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释圣严 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办人 . 1 提要 释尊成道,是为救济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恼,成道之后便开始将他证悟的佛法分享人间。初度五比丘皆证阿罗汉果。立即付嘱他们,游化人间,分头弘法。 修行三只百劫的圣道而成佛,其起点的初发心菩萨,主要是人间身的凡夫。修行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虽以信心、持名、发愿往生,为基本条件,但在《观无量寿佛经》及《无量寿经》,均另有三福净业等的往生因行。 中国的禅宗引用《维摩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主张心净即是西方。由于《观无量寿经》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句,演成禅宗有唯心净土的信仰,但能悟心,便在净土。中国宋初的永明延寿依据《华严经?梵行品》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此倡导“一念成佛”,一念即生净土。 本文除将中国净土思想的发展,作了探源性的介绍之外,特别依据《大般若经》的成熟众生严净佛土,《法华经》的释尊即以此界为净土,《维摩经》的直心是净土,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印顺长老的人间佛教,综合而成法鼓山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脉络:众生(人)的心清净而行为清净,个人的身口意清净而影响所处的社会环境清净。在做往生佛国、严净佛土的准备工夫阶段,先要在人间自利利人,便是建设人间净土。 . 2 关键词:1.人间佛教2.直心是净土3.五类净土4.净土生因5.初发心时便成正觉6.一念成佛7.成熟有情严净佛土8.随其心净则佛土净9.建设人间净土 . 3 一 本文所说的人间佛教,不是主张佛教仅仅属于人间的宗教,而是说佛陀乔达摩教化的环境,主要是在人间。 本文所说的人间净土,不是要否定他方佛国净土的信仰,而是说十方三世诸佛国土的成就与往生,必须从人间的立场做起。 佛教发源于印度,那是一个宗教气氛极浓的社会,释尊对于印度宗教的改革,乃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以缘起缘灭的因缘法,取代了神造宇宙或神即是宇宙的梵我思想;也以五戒十善的伦理实践,取代了祭祀主义的宗教行为。从以信仰神的权威,到因缘观的建立,从以对于神格的崇拜,到人间性的肯定,便是人间佛教的意思。 净土思想,虽未见于阿含部,但在《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之中,都曾介绍北俱卢洲郁单越的依正二报,胜过我们的南阎浮提,尤其多处提及当来弥勒佛下生人间之时的景象,以及转轮圣王出现于世之际的人间环境设施,都是后来大乘佛教净土信仰的基础。 释尊住世时代的出家弟子之中,可以分为隐遁及游化的两种型态:性喜隐遁者称为阿兰若比丘,乐于游化者称为人间比丘。他们的生活资源,虽然同样依靠沿户托钵,前者单人独居的时间多,后者群居共住的时间多,佛法之所以能够广被人间,则以后者的贡献为多。因此,当释尊于鹿野苑初度五比丘,当五人都已证得阿罗汉之后,便付嘱他们,各别分道,弘扬佛法于人间社会,而云: “诸比丘,汝等游行人间,勿二人共行”。[1]释尊自己也是如此,当他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不久,便受梵天的请求,开始了他的弘化人间的行程,直到涅盘为止,还在谆谆善诱地,付嘱弟子们当勤精进,实践佛法并且传持佛法于此世间,勿使断绝。[2]所以佛在世间以人间身出现,观察到人间不论是谁,都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的四种根本苦难,毅然出家求道修道,希望为人间大众悟得解脱之道。经历六年成道,悟得缘起的佛法。告诫人间大众,依此自利, . 4 并且利益他人,便是人间佛教。 二 至于佛国净土的思想及其信仰,乃是中国大乘佛教共同的理想,虽然对于净土的归趣和认识,诸家各有不同的主张,大致上说,佛国净土,并不是在人间,虽然《法华经》的灵山净土,不离娑婆世界,[3]一般的人间凡夫却是见不到的。虽然《增一阿含经》的〈十不善品〉说过去七佛,以及当来的弥勒佛,都在人间成佛,人寿以及人间的道德水准,均比释尊化世的人间环境优胜极多。[4]是故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绝对是所谓五浊恶世的秽土,所以称为娑婆世界。凡谓净土,一定是指的他方佛国,或者是此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或者等待弥勒未来下生,龙华三会,始能见到人间净土。[5] 至于他方佛国的资料比较具全的有东方的阿閦佛,[6]尤其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除了主要的净土三部经[7]之外,在大藏经中也是被许多经论所介绍赞叹的一个佛国净土;中国及日本的净土宗及真宗,也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为信仰的归属处。由于自力的圣道门,要修三只百劫方得成佛,通过十信三贤始能见道而入初地菩萨位,在三贤位之前的信位菩萨,很难有自主的把握,经常退退又进进,一不小心,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因此,在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娑论》卷五〈易行品〉,[8]提出了念佛方便门,而说: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不退转)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乃是总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恭敬礼拜,并应忆念诸大菩萨。西方阿弥陀佛的本愿,则被特别提出。[9]所谓弥陀本愿,此在弥陀净土的圣典之中, . 5 有详细说明。 不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等于最高的净土,也有争论,由于阿弥陀佛的本誓悲愿,能救一切根性的众生往生彼国,包括犯了十恶五逆的人。