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为什么会有苦的感受?因为分别执著没放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前面说的二苦、三苦、四苦、八苦,这些「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毕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于平等。故曰不计众苦」。苦恼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感受特别的深。佛菩萨说法教人,总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报我们已经受到了,感触就很深。然后再告诉我们,这些苦果从哪里来的,能够提醒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很快能够觉察到。果没有法子改变,只有承受,所以经教里面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造因他不知道,果报现前他害怕了;菩萨知道,所以在因上他就非常谨慎,果报就避免了。这是一个迟钝、一个觉悟,两种不相同的人。苦再多,菩萨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明了通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了解一切法不可得。真正通达明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他能够安忍,安是平安,忍是忍受,平平安安的在忍受,住于平等。我们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诸佛菩萨都是住在清净平等觉中。这叫不计众苦,不计较一切苦,觉悟愈深,离苦愈彻底。所以有苦的感受,确实分别执着没放下,才有这个感受;分别执着放下,这种感受就没有了。

下面说少欲,「少欲者,不多求也」。人要学无求于世,一切都听其自然,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这个人就得自在。有,不需要太多,吃饱穿暖,有个小地方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就非常满足,知足常乐,乐在其中;不知足者永远是苦,他没有乐。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叫真理。「知足者,所得虽少而不恼恨」。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足以能养身够了,绝不多求,多求就怎么?多求苦就来了。有多的赶快布施,不多求。

……知足,《涅盘经》上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这是一个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要修学的。我们如果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从哪来的?从少欲知足来的。人心地清净,少烦、少恼、少忧、少虑,充满了智慧,见色闻声就能够了达义趣,这里头有乐趣。「又《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这句话用我们俗话来说,少欲的人不会巴结人。为什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心是定的,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样的人才能够自度度他。为外境所转,那就有麻烦,那很难成就。今天你所遇的这个外境,是很小叫小风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头境界所转,你将来肯定遇到大风大浪,你怎么办?还能把持得住吗?我们自己都以为行,我能把持得住,为什么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风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如果我们有这种念头、这样的看法,我们肯定会被淘汰掉。为什么?孔子说的那句话真理,一点都不错,他用的比喻话来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我们有骄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当然不如我,就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傲慢;有这一点点慢,到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观察人,发现他有丝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说,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后你就了解圣人所说的话,那都是经验之谈。看到过去、看到当今,能够预测到未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0

没有觉悟,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就有善恶果报。脱离六道轮回了,转识成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这些果报有没有?果报没有了。虽然没有了,遇到缘还会起现行,虽起现行,不昧因果。由于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违背性德的,这就是百丈大师所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对于因果报应很清楚、很明白。现前,恶报现前接受,善的果报现前也接受,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它不是真的。虽有受,没有苦乐,善的果报现前没有乐的感受,恶的苦报现前没有苦的感受,为什么?他不放在心上,平平淡淡处理掉了。

平满,比喻平等圆满。『无欲』,欲是欲望。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把它放在第一个,《大学》八目里头,格物,物是什么?物欲,跟这个地方欲是同一个意思,欲就是物欲。「《大乘义章》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境是物,你在这些物里头起什么?起贪瞋痴慢,这就是欲,你贪爱它是欲,你瞋恨它也是欲。这些欲要舍掉,为什么?它是烦恼。「又曰:于缘欲受,称欲」。遇到缘,遇到缘起什么?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有乐受、有苦受,这是身体,身的感受。心里面有忧的感受、有喜的感受,喜怒哀乐。这都是欲受,一定要把它看破,欲是个幻相,不是真实。「又《俱舍论》云:欲,谓希求所作事业」。也是欲望,我想做些什么。

佛教我们离欲,儒教我们格物,格是什么?格是格斗,就是打仗。跟谁打仗?跟欲望打仗。如果打胜了,我这一关通过了,把欲望真正放下,不受它干扰了,这叫格物。因为物欲障碍性德,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就是受它的障碍。我能把它克服,这个障碍没有了,障碍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所以,格物而后致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这个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本有的。智慧现前意才诚,意诚之后心才正,它有连带关系,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传统文化里面的,佛经上都有解释,而且比它解释得还透彻,讲得还清楚。格物千万不能当做研究讲,中国有人用这个来解释,这个解释错了。司马光是个佛教徒,司马光的解释就是格除物欲,跟佛经是一个意思,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学法门,烦恼不断不能学法门,烦恼断了,学法门,智慧就开了。这个东西要从这里学起。所做事业能不能做?能。大乘,不着空、不着有,做事,不着空,但是做了之后不放在心上,不着有。这就高明,这就是中道,二边不立,二边又不离,你看,多圆融。不立是自利,不舍是利他,自利利他统统都顾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五集) 2012/7/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5

《玄义》里面说,《法华经玄义》,「谓无明与法性,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因冰水一如,故无缚脱」。这是佛眼睛里看的,看到真相。你在无间地狱,跟你在实报庄严土,佛菩萨看到是一,不二。可是你自己不知道,你要是迷了,你感觉得在极乐世界是乐,在地狱是苦,你有很明显的感觉,那是什么?那是你虚妄的执着。你本来没有苦,你以为你很苦,苦不苦?真苦。苦从哪里来的?妄念来的。你要觉得妄念是假的,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妄念不起,苦乐二边都没有,那叫真乐。有乐的感受是错误的,是妄念,跟有苦的感受是一样的境界,平等的。二边都没有了,这叫中道,这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没有起心动念这叫真乐,这是真性现前。像水一样没有染污、没有动摇,它是清净平等的,它起作用,照见,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表这个意思。但是比喻总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只能比喻到彷佛。水这个比喻,照,它见了;没照的?没有照的我们的真心也见,照不照它统见。水照才见,不照就不能见。所以,没有办法比到恰到好处,这个做不到,让我们在这个地方去觉悟。

下面再说「无诸分别」,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见色闻声立刻就分别,随着分别马上就执着。这个事情很麻烦,这就是烦恼、习气。真正用功、真正用心,要学见色不分别,闻声也不分别。不分别就不起烦恼,分别就起烦恼,这烦恼不严重。分别上再加上执着,这个烦恼就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结果,果就是六道轮回,果就是人、天、修罗,下面是地狱、畜生、饿鬼,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的?执着来的。为什么会执着?分别来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着,真功夫。为什么?假的,你分别它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没有分别的必要。不但佛菩萨不分别,阿罗汉也不分别,所以阿罗汉不执着。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一集) 2013/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11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为什么悟梵法师往生品位这么高?

净土法门:一个人在家里,得了重病,用这个方法,听经、念

净土法门:烦心的事来了,不知怎么解决

净土法门:你今天听我讲经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今天学佛,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发愿!

净土法门:许多人怕黑、怕医院、怕死,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净土法门:我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自以为到这个境界

净土法门法语:所有一切境界它的真相是什么?

净土法门:心里动个念头就不诚,不诚就不灵,没有感应道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