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五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2/2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八十九面第二行,「四无碍者」,从这里看起:

「四无碍者,一、法无碍,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诠者,具也,善也,言也。於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四无碍智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重要的方法,这四种前面我们读过,它也叫四无碍智。总而言之,是以智慧为体,以善巧方便为作用。这四种有体有用,偏重在作用上说,所以它又称为四无碍解、四无碍辩,辩才。法,首先讲名,名是名相。老子说得很好,我们翻开《道德经》,第一篇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地讲的名,就是老子所说的,本来没有名,名都是人给它建立的,所以名都是叫假名,这个一定要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假名,为什么?你喜欢你就改了,它不是一定的,不是永恒的。纵然你这一生,譬如我这一生出家叫净空,我前一生不是用这个名字,来世也不晓得在哪一道,也不是这个名字。所以,名全是假名,不要在意。如果执着在名相上,死在名句之下,那都是迷惑,那都是过失,那不是智慧,是烦恼。所以名也得要放下,叫名闻利养,你看名闻摆在头,利养还在其次。由此可知,世间人,六道众生对名分的执着多重!所以六道难出,真难!难在哪里?我们能细心观察,想到这个问题就明白了,就不难理解。言语也离不开名相,离开名词术语我们都不会说话了,我说人,人也是个名词,动物它也是个名词。佛教导一切众生,也要立很多名相,佛学里专门的术语,佛学大字典里面就起了这个作用。你要懂得名里头所含的意义,这叫义理,名的后头有意义。明白了,这是智慧,不明白会造成烦恼。

第二个是句,句是语言。说话能够用很简单、很短的这些言辞,把你所说的能够很清晰的表达出来,这言语是好言语,写字、写文章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对於言语文字的要求四个字,简要详明。四书自从朱熹编成之后,在将近一千年,他是宋朝人,宋元明清到现在,几乎是中国人必读之书,家喻户晓,这部书编得好。我学佛之后我有个想法,朱夫子编这部书,非常可能是受《华严经》的启示。《华严》是一部大经,朱夫子学过佛经,而且也有相当深度的契入。《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善巧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你看,那是行证。所以,清凉大师把这部经判为四分,信解行证。这是一部完美的哲学,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在全世界找不到这么好的哲学书,他称之为全世界哲学最高峰、哲学之冠,有道理!四书就很像,你看《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简要详明,《论语》、《孟子》是表演。《论语》,孔子为代表,圣人落实了,把《中庸》跟《大学》做出来,圣人境界,孟子是贤人的境界。所以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跟《华严经》那个架子非常非常像。

《大学》、《中庸》取自於《礼记》里面的两篇,真的是《礼记》里的精华,最重要的两篇,的确也是高等哲学。大家读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我们在此地讲名、句、文,多简单,一个字废话都没有。你把它减少一个字它就不圆满,你加上一个字就累赘,真正做到不增不减,这是好文章,言语做到这样是好的言语。中国古圣先贤所要求的标准,一点都没有麻烦。诸位如果真正好好去读文言文你就明了,言简意赅,言语简单,意思很圆满。现在人跟从前人比就差很远,说很多话,写了很多字,意思表达不出来。好的白话文,民国初年有,我们读过,读得非常欢喜,这些作者都是有中国古文学的基础,就是好的白话文要好的文言文的基础,白话文写得美!

我们的老祖宗,这是智慧、这是发明,留给我们后世子孙,智慧的财产、方法、经验,还有过去历朝历代的效果,都在这些典籍里面。不但是无限丰富的精神财产,精神财产能够带给我们物质的财富,能够带给我们美满幸福的人生。我们这一代疏忽了,也不止是这一代,上一代疏忽了,再上一代疏忽了,照曾国藩先生的话来说,我们已经疏忽了两百年,两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了。所以,今天我们生活过得这么苦,这样的迷惑颠倒、造业受的这些果报。这都是老祖宗不愿意看到的,老祖宗希望我们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殊胜。能做得到吗?能,智慧的累积、善巧方便的累积、经验的累积,所谓是踩着前人的肩膀一定比他高。中国过去,你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你们在戏台上能看到,那个帽子叫进贤冠,像楼梯一样,前面这一层低,后面高起来。表什么意思?前面是自己这一代,希望后一代高过我这一代,世世代代都向上提升,步步高升,这是祖宗对於后世子孙的期望。期望不是只有期望而已,他有行动,他真帮助你。发明文字,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发明文言文,文言文是能够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它有这种能力,不受时空的限制,把原汁原味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找不到,唯独中国人有这个工具。

