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9、书信答疑

欣知贤伉俪精修净业,行解并进,念佛时能做到“精神焕发,没有疲意”,自觉“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如此不断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亲证念佛三昧,深为敬仰!

佛说无量法门,大都是仗自力断惑证真,称为竖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愿内熏,感应道交,便能不断惑业,横出三界,普令含识,同出生死,畅佛本怀,故此法门称为"教内别传"。《大乘无量寿经》上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生死凡夫,得闻如此微妙法门,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您们来信说:“念佛到境空心寂时,如拨乌云,见到睛空,无智亦无得。”但须体会到虽无智无得,却了了分明。所以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又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愿贤伉俪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对持名念佛法门,有甚深因缘。在各种法门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愿真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舍此报身,可带业生于极乐的凡圣同居土。一生之后,见佛闻法,永不退转。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触境逢缘,心不动摇,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可生于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心佛一如,能所双忘,便相当于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可见净土法门,可浅可深,确为径中之径。同时应知执持名号,杂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时,正是无上深妙之禅,故禅净也本来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开示,由于因缘、立场、愿力各有不同,故所说可能有异,但是以佛法为方便,息妄显真,得定开慧,明白心性,了脱生死,则无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必将亲得佛法的无边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忆灵峰蕅益大师所著《宗论》中有云:“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迨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炽然合秽取净,与不取舍,原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可见净土法门,非大彻悟人不能全提,而钝根凡流亦无少欠,确是三根普被之教内别传,知仁者有志于此,谨录呈以供参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门可分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师云:“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这说明一般念佛,必先从事持下手。正象《阿弥陀经疏钞》上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意思是说: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净,亦可进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灵根,顿明谛理,也可进入上中二品,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又说:“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如果行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便会受三途流转之祸。事持力极功纯,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进入理持境界了。这时即禅即净,非禅非净,也可名为念实相佛。

(答辽宁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实很难得。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两利。根据愚之体会,上座念佛时,如能两手结"法界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一句圣号的无声之声,不理一切。如此易从有念入无念,转乱心为佛心。念至淡泊虚明,便与实相相应。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势所难免。当病痛时,首先要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同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应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无所著,气血便得调和,病苦自可减轻。忆昔弘一大师有偈两首,录助法喜: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而不服,是谓大错!

(答保定胡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所说:“信愿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备,必生净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二句成为净宗之要领与铁案,无可改易。至于所示莲池大师之说,主要着重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弥陀不离自性,净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体会,则一句弥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彻,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生则沉着安闲,殁则径登上品矣。

(答宁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净土十多年。求生净土很好,不必改变。但是否调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弥陀圣号当作无上密咒念,(2)早晚静坐各念一小时,用金刚念(唇动不出大声),( 3)手结法界定印,意则一心只顾到持名,不作观想。如此修法与修六字大明咒无相密法没有两样。念佛人并非不可修其它法门,但宜以念佛为主,其它为助,主助分明。如修净土的人也常念《心经》,《心经》是般若法门。修法总以简要为主,如念佛得力,则可一门深入,不必更换。

蕅益大师曾开导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开示十分精要。希能转告令友。

(答芜湖潘居士)

古德确有昼夜念弥陀十万声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约每秒钟1.5-2句。此种追顶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为宜。正如长者所说: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纯熟,便可从有念入无念,由事持达理持,无相、无住之清净心态便相继现前,不难现证念佛三昧矣。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门无量,但门门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学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设施有异。仁者所谓“以持名念佛一法,圆摄诸宗,融通世法,”乌乎不可!但念佛时必须一门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时,自然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否则间断、夹杂,不免影响实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参本来,及有发明,再于顺逆境界中刻苦磨练,打扫夙习;特别要在障碍中忍得过,这是练心的要法。然后不离觉照,至诚持佛名号,并广行众善,回向净土,逐步圆满自性功德。此所谓“有禅(谓彻悟本来)有净土(谓信愿求生),犹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陈居士)

禅净二门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时,决不能兼收并蓄,脚踏两船,而应一门深入,穷以岁月,否则势必二法俱败,一事无成。故从来祖师大德之提倡双修者,亦必参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彻源底,然后复修念佛法门扫荡而圆净之。当参禅到根尘迥脱时,而灵光独耀,终不断灭;念佛到念而无念时,虽洪名历历,终不粘着,可见从空门入者,真空不空;从有门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净实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须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离寂照。故知学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机,一时有一时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从根本处来说,有法终非究竟,无为岂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长者于修净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实用功者不能道。盖勿忘,即无念而念;勿助,即念而无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圆融,理事交彻;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劳作道理会,分别既息,正智现前。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还心。这似适宜于初机念佛之人,实际上不必人人套用这一循环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难得一心。“行起则解绝”,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又耳听实即心听,若心不在焉则听而不闻,故《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说:“反闻闻自性”,即由耳根入门,而直观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说:念佛时“只守住意根,则其余诸根就随之皆摄了。”譬如君王正坐,则百官臣伏,一念单提,六根都摄,即来书所谓“不必分张,共凝一处”也。

