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
 
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宗喀巴大师造 释第六胜义菩提心之十。 壬三说彼所成空性之差别分二,癸一略标空性之差别,癸二广释彼差别义。今初: 今为宣说空性差别,颂曰: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所依化,分别说多种。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 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诸法无自性之无我,佛说为二,谓人无我,及法无我。此二分别之理,非由人法上所无之我,有所不同故分为二。以所无之我,同是有自性故。是由所依有法,有蕴等法与补特伽罗之差别而分也。何故宣说彼二?为度二乘众生解脱生死故,说人无我。为度菩萨众生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如前所说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实性,然彼不能由无量门,经无量劫,圆满修习法无我义。仅有断除三界烦恼种子之方便。亦可说彼等圆满修习补特伽罗无自性之人无我。虽无以无边道理破除补特伽罗实有之智慧。然圆满修烦恼种子之对治。未圆满修所知障之对治。 如是二种无我,世尊复依所化种种意乐,分别说为多种。如般若经中,已广宣说十六空性之差别,复略说为四种。亦许彼等即是大乘。如是略分为二,中分为四,广分为十六种。如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藏文为离边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广说十六空已,复说四空。如云:【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又说此诸空牲,名为大乘。若空不空,都无少许自性。如是空性行相各别,唯约世俗而说。如中论云:【若有不空性,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前数句明有自性品皆不可说。末句明可说世俗假有。 癸二广释彼差别义,分二,子一广释十六空,子二广释四空。初又分四,丑一释内空等四 空,丑二释大空等四空,丑三释毕竟空等四空,丑四释一切法空等四空。初又分二,寅一 释内空,寅二释余三空。初又分二,卯一正义,卯二兼明所许本性。今初: 【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尔。非常非坏故,眼等六内法,所有 无自性,是名为内空。】 眼等六内法无自性,是为内空。此复眼由眼自性空。以眼之本性即自性空故。如眼所说,耳鼻舌身意,当知亦尔。如是空之理由,谓眼等诸法,于胜义中非常非坏故。此中跋曹译为:【此中非常,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此谓若法有自性,定非常住,及非坏灭】。此译错误。若如是者,因应遍于宗异品故。拿错译为:【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极为善哉。故前译为遮词,定有误也。疏中将颂译为:【由是常住性,及非不坏故】。解曰:【若眼等有自性,自性无变无坏,彼等亦应无变无坏。然彼不尔。故彼等法皆无自性】。亦不应理。若如是者,言应无坏,则成有坏。经说非坏,则成相违。又:【此中非常,谓不舍本性】句,应如拿错所译:【常谓不坏之性】。若谓既破常住,则眼等法本位暂住,后即坏灭,当是实有。为破此执,故云非坏。总谓若常无常皆非实有。二万光明论,更有异解,诸法本性,如中论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卯二 兼明所许本性 龙猛菩萨论中,所说不从因缘生之本性,如是本性是菩萨所许否?曰:如薄伽梵说:【诸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此法性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眼等本性为何?曰:即眼等之不造作,不待因缘,唯是离无明翳之净慧所通达性。有计此论师不许胜义与法性者,及计离无明染全无智者,此文已善破讫。 有此法性耶?曰:谁云此无。若无此性,则诸菩萨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谓若无胜义谛,则无由通达彼谛而到究竟。若无究竟,则修彼道徒劳无益。然诸菩萨,实为通达法性与到究竟故,而勤修习百千难行。此即显示,若计法性胜义谛都非任何智慧之境,而复修学无量难行,乃最钝根。此如宝云经云:【善男子,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善男子,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善男子,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然,安住不坏。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不可言说与非诸戏论所能觉了者,是说如无分别智亲见胜义,言说分别不能觉了。非说全不能知。既无胜义谛有诸妨难,则反显为有。前文亦说是有。故妄分判无与非有之差别,是自显智慧太薄弱也。跋曹译本多作【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拿错译本则作:【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胜义不失】。与释论前文引经,【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极相符顺,故为善哉。 外曰:呜呼噫嘻!既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忽许无所造作,不待他成之本性。汝诚可谓自相矛盾者。答曰:是汝未了中论意趣。此中意趣,谓若愚夫所取眼等缘起性,即眼等之本性实际。由颠倒心亦能现证彼本性故,则修梵行徒劳无益。由此眼等缘起性,非本性故。为证彼性而修梵行。所破自性,是破眼等即是实际。所许自性,是许眼等之法性为本性。故破诸法有自性,与许诸法之法性本性,全不相违。如是法性,亦是依世俗谛唯名言有,说为无所造作,不待他成。