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一集) 2012/4/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八十一页第七行下半段,从《弥陀要解》看起: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悟,菩提是觉的意思,觉悟。觉就是明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称为佛陀;虽然明了,起心动念还没放下,这叫菩萨。菩萨分别执着没有了,他还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不圆满,觉不是圆满的,称菩萨。比菩萨再低一个等级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把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执,情执断掉了。这算是成就,都算是觉,阿罗汉是正觉。带着情执是迷、是不觉,这一定要知道,标准在此地。情是什么?情,实在讲它的体就是智慧。智慧怎么变成情?迷了,智慧迷了就变成情执;觉悟了,情执觉悟了就变成正觉。所以佛家这三个标准,阿罗汉称正觉,菩萨正等正觉,佛叫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非常重要,梵文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把它翻成中文,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这是佛家修学终极的一个目标,你学佛学什么?就求这个。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把不觉放下,它就现前了。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跟佛真的没有两样,佛就是觉而不迷,众生是迷而不觉。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迷悟不同,这一点很重要。「菩提正道」,正是正确的,没有偏、没有邪,道是道路。我们在这个道路上行,终极的目标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善根。

昨天大公报来访问我,提到佛陀的舍利,问我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在出家的时候,初出家的时候,供养佛舍利,供养章嘉大师的舍利。章嘉大师舍利是真的,佛舍利是真假没人敢说。因为佛灭度三千年了到今天,到处都传的有很多舍利,到底是真是假?这个没有关系,假的我们也把它当作真的。听到这个名,看到这个舍利的形状,我们生起恭敬心,生起对佛陀敬仰之心,这是佛宝。所以佛留下舍利来给我们做证明的、做纪念的,是这个意思。佛离开这个世间,留些纪念给我们,我们瞻礼,如同佛陀在世一样,我们对它恭敬礼拜,修福。但是更重要的,我们不能疏忽佛还有法身舍利,这个舍利是佛的肉身,佛的法身舍利是什么?经典。经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法身舍利带给我们智慧跟福报,两个都有。肉身舍利带给我们只是让我们生恭敬心,修福,不能开智慧。这两者孰轻孰重,我们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

又何况,佛在《般若经》上面讲得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的肉身舍利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它把我们的恭敬心、诚敬心引发出来,这就是它的功德,它有这个作用。我们的恭敬心、诚敬心勾引起来干什么?要用这个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是真佛弟子。佛留舍利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我只对佛恭敬,对人就不恭敬,佛留这个舍利何必?没有意义了。瞻仰舍利的时候,要把这桩事情跟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让他更重要的是要着重在法身舍利。要深入经藏,依教奉行,这才真正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福慧双修。这叫善根。

「《圆中钞》疏曰」,幽溪大师的著作,这是《弥陀经》三大注解之一。三大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得好!「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要把《无量寿经》参透了,佛家不叫研究,叫参究。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研究是用的分别心,用第六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那叫参究。参究能开悟,研究不能开悟,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识,参究得到的是智慧,不同。可是今天人参究的没有了,都用研究。研究最明显的,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这个心。参究没有,决定不用分别,就是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着,就是不用第七识;也无需要去记忆它,就不用第八识。所以,离心意识就叫做参,有心意识这是世间的研究。这是大乘佛法跟世间学术用心不一样。

今天佛法里头有没有用参究的?已经没有人了,没有这种人了,全都用的是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佛学知识很丰富,智慧没开,所以不能解决问题;不说大问题,自己的小问题不能解决。烦恼不能解决,业障不能解决,这什么原因?没智慧,没有定力,学佛学了一辈子,没有走向正道,我们走偏了、走邪了。离心意识才是正道。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好,菩萨教我们用什么态度学大乘?「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非常重要的指示。读经,离文字相,不要执着文字。听讲,这听教,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语。读经不要执着文字,要什么?要了解文字里面的含义,叫意在言外,意在文字之外,文字里头没有。文字是个指路牌,不是目的地。这个指路牌指方向,到北京的,你把指路牌就认为这是北京,就错了,它不是北京,你依照这个方向去走,你才能到达目的地。经典文字就是指路牌,指示你到哪里?指示你到无上菩提,成佛之道,这要懂!