[10] 这样的人,一旦往生彼国,如果能够立即位登不退转地,是会令人怀疑。比起东方阿閦佛国尚有男女性别,弥陀净土全是莲华化生的诸上善人,当然更加可称为净土,但那究竟属于何等层级的净土,学派之间依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净土分为四等:①凡圣同居土,②方便有余土,③实报无障碍土,④常寂光土。彼在《净名经疏》,把极乐世界判属第一类的凡圣同居士。[11]既不是二乘圣者所居的方便土,更不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居的报土,当然不会是诸佛法身所居的寂光土了。如果依据《仁王般若经》卷上所说偈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12]就此标准来看极乐世界,当然不算是净土。 三 由诸大乘经论所讲的净土,必定是十方诸佛所居国土,有的是为成熟有情而以愿力所成的净土,例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多半是由于成熟无量众生的功德,而严净诸佛的国土。但是也有释尊于秽土成佛的事实,过去七佛及未来的弥勒佛,也都于此秽土成佛,甚至《增一阿含经》曾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13]晋译《华严经》第一卷的开头便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 . 6 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14]《维摩诘经?佛国品》,亦有螺髻梵土语舍利弗言: “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佛语舍利佛: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亦不净土耳”。[15]此也可与《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所说: “于阿僧只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我净土不毁”。[16]因此可说:释迦如来的净土,的确就在人间,只要信愿行具足,便见自身即在佛国净土。故于《法华经?方便品》亦云: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17]这是告诉我们,当有信心:释尊的净土不离此娑婆世界的秽土,乃至仅仅进入佛寺,一称南无佛,或者听闻佛法者,都有机缘成佛,见此释尊的净土。 由于释尊的净土,虽应当信为事实,都不是凡夫所能得见,就有中国诸家学者对于净土的分类,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此于望月信亨博士所撰《中国净土教理史》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其目的虽为阿弥陀净土的判属报土或化土而作讨论,但也涉及释迦及弥勒二佛的此一国土,是净是秽,或报或化的问题。天台智者大师将此土及阿弥陀佛的西方世界,均判属四种净土中的第一类“凡圣同居土”;不过,西方阿弥陀净土是同居土中的净土,此界为同居土中的秽土。两者皆为应化身佛所居净土,因此另有学派如善导大师主张,凡夫得入报土。[18] 但是净土诸家对此娑婆世界,从未有人承认即秽土是净土的。 . 7 四 于中国佛教史上,无法见到人间即是净土之说,却能见到自性弥陀及唯心净土的思想。主要是出于禅宗的看法。 首先从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引用《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的经文: “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19] 因此断定: “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20]此为借用弥陀净土的主要经典之说,以之证明净土的诸佛,不出于此心的所想所念,若信此心即是佛,何必别向心外求佛求净土?以此与《观无量寿佛经》的连文并读: “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21]可知《观经》的原意,是以心想观阿弥陀佛宝像,此心即与佛相即相应,乃是由于佛的法界身,进入观想者的心想之中,并不等于禅宗所说的自性佛,也不等于法身无相的即心即佛。类此的经文,在第九观中,亦有几句: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22]彼经所言念佛三昧者,即是以心之眼,得见十方诸佛之光明相好身,乃是一种有形相的观想方便,非指遍一切处的法性身佛;又以观佛光相身故,亦以心之眼,得见佛的大慈悲心,也不是见的法界无差别相的理体法身,而是感受到诸佛大慈大悲的利生功德。可是站在禅宗的立场,来看《观经》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解释成为 “心外更无别佛”了。道信禅师所谓的“心”,是指的众生与佛同等不二清净无相的心体。[23]《观经》 . 8 是站在修行者的立场而说的有内有外之凡夫心。 因此,《观经》的净土是指方立向的极乐世界,道信禅师的净土,则是泯然无相的法性身土。[24] 道信禅师的理解目的,虽然不会受阿弥陀佛净土学者们所接受,却是很受中国禅宗学者们的欢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便主张: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又说: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复云: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25] 禅宗的净土思想是着重于清净的本心所显的真如自性,诸佛与众生心中的自性平等不二,众生亦未离诸佛的严净妙土。迷者向心外求佛求净土,悟者顿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当下未离严净的佛土。此与《楞伽》、《法华》、《涅盘》、《华严》、《般若》,尤其是《维摩》等诸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故于《坛经》,引用以上诸经经文,[26]发扬见性成佛,不异西方之说。