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

佛学会议论文汇编1(1998)

页247-266

·1998法鼓文化

台北市

--------------------------------------------------------------------------------

页247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提要

甘地的理想社会是以培育人的灵性为依规。这很合乎佛教《维摩诘经》之“众生心净则佛土净”之净土思想。

甘氏理想社会之蓝图,是以社区,村落为单位,或可称之为“乡村共和”或“社区共和”(The Republic of Community)。

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由每一个大村落,大社区自行选出自治委员,组成委员会,实施轮值或集体领导。一切经济,社会,政治设施以公约代替法律,命令,以尊重人性为着眼。居民之养生、送死全由自治委员会负责处理。

集各大村落、大社区为单一国家,除国防、外交、交通有赖中央政府统筹外,其他均不准政府插手。因为甘氏认为权力之下,没有真理、正义。权力会抑制人民的灵性,不利灵性发展。所以甘氏主张中央政府不应干涉自治社区太多。

甘地的理想社会有其历史背景,有其个人实施之计划,也有其实验之例证。所以并非出自虚妄的幻想。

页248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但甘氏之理想,终因陈义太高,最后仍为现实之社会及科学发展所淹没,竟即身而亡。不过,甘氏理想社会之得失,仍可作为我们现代推行“人间净土”之借镜。

关键词:1.甘地2.社区共和3.转轮圣王4.人间净土

一、前言

如严格地分:印度文化的传统是以吠陀文化为主流的;非吠陀文化为分流[1] 。即是说,从《吠陀经》(Vedas)、《梵书》(Brāhma·as)、《奥义书》(Upani·ads)到以后吠檀多学派(Vedānta School)一系列之发展是以雅利安人(ārya)为主流的。当我们一提到印度文化就直觉地以为就是雅利安人的文化。但那非雅利安人如奥族人(Australoids)、荼卢毗人(Dravi·a)在印度文化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诸如六师(Six Teachers)、耆那教(Jainism)、佛教,尤其薄伽梵曲(Bhagavad Gītā)是甘地一生奉持之主要教义。因此,本文所指之印度传统就是依以上两者之主流与分流而说的。

以上之种族移植到印度这块大地以后,因地形、战争、天灾……种种关系使得各种族在不同时期而分裂,形成互不相通的语言与小邦。直到十九世纪,英印帝国之合纵连横的统一大小诸邦为止,仍有六百多个[2] 。虽然在印度史上有几个统一之帝国,可是,最多只是政治上,军事上之统一;在民政、社会、

--------------------------------------------------------------------------------

1. 拙着《印度思想文化史》,页463,1995年,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2. 拙译《印度通史》下册,页1305。

页249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经济上,各小邦仍有相当之自主权。这种“地方自治”之小邦,直到英国统治印度时亦复如此,甚至诸小邦酋长,英王亦得虚与委蛇地向其称孤道寡[3] 。由于印度历史上小邦众多,自然不乏贤主,所以仁王、转轮王,常为人乐道。

甘地的父亲原本是坡般达尔(Porbandor)邦的首相(财政大臣)[4] 。虽然甘地,乃至印度历史上均不见有“净土”(Pure Land)一名,仅佛教之《维摩诘所说经》有“众生心净则佛土净”[5] 一语,实质上,其仁王、圣王、转轮王所治之国土,也就是“净土”,甚至是“人间净土”[6] 。

甘地的理想社会,是“乡村共和”(The Republic of Community)就是他的人间净土。今天的传记作者,大都以为甘地一生最大的贡献是领导印度的独立,尤其是以“非暴力”(Non Violence)之方式,也完成了甘地个人伟大的人格。其实

--------------------------------------------------------------------------------

3. 由于英王拉拢诸小邦酋长,亦以王室礼相待,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便于征服。1877年,维多利亚女皇将英印帝国改为印度帝国(Empire of India)自己兼任国王,大小诸邦已均属印王所封,至此,英国完全统治了全印度。

4. 轮王、仁王:关于轮王见程兆熊译《薄伽梵曲》第4章1~4颂。中华学术院印度研究所印行。为本文注九之异译本。实际上仁王转世即轮王。另见《长阿含经》大正1,39上〈转轮王修行经〉。