怎样才能够真正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起信论》上这三句话,不执着言语文字,不执著名词术语,不可以用我们的念头去想经是什么意思,愈想愈错,那个想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为什么?佛讲经没有意思,佛永远离心意识。心意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不用这个东西。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就离不开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成佛了,天台大师说那个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这个话说得有道理。真的是什么?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不是真的。十法界的佛还用心意识,用妄心,不用真心,所以叫相似即佛。谁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真心,不要去找真心,找真心,找到了也是个妄心。为什么?你有分别执着在里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真心,妄去了,真就现前,别再找真,找真,真又变成妄了。

用功,在什么地方用功?日常生活,就在日用平常当中,没有离开你,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在这个里头练功。练什么?练不执着,从不执着开始。真到一切都不执着,就证阿罗汉果,智慧现前,正觉现前了。再努力,不分别,果然不分别了,地位提高了,你是正等正觉,是菩萨了。再向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你圆满了,你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离开六尘境界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这叫真修行,这个修行没有任何形式,真修、真干。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形式是在干什么?舞台表演,作秀。用意何在?接引初学,没有信佛教的,这种表演仪式接引,让他知道有佛,让他产生兴趣,入门来学佛。那是招生的一种手段。佛很谦虚,不能说我是老师,我讲得很好,你来跟我学,这话说不出口。那怎么办?这些弟子们去表演,让接触的、观听的大众自己觉悟,自己来请教、来请问,这个你可以回答他,可以把佛介绍给他。他要不是自动来请,不必。谦虚到极处!我们要学,学释迦牟尼佛的谦虚,学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对一切人谦虚恭敬。世出世间圣人没有一个不如是,决定没有丝毫骄慢的习气,有一点点骄慢,自以为是,就完了,德行全没有了。

孔老夫子,你看看人家德行,这是他所有的学生给他做的总结,我们老师的德行。五个字,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谨,恭敬、谨慎,节俭,最后让,礼让,让就是放下、就是无争。佛法里最重视的,无诤三昧,只有让,没有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不是真的,假的。真的都不要了,何况还是要假的?谁喜欢就给谁,丝毫都不吝惜。这种人,自性里面的福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真心现前,自性里头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不是外头求的。这些现象,现象是从心想生,心地纯净纯善,所现的相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极乐世界供养一切大众,他不是供养自己,他是供众。经上所说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就是阿弥陀佛对每一个往生的人真实供养。这个经确实是宝典,幽溪大师的话说得直截了当,执持名号,发愿往生,这就是多善根。我们过去生中有善根,善根还不足,遇到这部经,善根就圆满了,必定是念兹在兹,分秒必争。

「《弥陀疏钞》云」,这三部大疏都介绍出来,莲池大师的,「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这莲池大师讲的,比幽溪讲得还清楚、还明白,讲得彻底、究竟。「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流水说法,前面这一大段我们所学的,这是略举几个重要的,「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为什么?善根是自性里头本具的,现在得阿弥陀佛的加持,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个事情要知道,不仅仅是众鸟,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有一切境界有情无情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在说法。

下面这一句非常重要,『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是真正得法益。我们今天这一点很差,随其所闻与法不相应。这个意思是说,我们闻了佛法没得受用。什么叫相应?佛法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工作,变成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它起作用了,这就是入佛境界。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相应你就真成佛了,「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非常难得,但是得到一念相应,应该努力争取念念相应,你就不退转,真成就了。如果这个东西学了没用处,跟我生活、工作不相干,所学非所用,我学它干什么?浪费时间、浪费精力,那就错了。

