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禅宗之峰,息浮躁之心——走近禅宗 |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作者: 杨学义 我一向对佛教、对禅宗知之甚少,只觉得那是法师们的事,在吴老师的教导下,对禅似乎有了些微的认识。待到听了几场报告,逐渐产生了探究禅的兴趣,于是便找来几本有关的书来读,艰难地啃完了吴老师的《禅学三书》之《禅宗诗歌境界》后,不料对禅宗竟有些悠然神往了。我有时很诧异自己思想上的这种变化,常觉得有疏理一下的必要。 我读的第一本佛教典籍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初读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金刚经》三句话颇多疑惑,但对其“无住而生其心”的说法却似有所悟,觉得人生就应是这样的态度。到后来读到《禅宗诗歌境界》对惟信三阶段的比较分析,顿觉豁然开朗,对《金刚经》三句话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潘宗光教授的《心经与生活智慧》、吴言生老师《禅宗哲学象征》的开示,以及明奘法师极有亲和力的演讲,在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了一个神秘但并不玄奥的祥和世界,让我惊诧不已;禅宗竟是这样的贴近人生,禅理竟然如此的涵容一切,禅境竟是这样的令人迷醉。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对禅宗的理解。 第一,禅宗对人明心见性的终极关怀。我在第一次的作业《佛教与民众的距离》中较概括地描述了世人沉湎于红尘,迷失自我的种种行状,认为人人皆不信佛,人人不可能信佛,所以佛教与民众之间存在着太大的距离,言下颇有佛教无用论的意味,现在知道这种认识实在浅薄可笑。且不说佛教作为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必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必然蕴含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能理解接受的智慧的结晶,单说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对世俗人生的终极关怀,也可见出禅的慈悲,禅的热忱、禅的灵智,见出其永久存在的光辉价值。 考察禅宗五家七宗的精髓,我们都可看出各宗各派对入世的重视。禅宗让人彻见本来面目,在禅宗看来,本来面目,“超越时空,不受污染,它纯洁、清静、永恒,净裸裸,绝承当;赤洒洒,无回互。踏着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但人生在俗世,人生而有欲,这个本来面目是不可能长期停留在清纯无染的状态。所以就要通过“休歇”,不思善,不思恶以重现人人具足的纯真的人性。 禅宗各家都倡导日用是道,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日常生活,就早坐在黑山鬼窟里,溺在一潭死水里。所以修行既可在远隔人烟的高山之巅,更可在红尘滚滚的十字街头。“平常心是道”,禅宗正是以这种方式把佛的光辉遍洒芸芸众生。 第二,禅宗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 佛门中大和尚竺道生(即有名的生公)曾说:“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谓之顿悟。”他在佛法中惊天动地的“顿悟”之说。就是根据在中华传统思想的理不可分的观点上。而唐代的华严宗,又据此演变出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的理论来。实际上,从佛种东传,遍洒华土之后,它就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杂交,经过选择、淘汰、同化、变异,在中国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绽开了缤纷的花朵,。就禅宗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人静观清修的消极意态,而呈不断发展的姿态。很明显,无论是禅宗典籍记载的禅宗发展史,还是禅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发展史,都是对印度佛教琐繁经义的背叛,对印度佛教所提倡的苦行、戒律、禁欲等以艰苦磨难为解脱途径的方式的背叛。这种背叛的实质就是禅宗与时俱进,勇于革新的内在品质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这种品质,中国禅宗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因之获得了生命力。这种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从审美过程中获得神学感悟的特色,也使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从一开始就和诗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而创造出了幽深静寂、圆融无碍的禅宗诗歌境界。正是在禅宗与传统文化互融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了解禅宗,便不可能深彻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对欣赏最精美的文艺——诗歌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第三,诗禅互通所创造的诗歌境界。 宋代“学诗浑似参禅”一说影响甚广。周裕锴先生在《中国禅宗与诗歌》这本书里探讨了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思维方式的非分析性,语言表达的非逻辑性,肯定和表现主观心性。诗禅相通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在诗歌欣赏上。我自己读诗经常是在看了一遍两遍,疏通了文字之后,再去高声朗读诗歌,有时会突然忘怀一切,诗境诗情,似清风徐来。虽说这只是一刹那的功夫,但对诗歌美的理解,似又深了许多。据朱光潜先生的说法,诗歌欣赏同创作一样,也是审美,是断绝名理的一种绝缘状态,我觉得这恰和禅宗的顿悟一致。 最后想引无可的《陨叶》诗来具体说明禅诗的境界: 绕巷夹溪江,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 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 这首诗细致描写落叶的形象,强调落叶具有自由的特征,它随北风飘扬,不受树林的束缚,也不受宿鸟的限制。落叶像白云那样的自由自在,因此诗人借以象征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随缘任运,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的禅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