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赛仓﹒罗桑华丹: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书首礼赞与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赛仓﹒罗桑华丹: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书首礼赞与序

 

  南无古汝(梵音)

  敬礼上师(汉义)

  发心①乳海澎湃浪鬘戏至为方辐辋②际,

  十万贤种星中央志士千月笑逐颜开,

  千万善业光屑平等散遍三界③持女④域,

  敬礼天具无畏十力⑤诸能无匹释迦狮⑨;

  --------------------------------------------------------------------------

  ①  发心:发菩提心。生起为利众生愿成无上菩提心。

  ②  方轮辐辋:太阳的异名。

  ③  三界:天世界、龙世界、人世界。

  ④  持女:大地的异名。

  ⑤  十力:佛之十种智力。即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意为道理,即了知事物之理与非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即了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味的智力;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即了知众生能力和性质优劣的智力;5、知种种愿望的智力,即了知众生种种愿望的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即了知世界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7、知一切圣处智力,即了知转生人、天和达到涅槃等因果的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见知众生的生死及善恶业缘的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了知众生宿命和无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了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

  ⑥  释迦狮:释迦狮子,释迦牟尼的别称。

  ==========================================================================

  一面聪慧智镜圆具尽所有知识领域,

  善行大海波纹附于持宝①态媚美女颊,

  四方持女中央名称盛誉白幡高飘扬,

  保任胜者②业于佛教文殊怙尊顶上严;

  十万妙智白光照遍智慧天路③辽阔境,

  无畏广志善业长养成熟末劫④诸众生,

  功业均布三域⑤是故二利⑥事业任运成,

  法幢举至三有⑦究竟最胜依怙语日王;

  闻思修体能极旺盛戒律清净美毫灿,

  经教正理讲台极广讲辩著作笑语喧,

  愿护持弘扬噶丹⑧妙规圆具勇心智者,

  诸善知识语狮子成办我心为智慧藏。

  --------------------------------------------------------------------------

  ①  持宝:大地的异名。

  ②  胜者:即佛祖释迦牟尼。

  ③  天路:天空的异名。

  ④  末劫:末日,世界坏灭的时际。

  ⑤  三域:天上、地上、地下。

  ⑥  二利:自利和他利。

  ⑦  三有:本有、当有、中有。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成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为欲有。二色有,谓色界四掸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而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三无色有,谓五色界四空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贡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为无色有。

  ⑧  噶丹:亦译成甘丹,即格鲁派的别名。意为喜足天。梵音译作睹史多天,旧译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资具胜于以下诸天,身心安适,且喜具足大乘法乐,故名喜足。

  ==========================================================================

  释教天空金日笑,

  现为讲修莲花亲①,

  教证②芳香漫地际,

  善缘方成末劫严;

  见持龙树③意趣精,

  修稳止观交替④定,

  行任噶当⑤纯正迹,

  文殊怙教三别法⑥;

  无餍闻海精勤行,

  思闻义慧断增益⑦,

  修习除昏⑧胜瑜伽,

  --------------------------------------------------------------------------

  ①  莲花宗:太阳的异名。

  ②  教证:即教法与证法。教法指十二部契经,证法指戒、定、慧三学。

  ③  龙树:又译龙猛、龙胜。约公元二世纪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青年时为著名婆罗门学者。后皈依佛法,精通三藏,并大力弘扬佛法,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主要著作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回净论》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就源于中观论。

  ④  止观交替:观即观察修,一种修习空性的法。以智慧分别观察无我性空,安住远离一切戏论境界之中。止即安住修,心不外散,刻意内向,安住修习。是观修止修辗转交替的修法。

  ⑤  噶当:即噶当派。意为了知佛语不遗一字,悉为修行要诀之教授,故名“噶当”。噶当派,是以其传教法之特征命名。“噶”者译为教,教即教言,指一切显密经。“当”者译为教诫或教授,意为对僧徒修习的指导、指示。该派源于阿底峡宗者,以经教为修学指示,故称“噶当”。其弟子仲敦巴于1057年创建热振寺,依此道场,成立噶当派,为十一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中兴期的一派。

  ⑥  别法:差别法。

  ⑦  增益:即捏造、虚构、以无为有。

  ⑧  昏:昏聩。指神志不清,心力涣散。旧译昏沉。

  ==========================================================================

  文殊怙教三别法;

  调柔德行智①故圣②,

  圣者成胜乐空③定④,

  成就者戒净根坚,

  文殊怙教三别法;

  了诸教法无违慧,

  除执显密相违偏,

  取诸佛经为教授,

  文殊怙教差别法;