听经,能听懂一句我就把这一句落实,听懂两句,我就将这两句落实,你没有白听。你不断去听,不断去读诵,为什么?慢慢的,这经里面的经义你全都用上了,肯定会用上。为什么?佛说这个经是自性里流出来的,我们今天离开心意识,就是真心。佛所说的全是自性的性德,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他所说的、当年在世所表演的,世世代代传到今天的,没有离开自性,全是自性,全是真心。所以每个人都得受用,平等的得到。绝不是某个人聪明,他能得到,我的善根福德不如他,我得不到,不是的。得到的多少,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各人不一样,烦恼重的人得到的少,烦恼轻的人得到的多。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能都得到,就这么简单。在自性里头,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没有厚此薄彼的,阿弥陀佛能得到,我们也能得到,要明白这个道理。

学佛就要学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的存心,学阿弥陀佛的诚意,学阿弥陀佛的慈悲喜舍。现在人讲理念,得学阿弥陀佛的理念,学阿弥陀佛待人接物,真管用。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哪里去学?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为什么?全做到了,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都打的是满分,不可思议!所以唐太宗说,佛教可以治国,当时我不知道,造了地狱罪业。《大学》里头三纲八目,在极乐世界圆满了,在阿弥陀佛身上圆满了。我们去看,仔细在经典里面去看,不要去猜,不要去找,一遍一遍的读,遍数多了,自然就冒出来。你统统得到受用,这个时候你法喜充满,我们才生出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要落实在报答,报答两个方法,一个是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另外一个是弘法利生,把这个妙法介绍给大众。这个介绍,一定要做到,现在人要看东西,看真东西,说话没人相信,真正做到,从自己本身做起。有多大的影响那是缘分,缘分是自然的,与众生的行业有关系,也能得到弥陀的加持。众生要能回心向善,加持就非常明显,加持最大的障碍就是怀疑。所以,对于心性的学问一定要诚敬,物理可以怀疑,心理不能怀疑。佛法是心法,讲得很清楚,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最后的总结,「全体是心」。智者大师所说的,他不是随便说的,他是根据经典,全体是心。

「《唐译》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爱乐欢悦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而与观察相应」,观察相应是解门,「厌离相应」,厌离相应是行门,「(乃至)涅槃相应」,涅槃相应是得最后的成果,成果是大般涅槃。「相应者,即契合之义。《往生论注》曰:相应者,譬如函」,函是盒子,「盖」,盒子有个盖,「相称」。盒子装东西,盖可以把它盖好,用这个来比喻相应。

「又《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这个离念境界,「唯有实证,方能契入离念境界」。离念的境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境界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涅槃在哪里证得?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证得。我睁开眼睛看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涅槃境界,这就是诸佛如来境界。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也是人,跟我们没有两样,他睁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也会听。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看也好、听也好,他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看了、听了会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又起分别,从分别又起执着。这一连串东西全起来了,这叫烦恼、习气,这叫凡夫。人家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着,那叫佛。这叫什么?佛知佛见。

由此可知,佛知佛见我们有没有?有,每个人都是佛知佛见。经上佛说得好,你第一眼见到的是佛知佛见。为什么?你还没有起心动念。第一眼是照,接触,睁开眼睛看外面,不是不清楚,一切都看到了,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时候是佛见,跟佛相同。听外面的声音,第一念,第一念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听。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第一念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他起心动念了,他分别执着了。我们如果永远能够保持第一念,这人就成佛了。成佛要多久的时间?大乘经佛讲得清楚,一念之间。所以,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了。

怎样能保持这一念?这就是功夫了。这个功夫是什么?是你能把烦恼习气把它止住,这就是功夫。这个止住是定功,在修学定之前要修忍,所以忍是修定的前方便,这是预备功夫,你要能忍。然后你才能够不动,如如不动。这个时候自性就显了,自性是什么东西?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现前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自己还有受用这个念头,是凡夫,他还是起心动念。完全没有自己,如果说自己,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这是真的。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这叫法身,证得法身了。证得法身没有证得法身这个念头,有念就错了。确实是,肉身这个身体,跟法界虚空界融成了一体,念头,念念跟虚空法界也是融成一体。所以佛才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全部都归了一,这个一就是自性。

