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浅说净土(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说净土

药师山紫云居士

壹、前言

提到净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能往生回净土。但是净土到底在那里?有没有净土?去净土做什么?可不可以回去净土?有那些种类的净土?如何才能回去净土?这些都是大家所盼望知道的。愿借此通讯一角提出共同讨论。

贰、有关净土之事

一、净土的种类

依佛菩萨不同的愿力形成十方各种形态的庄严净土,十方代表很多的意思。

依阿弥陀经内有西方净土,依药师功德经内有东方净土,在无量寿经内有十方净土,……各种经典中都提到十方诸净土。

下面是无量寿经内写出有关净土一文:佛说无量寿经内,韦提希今向释尊五体投地求哀纡悔,唯愿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世界……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琉璃镜,一方国土皆现出有如无量诸佛土。

以笔者经验:净土是诸佛菩萨愿力形成,提供给一些修行者继续修持或佛菩萨教化的场所,每种国土其「心」的状态不同,接纳的种类不同,因此可以说诸法由心所现,净土、天宫、地狱也是由心的状态呈现出来而已。

下面简介佛菩萨的净土

(一)兜率天净土:由弥勒菩萨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分内外二院,提供给禅定较好的修行者在此继续修行。

(二)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分九品等第及边缘化土,及其他种类化土。

(三)东方药师净土:由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分九阶位、坛城及七佛化土,有天人。

(四)燃灯古佛净土:由燃灯古佛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是授记的净土。

(五)色究竟顶天:是毗卢佛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为诸佛弟子说法处。

(六)观音如来净土:是观音如来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是各种观音弟子学佛、听闻佛法之处。尤其传授出菩提路不染不着的净土。

(七)普贤王如来佛国净土:是普贤王如来的愿力所形成的净土,是诸如来菩萨摩诃萨净土。

(八)华藏世界:是毗卢佛的愿力形成,涵盖层面最大,内有各种净土,种类复杂,依性质不同而形成各种净土。

(九)五方佛净土:以五方佛的愿力所形成的不同净土,教化不同种类的修行者。

(十)其他各种净土:待以后有机缘再讨论。

参、净土在何处--在清净心中

药师经:「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阿弥陀经:「佛告长老舍利,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佛告韦希提观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佛国土极妙乐事,心欲欢喜即得欢喜地,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其实一个人的业障深重,因果很多当然净土就很遥远。所以每一本经书中都提到要业清净,心清净,此时于内心中自见面像,佛土继之而现出。

依笔者经验,净土不在天边,是在自我内心深处,只要将「心」的杂念去除,因果、业障消除以后,佛国净土自现于明镜中。所谓明镜即是本心。其实净土非净土是为净土,那是内心的另一个世界。

肆、为什么要去净土?因环境清净,修行容易,可以再回娑婆世界乘愿渡生。

(一)环境单纯

佛说阿弥陀经内,本师佛告诉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由此可知净土有很多善人,大家在一齐,学习环境单纯,比较不受干扰与污染,是容易继续修行的地方。

(二)乘愿再来的转接站

当修行者修到有果位时,只有在人间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完成菩提道业是较容易的。因净土的修行者都很好,比较没有机会让你去行菩萨道帮助别人,假若入空后,到常寂光土时,就较不可能再入世间了,因此一定要在净土转一下,再入世间行菩萨道,以完成道业的成就。

人间百态,各道心都有,同时又可闻到佛法,较容易实现理想。天界太快乐,三恶道又业障过重,所以一般仍喜欢回人间。

伍、去净土做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每人因业力不同,所去的净土也不同,去净土的目的是继续修行到开悟见性、了脱生死及学习佛法渡众生,以便重返世间到各道中去行菩萨道。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入空见性呢?因见本性以后,心的光明性、觉性会展现出无限大的能力,能知、能觉、能受,能发出慈悲、平等之心而化现于各道中,以解决众生的痛苦,所以入空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那一种修行者都列入修行的重要课程。

陆、回净土所须要的条件--修十善净业具福德善根,一心净信,心不颠倒,可回净土。

(一)阿弥陀经曰:「不可以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执名号一日、二日……七日,一心不乱,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前。」这是指要专心执佛名号,若只是口念心不念,那即使念了千遍也是没有意思的。

(三)一心净信,心不颠倒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柒、如何回净土:心存日想,修戒律,依愿力回净土,显教常论的信愿行。

(一)药师经:无垢染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心,……,所乐求,一切皆逐。

(二)无量寿经:韦提希白言「世尊,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三)世尊教导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才可去成。」

(四)「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当修三福…」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事为净业。