5. 大正藏14,538上~下: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6. 狭义言之,人间净土是相对于他方净土而言;广义言之,人间净土就是人们所希望人间能实现之理想社会。所以说,甘地之理想社会就是人间净土之广义而论。他方净土请参见《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第5页,圣严法师〈净土思想的考察〉。

页250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领导印度独立并非他唯一的目的,而只是他追求理想之过程[7] 。他的真正理想是在建立理想的社会,创造人间净土。也可以说,在他领导印度独立时的各种方法,诸如非暴力、民事不服从,建立农村经济,办报纸、杂志,亲自领导干部下乡宣传、服务、乃至每日之斋戒,祈祷,日常生活事必躬亲,不假他人……这些都是他要建立理想社会“训政期”[8] 所作之工作。

二、甘地理想社会思想的背景

甘地理想社会所受其传统思想之影响,可以两大史诗、佛教与印度教分别举例言之。

(一) 两大史诗:

在《摩诃般若多》(Mahābhārata)史诗的第四章即是《薄伽梵曲》,又称国王之歌,表面上是在描写战争,如何作正义之战,实质上,是在说明人生感情与理性之战,或说是邪恶与善良之战。国王克利希纳(K···a)代表神圣,代表真理来指导阿琼那(Arjuna)五兄弟与其堂兄弟们作战。克利希纳王说,对邪恶屈服就是罪恶,为真理、正义而战才能教育灵魂,使灵魂

--------------------------------------------------------------------------------

7. 同注1,页321:甘氏之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教育理想、哲学思辨及伦理规范都具有同一共同目的,即启发人的灵性,认知真正之神圣。同注10,Vol.I, P.97

8. 关于甘氏生活见注11,结论VI、VIII。训政一词是借用孙中山先生语:建国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甘氏争取独立之革命,采非暴力政策,因之,没有军政期,藉实行非暴力,组训民众,即是训政。

页251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升天。所以人要为所当为,不要为一己之私而为[9] 。

甘地说:上帝就是真理,人们可能不相信上帝,但一定相信真理[10] 。甘氏之意,一般人若只信仰上帝,上帝与真理不是同一的话,就容易成为迷信。所以对一般宗教提出了二十六问[11] ,主要在指出,不是与真理同质之上帝如何能平等地对待信徒,即使信徒得到庇佑也是失去了真理,也失掉了宗教,乃至上帝之神圣。

甘地在领导独立运动中,他的若干政策受到同志们的怀疑,乃至反对时,他说:我并不勉强各位与我合作,只要站在真理的一边,上帝就会站在我这一边[12] 。在甘地的全集里,我们看不见他有任何自得、自夸的傲语;只看到他的忏悔与谦卑。在忏悔与谦卑中隐藏着无比力量,使人毫无保留地对其献出至诚的信心。他就是十九世纪克利希纳王精神之重现。

--------------------------------------------------------------------------------

9. 徐梵澄译《薄伽梵歌》:且有鉴于自法兮,汝亦不可战栗;舍正义之战兮,刹帝利事更优越(三、二一)。又,尔之分尤在行兮,无时或在其果。勿因业果故为兮,亦毋为而自豪(二、四七)。香港室利陀罗频多哲学会发行,1957年初版,为注四之异译本。

10. D.G.Tondulkar "Life of Mohandask Karachano Gandhi", first edition, August 1951, new edition 1960, reprinted 1988. Vol. I, pp.195、221; Vol. VII, p.363.

11. 1894年4月6日写给 Shri R. Ravjihai Menta 信中提出。见:"Collected works of M. Kumarappa", first edition 4, 2, 1986。

12. 甘氏之民事不服从运动,有人反对,尤其是共产党认为:这个运动是将甘地送上独裁,成为一党之私。V.T. Patil "Mahatma Gandhi and the Civil disobediencemovement" pp.155~156。又同注10,Vol.V, P.290:即使没有人追随我,决非独自一人,有上帝与我同在。

页252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在《罗摩史诗》(Rāmāya·a)中,叙述矫沙罗(Kosala)国王之太子罗摩很贤,为体父王之困难,自愿将王位让予王妃之子,而自我流放到森林中,与林野百兽为伍,与花鸟同栖,等于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森林王国。百兽为其子民,猴王为其组成猴军。罗摩在印度历史上也为有名之轮王,说他是神圣的化身[13] 。