  乐空道要执为命,

  二谛⑤便智⑥各各修,

  光幻⑦双运⑧显密合,

  --------------------------------------------------------------------------

  ①  智:智者的省略。

  ②  圣:圣者的省略,亦译大法。指道德品质行为高尚者。佛教徒对受持戒律的出家人的敬称。佛书旧译为敦肃。

  ③  乐空:大乐与空性,即大乐的内心与空性的外境二者。

  ④  定:禅定、等持。梵音译作三摩地,略作三味。于所观察事或于所缘一心安住稳定不移的心所有法。佛教以此作为取得正确认识,达到出世或成佛的修禅方法。此有两种:一谓“坐定”,即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精神功能。一谓“修定”指专为获得佛教智慧、功德或神通而修习所生者。

  ⑤  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

  ⑥  便智:方便与智慧的略称。

  ⑦  光幻:即光明幻身。由修习无上密乘圆满次第之力,所起虚空形色如圆光等。虽无行相而有种种现分;虽有现分而无自性,故名幻身。

  ⑧  双运:密乘五圆满次第之一。智慧空性与方便大悲双运,智慧光明空性与方便俱生大乐双运或指外境完美空性与内心永恒大乐双运。双运,谓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两两融合。

  ==========================================================================

  道乃洛桑佛法藏。

  雪域天空闪烁极多种种宗派星宿皆以自大光矜骄,

  殊胜别法成无上甘露藏噶丹妙道新月圆轮居中央,

  功业千万白光屑平等遍布四大洲①美誉飞扬三有顶,

  尽夺他部莲傲希有睡莲含笑我以百万三信②香恭迎。

  由是意乐③云冠中,

  噶丹妙规天鼓音,

  悦耳敲响公正智,

  除器三过④请聆听。此亦如(经庄严论)中所讲:“此中,由依先闻如理作意⑤生,由能如理作意正义悟慧生。”即是说,应当以意乐加行⑥二者之门,如理依止大乘善知识,用猛励的精进,长久闻习佛经及其注释;根据闻所生慧,善断增益;凭依熟习与思维所闻义的思所生慧,如理了解所修持的行止取舍之诸要,从而回遮三门⑦的一切恶行,并以思所生慧,获得定解;凭依修所生慧,断除生死的根本⑧,证得涅檠果位。应当以如是闻思修三者互不分离之门,将一切佛经枢要拿

  --------------------------------------------------------------------------

  ①  四大洲:四大部洲。佛书所说位于须弥山四方大海中的大陆,即东胜身洲、南

  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②  三信:三种信,即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

  ③  意条:或译为增上意乐和胜,即热忱、忠心和衷心的意思。

  ④  器三过: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

  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⑤  作意:思维、思索、思考。

  ⑥  意乐加行:思想与行动。

  ⑦  三门:身、语、意,即行动、语言和思想。

  ⑧  生死的根本:三有根本有六事,谓贪、嗔、慢、无明、染污见和疑。

  ==========================================================================

  来汇归为一个补特伽罗①成佛的顺缘,将如是全部佛法的实修,作为正行的心要。即如章嘉若白多吉②所讲:

  “闻思不偏狭,

  经论达教授,

  宣说正理道,

  此即名智者;

  堪足拔烦恼,

  能调自他心,

  见修决无误,

  此名成就者;

  智不坏成就,

  成就不坏智,

  于教成利益,

  亦称为正士。”

  在如是于全部显密之枢要,以闻思断除增益中,首先听闻成反主要的道理,亦在(菩萨藏)中讲道: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罪孽,

  由闻断无益,

  由闻获涅磐。”

  --------------------------------------------------------------------------

  ①  补特伽罗:是梵文译音,即人。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汉文亦译作数取趣。指人不断流转六趣而言。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数取趣。

  ②  章嘉若白多吉:生于1717年。八岁时由雍正帝迎至北京。1735年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回藏。乾隆时被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

  ==========================================================================

  其中第一句偈颂讲了由于不混淆地通达了内外道①各派的基、道、果②的立论和明了一切所知处的取舍建立,故能生发正见的道理。第二句偈颂讲了由获得戒学,业集③就能从罪恶中回遮的道理。第三句偈颂是说由获得定学,就能断除杂染和散动④等。第四句偈颂讲了由获得慧学,就能得到断除了生集——生死的涅磐果位之理。详广者,当如《正理海注疏》所讲而了知。此外,《菩萨藏》中讲道:

  “不学若遍知,

  业果岂真实。”

  又讲道:

  “不学皆不知。”

  《智树论》中也讲道:“故于诸学问,应舍命勤学。”等。如此所讲,如果对于一切内外所知明处⑤全无所闻或不学习,休说浩若大海的佛经旨趣,甚至世俗善恶的些许取舍也不能知,而那种只满足于吃

  --------------------------------------------------------------------------

  ①  内外道:内外教派。佛教徒自称为内道,称异于佛教的为外道。

  ②  基、道、果: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抉择正见;道位,指修习行持;果位,指现证菩提。