以笔者经验:要有愿力才能回净土,一般学佛目标是要开悟见性,毕竟像六祖慧能大师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道者是太少了,更何况每人的因果业障也不同,所以若修行空观时因「业」而无法入空时,可以转修往生净土或行假观,净土只要第六意识业清净即可,但一定要有信心及愿力,所以为什么信、愿、行是净土的第一课,因净土有很多种不同,接引的佛菩萨也不同,最主要是自心的特质不同也才有那么多种佛菩萨的净土应化。

入净土后,继续修行至开悟,登地后直入佛国,或者修行者以愿力回世间行菩萨道都是应该做的事。

捌、净土的样子

佛经内描述净土的概况:

药师经:「七宝所成,无有众苦,受诸乐,金沙布地……光亮无比。」药师净土「佛土功德庄严,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时四宝周匝围绕,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画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鸟……是诸众鸟,画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维摩诘经:「自心即净土,……。」

由上述可知,净土是如何美妙、清净、光亮……之处,怎么不向往呢?详细参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药师经、维摩诘经……等都有述说。

以笔者经验:净土是可以来去自如的,在剎那中即可出现,净土有琉璃透明的天人,由没有业障的原因而形成。住在莲花花苞中,以禅悦为食。一直到花开见佛时的登地果位,此时相当于九品中的上品上生。

一般开始在坛城中修行并可在佛国中游历,听诸佛的教化及教导,了解宇宙中佛国的情形,然后继续在世间行菩萨道。此时看经典才相信佛菩萨的殷切教诲,才深了知他们愿众生早日证菩提、了生死的大悲愿。

玖、回净土的时间:不是死后才去,应该是随时于定中即可回净土。

(一)一般人都认为是要死之后,请人超渡、念经才有机缘回净土,这也是一般强调中阴超渡的法门,其实在死后也确实盖棺论定,看业力的情况,可以知往那一道,或回那一类净土,但是太危险了,这不是属于保证班。

(二)另一种依修行的成果,可以即身成就,生前在禅定中就可以来回净土。并且知道净土中有自己的位置及修行者的同伴,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

「人」总有生老病死的四苦,也终有一天肉身会死亡,到那时再修行,想买车票回净土是太慢了,应该是生前确定有车票、有位置才安心呀!因此奉劝各位依法修行,即使没有开悟见性见本心,总有一日可以修成回净土的,在净土中继续修行,找回本心。

拾、修持方法--依无上密法修持。

显教的基础佛学修持要具备相当的基础,同时因果要了,如法修持才有下列的修行成果现出。一切修行要与善知识印证,如此进入密法的课程中,观无量寿经内有十六观,法华经内的诸佛世界都可参考印证。

(一)禅定修行,用念佛法门,例如用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等以达净念相续,或以禅那等方法以增长定力,消除业障。

(二)自见面像:第六识清净,污垢除去,使身心都清净。

(三)出现观境:现出观想境界,可以用六根「观」之,所出现的境界依佛经可以印证。若非经典所述即为邪观。各种经典都强调要消五毒,若不清净、有业障时,都会因五毒心起邪念入魔道而不自知。

(四)花开见佛:表示修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指标,由此才算是佛子,才可在净土的报身佛处听经、听法。

(五)游诸佛国:且知供养十方如来,礼敬诸佛的方法。由此了知诸佛的特质,每位佛菩萨的愿力,用心香供养,如法修持。

(六)有坛城、有莲座、金刚台、琉璃台三十二相及莲花出现,依各人的修行而有不同的座台及不同色种的莲花。由此继续修菩萨的三十七道品,将果地增长,继续在世间行菩萨道,完成佛国的资粮,从此才算是一门深入的佛弟子,生生世世修同一法门,也才能深入佛国,深入经藏,了知宇宙的秘密及展现度生的能力。

上述观境可以在观无量寿经内找出印证之处。在观无量寿经内有论及空观、无相、……等各种修持的方法。如此修法为正观非邪观,现以观无量寿经的内容,请看下面正确观想部份的修持。

观想: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以笔者经验,上述是观想最初开始出现时的情形,一切都是自动出现,感受虽闭目仍是清楚得很,绝对不是意识心去妄想,以下所有的过程都是一步步的显现出而非见到。因此金刚经内所言见佛非佛见如来非如来,其意思是相同的。若用意识心观想产生的是妄相,用清净心观之为实相,这之间是有区别的。

下面是观无量寿经内的十六观,可以做为参考印证。

第一观:日观: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第二观:水观,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见冰作?璃想,内外映彻,光明无量。

第三观:地想: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第四观:树想:七重行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第五观:八功德水想,常念佛、念法、念僧,叹诸佛相好光明,黄金为渠,金沙为地。

