够令他除遣增上慢,你按照这样的佛法去修行,你就从凡夫的境界向前进,向前进成功了就是到圣位了,但在中间有可能会有错误,就是增上慢,他没有得四禅,说是得四禅;他没得圣道,他说他得圣道了,就有这个问题。所以第八个教授呢,要教他除遣增上慢的过失,所以这是八种教授。八种教授,是三十八卷的二十页、二十一页那裡说。我又去重新读了一遍,这八种教授呢,它另外又分成三段,就是,众生大概的说呢有两类众生,一类众生,心没得定的人,没得定应该说也没得欲界定,或者得欲界定而没得未到地定,或者说也没得初禅,就是这种人。没得定,没得初禅,也没得未到地定这种人,这种人你为他说法呢,就是先说五停心观,这是五种教授。五停心观如果成功了,就是已经得定了的人,那麽看这文的意思,和前面〈声闻地〉说的也是一致,就是,修五停心观成功了,应该是得到未地定了。得到未到地定了,在这个时候菩萨为他宣说圣道。那麽就是圣道能断除去常见,能断除去断见;因为有的人有禅定,他还有常见,他还有断见,他若不学习佛法,他容易有这两种邪见。我们读这个《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件事。

  说现在有一个人有神通,有很高的禅定,那当然就是,高深的禅定就是色界四禅了,这种有这样禅定功夫的人,如果我们佛教徒,说我是佛教徒,那麽在家佛教徒或者不说,我们说我是出家人,我受了比丘戒了,我受了菩萨戒了,受了三坛大戒了,但是你若不学习佛法的时候,对这个有禅定、有神通这个人,你对他有什麽看法?我看你不敢置一词,一句话也不敢说。现在《瑜伽师地论》说是你有了禅定,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你可能还有常见,有断见,你还有邪知邪见,你看《瑜伽师地论》前面说那六十二见,“不如理作意”那个地方,很多的特别的愚痴境界,都是有禅定的人发明出来的。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哎呀!我不知道怎麽回事?有禅定的人他知道很多事,但是特别愚痴。这个学习《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弥勒菩萨会说出这句话来。如果弥勒菩萨不说这句话,我们知道什麽?我看我们不能,就明知道这人是外道,但是你心裡不敢说他什麽,因为我们智慧不够。现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知道这个事,那麽会有什麽反应呢?我们心不动。说这个人有很大的神通,啊!不得了,说话的时候就惊天动地,我们心不动,因为什麽?因为我们学习了《瑜伽师地论》以后,这都是凡夫境界,心裡不动。

  所以这上面说呢,这个地方分成三段,就是为初发心的人,心没得定的人,为他说五停心,叫他断除去这个障道的因缘:贪、瞋、痴、慢这些各式各样的烦恼。那麽,到了断除去这些障道因缘以后,为他说正方便道,断除常见,断除断见。最后呢,第三段,就是为他破除去增上慢,是这样意思。就是「随顺八种教授」,这八种教授就是这八种。「而正教授」,这个菩萨随顺佛所说的八种教授来教导这个众生。

  「五种教诫,而正教诫」,这五种教诫,前面是八种教授,告诉他这麽用功。这个教诫有点不同,第一个就是遮止,有罪过的事情不可以做。第二叫做开许,就是有功德的事情可以做。第三个是谏诲,就是说这个佛教徒很用功修行,但是一时失掉了正念也会做错事,做错事嘛,你要教诲他,教诲他这是有罪过的事,你不要做,谏诲他,这是第三个。第四个,就是有的众生对佛陀的正法没有恭敬心,轻视佛的正法,随便的就违犯佛的教诫,那这个人呢,这个菩萨应该呵斥他,应该摈,把他驱逐,应该这样子,这是第四个。第五个是庆慰,就是这个众生,他不失掉正念,如法精进的学习佛法,能够用功修行,那麽你来讚歎他,叫「庆慰」,这是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是名如善摄取」,「如善摄取」这麽讲。

  「言摄取者:」这个摄取这句话怎麽讲呢?「如善摄取」,这个「摄取」怎麽讲?「谓诸菩萨正御徒众」,这个菩萨他录取了很多的弟子,他能够正确的来辅导他们。「于彼有情摄取摄受故」,对于这个所摄受的徒众,就是用佛法来引导他,叫做「摄取」,引导了以后要好好教授他,引导来以后,你要教导他,用佛法来教导他,叫做「摄受」。从这裡看出来,你若是在一个佛教团体裡面,你做领导人,你应该怎麽做,就是这两个事,就是摄取、摄受。你用佛法来摄取他,用佛法来教授他,也就是八种教授,五种教诫。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不能够教授,那你做佛教的领导人是不对的了。你就不应该做这个领导人的事情,不应该做这个事。「义如摄受品说」,这裡面说这个摄取摄受的道理,如摄受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页),我们还没有学到那裡。

