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谈出家 远尘 印光大师(1860—1940),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邻阳人。自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绎儒家圣学自任。起初他应和韩愈、欧阳修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花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一生专弘净土法门,劝化净业行人数百万计。他的净土思想被后人结集为《印光大师文钞》出版。通过文钞,我们对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会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印光大师文钞》中,印光大师还谈论到了自己对出家的看法以及出家人的孝亲问题。 印光大师认为,佛法是九法界共修之法,所有的人都应当修,所有的人也都能修。持斋念佛的人越多,佛法就会越兴隆,社会的风气也会变得越淳朴。具有这样正信的人越多,就对净化社会环境越会有好处。至于出家为僧,这是佛陀为住持正法和弘扬正法而设立的。假使有人能够立志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扬戒、定、慧三学而又赞扬净土法门之殊胜,这样的人当生就能够出离苦海,永绝轮回。印光大师认为如果这样发大心的出家人越多,则佛教就越会发扬光大。 但是,对那些稍微有一点信心却没有远大志向或是那些借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逃生的人,印光大师提出了了严厉的批评。他在《复谢融脱书二》中云:“赖佛逃生之人,实是庸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称出家乃大丈夫之举.非将相所能为。对于真正发心出家的人而言,这是真实的话语,是不贬低将相而赞扬出家人。因为出家人担负着续佛慧命的职责,不能破无明以回复自性,不能弘扬佛法以利众的人是断断不能出家的。因此,印光大师主张,以后的出家人,第一要真正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才可以剃度出家,否则,是不能够出家的。 对于女人出家,印光大师认为,如果女人虔心向佛,应让她们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使她们出家:印光法师恐怕女人或有什么破绽,则会污秽佛门的声誉,至于男人出家,则比女人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多参访善知识,常依止丛林;女人若真修行,出家反而不易:因为她们动辄就会招世讥嫌,并且出家的很多事都难以随顺他们的心意。通过以上分析,印光大师认为末法时代,不剃度尼僧出家是为了护持佛法,并且是整理法门的关键所在。 印光法师在与弟子谈论出家之事时,还谈及出家人的孝亲问题;他认为为佛弟子,以成道利生为报恩之事:不仅要报答众生之父母,而且还应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只是在父母在世时应当孝敬,而且还应当度脱过去世父母的灵魂,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佛家所说的孝道,并不像儒家所说的孝道那样使人明了易解;儒家所说的孝道,首先是奉养父母-佛家也认为,佛弟子出家为僧也应该奉养父母,佛陀制戒要求:若人欲出家,必须首先禀报父母;只有有兄弟子侄可托付时,才可以禀明父母此意,在得到父母许可后,才可以出家,否则,是不允许出家的:如果某人有出家的后代、兄弟或朋友,在其他亲人无所依靠时,这些出家的后代也应该节衣缩食供养父母; 有关孝亲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宋代长庐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庐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而逝。 唐代的道丕禅师是唐王宗室,长安人,出生一周岁时,父亲因王室之事而死、他七岁出家,十九岁时,世道离乱,便背着母亲进入华山,自种菜蔬,乞食奉养母亲—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诚念诵经咒,祈求得到父亲的遗骨。数日之后,道丕禅师父亲的遗骨从乱骨堆中一跃而出,直落在道丕禅师跟前。道丕禅师包起父亲的遗骨便回家安葬去了? 佛经上也说,供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的菩萨等同:印光法师说,双亲在世时,应当以善巧的方法劝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双亲过世之后,就以自己读诵修持的功德,长期虔诚的为亲人回向:使他们永远出离五浊恶世,绝不再轮回于六道之间,从而最终讧无生忍,登不退位。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共成觉道。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与世俗不同的大孝了。 印光法师对出家的观点,反映了法师对真正“将此身心奉尘刹”者的由衷赞攻,对赖佛逃生者的尖锐批判。同时,印光法师还强调了出家人一定要孝养父母、以尽人予之责。 他的这番言论,既是对修行人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赖佛逃生者敲响了警钟:数十年后的今天,再来重温印光大师的出家思想,足见印祖的远见卓识和高尚的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