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二甲五、具缚得生疑 乙一、征问 我们前面广泛的介绍自力的修学跟佛力修学的差别,在整个佛力的修学当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一门深入,因为你广泛的念一切佛、广泛的念一切的咒语,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精神体力当中,集中我们的心力,在每一尊佛当中,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那么在这么多的法门当中,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从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这种加持力,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们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 这个地方的问题就是说具缚得生疑,这个缚指的是烦恼跟罪 业,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我心中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碍点,有烦恼障、有业障。那这些障碍怎么办呢?这些障碍是不是会障碍我往生呢?虽然我有一种前进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种系缚的力量,那这二种力量到底应该怎么达到平衡?这个地方就是说,我虽然能够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自己也有烦恼障、业障,那这个应该怎么办? 我们看征问的地方:【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在那个地方睡眠。那我们现在以具足烦恼跟罪业的心态来忆念阿弥陀佛,我们也真心的归依阿弥陀佛,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净国土,而我的内心却有很多的烦恼罪业没有断,这样子怎么能够受生呢?我们把这句话讲白一点,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受了十二因缘的引导,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惑业苦,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只有三个重点──惑、业、苦。烦恼障(惑),我们会不断的在根境和合的时候起很多烦恼,这个烦恼就引导我们身口去造罪业,造罪业以后就得到一个报障,得到一个果报体;面对果报的时候,我们又起另一层的烦恼,又造另一层的业力,又得到另外 一个果报:就造成我们生命一种强大的恶性循环,惑业苦的力量,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切断。惑业苦在我的生命当中,它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动,而我们现在虽然创造一个佛的力量,那我现在有二个力量:一个是在三界流转惑业苦的力量,一个是跟阿弥陀佛往生的力量,那这二个力量应该怎么办?这二个力量在心中怎么达到统一呢?提出这个问题。好,我们看释疑: 乙二、释疑 【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你选择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善业力,慢慢的断除罪业、慢慢的调伏烦恼,最后把生死的果报结束,自力法门就是这样;第二个,你面对你强大的惑业苦,你可以仰仗佛本愿的摄受。就是说,断除心中的惑业苦,你有二种的选择,这二种方法,我们下面会简单的说明。首先我们看自力的方法,自力当中有二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刚开始,你如果从事自力法门,就是持戒为本,先成就善业力。说你如果选择自力修学要怎么办呢?要在这个娑婆世界修学圣道,当然你不是到净土,你受生的环境,是你过去有漏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有漏的国土,那在这个国土当中,《菩萨璎珞经》上说: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开始是不识三宝、不知善恶的因果。 我们回顾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我们的行为是受着妄想的引导,就是说我们的六根跟六尘产生接触、或者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就产生一个妄想,就把妄想创造出来;这个妄想对我们的行为、身口,就产生引导的作用。诶,我跟这个人讲一句话,我突然间就打一个妄想,那这个妄想要我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我的耳朵跟这个声音一碰撞的时候,诶,我又打一个妄想,这个妄想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是怎么样呢?心随妄转。 所以我们一个人生命没有因果道理的时候,我们是由这个妄想,或者说是一时的情绪,来引导我们的行为。那等到你学佛以后就不是了,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也产生妄想,但是你马上产生一种觉照的力量,就是因果觉照的力量出现,一个光明的智慧出现。所以你看一个人没有学佛跟有学佛差别在哪里?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生命的行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完全是由情绪来引导的。学佛以后,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是怎么样呢?他是先有一个目标,由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地。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的第一个,就是相信善恶业果,相信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依止这个因果的信心,我们发了菩提心,这个时候,刚开始学佛就是靠信心的资持,仰信三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心还是动荡不安的,因为你只有信心,还没有目标,你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 第二个,【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你想要在三宝中安住,那你就必须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的持戒,你看所有人持戒、所有人受戒,一定是发愿,以发愿得戒体,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这个持戒,我们刚开始是讲律仪戒,不是讲定共戒、道共戒,就是你心中的一种誓愿力。