  天三、于谄诳所

  若诸菩萨于其谄诈欺诳亲教轨范尊长真实福田,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嫌恨心、无恚恼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爱语。

  这是第三科,于谄诳所。第一个是于怨害所,第二个于愚钝所,第三个于谄诈所。「若诸菩萨于其谄诈」,对于那一个人,那个人是个怎麽样的人呢?对于他的亲教师、轨范师,他的尊长,是「真实福田」,真实福田那就是圣人了。对圣人行谄诈,表面上很恭顺的,实在心裡面都是欺骗师长的,欺诳他的师长。谄诈、欺诳他的亲教师、他的轨范师,轨范师是阿闍黎,欺诳他的尊长。而这些亲教师、轨范师和尊长,不是一般的凡夫,是真实的良福田,圣人,他遇见这个圣人了,「行邪恶行」在他这个良福田这裡行邪恶的事情,做罪过的事情,他还向他师长说他做什麽什麽功德。「诸有情所」,这样的众生,行谄诈、欺诳、邪恶行的众生,「无嫌恨心」这个菩萨对于这个众生,他没有嫌恨心,他不讥嫌也不恨,嫌也就是恨,没有恨。「无恚恼心」心裡面不愤怒,也不动心要恼乱他,没有这个意思。「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这位菩萨呢,对这个众生,他心裡也有观察,也为他宣说慰喻语,或者是庆悦语,或者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爱语」,第三种。

  戌四、一切门爱语(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

  现在是第四个一切门爱语,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就是徵,下面第二科是标。

  亥二、标

  当知此语,略有四种。

  「当知此语,略有四种」不同,下面第三科列出来,

  亥三、列

  一、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

  「欲断诸盖向善趣者」,这是爱语的对象。就是这个众生,他心裡面想要断除诸盖,这个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这种盖,他心裡面有盖,他心裡面还想要断除这一切的盖障,「向善趣者」,他心裡面的意愿,想要提提昇自己的程度,能达到高深禅定的境界,那麽就是向善趣,这个盖都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都有盖,欲界的人想要提昇自己,就是到色界天以上了,或者是有意得圣道,就是「向善趣者」。这样的人,菩萨怎麽样为他宣说佛法呢?「为说先时所应作法」,以前他应该做的事情,现在还是给他宣说这件事。

  看这《披寻记》p1452:

  「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者: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淨品法,是名先时所应作法。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四页)」

  「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者: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施论,实在是慈悲心,这个戒也是慈悲心,你有慈悲心的时候就不会杀盗淫妄,不会这样子;第二,慈悲心也能持戒,有慈悲心,也就能布施。那麽这个施、戒、生天之论,在《阿毗达磨论》裡面说,施、戒、修,这个施和戒也就是生天之论,就是不生天,也能做人。现在又说生天之论,就是修禅定了,修禅定生到色界天去。「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淨」,以前给他宣说的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又为他宣说「诸欲中」,就是在色、声、香、味、触这个欲裡边,广开示欲的过患。欲能令人生贪、瞋、痴的烦恼,跑到三恶道去了。「出离清淨」,要从这个欲裡面跳出来,没有欲就清淨了,所以也宣说这个离欲的论,是「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淨品法」,这一类也就包括在禅定裡面。你想要得禅定一定是离欲的。「是名先时所应作法」,这就是「欲断诸盖向善趣」这个人,在以前,他也就这样修行的。「如声闻地说应知」,〈声闻地〉裡面说过这件事。陵本二十五卷四页。现在说一切门爱语有四种,第一种爱语,就是「欲断诸盖向善趣者」,欲断诸盖,就是他心裡有这样的意愿,实在还没有解脱出来的。那麽这个人呢,这菩萨就为他说「先时所应作法」,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告诉他,施、戒、修这样的解脱法。