甘地一生素食,为消除印度的阶级社会,替首陀罗(·uudra)阶级作代言人[14] ,倡导宗教和谐,为贫苦的佃农向地主请命,终身自奉极简,每餐大都只一杯牛奶、小柠檬、及面包裹腹。他领导印度独立革命成功以后,坚决不肯担任国家元首,甚至连任何名誉上之闲职他也恳辞。这也有如罗摩太子辞去王位。罗摩流放到森林中;甘地甘愿与斯民相对于骨肉血渊之中[15] 。甘氏于一九四八年元月三十日,下午五点十分他作完晚祷后,由他的两名孙女扶着走入群众时,被一个偏激的印度教徒连开三枪。甘氏在弥留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地向罗摩神祷

--------------------------------------------------------------------------------

13. 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页9~22,1979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14. 同注10,Vol. III, p.168:“我为不可接触者之阶段而奋斗,就是为人类不纯洁而奋斗。”按:不可接触者,即印度传统以来之首陀罗(Wudra)阶级,在印度为奴隶阶级,不受神保护,为一期生死,如同草木;主人可以随意买卖,如同家禽。

15. 借用曾国藩语。甘氏一生都是与民共甘苦,自奉极俭。见注12,P.171。“Navajivan”报于1930,9,3报导安排甘氏到各村演讲日程,各村只能准备村民所用之食物,羊奶,或一天三个柠檬,晚上睡觉仅用草席即可。

页253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告着[16] 。

其实,早在元月二十日的群众大会时就有人在他三十公尺外放过一次炸弹,警卫人员劝他要回避群众,甘氏坚决不相信有人会伤害他,他认为那只是“军事演习”而已[17] 。八天以后高尔先生(R. A. Kaur)很关心地问,有任何人打扰您吗?甘氏不悦地答道:你这样问,表示你并不了解我,即使有人给我一枪,我也一定含笑而去,这表示我没有愤恨,是上帝存在在我心中[18] 。两天之后,果然,甘氏在中弹以后是含笑地称颂罗摩神之名而长逝。

一九三八年八月甘氏接见中国陶教授说:中印的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日本国及军队,但对付日本的军队不能像印度使用非暴力[19] 。他鼓励中国人为正义而战。有如博伽梵曲中的阿琼那。他深信中国人没有领土的野心,也正如阿琼那打了胜仗也放弃王位一样。事实证明,日本投降了,中国以德报怨,也放弃了日本对中国之赔偿。

--------------------------------------------------------------------------------

16. 同注10,Vol. VIII, p.300。

17. 同注16,p.274,日后证实,这次恐怖事件就是针对甘氏而来,他亦平静地说道:即使是如此,我亦会含笑而去,心中没有恨。

18. 同注16,p.286。

19. 笔者按,所指之陶(Tao)教授,应是指前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言。戴氏曾于1938年8月访问印度,并代表政府捐助泰戈尔所创办之国际大学,成立中国学院, 后交由侨居印度之学者谭云山先生主持。注10,Vol. I, p.268。

页254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二) 佛教:

一九三八年八月,有位日本国会议员高冈(Takaoka)拜访甘地,请他为日本国人民说几句话。甘氏说:亚洲是全世界的亚洲,不只是亚洲人的亚洲,真正佛教国家仍是印度,所以能奉行非暴力,其他国家只是名义上为佛教国家……因此,我没有什么好告诉你们的……[20] 。

佛陀所揭橥之五戒,其中之不杀生(ahi·sā,甘地引申为“非暴力”[21] 。虽然,甘氏从未提到佛教的教义,可是,在他的血液里,已充满了佛教慈悲的精髓。

(三) 印度教

《吠陀经》为印度教(Hinduism)源泉,原本是拜祖先与自然神教,是多神教,由于从人文社会制度反省,从多神崇拜演变成数个主要神之崇拜,到了《梵书》期才归为一神之梵天崇