说愚夫通常心不能见之法性,名为本性。甚为应理。唯许此世俗有,非是胜义有事亦非真实之无事。以彼即是自性寂灭故。非但龙猛菩萨自许有此法性本性,亦能令敌者许有此义。故辩论究竟,即立此本性为自他共许也。 有计热等为火等本性者。毕竟非理。以热等是缘生性,是造作故,待因缘而生故。则说眼等本性,无所造作。不待因缘,皆不应理。次跋曹译云:【言彼中者,谓无胜执法故,于世俗中明如是行相义故】。拿错译云:【此中谓无胜执性故,于世俗中,如义成立故】。译为【此中谓】较为妥善。余义:谓无实执所著之境事,于世俗中则明有造作及观待他之行相义故。 由此所说龙猛菩萨许有本性。则法界赞中:【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说显示空性之经,唯是灭坏实执烦恼之所缘,非说失坏破彼所缘而显之空如来界。亦可了知。 此言眼等由眼等空者,是显眼等由自性空。非说眼等由离作者我故空,如声闻部计。亦非如唯识,谓眼由异体二取空。计眼等自性不空。由此一法无彼一法,说名空性。 寅二 释余三空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亦尔,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相续不摄之色等六境,由自性空之无自性,名为外空。外色由色自性空,即彼色之本性故。声香味触法,性空之理,当知亦尔。此空及余空,经说:【非常非坏】。如前内空时所说,应当了知。又颂曰: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内识相续所摄之根依处,由是识相续所摄,诸根不摄,故是内外法,此法之无自性,名内外空。余义如上。又颂曰: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为除 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内外诸法,如前所说是无自性。善巧真理之智者,说名空性本性。内外诸法之本性空性,复说由空性之自性或实有而空。如是所依空性上之空性,即说名空空。说空性由实有而空者。是为遣除执实法者,执空性法性为实有之妄执。故般若经宣说空空。出世赞亦云:【为除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着空,佛说极可呵】。有说唯遣除实法,名胜义谛,然执彼为实有。有说非唯遣除所破,要如青黄各自成就,乃是法性,复是实有。此文即说彼二种执,俱是佛所呵责也。 丑二 释大空等四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故方名为大。】 离东西等方,别无情器世间。由方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又修慈等四无量时,缘十方所遍一切有情而修。由所缘门立为无量故。喻如十万无有限量。如是修行亦无边际。无有限量。故十方名大。又颂曰: 【如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如是东西等十方,即由十方自性空,此名大空。是为遣除执诸方大为有自性之大执而说。邪执诸方者,如胜论外道,执方为常住实法。又颂曰: 【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故知 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胜义之义字,有于所为说名义者,如云:【此中有义】。有于所知说名义者,如云:【五义】。此中是说涅槃法身。涅槃是此胜所为故。即此法身,由自性空,名胜义空。是为遣除执实法者,妄执涅槃法身为实有之妄执。故了知胜义之佛陀,说胜义空。又颂曰: 【三界从缘生,故说名有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有为空。】 由从缘生,故说三界名为有为。即彼三界由彼自性空,说名有为空。又颂曰: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 若法无有生,住,异,灭,是名无为。即彼无为由彼自性空,说名无为空。 丑三 释毕竟空等四空 【若法无究竟,说名为毕竟,彼由彼性空,是为毕竟空。】 若执常断一边,即堕险处,说名究竟。非执无为法常,与阿罗汉断绝业力生死相续,亦为究竟。故当分别,所治品险处之常断,与常断之差别也。若于何法,堕边执见之常断二边,都不可得。即说名毕竟。即彼毕竟由毕竟自性空,是为毕竟空。如三摩地王经云:【断除有无与净不净二边,亦不住中间】。断除二边执中间实有。为除彼执故说此空。如唯识师远离自宗所说常断二边,许彼中道以为实有。又颂曰: 【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 无初际,及无后际空。】 如云:此前非有,自此乃有。是为初际。如云:此后便无。是为后际。由生死无彼二际,故说生死名曰无际。即彼三有无自性往来,犹如梦事,由彼三有自性远离。故般若大论,说彼名为无初后际空。又颂曰: 【散谓有可放,及有可弃舍,无散谓无放,都无可弃舍。即彼无散法,由无散性空,由本 性尔故,说名无散空。】 散谓有放自弃,无散谓无可舍者。以彼自体,任于何时都无可弃。即不可弃舍之大乘,彼无散法,由无散自性空之空性,说名无散空。以彼空性,即无散法之本性故。又颂曰: 【有为等法性,都非诸声闻,独觉与菩萨,如来之所作。故有为等性,说名为本性,彼由 彼性空,是为本性空】。 有为等之法性,说名本性。以彼有为等之法性,都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本来如是安住故。即彼本性由本性自性空,是为本性空。 问:于空空时岂非亦说此义。曰:前所说者,是为破执内外诸法空性,由是理智所成,计为实有。此中说者,是为破执都非由他所作之本性,而为实有。故无重复之失。若能了知,于法性上虽有此二疑难,然能破实有,都不相违。则计胜义谛,都非任何智慧所能通达之邪分别,皆可息灭也。 丑四释一切法空等四空分三,寅一一切法空,寅二自相空,寅三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 今初 【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 一切法,谓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识等能依六识界,色等所缘六境界。眼触乃至意触等六触,六触为缘所生六受,及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远离而空。