学起来不难!我们是没学,好像看到它很难,其实它很容易。民国初年,儿童所读的这些书,小朋友所写的文章,我以前手头上有十一、二本的样子,民国初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全是文言文。现在大学文学院的学生不但写不出来,可能有很多都看不懂。当时写这些文章的小朋友多大年岁?十二岁以下。我不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聪明智慧不如前人,我们觉得现在小朋友比从前人聪明很多,为什么在这方面不如前人?没学,疏忽了,没学习,学习肯定超过古人。学习不是难事,从小背书,背书的好处太多了,背书第一个目标是让小朋友保持清净心。为什么?小朋友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叫他不胡思乱想?教他背书,这个方法最好,他每天背书,他就不胡思乱想了。这也能够帮助他,这是一种方法,背书是个方法,等於修定。背书好像是戒律、方法,目的是让他得到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里面把自性里面的德行开发出来了。

自性里头德行,最重要的是孝敬,世出世间法都从孝敬里头流露出来。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学生那么多人,向四面八方去传播。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有些地方七、八百年,唯有传到中国这一支,到今天两千年了。不但不衰,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居士成就的我们称高士,高僧、高士不胜枚举。我们要问,为什么有些地方传一、二百年就消失了,四、五百年就灭亡了?包括印度本土,印度本土佛教灭亡到现在至少是一千年了。原因虽然很多,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重要。外面的因素是其次,主要的因素是在自己,自己到底出现什么毛病?给诸位说,就在孝敬这两个字。对父母尽孝衰了,对学业、对老师那个诚敬淡薄了,问题就出现了。孝敬有形式没有实质,逐渐逐渐愈来愈淡薄。

在现前这个社会,佛法衰了,衰到低谷,当然外面环境有关系,现在的社会都讲功利,道德、伦理没有人提了,它能不衰吗?佛门里面本身也不讲。我们就说这个一百年,这一百年社会的风气确实是每况愈下。但是佛门里面还保持到一点形式,实质很难说了,但是形式还保存,保存到我这一代,还有这个形式。我们下一代,比我们在形式上都差得很远,再下一代我看恐怕就没有了,这是危机!孝敬要知道,父母、老师那是个典型,是个样子,对父母尽孝,对师长致敬,它真正的意思,是要把对孝敬父母的心,《菩萨戒经》里面所说的,孝顺一切众生,不是只有父母。《戒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是菩萨的孝。对老师的敬也是如此,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必须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跟对佛的恭敬没有两样。这样做,佛法才能够兴旺起来。不是我的老师,跟我没有关系,我对他敬什么?错了!大乘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佛恭不恭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头一个你自己是佛,不孝父母就是不孝自己的佛,不孝众生也就是不孝自己的佛,自他是一不是二。在世法里面讲这是圣学,在佛法里面讲是明心见性,那个时候态度自自然然就像经典上所说。

所以,我们要留意在经典上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去读《论语》、读《孟子》,你看看孔子、孟子当年在世,他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物,你就明白了。学儒,确实孔孟是我们的榜样;学佛,释迦、弥陀,弥陀四十八愿,弥陀、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到跟他一样,这叫学佛。无论处什么环境,再不好的环境,心里还要有怨、还要有恨,那就错了,你完全是凡夫。连儒家都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怕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这个不要紧,这不在乎,问你有没有道德;也就是说,譬如五伦有没有做到?五常有没有做到?礼义廉耻有没有做到?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有没有做到?这些东西做到,你成就了,你是圣贤君子。虽然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你看颜回就是个代表,他没有忧虑,他一天到晚非常快乐。孔子那么多学生,赞叹最多的是颜回,这是君子的一个好榜样、好模范。所以读书明理。