--------------------------------------------------------------------------------

20. 日本军阀提倡大亚洲主义,野心主宰亚洲,不让西方国家染指;甘氏所以反击道:“亚洲是全世界之亚洲。”又甘氏以为只有真正奉行佛教慈悲精神的印度才能实行非暴力;也暗示,中、日两国只是名义上,形式上的佛教国家,仍各有自己之文化背景,所以他说:“你们一定会真实地守住你们自己的传统。”同注10,Vol.I, p.322。同时,他也警告中国:“但对日本军队中国不能使用非暴力,……中国只要训练两千万精兵,就足以使日本人投降,做中国人的奴隶。”同注10,Vol.I, pp.319~320。

21. 不杀生,为五戒之一,见《大正藏》1、59下:“云何五法向善趣?谓持五戒:不杀生、不盗、不YIN、不欺、不饮酒。”

页255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拜[22] 。

依此观点,甘氏面临国内宗教复杂,又须一致对付英国,所以他提倡“人的宗教”[23] 。他认为所有宗教的本质是同一的,只是宗教的形式不同。这不同之形式就是宗教生活的方式不一。他遵从任何宗教之生活方式,但决不同意有不同之上帝。因为这个世界如果有多个上帝,多个极终真理,则这个统一之世界便无由形成。正如同一人有多种社会关系,有其子,有其父,有其兄弟,各以不同之关系来定其称谓。依甘氏,凡只相信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其他宗教则是迷信。

印度是多种族的国家[24] ,对外无法如中国以民族主义对抗外国之侵略。所以甘氏的宗教观,以及宗教改革与其独立运动两者之目的与手段是同一的,均采取和平、不抵抗的策略。

三、甘地之理想社会

甘氏为其理想社会所绘制之蓝图散见在他的历次演讲及着述中;以社区为单位,要建立一个能教育灵性的社区,无论经济、卫生、养生、送死、司法、警察……都能自给自足。一九

--------------------------------------------------------------------------------

22. 同注1,页73:将生主、布尔夏,祈祷主……等不同超越神归纳到唯一的梵天。同见:“The Upanisads” IV.5(Translated by F. Max Myller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Part II, pp.181~185。

23. 甘氏说:就我的观点言,宗教本质就是人,如果相信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难道 上帝会创造一些人压迫其他那些人吗?同注10,Vol.III, pp.220~221、235。

24. 同注1,第17~20页:印度早期之殖民,如连以后中亚回教及西方人之侵入与移民更为复杂。

页256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四八年,元月二十日,他在毕尔拉馆(Birla House)召集会议,对于社区之发展有下列几点具体的计划,离他被枪杀过世只有十天。可以说,这是他理想社会盖棺论定之观点[25] :

·村人应分别接受技术训练。·无论职业、或人口均应登记。·各社区应有不同之宗教活动与设施。·各阶级、各宗教一律平等。·阶级之形成只是职业分工,职业都是神圣的。·社区居民应一次一次地接受终身教育,以培养其能力专长。·各社区应负责各社区居民生、老、病、死之福利。·鼓励居民接受行政管理与法令规章之教育。

依照甘氏以上所说,除了国防,交通及高等教育有待政府统一办理而外,几乎不必上级政府插手。因为以作官吏为职业的人 会受到腐蚀,所以他有句名言:凡以权力表现爱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爱。反之,不假权利、官衔而自愿付出,服务人群的才能证明是纯粹的爱[26] 。

所以甘地一生原只想作一名律师为受压迫的穷人说话,他亲临南非见到印度工人之苦难,遂主动投入印度侨民社会为他们争取权利,返回印度后同样投入独立运动。待独立成功,决不参加政府任何职务。他也以此警告他的革命伙伴:居官职不是任何权力,而是为上帝服务来教育民众[27] 。

--------------------------------------------------------------------------------

25. 同注10,Vol. VIII, pp.286~287。

26. 同注10,Vol. VIII, p.283。又说:道德律是自律的,以立法来管理人民是对人灵性的 迫害。同注1,页314。

27. 同注10,Vol. VIII, p.283:在政府工作,不是代表权力;国大党应做上帝的仆人, 这是公职人员最适当之身份。

页257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因此,能为上帝服务已是个人最大的荣誉,所以公职人员不应有高薪,以一般人民生活所需之薪水即可[28] 。