是为一切法空。 寅二自相空分三,卯一略标,卯二广释,卯三总结。今初: 【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 色蕴自相谓有变碍。等字等取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染净诸法各各自相。此等无自性,是为自相空。 卯二广释分三,辰一因法 自相,辰二道法自性,辰三果法自相。今初 【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想谓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为识自相。蕴自 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何为色等之自相?谓变碍是色自相。如经云:【诸比丘,由有变碍,名色取蕴】。此诸自相,是举能表各各本性者,非说各别定义。受是苦乐舍三种领纳性。想则能取青黄等外像,与苦乐等内像。像为形状分齐。行即造作,谓除四蕴诸余有为,各别了知色声等境,是识自相。五蕴之自相谓苦。诸界之自相体性,谓能令有情摄取生死,如同毒蛇捉待于他而作损害。佛说十二处能生众苦,是苦生门。此三约生死中之蕴界处而说。缘起之自相,谓因缘和合。 辰二 道法自相 【施度谓能舍,戒相无热恼,忍相谓不恚,精进性无罪,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著,六波 罗蜜多,经说相如是。四静虑无量,及余无色定,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三十七觉 分,自相能出离,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无痴八解脱, 相谓能解脱】。 布施波罗蜜多自相,谓身,财,善根,皆能放舍之心。尸罗自相,谓无烦恼之热恼,获得清凉,忍辱自相,谓不嗔恚。即能忍耐心。精进自相,谓摄持无罪善法勇悍为性。静虑自相,谓为摄一切善法故,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般若自相,为不贪著。为趣涅槃,于任何法都不贪著,破实执故。上来所述六波罗蜜多之自相,是经中作如是说也。初静虑等四种静虑,慈无量等四种无量,及余空无边处等四无色定。正觉佛陀,说彼等之自相,为无嗔恚。由离嗔恚乃能得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之自相,谓能获得出离解脱。空解脱门之自相,谓实执所得诸分别垢不能染故,以远离为自相。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第三无愿解脱门之自相,谓于行苦性正观为苦,更不希愿三有盛事。及以真实慧,观察诸行本性。于出世果位,亦不执为实有,而生希愿。故以苦及无痴为相。八解脱之自相,谓能解脱诸等至障。八解脱,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此二是变化障对治。释论本多将第二,作内有色想,文有误失。净解脱第四静虑相是为第三。此是乐变净色,不乐变不净色杂染心之对治。现法乐住之道有二,一住顺解脱道,谓四无色等至解脱。二住寂灭道,谓想受灭等至解脱。 辰三 果法自相 【经说善决择,是十力本性。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与众 生利益,是名为大慈。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许佛不共 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余智唯少分, 不许名现见】。 下文所说之十力,当知以善决择为自相。由善决择诸境,于诸境上无碍而转,故名为力。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并诸习气。自称我说贪等是障解脱法。自称我说勤修地道能尽众苦。不见有一人,能依法立难,谓非如是。佛此四无所畏,以极坚定性为自相。任何敌者不能动故。法义词辩诸无碍解,以辩等无竭无尽为相。与诸众生利益安乐,是大慈相。救护一切苦恼有情。是大悲相,大喜以极欢喜为相。大舍谓于此不贪,于彼不嗔,远离贪嗔无杂为相。许佛不共法有十八种,以不被他夺为自相。由佛无有不共法之所治品误失等事。无隙可乘,不能映夺,不能屈伏故。十八不共法,有三六聚。身常无误失,语无粗暴音,意无忘失念,无不定心,生死涅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是初六聚。志欲,精进,意念,等持, 般若,解脱,皆无退失。是第二六聚。一切事业,语业,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无著无碍正智见转。是第三六聚。不共之训诂。谓彼诸法,唯佛身乃有,余身非有,故身不共。此等广释,如释论中引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应当了知。一切种智智,以现见一切所知为自相。一切余智,唯于少分境转,故不许为现见一切所知也。如是所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所有诸相。唯是能表彼诸法之自体。与所破之自相。有大差别。 卯三 总结。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若有为法之自相,及无为法之自相。彼等自相即由彼自性空,是为自相空。 寅三 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彼中都无得,说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非常 亦非坏,是不可得空。】 此现在法,自生以后不能安住。过去已生,其生已灭。未来当生,现尚未生。故三世中皆非是有。已生,当生,及现在法,如其次第于已灭时,未生时,及自生以后,都无可得。故说名不可得。彼不可得,由彼自性远离,非常非坏,故名不可得空。颂曰: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为无性空。】 诸法由是因缘生故,无有因缘和合所生之自性。即说彼等名曰无性。此和合生法,由自性空。是为无性自性空。 如是所说之十六空。非因破除实执之正理不同而分。以彼一切,皆由非常非坏之正理,而成立故。亦非由一补特加罗,成立无实而分。