  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

  如果是先能够布施,又能够持戒,而后修禅定,如果成功了,那麽这个人就是远离诸盖。他心裡面调柔,不那麽刚强,遇见一切烦恼的境界,他心裡面不受影响,心裡面还是调柔的,所以叫做「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那麽这样的人呢,这位菩萨为他宣说「增进」,就是在这个施、戒、修,这个修的这个程度上,再向前进步,这个道力更增长了,更进一步,就是由凡而圣了。这个施、戒、修还都是凡夫境界,虽然离欲还是凡夫。现在说,修学圣道了。「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为他宣说与四圣谛相应的这些佛法为他宣说。这样说呢,施、戒、修是世间的善法。修学四圣谛是出世间的善法。先说世间善法作基础,然后再宣说出世间的圣道。这是说法的次第。

  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

  第三个爱语,就是这个人是在家的佛教徒,或者这个人是出家的佛教徒。虽然是佛教徒了,但是这个人多放逸,他还是不愿意随顺佛的教导,还是放逸。「无倒谏诲」,那麽这位菩萨对他,怎麽教化他呢?「无倒谏诲」,没有错误的来谏正他,教诲他,你放逸是不对的,怎麽怎麽地…「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善巧方便的教导他,教他出离这个放逸行,从放逸裡面跳出来。「住不放逸行」,安住在不放逸,令你三业清淨修学圣道。这是第三种爱语。

  四、于诸法中多疑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

  这是另一种众生。这种众生在这个一切缘起法裡面,有疑惑:善能得善报吗?恶能得恶报吗?这是疑惑。「为令当来离疑惑故」,菩萨为他说法,他现在有疑惑,那麽若继续不断的学习佛法呢,将来就会离疑惑,不疑惑,善能得善报,恶能得恶报。有世间的缘起,还有出世间的缘起,「为说正法」,为他宣说这个缘起的正法。「论议决择」,彼此可以不断的讨论,来显示真理,观察这个真理,断除疑惑。这是一切门爱语的四种。

  戌五、善士爱语(分四科) 亥一、徵

  云何菩萨善士爱语?

  这是第五科,善士爱语分四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菩萨善士爱语呢?这是徵,下面标。

  亥二、标

  当知此语,略有五种。

  亥三、列

  谓诸菩萨为所化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有因缘法、有出离法、有所依法、有勇决法、有神变法。

  下面第三科列出来,「谓诸菩萨为所化生」,为了所教化的众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就是给所化的众生,宣说佛所说的法及诸菩萨所说的佛法。什麽呢?「有因缘法」,这是一种。第二是「有出离法」,第三「有所依法」,第四「有勇决法」,第五「有神变法」,宣说这五种爱语。第三科是列出来,第四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是「有因缘法」,有因缘。

  亥四、释(分五科) 天一、有因缘

  若所说法,得处有因,制立学处;是故此法名有因缘。

  「若所说法」,若佛所说的这个法,说的什麽呢?「得处有因」。这个得处,这个得这个字,当什麽讲呢?「得」这个字,常常是获得,得到一个地方,但是也当个「知」字讲,我知道这件事,知道这个地方。这下面说这个「处」是什麽处,是所学处,就是戒。这个事不可以做,不可以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知道佛这麽教诫你,教导你,教你这样子,那麽你就知道了,叫做「得处」。而这个不可以做杀、盗、淫、妄,是有因缘的,也不是无故的叫你不可以杀、盗、淫、妄,不是的,都是有因缘的。在这个出家人的戒律上,就是先有人犯戒,佛就制这条戒了。就是这个出家人妄语,说谎话,那麽有别的比丘报告佛了,佛就制这条戒:若比丘妄语者波夷提。每一条戒都是有一个因缘的,所以叫做「得处有因」。「制立学处」,有因缘,佛就制立这样的戒,你要常常这样学习,而不可以疏忽的。「是故此法」叫做「有因缘法」。

  看这《披寻记》p1453:

  「若所说法得处有因等者:谓有缘起制立一切所学处故。如摄异门分释。(陵本八十三卷七页)」就是因为有这麽一个事情发起了,佛就制立这一切的学处,很多很多的戒法,制定出来,以后不可以这样子犯。「如摄异门分的解释」,陵本八十三卷七页。那麽这一段呢,就是「有因缘法」,就是为众生宣说戒。

  天二、有出离

  若所说法,于所受学有毁犯者,施设还淨;是故此法名有出离。

  这第二,有出离。「若是所说法,于所受学有毁犯者」,就是这个众生他秉受了这样的戒,秉受这个戒,有的时候失掉了正念呢,就违犯了这条戒了。那这时怎麽办呢?「施设还淨」就是安立这个忏悔的法门,叫你犯戒以后有罪过,罪过是污染的,现在施设这个忏悔法呢,恢复清淨,把这个染污消除去,「是故此法名有出离」。