四、甘地建立理想社会之步骤

甘氏原来并非有意地要建立什么理想社会,有此一设想应是他在南非杜尔班(Durban)组训印度侨民开始的。诚然,他为印度侨民受到当地之歧视自然表示不平;同时,也体认到印度侨民在工作上之慵懒、不爱卫生而感到遗憾。甘氏除为他们办理法律诉讼案外,也与他们定期举行宗教集会;后来,创办了“素食杂志”(The Vegetarian)作为喉舌,一八九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该杂志提出了七点素食之好处。他指出:四种印度人的阶级,以婆罗门及吠舍两阶级的吃素最彻底,实际上印度绝大多数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他称素食是维生食物(vital foods),重要的是不但养生而且能培养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来教育自己的灵魂[29] 。

甘氏为了激起印度侨民之爱国心,也不断在“素食杂志”撰写关于印度人之习俗、生活、节庆、食物等的杂文,刊到他的专栏之内,唤起了印度侨民之向心力与爱国心[30] 。在甘氏之领导下,杜尔班的印度侨民已形成一团结有力之社区。甘氏非

--------------------------------------------------------------------------------

28. 同注12,p.201:1934年5月18日对国大党演讲:我要求诸位不要过分享受舒适之生活,而要保持贫苦……确定以后没有和平安宁的好日子。同见注1,页312。

29. 同注12,载于1894年3月24日之“The Vegetarian”日报,称素食为 Vital Food。同年4月28日告读者公开信,说明素食七点利益。

30. 同注12,pp.24~52。

页258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暴力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31] 。

由于甘氏在南非以非暴力,组织南非侨民成功,当时国内各界一致要求其返国从事独立运动[32] 。他首先在他的原籍地估雅罗第(Gujarati)成立民报(Navajivan, man of God),意为上帝的人民[33] ,透过“民报”报导他在各地之活动。起初是以英文,以后发行各种不同之文字。例如一九三O年九月三日该报就刊出他的访问日程,他要求一天拜访三个村落,只接受一杯羊奶、一个大饼,晚上如在没有被子之村落,只准备一张草席即可过夜。但他特别要求,来参加集会的,要包括各种宗教、各阶级的种族,不能有任何歧视。同时,大家必须要携带“纺车”[34] ,甘氏要与村民一同纺纱而后才进行演讲晤谈。

他要求民众,不要对官员特别恭维,但也应视他们为同胞,同样地爱护[35] 。因为甘氏是基于人性平等,灵性也是平等的。也正如四种阶级,只是分工不同,不是人格有高低[36] 。所以甘氏的理想社会乃是一绝对平等的社会。

--------------------------------------------------------------------------------

31. 同注10,Vol.I, p.37。

32. 甘氏于印度国大党组成之际一度返回印度;嗣后,始渐渐形成其领导地位。

33. 同注10,Vol.III, p.192:“Navajivan”,专为宣传保护不可接触的阶级而创立,也保护其他弱势团体及无助之贫苦大众。

34. 同注12,p.171。

35. 同注12,p.172。载于1930,3,30之“Navajivan”报。

36. 同注10,Vol. V, pp.170、177,於呼吁废除不可接触者阶级历次演讲中均有提到。

页259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五、甘地理想社会之实验

甘氏于一九一○年在布拉(Poola)市郊约一小时车程处建立了一个实验社区,他为了纪念托尔斯泰(Tolstoy)而称之为“托尔斯泰农庄”[37] 。在这农庄里有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家庭,各人保持自己的信仰;但同工同酬,每人都必须分担社内各种工作,不能假手其他任何人,每天定时学习、上课、祷告、工作,一切自给自足,不接受外来之任何捐献。也自订有庄规,可说是备而未用。成员有老、有小、有壮、有男、有女,有单身、有家庭,有各地方、各种族人。这些大都是甘氏之追随者。约维持了三年之久,甘氏以后之“民报”干部及推广大社区运动之主要干部大多出于该农庄之有关成员。