自性在哪里?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这个境界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也变成了一体,这叫真正的是一真法界。这是究竟圆满,得大自在。能够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没有先后,众生有感他就能应。没有感应的时候没有现象,自性是清净的,所以叫空寂,它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什么都没有。所以科学、哲学所用这些方法都达不到。但是在起用的时候它能现一切法,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的。惠能大师,你看他的报告虽然那么简单,说得很圆满。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是讲自性。它什么都具足,但什么都没有,大光明藏,什么都没有。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现、能生万法,末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能生的万法,万法就是它的变现,万法无穷无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怎么会能生万法?我当时学这个也费了很长的时间,想不通。最后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不是能生万法吗?万花筒里头几片碎纸片,不同颜色,我这里还有万花筒。能生万法,你把它一转动,里面的图案你去看,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转,找不到两个相同的,这不叫能生万法吗?它都能生万法,何况自性?我们相信了,不怀疑了。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没有东西能生万法,有东西就不能生了,没有才能生,妙不可言!

佛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你才得到究竟圆满的大用、妙用。这个妙用,能解决十法界众生所有的问题,不用思考,不用想象,纯粹是自然的。所以我们就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从自性当中流出。凡夫不是,凡夫没有见性,从哪里流出来?从阿赖耶流出来的。阿赖耶是什么?博闻强记,你读得多、学得多,都是从你所修所学的流出来的,不是从自性。从自性流出来的是智慧,从阿赖耶里头流出来是知识,完全不相同。自性流出来才宝贵,真正可贵,因为它与法相应。

又《起信论》曰,这是讲离念境界,一定要实证,这就是科学精神。所以佛法是科学,佛法最重视实证,才能真正契入离念境界。离念是佛境界,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最低的,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脱离十法界,他们进入了离念。极乐世界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离念境界。离念应该是平等的,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要知道,不能说它真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怎么不能说它真有?他离念,哪有阶级?念头都没有了,平等境界。为什么说它有?他那个无明习气没断。

你看阿罗汉,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习气没断;他在阿罗汉这个位子上,在六道里头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他带着有习气。必须把见思习气断掉,他升级了,升到辟支佛,辟支佛没有习气。但是辟支佛要断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尘沙烦恼断掉,他就是菩萨。可是菩萨,他还有尘沙烦恼的习气没断,尘沙烦恼的习气断掉,他就成佛了,十法界里的佛,最高的。所以十法界的佛,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连习气都没有,都断干净了。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要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烦恼破了,他离开十法界,往生到实报土,圆教初住菩萨。但是我们晓得都有习气,无始无明习气没断。

于是我们就晓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因为习气不同,有人带得厚,有人带得薄。这怎么分法?刚刚去的,带的习气很浓,在那里住得很久的人,习气慢慢就薄了。这个习气没有法子断,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有方法,见思烦恼习气有方法,尘沙烦恼习气也有方法,菩萨有办法断它,无明习气没有方法。为什么?不能起心动念。你要想个方法,又起心动念了,你就堕落了。怎么断?随它去,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了。古大德给我们举个比喻,像酒瓶,盛酒的瓶,酒倒掉倒干净,擦得很干净,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用这个来比喻作习气。习气难断,又没有办法断,怎么办?瓶盖打开放在那里,放个一年再去闻闻,没有了。无始无明习气要放多久才能断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说三大阿僧祇劫断烦恼,是讲法身菩萨断习气的,不是我们普通的烦恼。三个阿僧祇劫到了,习气没有了,他就离开实报土,他成佛了,这叫妙觉,等觉提升为妙觉。妙觉不住实报土,住常寂光,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才真正是佛说的共同一法身,与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回归自性,只要回归,没有先后,没有古佛、今佛。佛比喻好像一滴水滴到大海,大海是自性,这一滴水滴到大海,跟大海水没有先后,它融成一体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八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