不过,《坛经》所说的净土,绝对不是阿弥陀佛净土三部经的净土,而是如其所引 “如《净名经》(《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又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27]经文的“本心”及“直心”,都是明心见性的悟境,顿悟成佛的佛是理体的法性空慧之身,直心也是法身遍在的诸法实性净土。[28]此于《维摩经?佛国品》的原文所载,乃是由于长者子宝积,问释迦世尊,如何是诸菩萨的净土之行?也同于《大般若经》处处都说的菩萨摩诃萨如何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主要是问的净土的因行。所以佛说: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 . 9 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下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四摄、三十七道品、十善等道法,都是菩萨净土之因,乃至“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9]此与《坛经》所理解的“直心”即是“心不住法”的“本心”或真如心,是略有差距的。“直心是净土”,是净土的因行,类似《大般若经》为了净佛国土,必当成熟有情,所以成熟有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严净佛土。因行与果德是互相呼应的。不过,禅宗以“豁然”开悟,“还得本心”,看作当下见性,立即成佛,此人便处于净土,也是没有错的,那与《华严》、《法华》所说是相通的。因此可知,佛经中的净土,至少有五类:①以佛的神力显示者,如《维摩经?佛国品》释迦世尊以足指按地,显示舍利弗尊者是。②以佛的功德圆满,虽居此秽土,佛所见者乃是净土,如《华严》、《法华》等经所说者是。③以菩萨摩诃萨的修行功德、成熟有情所完成者,如《般若》、《维摩》等经所说者是。④以佛的弘誓愿力及其所修功德完成者,如阿弥陀佛的净土三部经所说者是。⑤以众生自悟自证,明心见性所得者,如禅宗的《坛经》者是。前四类是报身报土,第五类是法性身土。 五 不论是那一类净土,因行都很重要。若依自力修行圣道门者,修六度万行,历三只百劫,始能如《仁王?般若经》所说的, “唯佛一人居净土”,意思是说,三贤十圣的菩萨,都是不够纯净的,唯到成佛,才入净土。 若依他力念佛门者,《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仗阿弥陀佛等的诸佛大悲愿力,依法发愿,以信心方便,即得疾至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其方法乃是念十方诸佛,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亦应忆念诸大菩萨。特别提示: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10 是故应常忆”。[30]根据《阿弥陀经》,当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达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弥陀接引往生极乐国土,仅以持名念佛,为净土生因;《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生因之分,《无量寿经》亦有三辈生因的条件。 可知,阿弥陀佛的净土方便门,唯有《阿弥陀经》仅说持名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31]《十住毗婆沙论》则除称名念佛,亦应恭敬礼拜并念诸大菩萨名号。《观经》及《无量寿经》都说除了仅靠念佛名号,最少可得下品往生,至于欲求上品中品往生,必须另修附带的项目。这也就是在尚未往生净土之前,必备往生净土的资粮,是故凡为修行弥陀净土法门的人,都会在其生前热心于各项资粮的福业,也与依自力而修圣道门的发心菩萨相同,必须经营自利利他的事业。 例如《观无量寿佛经》于佛教授十六种观法之先,即标出: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32]此三福净业,已涵盖了人间共通的伦理德目,如对父母及师长的孝养与奉事;三皈、十善、众戒、威仪,已是僧俗七众律仪,并且包罗了菩萨的三聚净戒在内;慈心、菩提心、信因果、诵大乘、劝进行者,则为自利利他菩萨行的内容。由此明了,弥陀净土的因行,与他力圣道门的范围,并无二致。所不同者,是即生求生彼国,成就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不用历经初阿僧只劫方登无生法忍位。《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往生,上上品因是:除了已说三福净业,又说(一)当发三种心:①至诚心,②深心,③回向发愿心。(二)复有三种:①慈心不杀,具诸戒行,②读诵大乘方等经典,③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中品上生之因: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无诸过患;下品上生之因: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 11 合掌称念弥陀佛号[33] 再如《无量寿经》的(一)上辈生因:①舍家弃俗作沙门,②发菩提心,③一心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二)中辈生因:虽不必出家作沙门修大功德,但须:①当发无上菩提心,②一向专念无量寿佛,③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三)下辈生因:①当发无上菩提心,②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彼生其国,③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34]修行弥陀净土法门的人士,既然也以发无上菩提心,须修出离心、修慈悲心、修诸功德行,为净土的生因,故在尚未命终之前,除了系念忆念、念佛名号,或观彼佛光明相好及其净土庄严,此与一般佛法的修行禅观方法及菩萨行愿,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佛在人间成佛,为人间说法,劝勉人类修行成佛之道,当从人间的基本善法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