甘氏非暴力思想一词虽是源于佛教之不杀生;但其内容却也受到俄哲托尔斯泰的影响。托氏先于甘氏提出不抵抗(Passive Resistance)主义[38] ,甘氏身临南非看到有色人种受到虐待,正从事解救印侨之际,对托氏之论极为激赏,乃主动与其连络,甘氏之“非暴力”就是在此时一八九三~一八九四年提出的[39] 。托氏于一九一○年十一月二十日过世,同年九月七日他写给甘氏的信说:谢谢你对我“不抵抗”思想之关心……

--------------------------------------------------------------------------------

37. 同注10,Vol. I, p.117:该农庄于1910年5月30日成立。

38. 托尔斯泰在1910年11月20日过世,9月7日曾写给甘地一封长信略谓:我收到你的〈印度舆论〉(Indian Openion),对于我的不抵抗之关心。爱是人类生命中之律则;爱不能作生命中律则之工具……一旦爱赋予强制性,爱就成为生命律之工具……。同注10,Vol. I, p.122。

39. 同注10,Vol. I, p.37。

页260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其实,我的“不抵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包含了没有虚假的爱,爱要永远与人的灵性相关连,而且,爱应经常保持在灵魂中活动,它是人类生命之律则[40] 。

甘氏最重视教育、宣传,他也曾办有印度舆论(Indian Opinion),与青年印度(Young India)等刊物,他将农村经济建设、乡村社区与独立革命合而为一。甘氏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的政治哲学所使然。他相信全民革命,革命之成果是属于全民的。由少数人革命,则革命成果会落人少数人之集权专制[41] 。甘氏此一观点,由中外改朝换代之史事都可作为血淋淋的痛苦教训,尤以中国为然[42] 。

六、对甘地理想社会之刍议

甘氏在其领导独立成功以后坚持谢绝政府之要职,正待全心全力推动理想社会工作之际即不幸遭受狙击逝世,似有同于中国之国父孙中山先生,已规划出建国蓝图,未及着手实行即辞世了。但二者之革命,其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故规划之国家蓝图亦大异:印度是宗教国家重理想;中国是人文化成的国家重现实[43] 。孙氏之现实易于实现,可分期完成;甘氏之理想则

--------------------------------------------------------------------------------

40. 同注10,Vol. I, p.122。

41. 同注12,p.178。

42. 如中国历史上,历代之帝制王朝,莫不是纯粹争做皇帝接竿而起,大都没有一定的理想。所谓汤武革命之吊民伐罪也仅止此例而已。

43. 印度是宗教文化国家,偏重精神生活,不太着重物质,所以重视人之业力,重视来生,经常有宗教冲突;中国以儒家为中心,对来生、鬼神均存疑,所以在中国,没有严重之宗教冲突。

页261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难于实现。即使是只图建立社区,如其理想然,都是很难的。

譬如佛陀于两千多年前即已提倡众生平等,但印度之阶级社会仍沿袭到今日不能完全消除;同工同酬,中国大陆在六○年代实行人民公社,看是平等了,但集体或个别怠工,生产力大减,不能激起劳动动机,所以终至失败。或说,甘氏之社区并非集体劳作,而是个别生产,也行私人财产制;但若属自由经济,无论人口或财富流动性大,变动性亦大,如甘氏所理想之定型的社区极难存在[44] 。甘氏之所以在民间受到普遍之欢迎,是因为甘氏个人之人格感召;推广农村经济时,也有助于农村经济之改善;尤其有外敌英人之侵略存在,甘地的领袖地位更能受到尊重。然而甘氏在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印、回分争,他之主张对巴基斯坦让步,多激起偏激之印度教人士不满[45] 。

在这种情形下,甘氏之理想社会即使他乃活着继续从事推动改革,是否一如往昔也是未定之天;甘氏逝世以后迄今,无论交通、通讯、科学均有了大大地改变,他所谓乡村不要依靠城市之说亦窒碍难行。

七、对甘地理想社会之反省

理想与现实,毕竟不同。由现实社会提升到甘氏的理想社会,在可预期的将来,也很难实现。但亦有其重要的价值:

--------------------------------------------------------------------------------

44. 可以预见,未来居民因各种变迁关系之原因,流动性会愈来愈大,甘氏完全以道德规范之乡村共和,更不可恃;尤以其集乡村共和、城镇共和为一统之国家,更是太理想化了。同注1,页314。