以于眼等内法之上,若以正量成立为无实。则观余法时,不须更立别因,即依自因便能断疑故。以是当知是依一补特加罗,及依于各别法实执偏盛之各别补特伽罗而分也。 子二 广释四空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 应知有性空之有性言,是说五蕴。非分别说,是总略而说。即彼五蕴,由彼自性空,经说名有性空。颂曰: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彼由无性空,名为无性空。】 若不分别总言无性者,是说虚空与涅槃等诸无为法。即彼无为法,由无性之自性空,名为无性空。颂曰: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说名自性】。 言自性者谓诸法之本性。由此自性非声闻等所作,诸法本性如是住故。由此法性自性,无有自性,说名自性空。颂曰: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般若 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若诸佛出现世间,若佛不出世间,一切法之自性空,即说名为他性。他性梵语,可通三义,谓胜,他,彼岸。初谓胜真实义,殊胜之义,谓常不违越真实义之自相。第二他者。谓除世间,是他出世无分别智。性谓此智所证。第三彼岸所有,名为他性。由超出生死,故名彼岸,即是实际。此中际者谓永尽生死之涅槃。由不改变真实义之自相,故名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空故,是为他性空。自性空等前虽已说,此中复说亦无重复之过。以此是依中分而说。此后二空,广中二时数数宣说者,因有疑云:若许法性是诸法本性,常时而有,是无分别智之所量,则应实有。为除彼疑而说,故不相违。 此中所说空性之差别,与空性之道理,是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广作如是宣说也。 庚四 结述此地功德 今当宣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共功德,结述般若波罗密多品。颂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此地菩萨以如前所说行相如是观察,发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见真实义所有黑暗。遍达三有本来自性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复以名言世俗谛力,入灭尽定。如是虽能入灭尽定,然不弃舍救众生心。颂曰: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第六地菩萨虽常具足灭定光明意乐,然于无依苦恼众生,悲心转增。由是当知此菩萨之加行,是生死摄。意乐则是涅槃所摄。又此第六地菩萨,从此以上复能以智慧之力,胜过一切如来语生之声闻,及中佛独觉。又颂曰: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第六地菩萨犹如鹅王,成就世俗广大道次第,与真实义甚深道次第。如同双翼,洁白丰广。引导所化众生犹如群鹅。复承往昔所修善根之力,势如风云。即能飞度诸菩萨功德大海之彼岸也。是故欲学此菩萨者,亦须具备二种道次第之双翅。若全无翅,或仅一翅。安能成飞,故不应自满。当修具足方便智慧二品之道,而趣佛地。 释第七胜义菩提心 巳三释远行等四地分四,庚一第七地,庚二第八地,庚三第九地,庚四第十地。今初 【此远行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入,亦善炽然方便度】。 住第七远行地菩萨,于第六地所得灭定,此时刹那刹那能入能起。入灭定者谓入实际。此说真如名为灭定。以圣根本定时,能于此真如,灭尽一切戏论相故。如十地经云:【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定,能念念人,亦念念起,而不作证】。又此地中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亦善炽然,最极清净。清净之理,如前诸地所说道理应当了知。唯由般若波罗蜜多行相差别,安立后四波罗蜜多。以择法时,即是慧度,非余相故。安立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之方便善巧,菩萨地中说二六种,初谓依内修证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是遍知,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次谓依外成熟有情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共有十二方便善巧。 释第八胜义菩提心 庚二第八地分二,辛一明此地愿增胜及起灭定之相,辛二永尽一切烦恼,辛三证得十种自在。今初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诸佛劝导起灭 定。】 第七地菩萨,数数为求胜前善根故,当得不退转入第八不动地。此地胜过七地以下众善之理,如十地经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牵而去。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此中未到大海。喻七地以下。到大海已,喻得八地所行之道,昔生第一出世心时,广发百万阿僧祗等十种大愿。至此地中皆得清净,故此地中愿波罗蜜多最为增上。又立此地名童真地,第九地时名法王子位,第十地时得佛灌顶,如转轮王。又不动地入法性灭定时,诸佛劝导令起灭定。如十地经云:【佛子!此住不动地菩萨,由本愿力故,住此法门流。诸佛世尊,与彼起如来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胜义忍随顺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无畏等不共佛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弃如此忍门。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常现在前,种种寻伺常相侵害。汝得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所谓一切法空无所得。