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正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正念

 

  愿众生永有  安乐及乐因。

  愿众生永无  痛苦及苦因。

  愿每一众生  皆永不离于

  无苦之真乐, 并悟大舍义,

  不于亲疏间, 起执妄分别。

  ——四无量心

  上引祈祷文,显示心之觉境所持的正确态度。虽然对其用语我们可能感到陌生,但其涵意却十分单纯。菩提心的本质早就在我们心中,但因为我们的无明而被消极、误解和有害的行为所障蔽,以致我们目前的心态与觉悟的境界之间有了一段距离。

  对不同的人来说,这段路程虽有长短,但重要的是,仍有可行之道让我们能过安乐有益的生活。是故,此祈祷文表明了我们应以何种心去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表明了应以何种法去追求。

  正念,是愿一切众生皆能快乐幸福,皆能获得平安,解脱苦因。在安乐的时候,或在艰苦的时代,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都是此一极有价值的目标。虽然祈祷文中提出高等的了悟,但一开始就表明目标还是有用的,因其真理与价值适用于修道的每一阶段。

  今日有很多人以不正念来学禅修,希望利用禅修促成自己的目的,完全没有想到别人。但是希望获得天眼通、神足通等特殊能力与成就的这种想法,只会满足我执、加强我执,根本不能增进解悟。我们的工作不是追求令人兴奋的经验,而是学习如何处理自心和帮助他人。异常的经验即使发生,亦非主旨所在,故应不予理会。

  另一错误观念,是把禅修之道当作与世隔绝的手段或理由,然则,这是消极的态度,不是利益人群的做法。当我们用禅修来维护和肯定自己对社会的消极态度时,我们的动机在本质上就犯了错。

  倘若我们完全快乐、全无痛苦的话,那就无需此道。然而事实是,我们跟别人一样无明,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无明所生之苦,天天重复。我们显然需要“道”,而承认有此需要,便会促使我们为自利利他之故,循道去做。

  若无某种动机或诱因,我们就不可能为达成目标而作必要的努力。例如,我们冷时想暖,于是起身点火。如果我们本来就暖的话,我们根本不会有点火的想法。同样地,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好的工作,我们便会为了得到它而准备接受不少的训练,甚至忍受艰辛。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先有动机,然后才有意向和努力。禅修的过程,也是如此。

  若无目的,我们怎肯忍受有关的辛劳?我们的主旨既是帮助一切众生,那就必须力行此一愿望。无论在修禅之时,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我们都要尽力保持这个正确的态度,尽力依之而行。

  在初学的现阶段,我们或许会对此种崇高理想感到无能为力,而辩称:“像我这样的人修心有什么用?我心中充满贪、嗔,想改也是白费。”然而,需要加强努力的原因就在此。如果我们已对一切事物都有正面的看法,已对他人宽宏大量,所做皆为利他,那么我们便是已达慈悲境地了。这些修道品行有如语文初步,我们若已会读,就不必再学字母。但若尚无正念,那就必须先从内心把它引发出来。

  因此,如果尚无利他的观念和愿望,我们便须予以引发——纵然开始时会觉得勉强。除非我们有此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否则悲即无从生起。这有如教儿童字母,为的是令其日后能读。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乃正念的全部意义。

  可是,我们目前的愿望,或许仅在解脱自己的痛苦,这种心情十分自然,而且甚至不用修禅,我们也可能暂时享受到痛苦的解脱。但是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止于此。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对一切众生的纯正慈悲,不是老是想着个人的欲望、舒适及快乐,而完全不顾他人的福祉。

  前进之道,是确认、成熟那些存在于我们及其他众生内心的善性,无论何时,皆尽一切可能予以发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会走之前,不要想跑,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一步一步地前进。我们先要对自己产生正确的心态,其次是对亲友,然后再扩及一切众生。

  要认清“道”始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习自立,不再成为别人的包袱。我们先要不妨碍别人,不给别人添烦恼。未先了解自己就想积极助人,可能弊多于利,这样做,便是无智之悲。例如,假使有人掉落湖中,快淹死了,而我们不会游泳,却想下水去救人,结果双方都可能溺死——我们必须先学会游泳才行。同样的,唯有在我们降伏了自心,晓得如何适当处理苦乐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人。