45. 同注1,页253。

页262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一)理想社会之设计,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实比现实社会更为重要。它可以代替宗教一部份的功能,例如宗教之天国、佛国,虽在现实不能到达,但经过相类似之理想社会之设计,在天国、佛国与现实社会之间,有一较具体的理想社会。它比天国、佛国较为近捷;但它确比现实社会较为理想。

(二)理想社会思想之提出,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实践、奋斗之目标。虽然目标未必能达成,但至少在其实践、奋斗之过程中具有一定之价值。例如任何年轻人立志做任何大事业,即使将来不能成就大事业;但他的奋斗、学习、研究之过程所得之利益仍是有收获的。

(三)理想社会之设计具有积极之教育作用。甘地本人在宣扬他的理想时,就亲自参予各社区的活动,与村人过同一样地生活、作同样地工作,他不是用言词来感动人,而是用行动感动人的;尤以他的人格,他的智慧,他的领导风格都能使人感到他的神圣性,人们对他的记忆是超越时空,存在久远的。虽然甘地已不在人间,甘地理想社会也可能永不能实现;可是甘地之精神,甘地理想社会会仍长留人间,对世人发生教育的作用是深远的。

其实,理想社会与国度,在中国古代有“包胥氏”之国[46] ;有道家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国[47] ;有陶渊明

--------------------------------------------------------------------------------

46. 包胥氏之国见《易》〈系辞下〉。

47. 见《老子》80章〈小国寡民章〉。

页263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桃花源之理想乐园[48] 。在希腊,有柏拉图之“理想国”[49] ;在十八世纪以来英国、俄国均有“公社”之实验[50] 。但都只是存在在观念上,想像中;即使已付诸实验也只在短期内即告失败。

倒是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将柏拉图理想国集体劳动、集体托儿、集体企业等实现了;也将甘地工资统一及低工资政策做到了,可是,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所以无论上述前人之经验,是基于浪漫的情怀,或是从社会的、宗教的,乃至暴力的不同立场来实行其理想之社会,都是失败的。

其失败之原因:一在疏忽了人的尊严;二在疏忽了人性的双重性;三在不能激扬人的创造力。基本上,也是有违背人性的。即使是甘地的理想社会也有违反人性之嫌。因为人不仅存有天理,同时也存有人欲。在甘地的理想社会里看不到有乐育之设计,而乐育一项对现代青年之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说,以建构一个理想的人间净土来看,甘地之社会蓝图对人类灵性具有相当教育性;但如要真正实现人间净土势必

--------------------------------------------------------------------------------

48. 见〈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页350,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

49. 柏拉图理想国(The Republic)主张哲人治国,无私人财富,连子女都是国家所有,自 生下即交国家集体抚养,夫妻分居男女公社。

50. 同注10,Vol. I, p.122:十九世纪托尔斯泰称其为暴力当道的时代,人民在暴力主宰下求生存,所以当时各国有实验性公社成立。除了托氏外,1884年在英国伦敦有由 Sydney Webb 等建立之费边社 (Fabian Society);甘地之托尔斯泰农庄;民国初年,我们太虚大师亦建议将南普陀由国家成立一示范净土。《太虚大师全集》24册,〈建设人间净土论〉,页398~400。

页264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重视人的双重性格,那就是天理与人欲,亦即儒家所说之良知与人欲。基于此,以甘氏之理想社会培植人的灵性,且不昧于现代科学及社会之大环境下来营造人间净土始有可能。法鼓山现正在赓续推行。建立人间净土,甘氏之得失,实值得借鉴。

八、结论

最后,我们将以上甘氏之理想社会再作一极为清晰、具体之结论。

1.甘氏之理想社会是宗教的:主要是一个理想社会才能培植人的灵性,所以甘氏之理想社会就是一人间净土。他主张真理即上帝,上帝即真理。不相信有上帝的人,一定得相信真理;不相信有真理的宗教信徒,一定相信有上帝;但甘氏认为真理、上帝是一体的、同一的。

2.甘氏之理想社会是平等的:甘地所到之处,一定要求有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聚会中学习了解,从了解中达成融和。村社干部由职业或选举产生,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分别。工资同一,没有贫富之差别。完全为一平等社会。