  天三、有所依

  若所说法,四依所摄,施设无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

  这个第三科「有所依」,有所依是什麽呢?「若所说法」,佛为我们说的法是属于四依的范围内的,「施设无倒法律正行」,你有了四依的这个因缘的支持,再给你安排无倒的法律正行,你要学法学律,正式的修学圣道,这就叫「是故此法名有所依」。

  看《披寻记》p1453:

  「若所说法四依所摄等者:此中四依,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刍分。如忍品说。(陵本四十二卷九页)由是此说施设无倒法律正行,谓能超越一切恶戒诸毁犯故。」

  「若所说法四依所摄等者」,此中四依是什麽呢?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的这些什物,就是在支持你的生命所需的这些杂物,这些东西,修学圣道是对的,但是也一定要有生命的资具。「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由于你有了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这些事情的帮助,「依此故」,于佛所善说的法和律,你能在这个法律裡面出家,可以受具足戒成苾刍分,你就成就一个比丘的身份了。如果没有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的话,那你想要修学圣道,这是很难,所以这叫「有所依法」。「如忍品说」。陵本四十二卷九页也说这件事。「由是此说施设无倒法律正行,谓能超越一切恶戒诸毁犯故」。这是有所依。

  天四、有勇决

  若所说法,能正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行;是故此法名有勇决。

  第四科「有勇决」,若是佛或者菩萨为你宣说的法,这个法是有什麽好处呢?「能正显示出一切苦」,能正确的显示出来,你若这样学习,这样用功修行的话,你就能从一切痛苦中解脱出来。解脱以后,永久也不会再回到苦恼之中去的,「不退还行」。这就是修八正道、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就可以这样。你若是不修四念处,只是静坐的话,你说你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四空定,你感觉很好,但还会回来的,你还会回到生死中,流转生死的,那就是「退还行」。你只修定而不修慧,成功了的话也不行,你还会回来,还要回到生死流转。若是修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的智慧,那就会永久地解脱生死苦了,不再回来了,「是故此法名有勇决」,所以这个圣道,八正道啊,或者三十七道品,这是勇决,这是非常有大力量的,能决断生死之苦。而佛陀的经律论裡面,很明白地告诉你怎麽样持戒、修定、修慧,但是我不读,我不欢喜读,就是闭上眼睛在这裡,这就是微妙法门。这件事对不对?人都不是傻子,为什麽这样做呢?譬如说是外道大老师有神通,告诉徒弟你跟牛学,持牛戒,跟狗学,那他就是相信他老师的话嘛!?那我们佛教徒也是,当然不是那麽愚痴,比他好一点啦,我们不知道嘛!我师父叫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你是善知识嘛!善知识叫我这样我就这样嘛!但是从这裡看出来,真是可怜,苦啊!很苦很苦。

  天五、有神变

  若所说法,作三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变。

  这是第五,有神变。若是所说的佛法,不是随便的虚妄分别,那不算数,要作三神变才可以,你要具足这三种神变才可以。具足了三种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你说出来的话不会白说的。作三种神变,一切所说的佛法不会白说的,不会徙劳,是故此法叫做有神变。

  看《披寻记》p1453:

  「若所说法作三神变者:谓即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名三神变应知。」

  「若所说法作三神变者:谓即神境神变」,就是不可思议境界的变化,那就是神通。你有这些变化,神足通。现出来种种神通的话,听法的人对这位大德的信心特别强,他会专注的听他说法。神境神变有这种作用。

  「记说神变」是什麽呢?这位善知识有宿命通(按: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他在禅定裡面看见这个众生,闻法的众生过去世有什麽业障,有什麽样的善根,他的烦恼的轻重,都知道了。你现在心裡想什麽都知道。你现在心裡欢喜作医生,或者欢喜作个文学家,现在或者有厌离心,我想要修学圣道,那麽这位现神变的这位善知识都知道。知道了就是能随其所宜而为说法。我们什麽也不懂,连欲界定都没得不到,那这神变的事情谈不到。也要为人说法,那行吗?可能你白辛苦了啊,你说了老半天也不合适,就是不契机。要契理要契机,契机要契理。这个时候程度不够。所以应该努力的修行,你最低限度要得到色界四禅,要得无生法忍,这时候有点神通。神通虽然不大,但是有一点神通,还好一点,为众生说法不会白辛苦。