  运用常识也很重要。意欲助人,固然很好,但我们不该到处想办法勉强他人接受我们的帮助。我们也不该非等到自己“完美无缺”时才伸援手。问题端在是否得当,是否善用我们的能力,我们虽不可把尚未成正觉当作无所事事的藉口,但却须谨慎。当我们尽量小心行事时,即使所行尚未能完全清净,也会有些益处。一旦我们完全净化了,我们的一切所为都将是利他之行。不过,在现阶段帮助别人的忙还是好的。不管我们的能力多么有限,只要尽力助人,我们必会加深自己的解悟,以及养成日后将扩展为圆满大悲行的正确心态。

  因此,我们先要对自己发慈悲心,然后再对他人发慈悲心。当然,我们会觉得无须这么做,觉得自己已经很慈爱了。不错,在夫妻、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的确常有深厚亲密的情义,但真正的慈爱是对一切众生全都如此。我们社会的问题是,我们易于爱上亲友,甚至财物,但这种爱常是狭隘有限的。爱亲友并没有错,而且确能有很多的好处,慈心总要有个起点,但若所爱对象仅限于亲友,那就是作茧自缚了——这种情义具有双重效果;能安慰我们,也能束缚我们。

  是故,我们不要仅对某一群、某一类人有悲心而不顾其他。例如,我们很容易怜悯穷人和饥民,但对饱暖的富人就很难起悲心了。富人的痛苦虽常是精神上的——如担心失去所有,或为必须下的决策伤脑筋——但其剧烈的程度不下于贫穷和饥饿。穷人的痛苦只是种类不同,问题单纯——如能否吃饱。我们必须学习将悲心扩及所有人,无论贫富、黑白。

  依此准则适当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快乐得多、平衡得多。同时,由于心相互影响,我们生起的大慈大悲心,自会令所有周遭之人受益。因此,当我们内具的潜能成熟、我们的力量增强时,我们便不再那么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安慰了。不过,我们必须小心防范自己变得骄傲自大。

  我们可能会想,修道使我们与众不同,在某一方面比别人高,然而,我们的宗旨是为他人服务,不是要他人为我们服务。发展悲心,不是等着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仿佛自己是国王或皇后,而别人则是奴隶,这种傲慢是修道的大障碍。我们也不该轻视受苦之人,觉得他们有毛病、水准低。谦卑非常重要,实乃真正慈悲的核心。我们必须准备牺牲自己,以利人群。

  真正的进步,包括依个人的根器发展出和蔼可亲的态度。我们只要全力以赴,即可因未浪费自己的潜能而感到满足。人免不了会犯错,但用不着为此而过度不安或惩罚自己。我们可以为做错了事感到难过,但不可让悔恨阻挠我们成长。我们反而要利用悔恨加强我们的决心,作如是想:“过河之桥虽然已断,还可另建一桥,不必站在这里为断桥而痛苦。”

  我们早上一醒来,就应立誓,誓令自己的一切心念、言说、行事智能利他。忘了悲心,即是失掉宝物;没有悲心,我们无法进入真道。身体的活力,能维持一天、一年、十年,顶多二十年,而正确的心态,则能无限地祛除厌倦与绝望,使我们能终身随时随地、继续不断地帮助别人。在遇见显示这种能力的人之前,你很难相信有此可能,然而,这种潜能确是我们人人本具的。

  正念可比做种子,但此种子非一再种下去不可。我们初种它时,似乎是在自欺欺人,似乎因贪、嗔故,根本无法实际帮助任何人。我们在这个阶段所立的誓约也许只是说说而已,不过对谁都没害处。日后,当这种正确的态度不再令我们感到陌生时,自会脱胎换骨,成长为对他人真正的慈爱。再继续发展下去,它会变成与我们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到了那时,我们所发的纯正悲心,将是毫不勉强,始终一致,而且有效——完全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前五篇文章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面对情况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明镜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身、语、意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正业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悲心

 

后五篇文章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无常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人身难得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伏虎

阿康图库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序

创巴仁波切文集: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密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