第六观:总观想,宝树、宝地、宝池。

第七观:华座想,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莲华台、金刚台或作真珠网,作杂华云,随意变化施作佛事,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第八观:想象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心眼得开,了了分明,此想非妄想。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演出光明于光中,无数多化佛,或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诸佛现前授记。

第十观: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以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罪,获福无量。

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第十二观:普观想--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三观:杂想观--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观音及大势至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上述依笔者经验,授记有授记的佛菩萨,每位佛菩萨都有专属的特质及工作。莲花、化佛、金刚台皆有特殊意思及功能,都是无上密法,须实修才知其特殊意思,此处不多言。

三十二相列在后面参考,不可以人间相来论,那是有意义的表示。每个重点自有运作方法,列入密法课程。

第十四观:上辈生想--观想三种上品往生时状况:

上品上生:生彼国后,精进勇猛。阿弥陀佛、观音、大势、无数化佛……,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三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与观音……持紫金台……,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因己清净,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往生七宝莲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地)。

第十五观:中辈生想--观三种中品往生时的状况。

中品上生: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西方……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如此行者,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持七宝莲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第十六观:下辈生想--观想三种下品往生时状况。

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即遣化佛……接引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总计十六观是佛书观无量寿经中所提,若以此观为正观,若不如此则是邪观。愿大家以此为修行、印证。

最后有几点,给大家做参考:

(1)修行是一门实在的功课。因果报不同,由上述可知,即使到净土也有不同种类。想想看,娑婆世间不也是如此,同样是人,出生的地方、生长的条件不同,相貌身材都不相同,病痛、死亡、婚姻、事业、儿女、人间际遇也都各异,这是非常公平的结果,是自己的业及因果形成的,只有耐心忏悔累世因果及业障。如此才能有缘遇善知识,逆水行舟般地由好的「道」上行走。最后柳岸花明又一村,重见天日,不受轮回之苦。

(2)也有同修们提到佛菩萨慈悲不是一律平等,为什么有不一样,其实若心不垢,本心的状态是一样,但是受业污染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来世间承受果报也不同,这才是真平等。不然别人努力不就白费了。奉劝修行人,慈悲心要增长,多行菩萨道以增加福报,以增学佛的资粮。

(3)同修们也提及修行以空观为主,相法是「差」的修行方式,这个观念要改正,修行是空、相二法都要修、只是根器不同而所修的法不同而已,空法了知本心,相法是要渡生行菩萨道,若只顾一面,仍不究竟,若空法有障碍时也会转用相法教之。最终还是可找回本心。

(4)道场是教化众生的地方。空法以金刚经为主,相法是以净土五经及各种佛经为主。不论用那一种方式入门,最后都会了知宇宙间各道之事,也不用太惊奇,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仍要以菩萨心、慈悲心、平等心而行菩萨道为目的。

(5)很多修行者在「行」时,忘失本心而受染或着了贪、嗔、痴、慢、疑、神通等念,因此行「非佛道」而不自知,所以本师及诸佛一直强调要守戒律是有其道理的。

(6)净土有四种状态:

A、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众生在此处修行,光环最暗的一种。

B、方便有余土:初地至七地菩萨所住的地方,属净业处。(光的亮度增加)

C、实报庄严土:是靠禅定的深入才可安住此处。是八地以上佛菩萨安住之处。

D、常寂光土:是佛住的地方。又称法身土,光量无比、无所不在。(光最亮之处。)

修行者的「心」若不达到相对等的状态也是住不了。目前一般人所指的是指边缘化土,只要有愿力修阿弥陀佛法门,即可往生入此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此处仍以修行者为主,若业重只到边缘化土(非真正的净土),可能很快就会转出轮回。

(7)修行要以佛经来印证、做指标才不会走错。

如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圆觉经、……等,都可以比照出修行之正确与否。当修持到一定程度之时,一看佛经即知其微妙深意,但不是以人间的意识心、妄心去分别。

笔者最后感恩本师的前瞻远见、感谢高僧大德能保留住佛经,使之不绝,使佛理畅行无阻,嘉惠人间。

净土偈

净土净土是净土 清净无业是净土

花开见佛在净土 清净无染见本心

三藐三菩是菩提 清澈透明是本心

十方佛子回是处 回来吧回来吧

十方圆明是住处 剎那即见十方土

永生永世是佛子 归来吧归来吧

此处是儿家!

 
 
 
前五篇文章

浅说净土(二)- 药师山·紫云居士

浅说净土(三)- 药师山·紫云居士

净土是否在三界中?

浅说三界轮回与无法回净土的原因 - 药师山·紫云居士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董群)

 

后五篇文章

居士学佛对净土修行的认知 - 药师山·紫云居士

方便之道——我看净土法门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曹晓虎)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宗佛居士)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李孝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