  「教诫神变」然后为他说法教诫他,你不可以这样做这个事、不可以做那个事,就可以避免了一些业障,就可以得圣道了。「名三神变应知」就这样,就能得圣道了。(按: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随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

  戌六、一切种爱语(分四科) 亥一、徵

  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

  这下面第六科,一切种爱语,分四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标。

  亥二、标

  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或者说六种、或者说七种,总起来十三种。这是标。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释六种。

  亥三、释(分二科) 天一、六种

  言六种者: 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

  听者许也,听许你做的这件事。你拜他作师父了,你做什麽事要他同意,同意你做这件事。「于应听法,开听爱语」那就开许。这个你可以做、可以学习。你为他这样说法就是爱语。

  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

  应该不同意你做这件事,遮制爱语,那就是说这件事不可以做。这麽样说法,这就叫做爱语。

  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

  前面应听法与应制法是通于戒,属于戒的法。下面就是开示诸法法门爱语,给你开示讲解,诸法的法门,这个是般若法门、无相法门、各式各样的法门,《华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涅槃经》、《大般若经》,这都是法门。为他这样说法这也是爱语。

  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

  第四种,开示无倒法相。前面诸法法门那就是法相,而法相裡面有所诠显的义,那义是正确的,符合佛的法印而没有错误。这样为他讲解佛法,那叫做爱语。

  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

  为他开示诸法法门,开示无倒法相的时候,都是要用训释的言辞。给你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假借言辞,不然的话怎麽能解释出来呢?这些言辞也是爱语。或者是用英文来讲,或者是用汉文来讲,或者是用法文、德文、各式各样的语言来讲解这样的道理,用这样的语言来讲就是爱语。当然这是所听法的人的关係,听法的人他是德国人,那麽这个善知识就说德语,或者这个人是英国人,就是随所教导的众生的语言,用这个语言为他宣说佛法。这也是菩萨的爱语。

  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

  这个法句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品类的,此文前面说过,就是四无碍辩,这个地方就是乐说无碍智。

  《披寻记》p1454:

  「开示诸法法门爱语等者:此中四种爱语,如其次第当知以四无碍慧为所依止」。

  「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就是法无碍辩,「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也就是义无碍辩,「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就是辞无碍辩,第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就是辩无碍解。「以四无碍慧为所依止」。四无碍慧如慧品裡面解释过了。四十三卷七页我们学习过了。(注:四无碍,大正31,p441上《瑜伽师地论》名四无碍解:法、义、词、辩。最后辩无碍解或辩说无碍解或辩才无碍解。大正30,p539中。《大智度论》名四无碍智: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大正25,p246,上。)

  「由此遣他展转所生疑惑,是名开示」这个开示诸法门。开示无倒法门的开示怎麽讲?这四句每一句都有一个开示。「由此遣他」由于这样的辩才能破除他展转所生的疑惑,叫做开示,能破除疑惑。

  天二、七种

  言七种者:

  「言七种者」前面这是六种,这下面七种。

  一、慰喻爱语。

  这七种爱语这裡面,第一种就是「慰喻爱语」初见面的时候这些慰喻爱语。

  二、庆悦爱语。

  第二是庆悦的爱语。

  三、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

  第三就是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对别的有福德的人他有很多的资生具,生活所需的资具,看见这个境界,你心裡要减少自己的喜欢,他有这个,他给我才好啊。不要这样想。我自己的生活所需越少越好,叫「少希欲」。一切所作,少希欲中,在少希欲中一切所作的事情,一切所作、所需要的这些资具要少,越少越好。

  「及以正至少希欲中」,「正至」我们前面也讲过,什麽叫做正至?你们记住吗?「正至」就是这位修行人他各别地灭除了多少多少烦恼,那叫正至。「正」者好也,「正」当好字讲。「至」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了,叫做正至。什麽地方是最好的呢?没有烦恼。不是说我住的大楼好,我开的汽车好是好,不是。你内心裡面没有烦恼叫做好,是这样叫做好。这是「及以正至」。就是心裡面啊,我现在修不淨观,我把欲调伏了,这叫做正至。我修慈愍观,把瞋心调伏了; 我修缘性缘起观,破除内心的愚痴了。你这样一样样各别地修行,调伏了内心的烦恼,那叫做「好」。你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破除了多少烦恼,你就是少欲知足,自然是这样子,少希欲。因为还有这个生命存在,还得要吃饭啊,饮食衣服卧具还需要有,但是少,不需要很多很多。「广恣爱语」这个爱语。