我们要问,我们细心去体会、去观察,颜回一生幸不幸福?幸福。为什么说幸福?快乐!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他没有哪一天愁眉苦脸,在那里抱怨,没有,从来没有。你问他,他什么都懂,他有智慧,他有德行。贫贱、富贵在佛法讲,那是人的满业,佛法讲因果,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物质条件就很差。颜回没有遇到佛法,那时佛法没到中国来,他要学到佛法,佛教给他,修财布施就会得财富,你的物质生活就没有问题,就可以过得去。我们比他幸运,我年轻的时候生活跟颜回差不多,可是遇到佛法,老师教给我,修财布施。我说我连吃饭都成问题,我哪有钱财布施?老师很认真严肃的告诉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有,一毛钱可以;一块钱行不行?一块钱勉强。你就从一毛、一块去布施。回去真干,干了三年,你看时间不长,才一千天,效果就出来,收入就多了。效果出来之后,我们愈多愈施,自己绝不留这个东西,可是愈施愈多。我教了不少人,有很多人用我这个方法去做,果然不错,愈施愈多。

胡小林做的企业,学会了布施,告诉我,每年赚的钱都出乎意料之外,营业额年年上升。懂得布施!财从哪来?布施来的。大陆上有个经营超级市场的新一佳,这个老总来看我,我教他布施,现在生意非常兴旺。告诉我,真的,愈施愈多。超级市场卖蔬菜,他标出来,他的蔬菜完全照成本出售,就是他买进来多少钱,他卖出去多少钱,不在这个里面赚利润,零利润推销,顾客都到他家去了。他告诉我,确确实实佛讲的话没错。我说你永远这样经营下去,你将来前途无量。别人都追求自己的利润,他追求什么?众生的利润,利润不要自己得,利润给一切众生。这叫真正学佛,这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有德行。都有这些人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让我们对佛法、对圣贤就产生了信心。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你都能得的到,连寿命也延长了,不求,自自然然的。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变成严重的过失。所以我们学佛、学教、学圣贤,面面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真得受用!

由句组成就是文,一段一段的这就是文,你在四书里面看到是章句,每一章几个完整的句子。有些一个完整句子它就是一章,有些是三、四句,多的时候十几句。这是四无碍辩里头第一个。能诠之教法名为法,这就是名、句、文,这是完全从教学法上来说。诠是什么意思?具也,善也,言也。於教法无滞,没有障碍,名法无碍。你在教学的时候,在文字上没有障碍。由此可知,文字是小学里最重要的课,小学不给你谈义理,先把这个基础打好。所以在过去教童子,就是教小朋友,着重在背诵。刚才给诸位说过,背诵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记忆,那是附带的,真正的目的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放心是什么?我们佛经上讲的三昧,目的在此地。从小就培养他依戒得定,因定开慧。你就晓得古人这个教学的智慧、教学的用心,怎样把一个人培养成圣贤,培养成佛菩萨。印度人讲佛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圣贤,因为人人皆是圣贤,人人皆是佛菩萨。

你要不从小培养,小朋友心也会散乱,也会胡思乱想。所以背诵是一个方法。副作用也很好,让他记忆古贤先贤的这些语言,帮助他开智慧。不用给他讲,他念多了自然就开智慧,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每天都在背书,一天背十遍,十天就一百遍,百日就一千遍,念到千日他怎么会不开智慧?千日是三年。这就是说明古人这个扎根教育多好!我们在历史上去看,古时候考试制度,未成年考中举人、考中进士的,等於说参加国家高等考试,不少人,十几岁。考中举人就有资格做县市长,知县、知府,你问他多大年岁?还不到二十岁。唐太宗十六岁做将军,二十七岁做皇帝,他那种智慧从哪来的?从小培养的。我们千万不要疏忽戒定慧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宝,无始劫以来,凡夫修成菩萨、修成佛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今天如果说离开戒定慧想能成就,没这个道理。戒定慧的根,记住,就是孝跟敬,孝顺、诚敬。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根大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怎么培养都非常难成就。好像一个植物一样,你想培养它,它没有根;养在花瓶,天天给它换水,它也长不大,它也不能保持很久。这就是说,我们看到芸芸众生为什么一生没成就,原因到底在哪里?你细细去观察,问题就出在根上。有孝有敬,五伦才全,五常、四维、八德慢慢就生出来了。这个东西就好像是枝干,再往上长它就有花果出来。花果是什么?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花果。在佛法里面的花果是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法里面的成就,佛法里面的花果。

