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生活中的佛教 净土宗与终极关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活中的佛教

净土宗与终极关怀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有的病人就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于是“安乐死”应运而出现;也有些老年人不希望自己因久病卧床而给别人添麻烦,免得年轻人把他看成累赘,因而希望早些死去,这样又往往产生“自杀”。

为了减轻临终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科学家致力于运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高超的临床护理手段,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让弥留之际的伤病人员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于是“临终关怀”研究应运而生。据说“临终关怀”的研究,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即使调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学的科学工作者,还难以使人“优死”。

随着人们对死亡认识的深化,“安乐死”也开始被社会所承认但其与“临终关怀”相比,则后者更积极,更能符合多数人的意愿。直到现在为止,人们总觉得“安乐死”也好,“临终关怀”也好,都远远未能解决患者惧怕死的心理。

我们佛教徒与一般人不同,人们忌讳谈死,佛教徒是懂得生必有死,是最能正确对待生死的。同时,在我们佛教中早有一套最好的“临终关怀”的方法——净土宗的临终助念。我们佛教的其他宗派虽然也很重视生死,然其操作却不如净土宗那样处处可行。特别是净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这是社会上所有“临终关怀”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净土宗最基本的依据经典《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早就告诫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给学佛者铺了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金光大道。但要想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是非常不易的,临终时“心不颠倒”亦很困难。那么,达到“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者是否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呢?我们再来读一下《无量寿经》中的法藏比丘之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九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二十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地藏经》说:“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问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问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读了上面几段引文之后,我们可知:

1、净土宗主张依靠自力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他力的救度。自力,就是修行者本人平时的修持功夫,包括念佛静坐、持戒及利他行为所积累的无愧感与自信。他力则是借助阿弥陀佛与诸圣的接引。借助于他力,则可以极大地提高衰弱的垂死者不惧死亡的意志力,减少恐惧感带来的痛苦,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这是净土宗的特色。其他宗派如果否定他力,那么除了少数意志坚强者才能达到对净土宗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正视死亡的境界,而一般人因为本来就有把死亡视为人生与自然抗争最终失败的偏见,因此死到临头时的恐惧更加剧烈,结果痛苦到极点而不堪忍受。

2、净土宗行者一心念佛、心不颠倒,他一定是全神贯注于念佛,如此即能唤起对净土宗教义中死亡即往生的向往,念佛动作与向往心念的相互配合,必有助于压倒对死亡的恐惧。如果在临终前出现两者之间任何不连贯或动摇,则会影响往生者的情绪。故历代祖师大德总是强调将往生者的家属等,绝不能以俗事打扰,以。免牵动往生者的情欲而影响正念。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一文中就提到:“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閑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又说:“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在其他有关往生助念着录中,都有提及,限于篇幅恕不再引。

3、净宗的临终助念方法,是创造临终安详往生、不易被打扰的环境之保证。净宗行人濒舍报时,如果有僧人、居士劝慰、助念,这就是最大的临终关怀。这样,就可以从外界的氛围到内心心态,从一生修行到临终一刻,给谢世者作了妥善而周密的安排,并且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净土圣贤录》的记载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濒死亡者与助念者心态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助念这一净宗独特的临终关怀方式,有卓着的功效与悠久的生命力。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刚刚起步,虽然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都能对其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面临死亡者的精神比起衰弱的肉体更脆弱的一个面。如果有宗教方面的依托,则可以无宗教信仰者死得更安详,亲朋戚友也可以减少悲哀。为此我们讲慈悲的佛教信徒,应勇敢地担负起”临终关怀“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重任。

净土宗的临终助念,在佛教史上一直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佛教寺院将其列为常规。在《百丈丛林清规·住持章卷第五》的《迁化》一节就明确地指出:“临寂时至,凡伴病者,齐声念佛,以助往生。”本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后,净土宗经印光大师等大力提倡之后,更盛行于世。净土寺院及莲社、念佛会等居士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助念团亦相继成立,此期间直到现在,为往生助念做了大量工作。《净土圣贤录?四编》、《近代往生传》、《近代往生随闻录》、《现代往生见闻录》广泛记述了有确凿证据的往生事迹,足以证明净土宗助念对临终关怀所作的重大贡献。