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又云:【若诸佛世尊,不与此菩萨起一切智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此说八地菩萨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住彼定时,劝令起定。为得诸佛十力等因,于后得位修集资粮,即二乘人亦得亲证法性之无分别智。有说通达真实义已,不须修余资粮,可专修真实义者。是愚人妄说也。 辛二 永尽一切烦恼。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尽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八地菩萨为诸佛劝起灭定已,由无著净智与贪等烦恼不共存故。八地菩萨无分别智。如同日光。其如黑暗,三界所行能招生死诸烦恼垢,及彼根本种子,皆悉消灭。如是菩萨虽已永尽一切烦恼,成为三界之师范。然当其尽烦恼时,犹不能得诸佛无量无边如同虚空之功德。为求证得彼功德故。八地菩萨,更当勤加精进也。 如何得知此地菩萨已尽一切烦恼?十地经说:【彼时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离三界欲。若未离欲,定不能证究竟涅槃故。 辛三 证得十种自在 此地菩萨,已离三界欲,则生死永灭。如何能圆满一切成佛之因耶?颂曰: 【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八地菩萨,既已永灭由烦恼业力流转生死,当其证此地时,即得智自在等十种自在。故此菩萨,能如胜经说受意生身,普于三有一切众生之前,现种种身。故此菩萨圆满资粮,都不相违。十自在者,一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二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三得财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故。四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五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六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七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八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九得智自在,已能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十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如十地经广说。 释第九胜义菩提心 庚三 第九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一切力波罗蜜多皆得圆满清净。力波罗蜜多中说有十力。如经云:【得善住意乐力,远离一切烦恼现行故。得善住增上意乐力,不离于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故。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诸世间故。得善住总持力,无忘失法故。得善住辩才力,于一切佛法选择分别得善巧故。得善住神通力,于无边际诸世界中,行善差别处得善巧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诸法故。得善住如来加持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在前故】。(原论转引庄严能仁密意论中经文,条文有误,今依经改正。)如已圆满力波罗蜜多,如是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所谓法,义,词,辩四无碍解。释论云:【以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以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以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以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余处则说:法谓了知诸法异名。义相了知所诠诸义。词谓了知训诂。辩谓辩说无尽。 释第十胜义菩提心 庚四 第十地 【十地从于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上,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十地菩萨,从十方诸佛,得大光明胜妙灌顶。谓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祗三摩地已,最后名为一切智智最胜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时,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满百万三千大干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菩萨身相,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广如十地经说。又此菩萨,十波罗蜜多中,智波罗蜜多,最为增上。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之差别,如菩萨地云:【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如云降雨,生长世间一切稼穑。如是十地菩萨,亦为生长所化众生善根稼穑,任运澍濡法雨。是故此地名法云地。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终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