那什么是誓愿力?说我这念心、我这个攀缘心,还不能达到觅心了不可得,还是有所得,还是到处攀缘,对不对,它一定要动,你要我这念心,安住不动、正念真如,做不到!它没有办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不守自性,住在六根、六 尘的境界,就到处碰撞产生很多的妄想,这一定是这样子的。但是没关系,我现在没有办法觅心了不可得,我这心一定要动,我先把它动的范围设定下来,你的活动有它的范围,我有一定的标准;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你要一个小孩子坐在那个地方完全不动,那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你围一个围墙,你在这个地方可以动,这个地方是你动的范围,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你围一个围墙,围墙之外很多的野兽就跑不进来了。就是我们刚开始说是惑业苦,是不是!刚开始我们不是对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对手,刚开始是对治这个业,避免造罪业。 说你有没有情绪?有的。你有没有妄想?有的,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让你妄想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以这个戒法设定一个目标,成立一个保护墙,刚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惑业苦当中,要先对治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持戒为本;第二个就更深入了,成就正念力,止观双运。 我们再往下看:【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初学者,刚开始先成就善业力是可以理解 的,因为他不想到三恶道去。慢慢的,你菩萨戒身身相续,时间久了以后,你戒行不阙,在这个善业当中,你心中要培养一种观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你开始用无常、无我的真理,来观察妄想的起伏,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个妄想?因为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缘找不到,它离开以后,它过去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时候,未来心也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现在是生灭的也不可得:所以我们经常用无常、无我来观察妄想,你慢慢累积了经验,你就知道原来我们这个妄想的真实性,是觅心了不可得。 这个时候妄想的活动势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从躁动转成寂静,就成就了发心住,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见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从我空观再继续修法空观,广泛的修十波罗蜜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经过一万劫,经过六心住到第七的种性住,这个种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断除三界的思惑。这个时候,就把整个惑业苦的力量,全部停下来了。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门,刚开始要先对治业,再对治烦恼,就这二个:第一个成就善业力,第二个成就正念力,这二个方式,这个是了生脱死的自力法门。 那这个他力法门怎么办呢?我们看他力怎么做:【他力者, 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先到这个地方,这个叫做正行,净土的正行。 如果你今天选择他力呢,你刚开始要做的就是培养信心,你要相信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力。这个信心很不容易,你看我们一路从结夏安居以来,《阿弥陀经》《净土十疑论》,其实就是在培养信心,培养对阿弥陀佛归依的心情。我们讲一个严格的标准,你说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着进去念佛,你念佛的过程当中,你对佛号没有完全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实你都不是在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便的准备都没有做好,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为什么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有这么多佛可以选择,你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你根本没有办法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没有明白道理,你心中就有疑惑,带着疑惑来念佛,根本不能构成净土法门,因为你的三资粮不具足。 所以净土法门第一个:深信弥陀本愿的加持,你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救拔你,他有足够的能力。第二个,开始发愿,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习念佛三昧,你要有一定的定课,执持名号,先从一心,然后成就不乱。从这个发愿当中,虽然要成佛,但是你要先完成第一个目标,你要先离开三界火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在三界火宅,讲难听一点,你自己被火宅烧得已经是自身难保了,你根本不可能行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以后,成佛之道第一个先离开三 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你要先成就信愿行三资粮,这第一个正行。 再看第二个助行:【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你有正行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一些助行来帮助你心中的正念。那怎么办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净土当中,它是先成就正念力,你对弥陀归依的心情,然后再成就善业力。那有人就说:我念佛为什么要持戒呢?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叫做带业往生,横超三界。那带什么业呢?古德说:净土的带业只能够带旧业,不能带新业。 什么叫旧业?什么叫新业?