(答内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来函敬悉。仁者出家三年,修密学戒,明春将返五台山尼众学院学律,并有志安居阅藏,知见正确,愿力宏深,实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闻五台如瑞法师领导的念佛、学戒道场,清净如法,甚为难得。仁者除“以戒为师”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万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杂乱心中,久久自能进入“一心不乱。”至此,自知一句弥陀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贵信真愿切,并要一门深入,必能转化惑业,彻证光寿无量之自性。

(答五台山静戒师)

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话不谈,今知仍苦闷彷徨,未入正修,不胜惋惜!其病在于用心太杂,未能专一深入。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群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有,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宜于净宗随息念佛,全身靠倒。因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圣号提起,则一切烦恼妄想,便立即转化。一念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则念念是佛。正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圆顿直捷,无可比拟,一句弥陀,正是实相,事虽简易,理实幽深!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偈云:"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愿与仁者。互相策勉。

(答保定胡居士)

[以上选自《书简节录》——切磋念佛妙法]

过去事让它过去,未来事尚未来,现在事亦如幻如化,转瞬既逝,故念起不随,无住无相,这是修心最好诀窍。做到妄想脱落,人生最大幸福!

破相化空是定力增加时,必然现象。定慧力增加后自能念起即灭,不必费力,目前正是翻动打扫阶段,只要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也是妄心)。总之不理自能由粗转细,由长转短,时间一到,瓜熟蒂落。目前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即不要有求开悟的心,也不要放松,总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与自己作斗争,功夫便可不断进步。

相都是虚妄,当诸相皆空,却有一个明明不空者,说相不是相,但灵灵明明,叫做实相。一般人以为相是虚妄,但还有一个无相之相,都不了解。无相之相,即是“见诸相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空)便能见到不变随缘的如来本性了。但实相非可眼见,只可心见,“心见”即是心领神会啊!

修心当妄想由多到少,逐步化空时,这时,妄想便能脱落。当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断灭,这便叫入定,功夫成熟自然进入一心不乱(寂)但灵光独耀(照)境界,这便是入定。“观心”方法和要领,请参考您所印《般若花》43-45页,其中有详细、扼要的说明,可作参考。

2006年徐恒志上师对哈尔滨杨振刚居士开示

杨振刚居士到上海寓所看望徐老,徐老拉着他的手叮嘱:“念佛最直接、最安全、最把握、最当机、最可靠、最方便!”,“要老实念佛啊!”(连说三遍)。每次杨振刚居士向编者谈起恩师的教导,总是热泪盈眶。

注:当时一起听开示的还有侍者卜年华、丹东范居士、上海陆居士等。

(答哈尔滨杨振刚居士)

本来面目,空空寂寂,但又了了分明,若只有空寂而无灵明,岂不成为顽空。故当一念不生,“说是一物即不中”时,却灵光独耀,灵知不昧,“明”和“见”是无分别智慧,不是有分别的意识。

见光见佛,可能有幻相出现时,只是不理不着。所谓“不准”,是不许粘着、追求而已。

心身化空,一念不起,但灵知不昧,了了分明,彻证此一境界,即是明心见性,故重在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否则即成为“理悟”,即非“证悟”。明知虚妄,而不住相,也有理事深浅之别。若能妄想脱落,而灵光独耀时,非本来面目而何!

观心,有很多境界和过程,能念起即觉,不随之流浪,令其自生自灭(即不取不舍),这都是功夫。《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空,“生其心”即是有,亦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清净心)之境界,能明悟此境,明心不可得,当下即是本性。是名明心见性。

(答哈尔滨张春喜居士)

《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所谓“无所住心”是什么心?乃是心无所住,而不断灭之心,也即妄念不起而了了分明之心,能时时寂而常照,心宝常现,即能于现前得无边受用,愿与仁者共勉之!来书云:“时有妄念”,无始以来积妄,原非朝夕可除,但能于妄念来时,不取不舍,不予理睬,习气力尽,则自然脱落;当妄想脱落,而灵知不昧,功用不失,即是体用不二之自性真实境界,只要不执,妙用无尽!

关于真如是否缘起问题,仁者所述乃是正知正见。凡因缘和合的一切诸法,有生灭、有造作,正像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而真如妙体,则是虚灵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决非因缘和合之体;凡因缘和合皆生灭有为之法,真如是“无为法”也。

真如之体,虽是不变,但能随缘起用。《般若花》上“真如缘起”,不仅如仁者说“真如通过缘起显现”(全相即性),而且也说明真如能随缘起染净二种功能。随污染之缘,便成“六凡”,随清净之缘,则成“四圣”,所谓随染净之缘,成凡圣之事。至于彻证本体,则虽无所住,而生其心,随缘起用,体用一如,证大体大用矣,是名妙用。又《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此乃指成佛的种子,也即闻、思、修、六度万行,皆成佛之缘起,非指佛性本身由缘生缘灭(即仁者所说:“而是通过修持(缘起)来显真”)。总之,若以佛性为缘起,则缘灭时,佛性亦灭,岂不成“断灭论”耶?