  ③  业集:指能招引后果的业。是业和烦恼二者之一。集,积集众生诸业习气,招聚天等六趣同类同形之果,故名为集。佛教把人们产生现世痛苦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体本能的欲望,是多方面原因集合而成,人生痛苦起源于此,故名“集”。

  ④  散动:纵心流散于诸妙欲,称为散动。此分六种:有自性散动、外散动、内散动、相散动、粗重散动和作意散动。

  ⑤  明处:即学科、学问。经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科目。略作明。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共十科。大五明有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旧译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有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相学。

  ==========================================================================

  喝的所知,何异于黄牛之所为。因此,仅得一次的暇满①人身,便是唯成无义虚耗了。龙树菩萨讲道:

  “凡不习学问,

  彼愚同畜牲,

  此无学问口,

  皆如地之穴。”至尊萨班②讲道:

  “不辨有无益,

  不思亦不闻,

  唯求食饱腹,

  是只无毛猪。”

  即如此等所讲。所以,一切智者皆应在此难得而义大的暇满人身大宝仅得一次之时,以意乐加行之门,彻底依止善知识,总于所知明处,别于<五部大论)③和密乘四续部e之立论等显密的一切经

  --------------------------------------------------------------------------

  ①  暇满:八有暇和十圆满。八有暇,意谓脱离八难,有修学佛道的余暇,世称为离八无暇,反之则为八无暇。八无暇,即地狱有情、畜性、长寿天、生于边地、诸根不全、执邪见和如来不出世。十圆满,即生为人、生于中土、诸根全具、未犯无间、净信三藏、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信奉佛教和有缘修学。前五者为自圆满,后五者为他圆满。

  ②  至尊萨班:即萨迦班智达(1182—1251)。全名萨迦班智达·公哥监藏。是萨钦之孙;萨迦五祖之第四祖。幼从其伯父吃刺巴监藏广学显密教法。二十三岁起又从迦湿弥罗班钦等遍学大小五明,成为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13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相于凉洲,即今之甘肃武威县。于1247年商定在西藏设官,征收贡赋等条件,先后两次致书卫藏僧俗首领,说服卫藏归附蒙古,是为元代中央对西藏地方行政管理奠定基础之始。著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格言宝藏》等多种著作。

  ③  《五部大论》:藏传佛教格昔派格西必须修学的五部经典著作。包括《般若》、《中观》、《释量》、《律经)和《俱舍》等五论。

  ④  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

  ==========================================================================

  义,达到全无餍足的闻思究竟。即如萨班所讲:

  “大海不嫌水多,

  王库不嫌宝多,

  享用不嫌欲多,

  智不嫌善说多。”

  此外,《大师传记》中讲道:

  “是故于不败①,

  二胜六庄严②,

  所有名论典,

  不满于一分,

  或仅得粗略,

  要详尽学习。”又讲道:

  故金刚胜乘,

  较佛尤难得,

  二成就③宝藏,

  入此甚深道,

  应长时勤习。”

  如此所讲,总于佛祖之绍圣弥勒菩萨与佛所授记的大乘师龙树和

  --------------------------------------------------------------------------

  ①  不败:不败法王,即弥勒佛的异名。

  ②  二圣六庄严:二圣指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律学的二位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大庄严指龙树、圣天、无著、世来、陈那和法称。

  ③  二成就:共通成就和殊胜成就。

  ==========================================================================

  无著①等天竺之诸大班智达的经典《慈氏五论》②、《瑜伽师地论》等《五部地论》③、共乘与不共乘的《摄集二部》④、《中观理聚六论》⑤及注释、《因明七论》⑥、《对法七论》⑦和《大毗婆沙论》⑧等,以及密宗下部密乘⑨法类中佛密论师⑩所著的《禅定后续释》、《妙臂

  --------------------------------------------------------------------------

  ①  无著:印度大乘佛教广行派的创始人。生于王族世家,年青时即谙熟五明,以后又学密宗法和大乘经典。中年于乌仗那《今阿富汗》和天竺南部弘扬佛法。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本》《阿毗达磨论集》等。其中大多于八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由译师香·益西德译成藏文。

  ②  《慈代五论》:弥勒为无著讲说的五部经典,有《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性论》和《辨中边论》。

  ③  《五部地论》:即《瑜伽师地论》,此分五部,有《本地分》、《摄扶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和《摄释分》。藏译本署名无著著作,汉译本署名弥勒著作。玄奘汉译共一百卷。汉译本五分次第,《本地分》与《摄抉择分》之后,次《摄释分》、次《摄异门分》,次《摄事分》,与藏译本次第不同。

  ④  《摄集二部》:无著论师所著属于共通宗的《阿毗达磨集论》和属于不共乘的《摄大乘论》。

  ⑤  《中观理聚六论》:即《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和《宝鬘论》,皆为龙树所著。