  看这个《披寻记》pt.1454

  「广恣爱语者:恣彼所求,对彼宣说悦意语故。」

  「广恣爱语」是什麽意思呢?「恣彼所求,对彼宣说悦意语故」,「恣彼所求」,随你的意,你要求什麽都可以,「对彼宣说」,令他心裡欢喜。那当然这个菩萨大福德境界,什麽都有,你要什麽就给你什麽,他不执着,他不贪执这个事情,他都能捨。那麽这是七种爱语裡面,第一、慰喻语,第二、庆悦语,第三、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你要什麽都给你。

  四、安慰种种惊怖爱语。

  有的人有各式各样的害怕,天一黑就害怕,一听见声音也害怕,这个老鼠来了也是害怕,各式各样的害怕,那这个菩萨能安慰他不要怕,那叫做爱语。

  五、如理宣说所摄爱语。

  菩萨为这个众生说话,都是要合道理,不合道理的话不说,这叫做爱语。

  六、为欲令他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正见闻疑举诃爱语。

  这个菩萨的内心慈悲,就是愿意你从不善的地方跳出来,安立在善处,安立在有功德的地方,怎麽样表示这件事呢?「正见闻疑举诃爱语」,就是他看见你犯戒了,看的很准确,一点错误没有,这是「正见」,或者听别人说,别人传说你犯戒了,或者你有所什麽表示,他疑惑你犯戒了,这时候这个菩萨呢,因为内心是令你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见闻疑有问题,就给你举发出来,呵斥你。这个是爱语啊,你要知道。

  看这个《披寻记》p1454:

  「正见闻疑举诃爱语者:举,谓谏举。诃,谓诃责。声闻地说:谓若有馀于增上戒毁犯尸罗。于增上轨毁犯轨则,由见闻疑能正谏举。真实,不以虚妄;应时,不以非时;饶益,不以衰损;柔软,不以麤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为善能谏举。(陵本二十五卷三页)又戒品说:若诸有情,有下中上过失违犯,内怀亲爱,无损恼心,以软中上诃责而诃责之。(陵本四十卷十三页)此说举、诃爱语,准彼应知。」

  「正见闻疑举诃爱语者:举,谓谏举。」就是叫你改正过来,「诃,谓诃责。」就是重了一点,「〈声闻地〉说:谓若有馀于增上戒毁犯尸罗。」其他的人对戒有犯戒了,戒称为增上,戒能帮助你得定,戒能增上定,所以叫增上戒。「于增上轨毁犯轨则,」轨;规则,这大众僧团体裡面立出来一个规则来,这和戒法不一样,立这规则你要守这规则,但是规则也能帮助你戒定慧的成就,所以叫「增上」。你毁犯了,你不守这规则,「于增上轨毁犯轨则」。「由见闻疑能正谏举」这菩萨他有见、闻、疑的根据劝谏你,你要守规矩。「真实,不以虚妄」,谏诲你的时候有条件的,第一是真实,就是真实的你是犯戒了,没有冤枉你,「真实,不以虚妄」,不会说你没有犯戒,我强说你犯戒,不应该这样子。「应时,不以非时」,谏举你,还要注意时间的。如果时间不适当,这个菩萨不说话,要到适当的时候才对你说这件事,谏举你,所以「应时,不以非时」。「饶益,不以衰损」,谏举你的时候,是利益你的心情,目的是利益、饶益你,令你得到好处,不是叫你倒楣,不是这个意思。「柔软,不以麤犷」谏举的时候就是要说话,说这个话非常的柔软,不是很暴恶的语言,要注意这一点。你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採取的方式要注意,就是「柔软,不以麤犷」。「善友,不以憎嫉」你谏举他的时候,以好朋友的态度,而不是憎恶、嫉恨他。「如是名为善能谏举」,善能谏举是这个意思,这是律上面这样说。(陵本二十五卷三页)。这是〈声闻地〉上面说的。「又戒品说:若诸有情,有下中上过失违犯」我们在戒品裡面,说到下中上。「内怀亲爱」菩萨若谏举的时候,心裡面怀亲爱心,「无损恼心」,不是要伤害你、触恼你,不是这个意思。「以软中上诃责而诃责之」。或者软品的诃责,中品、上品的诃责,因为你的过失,有上中下,所以诃责的时候也有上中下,这是(陵本四十卷十三页)。「此说举、诃爱语,准彼应知。」准彼,〈声闻地〉二十五卷就知道。

  七、 请他有力饶益爱语。

  第七种,这个众生需要人帮助他,利益他,菩萨自己没有亲自去做,请别的有智慧力量、有福德力量的人来饶益你,这也是爱语。

  亥四、结

  如是菩萨十三种语,当知名为一切种爱语。

  结束这一段。

  戌七、遂求爱语(分四科) 亥一、徵

  云何菩萨遂求爱语?