3.甘氏之理想社会是以自然社区为单位:所谓自然社区应以人口、经济条件、交通……等作考量。因为这些是能自给自足的基本条件。

4.甘氏之理想社会是一个养生送死的福利社会:社区内居民之生育、保健、就医到死亡安葬全由社区自治会服务,不必家庭居民独自面对一切灾难与不幸。

5.甘氏之理想社区是一个必须各尽其能的社会:不但每个人之职业要注册、登记;而且,每人之工作亦得每日登记以防止

页265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佣懒、怠工。如不适任工作则可以调动;如无适任之工作,须接受职业再训练。

虽然,我们已质疑甘氏理想社会之实现,实际上难能可期;但也并非是出自幻相,妄想之乌托邦。因为他是根据实验经验,再订定步骤而设定的理想。

自一八九三年在南非当律师开业,协助印侨及有色人种争取平等地位,而提倡非暴力,直到一九四八年领导印度独立成功,他所坚持的是组织民众与其社区计划合而为一。他创办各种刊物,宣传他的政策。这些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甘氏是印度自佛陀以来,将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同时镕为一体最成功的人物[51] 。不过,甘氏所及之面,还有政治革命与经济改革尚大于佛陀;但却不及佛陀之教义来得深入[52] 。甘氏之理想社会尚只是在训政时期,当印度独立甫毕,甘氏即想积极推动大社区计划。但他这时春秋已高,又竟不幸死在他心爱

--------------------------------------------------------------------------------

51. 同注10,Vol. I, p.97:1908年11月9日,甘地在监狱中写给 Kasturbai 先生:我的奋斗不仅是政治的,也是宗教的,这是最纯洁的奋斗,无论生与死都置之度外。1919年甘氏协助英人打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希图换得英人之同情、感激以换取允许印度独立;但结果相反,甘氏于同年3月23日发动民众运动,以宗教净化,忏悔、自我痛苦追求宗教、政治之和平改革。同注10,Vol. I p.247。

52. 甘氏与佛陀同是强调众生平等、同主张慈悲、同是宗教家、同能摄众、同被尊为圣人。但佛陀是反传统宗教;甘地是修正传统宗教。佛陀是出世的教主;甘氏是入世宗教家而已。佛陀具有独立之哲学系统;甘氏只是承袭,综合了部份哲学。佛陀以宗教思想一并达到社会改革;甘氏以宗教方法达成政治、社会之改革。佛陀之教义日久弥新;甘氏之圣名谅亦能久传,但其思想未必会流传久远。

页266 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的同胞之狙击下,其大社区之理想亦因人亡政息[53] 。其所以失败,实由于陈义太高。佛陀是以宗教为主,同时带动社会之改革,虽陈义也高,毕竟是宗教,所以是成功的[54] ;甘氏是以政治、社会革命、改革为主导,以宗教为手段,或说是以之带动宗教之改革,因为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故由于陈义太高,终至昙花一现即已枯萎了。但这仍无损甘氏个人之伟大人格[55] ;或许,也更能增进世人对甘氏之崇敬。甚至,他的理想社会也能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

53. 甘氏过世之后,印度政府从不提大社区之计划,也无人讨论。尼赫鲁父女主政所实行之社会主义是保守的经济政策,兼之大工业、大企业收归国营,迳行中央集权。这与甘氏之大社区自足之理想正相反。

54. 佛陀之“缘起论”本来是现实的,是以说明众生与现象世界之因果关系;再加上其业说与轮回说,又构成三世因缘果报,形成宗教观。所以佛陀并无甘氏之困难。

55. 甘氏对自己真诚的忏悔,对世人无私的爱心,不计个人生死之全心付出,从其言论集里可以得到全面的了解;从其被枪杀前后之从容慈祥,可以得到印证。

 
 
 
前五篇文章

关于《法显传》的印地文和尼泊尔文译本

净土在日本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地方政权及

推行人生佛教 建设人间净土

怎样“持名念佛”

 

后五篇文章

茗山长老在净宗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训班毕业典礼致辞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作用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

关于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

天目中峰和尚怀净土诗(一百八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