过去,我们教内经正式成立的助念团为数众多,目前正式有助念团的就不多了。我们都知道念佛求生净土法门,靠的是自力和他力两种,他力是祈求阿弥陀佛的接引,自力则是念佛者平日的行持。自他因缘具足,净土必生。但现在的教徒——特别是在家信徒的修行,障碍甚多,因此临终一关至为重要。助念可以使念佛行人于疾病之中排除障碍,为被助念者加持阿弥陀佛圣号,可以使其身心愉悦,正念分明,寿未尽者早日康复,寿已终者舍报安详。此为四众佛子的出世之大事,不能等閑视之。

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的得力助手灵巖山寺德森法师,对往生有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他曾亲自试验前人采用的多种念佛方法之效果差异,比较临终有助念、无助念之间的损益。法师的部分论述附印于《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书末,读者看后,可进一步理解助念之重要。

因此,我们不管从求往生、还是从临终关怀的两个方面来看,重新组织或健全助念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新组织的助念团,为便于工作和管理,一般的说应附属于基层佛协、开放寺院或居士林。在寺院内部或佛教安养院中,可就地安排人员即可。

临终助念与终后处理

人总免不了要死,这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事实。我们学佛修持,非但要活得有意义,死时也应安详自在。我们佛教对“死亡”这一生命现象,早就圆满地解决了。佛教徒能安详舍报,有的还能自知死期,于沐浴、礼佛后或坐脱或立亡,而毫无痛苦,这是非佛门弟子所望尘莫及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佛教徒都能如此,他们有的虽对死亡早就有清楚的认识,不会有惧怕的心理,但业重者临终时仍会有痛苦,或心情不安,故须对其作开示、助念佛号,以增长其正念,助其往生。如临终前的关怀工作做不好,则病者往生会随业受生,因此说临终之一瞬间甚为重要。助人临终时往生极乐净土,是最好最大的临终关怀。

为什么要助念

佛教是求解脱之道,若行者大事已办,则终殁后即得解脱;未得解脱,便是继续轮回生死。修行者未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知道修行的一般人士,到临命终时,都需要他人帮助念佛,使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助念之力,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也得助念者功德力量的相扶持,还有临终人的因缘,如无缘的话,临终前怎么会有人给他助念呢?有了人助念,临终前行人还须深信佛的功德,念佛求愿往生,这是自力的因,非常重要。具此因缘,必定往生。

临终前念佛求生净土,须具自他二力。自力为往生正因,他力为生西助缘,因缘和合,必能成就往生大事。

就自力来说,平时要深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深信阿弥陀佛悲愿广大,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并至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行者临命终时,世缘放下,正念不失,蒙佛接引,即得往生。

次者,自力未充,于临命终时,旁人为其助念。一者,可助病人提起念佛之心;二者,可助病人忏悔业障。障缘消除,便蒙圣众接引往生西方。

以上两种人,临命终时,能如平时之真信切愿,有恳切的念佛往生之心,这个最后念佛的一念心,就是“自力的因”。

平时不知有信愿念佛的人,或虽信净土而功夫未能纯熟者,于临终前,遇善友开导而心生欢喜,正信发愿,求生净土,此亦为行者的“自力的因”。

阿弥陀佛宏愿普度众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是“他力的缘”。

净友的善巧开导,令生正信,放下一切,念佛求生净土。莲友及家属为之助念佛号,以及终殁后12小时以内不移动、不哭泣等,也是“他力的缘”。

若临终时,具足自力的因与他力的缘,则感应道交,必蒙佛接引。凡符合以上因缘条件者,必万修万人去。

平时虽信愿念佛,但临终时为病苦逼迫,念佛心提不起,或放不下世间情爱及关切子孙与财物,这就是“不具自力的因”。若临终时没有善友来开导,亦无人助念佛号,又遇无知家属搬动、哭泣,破坏正念,痛苦加剧而口不能言,这是“不具他力的缘”。