  这是第七遂求爱语,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菩萨遂求爱语」呢?第二科是标。

  亥二、标

  当知此语,略有八种。

  有八种不同,标出数目来。下面第三科是列出来。

  亥三、列

  谓诸菩萨依四淨语,起八圣语;是名菩萨遂求爱语。

  诸菩萨依四种清淨语,再发动起来八种圣人的说话,这就是菩萨的遂求爱语,这是第三科列,下面第四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解释四淨语。

  亥四、释(分二科) 天一、四淨语

  四淨语者:谓离妄语、及以离间、麤恶、绮语。

  菩萨和众生说话,不说谎话,远离妄语。「及以离间」,也不会破坏别人的友谊。「麤恶」也不说麤恶的语言、暴恶的语言。「绮语」,也不会说放逸的话。菩萨远离这四种染污的语言,所以菩萨说话都是清淨的。我也曾经说过,很多年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好像叫周叔弢,周叔迦的哥哥。他临死的时候有遗嘱,说:“我生来没有说谎话,我感觉很光荣。”,遗嘱上写这麽一条。然后下面另外有一条,他有人民币一万多块钱捐助给〈佛教协会〉,是在《法音》上面发表的,我认为他有一万多块钱人民币捐助给〈佛教协会〉,应该说很难得了,没有说:这给我儿、给我女,这是了不起。但是第一条,我生来到现在我没说谎话,我感觉到非常光荣,这句话有意思。这个社会上一般的情形,如果是学习孔孟之道的人,对于孔老夫子、孟子有恭敬心的人,照理说也不随便说谎话。如果对于孔孟之道根本没有学习过,那怎麽样?一般的人我们不说,我们佛教徒怎麽样?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不随便说谎话,也不要说离间语。我感觉到我们出家人有的时候会说离间语,如果我说出这句话,要想一想,这句话会有什麽作用?你说了这句话要想一想,它有离间作用,不要讲。这个麤恶语更不应该说,没有意义的放逸的语言,更不应该讲。而这件事我在想,多静坐非常重要。常常静坐,如果有多少相应时其心就能寂静住,寂静住的时候其心或能不冲动,可能就会出来智慧。我要说这话要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应不应该说?你感觉,那无所谓嘛说一说,有影响,你若是对阿罗汉说无所谓,阿罗汉心不动。不是阿罗汉,他心动,心动就有问题。所以说话要谨慎,要远离这四种过失。这是第一科,四种淨语,第二科是八圣语。(注:此段经院长更改。)

  天二、八圣语

  八圣语者: 谓见,言见。

  我看见了,你问他见不见,他说见到了,照实说。

  闻,言闻。

  「闻」,你听到了没有?他说听到了,如果没有听到,就说没听到。

  觉,言觉。

  见、闻、觉、知,这个觉,我觉;我知道、我觉悟了。

  知,言知。

  知就言知,第六意识叫做知。

  不见,言不见。

  不见,就说不见。

  不闻,言不闻。

  不闻,言不闻,

  不觉,言不觉。

  不觉,言不觉,

  不知,言不知。

  不知言不知,就是这样子,说真实语。圣人说话就是真实,但是圣人真实之中也有智慧,他怎样来处理问题,固然是诚实,但是有智慧。譬如说,就像孔夫子说:「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父亲偷人家羊,人家控告他,到政府处去审问,他儿子去做证明,说我父亲是偷人家羊了,所以诚实是诚实,但是没有智慧。所以佛菩萨圣人他诚实,但是有智慧,应该怎麽说,他会说,说出智慧的语言。这都是静坐修止观,把他的智慧提高了,所以他会处理这一切事情,而没有过失。

  戌八、二世乐爱语(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爱语?

