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一章 出家證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上面经序已作介绍,这第一章是正宗文之开始,说出家沙门证果之差别。佛说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辞亲出家”。出家有四种,一、身心俱出家;二、身出家心不出家;三、心出家身不出家;四、身心俱不出家。身心俱出家者,荷担如来家业,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将身体交给常住,永远不再从事世务,性命交予龙天,于五欲无顾恋,将此身心奉尘刹,最为上策,若外表像是出家人,心恋世欲,念念不舍,是犹未出家;反之,身虽在家,有妻子儿女,而心不生染着,亦无异于出家;身心俱不出家者,对五欲耽生贪染,就如同世间一般凡夫俗子。出家涵意有三,出红尘(世俗)之家、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家、乃至出无明(见思惑)之家。出家要发菩提心,“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利利他,认识自心本具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以离欲清净之心,实行菩萨广大行愿,达见本来面目,并且能向他人解说大乘佛法之义理,利乐有情,才是“名曰沙门”。

  沙门是梵语,是修行人之通称,包括比丘或比丘尼,译为“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瑜伽师地论》说: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谓解行俱胜,德高望重;二说道沙门,谓明了经教,而能说法度众生;三活道沙门,如为生活做经忏;四污道沙门,即破戒犯斋者。比丘“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都是出家要受持的具足戒。戒通大小二乘,亦有出家在家之别,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去受持,受了戒,要好好护持戒体,“进止清净”,进是应该作持的,止就是不该做的,于行住坐卧,威仪具足,止恶行善,丝毫无犯,身心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依四谛法去修(详请参考序文),能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涵义:一、杀贼,杀尽内心贪瞋痴烦恼贼;二、应供,堪受人天供养;三、无生,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果阿罗汉,断尽见思二惑,超出三界,神力妙用,能飞行变化,一行一住,可以震动天地,寿命旷劫,随愿久住。

  何谓见思二惑?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对理迷执,而产生烦恼,因烦恼使众生造业流落生死轮回,谓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使是烦恼别名,对境生爱,执着不放,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具有少许不同。贪欲、瞋恚、愚痴、高慢、疑惑,由于其性分钝,称此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此五种惑,其性锋利,故称为五利使。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合而成,妄执实有,则为身见。既有身见,计度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有此两边之义,故名边见。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名为邪见。见取见,以卑劣的知见,造种种卑劣的事,以为最殊胜,非因计因。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如持牛鸡戒等,便可升天得道,此即非果计果。以上十使,例表如下:

  

  俱舍颂曰:“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瞋。”欲界众生迷于了四谛而生见惑,以上已谈到苦谛有十种烦恼惑,集灭二谛,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各有七惑。道谛除身见、边见二见,具八惑,欲界共三十二惑。而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

  思惑是思想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等烦恼是,有八十一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 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八十一品。以下是八十一品表: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再说阿那含,即三果阿罗汉,又名为不来,证得此位者,于寿命终时,灵魂生至十九层天,要断欲界最后三品的思惑,不再受生欲界,得证三果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再说斯陀含,翻译为一来,即二果阿罗汉,于修道中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尚余三品,故须一生欲界天,一来人间,所谓一上一还,方证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须陀洹者,已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得证初果,逆凡夫之六尘,此云预流,虽谓初入圣流,但已超凡入圣,思想行为正确,不再堕三恶道,可是欲界思惑未断,故须“七死七生”,往来天上人间,方证四果阿罗汉。

  附三界诸天表如下:

  (点击图片

  三界见思二惑有那么多品类,最令人害怕的是爱欲,这爱欲往往把人支配着,令其背觉合尘,在六道轮回不休。解脱生死,必须要断欲爱,“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欲爱一断,永脱生死,喻身体的四肢断了,决不能再使用。故佛说出家,要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断欲去爱,方能竖出三界,列入圣位。

  叮咛语:

  第一章谈的是割爱辞亲,出世俗家,要持戒清净才能证果。佛教有大小乘之别,小乘如阿罗汉等,非出家不能远离一切烦恼,令证四果;大乘则出家在家修行均可,只要发菩提心,以正知正见为宗旨,在现实生活中,不投机取巧,有仁有德,身虽未能出家,但心已出家,亦会有丰富的成果。

-----------------------------------------------------------------------------------------------------------------

更多衍慈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二章 断欲无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三章 割爱去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四章 止恶行善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五章 悔过灭罪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第六章 忍恶无瞋

 

后五篇文章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一、主讲

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二、经序

丹仁绒臬: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五、竭诚供佛 四愿成就

丹仁绒臬: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四、撮盐山立 一本万利

丹仁绒臬: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