若临终时,虽有自力的因,而缺他力的缘,或功夫纯熟,自有把握,不需助念,但为家属搬动、哭泣而使正念丧失。此是有因无缘,不能往生。

若临终时,有家属、净友开导、助念,亦不搬动、哭泣,而亡者自己为病苦所逼,或系情世间、爱财物等心放不下,提不起信愿念佛的心。此是有缘无因,不能往生。

阿弥陀佛的宏愿,犹如满月,无所不照。众生念佛,当如湛水,寂静不动。水澄月现,心净佛显。念佛机熟,感通相应,承佛愿力,悉皆往生。千念万念,在临终一念,助念即能助之往生,是人生最大的事!因为临终最后一念,是超升和堕落的关键,最后一念善,即生善道,最后一念恶,即生恶道,最后一念念佛求生净土,即往生西方。一念念佛之心即是心力,佛的愿力即是佛力,感应道交即是法力,三种不可思议之力,融合于一句洪名“阿弥陀佛”,自然在念佛者的心巾显现接引,故临终最后一念念佛之心,即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家属及亲友的助念佛号,是希望病者最后念佛的一念心随佛往生,所以临终助念之妙用最为殊胜。

助念前的準备

危重病人的病室,宜供阿弥陀佛接引像,无论画像,塑像均可,佛像安放处所,以病危者能看到为準。

像前宜放香炉,炉内燃上等檀香或沉香,若燃线香,则只需一炷即可,免使室内香烟过于浓烈。至于蜡烛,则不用亦可,电灯亦代表灯供养。此外,佛前能供些素雅的鲜花则更好,净水,果品等亦不能少。

法器应备大磬、引磬、木鱼三种。如无法备齐,则只要有引磬一把也可以。

参加助念者在接到助念通知后,即须心系佛号,恳切至诚,身心肃穆,直至助念完毕返家时为止,不得轻举言笑,念诵时最好穿海青。

助念之规制与病家注意事项

助念活动只有如法地进行,才能体现出助念的殊胜作用,故助念者必先熟知助念的方法和步骤。助念是代佛行化,故应认真负责,切不可大意误了他人的了生脱死大事;到病家后,应先召集家属说明注意事项,做家属的为使自己豹亲人能超升,就必须听从助念者的指导;助念者的态度必须诚恳,说话更要和蔼,使病人听到后能心生欢喜。助念者要把自己当成病者的亲人,虽今生不是,过去世定当做过眷属,只有这样,在助念时的心就会更切,责任心也更强了;除对病人讲开示外,其余一切世事俗情之话,一律不许与病人谈。如遇亲属朋友来看望,则要问明原因,如来参加助念,则应服从统一安排,如果仅仅是来看望慰问的,则请家属带至别室相谈,以免妨碍病人的正念。

病人家属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既请助念佛友来助念,就要一切听助念者的安排,同时要劝告其家人,在助念时不要向病人嘘寒问暖,或让亲友摸头触脚。总之,为使病人能安详往生,一切必须服从助念者的指导去做。

在医院开出“病危通知”而无法医治之后,病者与其家属就应念佛以求往生,先可由家属和亲戚朋友一起念,至危急时(如脉搏微弱)请来的助念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此时如病者疼痛难忍,可打止痛针以缓解,为使病者能正念分明,脑部最好不要麻醉。

助念如果在病人不十分危急时就开始,则先念《莲池赞》一遍,《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七遍或二十一遍,《赞佛偈》一遍,接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直到回向时再念“阿弥陀佛”四字洪名。

应念赞偈及经咒如下:

莲池海会 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 接引上金阶 大誓弘开 普愿离尘埃

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三称,接诵《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俐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接唱《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开始时病势就已极其严重,就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直念下去,法器单用引磬即可。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

大安法师:净土资粮信愿行05

大安法师:净土资粮信愿行04

大安法师:净土资粮信愿行03

大安法师:净土资粮信愿行02

 

后五篇文章

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生活中的佛教 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

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

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生活中的佛教 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谈人间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