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途中即家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途中即家舍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黄龙慧南*师的开悟偈中的这句话,在我看来,在生活中却是非常实在的座右铭。因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与作业为“仇”;在上班的时候与工作为“仇”;在日常生活中与事情为“仇”;在事业中与办事为“仇”;在医院里与病痛为“仇”……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烦恼,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仇”。总是在期待快点做完作业;总是在期待快点长大赚钱;总是期待快点下班;总是期待快点到月底、年底发工资、发奖金;总是期待到某个时候可以开始做点什么;总是期待病快点好然后可以……时间和精力就这样放在期待上面去了,而条件总是不具备。青春就这么过去了;头发开始发白了;身体开始爱上病了;头脑开始不灵光了;同龄的朋友开始过世了……

  小时候很喜欢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以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当时之所以喜欢这首歌并不是因为歌词朗朗上口,而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原来自己从小就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难怪现在要开始觉悟这么的困难。

  我们就是这么样地欺骗自己的一生,这在佛教里面有个名词叫“背觉合尘”。背离觉悟,应合尘劳。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应该反过来,就要修行,就要“背尘合觉”。背离尘劳,应合觉悟。就要明白“路途就是家舍”,不要与路为仇。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要按照佛教教导的“无为”方式生活,努力耕耘不问收获。这样我们就不会有烦恼,因为烦恼被转化为动力(佛教的名词叫“菩提”)了。生活自然充满阳光和欢乐。

  这里讲讲很容易,自己都很难做得到。所以常常会想起师父的教导:“能做多少是多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地适应觉悟的生活;慢慢地不再等待。更进一步就会慢慢地喜欢生活;慢慢地喜欢白发(至少慢慢地不怕生病了);慢慢地发现自己长大了;可以帮助别人了;慢慢地会告诫别人做事把握当下,不要再与“路为仇”了。这就是佛教说的“自利利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为什么要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为什么要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为什么要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因为我们不再与“路为仇”。所以要感恩一切,感恩前人为我们指出的道路;包容路途的艰难与遥远;分享路途的欢乐与艰辛;最后以此成功的经验与大众结缘,告诉大家“把握当下,努力耕耘!”

  行人莫与路为仇,路途便是当下。途中即家舍。

  前些天把行脚老祖寺*的事情写了下来,发到网页上。很多人对“途中即家舍”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很多人平时就是这么做的,但有人只是把走路或出差当做途中,也有很有善根的人知道行程就是途中,而且这个行程,就包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这是非常可喜的。说明佛教的有些思想和行为是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想。因为“途中即家舍”完全是佛教教导我们安心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最佳方式。

  行脚老祖寺,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这几年来学习的一次考试,希望看看“无为”学得怎么样?希望看看佛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好好应用?希望看看“途中即家舍”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结果没有让自己失望,增强了自己学佛的信心。其实自己平时就是按照“途中即家舍”来做的。在以前不会“途中即家舍”的时候,总是盼望这,盼望那。希望早点下课;希望早点诵完经;希望快点到点开静;希望……结果是一天到晚烦恼重重,活得好辛苦。更冤的是还以为修行嘛,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当然会很辛苦。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把做的过程和结果分开。为了达到结果,而无可奈何地去努力。往往不知道做事情的过程就是结果,就是成就。也就是把路途和到达分开了。结果常常是路上烦恼重重,或紧赶慢赶,或怨天尤人,或丢三落四,或七上八下如此等等。从而常常无法把事情做好,或者做不圆满,或者很容易做的事情被耽误了,从而产生种种烦恼。

  更有甚者顺利达到目地后,还是烦恼重重,为什么呢?因为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又连带出来。因为我们生活中,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都是自己找来的),比如百万富翁有了一百万后,又想着赚一千万等等。最最无聊的是,目标实现后等待着死亡,因为我们有这个色身,就会有色身坏的一天,就会有这一期生命结束的一天,绝大多数人害怕这必然会到来的一天。

  所以我们如果明白“途中即家舍”,并按照这样去做。那么我们就会安住每一个当下,就不会有时间去紧赶慢赶;就不会有时间去怨天尤人,就不会有时间去丢三落四;就不会有时间去七上八下……更不会有时间去等待着死亡。这样我们就会从容、安祥、有序、睿智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就会有美好的人生,就会有美好的事业,就会有和谐的社会、家庭……

  “途中即家舍”也是禅宗祖师常常提到的无修而修的修行方式。可以说这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这体现了出家人的无为的生活方式,《金刚经》就有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一般总是有一个目标,然后对着目标去努力。这种为目标而努力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的,因为它会促进你努力去做,去实现目标,但不究竟。因为实现目标后如何?目标实现不了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烦恼。而佛教教导我们要按无为的方式生活,这里一定要注意,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对结果不执著,对过程加倍努力地为之。用最方便的比喻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历史上雍正皇帝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一位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雍正皇帝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说虽然未必为宗门的旨,但是可作为一家之言。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从这段话来看,“途中即家舍”的理念也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只有透了重关,要破牢关的人才能做到“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才能最后明白“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

  只有我们按照“途中即家舍”的理念来工作、生活和学习,才能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工作、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学业、轻松地面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问题。做到自利利他,和谐社会。

 

 
 
 
前五篇文章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安住当下吃茶去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停下来贼与抓贼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正法眼藏瞎驴边灭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拟化他人要方便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后五篇文章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小事急处理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管人管事有奥秘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春行秋令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平等普显现无诤和共住

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