仁者精进用功,于寻常日用处,彻见本来,因缘不可思议!古人云:“平常心即是道”,仁者于此有所体会,是真见道者。世人将此本来平而常者刻苦分别,颠倒使用,遂致流浪生死,今悟“平常”则恢复本来,了无一法可得,故《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但虽是平常,能得到它,却也是不平常的,“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则四生六道由它作;悟则三贤十圣由它成。如此说来,平常之中有不平常的,又不能小看它啊!仁者说:“佛法只在觉与迷”,甚当!一念迷,苦海茫茫;一念觉,超登佛地。又说:学佛秘诀“只是无我二字”,说到点子上了,故《金刚经》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时,佛开门见山,就先破我相(四相主要是我相),然后再破法相、空相。小乘人悟“人我空”,证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悟“法我空”,证入三德涅槃。凡夫因人我执起烦恼障,小乘因法我执起所知障,成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印光老法师曾说: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故仁者之体会可说是“画龙点睛”。

观心即是修心,两者不别,知“三心”不可得,当下见性!我们修心地法门,要悟在当下,修在当下,证在当下,用在当下,时时返照,刻刻用功,五蕴若空,苦厄顿消。

世尊在证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可见修心要领就在转化妄想(第六意识)、执着(第七识),也即是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执若化,势如破竹矣。仁者以“无我”二字,为学佛要诀,可谓提纲挈领。

佛法所说“诸法”,即指一切事物。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故心法不二,能所一如。经云:“法尔如是”,仁者还见么!?见是分别,不见是断灭,且道如何办?

净土宗要求“净念相继”,即明心者之“动静一如”,言虽有别,义实无二,愿与仁者共探之。

人生一切无常,梦幻泡影而已。吾人目前唯一大事即在悟心基础上,打扫多生习气,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性;同时发愿归向净土,应知此一句弥陀,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禅净二门,从未分家也!

众生苦恼,非佛法无从解脱,佛法难闻今已闻,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同出生死苦海,同归圆觉性海。

目前学佛者多而正见难得,大都着相粘境自陷苦恼,若知妄想本空,回光返照,顿得清凉,终日无住,不落断灭;终日生心,不生分别,久久行去,定有自在之分,愿与仁者共勉之。学佛重见地,古德所谓“但重见地,不重行履”,见地者何?彻悟本来,认清自家面目。若寻枝摘叶,舍本逐末,离道远矣。

痛念佛法难闻,人生多苦,趁此康健,力超三界。上座犹如磨刀,下座练心,犹如用刀(杀敌)定慧等持,悟后起修,必将庆快平生!

来书所说:“众生可怜不学佛的不明白,学佛的亦不明白”,的确如此,言之可慨!所谓“不明白”,即不以明心见性为要务,心外求法,岂不沦于邪见外道?故愚每于人前大声疾呼,不管禅宗、净土、密法,无不以明悟自性为要领,否则欲淘汰习气,岂不移东搬西,徒自困扰。即如净土宗乃三根普被之法,一般以带业往生为主旨,忘记此乃三根普被之法,中上根人亦有份,心地明白即“理一心不乱”,有何不可,当仁不让,在于智者,但亦不能小视修证,看得容易。如见性后,悟后起修,于境界中磨练,于六尘、五欲、三毒种种境界,必须一一透过,特别是财、色、名三关,非大力者不易转化。若保任精勤,随缘脱落于顺、逆境,自在无碍,斯名破重关。但按教相论,圆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始成妙觉。特别是初地菩萨(即别教初住)已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故由修而悟,由悟而证,功夫岂易言哉!见性者每悟后求生极乐,恐习染未脱,悟而未证,成“悟后迷”也,藕益、莲池、省庵、印光等大师莫不如是,但这些大师,当然主要是给众生作榜样。吾侪须于成败祸福关头,有所主张,则弥善矣。元音老人一生也着眼于“明心见性”,吾兄弟于此相同,盖亦觉众生可怜耳。因仁者一言,引出许多络索,一笑。

《般若花》以法供养一切有情,亦莫非一时因缘,言语文字皆用于一时,不能死于句下,“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仁者必能默契之。

12345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张育英)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性宜法师)

玄中寺与净土宗(悟证法师)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许抗生)

 

后五篇文章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九、徐恒志老人对部分居士的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8、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八、弥陀大法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7、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七、佛七讲话:净土资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