  ⑥  《因明七论》:又名《七部量理论》。古印度因明家法称发扬陈那所著《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净理论》。前三论解释因明的本体,后四论解释因明的组成部分,故有“三本四支”之称。

  ⑦  《对法七论》:即《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著《品类论》、天寂著《识身论》、舍利于著《法蕴论》、日键连子著《施设论》、拘瑟耻罗著《集异门论》、满慈子著《界身论》等第六论为支,为足,故后诸论亦分别名为《品类论》乃至《界身论》。七论著者,称为七阿罗汉。

  ⑧  《大毗婆沙论》: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略名。佛圆寂后,优婆俱多等五百阿罗汉在北印度宾陀山名优寺中集体写成的一部论著。唐代玄奘由梵文译为汉文。近人法尊法师由汉文译成藏文。

  ⑨  下部密宗:密宗四部中的事部和行部。

  ⑩  佛密:亦译觉密。古印度一阿阇黎名。约公元八世纪末,应吐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对于在藏地传播佛教密法颇有贡献。

  ==========================================================================

  问经》;胜菩提论师所著的《苏悉地经释》①等;大圣龙树与龙觉②、圣天③、月称④和佛足⑤等论师完满解释无上部⑥义理的一切经典,别于降生雪域藏地本土的佛祖第二夏·宗喀巴洛桑扎巴⑦师徒等如日月盛名于世、等同恒河沙数的所有学问通达、德行高妙而有成就之正士所著的浩若大海的显密经义,不应只满足于片面的闻思和词句的一般肤浅理解,而要依止贤能的善知识之语密,结合各种经典的正文和本注,对于寻求理解的方法、微细正理密语解释的规理、各个细节划分之规、各部经论的违越界限、正理观察的界限、心向所注处的关键和以经教正理证成的道理等,不应只流于词句的大概,而要做到遂字遂句地细致学习和心中再再串习。应当同诸多辩才一起,以不只一次的反复辩难、提问和反驳推求之门,进行判断。应当通过长久研习诸大经论,勤学获得彻底正确理解的方便,并以如实修持所闻诸义之门,对一切经义皆为一个补持伽

  --------------------------------------------------------------------------

  ①  《苏悉地经释》:即《苏悉地经明咒毗奈耶品注释》的简名。

  ②  龙觉:即龙菩提,别名龙慧。古印度龙树论师的弟子。据称为龙树所传密法的

  继承人,证得大手印成就者之一。

  ③  圣天:藏音译作帕巴拉。梵音译作阿离野提婆,亦作圣提婆,古印度一论师名,

  为龙树有名的弟子。著有《中观四百论》等书,阐扬龙树意旨。

  ④  月称:古印度一位佛学家名。公元七世纪时出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出

  家后学习龙树中观论等,后为那烂陀寺堪布。著有《中论释句》、《入中论》等。承佛之

  传,开中观应成派。

  ⑤  佛足:(994—1018),是后宏时期最大的译师。他的新译密法,由萨迦的祖师继承,后来形成萨迦派。

  ⑥  无上部: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的略名。

  ⑦  夏·宗喀巴·洛桑扎包:东方宗喀地方人·善慧名称《1357—1419》。今青海省湟中县宗喀地方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1363年七岁出家为僧,1372年十六岁动身去西藏,博学显密经典。三十八岁以后致力于进行宗教改革。著述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举办祈愿大法会。后来一年一度在拉萨举行的传召大会就从此开始。同年倡建甘丹寺,并住此寺收徒传法,形成格鲁派。其主要弟子有贾曹杰(第一代甘丹赤巴)、克珠杰(第一世班禅)、根敦珠(第一世达赖)等人。

  ==========================================================================

  罗成佛的教授,获得定解后,应当日以继夜地实修成办解脱和一切种智的所有道次,将所得的暇满,做到有意义。如是先师唐吉钦巴①讲道:

  “最初广求多听闻,

  中达经论皆教授,

  最后日夜勤修持,

  一切回向为弘教。”

  下面,该略述名为吉祥无匹日沃噶丹派②的美誉白幡飘扬三域的无垢宗规的建立。

  --------------------------------------------------------------------------

  ①  唐吉钦巴:义为“一切智者”。这里是对宗喀巴大师的普称。

  ②  日沃噶丹派;亦名噶丹山派。因格鲁派的开山祖寺建于拉萨东郊卓日沃齐山

  上,故有此名。

  ==========================================================================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11 一窝蜂的习惯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10 沉不住气

赛仓﹒罗桑华丹: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第一章

赛仓﹒罗桑华丹: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第二章(1)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12 真女性主义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8)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44 鞋子的启示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7)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6)

益西彭措堪布: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5)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