第二是「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教法里有名、有句、有文,单单这个名,就是文字,我们讲一个字,这一个字里头含义,佛经上讲的不是假的,我们知道佛经上所说的,也就知道我们传统古圣先贤他们的典籍跟佛经没两样,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我们能发现吗?这是真的吗?不是假的。我讲经教学五十三年了,有很多经我讲了很多遍,譬如这部《无量寿经》,我讲这是第十遍还是第十一遍。我过去所讲的留的有录音带、有光碟,你们诸位去听听,一次一次你去比较听听你就知道,每一遍不一样,遍遍不相同!我今天如果再从头来讲给你讲一遍,跟现在讲的又不一样。那个时候讲的是那时候我所看到的意思,看到的浅,看到的范围不大,今天所看到这部经里面的意思不一样了,有看到深度、看到广度,深广没有止境。所以这部书你念一辈子,愈念愈快乐,为什么?遍遍有新意思出来,还是这么几个字,遍遍有新意思。它跟现在人写的文章不一样,你们去看报纸杂志,那看不出它的意思,一遍看了不想看第二遍,为什么?没意思。

为什么古人有这么深的意思,现在人没有?写这个字的时候,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个意识形态不一样,就是他的心念不一样;心态不一样,写出的字里面所含的东西就不一样。这样去体会你就了解,圣人跟凡人不相同,佛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自己好好的修养,逐渐逐渐把这些意思全都懂了。到什么时候全懂?明心见性全懂了,没有明心见性,你所了解的还是局限的、局部的,不是圆满的。一切法不离自性,字字句句义理无穷无尽。佛菩萨为我们说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契理就是义无碍,契机是法无碍,要适合於现前众生的程度、欲望、好恶。所以,文字是活的,不是死的。说真的,这些东西都是引导我们,引导什么?把我们自性智慧引导出来。这也就是说,一切经典都是世尊的方便说,没有真实说,真实是把你的自性引导出来,那是真实的。真实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才艺,都不是外来的。

把这些东西你都参透了,都明白、都清楚了,你对古圣先贤、对一切众生那种真诚恭敬的心油然而生,一点不勉强,它自然就生起来。到那时候,古圣先贤的典籍你只一接触你就看出它味道,法味。祖师大德们常说,「世味哪有法味浓」,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间,这个味道跟法,圣贤的法、佛菩萨的法一比差太远了,所以你会乐此而不疲。世间这些乐,时间久了会厌倦,所谓乐极生悲,自性里面的乐永远不会生悲,常生欢喜心,其乐无穷,无止境、无边际。为什么?因为圣贤的乐是从自性生出来的,是性德向外的流露。这个世间人,世间人迷,他没见性,他的乐是从八识五十一心所里生的,那个里面根本就是烦恼。所以乐极会生悲,乐里面有很多副作用,那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不像圣贤之法纯净纯善,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说教所诠之义理,所以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连世间法,孔子都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学是圣人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统统落实、统统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言语,变成自己的行为,快乐无比。颜回表演给我们看的,所以我说他那个与物质生活完全没有关系,精神生活。现在人所讲的精神生活,实际上还是物质生活,他哪有精神生活?真正在精神上得到那种快乐,必须把物质摒弃,把物质生活的那种乐丢掉,你才能真正得到精神生活。还带着物质,假的,不是真的,你永远尝不到圣贤的滋味,那佛菩萨更不必说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0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