  这是第八,分三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标。

  亥二、标

  当知此语,略有九种。

  这是标,下面第三科是列。

  亥三、列

  一、说正法断亲属难愁忧爱语。

  这个有情,他的亲属有事情,有困难、有灾难,那麽他的亲属、亲爱的人有困难,心裡面愁忧、忧愁,菩萨就为他说正法,断除他的愁忧,这就是爱语。

  二、说正法断财位难愁忧爱语。

  说这个众生,他的财富有问题了,他心裡面忧愁,这位菩萨为他说正法,断他财位难的忧愁,这就是爱语。

  三、说正法断无病难愁忧爱语。

  「无病难」,这个众生呢他希望没有病痛,但这很难,他心裡忧愁,菩萨为他说正法断掉他的愁忧,这也是爱语。

  四、说正法断淨戒难众苦爱语。

  这个淨戒难,想要持清淨戒很难,就是你想要持清淨戒,反倒引起一些不愉快。或者说我持戒不清淨,也引起很多的苦恼。这时菩萨为他说正法,断他的众苦,那叫做爱语。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多数是有福德的人,虽然他自己不生产,托钵乞食,但是这个人福德很大,他想要这样子,多数是如意的,譬如我持银钱戒,就会有人帮你解决问题。你到末法时代这些出家人福德没有那麽大,想要这样做,但是就不如意,想要持这条戒不容易,会感觉到很多的不方便,有这个问题。现在说是「说正法断淨戒难众苦爱语」,你想要持淨戒,会引起很多问题,很苦恼,但是这位菩萨为你说正法,断除你的忧苦。若是自己能发心,帮助别人持清淨戒,也是功德无量,是很难得,很不容易。

  五、 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爱语。

  这个众生,他想要得正知正见,其实什麽叫正知正见他也不懂,但是心裡面愿意得到正知正见,那麽别人可能给你出主意,怎麽样得到正知正见,但是很困难、不容易,引起很多苦恼,因为你想要得正知正见,引起很多苦,这菩萨为你说正法断正见难的众苦爱语。不容易。若是自己佛法学习得马马虎虎的,也就为人家讲解,使令别人不得正见,将来你得正见就困难,你得正知正见就困难。现在这裡说,「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爱语」你想要得正见很辛苦,不容易。

  六、说正法讚美淨戒圆满爱语。

  就是那个众生持戒特别清淨,很多苦,他不怕苦,说我一定要持清淨戒,戒持的很圆满很清淨,这位菩萨为他说正法讚歎他功德无量,这也是爱语。

  七、说正法讚美正见圆满爱语。

  你能够求得正见,在佛法裡有正确的思想,现在发生一件事,你有佛法的正确看法,那就是有正见。能得这正见不容易啊,那要吃多少的苦头,要虚心低头才能得到正见,谁肯低头呢?这个人吃了很多的苦头他得到正见,圆满的正知正见。这个菩萨为他说正法,讚歎他,你很难得,得到正见了。所以这个正见不容易,不容易得正见,而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能听师长正见的教导也不容易。这上面「说正法讚美正见圆满爱语」,这是爱语。

  八、说正法讚美轨则圆满爱语。

  这菩萨为这个人说正法,说什麽正法?讚美这个人轨则圆满爱语,守规矩,不只是持戒清淨,就是到大众裡住守规矩,大众裡有特别的规矩他也遵守不毁犯,这也不是容易的。

  九、说正法讚美正命圆满爱语。

  就是这个出家人,连在家居士也是一样,「正命」什麽叫做正命?就是生活所需都是合法而来的。主要是钱,衣服、饮食、卧具都是钱,这钱来的合法,那就叫做正命。如果是用妄语欺骗来的,那就是邪命。而我们出家人因为自己不生产,正命就难,就可能会有一点问题,那就是邪命了,现在这裡这麽说,说正法讚美你的正命圆满,很难得,这就是爱语。

  看《披寻记》:

  「当知此语略有九种等者:此中前五种难,即五衰损之异名」,前五种衰损。「谓眷属衰损、财位衰损、无病衰损、淨戒衰损、正见衰损」,在我们出家人来说,这「淨戒衰损、正见衰损」,正见很重要,但是不能够深入的学习佛法,很难得到正见,不容易得到正见。「由是因缘,住诸苦恼」,由前面五种衰损因缘住诸苦恼,「故生愁忧。菩萨为说正法能善开解令得远离」,能够远离愁忧,从正法的开解,一切法毕竟空寂,无有少法可得。根本就没有忧愁,一切法都是因果,因缘果报,果报来了你不可以不受的,所以应该开解。「说彼名断。于戒品中,略说少分」,这裡说的比戒品说的多了一点,(陵本四十卷十页)。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71 风度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5

星云法师: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72 灾难知多少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6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2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1

星云法师: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70 播种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22 作茧自缚

星云法师: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21 一个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