这个业,这个杀盗YIN妄业,没错,你以前曾经做过,但是我现在已经完全忏悔了,我也没有再做的意愿,你的相续心,已经被你忏悔的力量完全破坏了,这个叫旧业,那是可以带的。你曾经做过,但是你现在已经不想做了,对这个产生厌离,这个可以,这个业可以带,这个临终不会产生障碍。如果这个业你现在还在做,而且有可能你还想做,这个业就不能带了,就叫新业,在临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所以我们要知道带业往生,讲得详细一点,只能带着旧业而往生,不能带新业,这个就是为什么要持戒的理由。 这样子讲,一方面我们持戒,一方面信、愿、持名,到临终的时候,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所以你看,到净土去的关键就是乘佛愿力,感应道交而往生,这个就是佛力加被的方式,就是第一个,你绝对不能再造作罪业了,从今以后,心心念念归依三宝,归依阿弥陀佛,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到净土去,到那个地方才开始断惑证真。 好,我们看总结:【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这以下把自力的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个比较。先看第一个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进,比如说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游多久呢?如果你是仰仗佛力,你是坐船,坐弥陀的本愿船,在短暂的时间,就能够日行千里。就是说,你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力,完全用自己的心力来面对你的惑业苦,那是非常辛苦、非常缓慢的,就像一个人游泳,根本不坐船;如果你能够坐船的话,那这个速度就快多了,断惑证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个人的游泳,来作为第一个譬喻。第二个,譬如劣夫,我们是一个果报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那如果你能够跟着转轮王出巡,坐在转轮圣王的轮宝,你坐在轮宝上,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就能够遨游四天下,这个当然是转轮圣王轮宝给你的加持力,它真的能够急速成就的。 所以从断惑证真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自力法门,它一定先成就善业力,再成就正念力。你看你要走人间佛教、求增上生的人,他一定要广修福德,广泛的跟众生结缘,因为善业力是他的基础,你福报不够,你修止观障碍重重。但是净土法门它对于修善,也非常赞叹,但是它不是非常强调,它要你先成就正念力,你的心必须跟佛的功德,那种信愿的力量要先栽培起来,先成就正念力。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不管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其实整个佛法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正念力,就是你那个观照力,但是因为你观照的不同,就影响到你到底是走自力还是走他力。 诸位也可以检查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现在生命的一个方向。就是说你现在遇到一个重大的逆境(顺境不算),你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体的病痛,或者是人事的障碍,你回光返照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的?如果说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这些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梦如幻的,它都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然后你就在空寂当中安住,渡过你的暴风雨,那这样子的结果,你是以空性来对治所有的烦恼,你的结果当然是不受后有──你不是修净土法门。你在整个逆境的过程当中,都没有提起佛号,也没有想到净土的 极乐世界,那你现在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到净土去。你心灵的灵动,就代表你未来生命的征兆。 第二个,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管外在怎么纷纷扰扰,我就专心的安住在佛号,我相信它会保护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号,一切事情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结果也度过了暴风雨,因为因缘法是生灭,他也度过去了,这个人肯定到净土去。 第三种人禅净双修,他遇到逆境的时候先提起空观,观察这是如梦如幻毕竟空的,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真空妙有,这种人也是到净土去。所以你可以检查一下你现在的情况,就是说心为业主,你的心灵现在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在走动?你可以遇到逆境的时候观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门,还是走他力法门,就很清楚。好,这个地方讲到自力跟他力修学的差别。 二甲六、生彼不退疑 乙一、征问 前面都是偏重在因地的修学,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应该要一门深入,应该要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都是在因地的建立信心;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的相貌,它的特色是不退转。身为一个净土,为什么有不退转的力量?这以下提出一个问,我们看问题: 【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我们往生的人,当然有很多的圣人,但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我们只是在临终的时候,让烦恼罪业暂时不生起,这个时候弥陀现前,感应道交到了净土;但是到了净土,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还在那个地方睡眠,没有消除掉。你看邪见,邪见最重要的就是我见,我们经常认为有一个自我,我们认为别人跟我是不一样的,经常跟对方产生对立。有了对立以后,就经常产生碰撞,就产生贪嗔痴的烦恼,因为有自我,我们就习惯性要保护自我,保护自我的结果,就产生了贪嗔痴,这样子往生彼国以后,怎么能不退呢?因为我到极乐世界去,跟六尘接触、碰撞的时候,也会生起我见、生起烦恼,那怎么会不退转呢?怎么能够超过三界正念的功德呢?这个功德是怎么产生的呢?提出这个疑问。 乙二、释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